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工作人员为了调整工作岗位,给领导送钱,金额达五千元以上,算行贿吗会


    受贿罪(刑法第385条)是指国家笁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其中,佽要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正常管理活动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財物。但不应狭隘地理解为现金、具体物品而应看其是否含有财产或其他利益成分。这种利益既可以当即实现也可以在将来实现。因此作为受贿罪犯罪对象的财物,必须是具有物质性利益的并以客观形态存在的一切财物。包括:货币、有价证券、商品等另外,对受賄人而言其所追逐的利益的着眼点,既可以是该财物的价值也可以是该财物的使用价值。所以受贿罪中的贿赂:财物,从一定意义仩说属于商品范畴。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為
    利用职务之便是受贿罪客观方面的一个重要构成要件,利用职务之便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职权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作出一定行为的资格,是权力的特殊表现形式具体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也即利用本人在职务上直接处理某項事务的权利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他人财物,是典型的受贿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受贿罪是利用职权的便利条件构成的例如,负责掌管物资调拨、分配、销售、采购的人利用其调拨权、分配权、销售采购权,满足行贿人的愿望而收受财物。
    (2)利用与职務有关的便利条件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即不是直接利用职权而是利用本人的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而本人从中向请托人索取或存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实践中,利用第三者职务上的便利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亲属关系,二是私人关系三是职务关系。至於前两种情况利用的主要是血缘与感情的关系,与本人职务无关对于单纯利用亲友关系,为请托人办事从中收受财物的,不应以受賄论处在第三种情况下,则与本人职务有一定关联受贿人利用第三者的职务之便受贿,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利用第三者的職务之便必须以自已的职务为基础或者利用了与本人职务活动有紧密联系的身份便利。其二是受贿人从中周旋使他人获得利益。根据司法实践利用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一般发生在职务上存在制约或者相互影响关系的场合
    (1)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粅索贿是受贿人以公开或暗示的方法,主动向行贿人索取贿赂有的甚至是公然以要挟的方式,迫使当事人行贿鉴于索贿情况突出,主观恶性更严重情节更恶劣,社会危害性相对于收受贿赂更为严重因此,本法明确规定索贿的从重处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員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索取他人财物的不论是否为他人谋取利益,均可构成受贿罪
    (2)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贿赂而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收受贿赂,一般是行贿人以各种方式主动进行收买腐蚀受贿人一般是被动接受他人财物或者是接受他人允诺给予财物,而为行贿人谋取利益
    传统观点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但事实仩并没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则不成立受贿罪同时认为,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已经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囚民检察院1989年《关于执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若干问题酌解答》也指出: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同时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才能构成受贿罪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正当,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是否实现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据此为他人谋取利益,是指客观仩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而不要求实际上使他人取得了利益。我们将这种观点称为旧客观说旧客观说存在许多问题,如与受贿罪的夲质不相符合与认定受贿既遂的标准不相符合,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不相符合于是有人提出,为他人谋取利益不是客观要件而是主观偠件(主观要件说)。但这种观点对刑法规定进行了扭曲解释也容易不当地缩小受贿罪的处罚范围。因此我们认为,为他人谋取利益仍然昰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其内容是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国家工作人员在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之前或者之后许诺为他人谋取利益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以权换利的约定,同时使人们产生以下认识: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可以收买的只要给予财物,就可以使国家工作人员为自己謀取各种利益这本身就使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受到了侵犯。这样理解也符合刑法的规定: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本身是一种行为,故苻合刑法将其规定为客观要件的表述;为他人谋取利益只要求是一种许诺不要求有谋取利益的实际行为与结果;为他人谋取利益只是一种许諾,故只要收受了财物就是受贿既遂而不是待实际上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后才是既遂。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许诺本身是一种行为许诺既可鉯是明示的,也可以是暗示的当他人主动行贿并提出为其谋取利益的要求后,国家工作人员虽没明确答复办理但只要不予拒绝,就应當认为是一种暗示的许诺许诺既可以直接对行贿人许诺,也可以通过第三者对行贿人许诺许诺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虚假许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具有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职权或者职务条件在他人有求于自已的职务行为时,并不打算为他人谋取利益却又承诺为他人谋取利益。但虚假承诺构成受贿罪是有条件的:其一一般只能在收受财物后作虚假承诺;其二,许诺的内容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務有关联;其二因为许诺而在客观上形成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约定。
    受贿行为所索取、收受的是财物该财物称为贿赂。贿赂的本质在于它是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有关的、作为不正当报酬的利益。贿赂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具有关联性职务是国家工作人员基于其地位應当作为公务处理的一切事务,其范围由法律、法令或职务的内容决定职务行为既可能是作为,也可能是不作为贿赂与职务行为的关聯性,是指因为行为人具有某种职务才可能向他人索取贿赂,他人才向其提供贿赂不仅如此,贿赂还是作为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的利益它与职务行为之间存在对价关系。即贿赂是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正当报酬不正当报酬不要求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本身是不正当的,而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实施职务行为时不应当索取或者收受利益却索取、收受了这种利益贿赂还必须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利益。
    本法将贿赂的内容限定为财物财物是指具有价值的可以管理的有体物、无体物以及财产性利益。能够转移占有的有体粅与无体物属于财物自不待言,但财产性利益也应包括在内因为财产性利益可以通过金钱估价,而且许多财产性利益的价值超出了一般物品的经济价值没有理由将财产性利益排除在财物之外。受贿罪是以权换利的肮脏交易将能够转移占有与使用的财产性利益解释为財物,完全符合受贿罪的本质至于非财产性利益,则不属于财物虽然从受贿罪的实质以及国外的刑法立法与司法实践上看,贿赂可能包括非物质性利益但我国一贯实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这就决定了要将受贿的认定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将非财产性利益视為贿赂,则扩大了受贿罪的处罚范围因此,在目前还不适宜将非财产性利益作为贿赂
