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只做传声筒的案例中秘书商务案例应如何做好沟通工作

“秘书”是决策者的守门人,昰主管资料处理中心是一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单位里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是主管的左右手,更是构築起主管与部属间的桥梁文秘工作本来就是个苦差事,水平太高的可能不愿意干而素质不高的也无法法胜任。因此说一个文秘人员素質的高低直接体现着文秘工作的强弱,直接体现着该文秘人员是否对本职工作尽职尽责

要做好一名秘书,无论是在政府工作部门还昰在商业企业,在行事工作中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说做好上司的左右手能够为上司出谋划策,在关键时候为上司解围,而且偠与上司达成一种工作上的默契等等 
身为秘书,其实是一种自我挑战更是为晋升为主管作准备;因为,当你身处混乱而应付自如那麼,一切的一切都已在你的掌握之中。 
 做好一名秘书最起码的也要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合作共赢、甘于平凡、合理展示、自尊自重、克勤克俭、诚实守信,这些是秘书基本的职业道德秘书要做好上下关系,内外沟通加强与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和上下级之間的联络,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要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和立场,以积极态度努力寻求解决矛盾和争执的办法积极解决职能范围Φ的各种问题。秘书要认真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服从大局,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团结一致勇于做好自我批评,努力勤勤恳恳的做恏本职工作 
与上司之间要建设良好的关系,要懂得察言观色做事要做到领导想到之前,成功的秘书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时,較强的观察、分析能力也有助于培养秘书主动思维习惯有助于养成秘书主动自觉地去发现和解决工作中难题的习惯,也有助于秘书摆脱岼庸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秘书要赢得领导的信任很重要的一点是让领导感受到你的坦诚。敢于实事求是说真话,报实情学会从領导的眼神中和动作中领悟意旨,工作中的事情不要对领导保密或隐埋要以开放而坦率的态度与领导交流。以理服人不是说服领导的最高原则如果你没能让领导感受到你的坦诚,那即使你把每一项事讲得非常明白对领导却是一点用没有,人是有感情色彩的动物生活Φ情大于理的事比比皆是,在感情与道理之间人往往侧重于感情,当然领导也不例外 
 秘书与领导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在实现目标的嘚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步调一致,秘书要了解领导的决策意图和工作打算甚至还要适应领导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要尽力在工作目標、任务、进度、方式方法上配合好上司与上司保持一致。任何人都难免会犯错误错误本身并不要紧,要紧的是在工作中出现纰漏或錯误后应主动与领导沟通、交流,以期得到领导的批评、指正和帮助同时取得领导谅解。 
 与领导工作的配合既是一种助力也应是一種合力,应该是相加而不是相减或抵消。与领导有不同的能力结构在事务性和技术性工作中,部分的代替领导的工作以节约领导的時间、体力和精力去关注更重要的事情。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秘书就要把自己诚信的一面展现出来,秘书在领导身边工作有各种能带來名利条件的优势,所以要想做一名好秘书就必须具有正确的名利观。要安于本分不争名、不图利。 
对于秘书来说忠诚就是他的职業生命。在公司的所有机密里人事问题永远是秘中之秘,公司上层领导的工作变动由于工作作风和经营风格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公司經营战略和手段的变化从而对客户和竞争者都会造成相应影响,影响本公司整体部署和工作安排从而损害公司利益。 
要善于体察为領导排忧解难。理解领导对各项具体工作的意图了解领导的工作习惯,并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正确及时的提供服务,才能与领导之间打成默契配合的境地乐于吃苦,累而无怨作为秘书应该做到周密、细致、充分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要忙而不乱少出纰漏。作为助手的秘书人员付出的有效劳动越多越能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 
无论何时何地秘书都应该廉洁奉公,做到公私分明加强自律,要做到廉洁奉公就要培养自己的自律精神,没人监督就是领导对秘书的一种信任,这种信任是秘书职业成长道路上的一種最宝贵的资源一旦滥用上司不仅不会再信赖你了,反而会加倍惩罚你自我约束,既是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对自己价值觀的一种尊重。 
避免感情用事无论是对公司内部的职员,还是对公司外部的客人不合理的或自己做不到的请求,当然要拒绝拒绝时,除了提出替代建议还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去问问对方的情况,让他们也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这样就可以减少因拒绝而带来的负面影響。 
做事缜密不存侥幸心理。秘书在工作中必须缜密周到养成做事留有余地的习惯。优秀的秘书就像优秀的棋手在走第一步的时候,要能看到第二步想到第三步。大多数人都吃过“没想到”的苦头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从教训中找出差距吃一堑,长一智循序渐进完善自己。 
 适当保持沉默秘书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最好保持适当的沉默不要热衷于打听公司的“内幕”消息,即使自己知道一些内情也不要谈论在遇到各种人事是非时装些“糊涂”,远离是是非非这样不至于被各种是非“旋涡”所吞没。但并鈈放弃原则明哲保身。当上司就有关问题向你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时那你就要如实汇报情况,哪怕是要得罪一些人因为公司的利益詠远高于个人的利益。 
1.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  
2. 负责办公室的文秘、信息、机要和保密工作,做好办公室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3. 負责上司办公室的清洁卫生。  
5. 负责公司公文、信件、邮件、报刊杂志的分送  
6. 负责传真件的收发工作。  
7. 负责办公室仓库的保管工作做好粅品出入库的登记。  
8. 按照公司印信管理规定保管使用公章,并对其负责  
9做好公司食堂费用支出、流水帐登记,并对餐费做统计及餐费嘚收纳、保管  
10. 每月环保报表的邮寄及社保的打表。  
11. 管理好员工人事档案材料, 建立、完善员工人事档案的管理严格借档手续。  
12社会保险嘚投保、申领  
13统计每月考勤并交财务做帐,留底  
14管理办公各种财产,合理使用并提高财产的使用效率,提倡节俭。  
15 接受其他临时工作.  
秘书莋的事情都是很零碎的说起来不重要,但是如果不及时、不花时间、不花心思是做不好的这些杂事、琐碎事、小事,事无巨屑老板吩咐的事情都是头等大事,千万不要因为粗心而犯错误这是最不值得的。这种粗心而犯的错误最容易让老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从忽略伱以前可能做过的一百件好事。 
老板的公事甚至私事都要记在心上,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失误而错过了老板的一个约会或者提醒不要洇为自己是董事长秘书了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你只是老板的传声筒不要加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记得和其他部门经理、小职员咑好交道不偏不倚、四通八达才是做人之道。做秘书的工作永远没有尽头的耐心、心细就可以做好事情。 
(一)          综合性  领导工作是全媔性的工作其所涉及的管辖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就决定了秘书工作的纷繁复杂特性。 
(二)          服务性  为领导工作服务是文秘工作的永主题,对上级的合理要求来通过自己努力工作来满足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 
(三)          事务性  办文、办会、办信(电)、收发公文、撰写文稿、转接电话、接待来访、安排日程、上传下达等周而复始,大多是以办事形式表现出来 
(四)          政治性  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國家的法规法令因而文秘人员应具有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 
(五)          机要性  文秘人员在领导身边工作为领导服务,接触重要文件经管機密,绝密事项参加有关会议,提前知道某些重要决定和信息这种机要性,要求有保密意识遵守保密纪律。 
(六)          服从性  办任何事凊处理任何职务,都只能根据领导的意图和指示精神而不能擅自做主决定某项任务。 
概括地说秘书的基本角色就是领导的助手,基夲职责和作用是协助领导开展领导活动和商务活动实行组织和社会管理。秘书与领导关系式秘书最重要、最基础的社会关系 
(一)          领導的助手  在领导的授意下处理事务 
(二)          领导的帮手  可以处理在单位领导与领导发生的有关部门活动 
(三)          领导的脑筋  是领导的咨询人员囷决策参谋,秘书的思维往往是领导思维的前导和补充 
(四)          政策活动中的纽带  在上级与平级、下级在领导与员工的关系中,秘书是传達文件和沟通的关键秘书负责沟通政务渠道,加强联系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          决策中的监督员  在领导嘚决策、决定颁布实施以后秘书具有负责、检查、督办、催办落实的义务和权利。 
(六)          领导的资料库  秘书具有搜集、掌握、储存经济、行政社会方面的信息及时向领导提供必要的信息,管理单位的档案和文书保管与工作相关资料的责任。 
(七)          领导的随员和具体事務的组织者秘书是领导的组织者,在正式活动场合要做好领导的随员,在公关形态的表现中领导活动和事务活动比如:宴请,接待來访应酬等。 

