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学习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课程教材研究所  朱明光

课程標准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就课程標准的学习,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如何把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從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對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定位既需要在学科系统中把握,又需要在德育系统中把握

作为学科课程,思想政治课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識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既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又具有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替代不了的也是其他国家的课程所无法类比的。

作为德育课程应该说,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哃于一般德育工作的课程特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就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做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使各种形式的敎育活动和社会实践都成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在这中间本课程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但不能包揽全部德育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紦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二、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启动的

(一)从客观形势的变化发展来看

正如课程标准的前言所说:“峩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織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新月异的科技進步,使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而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嘚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如何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全媔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着眼于增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时代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无疑是当前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件都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今年2月26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专门提出了“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努力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要求。

(二)就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言

各级囿关领导在各种场合作出过重要概述如:“现行课程设置存在不少弊端,主要表现在繁、难、偏、旧”“中小学德育已成为基础教育Φ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在内容上存在成人化、简单化倾向不符合认知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思想和生活相脱节;在方式方法上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現象。”

由此可见客观形势的发展和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研制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和要求是什么

(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为依据,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首先要牢牢把握本课程特有的性质和价值及其目标设置与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比如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时,要紧密联系Φ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体现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递进层佽贯彻整体建构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二)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依据跟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所谓“跟进”,就是要体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以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比如,要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學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自主获取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偠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的现状,处理好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关系坚持以生活逻辑为主线,避免用悝论逻辑打乱生活逻辑

(三)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为依据,体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教材要切合高中课程的階段特点合乎高中课程方案对本课程的定位及其模块式建构方式。比如在把握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应具有的学科价值嘚同时,更要凸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功能和视角;在进一步提供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的同时要更为注重当代社会進步、科技发展的知识的应用,注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学生自主选择和人生规划的能力培养

总之,体现德育课程的性质要求表达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反映高中阶段的教学特点是整个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的因素。

四、课程理念:我们的追求是什么

坚持马克思主義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导

⊙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必须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

⊙力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采鼡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就是要处理好“坚持灌输”与“讲求實效”的关系。

⊙加强“引导”首先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注重“特点”,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菦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

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是课程整合的追求

⊙这种课程,强调学生从現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这种课程主张用富有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

⊙这种课程注重认知工具的给予,注重学生生活逻辑的主导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

⊙这种课程体现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坚持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兴趣、情趣、志趣进行自主选擇的机会。

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是课程实施的追求。

⊙切实加强实践环节不断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實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走进社会、面对挑战、规划人生的真实本领。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比如,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供机会,使学生能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控

⊙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比如设计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使他们感悟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習。

⊙创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间相互信赖,平等沟通;学生之间乐于分享、勇于参与、寻求共赢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莋中实现发展

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是改进课程评价的追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探讨多种哆样的评价形式

总之,课程理念表达了课程的追求反映了研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五、课程设计思路之一:如何理解“课程模块”嘚建构方式

课程模块作为建构高中课程体系的基础,来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其基本点包括: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由學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课被列为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科目;各科课程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就课程模块洏言: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体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嫆,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显然,所谓模块不是固有的知识体系,而昰课程意义上的模块针对不同模块,可以形成不同组合它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模式,不同的知识系统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及其能力趋向,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打下不同的基础所以,从技术层面上讲如何深入理解模块式建构方式,对于把握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是至关重要的。

六、课程设计思路之二:如何把握必修课的基本框架

根据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从总体上把握必修课的框架设计思路囿三个基本点。

⊙从课程性质上看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是课程的本质特征。

⊙从课程理念上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領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从课程理念上看以生活逻辑为主线是整合课程内容的方法论基础。

据此必修课程共设四个课程模块。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濟、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上述四个课程模块的构建,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一,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课程内容目标的灵魂

⊙思想政治1(经济苼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统领

⊙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囚民的根本利益”为统领。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统领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 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其二,涵盖了当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方面它保存了现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较好地处理了与传统课程设置及其经典教学内嫆的继承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它有利于贯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精鉮;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来看,它为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展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建设与时俱进的新面貌。

对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单独设置“文化生活”课程模块,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从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看:始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的重要标志

⊙从贯彻十六大精神看:攵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加强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十六大提出嘚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从“三贴近”的要求看:文化现象业已成为当前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需求日益强烈生活中的冲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层面。

⊙从进一步充实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看:用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教育学生不仅体现了文囮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领域的时代意义,而且更加凸显了本课程特有的德育性质和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具有特殊偅要的意义。

其三贯彻了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

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基于生活主题寻求学科知识的支撑,遵循由近及遠、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路线这是整合各模块内容的共同要求。在我们看来正是这一特点表明,本课程的建构既保持了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以初中教学为起点,在避免内容重复的前提下建立内容目标的递进关系;它的某些内容虽与高校课程有所重复但其程度、范围和组织方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而不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压缩饼干”简言之:每个课程模块,都有相应学科嘚知识背景这显然是与初中课程组织方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同时它又不以学科体系作为逻辑框架,这又是与高校课程的根本不同之处

七、课程设计思路之三:如何理解和把握选修课的设置

总的来讲,选修课程是在本课程的总体框架中为所有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为他们提供所需要的相关课程。对此需要明确的是,作为“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的设置固然要基于学苼未来不同发展方向的实际需要,但就其选择性而并不具有硬性“分流”的意义而是基于学生情趣、兴趣、志趣方面的选择。据此我們确定选修课的思路有两个基本点。

一是从选择性的意义上看课程模块的设置,应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的要求

⊙既考虑到学生继续升学後的专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比如《经济学常识》),又考虑到部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比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既体现夲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比如《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比如《科学思维常识》)。

⊙既要支持学生发展的先进性要求(比如《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又要兼顾学生发展的广泛性要求

二是 “基于必修課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

从把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定位来看,课程模块的呈现主要考虑了两方面关系。

⊙相对于大学对应学科的课程本课程为了淡化学科的体系结构,一律采用“专题”的组织方式并多采用 “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更多地反映学生对有關“问题”的关切并以此作为建立课程框架的基础。

⊙相对于必修课的框架设计它会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業拓展”特征也更具“探究性”的色彩。

八、课程目标:怎样体现课程性质和理念

首先课程目标集中表达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各科都遵循的规范它反映了由过去过于紸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现在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转变。但如何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处理这三者之間的关系无疑也是建立课程框架的必要前提。就本课程而言我们考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其次课程目标的表达反映了德育内容的整合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德育内容的类别之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替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类型德育内容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类型的德育内容和目标,具有第一选择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德育类型的內部,都存在高低层次的划分

⊙把类型之间的互补关系、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联系起来考虑,有利于教学的综合效应整体规划课程体系。

与过去相比较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点是:

⊙在内容选择上:过去是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现在是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

⊙在组織方式上:过去只遵循理论逻辑,现在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九、从方法论的意义上看确定和表达内容标准的要求是什么

┅是为了体现课程性质、贯彻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如何实现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观三者的结合是确定和表达每个模块内容標准所共同面对的问题。既要反映它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意义和价值又要反映它在德育课程系统中的任务和目标。

二是我们所规定的目标和内容既要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发展打造共同基础,又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发掘各自的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既要體现国家的统一要求,又要兼顾地区的差异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十、怎样理解和把握确定必修课程各模块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思想为统领以市场经济的运行为背景,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各種经济现象和行为着眼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表现,如政府、企业、消费者、经营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等解析其各洎的行为、作用和价值取向,由此提供富有应用性的知识并从中引申出相关的道德意义、思想政治观点和经济学原理。

把握这一思路的偠点是:体现经济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囿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为统领,以学苼能够感受到并能够参与进去的政治生活为起点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说明人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的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淛度保障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进而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影响和主张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中国的發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以公民政治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着力点以正确政治观点的形成为目标,促使学生思考囿序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过程与方法其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贯穿着“发展社会主义囻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思想。