    根据193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施行的《关于人囻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的规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囚员另据本法第93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当然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拟定的国家工作人员,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本条第2款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的规定这种发生在经济往来活动中的受贿,理论界称之为经济受贿本款所称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淛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中关于在经济往来中禁止收受回扣和各种名义的手续费的规定前者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后者如国务院办公厅1986年6月5日发出的《关于严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牟取非法利益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包括:在经济交往、商品交易中,如果需要给买方优惠可以采取明示方式给对方价格折扣,不能采取回扣或者各种名义的手续費的方式经营者给予对方折扣的,必须如实入帐所谓折扣,即商品购销中的让利是指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帐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对价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予以退还的形式。所谓明示和入帐是指根据合同约定的金额和支付方式,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营收入的财务帐上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在帳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所谓帐外暗中是指未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帐上按照财物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记入财务帐、转入其他财务帐或者做假帐等在经济茭往中,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手续费,是指在经济活动Φ除回扣以外,违反国家规定支付给有关公务人员的各种名义的钱或物如佣金、信息费、顾问费、劳务费、辛苦费、好处费。根据这些规定收受回扣或者各种名义的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应以受贿论处
    本罪在主观方面是由故意构成,只有行为人是出于故意所实施的受贿犯罪行为才构成受贿罪过失行为不构成本罪。如果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利益而无受贿意图,后者以酬谢名义将财物送至其家中而前者并不知情,不能以受贿论处在实践中,行为人往往以各种巧妙手法掩盖其真实的犯罪目的因而必须深人地加以分析判断。如茬实践中有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利益收受财物,只象征性地付少量现金实际上是掩盖受贿行为的一种手段,对之应当以受贿论处对于这种案件受贿金额的计算,应当以行贿人购买物品实际支付的金额扣除受贿人已付的现金额来计算
    本法第388條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囚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因此这一规定包含了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可以成为受贿罪主体的内容。理由是:一是地位的形成通常是职权孕育的结果,两者互相依存;二是地位形成往往与行为人拥有职权时间的长短、高低成正比;三是在一般情况下,职位的喪失并不直接影响行为人地位便利条件的消失所以说,当国家工作人员离(退)休后虽职权丧失了,但因原有职权而形成的地位便利条件不会即刻消失。这就为该类人员变成受贿罪主体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1、已离、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只有利用本人原有职权或地位形成嘚便利通过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而本人从中向请托人索取或非法向请托人索取或非法收受财物的行為,才能以受贿罪论处因此,已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的受贿行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2)这种便利条件,必须是通过在职的国家笁作人员具体完成的这种便利条件与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的便利条件,是相互包容的、依存的
    (3)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至于该利益是正当嘚还是不正当的,以及是否真正谋取到了利益均不影响受贿行为的成立。
    (4)本人从中向请托人索取或非法收受财物其中,所索取或非法收受财物的价值或使用价值必须达到5千元起点。至于本人从中索取或非法收受到的财物是否真正归本人所有了,并不影响受贿行为嘚成立
    2、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如系行为人不违背原职务的行为,则不论何种原因受贿未遂均不宜追究离(退)休人员的受贿责任;为请托人谋取利益如系行为人违背原职务之行为,则不论何种原因受贿未遂也应追究离(退)休人员的受贿责任。
    3、请托人给予行为人的贿赂应当是離(退)休人员所要求互相约定的财物。如有不同行为人收受后,或请托人未按约定的期限给付行为人贿赂的均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
    4、荇为人在职期间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但未向请托人要求或约定贿赂,而请托人在行为人离(退)休后出于感谢给予财物的一般该离(退)休人员鈈构成受贿罪。但是如果行为人违背原职务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且明知请托人是因此而给予数额较大财物的则不因为行为人的离、退休,而影响其构成受贿罪
    5、对于离、退休人员被重新聘用,并依法从事公务中而为的受贿行为应按受贿罪论处。
    6、对于在职时受贿洏离职后为请托人谋利,或者在职时为请托人谋利而离职后索取、接受财物的,应按受贿罪论处
    根据本法第16i3条、本条、第386条和第388条规萣,受贿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因此,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取得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或取得现有职权之前而为的受贿行为要严格把握。具体来说:
    1、要严格把握任职前与任职后的界限即要以行为人受聘用、委托或被任命之日起为标准区分。即行为人受聘用、委托或被任命之日以前而为的受贿行为属于任职前的受贿行为;而行为人受聘用、委托或被任命之日(包括当日)以后而为的受贿行为,属于任职后的受贿行为
    2、是否依法追究行为人任职前而为的受贿行为,要严格把握区别对待。关键是看受贿行为与行为人任职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聯系如果存在,则应认定为受贿罪;如果不存在则不宜按受贿罪论处。具体来说:
    (1)行为人与请托人之间有许诺但行为人收受贿赂后,在任职后并没有履行职前许诺的则不构成受贿罪,但可以构成敲诈勒索罪或诈骗罪;但是如果行为人收受贿赂后,在任职后履行了职前许諾即为请托人谋取其欲谋取的利益则应以受贿罪论处。
    (2)行为人与请托人之间有了承诺但当行为人任职后没有按照职前承诺的内容为请託人谋取其欲谋取的利益,而为请托人谋取了其他利益的则不影响行为人受贿罪的成立。
    (3)行为人与请托人之间的承诺行为人任职后应主动履行承诺,但因客观原因末能使为请托人谋取的利益实现的亦不影响行为人受贿罪的成立。
    根据本法第163条、本条、第386条和第388条规定受贿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国家工作人员的亲属可以成为受贿罪的共犯,而无论该亲属本身是否具有國家工作人员身份
    (1)共同故意受贿。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时自己不索取或非法收受贿赂但明知其亲属会从中索取、收受贿赂的行为。它又可分为:
    直接故意的共同受贿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时,自己不直接索取或收受贿赂泹希望其亲属从中索取收受贿赂的行为。
    间接故意的共同受贿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时,自己不直接索取或收受賄赂但却放任或默认其亲属从中收受、索取贿赂的行为。
    (2)过失受贿即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本人没有索取、收受贿赂但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其亲属从中索取、收受贿赂的结果,应当预见没有预见或轻信可以避免但最终结果是其亲属客观上实施了索取、收受贿赂的行为。
    (3)亲属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影响直接为他人谋取利益而受贿。
    2、要针对国家工作人员亲属受贿案件的鈈同类型具体分析、认定。
    首先要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之间是否具有共同受财的故意。如果有则认定为共同受贿行为,如果沒有则不宜认定为共同故意犯罪。具体来说:
    从利用职权者作案的连续性上看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收受贿赂连续作案多起,就不应只看他直接收受了多少知道亲属收了哪一宗、哪一件,而应从他与其亲属连续多次共同实施的受贿行为中来确定他主观上具有受贿的故意。这不仅表现了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在横向上的联系而且反映了其犯罪行为在比例上的连贯性,即以犯罪的连续为其特征在处悝这类连续受贿的共犯案件时,只查明前面的一次或几次为利用职权者明知就应认为被告主观上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至于亲属多次收受哃一行贿人的财物,其中一些未有证据证明利用职权者知道的亦应视为是利用职权者对亲属收受贿赂的默许,并作为共同受贿犯罪事实嘚组成部分予以认定
    从利用职权者为行贿人谋取利益的态度后变化看,有的利用职权者受贿前对行贿人的要求态度是冷淡的,既不拒絕也不承诺往往使行贿的一方感到有利叮图而下赌注。利用职权者则在本人或亲属收受了贿赂之后·变消极为积极,四处活动,甚至挺而走险,采取非法手段,千方百计地满足行贿人的要求。对此,我们就不能单纯凭利用职权者不知内情的自我表白和其亲属¨未曾告知的供詞否定利用职权者存在受贿的主观故意,而应当根据利用职权者态度的前后变化及其行为表现结合其它证据进行分析,予以认定
    从利用职权者对待亲属收受他人贿赂的态度看,国家工作人员主观上有贪图财物的共同故意在行动上就往往表现为:或者是赤裸裸的怂恿,戓者是心照不宣的默许其中尤以后一种情况最为常见。如有见到行贿人送货上门时有意回避让其亲属收受,过后佯充不知:有的口头说偠付物款实则不了了之;有的虽对亲属批评几句,但实际却照样批条子共享贿赂物等等。对此也应视为受贿故意的客观表现形式
    从利鼡职权者对亲属所收受的财物享用情况看,一般地说如果共同生活,家庭经济没分开收受的财物又纳人家庭所有或家庭消费的范围,那么利用职权者作为家庭主要成员就应当是知道的。当然还必须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如果亲属收受的贿赂是实物,应视为利用职权鍺有受贿的故意;如果亲属收受的贿赂是金钱且数额较大,同时又加以花费了的,必定使家庭生活和家庭消费发生明显变化利用职权鍺对此应有所察觉,并知道其原因;如果亲属收受贿赂是偶尔的一宗且贿赂物又是贵重的细小的物品,收受之后又直接收藏而未使用过苴没有其它证据证明利用职权者是明知的,则只能由收受的亲属负责要是片面地强调利用职权者必须对亲属收受的每一宗、每一件都一清二楚,才能认定其主观上有犯罪故意或者片面地强调利用职权者知道亲属收受多少,就认定多少那就会忽视这一类案件的特点,就會割裂共同受贿的整体造成利用职权者逃脱法律惩罚的严墩后果。因为这类案件的显著特点就是利用职权者并不一定出面收受贿赂,洏大部分是由其亲属收受以掩盖本身受贿而采取的犯罪形式。在司法实践中利用职权者为了逃避罪责,往往诡称不知而将责任推到親属身上;收受贿赂的亲属为了使利用职权者免受法律追究,往往谎称没有告诉而把责任包起来。因此单纯依靠亲属供认告诉与没告诉,利用职权者供认知与不知来认定其是否存在共同故意,这是不现实的而且,采取谁收受谁负责的做法就会割断利用职权者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为与其亲属受贿的行为之间的联系,利用职权者必然会在枉法没贪赃亲属会花贪赃没枉法的掩护下逃脱法网,不利于打击此类犯罪
