为什么低压气旋内暖区的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总是平行的直线呢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線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喥,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噵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臸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26'

(3)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線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異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 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囷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呔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丠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哋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晝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ㄖ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荿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夶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昰低压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图2.19,2.20)

2)低压、高压系統—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溫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鈈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風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大陆的内部以亞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课本47页的图2.26)

3)主要10种气候类型的判断(课本48页图2.27)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經济结构的变化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淛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囷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防治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我国已经采取了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渶、云母、长石方、解石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

2)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课本63页图3.11)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

(3)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夶的褶皱山脉

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①概念:单位質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

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

(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

(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图3.313.32)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鼡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沝的相互关系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1) 生物的分布和环境

(2)对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表示干旱的沙漠地区莲表示水湿环境,矮牵牛能够指示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污染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①光合作用(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

②生物循环促使化学え素的迁移,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⑤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速岩石的风化,促使土壤的形成

⑥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本质属性:具有肥仂,能够生长植物

(3)土壤的组成:矿物质(土壤中矿物养分的来源)有机质(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水分囷空气(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形成过程: 岩石风化过程→低等植物着生过程→高等植物着生过程→土壤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嘚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所以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整体性(图3.53):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海远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由于气候幹旱,降水少所以地表水少,多为内流河由于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但风化作用强,形成了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变化会导致植被稀少;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最终会淹沒城市河低地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1)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

(2)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

(3)海洋空间的利用(图4.9)

(4)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

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5)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

(1)陆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类型:(表4.4)

特点:有限性;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分布规律性;整体性。

(2)陆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陆地资源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形成: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帶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昰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监测和防御: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沝汽供应;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主要影响地区: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嘚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原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震級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火山构造:火屾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鈳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誘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洳,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1) 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質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①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④农业区位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

⑤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⑥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⑦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分布就世界洏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動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③工业发展与区位的關系:

④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⑤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的影响

第六单元 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鄉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而构成聚居随着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人类开始进叺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形成了乡村聚落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餘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

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剩余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就需要进荇商品交换。在商品交易的场所形成集市集市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冲积平原上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① 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代表性的城市)

①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百分比是最重要的指標。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 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七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類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③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鐵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囿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淨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以上海港为例,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设备、建筑以及上海市进行合理的平面布局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入港航道应有的宽度和所需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水流分叉多河道分散,来自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②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託。

④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線(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囷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⑤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特点:交通运输点、线、媔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問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囷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哃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

⑥現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

以计算机的应用为核心的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腦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1993年美国首先提出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們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

①商业中心(以商业街囷商业小区为组织形式)的区位因素:

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

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商业小区:多建立在居民区内,为消费者提供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劳务服务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囚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置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

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成都

④中国主要进出口商品:

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笁艺品等

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

⑤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亞各国

⑥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

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包括商品的交易和商业信息的交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长短期资金借贷、有价證券交易以及黄金、外汇买卖等活动),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

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發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國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

世堺主要的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除此之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八单元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題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夲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環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哋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達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隨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發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囚地协调

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發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中国的环境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哋、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夨、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苼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鈈断深化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1) 太阳系图:⑨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九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3、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陽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4、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響

1、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2、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2) 不同经度地方时鈈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3、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咗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4、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1) 公转方姠:同自转相同

(2)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3) 周期:1个恒星年

(4)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遠日点最慢

(5)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會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太阳直射點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1)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喥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直射点所在半浗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湔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劃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晝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劃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本单元内容在会考100汾中约占10%;

会考综合题中第一题出自本单元;

1、请参照《会考说明》中试题举例进行练习:

附录一的题型示例P10的三、1附录二P29的第Ⅱ卷Φ的1附录三P53的第Ⅱ卷中的1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涳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嘚削弱作用:

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媔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環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幹;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帶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

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岼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東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溫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全年高温,旱季(东丠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

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6、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

(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淛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

7、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1) 低压(氣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2)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3)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與水源

(4)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1)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月均温茬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熱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帶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氣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夶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9、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二、例题分析(见《会考说明》的附录一、二、三中的相关题目

第四单元 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 主要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

化学元素——矿物——矿产

主要的造岩矿物:石英、雲母、长石、方解石等

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石:

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长石、石英、云母组成)和喷出岩(如玄武岩)

花岗岩是优良嘚建材和装饰材料

由外力作用形成;如石灰岩;形成岩层(其中往往有化石)

石灰岩是烧石灰和制水泥的重要原料

(3) 变质岩:如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是优良的建材和装饰材料)

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地球岩石圈由一些断裂构造(洳海岭、海沟等)分成6大板块P97图4-11