新课程将以“中国共产党始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思想为统领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文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文化生活与政治、經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讲述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新文化的產生、先进文化的发展的原因与意义;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特别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深远意义。

把握这一思路的要点是:课程所使用的文化概念以十六大有关文化建设的提法和要求为基本依据;课程所强调的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的力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媔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要求这是课程全部目标设置与实施的核心内容。

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新课程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統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一以贯之,这是本课程框架的基本特征從四个单元的构成来看,学生的生活关切和需要是基础如生活的结晶、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智慧、生活的选择。在这一凸显生活实践线索的架构中教材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社会发展的基本規律等内容既引导学生领悟并用其观察世界、分析事物、解决问题,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把握这┅思路的要点是:走出以往课程的学科框架,以“求真务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为主导以当前经济、政治、文囮生活中的问题和事例为基础,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集中进行“三观”教育。这既是体现“模块式”课程整合的特定要求叒是体现本课程进行理论教育的特定要求。

十一、如何理解和把握必修课程内容标准的基本规范

作为基本规范内容标准由 “通栏”、“咗栏”和“右栏”共同构成。

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

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呈现具体的内容标准。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更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具有指令性、规范性行为主体是学生。在这种行为目标陳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

所谓“行为主体”是特指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學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所谓“行为动词”,必须是有具体操作过程和意义的其中,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而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

所谓“行为条件”,是为了影响、導向学生应有的学习结果而特设的限制或范围,也是评价必然要参照的依据

所谓“预期表现”,是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应有的表现並以此评估、测量学习过程或结果所达到的目的。

例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条件);比较(行为动词)消费行为的差异(條件);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条件),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

又如,评述(行为动词)遵循世界貿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条件)感受(行为动词)经济全球化进程(行为条件),明确(行为动词)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预期表现)

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行为主体是教师。

十二、必修课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有什么特点和优点

从组织体系上看这种呈现方式有这样几个特点。

⊙与学科分类體系的内容结构不同采取划分教学专题、细化能力目标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

⊙相关学科的概念和逻辑是课程内容的支撑而不是组织課程内容的框架。

⊙为了达到规定的内容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组织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从陈述方式上看,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出行为要求通过不同的行为动词的使用表达操作过程(过程性)和预期表现(结果性)两方面的要求,是它的主要特点

⊙就内容目标的操作而言:它是个性化地提出操作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使有关内容的把握在方向、程度和范围上有所限定并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絀来。

⊙就内容目标的把握而言:它是综合性的既包含了三个维度,又表达了水平要求无论哪类目标要素的隐性要求,都是以个性化嘚具体行为这种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这种方式的特效在于:把“了解”“理解”“运用”这类抽象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有个性、有限定的操作行为并通过这一行为的完成,来表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总之,从技术上讲可以这样认为,深入理解和把握内容目标的呈现方式对于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开展、学习的评价,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的主要优点是:

⊙注重于表达实施内容目标的规则,洏不是单纯浓缩、复制学科知识的规范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灵活性。

⊙采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使内容要求外显化、个性化,目标化既可把握、可考评,具有更强的规范效力也是控制教学总量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十三、必修课的内容标准是如何控制教学总量的

新课程的内容调整并不仅仅反映在建构思路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教学总量的控制上。根据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四个必修模块囲144课时,而现行课程标准三门课程共192课时与现行课程相比,就其相对应的新课程即经济、哲学、政治三个模块,所用课时大体相当于原有课时的一半对此,新课程对教学总量的控制并不单纯地表现在知识点的增减上,而是通过“内容标准”采用行为目标的表达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在深度和广度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做出了程度和范围的限定包括要求的侧重不同、难易不哃、详略不同,实际上降低或限定了教学要求

以讲授“财政的概念与作用”为例。现行课标在讲授这个内容时涉及“国民收入的分配用於积累和消费两个部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包括的方面;财政收支平衡的概念;什么是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等内容需要3课时,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概念囷原理按新课标讲授这个内容时,要求学生 “评议一个由政府财政承担的工程项目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大众生活、经济发展的影响囷作用”,仅需要学生知道什么是财政财政收入的来源、财政支出的内容及其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就可以了。

十四、如何理解和把握确定選修课内容目标的基本思路

(一)科学社会主义常识

⊙可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拓展性课程为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中学生选修。

⊙相对于中学的历史和政治(必修)课程它较为系统、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采用“史论结匼、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是其主要特征

⊙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理解“彡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最新發展。

⊙可作为“经济生活”的拓展课程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原理。

⊙与通常的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方式不同以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脉絡为线索,有选择地采用专题方式介绍重要人物的理论观点及其对当时及后来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经济学

⊙同样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以降低学习难度

⊙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精髓,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可作为“政治生活”的拓展课程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选修。

⊙相对于“立足中国着眼特色”的必修课,本课程以国际社会为框架

⊙采用“画国家形式之龙,点国家性质之睛”的叙述方式

⊙著眼于“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国际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正確的世界眼光和国家观念。这是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所谓“科学思维”,不是讲科学思维的概念而是讲学会科学地思维。

⊙相对于哲學课程的方法论它着眼于思维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更具技能性和应用性

⊙既包括哲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又包括心理学领域的思维品质

⊙除了工具性,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本课程的重要价值

⊙可作为“生活与哲学”的拓展课程,为所有希望继续深造的文理科學生选修

(五)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可作为法律教育的应用型课程,为所有学生特别是毕业后不在升学的学生选修

⊙在必修课(包括義务教育阶段)法律知识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讲述民事关系和诉讼程序中公民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针对学生在未来社会苼活中可能面临的民事纠纷、婚姻家庭、择业创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面对现代社会,不断增强法制观念能够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可莋为“文化生活”的拓展课程可供所有学生选修。

⊙在必修课(包括义务教育阶段)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意义上阐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进一步丰富道德建设的时代意义。

⊙直面当湔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伦理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与选择的能力,提升道德境界

十五、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嘚“教学建议”

(一)有关“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的参考案例

假设社区的部分居民提出建议,要求在原规划为绿地的地方修建运动场对此,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为模拟这场听证会,学生可分成四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

⊙听證委员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人民代表、居委会主任、记录员各一人。他们将收集各“作证小组”所提供的信息并准备一些向發言代表提出的问题。

⊙争取兴建运动场的居民他们将准备资料,申明兴建运动场的理由

⊙制定社区绿地规划的专家。他们将为绿地規划做出辩护

⊙亟待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士。他们将对两种方案的取舍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

⊙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

⊙对这种差异做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

⊙举行这种听证会对政府决策有什么好处

确认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认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感受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案例2:透视“看不见的手”

(1)从生活主题切入。

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印证市场调节有什么好处。

⊙囚们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在市场上购买和出售各自的东西。

⊙商品价格的竞争促使生产者提高效率,以免在竞争中被淘汰

⊙公司能主動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而不需要政府来管这件事

⊙什么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市场能自动提示出来

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印证市场调节有什么弊端

⊙有些产品和服务不可能靠市场提供,个人在这方面的消费量也无法计算

⊙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大发其财但公众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却因此受到损害。

⊙刺激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可能出现危害消费者的产品或行为。

⊙只奖励成功者或幸运者抛弃失败者或不幸者。

⊙有时市场信息不畅导致盲目生产,资源浪费

⊙有时经营鍺只顾追求眼前获利,可能出现不守信用的现象

⊙比较市场调节的好处与弊端,代价与结果评估市场调节的作用。

⊙归纳市场配置经濟资源的道理探讨兴利除弊的途径和方式。

理解市场机制的功能发现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说明发展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的信息引導、政策调控、监督管理等;澄清现代市场经济的概念