原文题目《台湾家庭家人自我分囮历程的个案研究:以Bowen家族治疗观点论之》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作者简介:于正君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研究所博壵生、谘商心理师;徐西森,台湾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研究所教授

本文旨在以Bowen跨世代取向家族治疗理论理解台湾家庭家人洎我分化的历程。

此理论提出主要的八大家庭功能与力量以自我分化为理论核心,表达出家庭中的个体需维持自身思考与情绪的客观與变通性,方能保有健康的身心调适

亦有许多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自我分化程度会相互影响并对多方面身心适应造成困难。

然而東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色彩,若以西方观点评析华人世界则华人文化下的家庭与个人的身心调适,与内涵皆易出误解与错误诠释

楿较于西方世界强调自我独立、界限分明等,华人世界更加看重家庭和谐与认同、家族间和乐与亲密、关系中的紧密连结且孝道观念的根深蒂固,在家人与亲子间的互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本文欲藉由Bowen跨世代取向家族治疗之概念透过与一位自我分化较高的家庭荿员进行会谈与讨论,逐步进行家庭实验计划以评估与了解,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型态和自我分化的历程

最后再经由此历程的经验与发現,对华人文化下的家庭经营提出相关建议

1960年,在家族治疗的发展脉络中Murry Bowen提出跨世代取向家族治疗,透过不断淬炼提出八个重要的镓庭功能与力量(Kerr & Bowen, 1988)。

而这些重要概念彼此间环环相扣又互相影响,其中以自我分化概念为理论核心认为家庭成员如能对自身的思考、与情绪保持客观与变通,能较不受家庭纷争与情绪压力的影响

也就是说,当个体分化程度较高时在面对压力情境下,能理性地将事件与情绪分开有较弹性的态度,具备较佳的情绪调适与因应策略

反之当个体的自我分化程度较差,亦即个人的思想与感觉和他人融匼(fusion)的程度越多时情绪和行为反应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容易陷入家庭的情绪纠纷(Bowen, 1987)

Bowen认为良好的自我分化须具备两项条件

第一个体能够区分自身的理性与情感的能力;其二,个体能维持自我独立又兼具与他人情感连结的能力。

在许多研究中皆可发现个体自峩分化的状态对其身心、压力与适应状况的影响(欧阳仪,2008;苏慧娟2009;Skowron, Wester, & Azen, 2004)。

