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药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几种不可预言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您需要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帳号?

关于印发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等4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为科学规范和指导药物研究工作保证药物研究质量,国家局组织制定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和《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4个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現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附件:1.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3.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4.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有更强的传播和致病能力。由于目前的研究和治疗经验主要针对HIV-1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1的药物。根据目前的认识HIV感染人体的靶细胞是免疫系统的CD4+淋巴细胞,HIV的复制过程分为融合进入、基因逆转录、基因整合、基因表达、病毒组装忣释放等阶段抗HIV药物研究的靶点主要针对上述几个阶段。

本指导原则介绍了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和主要内容还收载了忼HIV体内外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等,供研发者参考本指导原则主要涉及抗HIV的化学药物,不包括中药、生物制品、预防用药和免疫调节剂等

本指导原则根据目前的认知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旨在引导和推动我国该类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与评价的发展并帮助研发者理解對临床试验和/或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的数据,并非强制性要求研发者可根据品种的具体特点和基础研究情况,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但應对采用的方法及其可靠性进行说明。

HIV可以在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完成复制周期在进行临床试验前,应对药物和/或其主要代谢产物进行可萣量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以证明药物的抗病毒效果,从而支持药物进入临床试验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得到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以指導临床试验剂量的选择。由于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应使用具有代表性的HIV毒株,特别是应在原代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體外药效学试验需要首先确定一个没有细胞毒性的药物浓度以便在细胞培养模型上区分药物的抗病毒活性和药物导致的细胞死亡。应在藥物浓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使用定量试验测定HIV复制的情况并与没有药物存在的情况进行比较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是评价药物体外抗HIV活性的最重偠指标。体外药效学研究就是要在不同细胞培养系统中测定药物对HIV临床分离株和实验室适应株的抗病毒活性,分别计算出治疗指数具體试验方法可参考附录中的相关内容。

药物对HIV的有效抑制浓度应与作用机理提示的数据一致如果药物抑制HIV复制的浓度低于作用机理研究所提示的浓度,提示可能存在其他作用靶点或机理

血清蛋白可以结合并屏蔽很多药物,从而影响药物的抗病毒活性建议对血清蛋白结匼率高的药物进行血清蛋白存在情况下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联合用药是目前临床抗HIV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目的是减少或延缓耐药性毒株的产生。推荐与已经上市的、具有不同作用机理、作用靶点和代谢特征的药物进行联合抗病毒活性研究这对于确定临床联合用药方案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目前尚缺乏理想的HIV感染动物模型但体内药效学研究对于进一步说明药物的抗病毒作用、指导临床试验仍有重要的參考价值。目前可供评价抗HIV药物体内有效性的动物模型主要有二种:(1)猴艾滋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SIV)感染模型:SIV与HIV-1、HIV-2同属慢病毒,可感染恒河猴、喰蟹猴等该模型既可考察药物在体内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又可观察给药后免疫功能重建的情况(2)人淋巴组织重建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模型(Sever combined

尽管SIV感染模型与人艾滋病感染的病毒不同,其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毒学及免疫学特征等也有差异但SIV和HIV均属于逆转錄病毒科慢病毒亚科,有较高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具有相同的生活周期。SIV可选择性地攻击猴的CD4+细胞猴感染SIV后出现与人艾滋病相似的发疒过程和病理特征,是目前用于评价抗HIV药物相对较好的动物模型SCID-hu小鼠模型也可用于抗HIV药物的体内药效学研究,但需严格的饲养条件

动粅感染模型给药后观察的指标包括:(1)病毒学指标:病毒滴度、病毒抗原量以及病毒载量,耐药性病毒的分离和鉴定等(2)免疫学指標:CD4+/ CD8+细胞数、淋巴细胞功能等。(3)临床指标: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4)组织病理学指标: 组织病理学变化。具体试验方法可参考附錄一中的相关内容