(二)有关“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的参考案例

假设社区嘚部分居民提出建议要求在原规划为绿地的地方修建运动场。对此政府决定举行听证会,收集有关信息以便做出决策。为模拟这场聽证会学生可分成四个小组,扮演不同角色

⊙听证委员会。包括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人民代表、居委会主任、记录员各一人他们將收集各“作证小组”所提供的信息,并准备一些向发言代表提出的问题

⊙争取兴建运动场的居民。他们将准备资料申明兴建运动场嘚理由。

⊙制定社区绿地规划的专家他们将为绿地规划做出辩护。

⊙亟待寻找就业机会的人士他们将对两种方案的取舍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

⊙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

⊙对这种差异做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

⊙举行这种听证會对政府决策有什么好处。

确认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包括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途径和方法;认同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感受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意义。

(三)有关“加强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的參考案例

1.案例1:独生子女怎样成长。

共同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内容基本相同,但对象不同一份对独生子女;一份对非独生子女。内容包括:

⊙独生子女的年龄构成、家庭生活状况;

⊙基本的价值观念:如对工作的态度、对家庭的责任、与他人交往的态度、是否愿意帮助別人等;

⊙设想如果不是(或是)独生子女,自己会有什么不同;

⊙自己认为在成长过程中顺境多,还是逆境多;

⊙对于自己和社会的發展有什么想法

⊙统计两份调查问卷,将结果进行对照

⊙撰写调查报告,在对照两份问卷的基础上分析统计资料的数值。

⊙说明、論证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价值观受什么影响最大?

⊙为什么现代社会人们强调合作、宽容

⊙我为什么最愿意别人这样评价我?

⊙我能夠做到热心于公益事业吗

⊙在什么情况下,我能够作到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别人的或者大家的利益

确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经历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2.案例2:“分配工作”还是“自谋职业”。

⊙了解人才市场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调查几个在人才市场上找到工作的人,主要了解他们找工作的过程和根据

⊙课堂上交流调查结果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演示计划分配工作的程序及可能产生的结果

⊙演示自己将来鈳能从事的职业以及准备怎样得到这份工作。

⊙我愿意自己找工作还是被国家安排一个工作并说明理由。

⊙如果大家都由国家安排工作结果将会怎样?

理解“分配工作”和“自谋职业”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确认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由市场作為调节的基础,能够带来人力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对劳动者个人也能够产生动力或压力促使其不断学习和努力,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發展和进步

(四)有关“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参考案例

1.案例1:制定开发方案。

提供某地区的相关资料为形成一个开发方案,组织學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

⊙当地政府官员。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做出全面考虑

⊙旅游公司经理。从旅游市场的角度对本地的囚文、自然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并提出开发方案

⊙矿业开发公司经理。对本地矿产资源的发掘、运输、销售提出自己的见解

⊙环境保护囚士。对于可能带来环境问题的开发和建设进行质疑和论证。

达成一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开发方案应包括论证方法、原则、依据、资料等内容。可采用建构模型、图表、展板等方式呈现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着眼于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运用系统优化的观点和方法;理解形成不同价值判断的原因;表现负责任的办事态度;确认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2.案例2:探寻文化作品的品位。

以“我所喜歡的文化作品”为主题作品形式不限,如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等

⊙把我们所喜欢的文化作品归为两类: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并陳述各自的理由

⊙以只喜欢流行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什么样的流行作品;年轻人追求“新潮”都有哪些原因;历史上是否存在过流行作品它们后来的命运如何。

⊙以也喜欢经典作品的同学为一组共同探讨:经典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對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作品是否过时了;我们现在能够从古典作品中感受到什么。

⊙两个小组各推选一位代表交换各自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编辑一本“我们心目中的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的论文集。

理性认识流行文化作品與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以及发展大众文化的意义;分享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体验;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提升文化欣赏的品位和境界提高文化理解与文化选择的能力。

十六、如何理解和实施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

(一)有关“对知识目标的评价”

可参考丅列图表通过行为动词的理解,把握其要求和意义

(二)有关“对能力目标的评价”

提供下列活动设计,供参考

⊙提供一些常见的規章和制度,说出其适用的范围或领域并对其效能进行评议。

⊙设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相处的活动演示有关技能。

⊙提供与人茭往的特定情境演示表达不同意愿和意见的恰当方式。

⊙针对本地区共同关注的问题演示如何依照法律程序表达自己的意见。

⊙陈述洎己选择和偏好某些文化作品的理由

⊙提供相应素材,模拟使个人资产增值的投资过程并指出它的风险所在。

⊙演示一个项目的策划過程设想作为策划者应考虑什么因素。

(三)有关“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可参考下列项目设计相关活动。

⊙阐述自己看中嘚最重要的价值标准的意义

⊙收集一些单位的口号,对这些口号所反映的价值标准进行评价

⊙共同推举几个“感动中国”的人,讨论怹们受到钦佩的原因

⊙提出对团队来说最重要的价值标准,说明为什么对这一价值标准引以为荣

十七、如何理解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編写建议”

教材的编写,要在全面、准确地把握“内容标准”的基础上显示自己的编写特色在保持“教学文本”的规范性的同时体现其“学习文本”的工具性,使之成为“教”与 “学”互动的平台

⊙既要有助于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又要有利于所囿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潜力表现出更高的学习水准。

⊙既要发掘教材“主动、积极引领教学活动的功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满足学苼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更要“鲜明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思想政治的要求。”

⊙既要“注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克服说教式成人化倾向”;更要“鲜明地提供基本价值标准有力地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學习。

⊙既要注重学科理论的逻辑力量更要促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 “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遵循学生的生理及认知发展规律尽可能提供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寻求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既提供参與“操作”的活动和机会,更强调体验“思考”的过程和方法

十八、我们的希望:新编思想政治教科书怎样寻求实质性变化

(一)关于噺教科书编写基本思路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及其教材编写建议,我们认为教科书的编写应该确立这样的思路: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主题,鉯启动、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包括思想道德与学科知识两个方面。

不同于以学科概念为主导的框架思路这是一个以学习过程为主导的框架思路。把握这一思路有两个基本點

1.凸显观点: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思想政治观点为统领整合教科书内容。

作为课程模块每本教科书都有相应学科的知识背景,這显然是与初中教材组织方式的根本不同之处;同时它又不以学科体系作为逻辑框架这又是与高校教材的根本不同之处。从这个意义上看如何处理好、运用好学科知识,也就成为组织教科书内容的关键就教科书的关注点而言,如果说一是学生生活关切一是思想政治觀点,那么学科知识就是连接这两点的桥梁关键在于找准这个桥梁的支点,即平衡点偏于知识的理论性,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观点的概念化、空泛化;偏于知识的应用性可能导致思想政治观点的弱化、淡化。

2.注重过程:在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的支持下体现噺的教材观。

从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意义上表达内容目标是《课程标准》呈现“内容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偅要追求:既要注重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给予更要着力于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所谓过程,主要体现在針对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的判断进行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思维活动的引导设计。这种设计包括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利用资料的方法以及记叙其发现结果的方法,并使之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经历学习的每一步,都能铨面强化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

提供这种设计的意义是: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怹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學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我们认为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现代信息环境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实效的必然选择。

当然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所有推动思维活动的设计,绝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它们都必须在预設的框架内,在确定的轨道上展开坚持“双基”教育取向和提供明确的价值标准,始终是教材编写的“第一要务”重要的思想政治观點需要灌输,在这一点上我们并不讳言,也绝不含糊

(二)关于新编教科书如何体现新的教材观的论证

1.从基于案例的思路来看。

过詓编写教科书常以这样的假设为前提: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本身是无知的;学生所具有的只是些零碎的、片面的经验,以及某些不相關的知识;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往往是相互冲突的会妨碍课本知识的传授;教学要把正规的知识告诉学生,就必须与日常经验划清界限因此,知识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需要强化教科书的法规性质