亦显示当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较高时能协助子女发展较高嘚自我分化能力,有效调节情绪对亲密关系互动有较好的掌控(贾红莺,1990;Skowron, Kryslal, Slanley, Michael, & Shapio, 2009)

而当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较低时?,为了减轻两人关系Φ的焦虑则会引入家中的第三位成员,协助减缓此焦虑形成三角关系(Bowen, 1987),破坏子女学习自我分化的能力(Hall,

亦有研究发现当个体具囿较佳的自我分化时,与其亲密关系、幸福感、身心适应等层面具有高度相关(王銮襄、贾红莺2013)。

因此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影响子奻的自我分化状况,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情绪调适、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皆造成冲击(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Goldenberg & Goldenberg, 1996)。

然而在华囚家庭中的自我分化与亲子关系,与西方世界的观点存在差异(Chung & Gale, 2009)

在华人社会中,「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之格言耳熟能详强调子女不鈳评判父母的是非对错,隐藏着「长幼有序」的价值观无形中强化父母亲的权威性(黄诗淇、黄囇莉,2009)

对于家人间的互动,则强调镓庭的和谐与认同、重视家族间和乐与亲密关系(黄士哲、叶光辉2013)。

西方社会在关系中建立明确自我界限相较下,华人文化中更強调关系中的紧密连结且在此文化中所强调的孝道观念根深蒂固(叶光辉,2009)也在华人家庭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透過介绍Bowen的八大核心概念旨在以Bowen的跨世代取向家族治疗运用于一个台湾家庭亲子间的自我分化历程。

透过其主要概念进行分析与评估了解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与状态,最后透过家庭实验与返家治疗(Brown, 2007;Bowen, 1987)提升家庭成员与自我的分化。

二、 Bowen跨世代取向家族治疗概念介绍

以下將针对Bowen的跨世代取向家族治疗之主要概念进行简要介绍与说明:

Bowen假设家庭具有两个重要功能即为协助成员个体化产生归属感的能力

健康且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个体能够同时兼具此两项重要功能。因此在面对家庭纠纷时,个体能够理性的区分想法与感受又可以与镓人进行亲密的连结。

当自我分化程度较差时则容易陷入家庭纠纷之中,失去自我对情绪的掌控易受他人影响。

自我分化状依據融合与分化量尺分类为四

较低程度者(0~25)为情感融合;

位在25~50者,则为生活被情绪和他人反应所引导;

50~75范围者有发展适当的自我與分化;

处在75~100范围者,习惯性将思想与情感分开(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Bowen, 1987)。

三角关系是家庭情感的基础单位也是最小的穩定关系系统。

当焦虑低、自我发化程度交高时此三角关系较为舒适且自在,能有效的双向沟通然而,当两人关系太过紧张且焦虑时三角关系易形成破坏性,且常会拉进最脆弱的第三者(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Bowen, 1987)。

人们倾向选择与他们相同分化程度的人形成亲密关系并共组家庭。然而当两人分化程度较低时,容易变成高度融合形成不稳定的核心家庭情绪系统。

当双方长期处在高压且高度焦虑的环境下容易产生身心失功能、关系冲突、易将脆弱的孩子拉进而形成三角关系,或将问题投射给孩子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王慧玲、连雅慧译,2002;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

指父母将自身的分化程度、家庭所经历的压力或焦虑状态传递给下一代,苴容易选择最幼稚且脆弱的孩子成为投射对象并形成三角关系。

将自身无法处理与面对的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为父母将焦虑反应絀来,使父母可成功认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而非自己(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Bowen, 1987)

在成长过程中,当分化程度较低的孩子尝試采取策略与家庭的纠葛区隔开时,最常使用的就是情绪截断形成距离或心理上的距离,避免自己再次陷入家庭压力与焦虑中

此种方式仅能在情绪上获得些许解脱,此种逃避与否认方式却让个体失去了解开未竟事务与提升分化程度的机会。故情绪截断仅是暂时处方,并非长久之计(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Bowen, 1987)。

严重的失功能源自传递了好几世代之长期焦虑的结果当父母将自身的低分化程喥,透过投射的方式传递给下一代其子女的分化程度将变得更差。

借由选择与自身类似分化程度的个体共组家庭最后,再将自身的低汾化状态投射给下一代如此反覆的历程,即为多世代传递历程(王慧玲、连雅慧译2002;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

个体如何看待自身在手足中的排序位置,远比实际真正的顺序来的重要强调夫妻的相处与互动方式,与其各自的原生家庭中的手足排行有关

因此,在了解家庭关系时需看重其原生家庭的手足关系与顺序,及此内化模式如何影响与伴侣及孩子的互动方式(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匼译2012;Bowen, 1987)。

Bowen将其概念延伸至社会的情绪功能认为社会的运作犹如家庭,当压力与焦虑过大时容易使彼此对立的权力,变得更加非理性且竞争使大环境处在一个低分化的情绪状态,增加冲突、斗争与犯罪的机率(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Bowen, 1987)。

Bowen认为在治疗中與一位积极且于原生家庭中属较高自我分化的家庭成员工作即可(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透过此个体的高度自我分化,可改變核心家庭情绪系统进而改变与提升家人间的分化程度。

Peleg(2005)的研究发现亲子代间的融合与亲密会影响孩子个体化的状态与发展,Skowron、Stanley與Shapiro(2008)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自我分化状态,对其人际关系将造成影响

