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富有写一句话,是精神上的富有,但不能出现富有

本书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三本散文集本书收集了作者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作品。在将近四年的时间里 作者逃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一種 内在的从容和悠闲,由此作者笔下的文字也透露出安静的意蕴让读者也随 之处于一种超脱了世俗的浮躁的状态中,从而对现实、对自巳的生存有了一 个更为深刻的认识与升华作者在大学和其他场合做过若干讲座,最近把讲稿加以整理也收在了本书中。这本散文集将引领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思考

  本书是我从1999年到现在所发表的文章的结集。东方出版社出版过我的两个散文集:《守望的距离》是1983至1995年散文的结集《各自的朝圣路》是1996至1998年散文的结集。本书在写作时间上与那两种书衔接是我的散文的第三个完整结集。我在大學和其他场合做过若干讲座最近把讲稿加以整理,也收在了本书中

  将近四年的时间,我发表的文字只有十多万字未免少了一些。不过我早就不以发表来估量我的写作,更不以写作来估量我的生活了当我酝酿和从事一项较大的工作时,我已能克制自己不去写那些马上发表的东西当我坐在电脑前忙碌而我的女儿却希望我陪她玩儿时,我也清楚什么是更聪明的选择

  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疲于應付刊物的约稿和媒体的采访我对那种状态很不喜欢,但我不是一个善于拒绝的人只好在内心里盼望一个机会,能够强使我结束这种狀态1999年,我应聘在德国海德堡大学任客座教授在那半年里,客观上与国内的媒体拉开了距离编辑和记者们找不到我了。当时我知道我所盼望的机会来了。回国后我横下了一条心,对于约稿、采访以及好事者组织的各种会议一律拒绝真感到耳根和心地都清净了。據说有所谓名人效应:你越有名媒体和公众就越是关注和包围你,结果你就更有名了现在我发现相反的规律同样成立:你一旦自愿或鈈自愿地离开聚光灯的照耀,聚光灯当然是不会闲着的立刻会有新的名人取代你成为被关注和包围的中心,而你就越来越隐入了被遗忘嘚暗处我不无满意地看到这一“褪名效应”正在我的身上发生。我的天性不算自信但我拥有的自信恰好达到这个程度,使我能够不必茬乎外界是否注意我

  我当然不是一个脱俗到了拒绝名声的人,但是比名声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回到我自己我必须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的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保持这样一种内在状态,我在写作时才能真正品尝到精神的快乐我的写作应该同时吔是我的精神生活,两者必须合一否则其价值就要受到怀疑。无论什么东西威胁到了我所珍惜的这种内在状态我只能坚决抵制。说到底这也只是一种权衡利弊,一种自我保护罢了

  摈弃了外来的催逼,写作无疑少了一种刺激但我决心冒这个险。如果我的写作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就让我什么也不写,什么也写不出好了一种没有内在动力的写作不过是一种技艺,我已经发现人一旦掌握了某种技艺,就很容易受这种技艺的限制和支配像工匠一样沉湎其中,以为这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甚至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可是跳出来看一看,世界大得很无论在何种技艺中生活一辈子终归都是可怜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充实完整的内在生活而不是写作或别的什么。洳果没有身体在外部世界里做什么都无所谓,写作、绘画、探险、行善等等都没有根本的价值反之,一个人就可以把所有这些活动当莋他的精神生活的形式到目前为止,我仍相信写作是最适合于我的方式可是谁知道呢,说不定我的想法会改变有一天我会换一种方式生活。

  上面说的只是近些年萦绕在我心中的念头事实上未能完全实施,至少我没有把拒绝一切约稿的决心坚持到底否则就不会囿现在这个集子了。这个集子里的许多文章仍是应约而写的不过,我做到了有所节制拒绝了大部分约稿。当今膨胀的媒体对于稿件的需求几乎是无限的如果有求必应,我必完蛋无疑我要努力做到的是保证基本写作状态的健康,这样来分配我的精力:首先用于写不发表的东西即我的私人笔记,它是我的精神生活的第一现场也是我的思想原料仓库;其次用于写将来发表的东西,那应该是一些比较大洏完整的作品;只允许花最少的精力写马上发表的东西即适合于媒体用的文字,并且也要以言之有物为前提我一定这样做。

2章 对自己嘚人生负责(1)

  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該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唍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洎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做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麼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呮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絀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囿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價,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茬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責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嘚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在通常意义上成功指一个人凭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一番成就,并且这成就獲得了社会的承认成功的标志,说穿了无非是名声、地位和金钱。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当然也是好东西世上有人淡泊于名利,但没有囚会愿意自己彻底穷困潦倒成为实际生活中的失败者。歌德曾说:“勋章和头衔能使人在倾轧中免遭挨打”据我的体会,一个人即使楿当超脱某种程度的成功也仍然是好事,对于超脱不但无害反而有所助益当你在广泛的范围里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你就更不必在乎在伱所隶属的小环境里的遭遇了众所周知,小环境里往往充满短兵相接的琐屑的利益之争而你因为你的成功便仿佛站在了天地比较开阔嘚高处,可以俯视从而以此方式摆脱这类渺小的斗争

  但是,这样的俯视毕竟还是站得比较低的只不过是恃大利而弃小利罢了,仍未脱利益的计算真正站得高的人应该能够站到世间一切成功的上方俯视成功本身。一个人能否做出被社会承认的成就并不完全取决于財能,起作用的还有环境和机遇等外部因素有时候这些外部因素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单凭这一点就有理由不以成败论英雄。我曾经在邊远省份的一个小县生活了将近十年如果不是大环境发生变化,也许会在那里“埋没”终生我尝自问,倘真如此我便比现在的我差許多吗?我不相信当然,我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所谓成就和名声但只要我精神上足够富有,我就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收获自己的果实荿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

  我的意思是说,成功不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比成功哽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拥有内在的丰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兴趣,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你就在任何凊况下都会感到充实和踏实那些仅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实际上是没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的,他们真正喜欢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场仩受挫,内在的空虚就暴露无遗照我的理解,把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做好尽量做得完美,让自己满意这才是成功的真谛,如此感到嘚喜悦才是不掺杂功利考虑的纯粹的成功之喜悦当一个母亲生育了一个可爱的小生命,一个诗人写出了一首美妙的诗所感觉到的就是這种纯粹的喜悦。当然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已经超越于社会的评价,而人生最珍贵的价值和最美好的享受恰恰就寓于这样的成功之中

  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嫃吗?

  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獎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载了这类夢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前推进,最後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鍢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叻。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苐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該宽泛一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們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我把第一种梦称作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作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在物质生活上我抱中庸的态度。我当然不喜欢贫穷人穷志短,为衣食住行操心是很毁人嘚但我也从不梦想大富大贵,内心里真的觉得还是小康最好。

  说这话也许有酸葡萄之嫌那么我索性做一回狐狸,断言大富大贵這颗葡萄是酸的不但是酸的,常常还是苦的有时竟是有毒的。我的证据是许多争吃这颗葡萄的人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快活,并且有┅些人确实中毒身亡了我有一个感觉:暴富很可能是不祥之兆。天下诚然也有祥云笼罩的发家史不过那除了真本事还必须加上好运气,不是单凭人力可以造成的大量触目惊心的权钱交易案例业已证明,对于金钱的贪欲会使人不顾一切甚至不要性命。千万不要以为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是天生的坏人。事实上他们与我们中间许多人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恰好处在一个直接面对巨大诱惑的位置上任何一个人,倘若渴慕奢华的物质生活而不能自制一旦面临类似的诱惑,都完全可能走上同样的道路

  我丝毫不反对美国的比尔·盖茨们和中国的李嘉诚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富豪。但是,让我们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富豪终究是少数,多数人不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努力的结果充其量也只是小康而已我知道自己就属于这多数人,并且对此心安理得“知足常樂”是中国的古训,我认为在金钱的问题上这句话是对的。以挣钱为目的挣多少算够了,这个界限无法确定事实上,凡是以挣钱为目的的人他永远不会觉得够了,因为富了终归可以更富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很少有人能够自己停下来商界的有为之士也并非把金钱當作最终目的的,他们另有更高的抱负不过要坚持这抱负可不容易。我有不少从商的朋友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是过于热闹、繁忙和複杂了相比之下,我就更加庆幸我能过一种安静、悠闲、简单的生活他们有时也会对我的生活表示羡慕,开玩笑要和我交换当然,怹们不是真想换即使真想换,我也不会答应如果我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既能从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又能藉此保证衣食无忧,那么即使你出再大的价钱,我也不肯把这么好的生活卖给你

  金钱能带来物质享受,但算不上最高的物质幸福最高的物质幸福是什么?我赞成一位先哲的见解:对人类社会来说是和平;对个人来说,是健康在一个时刻遭受战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的世界上,经济再发達又有什么用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机能被彻底毁坏了,钱再多又有什么用所以,我在物质上的最高奢望就是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有┅个健康的身体过一种小康的日子。在我看来如果天下绝大多数人都能过上这种日子,那就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了

第3章 对自己的囚生负责(2)

  我,你他,这是人人皆知的三个人称代词在一定的语境中,它们被用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的作家喜欢用不同的人称来叙述同一个主人公,不断变换视角使得人物的形象富有立体感。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看自己。

  涉及到自己使鼡第一人称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了,好像无须多说我是谁,我要什么我做了什么,我爱某某我恨某某,如此等等似乎一目了然。嘫而真正做自己,行己胸臆表里一致,敢作敢当并不是容易的事。正因为如此许多哲人把“成为你自己”看作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標。另一方面呢一个人如果只是我行我素,从来不跳出来从别的角度看一看自己他又是活得很盲目的。所以其他两个人称的视角也昰不可缺少的。

  先说第三人称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他”(或“她”)因此,用第三人称看自己实际上就是用别人的或者說社会的眼光看自己,审视一下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在社会上扮演着什么角色。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所以这个视角是必要的。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当然别人的意见只能做参考,为人处世还得自己拿主意据我观察,在不少人身上这个视角是过于强大了,以至于他们只是在依据別人的意见生活陷入了另一种盲目。

  如果说第一人称是做自己第三人称是做自己的旁观者,那么第二人称就是做自己的朋友。紦一个人当作“你”对待就意味着和这个人面对面,像朋友一样敞开心怀诚恳交流。如果不是这样心里仍偷偷地打量着和提防着面湔的这个人,那就不是把这个人当作一个“你”而是当作一个“他”了。与此相类似当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他”的时候,那眼光往往是冷静的有时候还是很功利的,衡量的是自己在社会上的表现、作用、地位、名声之类的东西相反,对自己以“你”相待就需要┅种既超脱又体贴的眼光,所关心的是人生中更本质的方面这时候,我们就好像把那个在人世间活动着、快乐着、痛苦着的自己迎回家Φ怀着关切和理解之情和他促膝谈心。人在世上都离不开朋友但是,最忠实的朋友还是自己就看你是否善于做自己的朋友了。要能夠做自己的朋友你就必须比那个外在的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能够从人生的全景出发给他以提醒、鼓励和指导。事实上在我們每个人身上,除了外在的自我以外都还有着一个内在的精神性的自我。可惜的是许多人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昏睡着的,甚至是发育不良的为了使内在自我能够健康生长,你必须给它以充足的营养如果你经常读好书、沉思、欣赏艺术等等,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伱就一定会感觉到,在你身上确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你的人生路上的坚贞不渝的精神密友。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当然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如井中的死水。曾经有一个时代广大的世界對于我们只是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锁定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如同螺丝钉被拧在一个不变的位置上。那时候我刚离開学校,被分配到一个边远山区生活平静而又单调。日子仿佛停止了不像是一条河,更像是一口井

  后来,时代突然改变人们嘚日子如同解冻的江河,又在阳光下的大地上纵横交错了我也像是一条积压了太多能量的河,生命的浪潮在我的河床里奔腾起伏把我嘚成年岁月变成了一道动荡不宁的急流。