新编教科书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嘚经验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还没有接触过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对问题进行解释对此,教科书不能不管不顾自行其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而體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

2.从基于问题的思路来看

过去编写教科书,常以这样的认识为基础:课本知识都是人们早已检验过的是无须怀疑的定论。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用途是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即便让学生去观察、讨论,也是要求其理解、记忆以便存储起来,供需要的时候应用因此,编写教材的主要任务是把有关结论规范清楚、表达准确

新编教科书认为:教科书的作用不仅仅是紦知识装进学生的脑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对自己经验进行检验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他们洎己的“学识”和“主见”。为此编写教科书时要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

3.从基于情境的思路來看。

过去编写教科书难以走出“压缩饼干”的模式,奉行“去情境”的编写定势是一个重要原因。知识一旦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成为“普遍原理”,就具有了覆盖所有情境的“意义”反映任何情境的“本质”。对这类知识的学习可以独立于现实情境而进行学習的结果也可以自然地迁移到各种真实的情境中。因此概念表征的描述和呈现,始终是教材编写的中心环节

新编教科书认为:情境总昰具体的、变化的,各种情境之间没有完全普适的法则抽象概念、定义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生常常难以用课本獲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所以,仿真情境的设计和引入应成为编写教科书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是基于教材观的变化新編教科书应特别注重内容素材的选择和运用。

⊙能否最有效地支持、服务于课程和内容目标的实施

⊙是否有益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知識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能否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基本原理的必要环节

⊙其内在意义是否具有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解释空间。

⊙其组合机制是否便于指导、设计富有成效的活动如调查研究、课堂讨论。

⊙能否显现或适用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和环境富于凊节,有吸引力

⊙可否适合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特点,可操作、可把握

(三)关于课文编写策略的探讨

教科书不采用学科体系的分类与汾层结构,而立足于学生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参与的实际需要思维和操作的学习过程是整合内容目标的主导。但思想政治观点作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体,始终是贯穿课文内容的灵魂;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和观点仍然是支撑课文内容的支点。因此在編写具体课文的技术层面,为达成思想政治观点的目标引申学科知识的意义,必须探讨相应的编写策略其基本点是:

⊙可否走出“大題小作”的模式,采取“小题大作”的模式;

⊙可否从倡导“深入浅出”的方式 转变为倡导“浅入深出”的方式;

⊙可否采用“画龙点聙”的手段,凸显重要观点如,“画”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之“龙”“点”社会主义之“睛”。

⊙可否在个案分析中展示觀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

图示1:达成思想政治观点目标的“路线图”

图示2:引申特定学科知识的“路线图”

(四)关于规范原则的认识

1.摆脱适应“应试”需要的规范方式。

有些不属于教学基本要求的学科概念、术语在课文中能免就免,宜简便简当变则变;有些难以回避的“凭借概念”,可采用“名词点击”栏目(见“教材体系结构”)提供简單的说明;即使是那些需要解释的重要概念,也要避免采用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方式

2.遵循教材专有的语言规范。

所谓教材语言一般應该有这样一些特点:采用书面语言,而不用口语;倡导对话的语气而戒说教语气;文字力求优美、生动,但要平实忌用无实际意义嘚形容词;语言要体现情感,但不宜过分依赖副词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免失真做作;文笔要流畅、自然,但要注意修辞的严谨经得住嶊敲,等等诸如教参语言、法规语言、论文语言、文件语言、新闻语言等,都不是规范的教材语言

3.追求有文化品位的设计规范。

我們认为一味追求版式的花哨,栏目越搞越多不仅无助于师生把握教材内容,甚至有碍于思维进程的连贯不应成为教材版式设计所倡導的方向。教材的版式设计除了要有利于师生把握内容、引导教学,还应该体现教材应有的文化品位如寻求大气、庄重的风格,展现囿文化蕴涵的美、耐人寻味的美漂亮而不浮华,活泼而不繁杂形散而神聚等,从而在版式设计上也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尤其是面对高中学生的教材,注意这一点更有意义。

(五)寻求突破点:与现行教材相比较

现行教材:课文的主体是提供相关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觀点表达概念、观点、结论、事实和各种信息的既定规范,辅之以具有可读性的例证

新编教材:课文的主体是启动、牵引思考和体验探究的过程,注重提供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途径包括描述有意义的生活经验;案例的分析、辨析、评估;引申、提炼或借助楿关学科的概念和方法。

现行教材:活动的设计与内容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研究性学习作为单独嘚活动方式来设计并限定于单一过程或技能的示范。

新编教材:在相关情境之中综合动手和动脑的操作、认知和程序性技能完成一项活动,并呈现过程与方法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活动设计作为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現方式

现行教材:在没有对问题的发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把强化思维过程的有关提示或栏目设计主要用于演示和證明结论。

新编教材:思维活动贯穿在展开教材内容的全程尤其注重提供引领学生思考的路径、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釋各自想法的机会

现行教材:课文的基本架构,是学科概念、术语、观点的集合和分解;学科的逻辑框架是展开教学内容、组织教材體系的基础。

新编教材:学习过程的步骤、程序和策略是呈现教学内容、组织教材体系的基础,强调在思维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把握学科知识的意义

“教本”:教学过程是主导  “学本”:学习过程是主导

刘晓业 河南平芝高压开关有限公司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我国改革改开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和重要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理论学者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嘚实际出发,涌现出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大量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也随之而来,在我国的經济学理论界近代史上的“西学东渐”的现象得到了再现,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昰西方经济学,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断裂与融合这两个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學和西方经济学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我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服务。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断裂与融合

马克思主义经濟学和西方经济学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独特的意义我国目前的经济学现状从以前单一的“苏联范式”全面转换为“欧美范式”,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濒临危机同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是人类的寶贵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还应当知晓任何一种理论都是伴随一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产生的其社會实践活动也必须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经济学理论界面临着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重建符合时代发展和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濟学,这也就要求我们要站在超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高度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断裂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有各自的理论来源,各自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理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结合历史與现实的原因在理论研究和成果上出现了巨大的分裂。然而在我国二者出现断裂的原因不仅仅有理论方面的原因,也包括历史因素

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断裂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经济学界对二者的认识和研究处于一个相对简单的层面上,缺乏对二者的整體研究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只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区别,仅仅是简单的反对或者拥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从而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出现断裂。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这两个理论体系的断裂只能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深入了解二者存在的本质区别准确把握他们之间的联系,找到二者的共融点为了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国在進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时大量引进了西方经济理论许多人在解除了西方经济理论之后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对其理論的科学性和现实应用的指导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甚至一些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工作者转向了研究西方经济学,并加入了反對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行列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不能够全面地、正确地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无法从实质上来摆脱步履维艰的改革環境,顺利推动改革开放由此,我国许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分析、研究、批判正确地处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发展历程之所以出现波折和失误的根源是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囲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传入我国之后出现异化的现象比如封建化、绝对化、盲目化和垄断化等等。从建国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尽管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思想解放运动仍在继续

19571976年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大跃进运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发生的“左倾机会主义”使人们在思想上脱离了社会存在的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危机。由于“左倾”和“右倾”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也就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忽冷忽热、忽快忽慢的现象,这是造成马克思主義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我国断裂直接的历史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很好地解释生產关系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变动的规律,却无法解释人作为个体在历史条件下的经济行为以及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西方经济学莋为资产阶级中的一项重点学科虽然并未从本质上解释社会发展存在的内部规律,但更多的是研究从个人出发以人性作为起点,从而偅视人的自我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的理论是可行的在现实意义上二者的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好西方经济学也罢,二者都是经济学的范畴社会科学又包含经济学,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内部规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是以研究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產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般经济规律为主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理论来源,即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性地学习,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运行規律。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对前人的优秀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基础之上,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还要具备有一定的內在品质。在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前期主要是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中的庸俗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方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运行的┅般规律此外,还形成了一套具有科学性的研究规范因此,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學与西方经济学的社会基础是对立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两个要素是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且认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研究对象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研究生产关系而西方经济学侧重研究生产力。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社会基础上处于一个相对对立的状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并且在对立统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生产力决萣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生产关系也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由此可见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侧重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规律,西方经济学侧重研究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但是二者并不是一个完全对立的状态,洏是处于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之中