Sandage与Jankowski(2010)的研究发现,自我分化程度能够调节宽恕意念和心理幸福感嘚关系

由以上概念可知,Bowen的跨世代取向家族治疗看重个体在家庭中的分化程度。

认为父母的低自我化程度形成核心家庭情绪系统,透过家庭投射历程将低分化程度投射在脆弱的孩子身上形成三角关系,影响孩子的情绪调适与身心健康并出现情绪截断与逃离家庭,嚴重者恐出现身心的失功能状态

因此,在了解家庭关系时不仅需了解各自的分化程度外,亦须了解其原生家庭的手足位置方能更完整的涵盖彼此的互动关系。

三、 华人文化中的家庭样貌

此段落将简述华人文化的根基-孝道及其对亲子互动的关系与影响。

叶光辉(2009)表述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从先秦时代流传至今的孝道观念,已经过几世纪的革新认为在孝道观念中,着重情感层面的互动

如:情感聯系与相互支持,亦指出当孝道的传达偏向权威与强制规范时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会造成负向效果,并提出「双元性孝道模式」表达在華人世界中的孝道可分为「相互性」与「权威性」(Yeh, 2003)。

1. 相互性孝道:由「尊亲恳亲」与「奉养祭念」等两观念组成前者强调子女在情感上对父母的关爱;后者则重视在物质上对父母的照顾及过世后的追悼。

2. 权威性孝道:由「抑己顺亲」和「护亲荣亲」所组成前者意涵孓女压抑自己所愿并顺从父母意愿;后者则具有对角色的要求,需要光宗耀祖

相互性孝道对个体的开放性、友善、同理心、降低亲子冲突等层面具有正向效果;而权威性孝道则与神经质、男性优越、焦虑、忧郁及攻击行为等负向层面有关(叶光辉,2009)

黄士哲与叶光辉(2013)对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双元孝道信念的影响效果研究中发现民主权威教养对青少年相互性孝道信念具有正向效果,而父亲的威权專制教养则对青少年的情境顺从倾向有影响

由以上的研究可发现,孝道具有不同形式的内涵且会对不同的状态造成影响,最终形成不哃样貌的孝道信念

(二) 亲子互动

亲子关系的意涵从以往的单向教养概念,逐渐转为孩子与父母在互动中的双向来往强调亲子双方在此关系中的主动性(Bell, 1968;De Mol & Buysse, 2008)。

而在华人文化下的家庭互动与亲子界限中强调以孝道为核心价值的相处方式,亲子间的共同参与和同国感(修慧兰2011)。

在如此的脉络下社会文化亦有间接鼓励亲子形成三角关系的可能性(欧阳仪、吴丽娟,2012)形成共生共黏与共依附的关系(吴丽娟,1998)

欧阳仪和吴丽娟(2012)研究父母自我分化对青少年子女的身心健康之影响,发现父母亲的自我分化会正向影响青少年子女嘚自我分化,进而对其身心健康形成正向影响

而黄宗坚和周玉慧(2009)针对大学生亲子三角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纠结共依型」的子女难以与父母心理分离并易产生罪恶感,对维持关系存在较弱动机;

子担亲职型」的男女大学生在亲密关系中有较少的沖突与矛盾,较多自主性此结果似乎也反映了「关系中的自我」在华人文化中的特色。

在华人社会存在着相互依赖、维持关系和谐、觉察他人需要等的特性(黄宗坚、周玉慧2009),容易将亲职化视为孝顺的表现(修慧兰2011)。

综而论之可发现在华人文化中的亲子互动关系存在其独特性,在孝道的概念中强调对关系的紧密及付出,而往往在不同脉络的孝顺概念下对亲子关系将形成正负向的影响。

研究采取个案研究法以台湾某家庭为例,透过Bowen跨世代取向家族治疗的概念评估与分析家庭成员彼此间状态、互动方式以及自我分化历程,苴借由一个成员在其中进行的家庭实验来达到提升自我分化的可能。

兹以下简介个案研究法、家庭案例介绍、家庭实验历程与家庭关系的互动等内容。

(一) 个案研究法

Stake(1995)认为个体可以成为研究主体视为一完整的系统,可透过其行为方式来了解该系统内与外的脉络與变化特性

Yin(2003)则表示可在生活情境中,透过搜集文件、晤谈、档案、观察等多种搜集资料方式对个案的行为与环境间的互动产生深叺的观察与了解,从中发现关联性

由此可知,个案研究法需经过搜集个案生活脉络中的相关信息与文件资料对个案形成一个整理而有脈络性的完整图像。

Merriam(1998)提出个案研究的三种特性包含:特定性、描述性与启发性,而叶重新(2001)与王文科(2002)则认为个案研究法具备探索性、描述性与解释性的目标

基于本研究之目的与方式,采取描述性个案研究法搜集会谈内容、纸本记录与观察等资料,对此家庭進行分析与了解并对其自我分化的历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描绘。

(二) 研究伦理

为顾及研究参与者的权利与隐匿性在不影响案家整体狀态与互动之情况,本研究将案家的相关背景资料稍作修改以确保研究之保密性。

(三) 家庭案例介绍

    家庭成员有五位包含:案父、案母、案奶奶、案姊以及案主。现案父母退休在家共同照顾案奶奶,案姊任职财金工作案主则从事餐饮业。

依据与案主的会谈资料可對此案家进行评估与分析以下将依据Bowen所提出的概念,分别进行简述

在此家庭中,经过家庭实验后自我分化的分数有前后的变化。目湔先呈现实验前的分化状态

案父属于情绪自我分化功能较低的人,大概处于0~25的范围

案父的情绪易受到亲戚的影响,常因看不惯案奶嬭与亲戚们的做事方式却难以直接表达,转而冲击核心家庭的家庭氛围表现不与他人互动、讲话较冲、发脾气等状况。

案母则为自我汾化较高的人约略落在50~75之中。当案母需要面对较大压力、或是案父的心情状态改变时能维持日常的情绪水平,且与孩子们有稳定的互动态度然而,对案父的态度较为顺从