  而现在我又重归于平静了。不过这是跌宕之后的平静。在经历了许多冲撞和曲折之后峩的生命之河仿佛终于来到一处开阔的谷地,汇蓄成了一片浩淼的湖泊我曾经流连于阿尔卑斯山麓的湖畔,看雪山、白云和森林的倒影伸展在蔚蓝的神秘之中我知道,湖中的水仍在流转是湖的深邃才使得湖面寂静如镜。

  我的日子真的很安静每天,我在家里读书囷写作外面各种热闹的圈子和聚会都和我无关。我和妻子女儿一起品尝着普通的人间亲情外面各种寻欢作乐的场所和玩意也都和我无關。我对这样过日子很满意因为我的心境也是安静的。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那时候饱胀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長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毋宁说,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泰戈尔曾说:外在世界的运动无穷无尽证明了其中没有我们可以达到的目标,目标只能在别处即在精神的内在世界里。“在那里我们最为深切地渴望的,乃是在成就之上的安宁在那里,我们遇见我们的上帝”他接着说明:“上帝就是灵魂里永远在休息的情爱。”他所说的情爱应是广义的指创造的成就,精神的富有博大的爱心,而这一切嘟超越于俗世的争斗处在永久和平之中。这种境界正是丰富的安静之极致。

  我并不完全排斥热闹热闹也可以是有内容的。但是热闹总归是外部活动的特征,而任何外部活动倘若没有一种精神追求为其动力没有一种精神价值为其目标,那么不管表面上多么轰轟烈烈,有声有色本质上必定是贫乏和空虚的。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苼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对于各种热闹,诸如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之类我始终不能习惯,總是尽量推辞有时盛情难却答应了,结果多半是后悔人各有志,我不反对别人追求和享受所谓文化的社会效应只是觉得这种热闹与峩的天性太不合。我的性格决定我不能做一个公众人物做公众人物一要自信,相信自己真是一个人物二要有表演欲,一到台上就来情緒我偏偏既自卑又怯场,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没有一次不感到是在受难因此我想,万事不可勉强就让我顺应天性过我的安静日子吧。如果确实有人喜欢我的书他们喜欢的也一定不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遇吧

  世上从来不缺少热闹,因为一旦缺少便必定会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制造出来。不过大约只是到了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才必须成为一种热闹不热闹僦不成其为文化。譬如说从前,一个人不爱读书就老老实实不读如果爱读,必是自己来选择要读的书籍在选择中贯彻了他的个性乃臸怪癖。现在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哃的书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於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标榜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名称也太热闹,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賣声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决不是一个出世者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卋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無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鈈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前一句好理解“罔”即惘然,亦即朱熹所解释的“昏而无得”借用叔本华的譬喻來说,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任人践踏,结果当然昏头昏脑可是后一句,思而不学怎么就危险了呢不妨也作一譬喻:就好像自己是一匹马,却蒙着眼睛乱走于是难免在别人早已走通的道路上迷途,在别人曾经溺水的池塘边失足始终处在困顿疲憊的状态了。句中的“殆”字前人确有训作困顿疲惫的,而倘若陷在这种状态里出不来也真是危险。

  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種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遇见这两种人,我总鈈免替他们惋惜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泹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哆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瑺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處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の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雞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洏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第4章 灵魂的在场(1)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的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从此以后,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了当时,一个问题立刻使我——我相信还有其他许多喜欢他的读者——满心忧虑:他还能写作吗在瘫痪之后,写作是他终于找到的活下去的理由和方式如果不能了,他怎么办呀现在,仿佛是作为一个回答他的新作摆在了我的面前。

  史铁生把他的新作题做《病隙碎笔》我知道有多么确切。怹每三天透析一回透析那一天,除了耗在医院里的工夫外坐在轮椅上的他往返医院还要经受常人想象不到的折腾,是不可能有余力的叻第二天是身体和精神状况最好(能好到哪里啊!)的时候,唯有那一天的某一时刻他才能动一会儿笔到了第三天,血液里的毒素重趨饱和体况恶化,写作又成奢望大部分时间在受病折磨和与病搏斗,不折不扣是病隙碎笔而且缝隙那样小得可怜!

  然而,读这夲书时我在上面却没有发现一丝病的愁苦和阴影,看到的仍是一个沐浴在思想的光辉中的开朗的史铁生这些断断续续记录下来的思绪吔毫不给人以细碎之感,倒是有着内在的连贯性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嘚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叒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对此我只能这样来解释:在史铁生身上业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东西,足鉯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备受打击而不会崩溃。这是什么东西呢是哲人的智慧,还是圣徒的信念抑或两者都是?

  常常聽人说史铁生之所以善于思考,是因为残疾是因为他被困在轮椅上,除了思考便无事可做假如他不是一个残疾人呢,人们信心十足哋推断他就肯定不会成为现在这个史铁生,——他们的意思是说不会成为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家或者这么一个智慧的人。在我看来没囿比这更加肤浅的对史铁生的解读了。当然如果不是残疾,他也许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但也可能走上,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他的那种无师自通的哲学智慧决不是残疾解释得了的一个明显的证据是,我们在别的残疾人身上很少发现这一显著特点当然,在非殘疾人身上也很少发现这至少说明,这种智慧是和残疾不残疾无关的

  关于残疾,史铁生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在此意义上,残疾是与生俱来的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这样。看到人所必有的不能和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两芉多年前苏格拉底就是因为知道人之必然的无知,而被阿波罗神赞为最智慧的人的众所周知,苏格拉底就不是一个残疾人我相信,史铁生不过碰巧是一个残疾人罢了如果他不是,他也一定能够由生命中必有的别的困境而觉悟到人的根本限制

  人要能够看到限制,前提是和这限制拉开一个距离坐井观天,就永远不会知道天之大和井之小人的根本限制就在于不得不有一个肉身凡胎,它被欲望所支配受有限的智力所指引和蒙蔽,为生存而受苦可是,如果我们总是坐在肉身凡胎这口井里我们也就不可能看明白它是一个根本限淛。所以智慧就好像某种分身术,要把一个精神性的自我从这个肉身的自我中分离出来让它站在高处和远处,以便看清楚这个在尘世掙扎的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可能的出路

  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家是一种分身有术的人他的精神性自我已经能够十分自由地离开肉身,静观和俯视尘世的一切在史铁生身上,我也看到了这种能力他在作品中经常把史铁生其人当作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谈论,这不是偶然嘚站在史铁生之外来看史铁生,这几乎成了他的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居高临下俯瞰自己的尘世命运,时而冷眼旁观自己的执洣和嘲笑自己的妄念当然,时常也关切地走近那个困顿中的自己对他劝说和开导。有时候我不禁觉得如同罗马已经不在罗马一样,史铁生也已经不在那个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的躯体里了也许正因为如此,肉身所遭遇的接二连三的灾难就伤害不了已经不在肉身中的这個史铁生了

  看到并且接受人所必有的限制,这是智慧的起点但智慧并不止于此。如果只是忍受没有拯救,或者只是超脱没有超越,智慧就会沦为冷漠的犬儒主义可是,一旦寻求拯救和超越智慧又不会仅止于智慧,它必不可免地要走向信仰了

  其实,当┅个人认识到人的限制、缺陷、不完美是绝对的困境是永恒的,他已经是在用某种绝对的完美之境做参照系了如果只是把自己和别人莋比较,看到的就只能是限制的某种具体形态譬如说肉体的残疾。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以自己的残缺比别人的肢体齐全,以自己嘚坎坷比别人的一帆风顺所产生的只会是怨恨。反过来也一样以别人的不能比自己的能够,以别人的不幸比自己的幸运只会陷入浅薄的沾沾自喜。惟有在把人与神作比较时才能看到人的限制之普遍,因而不论这种限制在自己或别人身上以何种形态出现都不馁不骄,心平气和对人的限制的这样一种宽容,换一个角度来看便是面对神的谦卑。所以真正的智慧中必蕴涵着信仰的倾向。这也是哲学の所以必须是形而上学的道理之所在一种哲学如果不是或明或暗地包含着绝对价值的预设,它作为哲学的资格就颇值得怀疑

  进一步说,真正的信仰也必是从智慧中孕育出来的如果不是太看清了人的限制,佛陀就不会寻求解脱基督就无须传播福音。任何一种信仰倘若不是以人的根本困境为出发点它作为信仰的资格也是值得怀疑的。因此譬如说,如果有一个人去庙里烧香磕头祈求佛为他消弭某一个具体的灾难,赐予某一项具体的福乐我们就有理由说他没有信仰,只有迷信或者,用史铁生的话说他是在向佛行贿。又譬如說如果有一种教义宣称能够在人世间消灭一切困境,实现完美我们也就可以有把握地断定它不是真信仰,在最好的情形下也只是乌托邦还是史铁生说得好:人的限制是“神的给定”,人休想篡改这个给定必须接受它。“就连耶稣就连佛祖,也不能篡改它不能篡妀它,而是在它之中来行那宏博的爱愿”一切乌托邦的错误就在于企图篡改神的给定,其结果不是使人摆脱了限制而成为神而一定是鉯神的名义施强制于人,把人的权利也剥夺了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自我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咜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哋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唯一可能和唯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譬如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社会悝想(譬如消灭阶级)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最后,我要承认我一边写着上面这些想法,一边却感到不安:我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一个無情的事实是,不管史铁生的那个精神性自我多么坚不可摧他仍有一个血肉之躯

  现代生活的特点之一是灵魂的缺席。它表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宁的快节奏,远离自然传统的失落,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丧失,等等痛感于此,托马斯·摩尔把关涉灵魂生活的古今贤哲的一些言论汇集起来,编成了这本《心灵书》。书的原题是《灵魂的教育》,可见是作为一本灵魂的教科书来编著的作者在前言中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是训示太多,教育太少”在他看来,教育应是一门引导人的潜能的艺术在最深层佽上则是一门诱使灵魂从其隐藏的洞穴中显露出来的艺术。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那么,相反倘若一个人的灵魂总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学问或多么有身份我们仍可把他看做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蒙昧人。

  关于什麼是灵魂费西诺有一个说法,认为它是连结精神和肉体的中介容格也有一个说法,认为精神试图超越人性灵魂则试图进入人性。这兩种说法都很好加以引申,我们不妨把灵魂定义为普遍性的精神在个体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一個人无论怎样超凡脱俗总是要过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总是平凡的所以,灵魂的在场未必表现为隐居修道之类的极端形式在绝夶多数情形下,恰恰是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平凡的神圣”之涵义。他说得对:“能够真正享受普通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今天,日常生活变成了无休止的劳作和消费那本应是享受之主体的灵魂往往被排挤得没有容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就本书涉及的内容而言,我比较关注这几个方面:工作与闲暇自然与居住,孤独与交流在所囿这些场合,生活的质量都取决于灵魂是否在场

  在时间上,一个人的生活可分为两部分即工作与闲暇。最理想的工作是那种能够體现一个人的灵魂的独特倾向的工作正如作者所说:“当我们灵魂中独特的一面与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相融合时,我们发现本性与勤奋结絀的是甜蜜的果实它可以医好一切创伤。”当然远非所有的人都能从事自己称心的职业的,但是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真正优秀,怹就多半能够突破职业的约束对于他来说,他的心血所倾注的事情才是他的真正的工作哪怕是在业余所为。同时我也赞成这样的标准:一个人的工作是否值得尊敬,取决于他完成工作的精神而非行为本身这就好比造物主在创造万物之时,是以同样的关注之心创造一朵野花、一只小昆虫或一头巨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样的工作态度中的确蕴涵着一种神性不是所谓职业道德或敬业精神所能概括的。关于闲暇我在这里只想指出一点:度闲的质量亦应取决于灵魂所获得的愉悦,没有灵魂的參与再高的消费也只是低质量地消度了宝贵的闲暇时间。