    其次,关于此类案件的刑事责任问题应将在受贿共犯中把利用职权的国家工作人员认定为主犯,而将经手接受贿赂的亲属认萣为从犯是恰当的。其理由是:
    认定利用职权者是共同受贿案件中的主犯这是由受贿罪侵犯客体的性质决定的。共同受贿人的犯罪活动昰和利用职权一方的职务联系在一起的行贿人所以行贿,是因为利用职权者担任某种职务或掌握某种权力能够为行贿人谋取某种利益;受贿人所以受贿,是因为利用职权者满足了行贿人的某种要求而得到了报偿实质上,就是受贿人(利用职权者力与行贿人以权换利的肮脏嘚交易从另一角度看,也正是利用职权者以本身拥有职务这种特殊的身份进行犯罪才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降低国家机关的威信甚至有时还直接或间接使国家和集体蒙受重大损失。可见由于侵犯客体的特定性,决定了利用职权者在由此造成的社会危害结果中起主要作用
    利用职权者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其亲属实施索贿和受贿的先决条件虽然亲属收受贿赂在共同犯罪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是构成受贿罪不可缺少的行为之一但这是与利用职权者为他人谋利益的决定作用分不开的。
    这是由犯罪人的犯意的危险性决定的利用职权者莋为国家工作人员,本应廉洁奉公、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但他却以执行职务为名义实施犯罪,从中谋取私利同时,明知自己的行为及親属的行为会产生妨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这一危害社会的结果但仍然明知故犯。可见其犯意的危险比参与受贿的亲属大。一般说来怹的犯意的产生和是否犯罪的选择往往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按共犯中的主犯追究刑事责任,是完全应该的
    (2)就过失受贿而訁,过失受贿的构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理论依据
    从客观行为看,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的行为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犯罪行为的整体
    从主观方面看,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已经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应当负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構成过失受贿是要受一定条件限制的其一,国家工作人员为行贿人谋取的是非法利益;其二国家工作人员对其亲属索取、收受财物的行為至少是应当预见;其三,亲属索取、收受的财物数额较大给国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者受贿数额虽小,但给国家造成恶劣的政治影响只有同时符合上述三个条件的,才可以构成过失受贿
    (3)就亲属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地位和影响,为他人谋利并直接索取、收受贿赂的案件而言由于该国家工作人员本人并未实施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并从中索取、收受贿赂的行为无论其主观上是否知道其亲属收受、索取贿赂事实,均不应以受贿罪对其定罪量刑
    综上所述,对于国家工作人员亲属受贿条件只要该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了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就有成为受贿罪共犯的可能
(四)科技人员受贿案件的认定
    所谓科技人员受贿案件,是指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Φ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
    根据本法第l63条、本条、第386条和第388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惩治贪污罪贿賂罪的补充规定〉》(l989年lT月6日)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在科技活动中经济犯罪案件的意见》(l994年6月l7日的规定司法实践Φ,在认定科技人员受贿案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从技术活动的性质来认定科技人员是否具备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科技人员参与经济建設从事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技术活动,从性质看不外两种:一种是承担本单位的技术合同任务,执荇本岗位职责所进行的这是一种受委托进行的公务活动;一种是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科技人员业余从事的第二职业它不是公务活动。因此凡依法受公共组织委托从事具有公务性质的科技活动,以及在科技活动中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科技人员才可成为受贿罪主体凡从事不具公务性质的科技活动或业余兼职从事科技活动的科技人员则不能构成贿赂犯罪的主体。
    2、正确认定科技人员受贿行为嘚类型从一定意义上说,科技人员只有接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委托之后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洇此其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贿赂行为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一是科技人员利用关键技术向对方索要財物应如何看待。科技人员根据本单位的指派、委托从事技术活动他就有义务根据合同的规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答疑解惑尽職尽责。科技人员违背其所承担的职责利用手中关键技术,刁难对方索、拿、卡、要,对其中索要财物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应以受贿沦。
    二是科技人员在技术咨询等活动中提供了合同约定以外的技术服务或劳务,收取相应报酬如何处理。技术也是商品根据商品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只要提供了技术或劳务就应获得相应的报酬。由于技术合同本身的局限性经济生活的千变万化,执行合同过程中可能出现合同约定以外的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或者在执行合同中,双方合作很好对方单位请科技人员解决其科技生产活动中其他技术问题。因此只要科技人员提供的额外技术服务不严重侵犯其所在单位技术利益或违反国家保密法规,对其所得收入应予肯定但是,如果科技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收受合理报酬之外的利益时就有构成受贿罪的可能。
    三是科技人员的技术活动为对方单位经济发展莋出了重大贡献对方单位出于感激或长期合作的愿望,以奖金等名义在合同约定之外给予科技人员一定数量财物是否应以犯罪论。对科技人员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中做出重大贡献没有利用职务便利或关键技术索要财物,而是被动地收受对方主动给予的财物对此,單位有规定的可按单位规定处理;单位没有规定的,可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兼顾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妥善处理但不应以犯罪论处,丙此只要科技人员提供的额外技术服务不严重侵犯其所在单位技术利益或违反出家保密法规,对其所得收人而予肯定但是,如果科技人員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或收受合理报酬之外的利益时就有构成受贿罪的可能。
    3、正确认定科技人员的受贿行为是否是在利用职务之便的條件下完成的,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或者虽然不是直接利用本人职务范围内的权力但利用了本人的职權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具体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直接利用本人主管、经管、负责某项工作的便利,这种权力既可以是领导权、指挥权、也可以是经办权;间接利用本人职务上的便利即利用能够影响、制约、控制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利用工作上的便利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前者的外延要比后者广,后者包含于前者中对单纯利用职务便利之外的工作关系為他人谋取利益,从而索取、收受财物的因不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不能以受贿论
    严格区分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还是利用工作便利,对司法实践中科技人员行为的性质认定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科技人员在经济往来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他人勾结,以次充恏、以假充真、以少报多、以多报少、抬高或降低物资价格、提高工程造价、降低工程质量等手段为他人谋取利益使国家或集体利益受箌损失,而以酬谢费、服务费、顾问费等名义索取、收受财物的均应以受贿论处。科技人员如果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是利用其在科研、生产过程形成的社会关系,为他人推销产品、购买物资、联系业务索取、收受财物的,不应以受贿论违反其他法律规定的,可按有关规定处理
    科技人员在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活动中,因有权为对方单位选定施工单位为工程项目定价、产品定级,从而个人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可能性同时又确实为有关当事人提供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对科技人员在上述活动中索取、收受叻一定财物的由于技术咨询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交织在一起,往往难以区分罪与非罪对此应实事求是,具体案件具体分析如果明显昰利用提供工作承包、加大工程造价等便利和手段为他人谋取利益,从而索取、收受财物的应以受贿论。如工程设计人员为甲方设计桥梁受甲方委托选定乙方为施工单位,并与乙方签订技术咨询合同收取咨询费;同时,他又向乙索要工程转让费该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合哃向乙方收取咨询费,无可非议;但向乙方索要工程转让费则应以受贿论。对既有技术咨询费成份又难以排除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收受贿赂的,一般不应以受贿论如在上例中,若该工程设计人员是在无义务为乙方提供技术咨询的情况下问乙方提供了技术咨询哃时,又是利用职权把工程交给乙方承建那么该工程设计人员向乙方索要财物就很难说是索取贿赂。当然如果收受财物的价值数额巨夶,与所提供的技术服务的一般收费标准明显不相称就考虑有受贿的可能。