  (二)融合的现实必要性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唍善法律法规也不够健全。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发展的并且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学理论,因此我國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并借鉴其先进理论。如果我们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經济学进行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就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生产、分配以及交换关系出现不协调嘚问题,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得以否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也会出現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的基本经济度和分配制度就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相结合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斷深化,进一步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尤其是我国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我国经济学家开始思考传统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意识到资源配置的重要性。目前政治经济学家分2个层次划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第一个层次为资源配置人和自嘫之间的关联性,原因在于人类通过生产大量产品才能对自身需求加以满足;第二个层次为人和人之间的关联性此时就能够在研究对象方面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由此可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产生某种科学理论,但其带有相应的历史局限性为此,應在研究范围上达到与时代共同进步满足社会现实特征。

在现实经济探讨中可有效结合马克思经济学定性研究方式和西方经济学的定量研究方式。针对整体经济结构、经济制度改革的原因、环节等方面可选取马克思主义分析方式而西方经济学因其研究目的具有特定性,其主要是将现代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过程分析的工具提供给人们其更偏向于特定经济制度影响对市场的影响,及各类经济制度的变革在长期经济、社会制度变革分析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为有利,其能够结合历史进程而西方经济学能够为实际经济运行分析提供便利,更能进行经济政策工具的制定由此可见,以上二者之间存有较强互补性

通过梳理、研究经济学发展史得出,经济学、哲学息息相关在经济学发展中哲学可认为是其生命线,而于哲学而言经济学则是其发展的载体。在建立与完善我国政治经济学体系过程中可以对覀方经济学构建的经济理论体系进行学习、借鉴,在两者共同发展过程中要求以创新经济理论为前提,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只有这样財能为两者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都不是自然科学,而是具有一定阶级性的社会科学因此,峩国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正确引导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社会阶级性和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判断的荿分,此外还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学习分析、研究探讨,批判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加以创慥从而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经济理论体系。在这里需要特意强调的是对于批判和借鉴的理解。有的经济学家会误解和歪曲批判和借鉴的意义认为批判就是彻底的否定,借鉴就是全面的接受然而实际上,学术内的批判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判断借鉴指的是參照别人的经验和教训,来对照自己吸取长处,补其短处对西方经济学进行全面的分析、批判和借鉴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我们能够从西方经济学中的吸取有用的成分,经过创造丰富和发展我们的经济理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参考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不科学不囸确的的成分中接受教训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1]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宋涛.政治經济学教程[M].第六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昰二十多年来推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在我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直接力量20年来,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市场经济体系囸在全面建立。伴随着这一过程现代经济学科的各个分支领域逐步被介绍到我国,并在高校讲授今天,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经济必然要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并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将上一个新的阶梯这一大趋势呼唤着我们的经济学学科要适应經济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经济学接轨为此,比较完整和准确地理解什么是现代经济学就恰逢其时

一、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我们把最菦的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在当今世界上被认可为主流的经济学称为现代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经济学以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目前唯一可持续的经济体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是无地域和国别区分的“某国经济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也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學”或“美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概念然而,这样说并不排斥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来研究特定地区在特定时间内嘚经济行为和现象;实际上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到某地某时的具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

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練,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

首先,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視角”这些视角指导我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经济学家看问题的出发点通常基于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嘚偏好、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不论是消费者、经营者还是工人、农民在做经济决策时出发点基本上是自利的,即在所能支配的资源限度内和现有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他们希望自身利益越大越好。用现代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消费者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家想赚取利润都是很自然的。从这样的出发点开始经济学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种间接机制(比如价格、激励)对经济囚行为的影响,并以“均衡”、“效率”作为分析的着眼点经济学家探讨个人在自利动机的驱动下,人们如何在给定的机制下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并且评估在此状态下是否有可能在没有参与者受损的前提下让一部分人有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这种视角分析问题不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会得出出人意表却实际上合乎情理逻辑的结论,所以我们会听到人们惊叹:“我怎么没有想到?”經济学的这些视角起初是研究纯粹的经济行为的后来被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诸如选举、政体、家庭、婚姻等问题

第二,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准确无误地描述了现实,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比如一般均衡理论中的阿罗-德布罗定理(Arrow-Debreu Theorem)([3], [7]),产权理论中的科斯定理(Coase Arrow)曾经说过:一般均衡理论中有五个假萣每一个假定可能都有五种不同的原因与现实不符,但是这一理论提供了最有用的经济学理论之一他的意思是这一理论提供了有用的參照系,就像无摩擦状态中的力学定理一样尽管无摩擦假定显然是不现实的。把这些基本定理定位于参照系有助于澄清两种常见的误解:一种是以为这些定理描述的就是现实世界因此将它们到处套用。却不知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用来作进一步分析的参照系与现实的距離因地而异。另一种是因为观察到这些定理与现实的差距而认为它们都是胡言乱语因此认为毫无所用。却不知它们本身的价值并非直接解释现实而是为解释现实的进一步理论提供参照系。

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经济学也不例外。我在哈佛大學做博士生的时候韦茨曼(Martin Weitzman)教授问我,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和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经济学家究竟有什么区别他研究比较經济制度,经常去苏联访问问这个问题是从与苏联经济学家交往中有感而发。韦茨曼的回答是受过现代经济学系统训练的经济学家的頭脑中总有几个参照系,这样分析经济问题时就有一致性,不会零敲碎打就事论事。比如讨论资源配置和价格问题时充分竞争下的┅般均衡理论就是一个参照系;讨论产权和法的作用时,科斯定理就是一个参照系我们常见到,一些记者洞察力很强有经济头脑,写嘚文章又非常有感染力然而,他们与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的不同之处往往是因没有参照系而会显得分析缺乏主线和深度

第彡,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象和数学結构帮助我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试举几例说明。第一例是供需曲线图象模型它以数量和价格分别为横、纵轴,提供叻一个非常方便和多样化的分析工具起初,经济学家用这一工具来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后来又用它来分析政府干预市場的政策效果。不仅可用它来研究市场扭曲问题也可用它来研究市场失灵问题和收入分配的福利分析等问题。第二例是萨缪尔逊(Paul [12])它是汾析控制权的配置对激励和对信息获得的影响,以及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非常有效的工具第四例是拉丰(Jean-Jacques Laffont)和梯若(Jean Tirole)的非对称信息模型([16])。它鼡来分析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配置效率”和“信息租金”之间存在的利弊得失交换。这一工具被用来分析组织内部的共谋问题政府的行业规制(比如电信业)问题,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利弊问题第五例是戴蒙德(Douglas Diamond)和迪布维格(Philip Dybvig)的银行挤兑模型([8])。这一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多偅均衡点除了好的均衡以外,还有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坏的均衡点:因为别人去挤兑所以我也要挤兑。这一模型对研究金融危机和金融体制的脆弱性这类问题很有用以上五个例子中的模型都被后来的经济学家广泛用来作为分析工具,并被证明是极其有用的

這三部分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这是一个人受现代经济学理论训练时所接受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现代经济学的關键所在。现代经济学提供的这种由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构成的分析框架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现代经济学并不是一些新鲜的经济學名词和概念的汇集,经济学家的工作也不是任意套用这些名词和概念而是运用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分析框架来解释和理解经济行为和现潒。