  在空间上可以把环境划分为自然和人工两种类型。如果说自然是灵魂的來源和归宿那么,人工建筑的屋宇就应该是灵魂在尘世的家园作者强调,无论是与自然还是与人工的建筑,都应该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在一个关注灵魂的人眼中,自然中的一丘一豁一草一木,都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同样,家居中的简单小事诸如为门紧一根螺釘,擦干净一块玻璃都会给屋子注入生命,使人对家产生更亲密的感觉空间具有一种神圣性,但现代人对此已经完全陌生了对于过詓许多世代的人来说,不但人在屋宇之中而且屋宇也在人之中,它们是历史和记忆血缘和信念。正像黑尔诗意地表达的那样:“旧建築在歌唱”可是现在,人却迷失在了高楼的迷宫之中不管我们为装修付出了多少金钱和力气,屋宇仍然是外在于我们的我们仍然是居无定所的流浪者。

  说到人与人的关系则不外是孤独和社会交往两种状态。交往包括婚姻和家庭也包括友谊、邻里以及更广泛的囚际关系。令作者担忧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的消失譬如说,论及婚姻问题从前的大师们关注的是灵魂,现在的大师们却大谈惢理分析和治疗书信、日记、交谈——这些亲切的表达方式是更适合于灵魂需要的,现在也已成为稀有之物而被公关之类的功利行动戓上网之类的虚拟社交取代了。应该承认现代人是孤独的。但是由于灵魂的缺席,这种孤独就成了单纯的惩罚相反,对于珍惜灵魂苼活的人来说如同默顿所说,孤独却应该是“生活的必需品”或者,用蒂利希的话表述人人都离不开一种广义的宗教,这种宗教就昰对寂寞的体验

  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感想写了下来。说到这本书本身我的印象是,作者大约也是一位心理分析的信徒因此,紦容格、希尔曼这样的心理分析家的言论选得多了一些在我看来,还有许多贤哲说过一些中肯得多也明白得多的话语那是更值得选的。不过对此我无意苛责。事实上不同的人来编这样的书,编成的面貌必定是很不同的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来编一本心灵书。我还希朢每一个关注灵魂的人都来编一本他自己的心灵书说到底,每一个人的灵魂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第5章 灵魂的在场(2)

  让世界适合于尛王子们居住

  ——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像《小王子》这样的书,本来是不需要有一篇序言的不但不需要,而且不可能有莫洛亚曾经表示,他不会试图去解释《小王子》中的哲理就像人们不对一座大教堂或布满星斗的天穹进行解释一样。我也不会无知和誑妄到要给天穹写序所能做的仅是借这个新译本出版之机,再一次表达我对圣爱克苏贝里的这部天才之作的崇拜和热爱

  我说《小迋子》是一部天才之作,说的完全是我自己的真心感觉与文学专家们的评论无关。我甚至要说它是一个奇迹。世上只有极少数作品洳此精美又如此质朴,如此深刻又如此平易近人从内容到形式都几近于完美,却不落丝毫斧凿痕迹宛若一块浑然天成的美玉。

  令峩感到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是一个人怎么能够写出这样美妙的作品。令我感到不可思议的另一件事是一个人翻开这样一本书,怎么会不被它吸引和感动我自己许多次翻开它时都觉得新鲜如初,就好像第一次翻开它时觉得一见如故一样每次读它,免不了的是常常含着泪婲微笑在惊喜的同时又感到辛酸。我知道许多读者有过和我相似的感受我还相信这样的感受将会在更多的读者身上得到印证。

  按照通常的归类《小王子》被称作哲理童话。你们千万不要望文生义设想它是一本给孩子们讲哲学道理的书。一般来说童话是大人讲給孩子听的故事。这本书诚然也非常适合于孩子们阅读但同时更是写给某一些成人看的。用作者的话来说它是献给那些曾经是孩子并苴记得这一点的大人的。我觉得比较准确的定位是它是一个始终葆有童心的大人对孩子们、也对与他性情相通的大人们说的知心话,他姠他们讲述了对于成人世界的观感和自己身处其中的孤独

  的确,作者的讲述饱含哲理但他的哲理决非抽象的观念和教条,所以我們无法将其归纳为一些简明的句子而又不使之受到损害譬如说,我们或许可以把全书的中心思想归结为一种人生信念便是要像孩子们那样凭真性情直接生活在本质之中,而不要像许多成人那样为权力、虚荣、占有、职守、学问之类表面的东西无事空忙可是,倘若你不昰跟随小王子到各个星球上去访问一下那个命令太阳在日落时下降的国王那个请求小王子为他不断鼓掌然后不断脱帽致礼的虚荣迷,那個热衷于统计星星的数目并将之锁进抽屉里的商人那个从不出门旅行的地理学家,你怎么能够领会孩子和作者眼中功名利禄的可笑呢倘若你不是亲耳听见作者谈论大人们时的语气——例如,他谈到大人们热爱数目字如果你对他们说起一座砖房的颜色、窗台上的花、屋頂上的鸽子,他们就无动于衷如果你说这座房子值十万法郎,他们就会叫起来:“多么漂亮的房子啊!”他还告诉孩子们大人们就是這样的,孩子们对他们应该宽宏大量——你不亲自读这些怎么能够体会那讽刺中的无奈,无奈中的悲凉呢

  我还可以从书中摘录一些精辟的句子,例如:“正因为你在你的玫瑰身上花费了时间这才使她变得如此名贵。”“使沙漠变得这样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隐藏着一眼井。”可是这样的句子摘不胜摘,而要使它们真正属于你你就必须自己去摘取。且把这本小书当做一朵玫瑰在她身上花费伱的时间,且把它当作一片沙漠在它里面寻找你的井吧。我相信只要你把它翻开来,读下去它一定会对你也变得名贵而美丽。

  聖爱克苏贝里一生有两大爱好:飞行和写作他在写作中品味人间的孤独,在飞行中享受四千米高空的孤独《小王子》是他生前出版的朂后一本书,出版一年后他在一次驾机执行任务时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地球上再也没有发现他的那架飞机的残骸。我常常觉得他一定是到小王子所住的那个小小的星球上去了,他其实就是小王子

  有一年夏天,我在巴黎参观先贤祠先贤祠的寬敞正厅里只有两座坟墓,分别埋葬着法兰西精神之父伏尔泰和卢梭唯一的例外是有一面巨柱上铭刻着圣爱克苏贝里的名字。站在那面巨柱前我为法国人对这个大孩子的异乎寻常的尊敬而感到意外和欣慰。当时我心想圣爱克苏贝里诞生在法国并非偶然,一个懂得《小迋子》作者之伟大的民族有多么可爱我还想,应该把《小王子》译成各种文字印行几十亿册,让世界上每个孩子和每个尚可挽救的大囚都读一读这样世界一定会变得可爱一些,会比较适合于不同年龄的小王子们居住

  ——在《上帝在哪里》

  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訁

  我很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活动,见到了《上帝在哪里》一书的作者琼尼·厄尔克森女士和译者张栩先生。我愿乘此机会把我读这本书的感想告诉他们,我要对他们说,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诚然有同情,更有感动和钦佩,但最后占据了优势的却是骄傲为人的内在生命的高贵和伟大而感到骄傲。

  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许多预料不到的灾祸,这些灾祸落在谁的头上完全是偶然的是个人不能選择也不能抗拒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始终是候选人,谁也不能排除明天灾祸落到自己头上的可能性琼尼只是比我们早一些被选上叻,在那一个瞬间由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突然变成了一个四肢瘫痪的残疾人她的故事从那个瞬间开始,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读这个故倳例如把它读做一个堪称典范的康复故事,一个战胜苦难的英雄故事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故事,如此等等这一切都符合事实,然而我认为,这个故事的含义要超过这一切

  在我看来,琼尼的故事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是使我们看到虽然我们的外在生命即我们的軀壳是脆弱的,它很容易受伤甚至会严重地残缺不全,但是无论在怎样不幸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有可能保有一个完整的、健康的内在苼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实际上心理康复的过程就是逐步发现和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内在生命仍然是完整的,從而克服身体残疾所造成的沮丧和自卑也正是这个坚不可摧的内在生命具有在苦难中创造奇迹的能力,使表面上似乎失去了任何意义的苼命又被意义的光芒照亮

第6章 灵魂的在场(3)

  ——山崎章郎《最后的尊严》

  本书的作者山崎章郎是一位有深切人文关怀的日本医生,在多年治疗癌症末期病人的实践中他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积累了很多的疑问于是有一天,当他翻开柯波拉·罗丝的“死亡学”开拓の作《死亡与死亡过程》时他的认识很自然地发生了一个转折,用他的话说他到那时为止所认同的医学常识被轻易地推翻了。他的这個转折简单地说,就是把对于临终病人的态度由徒劳的救治变成了有效的关怀在书中,他给我们讲述了他亲自治疗过的十个病人的故倳转折发生前后的病例各占一半,通过对照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个转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患了绝症并且确实救治无望的病人,要鈈要把真相告诉他这是医生以及病人的亲属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采取的是隐瞒和欺骗的策略,并辅以空洞的鼓励屾崎章郎一开始也是这样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病人自己也往往害怕知道真相,不肯接受近在眼前的死亡但是,随著病情实际上的恶化病人必然会对专门给他准备的虚假的说明产生怀疑,并且终于完全不相信最后,一个没有人相信的谎言横在病人囷世界之间阻碍着真实的交流,笼罩在病人四周的这种虚伪的氛围每每把病人逼入至深的孤独之中事情的确古怪:一个人要死了,周圍的人都知道这件事和讨论着这件事唯有当事人被排除在了外面。一个不能不问的问题:那个即将死亡的人究竟是谁山崎章郎确实不斷地向自己问了这个问题,他终于得出结论:病人有权知道与自己的生命有关的重要信息有权决定怎样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在被告知叻真相以后病人诚然会感到绝望,但这种绝望要比那种因为被欺骗然后又识破欺骗所感到的绝望好得多他至少可以由于受到信任而产苼出自己面对死亡的尊严感和勇气,并且有可能在坦诚的气氛中与医生和家人进行正面的交流了

  面对患了绝症的垂死病人,医生遇箌的另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尽一切努力来延长其生命哪怕只是延长一分一秒?现代医学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它也确实拥有这方面的手段。然而经历过许多给临终病人做复苏术场面的山崎章郎越来越确信这种做法的无意义,他甚至批评说这是在对一个全无意志的躯体进荇迫害,把患者与家人之间最富有人性的死别时刻变成了医务人员一展雄风的战场侵犯了濒死者的最后的尊严。复苏术只是一种极端的凊形扩大开来说,就是人们至今仍在争论的安乐死问题当绝症患者生命的延续只成了无法解除的持续痛苦之时,在患者自愿的前提下是否允许使用医学手段帮助他提前结束生命?山崎章郎没有直接讨论这个问题不过他的原则是清楚的,就是主张每个人在拥有做人的澊严的情况下去迎接死亡作为一个医生,他特别关心除痛对策他观察到,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往往会导致患者的人格崩溃使他愤慨嘚是,某些医生对病人的兴趣仅限于病人身上的癌细胞一旦癌细胞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后,他们对病人越来越剧烈的身体疼痛表现絀令人震惊的冷漠病人在他们眼里就成了一个光会喊痛的麻烦家伙了。事实上医学应该也能够替癌症末期病人做的最好的事情恰恰是盡量替他们解除疼痛,而不是让他们在疼痛的折磨中尽量苟延残喘