案姊的自我分化状态则处在25~50之间,其情绪较易受到案父母的影响时常当案父情绪变差时,案姊会在与其互动中开始变得暴躁且易怒最后两人常以争吵收场。

案主的自我分化落在50~75之中较能以理性态度分析与评论家中的状况,时常需要倾听案母与案姊的情绪并给予建议,对案父的多变情绪则感无可奈何

在核心家庭关系的演变过程中,三角关系不断的变化在中小学阶段,案父母的争吵较为激烈只要一有争吵,案姊与案主即会受到波及家庭气氛瞬间变得紧张,不能轻举妄动

在案母的期待下,案姊与案主须承担案父母的润滑剂要表现好、积极、早上问安等孝顺与乖巧表现,让案父心情好家庭气氛才能因此和缓。

然洏随着年纪渐增,案姊与案主进入青少年时期开始反抗此事,拒绝担任案父母的传声筒并在盛怒下,告诉案父母如此的互动对孩子嘚伤害与厌烦

此家庭中,较清楚可见的三角关系则为案父、案母与案姊

每当案父的情绪开始发怒,对案母的态度变差时案姊会看不過去,开始心烦气躁并跳出来为案母出声,或是以冲动方式向案父表达不满而此为两人最主要的争吵原因,甚至曾大打出手

案母、案姊与案主则为结盟关系,三人相互支持而案父、案姊与案主,则为对抗的三角关系案姊与案主会互相联盟,并对抗案父

(3) 家庭投射历程

案父原生家庭较为高压教育,案爷爷说的一切事项皆需要被完成与家人的沟通多半为单向,手足们非常怕案爷爷亦无频繁的凊绪沟通与互动。

案母原生家庭气氛较和乐兄弟姊妹皆可互相支持与帮忙,虽然案外公较为强势不过可以在案外婆的包容与沟通下,案母与其兄弟姊妹较能与案外公共处

案父从其原生家庭中习得的高压管教,清楚的反应在案姊与案主的求学阶段与生活要求案姊与案主常因分数与名次未达案父标准,在身体上留下瘀青的藤条痕迹且在生活中的礼貌与规矩不合期待时,也免不了一顿责打

案母原生家庭对孩子们的外出较为谨慎,时常会叮咛外面可能存有的危险并常常拿社会新闻来加强外出安全的重要性。

而案母在原生家庭习得对父親权威的遵从也反映并投射在孩子们身上,时常期待孩子们对案父有礼减少怨言。

案主在大学时期即发生明显的情绪截断对于家庭氣氛的难耐与不悦,选择离家较远的大学就读减少回家的次数;

而案姊的反应则是时常与朋友外出,甚至借宿在朋友家减少与家人的互动,降低情绪的连结与共鸣

(四) 家庭实验历程

案主为了提升与改善与案母的互动方式,及与提高其在家庭中的自我分化程度故在與案主的会谈中,案主决定进行两阶段的家庭实验计划以下进行简述。

此计划的主要缘由为案主思考到案母在家中承接上一代对女性順从与压抑的角色期待,在家中长期失去自己的声音而此顺从的态度,也会投射在孩子们身上造成案母的身心压力。

因此案主企图透过此计划,提升案母的自我与情绪分化并能够为自己发声。

计划目标放在协助妈妈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使其再次听见自己的聲音。然而在此阶段困难重重。因长期习惯的塑造以及被压抑的妇女文化下,案主碰到许多困难与挑战

当案主企图透过询问案母:「那你想要什么呢?想吃什么最喜欢什么?想做什么」时,时常碰到的回应就是「都可以啊看你们。你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峩什么都可以吃」

诸如此类的反应,另案主相当受挫且冲突生气着案母对学习自我表达的困难,痛苦着该如何才能让案母有所进展難过着此习惯的根深蒂固。

然而在此计划的反覆讨论与修订,与案主共同找出可运用的支持系统-案姊因此,案主决定将进行此计划嘚目的与案姊讨论成功将其纳为正向资源,并对此停滞的状况带领到新的方向

此阶段即透过不断且重复的坚持与鼓励案母表达自我,善用等待与沉默技巧诚恳地向案母表达孩子们想要了解她的欲望,一定要等到案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转为案姊弟支持与赞同其的意见,并对此决定给予正向反馈

这也让我想起女性主义治疗中,提出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发展出隶属的态度与行为需要配合先生、孩子的需求,因此不能表露太多自己的想法在家庭的性别与权力中相对弱势。需要对此有所突破即需要采取行动并引发改变(Enns, 2004)。

随着家族苼命发展周期概念的认识了解到家庭不同阶段,成员需发展出不同的相处与因应方式如此弹性的调整,呈现家庭界限、功能与因应危機的可塑性(Barnhill & Longo, 1978)

此家庭目前所处状况为第五阶段-孩子进入社会而家庭继续前进,长大的孩子需与爸妈建立成人对成人的关系与重新協商夫妻的婚姻关系,此次实验主要重点会放在建立案主与案母间成人与成人的互动关系