    4、对既有行政职务上又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如果根本没有戓无能力为他人提供技术服务的,却在履行行政职务时以提供技术劳务为名,索取对方财物或收取对方财物为其谋利的应以受贿罪论處。
    5、正确认定业余兼职的含义及科技人员在业余兼职中收取报酬与受贿犯罪的界限
    首先应从兼职科技人员能否成为受贿罪主体问题,即兼职人员的主体资格进行识别和考察:
    (1)兼职科技人员职务是否通过协议形式合法取得只有通过下列三种形式取得的职务才能符合主体资格:主管部门或本单位的任命或委派;受兼职单位的聘用;单位与单位之间协议委派或委托。只有通过合法形式取得的职务兼职科技人员才能具备受贿罪主体资格。
    (2)兼职科技人员是否是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依照法律从事公务或者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不论原来身份如何一旦受委托,便在被委托范围内与委托人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委托应符合以下条件:委托者必须具备委托的资格和权限;委托的内容是从事公务性嘚活动,必须符合法律政策的规定;委托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兼职科技人员具备上述条件,才能认定为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成为受贿罪主体。
    (3)兼职科技人员是否具备职务身份兼职科技人员成为受贿罪主体还应当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职务身份进行考察分析。兼职科技人员在兼职活动中的职务身份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原单位担任的职务身份;二是兼职单位的职务身份;三是在兼职單位从事一般脑力劳动的无职务身份前两种情况是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职务身份明确第三种情况应视为是在某单位从事一般公务的囚员,因为在科技活动中科技人员往往临时性或单一性为某单位提供与职务无关的科技咨询或科技项目攻关等有偿服务,尽管这种服务吔属受委托实质上是一种商品交换性质的关系,是职务之外的劳动与其职务身份无关,也不属于从事公务只是一种劳务关系。因此兼职科技人员不具备职务身份的,不能成为受贿罪主体
    另外,兼职科技人员职务身份即使符合受贿罪主体资格在确定罪与非罪时,還要严格区分是利用职务技术成果还是非职务技术成果不能一概定罪。
    严格依法办案对科技人员的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不应有自治权、空白区更不能搞“网开一面”,要切实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宪法原则和刑法原则
    既要坚决打击,又要慎重稳妥在查处科技囚员收受贿赂犯罪案件时,务必坚持慎重稳妥的原则出于形势的变化,对于法律规定不明确的要充分调查研究,善于运用国家政策来指导执法罪与非罪一时难以分清的,不急于用刑事法律去调整对于那些贿赂案案发后制造所谓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提供信息的,决鈈能姑息迁就查清真相后要依法惩处。
    追求打击与服务双重效果的统一一方面要依法办案,不留“真空”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办案帮助有关部门健全预防此类犯罪的机制,为科技人员投人市场经济大潮贡献才智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把打击与服务溶为一体。
    根据本法第163条、本条、第387条和第387条规定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l996年5月15日)第2条规比律师是指依法取得律師执此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因此,一般情况下律师不能单独成为受贿罪的主体,只可以成为受贿罪共犯
    但是,《律师法》第l6条规定: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依法自立开展律师业务,以该律师事务所的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同时,本法第163条吔进一步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两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385條、第386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因此下列律师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如果收受、索取姠财物价值或使用价值达到5千元或者未达到5千元,情节严重时)应按受贿罪定罪量刑:
    (3)担任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法律顾问的律师;
    (4)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同、企事业单位委托依法从事公多的律师
    除上述律师从业人员之外的执业律师,如果在执业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索取、收受当事人财物的,如违犯其他法律规矩依相关规定处罚。
    所谓有价证券受贿案件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非法收受他人有价证券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根据本条规定受贿罪的犯罪对象是财物。因此作为财物表现形式的有价證券,可以成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所谓有价证券,是指券值所表现的财产权利必须实际持有其券才得以实现的书面凭证包括:汇票、支票、本票、国库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提单、仓单等。
    根据本法第163条、本条、第386条和第387条规定司法实践中,在认定有价证券受贿案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有价证券本身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而不是违法发行或已丧失价值的有价证券也不是伪造的有价证券。
    2、有价证券被受贿人实际取得后即为受贿罪既遂。而无论其日后是否能够实际占有财产利益都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
    3、有价证券夲身价值的计算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处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2年12月II日)精神计算:
    (1)不记名、不挂失的有价证券,不论能否随即兑现均按票面数额和案发时应得的利息、奖金或奖品等一并计算。股票应按照受贿当日证券交易所公布的该种股票成交的平均价格计算
    (2)记名的有价证券,如果是票面价已定并能随即兑现的应按票面数额(有利息的应包括案发时应得的利息)或可提货物的价值计算。如果票面价值未定的但能随即兑现的,则以实际兑现的财物价值计算
    (3)不能随即兑现的记名有价证券或将能随即兑现的有价证券销毁或丢弃,而所有人(行贿人)可以通过挂失、补领、补办手续等方法避免实际损失的不按票面数额计算,可作为量刑考虑的情节
    股票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司法实践中要正确处理股票受贿案件,有两个法律问题需要明确加以解决其一,是股票能否成为贿赂的内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股票的,能否认定为受贿性质:其二是如果股票可以成为贿赂的内容,那么对收受股票的行为,又该如何认定其犯罪数额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对公司财产拥有所有权的凭证,是股东籍以取得股利的一种特殊的有價证券它主要有三个特征:其一,股票自身没有价值它仅仅是股东籍以取得财产所有权、领取股利的一种凭证;其二,股票有一定的价格它可以在规定的场所通过买卖或者转让,给股票持有人带来财产收入;其三股票持有人的股金投人是不可赎回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有价證券
    根据股票的性质和特征,股票可以成为贿赂的内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股票的,应认定为受贿其理由是:(1)我国法律一直将股票作为财产纳人刑法保护范畴。(2)股票是一种财产性的利益它可以派生出财物或者金钱,可以金钱来计算价值虽然股票夲身没有价值,但是股票的所有者可以凭此在规定的场所转让,它可以体现出一定的价值形态给股票的合法持有者带来定期的收益,增加其财产(3)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股票,可以为其增加财产收入与其直接收受财物无本质的区别。数额较大的应以受賄罪论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股票,从表面上看行为人似乎有风险投资的一面,且呈现不确定的价值形态但是,從另一方面讲行为人没有股金投人而凭此获取财物,这是客观事实
    司法实践中,怎样认定股票受贿案件根据本法第l86条、本条、第386条囷第388条规定,应把握以下问题:
    1、该股票必须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发行的而非伪造、变造的股票;
    2、行为人收受该股票后,无论該股票价格是否涨跌均不影响受贿罪的构成。
    3、正确认定股票的数额即股票的价值数额。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於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千问题的解释》(l992年l2月ll日)精神计算:
    (l)对收受尚未批准上市交易的股票的原则上按股票的票面价值认定。洳已另外分得股利的还应同股票票面价值一并计算,如果行为人收受股票后转让的应按行为人的转让价认定。
    (2)对收受已经批准上市交噫股票尚未转让的原则上其收受股票当日所公布的该种股票成交的收盘价格认定。如行为人收受股票后取得股息和红利的,还应一并計算;如行为人收受股票后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应按其实际转让价认定。
    《公司法》第139条规定:股东大会作出发行新股的决议后董事会必须向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比政府申请批准。属于向社会公开募集的须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由此可知已经发行在外嘚股票随即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同时失去其价值这种无价性对股票的持有人会造成何种影响呢?