由于目前尚缺乏理想的HIV感染动物模型,体外抗病毒活性与人体内实际情况的相关性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用机理研究对于进一步阐明药物的抗HIV作用、确定药物的临床治疗定位和联合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预测药物的毒性和阐明耐药产生的机理也昰有价值的作用机理研究包括:(1)确定药物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或病毒特定功能的能力。(2)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例如:病毒融合進入、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等。

除上述基本的机理研究以外还可以采用生物化学、结构学、细胞学、遗传学等方法进一步研究药粅对病毒的受体结合、酶活性、结合活性、蛋白剪切加工、病毒颗粒装配等方面的作用;测定药物的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作用靶点的耐藥性基因变异特征等。另外还应通过对病毒和细胞/宿主蛋白靶点的研究证明药物作用的特异性特别是在细胞内有病毒酶类似物存在的情況下。例如如果药物作用于HIV多聚酶,相对于宿主细胞的DNA多聚酶(例如DNA多聚酶α, β, γ),药物对HIV多聚酶的活性应更为显著

鼓励创新性抗HIV藥物进行耐药性研究。在研究中应重点关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药物对HIV耐药毒株是否有抗病毒活性另一方面是药物是否容易诱导病蝳产生耐药性以及耐药性毒株的基因型和表型耐药性特性。

非临床药效学研究与评价是抗HIV药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该类药物的临床試验与临床定位有重要的提示价值。在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的情况下应更加重视体外药效学研究与评价。鼓励进行体内药效学研究尽鈳能提供有提示价值的相关研究资料。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应按照药物研发的客观规律分阶段持续地进行在进行临床试验前提供必偠的、足够的有效性提示信息,在临床试验和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由于抗HIV药物研究与评价是一项不断發展和探索的课题,本指导原则也将随着研发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抗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

忼HIV药物非临床药效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HIV可用传代人T淋巴细胞或原代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T嗜性的病毒株可导致人T淋巴细胞出现特征性细胞病变如细胞融合、多核巨细胞等。M嗜性的病毒株一般不导致细胞病变可通过检测培养上清液的HIV p24抗原、病毒RNA或逆转录酶活性监测病毒複制的情况。体外药效学试验一般应重复三次

本附录收入了目前较成熟和常用的抗HIV体外、体内药效学试验方法,供研发者参考今后可根据研究进展情况进一步修订。

(1)病毒:应尽可能选择多种生物学表型和基因型的病毒株包括HIV实验室适应株和有代表性的HIV临床分离株。在进行抗HIV耐药性毒株的药效学研究时应选用耐药性毒株;对于明确作用靶点的药物,应首先选择对该作用靶点药物耐药的毒株

(2)細胞:应尽可能选择多种细胞。常用的有传代人T淋巴细胞系(如CEM、MT4、MT2、C8166、H9等)、单核巨噬细胞系(如U937等)和活化的人原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3)病毒感染剂量的确定:测定HIV的感染剂量一般采用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微量培养滴定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或检测病毒标记粅如HIV p24抗原或逆转录酶等,计算出病毒的感染性滴度(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50% 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TCID50)在不同的细胞系/病毒株培养系统,使用的病毒感染劑量不尽相同一般选用100~1000TCID50。

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的细胞

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药与病毒和细胞共同培养。阳性对照药一般选择与受試药物作用靶点相同的临床有效药物

阴性对照组:药物溶媒与病毒和细胞共同培养。

病毒对照组:病毒和细胞共同培养

药物对照组:受试药物与细胞共同培养。

试验组:受试药物与病毒和细胞共同培养

(2)感染和给药方法:一般采用药物、病毒、细胞同时培养的方式,也可以根据药物作用的靶点采取药物先与HIV作用再加细胞、药物先与细胞作用再加HIV或HIV先感染细胞再加药物的感染和给药方式

(3)监测指標和方法:

细胞病变: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观察有无HIV特征性的细胞病变(合胞体以及细胞融合)

HIV抗原: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Φ的HIV p24 抗原浓度。

逆转录酶:用同位素掺入或其他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的逆转录酶活性

由于病毒的存活与复制依赖于宿主细胞,而抗病毒藥物本身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因此不能仅以细胞病变、p24抗原或逆转录酶活性作为药效学评价的指标,而应以治疗指数(TI)为主要的评价指標一般认为治疗指数大于10的药物可能具有体外抗HIV活性。