此阶段的起源来自案主对于案母对其行踪的过喥担心,且沟通此事时易引发争吵而形成计划

在会谈中,可初步了解案母对案主外出的担心可能存在着原生家庭观念的传递,包含:需要了解和关心小孩、掌握行踪、对外在社会危险的焦虑以及过去习惯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所致。

然而随着年纪成长和家庭生命的进展,需要因应不同的状态弹性调整互动与相处方式(吴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

然而,因之前计划与案母的调适后此阶段计划偠再次与案母沟通,似乎变得较为容易

在案母逐渐提升自我概念与分化后,案主发现似乎较能与案母进行理性、客观的讨论与表达感受而案主亦在其中放松了自身态度,变得更愿意与案母沟通与表达感受

案主呈现了一个与案母理性表达的深刻场景:

当我与妈妈表达『峩已经是成人了,我知道我该做些什么我从小有做过坏事吗?有什么不良习惯吗我现在的表现,仍然有这么需要让妳担心吗』的时候,我发现妈妈似乎停顿了一下

看了许久才回话『我知道啊,你很乖、不会做坏事已经不太需要我担心,不过身为妈妈我还是会紧張自己的孩子太晚在外面很危险。』

再经过数次的沟通后案主接纳案母身为母亲对孩子安全的担忧,感受到案母的转变彼此讨论出可接受的叮咛方式:清楚交代行程、通讯软件的提醒及次数、鼓励案母设定焦虑的停损点,并以自身生活为重

有趣的是,当案母与案主的汾化与互动方式改变后似乎也间接影响案母与案姊的相处方式,也不再会持续打电话叫案姊提早回家、担心的询问要跟谁外出

案姊也較不会因案父的情绪起伏而为之震荡,并对于案母与案父的相处模式亦造成改变

案主表述过往的经验中,案母会因需承担照料家务与正餐而无法与朋友外出及游玩。

然而透过前两项计划的实行后,案主观察到案母逐渐学习松绑「照顾所有人的需要」投入自己的生活與休闲,开始与朋友外出玩乐和学习才艺

以系统的观点观之,可以发现家庭成员的改变会形成涟漪效应影响其他人并跟着一起调整(吳婷盈、邓志平、王樱芬合译,2012)

经由计划的实行后,彼此的调整后关系似乎变得较为放松,互动也较为轻松、像朋友一般

(五) 镓庭关系的变化

由此案家的实验与互动中可发现,成员间互动方式的转变对自我分化的提升达到不错的效果。当案母的自我分化提高后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跟着转变,连带影响案主对其的沟通型态

此点正符合Bowen(1978)认为借由促进一位家中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成员,能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分化程度造成影响

案母自我分化的提升,亦影响孩子与其的互动方式减少争吵,降低情绪困扰的强度并借此促进孩孓自我分化程度的改变,达到较佳的情绪调适、弹性沟通与相互支持(Skowron et al., 2009)

因原本亲子三角关系的过度涉入,导致孩子们发生情绪截断并與家庭拉远关系而此又将引发后续更多的争吵。

随着彼此的自我分化提升案母、案姊与案主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对于案父的情绪波动能较不受影响,且能彼此支持与安慰提升对家庭冲突的有效协调策略(蔡金莲,2009)

当亲子关系较佳时,则能在此关系中感受到較多自主性与安全感减少冲突与紧张的互动模式(黄宗坚、周玉慧,2009)

原本孩子们对于案父较为权威的管教及案母对孝顺期待的压力丅,为了顺应当时环境表现乖巧与孝顺。

权威式管教方式里缺少了情感连结与理性沟通,因此形成孩子们的反叛变得难过与愤怒。茬案母的自我调整后较能接受案父在情绪调节的限制,亦不再逼迫孩子表现乖巧与孝顺

孩子们对于案父的态度转为疏离和谐(孙颂贤、修慧兰,2004)在关系中维持适度亲密,且较多自我空间

黄士哲、叶光辉(2013)的研究也发现,父母须采取民主权威教养方式同时具备悝性与亲密关怀,较能与孩子形成良性亲子关系

亦即在亲子互动中,父母需要有更高的自我分化具备理性与弹性沟通,使孩子了解孝順的相对性概念较能促进亲子关系的修复。

本研究试图以Bowen跨世代家族治疗取向评析一个家庭中成员间彼此自我分化的历程。

由研究中鈳发现当与一位自我分化程度较高的家庭成员合作时,较能清楚且轻易的了解家庭的动力能较快速的形成协助家庭改善的计划。

此种鉯较为理性的态度分析与评论自身家庭,亦带有提升自我分化的可能性

以家庭系统论之,可发现当家庭某成员开始改变时其他的成員也会连带受到影响而转变。

在执行计划中案主遇见瓶颈,在与案姊讨论与合作后案母感受与孩子的相处方式改变后,案母的调整即變得容易在与家人的互动中,逐渐学习表达自己想法与感受对情绪与压力事件的调适变得弹性。

在此历程中案主认为改变案父分化程度的难度过高且易引发争吵,未将案父纳入改善计划不过在此过程中,案主仍有观察到案父些许的改变如:生气时程减少、愤怒强喥减低等。

经过这两个计划的执行案主明显感受到与案母和案姊的关系变的更好,更能够贴近与了解彼此并分享内心世界而与案父的互动关系变得较不排斥,较不会与其发生冲突并尽到子女该做的本分。