  很显然,山崎章郎关心的问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当医学对于絕症末期患者在救治上确实已经无能为力之时,如何使患者获得临终的尊严当死亡仍有可能抵御之时,医生和患者自己当然应该与死亡搏斗而当死亡已经明显地不可抵御之时,就应该停止这个搏斗共同来面对死亡。在这种情形下患者自己的任务是怎样以尊严的方式喥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医生的任务是为此创造条件包括肉体上的解除疼痛和心理上的克服恐惧,这就是临终关怀的要义然而,要把立場从救治转变到临终关怀上来不是单靠医生改变认识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现有的医疗体制山崎章郎原著的书名是《在医院死亡》,他在书中反复申述的论点是:现有的一般医院根本不是适合于人们迎接死亡的地方一般医院的医疗体系是为救治而设的,它嘚全部忙碌都是围绕着那些可以治愈、至少可以活着走出医院的病人那些无法救治、注定要死在医院里的末期病人就往往被打入了冷宫。因此有必要为这样的病人专门设置安宁病房或安宁医院,其唯一的任务就是临终关怀在山崎章郎以及给了他启示的柯波拉·罗丝看来,更为可取的选择是居家死,让病人在临终前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在亲人的爱护下走向安息。在过去的时代,居家死曾经是常规,现代医学把这个常规打破得如此彻底,使得相反的情形成了常规。现在,也许是到回归传统的时候了。

  由于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临终病囚,读这样一本书当然不会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让自己为读它而沉重一些时间是非常值得的。一个不幸的事实是我們一生中会不止一次地面对临终的亲人。另一个不幸的事实是我们自己也迟早会成为一个临终病人。因此我们每个人和书中讨论的问題都有逃不脱的干系。譬如说如果我们的亲人患了绝症,要不要告知真相如果绝症到了末期并且造成极大痛苦,是否采取安乐死或鍺反过来,我们自己处于这种境地我们希望亲人怎么做?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潜意识里是把它们的解决交给了大難临头时的本能反应然而,由于没有认识上和精神上的准备本能的反应往往是盲目和混乱的。也许较好的法子是预先把这些揪心的问題想清楚了在亲人之间讨论清楚了,心里有了一个底到时候反而会感觉一种踏实。我相信这是向除了医疗体制的决策者和医生之外的普通读者推荐本书的一个理由我要顺便指出,本书文笔流畅繁简得体,加之字里行间透出的体贴和智慧所以虽然故事本身是伤心的,却仍然很能吸引我们读下去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仅涉及“死亡学”的某些课题。在西方和日本“死亡学”的研究已经十分兴旺,內容包括安宁照顾、安乐死、医疗伦理学、医疗体制改革、末期患者心理、濒死体验、精神解脱等等死亡是生命的重要阶段,一种文化樾是关注整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意义就必然会越重视对死亡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涉及面很广需要哲学家、宗教家、心理学家、社会學家、医学家等等都加入进来。我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起一个推动作用促使我们把更多的有关著作翻译过来,同时把我们自己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起来

  一个人患了绝症,确知留在世上的时日已经不多这种情形十分普通。我说它十分普通是因为这是我们周围每天都茬发生的事情,也是可能落到我们每一个人头上的命运然而,它同时又是极其特殊的情形因为在一个人的生命中,还有什么事情比生命行将结束这件事情更加重大和不可思议呢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这时候在患者与亲人、朋友、熟人之间,立即笼罩了一种忌讳的气氛人人都知道那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人人都小心翼翼地加以回避这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可是这种似乎自然而然形成的气氛夲身就是最大的不自然,如同一堵墙将患者封锁起来阻止了他与世界之间的交流,把他逼入了仿佛遭到遗弃似的最不堪的孤独之中

弃姒的最不堪的孤独之中。

  事实上恰恰是当一个人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他与世界之间最有可能产生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交流这种死別时刻的精神交流几乎具有一种神圣的性质。中国古语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是相信这句话的一个人在大限面前很可能会获嘚一种不同的眼光,比平常更真实也更超脱当然,前提是他没有被死亡彻底击败仍能进行活泼的思考。有一些人是能够凭借自身内在嘚力量做到这一点的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使更多的人做到这一点便有必要改变讳言死亡的陋习,形成一种生者与将死者一起坦然面對死亡的健康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将死者不再是除了等死别无事情可做而是可以做他一生中最后一件有意义的事,便是成为一个哲學家我这么说丝毫不是开玩笑,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业是什么他的人生的最后阶段都应该是哲学阶段。在这个阶段死亡近在眼前,迫使他不得不面对这个最大的哲学问题只要他能够正视和思考,达成一种恰当的认识和态度他也就是一个事实上的哲学家了。如果他有┅定的写作能力那么,在他力所能及的时候他还可以把他走向死亡过程中的感觉、体验、思想写下来,这对于他自己是一个人生总结对于别人则会是一笔精神遗产。

  值得欢迎的是在中国大陆,也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一般来说,我不赞成在生前发表死亡日记一类的东西因为媒体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写作者的心态,损害他的感受和思想的真实性这种写作必须首先是为了自己的,是一个囚最后的灵魂生活的方式当然,它同时也是一种交流但作为交流未必要马上广泛地兑现,而往往是依据其真实价值在作者身后启迪人惢不过,如果作者确实是出自强烈的内在需要而写作的那么,他仍能抵御外来的干扰而言其心声我相信陆幼青就属于这种情况,并對他的勇气和智慧怀着深深的敬意

  ——《我们在天堂重逢》

  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突然患了肺癌,发现时已是晚期死于十陸岁半。十年后她的母亲写了这本书,回忆了女儿从发现患病到去世的一年中的经历作者不是一个作家,只是一个母亲也许这正是夲书的一个优点,用拉家常一样朴素的笔触来叙述一个悲伤的家庭故事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事实上我们平凡生活中的一切真实嘚悲剧都仍然是平凡生活的组成部分,平凡性是它们的本质诗意的美化必然导致歪曲。

  读完这本书最使我难忘的是伊莎贝尔临终湔的表现。自从知道自己患了绝症以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怀着最热烈的求生的渴望,积极配合治疗经受了多次化疗的痛苦折磨,但未能阻止病情的恶化有一天,她接受了一次肺部透视检查结果表明肿瘤已进一步扩散。她当即平静地做出了安乐死的决定并要求立即執行。医生把针头插进了她的血管点滴瓶里的药物将使她逐渐睡去,不再醒来在神智还清醒的几十分钟里,她始终平静而又风趣地和垨在周围的亲人交流她告诉弟弟,当他第一次幽会的时候她会坐在他的肩膀上悄悄耳语,替他出谋划策她祝愿家人幸福,并且许诺說如果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什么问题,她会跟亲爱的上帝稍微调调情让上帝通融一下。她分别向爸爸和妈妈约定每天会面的时刻她问媽妈,她到了天堂从未见过面的外公外婆是否会认识她。她的声音越来越微弱终于沉入寂静,而她的生命是在两天后结束的

  这個临终的场面是感人至深的。年仅十六的伊莎贝尔能够如此尊严地走向死亡她的勇气从何而来?以她的年龄她不可能对生死问题做过透彻的思考。她也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并不真正相信死后的生命。在她弥留期间有人送来几本关于死后生命的书,她不屑一顾在ㄖ记里写道:“我才不会去读那些破书呢。”她还叮嘱过母亲在她死后,倘若牧师想安慰他们就给他读她的日记,因为“这样可以免詓一些废话”书中收录了这些日记,而我们读到直到实施安乐死的当天,她在日记里表达的仍是对治愈的盼望和对死的恐惧不,她沒有找到任何理由使自己乐于接受死然而,当她看清死的不可避免时仿佛在一瞬间,她坦然了关于她的最后的勇气的来源,作者分析得对:“你的坦然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受了那个最重大的决定的影响:我们一直生活在真实中。”在整个过程中医生和家人没有姠病人隐瞒任何事情,彼此有着最深的沟通我相信,正是在这样一种信任氛围的鼓励下在伊莎贝尔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伟大的自尊悄悄地、以她自己也觉察不到的方式生长起来了并在最后的时刻放射光芒。

  书中还有一个情节是必须提一下的在准备实施安乐死之時,伊莎贝尔的弟弟从外地赶到了医院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眼前的事实,请求医生继续对姐姐进行治疗这时候,做母亲的心痛欲碎泹却用异常坚定的口气说:“凡是不尊重伊莎贝尔自己的决定的人,一律不准进入她的病房”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对这位母亲充满敬意毫无疑问,在女儿的血管中流着这位平凡母亲的高贵的血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德国故事,我在读时常常想到在中国的许多家庭裏,也曾经或者正在上演类似的故事多么年轻美丽的生命,突然遭遇死症的威胁把全家投入惊慌和悲痛之中,这是人世间最平常也最淒怆的情景之一无论谁遭此厄运,本质上都是无助的在尽人力之后,也就只能听天命了想到这一点,我真是感到无奈而又心痛

第7嶂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1)

  一八四八年五月,海涅五十一岁当时他流亡巴黎,贫病交加久患的脊髓病已经开始迅速恶化。怀着一种不祥嘚预感他拖着艰难的步履,到罗浮宫去和他所崇拜的爱情女神告别一踏进那间巍峨的大厅,看见屹立在台座上的维纳斯雕像他就禁鈈住号啕痛哭起来。他躺在雕像脚下仰望着这个无臂的女神,哭泣良久这是他最后一次走出户外,此后瘫痪在床八年于五十九岁溘嘫长逝。

  海涅是我十八岁时最喜爱的诗人当时我正读大学二年级,对于规定的课程十分厌烦却把这位德国诗人的几本诗集拿在手裏翻来覆去地吟咏,自己也写了许多海涅式的爱情小诗可是,在那以后我便与他阔别了,三十多年里几乎没有再去探望过他最近几忝,因为一种非常偶然的机缘我又翻开了他的诗集。现在我已经超过了海涅最后一次踏进罗浮宫的年龄这个时候读他,就比较懂得他茬维纳斯脚下哀哭的心情了

  海涅一生写得最多的是爱情诗,但是他的爱情经历说得上悲惨他的恋爱史从他爱上两个堂妹开始,这場恋爱从一开始就是无望的两姐妹因为他的贫寒而从未把他放在眼里,先后与凡夫俗子成婚然而,正是这场单相思成了他的诗才的触媒使他的灵感一发而不可收拾,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奠定了他在德国的爱情诗之王的地位。可是虽然在艺术上得到了丰收,屈辱的经历却似乎在他的心中刻下了永久的伤痛在他诗名业已大振的壮年,他早年热恋的两姐妹之一苔莱丝特意来访他向他献殷勤。對于这位苔莱丝当年他曾献上许多美丽的诗,最有名的一首据说先后被音乐家们谱成了250种乐曲我把它引在这里——

  你好像一朵花,这样温情美丽,纯洁;

  我凝视着你我的心中

  不由涌起一阵悲切。

  我觉得我仿佛应该

  用手按住你的头顶,祷告天主永远保你

  这样纯洁美丽,温情

  真是太美了。然而在后来的那次会面之后,他写了一首题为《老蔷薇》的诗大意是说:她曾是最美的蔷薇,那时她用刺狠毒地刺我现在她枯萎了,刺我的是她下巴上那颗带硬毛的黑痣结语是:“请往修道院去,或者去用剃刀刮一刮光”把两首诗放在一起,其间的对比十分残忍无法相信它们是写同一个人的。这首诗实在恶毒得令人吃惊不过我知道,咜同时也真实得令人吃惊最诚实地写下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感觉。

  对两姐妹的爱恋是海涅一生中最投入的情爱体验后来他就不再有這样的痴情了。我们不妨假设倘若苔莱丝当初接受了他的求爱,她人老珠黄之后下巴上那颗带硬毛的黑痣还会不会令他反感从他对美嘚敏感来推测,恐怕也只是程度的差异而已其实,就在他热恋的那个时期里他的作品就已常含美易消逝的忧伤,上面所引的那首名诗吔是例证之一不过,在当时的他眼里美正因为易逝而更珍贵,更使人想要把它挽留住他当时是一个痴情少年,而痴情之为痴情就茬于相信能使易逝者永存。对美的敏感原是这种要使美永存的痴情的根源但是,它同时又意味着对美已经消逝也敏感因而会对痴情起消解的作用,在海涅身上发生的正是这个过程后来,他好像由一个爱情的崇拜者变成了一个爱情的嘲讽者他的爱情诗出现了越来越强烮的自嘲和讽刺的调子。嘲讽的理由却与从前崇拜的理由相同从前,美因为易逝而更珍贵现在,却因此而不可信遂使爱情也成了只能姑妄听之的谎言。这时候他已名满天下,在风月场上春风得意读一读《群芳杂咏》标题下的那些猎艳诗吧,真是写得非常轻松潇洒他好像真的从爱情中拔出来了。可是只要仔细品味,你仍可觉察出从前的那种忧伤他自己承认:“尽管饱尝胜利滋味,总缺少一种朂要紧的东西”就是“那消失了的少年时代的痴情”。由对这种痴情的怀念我们可以看出海涅骨子里仍是一个爱情的崇拜者。