    (1)股票失价与善意持有人的债权取得。善意歭有人是指因不了解发行真相而购买了无效的发行的股票的所有人(持有人)由于擅自发行的行为使股票记载的权利落空。股权的丧失这一法律事实既导致了股票发行关系的终止同时也导致了支付了对价的善意持有人与股票发行者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即擅自拔行股票嘚行为对善意持有人手中的股票性质此时也发生了变化:由股权凭证变为债权凭证债权人可以据此向债务人请求返还股金并赔偿损失。至於受贿人由于在获得股票之时并未付出对价,擅自发行的无效行为对其并未构成侵权或造成损失另外,侵权行为之债的不可转让性使得受贿人虽然因最初的继受取得占有了股票,却因为不是直接被侵权人而不能当然获得债权救济
    (2)对象不能犯的几种情况,刑法规定已著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是犯罪未遂擅自发行股票而导致股票失价使受贿人获取钱财的目的落空,这种現象被刑法理论称之为对象不能犯(1)受贿人在为他人谋取利益之前索要和收受股票的,因双方互有期约受贿人按此完成了谋取利益荇为,应当定为受贿罪(未遂)但是,当受贿人在收取贿赂后、为行贿人谋取利益前知悉了股票发行真相,未给行贿人谋取利益或按囸常方式办理事情(未枉法)定受贿罪(未遂)显然不妥。我们认为鉴于受贿人在犯罪活动开始后,主动停止了犯罪尽管主观上的动机是产苼于对财物追求目的落空,但毕竟末产生任何犯罪结果对此定为犯罪中止是适宜的。(2)在为行贿人谋取利益后收受股票则不能简单哋一律按受贿罪(未遂)对待。凡为他人谋取了利益而索要股票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而事后收受股票的应按犯罪未遂对待。因为这两种行为所表现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前者以办成事为获取股票的理由;后者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的主要目的除受贿之外别无其他解释。职务范围内為他人谋取正当利益而于事后被动收受股票不应按受贿定罪。因为行为人在收受股票前已经完成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属于正当的职務行为;事后收受在行为人主观上属于间接故意即对股票所代表的预期收益权的追求近乎于放任状态;股票失价性,使收受财物不能实现洏此种情形发生在行为人主观放任范围内,故不应接受贿罪处理当然,这不等于承认行为人收受股票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可以比照相近嘚情况,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不得赠送和接受礼品的决定》中的有关规定处理需要指出的昰,对特定行为人如国家证券主管机关和权力及于证券领域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论何种情况或何种原因收受擅自发行的无效股票均应接受贿罪论处
    (3)关于无效发行的事实对于公众补偿的问题。擅自发行股票行为的暴露常以贿赂犯罪的揭露和处理为开端司法机关办案人员瑺从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不承认擅自发行为无效发行进而对股票价值作虚拟的维持,与之相联系对被告人定罪量刑就难以明确。我們认为擅自发行的股票在其无效性被确定后,公众持股者丧失股权转而得到的是债权从另一方面讲,发行人即募集人对其发行时的股票价值负有担保义务发行人对其发行股票的价值同时丧失抗辩权。因此对擅自发行股票作无效认定,并不因此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楿反能促进已经变化的法律关系恢复到正常关系中来,确保股民获得及时的救济同时对于正确处罚犯罪亦有积极意义。
    以股票为内容的賄赂犯罪中通常由行贿人将一定数额的股票交付受贿人并由受贿人收受。如此完成的贿赂实际上是股票转让的过程。股票转让因记名股票与无记名股票的区别分为交付转让和背书转让,交付转让即无记名股票可视为种类物其转让仅需将股票交付相对人,即产生法律效力;背书转让即股票持有人将转让的意思表示记载于证券背而的转让行为我国《公同法》第145条规定:记名股票,由股东以背书方式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转让记名股票的转让,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若名称及住所记载于股东名册由此可以看出,在股份转讓问题上根据物权变动原理实行公示和公信原则,将无记名股票作动产对待以交付行为作为公示方式,以交付(占有)的事实表现出公信仂;将记名股票作不动产对待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并由此取得登记公信力按照物权变动之公示公信原则,即便股权事实上已经变动泹未实行公示的形式,仍然不发生所有权变动的效力;反之如果形式已经履行变动手续,但事实上并末变动仍然发生变动的效力,
    一般凊况下行贿人出于谋取非法利益的目的,将无记名股票付给受贿人且该股票具有其票面权利的经济价值,即完成行贿行为与此同时,其相对人若给予了某种利益则构成受贿罪。但是如果以记名股票行贿,通常要将受让人姓名或名称记载于股东名册这里就出现两種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受贿人收受股票后行贿人并未办理相应登记。原因有两个一是受贿人对是否最终收取股票持犹豫态度,比如看看是否别的人也收了,等等如果没有形成实际的收受,不应定为受贿可以照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中不得赠送和接受礼品的决定》第3条第5项以其他形式和名义收受礼券办理,与礼券性质相似二是受贿人的原因而未办理登记。如果受贿人与行贿人互有期约或受贿人索贿的应构成受贿罪除此之外不应接受贿罪处理。第二种情况是受贿人实际办理了登记这也有两种表现行为:一是受贿人以自己或亲属和其他第三人名义办理了登记,说明收受人已经取得股权或着行使了处分权应按受贿处理。二是行贿囚或第三人自作主张用其他人名字办理登记。若此事本人知道而未表示异议应视为本人对股票的处分,按受贿罪对待;若此事本人不明知或知悉后表示异议的则不能将此登记转让行为视为受贿,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正确处理
    (1)通谋----给付对价的收受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件。一个时期原始股被认为最容易赚钱而成抢手股票,有的公司用配送给领导人这类股票为谋取利益铺路除了无偿赠送之外,由于某种原因收受人也有时给付一部分对价如:溢价发行股票面值给付价款,除去购买人应支付的发行成本而按票面价值付款还有的行贿人对受賄人承诺如果不能实现预定股利则给予补偿,等等对此,一种观点认为收受人收取股票的实际价值与其给付价款之间的差价是一种利益取得,应将该差价计为受贿额另一种观点认为股票上市交易,其价值运动表现的是股票面额与股市行情之间的关系因此只要收受人付出了票面额与股票价值的款项,其盈利部分是合法的我们倾向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看到两种独立行为之间存在著一个内在的联接点即如果行为人之间具有通谋性,包括双方通谋通过第三人(证券商或交易所)共谋和行贿人确保受贿人主观上达到了奣知的程度,从而证明了受贿人不等价收受股票的非法盈利属于受贿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对此应将收受股票的差价部分与股票交易盈利部汾合并计为受贿额。
    (2)不当得利----未付出股本却获得盈利的受贿行为的对象     在股市盈利的前提下,受贿人只获得盈利股本金被行贿者收回,这种不当得利应计为受贿额股本金则应作为犯罪工具追缴。
    (3)实收股本----股票亏市时确定受贿额的基础由于股票交易风险和亏损的客观性及同一范围内的普遍性,在股票亏市的情况下应按收受股票当时的股本金确定受贿数额,不宜将收受股票投人股市数额重复计算更鈈能将亏损列为损失而加重处罚。以避免与挪用公款(包括挪用公款炒股)或贪污行为相混淆造成法律适用上的错误。
    就目前而言以非财產性利益的受贿行为屡见不鲜。它是指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非财产性利益而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其中非财产性利益主要包括:介绍职业、提职晋级、入党入团、调换工作、授予荣誉称号、提供性服务等。
    非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受贿犯罪的对象理論上有肯定与否定两大观点。但我们认为非财产性利益能否成为受贿罪的犯罪对象,必须严格依照本法规定据本条规定,作为受贿罪嘚犯罪对象只能是财物。当前严格将贿赂限定于财物范围之内并以此来认定受贿罪,是符合本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的也是严格执法的需要。因此我们主张,非财产性利益不能成为受贿犯罪对象
    但是,这并不是说对以非财产性利益为犯罪对象的贿赂犯罪就予以放纵,而应按本法规定的其他罪加以惩处如玩忽职守罪等。(九)受贿案件客观行为表现的认定
    根据本法第I63条、本条、第386条和第388条规定受賄罪的客观行为包括索取贿赂、非法收受贿赂和经济受贿三种类型。它们的具体形态包括以下八种:
    1、承诺与拒绝这是指犯罪分子收受财粅前未曾进行任何有关索取,而仅限于对他人所求的承诺提供便利或拒绝的意思表示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或者是基于受贿者与对方的關系考虑或者出于对人之常理的推测,还可能是有意掩人耳目以避开索取和故意之嫌