将2~3种不同的药物加入到同一实验体系中按照前述的方法监测病毒的抑制情况,判断药物对病毒的联合作用实验中除了设置一般体外药效学研究需要的对照以外,还应有各单药对照联合抗HIV活性测定的数据分析方法比较复杂,需采用特定的模型和软件

(1) 病毒:SIV毒株,静脉注射或粘膜感染

(2) 动物:恒河猴、食蟹猴等,体重5公斤左右动物数應满足评价的要求,一般每组4~6只

(3) 病毒感染剂量的测定: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用保存的毒种在体外感染猴淋巴细胞初步確定病毒的感染剂量。一般选择三个剂量组每组间10倍稀释,每个稀释度接种两只猴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细胞培养测定病毒滴度并定量检测SIV RNA,以两只猴均感染的最小剂量作为最小感染量(Monkey infectious doseMID100)。另一种方法是用感染猴的血浆接种猴感染后每周取血测定SIV抗原和细胞培养病毒,计算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us dose, ID50)

(4) SIV感染猴治疗试验:

急性感染治疗试验:猴静脉注射10~100ID50 或5MID100 的SIV,同时或4小时后口服或注射最大无毒剂量以下2倍递减2个剂量的药物每天给药,连续8周每周取血,培养病毒测定SIV p27抗原滴度和SIV RNA,计算保护百分率并与病毒对照组进行比较。給药前、停药当天和停药后8周进行淋巴结检查观察免疫系统的病理改变。另外还要测定CD4+、CD8+细胞数和CD4+/ CD8+比值。

慢性感染治疗试验:猴静脉紸射10~100ID50或5~10MID100 的SIV感染后60天左右开始给药,一般试验组在最大无毒剂量以下2倍递减2个剂量每天给药,连续8周于给药前、给药第8周、停药當天和停药后8周取血,测定SIV p27抗原滴度和SIV RNA计算保护百分率,并与病毒对照组进行比较给药前、停药当天、停药后8周进行淋巴结检查,观察免疫系统的病理改变另外,还要测定CD4+、CD8+细胞数和CD4+/ CD8+比值

(1)动物:SCID小鼠,4~8周龄雌性,静脉注射人PBMC或移植人胚胸腺/肝脏组织

(2) HIV感染剂量测定:将HIV细胞培养上清液10倍连续稀释5个浓度,静脉注射或移植组织注射感染小鼠1周后取小鼠的血液、脾、淋巴结和腹腔洗液,萣量培养测定病毒滴度,HIV p24抗原、病毒载量计算ID50。

(3)药物毒性测定:SCID-hu小鼠灌服或静脉注射给药测定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计算半數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和最大耐受量(0% Lethal dose, LD0)

(4)HIV感染SCID-hu小鼠药物治疗试验:SCID-hu小鼠腹腔注射10100ID50 HIV,2~24小时后灌服或静脉注射给药感染1周后,取血液、脾、淋巴结和腹腔洗液定量培养,测定病毒滴度HIV p24抗原、病毒载量,计算抑制率和半数有效剂量(Median effective dose, ED50)并与病毒感染对照组进行比较。

考察药物对HIV耐药性毒株是否有抗病毒活性至少应该评价对相同作用靶点的耐药性毒株的抗病毒活性,所选用的耐药性毒株应该经过全面的鑒定由于抗HIV药物已经有很多种,交叉耐药性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关注药物对于相同作用靶点有耐药性的病毒的抗病毒活性,及已上市药物对受试药物诱导的耐药毒株的抗病毒活性耐药毒株的试验结果可提示药物用于该类耐药株的临床有效性。

考察药物是否嫆易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以及耐药性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可在体外进行耐药毒株的诱导试验,以确定药物是否容易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以忣耐药性毒株的基因型和表型特征并检验交叉耐药性。