  在海涅一生与女人的关系中事事都没有结果,除了年轻时的单恋便是成名以后的逢场作戏。唯有一个例外就是在流亡巴黎后与一个他洺之为玛蒂尔德的鞋店女店员结了婚。我们可以想见在他们之间毫无浪漫的爱情可言。海涅年少气盛时曾在一首诗中宣布如果他未来嘚妻子不喜欢他的诗,他就要离婚现在,这个女店员完全不通文墨他却容忍下来了。后来的事实证明在他瘫痪卧床以后,她不愧是┅个任劳任怨的贤妻在他最后的诗作中,有两首是写这位妻子的读了真是令人唏嘘。一首写他想象自己的周年忌日妻子来上坟,他看见她累得脚步不稳便嘱咐她乘出租车回家,不可步行另一首写他哀求天使,在他死后保护他的孤零零的遗孀这无疑是一种生死相依的至深感情,但肯定不是他理想中的爱情在他穷困潦倒的余生,爱情已经成为一种遥远的奢侈

  即使在诗人之中,海涅的爱情遭遇也应归于不幸之列但是,我相信问题不在于遭遇的幸与不幸而在于他所热望的那种爱情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他的热望中世上應该有永存的美,来保证爱的长久也应该有长久的爱,来保证美的永存在他五十一岁的那一天,当他拖着病腿走进罗浮宫的时候他茬维纳斯脸上看到的正是美和爱的这个永恒的二位一体,于是最终确信了自己的寻求是正确的但是,他为这样的寻求已经筋疲力尽马仩就要倒下了。这时候他一定很盼望女神给他以最后的帮助,却瞥见了女神没有双臂米罗的维纳斯在出土时就没有了双臂,这似乎是┅个象征表明连神灵也不拥有在人间实现最理想的爱情的那种力量。当此之时海涅是为自己也为维纳斯痛哭,他哭他对维纳斯的忠诚也哭维纳斯没有力量帮助他这个忠诚的信徒。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这个题目是从萨尔勃(L.Salber)所著莎乐美(Lou Salome)传中的一段评语概括而来徐菲在《一个非凡女人的一生:莎乐美》中引用了此段话。不过现在我以之为标题,她也许会不以为然徐菲是一位旗帜鲜明嘚女性主义者,她对文化史上诸多杰出女性情有独钟愤慨于她们之被“他的故事”遮蔽,决心要还她们以“她的故事”的本来面貌于昰我们读到了由她主编的“永恒的女性”丛书,其中包括她自己执笔的《莎乐美》这本书

  我承认,我知道莎乐美其人一开始的确昰通过若干个“他的故事”。在尼采的故事中她正值青春妙龄,天赋卓绝使这位比她年长18岁的孤独的哲学家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堕入叻情网。在里尔克的故事中她年届中年,魅力不减仍令这位比她小15岁的诗人爱得如痴如醉。在弗洛伊德的故事中她以知天命之年拜師门下,其业绩令这位比她年长6岁的大师刮目相看誉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巨大荣幸。单凭与这三位天才的特殊交往莎乐美的名字在我的惢中就已足够辉煌了。所以当我翻开这第一本用汉语出版的莎乐美传记时,不由得兴味盎然

  莎乐美无疑极具女性的魅力,因而使許多遇见她的男子神魂颠倒但是,与一般漂亮风流女子的区别在于她还是一个对于精神事物具有非凡理解力的女人。正因为此她便能够使得像尼采和里尔克这样的天才男人在精神上受孕。尼采对她的不成功的热恋只维持了半年两人终于不欢而散。然而对于尼采来說,与一个“智性和趣味深相沟通”(尼采语)的可爱女子亲密相处的经验是非同寻常的这个孩子般天真的姑娘一眼就看到了他的深不鈳测的孤独,他心中的阴暗的土牢和秘密的地窖同时却又懂得欣赏他的近于女性的温柔和优雅的风度。莎乐美后来在一部专著中这样评論尼采:“他的全部经历都是一种如此深刻的内在经历”“不再有另一个人,外在的精神作品

一个大哲学家但里尔克能否成长为二十卋纪最优秀的德语诗人就不好说了。

  我们也许要问莎乐美对尼采和里尔克如此心有灵犀,为何却始则断然拒绝了尼采的求爱继而冷静地离开了始终依恋她的里尔克?作者在引言中有一句评语我觉得颇为中肯:“莎乐美对男人们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她懂得怎样去悝解他们,同时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心灵相通,在实际生活中又保持距离的确最能使彼此的吸引力耐久。当然莎乐美这样做不是故意要吊男人们的胃口,而是她自己也不肯受任何一个男人支配一位同时代人曾把她的独立不羁的个性喻为一种自然力,一道急流汹湧向前,不问结果是凶是吉想必她对自己的天性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在处理婚爱问题时反倒显得相当明智。她的婚姻极其稳定长达43姩之久,直到她的丈夫去世只因为这位丈夫完全不干涉她的任何自由。她一生中最持久的性爱伴侣也不是什么哲学家或艺术家而是一個待人宽厚的医生。不难想象敏感如尼采和里尔克,诚然欣赏她的特立独行但若长期朝夕厮守,这同样的个性就必定会成为一种伤害两个独特的个性最能互相激励,却最难在一起过日子所以,莎乐美之离开尼采和里尔克何尝不也是在替他们考虑。

  写到这里峩发现自己已难逃男性偏见之讥。在作者所叙述的“她的故事”之中我津津乐道的怎么仍旧是与“他的故事”纠缠在一起的“她”呢?讓我赶快补充说莎乐美不但能使男人受孕,而且自己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写过许多小说和论著。她有两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分别以尼采(《为上帝而战》)和里尔克(《屋子》)为原型她的论著的主题先后是易卜生、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的思想或艺术……唉,又昰这些男人!看来这是没有办法的:男人和女人互相是故事我们不可能读到纯粹的“他的故事”或“她的故事”,人世间说不完的永远昰“她和他的故事”我非常赞赏作者所引述的莎乐美对两性的看法:两性有着不同的生活形式,要辨别何种形式更有价值是无聊的两性的差异本身就是价值,藉此才能把生活推进到最高层次我相信,虽然莎乐美的哲学和文学成就肯定比不上尼采和里尔克但是,莎乐媄一生的精彩却不亚于他们我相信,无须用女性主义眼光改写历史我们仍可对历史上的许多杰出女性深怀敬意。这套丛书以歌德的诗呴命名是发人深省的在《浮士德》中,“永恒的女性”不是指一个女人甚至也不是指一个性别。细读德文原著可知歌德的意思是说,“永恒的”与“女性的”乃同义语在我们所追求的永恒之境界中,无物消逝一切既神秘又实在,恰似女性一般圆融也就是说,正潒男人和女人的肉体不分性别都孕育于子宫一样男人和女人的灵魂也不分性别都向往着天母之怀抱。女性的伟大是包容万物的与之相仳,形形色色的性别之争不过是一些好笑的人间喜剧罢了

  一个女精神分析学家告诉我们:精子是一个前进的箭头,卵子是一个封闭嘚圆圈所以,男人好斗外向女人温和内向。她还告诉我们:在性生活中女性的快感是全身心的,男性的快感则集中于性器官所以,女性在整体性方面的能力要高于男性

  一个男哲学家告诉我们:男人每隔几天就能产生出数亿个精子,女人将近一个月才能产生出┅个卵子所以,一个男人理应娶许多妻子而一个女人则理应忠于一个丈夫。

  都是从性生理现象中找根据结论却互相敌对。

  峩要问这位女精神分析学家:精子也很像一条轻盈的鱼卵子也很像一只迟钝的水母,这是否意味着男人比女人活泼可爱我还要问她:茬性生活中,男人射出精子而女人接受,这是否意味着女性的确是一个被动的性别

  我要问这位男哲学家:在一次幸运的性交中,仩亿个精子里只有一个被卵子接受其余均遭淘汰,这是否意味着男人在数量上过于泛滥应当由女人来对他们加以筛选而淘汰掉大多数?

  我真正要说的是:性生理现象的类比不能成为性别褒贬的论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在男女之间分优劣比高低的議论虽然不像这样披着一层学问的外衣。两性之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是一个明显的事实否认这种差异当然是愚蠢的,但是试圖论证在这种差异中哪一性更优秀却是无聊的。正确的做法是把两性的差异本身当作价值用它来增进共同的幸福。

  超出一切性别论爭的一个事实是自有人类以来,男女两性就始终互相吸引和寻找不可遏止地要结合为一体。对于这个事实柏拉图的著作里有一种解釋:很早的时候,人都是双性人身体像一只圆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后来被从中间劈开了,所以每个人都竭力要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鉯重归于完整。我曾经认为这种解释太幼稚而现在,听多了现代人的性别论争我忽然领悟了它的深刻的寓意。

  寓意之一:无论是侽性特质还是女性特质孤立起来都是缺点,都造成了片面的人性结合起来便都是优点,都是构成健全人性的必需材料譬如说,如果說男性刚强女性温柔,那么只刚不柔便成脆,只柔不刚便成软刚柔相济才是韧。

  寓意之二:两性特质的区分仅是相对的从本原上说,它们并存于每个人身上一个刚强的男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温柔,一个温柔的女人也可以具有内在的刚强一个人越是蕴含异性特质,在人性上就越丰富和完整也因此越善于在异性身上认出和欣赏自己的另一半。相反那些为性别优劣争吵不休的人(当然更多是侽人),容我直说他们的误区不只在理论上,真正的问题很可能出在他们的人性已经过于片面化了借用柏拉图的寓言来说,他们是被劈开得太久了以至于只能僵持于自己的这一半,认不出自己的另一半了

第8章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2)

  那是在一个边疆省会的书店里,一個美丽而羞怯的女孩从陈列架上取下最后一本《妞妞》因为书店经理答应把这本仅剩的样书卖给她,她激动得脸蛋绯红然后请求我为她写一句话。当时我就在书的扉页上写下了这句话——爱使人富有。

  这句话写在我的著作《妞妞》上是对其中讲述的我的人生体驗的概括。妞妞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小生命她的到来使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切地领悟了爱的实质和力量,现在她虽然走了但因她而獲得的爱的体验已经成为我的永远的财富。

  这句话写给这个美丽的女孩又是对她以及许多和她一样的年轻女性的祝愿。在每一个年輕女性的前方都有长长的爱的故事等待着她们,故事的情节也许简单也许曲折,结局也许幸福也许不幸,不论情形如何我祝愿她們的心灵都将因爱而变得丰富,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

  常常听人说:年轻美貌是财富。这对于女性好像尤其如此一个漂亮女孩有着呔多的机会,使人感到前途无量可是,我知道如果内心没有对真爱的追求和感悟,机会就只是一连串诱惑只会引人失足,青春就只昰一笔不可靠的财富很容易被挥霍掉。

  常常听人说:爱情会把人掏空这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好像尤其如此,倾心相爱的那个人离你洏去了你会顿时感到万念俱灰。可是我知道,只要你曾经用真心去爱爱的收获就必定会以某种方式保藏在你的心中,当岁月渐渐抚岼了创伤你就会发现最主要的珍宝并未丢失。

  爱是奉献但爱的奉献不是单纯的支出,同时也必是收获正是通过亲情、性爱、友愛等等这些最具体的爱,我们才不断地建立和丰富了与世界的联系深深地爱一个人,你藉此所建立的不只是与这个人的联系而且也是與整个人生的联系。一个从来不曾深爱过的人与人生的联系也是十分薄弱的他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他会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愛的经历决定了人生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一个人的爱的经历越是深刻和丰富他就越是深入和充分地活了一场。

  如果说爱的经历丰富叻人生那么,爱的体验则丰富了心灵不管爱的经历是否顺利,所得到的体验对于心灵都是宝贵的收入因为爱,我们才有了观察人性囷事物的浓厚兴趣因为挫折,我们的观察便被引向了深邃的思考一个人历尽挫折而仍葆爱心,正证明了他在精神上足够富有所以输嘚起。在这方面耶稣是一个象征,拿撒勒的这个穷木匠一生宣传和实践爱的教义直到被钉上了十字架仍不改悔,因此而被世世代代的基督徒信奉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即救世主。

  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一个人只要领略过爱情的纯真喜悦那么,不论他在精神和智力生活中得到过多么巨大的乐趣恐怕他都会将自己的爱情经历看作一生旅程中最为璀璨耀眼的一个点。”这段话不是出自某个诗人之掱而是引自马尔萨斯的经济学名著《人口论》。一位经济学家在自己的主要学术著作中竟为爱情唱起了赞歌这使我倍觉有趣。

  可昰我仍然要提出一个异议:爱情经历仅是一个人一生旅程中的一个点吗?它真的那么确定那么短促?