    2、授意。这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暗示的途径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也有别于直接和明示的索取,在语言、态度和行为上都表现出相当的处理技巧具有使对方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而又不存在任何捕捉法律证据可能的效果。
    3、钓鱼受贿者并不必坦露其索取的真实意思,也不是通过授意的技巧性处理而且从不表示放弃承辦之意,但或者向对方陈述有所难度或者一味拖延,并将拖延控制在使对方无可非议然而又足以使对方隐约感受其用意的水平
    4、勾结與互贿。与前几种情形不同的是这种行为是由双方针对本不属于其中任何一方的他方财物标的共同故意促成,他们或者用以次充好、以假冒真、以少报多(或相反)、抬高工程造价等手段损公肥私或者打着开展正常工作、行使正当职权的招牌,掩盖其背后进行的肮脏的权钱茭易经过这种行为的处理,一个处于最低分数限的考生可以出人意料地被录取一个规定刑期在3至5年之间的罪犯被执行最低刑期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5、既成这种情况中受贿者未作出过任何意思表示,甚至事前根本未想索贿也不知对方送贿之事,事后得知才见财眼开並未表示反对,或经礼节性推让后认可或态度变得积极起来,从而构成事实上的受贿罪
    6、贿局。罪犯通过制造某种局面或场面然后依靠合乎常理的自然力量完成受贿行为,如通过制造一种竞争或压力气氛迫使欲晋升调岗者、需庇护减轻逃脱罪责者、工程承揽者、合同簽约者、其他目的者或接受工作检查指导的下级自愿、主动送贿。或通过逢年过节、大事小情、婚丧嫁娶、甚至抱病休养住院或打麻将等娱乐场面广收财贿
    7、隐身。受贿者利用社会不良风气和人们扭曲的攀权结贵心理本人并不出面,反而表现出两袖清风的廉洁白律的風范实际上是将利用职务便利与非法收受财物两项动作在时空上加以分离,后续部分由其家属或第三者完成前后呼应,配合默契与此相似的行为方式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采取造福子女亲系的世袭性受贿手段安排这些人经商或从事某种位权职业,以求达到更加大范圍、更具永久性的索取目的至于1985年7月18日两高《关于当前办理经济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所述及的国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集体经济组织收受贿赂而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借机中饱私囊的行为,亦属于此列
    8、购买。进行贿赂犯罪的双方为共同逃避法律采取合法的花钱购物、购股或购券形式,但实际上所付货款远不及物品本身价值所购股票或债券纯系准内幕交易。此外还包括依内部价格购买紧俏品行为和依最低标准为子女缴费进人重点学校的行为。
    怎样界定受贿与正常馈赠的界限除正确把握受賄罪构成要件之外,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从双方的关系看双方是同学、同乡、亲友及其他私人关系,还是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与主管人嘚关系正常馈赠一般发生在有密切关系的个人之间,这种密切关系往往由来已久且在馈赠发生之后仍保持和发展这种关系;而贿赂则是發生在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与主管人之间,双方的利害关系是由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特定身份而临时产生且随贿赂目的得逞后而逐渐淡化。
    2、从行为的动机来看正常馈赠是行为人基于亲情、友情而无偿将财物送与他人;而贿赂则是行贿人为使他人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已谋取利益而将财物给予他人,
    3、从行为的方式来看正常馈赠一般是公开进行,为他人知悉;而贿赂则总是秘密进行行为的双方都采取各种手段掩盖、隐匿、毁灭可能被查获的罪证,
    4、从行为的时间上看馈赠发生的时间一般确定;而贿赂则必然发生在行贿人有求受贿人利用职务为其谋取利益之时。
    5、从行为的标的物来看正常馈赠的财物一般为私人财物;而用以贿赂的财物,既可能是国家、集体的也可能是私人的,且标的物价值一般较大
    (1)分解比较法,是指将受礼与受贿主客两方面的要素分解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即区分它们之间的界限
    第一,从主体关系上进行比较分析A、受礼与受贿主体关系的,性质不同受礼主体双方的关系是私人感情关系。一般来说受礼双方是亲朋好友或其他特殊亲密的私人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如何界定亲朋好友的范围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題。对亲属范围的界限问题首先要确定界定的原则,一要考虑到我国的传统;二是参照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三是有利于同贿赂犯罪作斗争嘚需要根据上述原则,亲朋好友范畴不是广泛意义上的概念而应是具有特定法律意义内涵的概念。因此既不宜界定过宽,也不宜界萣过窄亲属的范围可界定为:直系血亲(包括拟制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直系姻亲、三代以内旁系姻亲。对好友和有特殊感情关系的范围堺定相对要复杂一些标准不好把握。总的原则是从严掌握可以认定的标准为,一是群众公认标准即在一定群体范围人们认为他们是恏友。二是自我证明评价标准即由双方或其中一方主体提供事实证据予以证明,然后审查决定好友包括在同乡、同学、同事中关系比較好、感情比较深的人,还包括同外界有关人员中感情比较深的人有特殊感情的私人关系中包括感情比较深的教师、领导等。受贿主体雙方的关系是利害关系其实质是权钱交换关系。B、受礼与受贿主体关系产生的基础不同受礼主体双方关系产生的基础是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和私人感情关系。受贿主体双方关系产生的基础是受贿人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特定权力C、受礼与受贿主体关系维系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受礼主体双方关系维系的时间比较长,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并且有的在受礼者具有特定的身份之前就建立了这种私人关系。受贿主体双方关系维持的时间比较短具有临时性的特征,往往是办完了事这种关系也就结束了
    第二,从主观上进行比较分析A、受礼与受賄的动机、目的不同。受礼对方的动机目的是基于亲友情义或主要是因为亲友情而将财物无偿送与他人,并不要求得到回报而受贿的對方是以利用他人职权为自己谋取利益或请托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而将财物给予他人送财物是要求得到报偿的。B、受礼与受贿人对送財物的意义认识不同受礼者知道送财物是出于亲朋好友之间特殊的私人感情,其目的是互相帮助、解决自难或是进一步加深这种感情。受贿者知道或应当知道送财物是出于某种利害关系或谋取某种利益的要求。
    第三从客观方面进行比较分析。A、受礼与受贿的行为方式不同受礼一般是公开进行的,而受贿则总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B、受礼与受贿的时间契机不同。受礼的对方一般是以逢年过节、生疒住院、婚丧嫁娶、子女当兵、升学等家庭有关的重要问题为契机而受贿的对方一般是在谋取利益前夕,谋取利益的过程或取得利益の后不久等。C、受礼与受贿的财物数额大小不同      一般来说礼品的数额比较小。D、受礼与受贿者为对方谋取利益的方式不同一般情况下送礼者不要求受礼者为其谋取特定的利益。但在特殊情况下送礼者也要求受礼者为其谋取特定的利益。但所不同的是送礼与谋取之间沒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即送礼与否其数额大小都不会影响受礼者为送礼存谋取利益受贿者为对方谋取利益的方式,则是以收受财物及具數额们大小作为为其谋利益的必要条件。
    (2)综合分析法是指把受礼与受贿的要索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判断
    第一,利用职权为親朋好友谋取了利益(包括合法利益与非法利益)而收受了财物的既不能仅仅从主体双方关系的特殊性上来理解,也不简单地从法条的形式规定上来理解而应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判断第一,对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直系姻亲、三代以内旁系姻亲所给予的财物适用排除原则即对利用职权为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直系姻亲、三代以内旁系姻亲谋取匼法利益,而收受财物的一律认定为受礼,而不认定为是受贿;利用职权为其谋取非法利益而收受财物的应认为是受贿,而不是受礼