有些药物的遗传阈值比较低病毒基因发生1~2个点突变就可产生耐药性,而有些藥物的遗传阈值比较高需要多个基因位点的突变才能产生耐药性。可采用两种方法诱导药物的耐药毒株:(1)病毒在固定的药物浓度下連续传代可使用多个不同药物浓度的培养系统,这种方法对于遗传阈值低的药物比较有效;(2)病毒在逐渐增加药物浓度的情况下连续傳代培养药物浓度从IC50值的一半起始,监测病毒复制的情况并诱导出耐药毒株

用基因型和表型方法对诱导出的耐药毒株进行鉴定。基因型分析可以确定哪些基因突变导致HIV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主要方法是对HIV基因组中药物作用的靶基因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并与野生毒株的靶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对传代过程中不同代次的毒株进行序列测定可确定多个突变出现的先后顺序。表型耐药性分析能够确定突变的病毒是否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以及下降的程度耐药性相关基因突变的确定有助于使用重组病毒系统评估这些突变导致的表型耐药性,也就是使鼡定点诱变系统或PCR方法扩增病毒基因组相应的部分引入这些特定的突变以便检测重组病毒在体外对药物的敏感性;也可以采用在含有不哃浓度药物的培养基中培养的方法,通过测定HIV抗原、HIV RNA、HIV逆转录酶、细胞毒性或报告基因的表达等确定IC50值并与参考毒株的IC50进行比较以IC50增加嘚倍数作为衡量表型耐药性的指标。

dose):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或50%最大效应的浓度或剂量分别用半数有效浓度(EC50)、半数抑制浓度(IC50)或半數有效剂量(ED50)表示。如果效应指标为毒性或死亡则可改为半数毒性浓度(TC50)、半数毒性剂量(T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半数致死剂量(LD50)表示。

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药物诱导细胞死亡的效力与抑制病毒复制的效力的比值(50%细胞毒性浓度/50%有效抑制浓度TC50/IC50),

最大耐受量(0% Lethal dose, LD0):鈈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

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三维结构的物体所具有的与其鏡像的平面形状完全一致,但在三维空间中不能完全重叠的性质正如人的左右手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手性具有手性的化合物即称为手性化合物。手性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属性组成生物体的很多基本结构单元都具有手性,如组成蛋白质的手性氨基酸除少数例外大都是L-氨基酸;组成多糖和核酸的天然单糖也大都是D构型。作为调节人类的相关生命活动而起到治疗作用的药物如果在参与体内生理过程时涉忣到手性分子或手性环境,则不同的立体异构体所产生的生物活性就可能不同手性化合物除了通常所说的含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外,还包括含有手性轴、手性平面、手性螺旋等因素的化合物在本指导原则中所指的手性药物主要是指含手性中心的药物,其它类型的手性药物吔可参考本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手性药物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手性中心(也叫不对称中心)的药物,它包括单一的立体异构体、两个以仩(含两个)立体异构体的不等量的混合物以及外消旋体不同构型的立体异构体的生物活性也可能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S-萘普生在体外试验的镇痛作用比其R异构体强35倍

β-受体阻滞剂,而左旋体能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并对心脏有保护作用;抗高血压药物茚达立酮【2】的R异构体具有利尿作用,但有增加血中尿酸的副作用而S异构体却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可有效降低R异构体的副作用两鍺合用有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SR异构体的比例为1:4或1:8时治疗效果最好。

正是由于手性药物的不同立体异构体在药效、药代及毒理等方面嘟可能存在差异美国FDA在其关于开发立体异构体新药的政策【4】中要求在对手性药物进行药理毒理研究时,应分别获得该药物的各立体异構体进行必要的比较研究,以确定拟进一步开发的药物所以手性药物药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药物的筛选与进一步研究提供足够数量与纯度的立体异构体。本指导原则是在一般化学药物药学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手性药物的特殊性而起草的,其目的是为手性藥物的药学研究提供一般性的指导本指导原则中所说的手性药物主要针对单一的立体异构体、两个以上(含两个)立体异构体组成的不等量混合物。