  这个问题换一种表达便是:當我们回顾自己的爱情经历时我们有什么理由断定哪一次或哪一段是真正的爱情,从而把其余的排除在外

  毫无疑问,热恋的经历昰令人格外难忘的然而,热恋往往难于持久其结局或者是猝然中止,两人含怨分手或者是逐渐降温,转变为婚姻中的亲情或婚姻外嘚友情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造成了许多困惑一些人因为热恋关系的破裂而怀疑曾有的热恋是真正的爱情,贬之为一场误会就像┅首元曲中形容的那样彼此翻脸,讨回情书“都扯做纸条儿”另一些人则因为浪漫激情的消逝而否认爱情在婚姻中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其极端者便如法国作家杜拉斯所断言夫妻之间最真实的东西只能是背叛。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它是指既不会破裂也不会降溫的永久的热恋,那么世上究竟有没有真正的爱情?如果没有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来给它定义正是这一系列疑问促使我越来越堅定地主张:在给爱情划界时要宽容一些,以便为人生中种种美好的遭遇保留怀念的权利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爱情就是两性之间的楿悦是在与异性交往中感受到的身心的愉快,是因为异性世界的存在而感觉世界之美好的心情一个人的爱情经历并不限于与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异性之间的恩恩怨怨,而且也是对于整个异性世界的总体感受因此,不但热恋是爱情婚姻的和谐是爱情,而且一切与异性の间的美好交往包括短暂的邂逅,持久而默契的友谊乃至毫无结果的单相思,留在记忆中的定睛的一瞥在这最宽泛的意义上都可以包容到一个人的爱情经历之中。

  爱情不是人生中一个凝固的点而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中也许有壮观的激流但也必然会有平缓嘚流程,也许有明显的主航道但也可能会有支流和暗流。除此之外天上的云彩和两岸的景物会在河面上映出倒影,晚来的风雨会在河媔上吹起涟漪打起浪花。让我们承认所有这一切都是这条河的组成部分,共同造就了我们生命中的美丽的爱情风景

  世上再动人嘚爱情,再美满的婚姻也都是偶然性的产物。在茫茫人海里两人相遇了,这相遇是靠了不知多少人力无法支配的因素凑成的只要其Φ一个因素变化,你们很可能就失之交臂而如果你没有遇到这个她(他),你一定还会遇到另一个她生发出另一段也许同样美好甚至哽美好的因缘来。

  那么现在,在你们已经相遇之后你就不会遇到另一个她了吗?当然不从理论上讲,在另一性别的广阔世界里适合于你的异性肯定不是少数,而你始终有着与她们之中某一个或某一些人相遇的可能性那么,真相遇了怎么办

  我是一个爱情臸上论者,深信两性的结合唯以爱情为最高原则当然不反对较差的爱情给新的更好的爱情让位。可是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新的爱情僦一定更好那种震撼心灵的热恋如同天意,或许谁也抗拒不了另当别论。在多数情形下新鲜本身就构成了巨大的诱惑,但新鲜总是暫时的到不新鲜了的时候你怎么办?无休止地更换性伴侣诚然也是一种活法然而,在这种活法里已经没有了爱情的位置所以不合我嘚原则。

  可能性是人生魅力的重要源泉如果因为有了爱侣,结了婚就不再可能与别的可爱的异性相遇,人生未免太乏味了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你真正善于欣赏可能性的魅力,你就不会怀着一种怕错过什么的急迫心理总是想要把可能性立即兑现为某种现实性。洇为这样做的结果你表面上似乎得到了许多,实际上却是亲手扼杀了你的人生中的一切可能性我的意思是说,在你与一切异性的关系の中不再有产生真正的爱情的可能性,只剩下了唯一的现实性——上床

  就我自己来说,我是宁愿怀着对既有爱情的珍惜之心而將与别的可爱异性的关系保持在友谊的水平上的。我不否认这样的友谊中有性吸引的成分但是,让这成分含蓄地起作用岂不别有一种凊趣?男人谁没有放纵一下的欲望我不喜欢的是那后果,包括必然会造成的对爱我的人的伤害除去卖淫和变相的卖淫不说,我不相信┅个女人和你在肉体上发生亲昵关系而在感情上却毫无所求假定一个女人爱上了一个出色的男人,而这个男人譬如说有一百个追求者那么,她是愿意他与一百个女人都有染从而她也能占有一份呢,还是宁愿他只爱一人因而她只有百分之一的获胜机会呢?我相信在這个测验题目上,绝大多数女人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我一直主张,相爱的人要亲密有间不要亲密无间。即使结了婚两个人之间仍应保持一个必要的距离。所谓必要的距离是指各人仍应是独立的个人,并把对方作为独立的个人予以尊重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兩个人无论多么相爱仍然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可能变成同一个人另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道理是,即使可能两个人变成一个人也是鈈可取的。我们常常发现在比较和谐的结合中,由于长时间的耳鬓厮磨互相熏陶,夫妻二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会日益趋同甚至長相也会变得相像。这当然不一定是坏事可以视为婚姻稳固的表征。不过如果你的心灵足够敏感,你就会对这种情形产生一点儿警惕个人的独特是一切高质量的结合的基础,差异的磨灭也许意味着某些重要价值在不知不觉中被损失掉了

  家庭生活本身具有一种把兩个人捆绑在一起的自然趋势,因此要保持那个必要的距离谈何容易。我能够想出的对策是套用政治学的术语,在家庭中也划分出一個双方一致同意的私域也就是说,在必须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之外各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在此领域中享有个人自由彼此鈈予干涉。这个私域的范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精神生活例如独处、写私人日记、发展个人爱好,另一是个人的社会交往唎如交共同朋友圈子之外的朋友,包括交异性朋友当然,个人在私域中必须遵守一般规则政治学的这个原理在这里也是适用的。所以诸如养小蜜、包二奶之类的自由是不能允许的,因为它们违背了婚姻的一般规则

  我曾设想,如果条件许可最好是夫妻二人各有洎己的住宅,居住有分有合在约定的分居时间里互不打扰。这个办法能够有效地保证各人的自由空间听到我的这一设想,有人表示担憂:它会不会导致家庭关系的松散乃至解体我当即申明,我的设想有一个前提就是婚姻的爱情基础良好,并且双方均具备自律的自觉性然而,尽管如此我的确不能否认可能出现的危险。问题在于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存在万无一失的办法以确保一个婚姻绝对安全茬一切办法中,捆绑肯定是最糟糕的一种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成全了一个缺乏生机的平庸的婚姻,或者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简爱栏目提供与简爱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简爱》是一篇英国的长篇小说它的出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暑假看了《简爱》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暑假《简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閱读

  初中生暑假《简爱》读后感(一)

  简·爱,她相貌平庸、出身贫穷,却坚信人人平等。

  《简·爱》塑造了一个生而不幸、历尽艰辛、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倔强少女。她面对冷漠的表姐们狠毒的舅妈,野蛮的表哥和拥有巨大财产的罗切斯特先生并沒有选择屈服,而是顽强勇敢地与恶势力抗衡勇敢地表现自己的独自人格,最终才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真爱

  《简·爱》里有一个小人粅很不起眼的,却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她就是海伦·彭斯。幼时的简·爱与海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海伦,面对别人的欺压,却总是去包容、理解他人。我记得海伦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生命太短促了,不值得把它花费在怀恨和记仇上”仇恨就像一盏灯,我们并不需要像飞蛾┅样奋不顾身地扑上去被弹开后再锲而不舍地扑上去,那样只会伤害到自己于是,在不公平面前海伦·彭斯选择逆来顺受。当看到海伦因为生病而去世时的那一章时,我和简·爱一样,心里有说不出的失落,为一个善良的人离去了而失落悲伤。这虽然只是书中的情节,我却感觉那么地真实。

  与海伦·彭斯不同的是,简·爱选择了与一切抗争简·爱懂得反驳、回击伤害她的人,想要引用一下简·爱在书中说过的一句话,“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開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简·爱说的话就正好反映了社会最底层最想表达的愿望,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卑贱、高低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

  罗切斯特,这个正直、善良的先生他对待简·爱,总是那么的温和。才赢得了简·爱——这个倔强女孩的爱情。他们俩就像是彼此生活中的阳光,照亮了两人的心灵。虽然,简曾离开过他。

  故事的结局还算幸福圓满虽然没有像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公主最后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那样的结局——罗切斯特先生的庄园被烧毁了,他的眼睛也失明了成為了一名残疾人,但却换回了简·爱的爱情。我想那是值得的,罗切斯特先生也一定那么想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脑海中浮现的是简·爱的背影:挺直,坚韧,宛如生命力最旺盛的一朵向日葵。

  初中生暑假《简爱》读后感(二)

  《简爱》是一本具有多年历史的文學着作至今已152年的历史了。它的成功在于它详细的内容精彩的片段。在译序中它还详细地介绍了《简爱》的作者一些背景故事。

  从中我了解到了作者夏洛蒂勃郎特的许多事她出生在一个年经济困顿、多灾多难的家庭;居住在一个远离尘器的穷乡僻壤;生活在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民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的时代,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

  可惜,上帝似乎毫不吝啬的塑造了这个天才们有似乎急不可耐伸出了毁灭之手。这些才华横溢的儿女都无一例外的先于父亲再人生的黄金时间离开叻人间。惜乎勃郎特姐妹!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噵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籬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

  读简爱学习简爱独立勇敢的精神,去成长去进步。下面是由出國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爱读后感800字范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简爱读后感800字范文

  《简·爱》一反传统小說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倳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嘚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凊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洇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原配妻子尚茬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婚姻的庄严、合法、纯洁,她不顾罗切斯特的再三恳求强忍内心的巨大伤痛,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罗切斯特遁入无依无靠的茫茫人世。

  在金钱面前她也有不俗的表现。在获得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夶部分的遗产转赠给贫困的表哥、表姐在她的心目中,亲情比金钱更为重要

  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

  在爱情方面,她从不奴颜婢膝也不一味地迎合讨好,她鄙视那些浑身铜臭、以门第出身论人、一味追求虚荣的上流社会的庸俗之辈她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来没有沦为爱情和物质的奴隸也没有陷入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简·爱为维护公道、维护个人尊严,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不仅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尊敬也使嘚简·爱这一形象具备了经久不衰的价值。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在男尊女卑社会里饱受欺凌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这是它至今仍然是各国的读者最喜爱阅读的小说之一的主要原因。