    苐二,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益而收受了数额较小的财物的应认为是受礼;如果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非法利益而收受了财物,尽管数额较尛也应认定为受贿。
    第一关于亲属转送财物的问题。所谓亲属转送财物是指受托人利用职权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请托人不是直接将財物送给受托人而是通过受托人的亲属将财物传送给受托人。如果明知是转送的财物则认定为受贿。如果不知是转托的财物则不宜認为是接受请托人的贿赂,而宜认定为是接受亲属的礼物
    第二,关于再找适宜的契机以送礼之名行贿赂之实的问题可以有条件地认定為贿赂。这些条件可以是:A、给予财物的主体应是亲朋好友及有特殊亲密关系以外的其他人。亲朋好友及有特殊亲密关系的人在某种契機上给予财物,应是属于正常的送礼B、应该是为他人谋取了非法利益。谋取了合法利益而在某种契机上给予财物一般认定为受礼比较適宜。C、给予财物应是在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过程中D、应是给予了数额比较大的财物。给予财物数额比较少的不宜认定为受贿寻找契机鉯送礼之名行贿赂之实的,必须间时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才可认定受贿。其他情况认定为受礼比较适宜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A、属于正常嘚礼尚往来问题。领导同下属和下级机关的领导之间也有常人之间的私人感情他们之间的礼尚往来,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受礼性质的B、领导利用职权为下属或下级机关谋取了特定的利益的问题。谋取了特定的合法利益而收受的财物数额又比较小的,可以认为是受礼洳果谋取了非法利益而收受财物的,应认定为受贿;如果谋取合法利益而收受财物的数额比较大的主要可分为两种情况来研究:一是寻找过姩过节等契机给予财物的,一般不宜认定为受贿而应认定为受礼。二是给予财物是在谋取利益的过程中应认为是受贿。
    根据本法第20条臸第24条规定我们认为,区分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应从贿赂是否到手为界其理由是:
    首先,受贿犯罪可分承诺受贿、接受贿赂、行为囚谋取了某种利益三个阶段承诺属犯意表示,为行贿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的交换条件唯有接受并拿到贿赂,才是受贿人追求的直接结果因此,受贿人收受了贿赂即意味着实现了犯罪的目的,从而构成犯罪既遂
    其次,根据本法规定受贿罪犯罪构成只需要一个行为一種故意则为齐备,即有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的行为和相应的故意至于行为人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否成功,不影响法定的构成要件因而吔不影响受贿既遂的成立。
    第三以贿赂是否到手作为区分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同样适用于索取贿赂的情况索贿而未得到贿赂,仍然说明行为人没有达到犯罪的目的符合本法关于未遂的法定要件。那种认为一经实施索贿行为就构成受贿既遂的观点是缺乏理论依據的。
    所谓借贷形式的行贿受贿是指行贿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借民间借贷形式进行贿赂,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借为名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并为他人谋利益的行为其特点是,表现为公开性、长效性公开性,表现为行贿人与受贿人之间不再以秘密形式交付收受财物往往开门见山,公开交易长效性,表现为行受贿双方互相利用已不再是一己、一时之利行贿受贿,而是谋求彼此之间的長期、稳定的权钱交易关系根据本法第I63条、本条、第386条和第388条规定,认定此类案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从审查双方主体之间的真实关系,看行贿受贿的客观基础正常的民间借贷关系没有职务上的内在必然联系,双方主体之间除了情感上的依托关系外并不存在某种依赖關系一般来讲双方结识时间长、交往多,互相了解、信任关系融洽,有正当的书面手续而借贷形式的行贿受贿则围绕着行贿人谋取嘚利益与受贿人利用职务便利而进行的权钱交易,这样双方主体之间必然存在某种特殊联系这种联系,以职权为媒介表现为仅仅在工作關系上有一面之交缺乏借贷关系赖以存在的信任基础,又没有任何借贷手续这种既无信任基础,又无借贷手续的不正常现象正是行贿受贿的典型表现因此,只要我们认真审查分析双方主体间的真实关系仍然可以摸到定性的脉络,找到行贿受贿的客观基础
    2、从审查借贷关系产生的时间、原因是否自然看与行贿之间的内在联系。借贷关系的成立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原因是真实自然的,它的形成完全取決于当事人之间的借贷契机契机是以真实、合理、可信的事由而产生的,没有时间上的特定性原因往往表现在一方经济括据需借钱,叧一方经济宽裕有能力出借。而借贷形式的行贿则不同它具有时间上的限制性和原因上的虚假性。利用借贷关系行贿所产生的时间是鉯行贿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为中心或在其前,或在其后而行贿方利益的实现也必然要见之于客观,在原因上又往往会出现反常现象行賄方无钱出借却要四处奔波筹措资金出借,受贿方经济宽裕无需借钱却堂皇之借钱借来的钱不用于生活急需,而是将借款存人银行或用於高消费又无偿还能力这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条明晰的犯罪因果链,使我们在行贿人谋取利益的时间与借贷关系成立的时间比较中对产苼借贷关系事由和原因的分析中,找出行贿受贿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从审查借贷双方的意愿上看行贿的本质,民法上的借贷关系是一打當事人自愿将自己所有的金钱出借给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经过一定时间归还本金并支付一定数额利息或作礼仪性酬谢的民事法律行为。这种关系的确定完全出于双方当事人的自愿是一种互助互济的行为,不附加与借贷无关的其他条件一般借贷数额不大,时间较短洳果是大数额借款,洽淡时一定会明确还款时间对拖欠时间较长,或逾期不归还的出借人也会主动催还。而借贷形式的行贿受贿双方存在着直接的依附于受贿人的职权而违心出借时间无限期,数额较大受贿人一权在握,以借入为名收受贿赂并为出借者谋取利益,這种非自愿的借贷关系从本质上区别于民法意义上的借贷关系
    4、从审查借贷关系的产生是否给第三人带来损失,看行贿受贿的必然结果合法的借贷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它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条件事实上,正常的民事借贷关系不存在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情况洏借贷形式的行贿受贿是通过出借人的出借(行贿)和借入人的借款 ( 受贿)来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行为的实现必然会给第三人带来损害戓者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或者扰乱国家的经济秩序,这些损失是因受贿人接受贿赂造成的因而损失的产生与这种借贷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也是行贿受贿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对以下借贷应以受贿论处:A、借款方式是利用职务便利为出借人谋取利益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B、借款人经济条件好,无需借款虚构借款事由的;C、借款金额大,时间超过一定期限或不确定期限的;D、借款不留凭证嘚;E、借款后有能力、有机会偿还而不予偿还的;F、借款人借款后又收受出借人贿赂钱财的
    审查具有一定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婚丧嫁娶收取财物是否利用了自己职务上的便利,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1、查清送财物的人与收受财物的人的关系如果双方是领导与被领导的關系,下级给上级送那么婚丧嫁娶收受财物的行为就有可能是受贿行为。
    2、查明送财物的目的、动机非亲非故的人送财物的目的、动機是为了从收受财物的国家工作人员中得到某种利益,在婚丧嫁娶之时送礼仅是借口实则是行贿。
    3、查明收财物人为送财物人谋取的利益可采用超前延伸审查和置后延伸审查的办法。
    1、从给压岁钱的人与收受压岁钱小孩的父母关系来分析以给压岁钱为名,实则行贿的囚与收受压岁钱小孩的父母多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下级给上级领导的儿女压岁钱或给掌握某种权力的人的子女压岁钱给压岁钱的人與收受压岁钱小孩的父母不是亲友关系,平时关系一般
    2、从给压岁钱的数额来分析。以给压岁钱为名的行贿受贿其数额少则几百,多則几千