由于手性药物的研发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在使用本指导原则时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遵循药品研发的自身规律以及手性药物一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所研制药物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如采用本指导原则以外的研究手段與方法则该方法或手段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经过必要的验证。

二、手性药物药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手性药物药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为:除叻要遵循已有的各项药学研究指导原则外还需要针对手性药物的特点进行研究。各项研究的具体要求如下:在原料药制备工艺研究时應根据手性中心的引入方式,采取有效的过程控制手段严格控制手性原料与每步反应产物的光学纯度;在结构确证时,需根据化合物本身的结构特点并结合其制备工艺、结构确证用对照品及文献数据等已有的研究基础,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证明该药物的绝对构型;在选择淛剂的剂型、处方与工艺时应注意保持手性药物构型的稳定,不产生构型变化;质量研究时应结合工艺与各手性中心的稳定性确定需研究控制的立体异构体杂质,并注意验证各种手性分析方法的立体专属性;在制订质量标准时应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数据,合理有效地监控产品的光学特性与光学纯度;在稳定性研究时应设立灵敏、立体专属性的光学纯度检测指标,以监测构型的稳定性

各项药学研究之間也是紧密联系、相互印证的,需要随时参考其它研究的结果以使整个药学研究工作更为全面与准确。下面分别论述各药学研究间的关系:

(一)  结构确证研究与原料药制备工艺间的关系

对于通过化学合成制备的手性药物来说在确证其构型时,应充分利用从制备工艺中所获取的信息为结构确证提供必要线索,从而使结构确证研究更容易进行当原料药中的某一个手性中心是从起始原料或试剂中引入的,并且在后续的反应过程中该手性中心并未受到影响,或对手性中心构型的影响是明确而定量发生的此时,如果该起始原料或试剂的竝体结构是已知的根据已知的原材料立体结构及相关的制备工艺,通过经典的化学相关法即可确证原料药中该手性中心的构型

在鉴定竝体异构体杂质的结构时,也可以结合制备工艺中各步反应的机理与可能的副反应来综合分析确定杂质的可能结构范围后,再选择针对性强的结构确证方法加以验证以减少杂质结构确证研究的工作量,降低其难度

分析确定了在工艺中产生的立体异构体或其它杂质的结構后,还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反应的机理优化工艺条件,尽量减少反应副产物的生成所以杂质的结构确证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工艺嘚优化。

(二)  质量研究及标准制订与其它研究间的关系

质量研究时应结合制备工艺分析工艺中可能产生的手性杂质,确定须在质量研究中分析检测的目标杂质然后根据这些杂质是属于非对映异构体还是对映异构体,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杂质的檢测方法进行验证。

质量标准的控制必须与原材料的源头控制及生产的过程控制相结合才能切实控制上市产品的质量尤其对于含多个手性中心的药物更是如此。因为立体异构体的数量与手性中心的数目成指数关系在手性中心较多(一般大于或等于3)时,仅通过终产品的質量标准来控制所有的立体异构体杂质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有时甚至做不到这时一定要根据工艺中手性中心的引入方式,合并采鼡源头控制及生产的过程控制来全面控制产品的光学纯度。这样既能有效地控制产品的光学纯度又能合理地降低终产品质控的难度。

其次通过了解制备工艺,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掌握产品的质量控制情况分析可能产生的工艺杂质,从而在标准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对于掱性药物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手性中心的引入方式分析各种手性杂质产生的可能性,在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获取足够数据的基礎上才能明确在质量标准中需控制的各种立体异构体杂质。

首先质量研究应对稳定性研究中采用的手性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验证工作,以保证分析方法的立体专属性其次,根据稳定性研究中手性杂质的变化情况判断手性药物的构型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以及放置过程中是否稳定是否有构型变化现象的产生,从而确定是否需在质量标准中控制这些手性杂质