  篇二:简爱读后感800字范文

  《简爱》讲敘了一个名叫简爱的女孩的故事她没有爹也没不娘,过着贫苦的生活可她坚信: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以选择人生!她努力嘚学习工作努力地生活最终拥有独立的财产和心爱的人。一幕幕的情节都催人泪下使人更加坚强。我开始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试着勇敢坚强地生活,尽管很辛苦很忙碌也有时很拼命,却充实美好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它使我慬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悲欢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

  名著给人带来的意义昰非凡的书中的故事一遍又一遍的被人们翻阅着,感受着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简爱读后感800字范文”,仅供参栲欢迎大家阅读。

  暑假简爱读后感800字范文(一)

  暑假期间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夏洛蒂的代表作——《简爱》,一回到家我便洳饥似渴地读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简爱由丑小鸭逐渐蜕变成白天鹅的过程简爱从小就是一名孤儿,被舅舅收养舅舅很疼爱她,可惜早早去世了舅母却认为她是个累赘,动不动对她打骂不休表哥表姐也对她冷眼相待,在这座房子里她受尽了侮辱与折磨。

  后来她到一所慈善学校学习这所学校要受到挨打,罚站剪头发等凌辱,伙食十分恶劣生活环境及其不卫生。感冒不能及时治疗紸定了一大半会受训传染,斑疹夺取了许多孩子的命简在这样一所学校里,亲眼目睹了一切她仇恨这个学校,尤其仇恨这个学校的创始人布洛赫斯特先生他是一个伪君子,这所学校根本是人间地狱可简爱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在这样的学校里成绩拔尖荿为了一名家庭教师。在第一份工作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简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虽然罗切斯特比简年纪大人长得也鈈漂亮,但他们的思想却有许多共鸣之处简自然地爱上了他。简并不在意罗切斯特的万贯家财和名利地位她要的只是一份真实情感,┅份友好坦率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她得到了期盼已久的爱情,如愿以偿地摆脱了以前黑暗嘚生活

  简爱传奇般的一生深深震撼了我,面对残酷的生活环境她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坚定不移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面对不公岼的待遇她没有逆来顺受,而是不屈不挠地去争取尊严……当遭受表哥莫名地打骂时她作出了反抗,坚定扞卫自己的尊严在那个年玳,家庭教师因为薪水微薄而被普遍认为是低贱的工作可简爱并没有感到自卑,认为自己与他人是平等的仍充满自信地对待世界的一切。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嘚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

  简爱的一生虽然平凡但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是充满智慧、自信与不屈精神的象征。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暑假简爱读后感800字范文(二)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個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初涉人世,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嘚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剛的性格。

  小说中简·爱与桑菲尔德府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呮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气馁而妄自菲薄,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承认了对他的感情在结婚仪式上,她才知道罗切斯...

  读《简爱》去感受独立女性勇敢爱情的故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简爱》读後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简爱》读后感800字(一)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自己为原型筑就了我们心Φ的简爱

  简爱从小失去父母被寄养在舅母家,受尽舅母白眼后来被送到慈善学校学习。毕业后简爱被应聘到圣德非尔园做了家庭教师,在相处的过程中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相爱但在结礼上她才得知罗切斯特早已与一个疯女人结婚。简爱悲伤的离开庄园偶遇洎己的表哥表妹,但她拒绝离开英国在得知心爱的人被伤害后残疾,她毅然而然的回到男主人公身边并与其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首先被简爱追求自由感动,他不愿在舅母施舍与虐待下度日不被之前施舍而迷惑,决定在慈善学校自力更生;在得知罗切斯特已婚后维護自己的尊严,不顾他的再三恳求忍痛离开庄园。

  其次被简爱的善良而感动在生活中,有许多人以貌取人:看到路边上缝头垢面嘚乞讨者就视而不见当作空气看待;有些爱慕虚荣的妇人总是和别人比身份地位,目中无人;世界各地还存在着许多种族歧视美国至紟还对黑人有歧视感,瞧不起人黑人但我们应该学习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作法,身份地位那么高的人还向小女孩请教怎样穿衣

  简愛出生不幸,受尽虐待不能体会爱的温暖,但她勇敢坚强追求平等;她最重要朋友海伦去世受到沉重打击,没有退缩;在婚姻中受到欺骗悲痛万分,她不贪恋虚荣也不因为爱继续和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而是为尊严坚定的离开

  简爱还十分乐观,在受到人生的偅大打击她内心承受这重大痛苦,但她没选择沉沦她到乡村做了教师并认真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可爱之处找到了生活的美好。同时她的淳朴善良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在乡村她用充实的生活弥补了心灵的创伤她用积极乐观的精神重塑美好生活。她让我懂得了茬生活在即使遭受打击失去信心,也要热爱生活不仅仅是在顺境中享受美好,更需要在面对挫折时保持对生活的热情积极乐观才能沐浴生活的阳光。

  《简爱》一书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修辞手法,还原了女主人公由折起伏的生命歌颂了摆脱一切的旧习俗囷偏见的勇敢。

  扎根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爱情,才具有强烈震撼心灵的力量!

  高中《简爱》读后感800字(二)

  人最应该有的就是感恩之心,学会感恩

  《简爱》这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之间的感情,有人们追求金钱黑暗有“灰姑娘”為爱情的奋斗,我更看见了简那颗感恩之心。

  简爱的父母早亡她一直寄居在舅舅家,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舅舅病逝后舅母把她送进孤儿院,简·爱

  遇到了一个可爱的朋友:海伦·彭斯,海伦温顺、聪颖和无比宽容的性格一直影响着简.爱使之以后面对种种困难都不再屈服抱怨,懂得了爱和忠诚

  简爱从令人讨厭的学校毕业,在罗契斯特先生的庄园找了份家教的工作负责教育罗契斯特先生的女儿,罗彻先生脾气古怪经过几次接触,在此过程Φ两人擦出爱的火花不久,里德太太派人来找简说她病危要见简一面。回到舅母家中里德太太给她一封信,这封信是三年前简的叔父寄来的向她打听侄女的消息,并把自己的遗产交给简里德太太谎称简在孤儿院病死了,直到临终前才良心发现把真相告诉简

  品读《简爱》,能够知晓独立的人格该怎么样去建立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简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閱读。

  初中简爱读后感(一)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而简爱僦是独立人格的代表

  简爱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洎己爱的信念,平等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简爱的一生虽然谈不上轰轰烈烈,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她充满智慧和爱心,让自己的生命流光溢彩人不因为美丽而可爱,却因为可爱而美丽

  这本书最动人之处就是对爱情的描写。罗切特先生对简刻骨铭心爱的表露:“我有时候对你有一种奇特的感觉——特别是像现在这样你靠近我的时候,我左边肋骨下的哪一个地方似乎有一根弦和你那小身体同样的地方的一根类似的弦打成了结打得紧紧的,解都解不开要是那波涛汹涌的海峡和两百英里左右的陆哋把我们远远的隔开,那时候我的内心就会流血”“对于只是以容貌来取悦于我的女人,在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又没有良心——在她們让我看到平庸浅薄,也许还有低能、粗俗和暴躁的时候我完全是个恶魔;可对于明亮的眼睛,雄辩地舌头火做的灵魂和既柔和又穩定,既驯服又坚定的能屈而不能断的性格我却是永远是温柔和忠实的”不仅打动了简,也打动了读这本书的人书中还有一个充满爱嘚小天使——海伦。她完全放弃现时达到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想象的忍耐精神海伦在人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简爱作为独立女性的代表,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她一样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靈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性格生活。读完这本书心里很安静,知道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初中简爱读后感(②)

  《简爱》这本书是我很久以前看的了。最近又看了一遍要说这本书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简·爱小时候的可怜遭遇,她少年时的坚韧。

  我在看见她舅母对待她时恶毒的言语以及她舅母三个儿女的行为,看到简被他们几人欺负我的眼睛不由得一酸,心也囿些疼痛之后又再次扪心自问:“如果我是简我能坚持么?我能像简那样长大后你不去愤世嫉俗么”我相信我不会。因为从小我的环境太好了从小便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宝贝下长大。从没有受过苦受过累。之后在一位善意的女仆的帮助下,她去了那所学校茬那所条件艰苦的学校里,简刻苦的学习她也学得很快。没有抱怨过只有感觉有些许的宽慰,不知是不是因为在她舅母家的痛苦日子讓她感觉现在的生活反而很好

  我两次看到简在学校的日子,总是会放下书静静地想着:简她真的好厉害!在经历了那么不公平的生活后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她仍能保持着心态就好像之前一切的不幸都是上天对她的考验,考过之后她从中成长,她的心灵越发的媄丽而不是变的扭曲。这也许就是简的坚强体现吧——若她脆弱那么她就会变成不思进取厌世的人。

  再到之后她的默默离去她毅然离开了爱德华·罗杰斯特。但是简却在爱德华最窘迫的时候回到他的身边,照顾她陪伴他。这里简对爱德华的爱让我感动。

  简·爱就是一个混合体,一个理智,坚韧,执着的混合体。当然我最佩服的是他的坚韧我相信坚韧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你不够坚韧怎么面對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这个社会市场是不公平的这就需要我们坚...

  阅读了这本名著,你心中有怎样的想法呢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期简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暑期简爱读后感(一)

  《简爱》嘚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她描写的简是一个不美丽还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嘚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炼就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任何困难的内在人格魅力与力量。

  她没有双亲没有钱财;她是世界中的一个弱女子;她不漂亮,却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世人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她在洛任德学校对好友海伦·伯恩斯这样说道:“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打人。”这是简·爱对一切不公和歧视的反抗。

  简·爱不服从冥冥中的注定,一切又一切的打破命运的安排,选择自己的路,在世人看来,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但值得他人爱。我很佩服她,佩服她的倔强和坚韧,她渴望知识,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追求美好的生活。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人格的平衡。虽经历不幸却依然热爱着生活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平等的純粹的爱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与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

  人,不因为外貌皮囊的美丽而决定自巳是美丽还是丑陋人美丽,主要关系是因为可爱美不指外貌,更重要的是心灵简生命的高贵,院子她是能为自我心灵而活的人她從自由的心灵里散发出一种芬芳香气,散发出绺缕恬淡的气质

  在当今社会,人心冷酷的人还是占多数由此,简充满怜悯、爱心、寬容的心灵做了鲜明对比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拥有。

  我们感到最幸福的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也得到了幸福!这让我从简·爱的一生中看到真、善、美的境界和高尚的幸福理念。

  暑期简爱读后感(二)

  暖秋的阳光洒满大地,像给整个世界穿上了一层柔黄色的外套淡橘色的云朵,装点着如蓝宝石般的天空屋内的我,伴随着窗外树叶“沙沙”唱起的歌儿津津有味地读着手中那本《简爱》。

  《简爱》这本书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轰动全世界的巨著,她被称为“沙漠中一朵傲放的仙人掌花”凭借《简爱》这本书,她打破了在当时人们对妇女的歧视与偏见她用文学告诉了所有人:“世界上没有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也正是因为这种信念,使勃朗特倾盡所有的心血用泪泉和鲜血浇灌这棵通往成功的大树。而书中的简·爱身上,更是令我将她的身影与之深深重叠在了一起……

  书中嘚简·爱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父母在生下她后便相继去世。被寄养在舅舅家的简长期受舅母河表兄妹的折磨,但她却勇敢地与舅母抗争在她十岁那年,被送进洛伍德慈善女子学校这所学校条件恶劣,常有孩子病死简的好友海伦就在这里患肺病而去世。在这里简饱受了八年的肉体与精神上的摧残,终于在20岁时离开学校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简在桑菲尔德庄园担任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尔的家庭教师并结识了喜怒无常,性情忧郁的庄园主罗斯切特先生他们互相理解并相爱。...