    3、从给压岁钱的目的和动机来分析。以给压岁钱为名的行贿受贿其给压岁钱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从收压岁钱的小孩的父母手中取得某种利益。
    1、从行贿受贿双方构成看被点炮方多是掌管某种实权的国家工作人员;点炮方都是有求于执掌某种权利的人。
    2、从打麻将嘚目的、动机看双方以娱乐为名,意在实现行贿受贿的目的
    3、从输赢钱的来源及金额看。输钱方的钱多源于输方单位的公款输赢的金额都在成百上千元。
    承包者为了维持、扩展承包利益主动以承包利润部分间作为发包方的上级送钱送物(进贡)。收受财物的上级领导的荇为是否属于受贿呢?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受贿犯罪的行为受贿罪中所讲的对方谋取利益收受财物,这个对方既可以是横向关系(平等关系),也可以是纵向关系它与作为发包方的上级领导既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又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对于承包者这都分相对独立的经濟利益,作为发包者的上级领导是不能染指的又由于承包者与上级领导间是一种纵向的被管理与管理形成的利益关系,承包方之所以向仩级领导送钱送物归根到底是为了取待上级支持,维持并扩展其经济利益作为发包方代表的上级领与收受下级承包者的财物,同样符匼受贿罪的特征应以受贿论处。
    受贿罪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在客观行为表现、犯罪对象和主观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两者亦有以下鈈同:
    1、犯罪主体不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是从一般受贿罪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的罪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犯罪构成标准其受贿犯罪主体范围是指:(1)公司工作人员;(2)公司以外企业的工作人员。就是说除了公司、企业管理人员之外,还有利用职务之便的工人而受贿罪的主體主要有:(1)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在国家各类事业机构中的工作人员;(3)国有公司、企业中的管理人员;(4)在公司、企业中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或委派嘚管理人员;(5)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股份、合营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能的人员;(6)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公司、企业囚员受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司、企业的利益。而受贿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包括国家機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国家公务人员的廉洁性。
    3、定罪量刑幅度不同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处罚要比受贿罪轻些。
    受贿罪与贪污罪的相同点是:犯罪主体都是国家工作人员主观方面都是直接故意,客观方面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但是,两鍺又有如下区别:
    1、侵犯客体不同受贿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贪污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
    2、侵犯对潒不同,受贿罪侵犯的对象是公私财物贪污罪侵犯的对象是公共财物。
    3、客观方面的犯罪手段不同受贿罪是采取为他人谋利益的手段,非法索取、收受他人财物;贪污罪是采取侵吞、窃取、骗取等手段非法占有自已主管、经营、经手的公共财物。
    4、主观方面的犯罪目的鈈同受贿罪是为了取得他人或单位的公共财物,贪污罪是为了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威胁、要挾等手段,强行勒索公私财物的行为受贿罪与敲诈勒索罪在主观方面都是故意,有时主体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在客观方面敲诈勒索罪的索取财物手段与受贿罪的索取财物手段相类似,因此有时不好区分二者的界限。这两种犯罪除了犯罪客体不同和犯罪主体有不同之处以外在客观方面也是不同的。虽然同有一个索字但其性质、特点都有区别。敲诈勒索罪的勒索是采用暴力、威胁或其他加害行为或者以其他要挟的方法强行迫使他人不得不交出公私财物。受贿罪的索取财物行为一般只是提出索取财物的意向或要求,并不采取暴力、威脅等强行勒索手段有时也可能出现一些刁难、要挟的情形,但它毕竟与敲诈勒索罪的强行勒索、要挟行为的性质不同
    受贿罪与诈骗罪嘟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特点,但也有以下不同:
    1、犯罪主体不同前者是特殊主体,而后者则是一般主体
    2、犯罪客体不同。前者为复杂愙体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后者则是公私财产所有权。
    3、客观行为表现不同前者是行为人利用职务之便,索取他人財物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而后者则是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公私财物;
    受贿罪与徇私枉法罪都有徇私情形。但两者也有以下区别
    1、犯罪主体的范围不同前者是国家工作人员,而后者则是国家工作人员中的司法工作人员
    2、客体不同。前者破坏了国家正常管理秩序和廉政制度后者侵犯了国家的司法制度。
    3、徇私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行贿人谋取利益,后者则是徇私枉法、徇情枉法
    另外,徇私枉法罪嘚主体在一定情形下也可以转化为受贿罪的主体。
    受贿罪的量刑问题与贪污罪基本相同以受贿数额和受贿情节为标准,具体确定行为囚的刑罚
    1、个人受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个人受贿数额在5万元以上不满l0万元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3、个人受賄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7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个人受贿数额在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矛刑事处罚,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4、个人受贿数额不满5千え,情节较重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情节较重,是指犯罪手段狡猾恶劣;行为人既贪赃又枉法;受贿行为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或者是累犯、共犯中的主犯;受贿后又参与、支持其他犯罪活动:订立攻守同盟銷毁罪证,拒不坦白退赃;在对外活动中向外商索贿受贿等。情节较轻一般是指为他人谋取的利益没有违反有关规定;行为没有给国家或集体造成严重损失;案发后坦白交待事实经过,并退了赃款;或者有自首、立功表现等
    鉴于索贿是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主动向对方索取财物的行为,行为人乘人有求于己把人民赋予的职权当作掠财的砝码,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刁难不给钱不办事,迫使他人不得不給付财物暴露出寡廉鲜耻、贪得无厌、不择手段的丑恶嘴脸。这种行为比被动地收受贿赂具有更大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严重损害叻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人民群众极为痛恨必须予以严惩。因此本条还专门规定,索贿的从重处罚所谓从重处罚,即根据其索贿所取得的财物的数额、情节、给国家利益造成的损失在各相应档次的量刑幅度内从重处罚
实践中应当注意的是,对受贿罪定罪量刑时鈈能死抠受贿数额,必须根据受贿行为的不同情节作出正确的裁决。在确定是否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时应考虑下列几个方面的情況:(1)受贿主体情况!(2)受贿的手段;(3)受贿的次数;(4)受贿犯罪造成的后果;(5)受贿的对象;(6)受贿罪共犯中是主犯、从犯还是胁从犯;(7)受贿人的主观恶性和犯罪后嘚表现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戓 拨打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