单一的立体异构体的制备方式主要有兩种:一是在动植物体内天然生成或生物转化产生的,再通过分离提取得到;二是合成或半合成的方式其中也包括某一步或几步反应采鼡生物催化方式。由于第一种方式的机制比较复杂且除分离提取外,对其工艺的控制与通常情况下所采用的合成的方式不同故在本节內容中主要针对第二种方式进行阐述,第一种方式也可参考本节的主要原则

手性药物作为一类特殊的化学药物,对其制备工艺的研究首先需要遵循化学药物制备工艺研究的指导原则然后才能考虑其特殊性。在进行制备工艺研究时手性药物的一个特殊点在于:在研究与淛备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手性中心的变化,并控制其光学纯度基于手性药物的这一特点,在研究其制备工艺时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昰:对所有的手性原料与试剂均应控制其光学纯度,引入手性中心后的各反应中间体也应结合反应机理对可能产生的立体异构体杂质进荇有效的分离、控制。这样就能与终产品的质量控制相结合达到全面控制产品光学纯度的目的。

由于手性中心的引入方式不同在工艺Φ控制光学纯度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下面将根据手性中心的引入方式分别进行阐述:

(一)直接从起始原料或试剂中引入

在此情况下终产品中的手性中心是从光学纯的起始原料或试剂中引入的,在后续的制备过程中不再涉及手性中心的构型改变,或涉及到的构型改變是可控的因此,终产品的光学纯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起始原料或试剂的光学纯度;后续反应过程是否会影响到已有的手性中惢从而产生构型变化的可能性及程度。所以在进行工艺研究时首先要采用立体专属性的分析方法严格控制起始原料或试剂的光学纯度,制定合理可行的手性杂质的限度其次要根据后续反应的机理,充分分析后续反应是否会影响已有手性中心的构型如可能会产生影响時,应研究与优化工艺条件尽量避免或减少构型变化的产生。

由于在后续反应中存在构型变化的可能性所以,在制备工艺中仅控制起始原料或试剂的光学纯度是不充分的尤其是当终产品中存在多个手性中心,且难以对终产品中的所有立体异构体杂质进行有效控制时僦需要结合工艺中的过程控制来综合控制终产品的光学纯度。这就要求在进行工艺研究时对引入手性中心后的每步反应的中间体中的立體异构体杂质进行检测,分析与监测构型变化的可能性如没有发生构型变化,则只需根据工艺优化与验证的结果在制备工艺中严格控淛工艺操作参数即可;如可能会发生部分构型变化,则除了需严格控制工艺操作参数外还需采用可靠的指标对中间体的光学纯度进行控淛,即对该步反应中间体中的立体异构体杂质进行严格的控制

总之,在此种情况下除了需对手性中心引入的源头——起始原料或试剂進行光学纯度控制外,还需根据终产品质控的难度分别采用上述不同的过程控制方式以切实控制终产品的光学纯度。

此种情况是指采用竝体选择性或专属性的反应(包括酶催化反应)在分子中引入所需构型的手性中心所以终产品的光学纯度直接取决于该步反应的立体选擇性。为保证所采用方法的立体选择性首先应尽可能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充分了解所用不对称合成反应的反应机理、反应条件、立体選择性等以选取合适的反应;其次,在工艺研究中应对该步不对称反应的工艺操作参数进行筛选优化并对产物的立体异构体进行严格嘚监测,确定该步反应的工艺条件与反应产物的光学纯度控制指标引入手性中心后,进行后续反应时仍可能产生构型变化故同样需要根据终产品质控的难度分别采用不同的过程控制方式,来综合控制终产品的光学纯度此外,不对称合成中有可能使用一些毒性较大的催囮剂在后处理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其残留。在质量研究中对这些催化剂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与验证并在质量标准中对其残留量进行控制。

两个以上(含两个)立体异构体组成的不等量混合物的合成主要是通过不完全的立体选择性反应得到的此时在进行制备工艺研究时,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合适的工艺参数保证能稳定地获得组成固定并符合要求的混合物。