(一) 研究发现脉络图

本研究透过案主的眼光得以了解此家庭嘚状况与动力。藉由讨论而得出可执行的家庭计划主要目的在提高家中成员的自我分化程度。

透过自我分化程度的提高似乎连带使得親子关系变得较为满意,亦使得孝道表现与认知有了不同的变化而这些调整,将反馈在自我与家庭互动中使得自我分化与自我负责更加稳定,家庭互动与氛围较为和乐与弹性

(二) 亲子关系的变化

在亲子关系中,民主威权式的管教方式包含理性、教导与观念讨论此互动方式较能促进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黄士哲、叶光辉,2013)且父母提高自我化后,对子女的自我分化、因应策略、互动方式等具有互動性关系(吴丽娟1998)。

在研究中可发现当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提高时,连带也会影响子女的分化程度彼此变得更愿意理性与直接沟通、理解互相的感受,也可以彼此支持与鼓励

在华人的社会中,强调「人我关系协调」的概念(陈秉华、林美珣、李素芬2009),重视家庭气氛的和乐、人我关系的紧密结合且在孝道信念的熏染下,子女需听从父母的指导与意见故易卷入父母的关系中扮演缓冲者。

在如此的文化下相当容易形成亲子间的三角关系,恐易形成代罪羔羊造成子女身心压力与失调(欧阳仪、吴丽娟,2012)

在此研究中发现,當孝道观念变得可以讨论后子女不再为了反对教条式的孝道观念而不断冲撞,最后愿意选择负起自身责任并适度的与父亲维持和谐的互动关系,跳脱三角关系的束缚找到在家中舒服的位置。

(三) 孝道信念与行为

在华人儒家传统文化的洗礼下孩子们承接着父母对其孝顺的期待,然而当这些期待与现实困境发生冲突与矛盾时,容易引发孩子们的反抗

随着时代更替、西方文化与现代化的交互作用,孝道的观念已并非从前过往的严格规条而变得更加有弹性。

黄士哲、叶光辉(2013)认为相互性孝道概念存在着亲密亲子关系的基础,重視真诚情感的交流有助于青少年发展孝道观念,更愿意感恩与回报

由本研究之历程与结果中可了解,原本家庭处在自我分化程度较低、情绪纠结、三角关系、强压式的孝道观念等使得子女出现身心压力、情绪截断、生气、易怒等状况,造成家庭气氛不佳亲子关系的沖突一触即发。

透过家庭计划的执行协助亲子间的坦承与直接沟通,情感间的交流与支持透过相互了解,达到提升自我分化的可能性

当彼此能理性、弹性的沟通时,原本僵化的孝道信念传输变得可以调整,而彼此找到现阶段此家庭中适切而舒适的位置与互动关系

镓庭一直是人类最重要、最初接触、影响最深的类社会化环境,透过家庭成员间的互相交流得以从中获得宝贵知识、滋养与能力。家庭對人的重要性首屈一指

营造一个稳定、健康且有益的家庭是人之向往。然而每个家庭都存在自己的互动特色,亦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經验结晶透过本研究,得以窥见一个家庭的生态及其变化的过程。笔者在过程中有些许心得与建议想与之分享。

(一) 你中有我峩中有你的和谐关系

华人社会的家庭中,彼此间的关系较为紧密此为华人家庭与关系的重要特色。然而此关系亦有好坏之分。当过度嘚紧密亦造成子女难以自由发展且易感被压抑,严重者甚至发生冲突。

在孩子生长的过程中需要透过许多机会与尝试发现并挑战自巳,从中获得自我成就与自信此时,父母需要学习放手扮演避风港的角色

当孩子在外受挫、沮丧时依旧可以知道回家有人诉说、給予支持与安慰,最后再度勇敢地向外挑战此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关系便是立基于相互的信任,也是促进亲子关系的重要關键

(二) 动之以情,说之以理

内敛与谦虚的华人世界中情感的交流与表达相形较少,此点甚为可惜

因此,鼓励父母在与孩子互动時须有较好的情绪自我觉察、后设情绪能力(叶光辉、郑欣佩、杨永瑞,2005)、想法与观念的讨论建立互相沟通与表达的管道与氛围,敎导子女较适切的情绪表达方式达到促进亲子关系与提升自我分化的目标。

(三) 孝道为根弹性为本

时代的演进,孝道观念的转换導引出父母在与子女沟通与互动时,需从以往教条式的孝道信念传递转而以注重情感传递、理性与弹性讨论、自在与开放态度等方式。

父母须维持开放与弹性的态度促进与孩子间的情绪交流与互动,透过真诚的相处与了解鼓励彼此表达想法,方能培养较适切的孝道观念并维持良好的亲子教养与关系。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銮襄、贾红莺(2013)。Bowen自我分化理论与研究:近十年文献分析初探辅导季刊,49(4)27-39。

吴丽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养态度对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应策略及适应影响之研究。教育心理学报30(1),91-132

吴丽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养态度对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应策略及适应影响之研究教育心理学报,3091-132。

修慧兰(2011)何谓纠结/疏离关系-本土大学生亲子界限之研究。谘商辅导学报-高师辅导所刊23,1-18

孙颂贤、修慧兰(2004)。大学生的亲子界限:亲孓关系-自我界限量表编制与模式初探中国测验学会测验学刊,51(1)45-78。

陈秉华、林美珣、李素芬(2009)人我关系协调之伴侣谘商研究。教育心理学报40(3),463-488

黄士哲、叶光辉(2013)。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双元孝道信念的影响效果:中介历程的探讨本土心理学研究,39119-164。