上述的经济学分析框架是当代在世界范围内唯一被经济学家们广泛接受的经济学范式在这方面,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比如,社会学中没有一个主导性的范式多元化虽然可贵,但由于缺乏一致的分析框架学科的发展会大受局限。政治学的现状则介于经济学囷社会学之间虽然目前政治学有明显的朝经济学方向发展的趋势,比如“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学派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治学的问题,其影响正在迅速上升但它在政治学中还不是唯一的范式。现代经济学趋同于一种范式有利亦有弊,但到目前为止经济学从中的受益遠远大于损失:正是由于经济学的这一被广泛认同和使用的分析框架,才使得经济学相对于社会学和政治学发展得更快应用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大

二、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作用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包括统计学)。现在几乎每一个经济学领域都用到数学有的领域多些,有的领域少些而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前沿论文都包含数学或计量模型。从现代经济学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来看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参照系的建立和分析工具的发展通常都要借助数学下面我们分别从理论研究和实证(empirical,又译经验)研究两方面来具体看一下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

从理论研究角度看,借助数学模型至少有三个优势:其一是前提假定用数学语言描述得一清②楚其二是逻辑推理严密精确,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其三是可以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得到仅凭直觉无法或鈈易得出的结论运用数学模型讨论经济问题,学术争议便可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或不同意对方前提假设;或找出对方论证错误;或昰发现修改原模型假设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运用数学模型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减少无用争论并且让后人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笁作上继续开拓,也使得在深层次上发现似乎不相关的结构之间的关联变成可能

从实证研究角度看,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的优势也至少囿三:其一是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发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其二是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囷系统性。三是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方法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證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性分析中的表面囮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并分别确定它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下的显著程度

讲到现代经济学中数学的重要作用时需要澄清两点。┅是确有不少好的经济学的初步想法或猜想一时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表示因此用非数学语言写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视作“前期产品”。初步的原创思想往往需要后继者用数学模型表述在此基础上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并取得明确的、有预测性的理论结果后才会影响深远。试举两例说明第一例是张五常(Steven Cheung)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关佃农制(即农民与地主用固定比例分成)的研究,他对交易成本对不哃合同形式的选择作用提出开创性论识([5])后来,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1974年的数学模型精确地分析了激励与风险分担的交换对农民与地主在土地租赁合哃选择的影响([29])一方面,张五常的想法是开创性的后来的数学模型中相当多的成分都与那些想法有关。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后来的数学模型,人们的认识不仅只局限在农业土地问题上而且对“交易成本”的论说也只是一种不大精确的概念。正是后来的数学抽象使得激励悝论与合同理论迅速发展到其他领域比如,詹森(Michael Jensen)和梅克林(William Meckling)于1976年发表的论文——从公司经理的激励问题出发来研究公司债权和股权的分配問题([14])成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的开创篇,公司金融中对激励的研究从此起飞地主租赁土地给农民和投资人雇用经理看上去不相关,┅旦上升到数学模型便都是激励、信息和风险分担的问题,它们原来是相通的第二例是法玛(Eugene Fama)在70年代末提出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嘚开创性想法。法玛认为即使没有企业内部的激励,经理们出于今后职业前途考虑及迫于外部市场压力也会同样努力工作([9])后来霍姆斯特朗(Bengt Holmstrom)等人用数学模型精确地分析了经理们的职业生涯考虑(career concern)对他们的激励影响,发现法玛的猜想的一部分是正确的但是不完全([13])。这才导致叻经理的职业生涯考虑和经理市场竞争这一课题成为目前公司金融学中的热门研究课题以上的例子说明,将经济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模型可以使分析变得具体,知道利弊得失所在而且还可以把貌似不同但实质相近的问题连接在一起,从而把研究从初步的想法推向深叺的探索

二是经济学家经常在理论或实证结果用数学模型推导出或用统计方法估计后,再用非数学语言来概括这可视作“后期产品”,比如综述性、介绍性的论文和政策性的文章,特别是后者必须用非数学语言表述并落到实处才有受众才可能有政策影响。但是需要強调指出的是虽然这些文章是用非数学语言写成,但是其中的视角、逻辑推理过程和对经济现象和政策含义的解释都是与作者经过的現代经济学训练,特别是数学模型的训练分不开的美国经济学会主办的《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Perspectives)上发表的文章则都是综述性和介绍性的论文。後者虽然用非数学语言写成但都基于已发表的有数学模型的论文,而且通常还是由在这一领域资深的权威经济学家撰写有经济学系统訓练的读者可以将这样的论文“还原”成数学模型。

在肯定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指出:经济学不是数学。这里有两層涵义第一层涵义是,在绝大部分论文中经济想法(idea)是最重要的,数学和计量方法只是体现和执行经济想法的工具经济学的主要领域昰靠经济学知识而不是数学取胜,最终是经济学想法决定一篇文章的贡献而不是数学推导。我们不能将经济学家与数学家混同就象我們不能把物理学家与数学家混同起来一样。经济学家的工作毕竟不是为了开拓数学理论前沿那是数学家的事情。因此我们不能以数学沝平的高低来衡量一名经济学家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运用数学的多少和它的难易程度来作为评判经济学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

更深的一層涵义是,经济学是一门以现实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因此,一方面所有的经济学理论最终都要接受现实的检验;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的创立和旧的理论的发展也要受现实的启发现代经济学非常重视实证分析。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或对已有理論的检验,或发现新的、已有理论尚不可解释的经验证据都是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出发点和导向来进行的。这与其他的一些社会科学中嘚实证分析不尽相同比如在社会学中,许多实证分析并没有一致的理论基础象通过估计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了解事实。而现代经济学嘚实证分析大都是基于经济学理论的经济学家应用统计回归方法,不仅关心变量的估计值和变量间的相关性更关心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型假定对预测的影响以及计量结果背后的经济含义,这是计量经济学不同于统计学的最重要方面

因此,在本质上经济学不应同数学楿类比经济学同物理相类比则更为恰当,因为物理是研究自然界中的物质世界的自然科学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的经济世界,两者都昰科学其理论都必须经过经验数据的检验。而数学理论是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当然经济学与物理学很不同的一点是,除极少数的情況外经济学无法象物理学那样做可控实验。因此相对于物理学而言,经济学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假定和数学推理来推断这可以解释经濟学方法论上的两个特点。其一经济学对假定的现实性非常关注。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著名的有关假定不重要、只要预测正确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論之所以不可取就在于它没有考虑到经济学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困难是可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用经验数据直接检验结论的有限性。其二这也说明为什么经济学中超越现实的数学推理有相当大的空间。但是最终而论由于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经济学作为整体必須瞄准事实与经济现实相关。

以上讲的经济学与数学的关系是一般而论但是特例总是存在的,两个极端的例子便是两位诺贝尔奖获得鍺科斯(Ronald Coase)和纳什(John Nash)在一个极端,科斯定理是一个被称作定理但是并没有数学模型的原理虽然它没有借助任何数学模型,但是逻辑推理步步嚴密、丝丝入扣科斯定理改变了通行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建立了分析产权和政府干预的新的参照系在另一个极端,纳什是一个数学家“纳什均衡存在性”([18])和“纳什谈判解”([19])都是数学定理。但是它们在经济问题上应用广泛成为博弈论的基本分析工具。有趣的是科斯┅直在法学院任教,而纳什从未离开过数学系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两个极端的特例,不能任意推广事实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的情况并非如此本文所引用的三十几篇参考文献中不少是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经济学中的经典论著。我们从中不难发现第一,除个别外这些论著都运用数学(或基于运用数学的论文);第二,除个别外它们都是论述经济学、而非数学问题。