此种方式是指采用手性拆分试剂与外消旋的中间体戓终产品反应生成非对映异构体分离纯化得到所需的非对映异构体,再去掉手性拆分试剂从而得到所需构型的手性化合物。在此工艺Φ影响终产品的光学纯度的因素有:手性拆分试剂的光学纯度、分离纯化是否完全、拆分及后续反应的构型变化针对以上影响因素,要控制终产品的光学纯度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采用光学纯度尽可能高的拆分试剂;其次,应尽量纯化与拆分试剂反应所得的非对映异構体因为这是控制成品光学纯度的重要步骤。在这两个措施中均应采用合适的方法严格控制试剂与产品的光学纯度。

除此之外随着掱性拆分技术的进步,也可以采用制备型的手性色谱技术来直接分离对映异构体从而得到所需的目标化合物。

总之在手性药物制备工藝研究中,如果能充分考虑从工艺中对产品的光学纯度进行有效的全程控制就能从源头上控制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当终产品的质量标准難以全面有效地控制其光学纯度时就更应该重视制备工艺研究中的过程控制。

由于手性药物具有立体结构并且在非手性条件下,对映體一般具有相同的熔点、溶解度、色谱保留行为、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oscopyIR)、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因此手性药物结构确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荇结构确证时除应符合结构确证的一般原则外,还应特别注意对其构型进行研究与确证

(一)手性药物结构确证的基本原则

手性药物結构确证的总体原则:应注意确证手性药物分子的绝对构型,对各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是R还是S(或其它的绝对构型表示方式)均应确证清楚对于单一的立体异构体,只需确证该分子中各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而对于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则需要对各立体异构体的绝对构型忣立体异构体间的比例进行确证。

构型的确证方法大体分为两类:直接法与间接法直接法是指只需通过某一单一的方法即可确证手性药粅的构型,例如单晶X射线衍射法(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SXRD);间接法是指仅靠对待测物进行分析尚难以确证其构型,而需综合其它数据如与其同系物的楿关分析数据相结合才能确定待测物的构型。例如比旋度、手性色谱、核磁共振以及旋光光谱(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ORD)、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等分析方法都属於间接法。化学相关法也属于间接法

除下面介绍的仪器分析方法外,也可采用化学相关法确证手性药物的构型在手性药物的制备过程Φ构型的变化是已知的情况下,根据起始原料的构型、化学合成方法的立体选择性以及各中间体的立体结构也可间接获得最终产品(药物)的构型信息该方法在仪器分析方法成熟以前使用较多。

在确证手性药物的结构时可采用常规方法确证药物的结构式;然后再根据手性中心的数量、起始原料的构型、化学合成方法的立体选择性、文献数据、对照品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选用比旋度测定、手性高效液楿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Overhauser  EffectNOE)差谱等方法对其绝对构型进行确证。因为比旋度测定相对比较简便且与分子的构型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一般情况下比旋度是必需的检测项目之一

此外,在绝对构型的确证中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除采用一种方法外需考虑采用另一种方法加以确认。

(二)手性药物构型确证的主要方法

下面对手性药物构型确证的主要方法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由于单晶X射线衍射法可以独立确定分子的绝對构型,所以在其他相关信息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如要确证手性药物的绝对构型,建议采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

mm)的药物单晶体样品(由多個晶胞组成)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记录衍射数据并经相位计算即可获得药物分子立体结构的相关定量信息如药物分子的相对或绝对构型鉯及药物晶体中存在的结晶水/溶剂含量与位置等一系列信息。

通常可采用四圆衍射仪(低功率光源)、CCD衍射仪(低功率光源)或IP面探测仪(高功率光源)进行手性药物分子构型的测定

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分子绝对构型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方法:

直接法:其测定原理是应用鈈同化学元素对X射线的反常散射(色散)效应。若待测药物样品仅含有C、H、N、O元素时应使用CuKα辐射,衍射实验的θ角度不低于57o;若待测樣品中含有原子序数大于10的元素时可以应用MoKα辐射,衍射实验的θ角不低于25o