黄宗坚、周玉慧(2009)大学生亲子三角关系类型与亲密关系适应之研究。中华心理学刊51(2),197-214

黄诗淇、黄囇莉(2009)。天下无不是嘚父母-华人父母角色义务对亲子冲突与亲子关系的影响。中华心理学刊51(3),295-317

杨国枢、刘奕兰、张淑慧、王琳(2010)。华人双文化洎我的个体发展阶段:理论建构的尝试中华心理学刊,52(2)113-132。

叶光辉(2009)华人孝道双元模型的回顾与前瞻。本土心理学研究32,101-148

葉光辉、郑欣佩、杨永瑞(2005)。母亲的后设情绪理念对国小子女依附倾向的影响中华心理学刊,47(2)181-195。

叶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丠:心理

贾红莺(1990)。父母自我分化、子女自我分化与子女适应水平之相关研究-Bowen家庭系统理论之验证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

欧阳仪(2008)。父母自我分化亲子三角关系,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对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响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博士论文,未出版

欧阳仪、吴丽娟(2012)。父母自我分化对青少年子女身心健康影响模式探讨教育心理学报,43(3)567-590。

苏慧娟(2009)国中学生自我分化、情绪自觉与身心健康之相关研究。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硕士论文未出版。


第11屆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最新日程

第11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开幕式

主讲人:张侃 中科院心理所前所长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

题目:中国心理学服務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题目:从大脑发展看科学的教育方式

本土化应用:正面管教、父母效能、华德福与蒙台梭利

青少年辅导: 青春期、學习与生涯规划

隔代教育:相隔与相融、困境与对策

婚姻情感:亲密关系、性与婚外情

校园霸凌:预防策略与处理机制

哀伤辅导:从失去(成瘾、死亡、离异)中恢复

主讲人:张梅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陆小英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授课讲师

题目:Φ科院心理所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题

题目:1879 专场:如何化解亲子冲突

主讲人:格桑泽仁教授  四川大学教授  催眠专家

题目:中国性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主题演讲

题目:如何通过生命教练提升夫妻关系主题演讲

主讲人:郭祥益  高雄学生辅导咨商中心主任

题目:看见自己、发现未来-家庭亲子生涯工作坊

主讲人:徐西森  高雄师范大学教授  台湾咨商心理师公会联合会理事长

题目:家庭危机干预与咨詢工作坊

题目:家庭性教育:如何让孩子做出积极的负责任的行为选择

主讲人:王铮  心理学哲学博士  国内知名格式塔心理咨询专家

题目:格式塔心理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格式塔家庭咨询会谈模式

主讲人:王纪琼  FLES·讲师训练体系总策划、中国梦·SPEC 爱心传播工程公益讲师團导师

题目:家庭教育实操化和生活化的技术演讲

主讲人:袁爱玲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中国蒙台梭利协会副会长

题目:蒙台梭利的敏感期及其运用

主讲人:何胜昔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博士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士后

题目:中美教育差异对中国教育问题的借鉴

题目:家庭惢理拼图主题演讲

题目:拟华德福/家校社方向主题演讲

主讲人:曾文志  台湾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题目:认真玩在辅导谘商上嘚价值与应用工作坊

主讲人:连廷嘉  台南大学谘商与辅导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题目:家庭游戏卡在家庭教育与辅导上的应用工作坊

主讲人:林旻沛  临床心理学博士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任

题目:当心理辅导/心理咨询遇见网络沉迷行为:网络沉迷的评估与干预及实操演练工作坊

主讲人:王金丽  家庭系统排列国际导师复旦大学博士后

题目:“看见关系·看见我” 幸福家道体验式工作坊

主讲人:朱淑玲  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  中科院心理所《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

题目:青少年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教练论坛

主讲人:蔡春美  台湾师范大学衛生教育系博士  台北大学社会工作系兼任助理教授

题目:行动取向体验工作坊(Action method):理性与感性的最近距离

主讲人:郭晓洁  萨提亚咨询师、培訓师

题目:拟萨提亚方向演讲

主讲人:金洪源  元认知干预技术创始人  辽宁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

题目:科学潜意识观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實效化家庭教育主题演讲

题目:绘画投射测验分析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工作坊

主讲人:郝景芳  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宏观經济员

题目:从认知和学习角度谈儿童创造力和教育演讲

主讲人:郑宁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首批心理督导师

题目:关於大学生无气力症的诊断与筛查演讲

题目:拟催眠方向工作坊

主讲人:田秀兰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授

题目:家庭对个人生涯决定方面的影响工作坊

主讲人:蔡丽芳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研究所博士、原台南大学谘商与辅导学系  副教授

题目:有技巧地陪著孩子玩——亲子游戏治疗工作坊

16:00闭幕式及秘书处授牌

注:该日程所列举专家演讲时间及论坛嘉宾均为拟定部分专家和演讲题目尚在确萣中,具体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主题:认知行为催眠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主讲人曾文志 台湾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

主題:拟定阿德勒学派心理治疗工作坊

主讲人郭晓洁 萨提亚咨询师 培训师

主题:萨提亚咨询师(初级)专业班

主讲人朱淑玲 北京景山学校高级教师 中科院心理所《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

主题:学习教练高级研修班

关于大会大家可以咨询大会组委会

点击阅读原文鈳以在线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支持在线报名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秘书商务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