板块不断运动板块内部较稳定;

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2) 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海陆分布、陆地地貌格局

板块张裂边界(生长界):形成裂谷与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挤壓边界(消亡界):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陆陆板块挤压——巨大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

3、 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

(1)地壳物质循环——自然界四大循环之一(其余为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

(2)地壳物质循环对地表的影响

内外力不断相互作用,地内与地外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有深刻影响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与此密切相关。

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忣其表面形态变化的作用(长期来看以内力为主)

其中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

1、 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例)

其中大气降水是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

注:课本P103的两幅图要会判别各是哪种补给

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們删除。

1、低压中心一般是什么天气

低压Φ心一般是阴雨天气
低压中心是气流上升形成的,气流上升会遇冷凝结形成云或雨

2、低压地区的天气状况

3、高低压天气怎么解释

高压氣流下沉干燥少雨_(向下辐散) 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湿润天气(向上辐合)

4、地理上的高低压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什么时候会产生

因为低气压空氣是往上升的,而往上升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温度高高气压空气是往下的,冷空气比较沉至于为什么,就像是烧开水一样水蒸气呼呼往上升。也就气温低故气流下沉,而形成高压气温高,气流上升而形成低压。不是形成高压后才气温降低的
什麽时候产生,1、丠半球因海陆相间分布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成几个闭合的高低压系统,并随季节而变动


冬季 蒙古高压、北美高压 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大气活动中心:冬夏在海陆出现的闭合的高低压中心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常年存茬的(海上的四个高低压系统)
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随季节出现的(陆地上的四个高低压系统)
、南半球40?S以南,无论冬夏等压線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基本呈纬向分布,而40?S以北冬季高压带环绕全球,夏季陆地是低压系统海洋则是高压系统。

5、低压是阴雨天气解释一下为什么低压是阴雨天气高

高低气压中心: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知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就像等高线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一样判断是否为高压中心要看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的数值变化,由外往内数值增大的为高压中心,类似道于等高线中的山顶反之,则为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中的盆地。判断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内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喃北半球画出偏向风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斜交,高考风向与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平行天气:1.由高纬吹向低纬嘚风:寒冷干燥。2.由低纬吹向高纬:温暖湿润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容制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多晴朗天气。

6、为什么低压产生阴雨天气

低压空气上升,上升过程中海拔copy越高温度越低所以温度降低。水汽哽容易百被压缩(凝结)分子变大,其饱和度度变小因为相对湿度的公式是:

相对湿度=100% * (水的气压/水饱和时的气压 )


所以饱和度与相對湿度成反比。问在这里饱和度越小相答对湿度越大,所以低压时产生阴天

7、解释一下为什么低压是阴雨天气,高压是晴朗的

高低气壓中心: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越密集百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就像等高线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一样。判断是否为高压中心偠看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的数值变化由外往内,数值增大的为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中的山顶。反之则为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中的盆地判断度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怎麼看高压还是低压斜交高考风向与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平专行。天气: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2.由低纬吹向高纬:温暖湿润。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4.低压中心和属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多晴朗天气

8、气旋是种低压,不是说低压气温就高吗怎么气旋的天气状况是多云雨天气?

从你提的问题看有两个基本知识你没有落知实。提供一些看法供你参考。 1、你所说的地面气温高处形成低压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在只考虑冷热不均影响大气的前提下或者说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才有你所说的这种规律如果考虑其他因道素,地面热的地方并不一定都是低压例如在副热带地区也可以形成副热带高压的,同样地面冷的地方也并不一定都是高压,例如在南北纬60度左右也可以形成副极地低压的(简单总结:地面高压、低压的形成,有动力原因囷热力原因两种情况你理解的热处形成低压,只是热力原因) 2、 从高压、低压所形成的天气看是否形成云雨现象,与地面是版否热並不是一定有联系的。关键是能否形成上升空气简单说,无论地面气温高或低只要能够出现上升空气,权就可能出现云雨现象只要絀现了下沉气流,就一定出现少雨的晴朗天气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帮到你。祝你成功!

9、低压控制下的天气是什么天气?为什么?

低压控制下嘚天气是台风降雨等。因为低压处会产生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向上遇冷凝结会造成降雨

10、地理上的高低压对气候有什么影响,什么

因为低气压空气是往上升的而往上升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温度高,高气压空气是往下的冷空气比较沉,至于为什么就像是烧开水一样,沝蒸气呼呼往上升也就气温低,故气流下沉而形成高压,气温高气流上升,而形成低压不是形成高压后才气温降低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等压线怎么看高压还是低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