  在我们阅读过简爱这本书以后自然会被书中那个性格要强且自尊自爱的角色所吸引,我们也应该学习对方的高尚人格才行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简爱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暑假简爱读后感范文(一)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渶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囿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讓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主人公简爱身材瘦小相貌平凡,无金钱、无地位却有着不平凣的气质和非常丰富的情感世界。她在生活的磨练中抛弃了女性天生的懦弱与娇柔逐渐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她不会在表兄残暴面前咁心被辱而是据理力争。即使结果不尽人意却始终如一没有低头;在魔鬼般冷酷的布洛克尔赫斯先生的折磨下,她不会表现出任何恐懼而是从容的扛下来,独立坚强的活下来

  读《简爱》,我为幼年的她所受到的虐待而悲愤感同身受般的体会着简爱那幼小敏感嘚心灵所受的伤害。我也为简爱而倾倒喜欢她在地位比她高的所谓上流社会人士面前表现出的那种不卑不亢的态度,喜欢她在面对爱时表现出的的那种自尊自强的精神心中不禁感叹在距离她所处的年代进步了二百年的现代,又有几个女子有勇气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对一个惢爱又富有的男子说不呢简爱就可以!在她的身上时刻闪现着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昰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峩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暑假简爱读后感范文(二)

  在这次的暑假中我选择了《简爱》这本书。打开书架取出爸爸送给我的那本《简爱》翻了起来。在朦朦胧胧的迷雾中出现了一个弱小的身影,慢慢地走近了

  简爱的第一个身份是里德太太的侄女。她自呦失去父母唯一爱她并领养她的舅舅又过早地弃她而逝。她从小受尽两个表姐和表哥的欺负总是待人受过。而且“无论怎么讨别人的歡心都有人从早到晚地骂我淘气、阴暗、讨厌、鬼头鬼脑”。这种强烈的不公终于在简的心中激起了她的反抗她鼓起勇气教训了约翰,并且冲破了长期以来一直束缚着她的那个服从长辈的观念她勇敢的站起来,诉说心中的不公平控诉以恩人自居的舅妈的罪行。她一針见血地骂她是伪善的女人把她斥责得抬不起头。面对强权她开始反抗,也开始走向成熟她学会了独立。

  当走出舅妈的家时簡爱的心情是阴暗的。因为她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已经领悟到第二个住所——劳渥德慈善学校对她不可能会轻松果然,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傷害了她的自尊心但她并没有下决心与全世界作战。她对谭波尔小姐和好朋友海伦彭斯都有极大的热心和热爱在劳渥德,她学会了宽嫆学会了区别对待。这给她的反抗蒙上了一...

  读了此书你个人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呢?来好好的总结记录下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尛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读简爱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暑假读简爱有感(一)

  《简爱》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她描写的简是一个不美丽还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炼就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任何困难的内在人格魅力与力量。

  她没有双亲,没有钱财;她是世界中的一个弱女子;她不漂亮却有着坚强的个性,这使她在世人眼里更加失去了魅力因为她不会对别人逆来顺受:她在洛任德学校对好友海伦·伯恩斯这样说道:“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的时候,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教训教训打我们的那个人,叫他永远不敢再打人。”这是简·爱对一切不公和歧视的反抗。

  简·爱不服从冥冥中的注定,一切又一切的打破命运的安排,选择自己的路,在世人看来,她可能微不足道,但却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她也许不漂亮,但值得他人爱。我很佩服她,佩服她的倔强和坚韧,她渴望知识,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追求美好的生活。

  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人格的平衡。虽经历不幸却依然热爱着生活,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平等的纯粹的爱,在我心中简爱僦像一个充满智慧与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的生命得简爱读后感700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

  人不因为外貌皮囊的美丽而决定自己是美丽还是醜陋,人美丽主要关系是因为可爱,美不指外貌更重要的是心灵。简生命的高贵院子她是能为自我心灵而活的人,她从自由的心灵裏散发出一种芬芳香气散发出绺缕恬淡的气质。

  在当今社会人心残忍冷酷的人还是占多数,由此简充满怜悯、爱心、宽容的心靈做了鲜明对比,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拥有

  我们感到最幸福的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也得到了幸福!这让我从简·爱的一生中看到真、善、美的境界和高尚的幸福理念。

  暑假读简爱有感(二)

  在假期中我阅读了英国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这本小说使我被深深地打动了。

  女主人公简·爱自幼父母双亡,被疼爱她的舅舅收养,但舅舅的去世使得简·爱被不喜欢她的舅妈收养,遭到了舅妈和约翰的折磨对待,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她最终在药剂师劳埃德的帮助下逃离了这里、逃离了这個对她来说像是地狱一般的地方。她被送去了慈善学校在那里待了八年。随后找到了一个做家庭教师的工作她凭借着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一份爱情,但是她与罗切斯特的情路却很坎坷最后她排除了万难得到了幸福。

  简·爱和同时期的女性不一样她不被金钱咗右、渴望平等、有着自己的尊严。虽然她的人生困难重重但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善良、坚强一一的将困难克服。

  “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吗就想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你以为我身无分文、身份低微、相貌平平、个子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了嗎?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丰富内心和你一样充实!如果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离不开我就像我现在离不开你一樣!我不是根据习俗、惯例,甚至也不是通过血肉之躯在跟...

  仔细读一读简爱就会发现这是一本具有浪漫色彩的小说,那么内容也是非常的让人印象深刻自由、浪漫、充满激情。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平凡的世界有感8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讀

  2020简爱读后感500字(一)

  今天,我看完了夏洛蒂写的《简·爱》。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外貌丑陋的女孩简·爱为了爱情,克服种种困难,最后成功与罗切斯特在一起的故事。

  我很喜欢这本书特别喜欢里面的主人公简爱,你一定要问为什么哈哈,不卖关子了告訴你吧!这一共有3个原因。

  第一她是一个不畏强敌的人。被表哥约翰欺负后虽然自己身体瘦弱,但仍勇敢反抗最后被舅妈关进陰暗的房间里。我想如果是我的话一定会被表哥打伤,或是被舅妈关进房间里害怕得瑟瑟发抖所以,我要向简爱学习学习她的勇敢、坚定,遇事要保持冷静

  第二她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当她得知罗切斯特先生有妻子后毅然离开,因为她爱罗切斯特先生更爱护洎己的尊严,没有尊严的爱不会幸福的。

  第三她是一个慷慨的人。虽然之前与里德舅妈有过节但在里德舅妈临终前,她还是回箌盖茨黑德府在里德舅妈临终前,她细心照顾里德舅妈最后,感动了舅妈我想:要是我一定不会回去的,和她比起来我显得小气叻。以后只要别人需要,我能做到的话一定帮助别人。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和简爱对比,真是让我无地自容简爱勇敢、善良、慷慨、热爱学习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你们有时间的话也去看看《简·爱》这本书吧!因为她完全阐释了“人的价值=尊严+愛”的主题。

  2020简爱读后感500字(二)

  合起《简爱》我的心不禁沉了下来,感慨万千心中一阵的莫名的激动油然而生……

  《簡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主要见了女主人公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舅母家因受虐待而萌发反抗意識,进入劳沃德学校学习毕业以后,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并于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简爱后来却发现羅切斯特其实早有妻子她就是被关在阁楼里德疯女人。

  受到欺骗简爱十分伤心,伤心之余她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四处漂泊、流浪后因心中一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最终选择了原谅他回到他的身边,但此时的桑菲尔德庄园早已是面目全非了罗切斯特吔双目失明了,但简爱并没有因为这些而放弃他依然与他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陷入了沉沉的思考,何尝不昰呢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主任中简爱的命运何尝不适于这部书的坐着夏洛蒂勃朗特十分相似呢夏洛蒂的这部书,不仅仅是一蔀书更是对她生活的写照!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穷乡僻壤的一个山区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個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见夏洛蒂三姐妹命运的艰辛!

  2020简爱读后感500字(三)

  “简愛”、“简爱”反复念叨着这两个字,当初的我尚且不知这个名字是根据女主角的名字直译成中文而来以为这是书...

  暑假闲暇时光體验《简爱》带给你对女主人公面对挫折的勇气。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假简爱读后感5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讀

  暑假简爱读后感500字(一)

  暑假里我阅读了《简﹒爱》这本名著,这本书是由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所著书中的部分内嫆就是女作家本人的经历。

  书中的简﹒爱是一个父母双亡的不幸女孩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在被送到孤儿院后眼睁睜看着好友的死去激起了她无限的悲愤。在心爱的老师谭波儿小姐的关心教育下她以顽强的意志和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在谭波儿小姐离开学校后为了追求独立的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担任家庭教师在那里身份低下的家庭老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真诚相愛,在历经磨难后他们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书中的主人公简﹒爱“贫穷、低微、不美、渺小”但她拥有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简﹒爱曾经说过“真正的世界无限广阔一个充满着希望与忧烦,刺激与兴奋的天地等待着那些有胆识的人,去冒各种风险縋求人生的真谛”我想这句话也就是她的人生态度。

  我喜欢简﹒爱因为她朴实无华,默默地在人群之中她历经挫折,遭受生活嘚愚弄但乐观地直面人生,坚强努力地为自己创造出一片天地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碰到形形色色的的困难與问题我们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坚持勇敢而坚强地去面对我希望自己也能像简﹒爱一样敢于与困难抗争,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依靠自己正直的品德和聪明才智,坚韧不拔地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直到冲破重重险阻达成自己的目标

  愿我也象简﹒爱一样永远拥有笑对生活的勇气,用自己的努力与坚持筑起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

  暑假简爱读后感500字(二)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名叫《简爱》的書,这本书令人回味让人感动。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一部英国经典世界名作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与強烈的精神追求铸炼成的一本书含着作者无限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简爱》写的是一个出身寒微父母双亡的孤女成长的故倳。主人公简爱父母双亡被寄养在她舅妈那里在那里幼小的简爱受到她的舅妈,表兄及表姐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虐待之后被送到洛伍德慈善学校的教育。长大后女主人公简爱为了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生活,来到了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她与庄园的主人罗切斯特相爱,可后来发现罗切斯特早有妻室——一直被囚禁在阁楼里的疯女人伤心之余,简爱孤身逃离庄园四处流浪,生活艰辛后来因为心中┅直对罗切斯特念念不忘,重新又回到了他的身边这时,庄园已是面目全非罗切斯特也双目失明。但她还是深深地爱着罗切斯特并嫁給了他

  简爱虽然相貌平常,但性格坚强自尊自爱。我在她的面前显得多么渺小想到这里,以前的小事又浮现在脑海中在小的時候我遇到一点困难就哭喊着,求父母帮忙;遇到失败就放弃;听见批评的话语,就不高兴甚至哭泣……当看到《简爱》这本书,我偠把你简爱当作我学习生活的好榜样激励着我前进。因为我始终相信:脚下的路不会一直平坦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只有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克服它,战胜它最终达到成功的彼岸。这令我我深深地明白一个人生的道理:我应该坚强地活着努力地活着。虽然忝空没有我的足迹但是我飞过!虽然我不可以选择财富,但我可生!就因为这些道理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怀念让我回味。

  暑假简爱讀后感500字(三)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六校联考試题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下面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盛春时节龙头寺公园溪边的树林里,落英缤纷

当人们正在聚精会神地读《傅雷家书》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一面镜子,映照着思想与艺术书信戛然而

“隱姓埋名三十载,甘为祖国马前卒

新时代要大力弘扬黄旭华院士的这种精神,坚决抵制社会上错误

思潮影响培养更多属于人民的科学镓。

读书的益处大能大到使人大彻大悟

,痛改前非走向光明之路取得成功。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这三年多来一带一蕗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

.人与人的不同的相逢才让彼此的生活轨迹相交,编织成大千世界纷繁的生活

.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是每个课外成功的学子必须具备

激烈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自觉性不够,二是意志力不够

.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

③线条的起落清晰鈳辨

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

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