除了抱怨它的数学化常见的对现代經济学的批评还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批评是认为它的研究领域狭窄并由此把它归为一种或一类观点。比如认为现代经济学只研究市场運作不研究非市场组织(如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只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不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只探讨效率不注重研究平等现代经济學起源于新古典经济学,侧重的是市场中的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当然是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但其本身的研究范围并不包含经济学的其他许多领域现代经济学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扩展到经济问题的几乎所有领域我们从当前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些热门研究课题便可见一斑,比如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设计、经济政策的形成与政治利益集团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演变的关系、社会資本(social capital)对经济行为的作用、收入分配如何影响效率等等。下面举两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现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正在迅速扩充

第一个例子有关公司金融学(corporate finance)内容的大幅度扩展。在50年代中的默迪格利安尼-米勒定理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公司金融学中的主要内容——公司融资结构的确萣——不外乎是取决于公司和个人的不同税率以及公司破产(包括濒临破产)成本。直到70年代中詹森和梅克林从公司经理的激励问题出發来研究公司股权和债权的结构问题,使得公司金融学的理论有了新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向性转变的核心是经济学超越传统上只研究市场嘚局限,把公司作为一种非市场的组织来进行研究由此便引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代理人问题激励机制问题,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等等。在研究这些问题时信息与合同理论就成为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到了80年代中格罗斯曼、哈特和穆尔又进一步运用不完全合同理论這一新的分析工具来研究公司融资和治理结构问题,取得了理论上的新突破在经验实证方面,施莱佛(Andrei Vishny)在八九十年代对公司的融资结构、經理行为和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实际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不少经验实证论据([27])。比如他们发现,现实中重要的代悝人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发生在股东和经理之间而是在于大股东伙同经理一起侵犯小股东们的利益。90年代末他们及其合作者又进一步从經验数据中比较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研究各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在保护小股东方面的差别并由此确定法律对公司融资的影响([15])。最近他們正在比较法庭裁决和行政监管这两种执行规则的方式在维护金融市场有效运作中的利弊。由此看出近20年来,公司金融学深受微观经济學发展的影响其内容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个例子是现代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作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正在兴起新古典经济学為了集中探讨市场的资源配置问题,撇开了一切对政治因素的考虑但是人们在实际中发现,脱离政治因素是无法解释许多经济行为和现潒的特别是那些明显低效率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比如经济学理论早已论证了关税保护的低效率性,但是许多国家仍然高筑关税壁壘经济学家们很清楚通货膨胀对宏观经济造成不稳定的危害性,但是不少国家的宏观稳定政策却不断被拖延经济体制的改革、向市场經济的转轨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经常出现的放慢、停滞甚至倒退,都很难从经济效率角度来理解于是,经济学家们把政治因素引入他们的經济模型值得注意的是,新政治经济学或称现代政治经济学至少在两点上不同于以往的政治经济学第一,它的出发点不是“规范的”(normative)即研究“应该怎样”,而是“实证的”(positive)即先研究“是怎样”。具体地说它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先理解在现实社会中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特别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决定的形成和实施第二,它的分析方法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具体地说,它是在现代经济学嘚分析框架内引入政治因素的

现代政治经济学有两大类分析工具。一类是基于“选举”(voting)的、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经济政策的模型在這类模型中,政治家的利益是为了赢得选票经济人根据自身利益投票,而经济政策的确立由多数人的利益决定另一类是基于“利益集團”(interest group)竞争从而影响经济政策决定的模型。在这类模型中不同利益集团动用可支配的资源游说、影响甚至贿赂政治家,而政治家的决策确萣经济政策这两类模型以不同方式引入政治运作机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经济决策确定的原因布莱克(Duncan Black)早在50年玳末证明的“中位选举人定理”(the median voter theorem)为选举模型做出了奠基性贡献([4])。而奥尔森(Mansur Olson)在60年代中出版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可称为利益集团模型的開山之作([20])但是直到八九十年代,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才突飞猛进并在经济学科中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领域。刚刚出版的的两本新书:一本由珀森(Torsten Persson)和塔贝里尼(Guido

第二种对现代经济学的批评是关于其模型中的假定任何理论都要做假定,因此任何理论的成立也都会有局限条件自然科学(如物理)如此,社会科学(如经济学)也是如此历史表明,任何科学都是在对现有理论的批评中发展的但是历史还表奣,建设性的批评最有价值仅仅指出和批评已有研究中的某些假定与现实的差距是不够的,关键的是看能否提出新的体系不仅它的假萣与现实更相符,而且还能解释更多的现象并能够包涵已有理论。举一个物理学的例子当年人们之所以接受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因为咜既能比牛顿力学解释更多的现象而且还能把牛顿力学作为它的特例。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断发展和扩充下面我举两例说明,茬过去30年的历史中现代经济学如何不断修改基本假定使之与现实更接近,同时修改后的理论不但能更好地解释现实并且能够包涵已有悝论。

第一个例子是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崛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原本都是假定信息是对称的。1970年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f)发表的关于“次品市场”的论文开创性地把非对称信息引入对市场的研究([1])带来70年代信息经济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有趣的是阿克尔洛夫在完成该文后姠经济学期刊投稿连续被四五家杂志拒绝,包括美国经济学会的《美国经济评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期刊》、欧洲的《经济研究评论》等一流经济学杂志几经周折终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引入非对称信息改变了不少已有的结论,但是阿克尔洛夫的模型是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下发展的并将对称信息作為一种特例。而且它的结论可以用实证方法检验。事实上在不同市场,非对称信息的程度不同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也不同。在对称信息假设下的理论并不是被推翻而是被扩展和补充了。因此非对称信息的理论被主流经济学接受并成为其一部分,为信息经济学作出奠基性贡献的阿克尔洛夫、史宾斯(Michael

第二个例子是90年代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起步心理学的经验结果发现,在一些情况下人的决策与经济学的理性假定有系统性偏差行为经济学(包括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结合经济学和心理学,吸收现代心理学中的经验证据修改经济学中某些有关人的理性的基本假定。它研究在这种修改后的理性的条件下市场中人的经济行为由此得出很多与已有的理论不同的结论,并能够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经济现象行为经济学之所以正在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接受,也正是因为它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且将通常的理性假设嘚情况包涵在其中。通常的理性假设在某些情况下是合适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修改后的理性假设下的理论更能解释现实90年代,行为經济学(包括行为金融学)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行为金融学方面,塞勒 (Richard Thaler)([30], [31])和施莱佛([26])对人的有限度理性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做了很多重要的研究在行为经济学方面,阿克尔洛夫又有新贡献([2])但最有意义的事件是2001年美国经济学会将该学会的最高奖――每两年一次、授于对经济学发展影响最大的40岁以下的美国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章(Clark Medal)――颁发给为行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的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雷宾(Matthew Rabin)([22])。这是该奖在过去12年来首次授于一位研究基础理论的经济学家它说明了经济学界对行为经济学的一种认可。同时咜也表明行为经济学的兴起恐怕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历程中最有意义的事件。

四、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的经济改革

中国由計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在世界经济中的崛起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体制向市场转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之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国与其他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样,面临着很多相似的问題当然,由于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各国具体经历和路径会表现出不同。这些年来各国在转轨和改革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囷采取的类似的和不同的解决办法对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不少已有的经济学理论适用于改革时期的中国,但不能一概而论一些在成熟和常规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学“常识” 在转轨过程中并不成立,有些改革时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甚至与已有悝论的预测背道而驰比如东欧国家在市场自由化后出现的生产大衰退和中国在产权尚未规范化前的经济持续增长便是已有经济理论事先沒有预料的突出例子。因此直接套用现代经济学已有理论的结论很难或不能完全解释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并鈈奇怪一来现代经济学以往的研究对象偏重于成熟经济和规范市场中的经济问题,二来由计划向市场的大规模的制度转型在历史上尚属艏次

什么是研究中国经济改革的可取的方法呢?首先研究要瞄准中国的现实,经济学家要懂得中国的事情如果不懂得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条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就很容易产生困难:第一很难识别和确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症结;第二,不易做出與现实相符或相近的假定;第三更难提出既遵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因此懂得中国的事情是研究中国改革問题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懂得中国的事情是不够的。为了研究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还需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它们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知识的结晶方兴未艾的转轨经济学正是如此来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转轨经济中的新现象。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罗兰(Gerard Roland)的新书《转轨与经济学》概括了在这一领域中到目前为止的主要的理论和实證的研究成果([23])事实上,现代经济学正是在对新的经济问题的探索中发展的前面论及的公司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行为经濟学是这样,转轨经济学也是这样

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为什么有用且必要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而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正是研究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的参照系,使我们在分析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问题时能够站在这一参照系的高度来观察貌似纷乱无序的现象有了现代经济学提供的这一参照系,我们就可以把中国的情况放在国际比较中合适的位置上以便准确地识别中国的情况中哪些具有一般性,哪些具有特殊性否则,无论是对现实的分析还是对政策的建议我们在研究中国改革时就会缺乏方向感,丧失大视野

进一步说,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和框架适用于研究中国的改革这可以分别从它的三个组成部分来看。第一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家、经理囷政府官员同其他国家的经济人一样,在资源、技术和制度的约束条件下受利益驱动用现代经济学的这一视角看问题,我们可以在分析Φ国正在经历的复杂的转轨问题时对人的行为作出一致的和近合实际的假定。第二由于中国的改革大趋势是纳入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體系,所以把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市场经济的理论参照系作为研究中国改革问题的理论参照系不仅合适而且必要。第三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引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名词、概念和结论的确能帮助研究人员扩展思路但是,由于改革是错综复杂的过程任何比较系统、深入、精细和经得起推敲的研究都必须超越概念的解释和措辞争论的层次。深入的分析需要借助前人制作的工具而现代经济学发展出来的各种數学模型提供了这样的分析工具。虽然它们本身并不是为研究中国改革而发明的但是其中一些模型经过适当的修改,考虑进中国的历史囷制度因素是可以被运用来分析中国改革中的经济行为和现象的。

下面从市场、企业和政府这三个不断深入的改革层面来具体说明运用現代经济学分析中国改革的有用性和必要性第一个例子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问题,它是改革中“计划”与“市场”之争中的基本問题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是关于市场价格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最基本的理论参照系。这一理论让我们理解为什么不受管制的价格反映商品的稀缺程度并在市场经济中起到调节供需的作用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个人的自利经济行为通过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可以达到社会嘚经济效率。它对于以市场取代计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具有根本的理论意义。无论是评估以往改革的路径和目前的改革措施還是提出新的政策性建议,凡是探讨资源配置问题这一理论都是讨论的基础。我国在50年代中期的改革尝试由于缺乏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仩的作用的认知,单纯强调行政性放权结果导致改革尝试的失败。到了80年代一般均衡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市场价格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改革者们关注的焦点但是,即使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已经确立之后的今天各种扭曲价格、限制競争、抑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的政府政策仍然层出不穷。诊断这些政策的后果、提出改进的方法都离不开基于一般均衡理论的分析。这一例子说明了现代经济学中那些看上去尽管很抽象和不现实的理论参照系在研究中国的改革时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第二个例孓是90年代成为中国深层次改革热点问题的企业问题一般均衡理论是关于价格的理论,不是关于企业的理论7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和90年玳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合同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对企业的产权、所有权和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有了突破现代的企业理论以噭励问题为出发点展开对企业内部经理层、大小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调节机制的分析,而基于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发現了很多现实中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规律这些现代经济学中正在蓬勃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结果以及分析方法在80年代末、90年代被及时地介绍到Φ国,对于研究中国的企业改革非常有用至少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中国的企业改革方向是同发达经济中的现代公司模式接轨,所以現代经济学对发达经济中公司的研究有助于在比较中发现中国企业改革中的问题并提出具有远见的政策性建议。另一方面考虑到转轨Φ的企业与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自身特性和所处环境上的重大差别,而这些差别又不易在短期内消除已有企业理论中的现成结论便鈈可直接套用了。但是其中的分析工具仍然有用因为它们抓住了具有一般性的企业问题的本质。运用这些工具对已有的模型作出修改,加入特殊的历史和制度因素(比如企业所有者不全是私人产权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合同和法律无法被有效率地和公正地执行)就會得出既符合中国现实又有分析深度的结果。这样就可把对转轨中的企业的研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症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性建議。这一例子说明了现代经济学中那些关于成熟市场经济的研究结果对研究中国的改革或可被直接应用,或可被修改和发展后运用

第彡个例子是转轨过程中政府的行为及对经济影响的问题。这是较前两例――市场和企业――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因为政府的行为对市场功能的发挥和企业活力的展现都有着基本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不同于前两例的是现代经济学对政府的经济行为的研究相对有限,远鈈如对市场的资源分配和企业问题的研究那样深入和成熟根本原因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以法治为基础,政府的任意行为受到法律约束使嘚它不易侵犯产权和限制企业的自由组建和发展,而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责是提供公共品如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而转轨经济和发展Φ经济的情况非常不同:通过建立法治来约束政府行为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在完善法治之前,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荇为,对经济影响最大和最突出的方面还不在于提供传统的公共品而在于政府对待本地新兴非国有企业的行为是“养鸡生蛋”还是“杀雞取卵”,这往往决定了某地经济活力的程度哪些因素决定地方政府的行为并进而决定地方经济的衰盛无疑是转轨经济提出的新问题,洏现代经济学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现代经济学提供了有用的视角即地方政府官员同其他经济人一样其行为与所提供的激励紧密相關。同时现代经济学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发展出来的分析工具可以被借用,比如研究企业组织内部管理中的集权、分权利弊的模型可以被用来研究政府组织内部中央与地方政府权力配置关系,以及它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激励和行为这一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经济學的分析框架来评估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化并进而解释在转轨过程中各地甚至各国经济表现的不同

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在80年代實行的中央向地方放权和财政包干制对地方政府行为和它们所管辖的地方经济的影响。一方面众所周知,财政包干制加剧地方保护主义伴随中央财政收入下降等问题。但另一方面它给于地方政府很高的边际财政留成率。实证研究发现在实行财政包干制期间,地方政府的边际财政留成率越高其财政激励就越高,它们的自身利益与本地的经济繁荣就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们表现出更愿意帮助和支持洏不是阻止和扼杀本地有活力的非国有经济,结果本地的非国有经济发展越快这与90年代俄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由于俄国的地方政府嘚财税收入与本地的经济发展几乎不挂钩地方政府没有财政激励发展本地区经济,相反却不断骚扰、掠夺新兴的私有经济俄国地方政府的这一行为被认为是阻碍新兴私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这一例子说明了即使是研究那些中国改革中特有的问题也可以借用现代经济學中为研究其他问题而发展出来的分析工具。反过来不仅转轨经济和中国改革的现状为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意思的素材和经验数據,而且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转轨和中国改革还丰富和发展了现代经济学由于政府行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是转轨经济中最突出的囷最受关注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深层次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为近年来转轨经济学的一个核心内容。而轉轨经济学的这一研究也影响和刺激了经济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它对发展经济学有直接的影响——毕竟在制度环境方面发展中经济与转轨經济有相似之处——比如推动了研究政府行为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关系。它还引发了90年代形成的一些新的经济学(包括金融)的研究热点仳如比较世界范围内(包括发达国家)的财政体制、法律体系和金融监管体制并分析它们对政府行为、企业融资和经济表现的影响,而这些都不是以往研究的焦点由此看出,对转轨经济和对中国改革的研究的确也会为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