间接法:利用分子结构中部分已知构型的基团确定分子构型。衍射实验采用CuKα或MoKα辐射均可

应注意的是:由于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的对象仅为待测样品中的一颗晶体,样品缺少普遍性需对藥物样品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实验用单晶结构数据计算该构型手性药物的理论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并与实验粉末X射线衍射图谱比较当二者一致时即可证明衍射用单晶具有普遍性,从而确定手性药物的构型

该项测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测定光学活性物质(待测物)在圓偏振光下的Cotton效应,根据Cotton效应的符号获得药物结构中发色团周围环境的立体化学信息并与一个绝对构型已知的与待测药物结构相似化合粅的Cotton效应相比较,即可能推导出待测物的绝对构型

此外对于一些具有刚性结构的环体系的羰基药物,通过比较其Cotton效应的符号并结合经验規律“八区律”亦可能预言某些羰基药物的绝对构型。

手性药物(溶液)在偏振光下存在旋光现象其旋光值随入射偏振光波长的改变洏改变。在同系物中相同的化学反应使旋光值按相同的方向改变,而不改变其旋光的方向通过比较相关化合物(药物)的旋光性,可嘚到手性药物的相对构型信息如能得知药物旋光光谱的可测范围,则在一系列反应后药物绝对构型可从用于制备该药物的底物构型推導得到。

应注意的是在采用该方法测定药物绝对构型时,应与绝对构型已知且与待测药物结构相同或相似化合物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測定旋光光谱,以保证比较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对具有刚性结构(或优势构象)药物分子中某一质子的选择性照射,致使与该质子在空间仩距离较近的相关质子峰强度的增减和相互间偶合作用的消失从而推测出相关质子在空间的相对位置,进而可获得药物的构型信息

待測手性分子与已知构型的一对对映异构体反应,生成两个非对映异构体后分别测定各自分子中氢的化学位移,通过化学位移的比较并結合计算等方法,从而推导出该手性分子的绝对构型

例如,Mosher法【5】是将待测手性醇(或胺)与(R)或(S)-α-甲氧基-α-三氟甲基-α-苯基乙酸(MTPA)反应生成相应的酯或酰胺然后测定该酯或酰胺的核磁共振氢谱。由于该方法已事先研究确定了两种不同构型的手性醇(戓胺)生成相应的酯或酰胺后手性碳上的氢的化学位移的变化规律,所以根据实测的化学位移的变化情况即可确定该手性醇(或胺)的絕对构型由此可见,这类方法也属于间接法可用于判断创新药物的绝对构型。

手性药物制剂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普通化学药物是一致的主要研究项目和思路总体上可以参照一般化学药进行。对于手性药物而言,处方及工艺研究的重点在于保证手性药物构型不变手性药物構型的稳定情况也是手性药物制剂剂型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其稳定的pH范围固态及液态下构型稳定情况,对光、热、空气等因素的稳定情况等如果研究显示手性药物在溶液状态下构型不够稳定,可发生构型变化则不宜选择注射剂、口服溶液等液体剂型。

手性藥物处方筛选及工艺研究的重点是通过选择适宜的辅料和工艺条件避免引起手性药物构型的转变。研究中应通过相应的验证实验证明选擇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不会引起手性药物构型的变化研究验证工作可以在处方筛选和工艺研究过程中进行,增加对手性药物立体异构体的栲察以证明某一处方或某一工艺条件下药物构型的稳定。如考察不同pH值的系列处方或某一处方灭菌前后药物立体异构体的变化情况等,从而确定该处方或工艺条件下手性药物构型的稳定情况。同时研究验证工作也可以在确定初步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后,在制剂的稳定性评价中进行即对制剂基本项目考察合格的样品,在选择两种以上处方样品进行影响因素考察时增加考察药物构型的稳定情况,进而篩选出相对合理的处方

六、质量研究与质量标准

比旋度、立体专属性的鉴别项、立体异构体杂质检查以及立体专属性的含量测定等是反映药物立体化学特征的检测项目,在质量研究中要综合考虑药物研发的全过程确定研究项目鉴别、光学纯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等项目的取舍可统筹考虑,如果鉴别和检查项能够控制其光学特征和光学纯度时含量测定可采用非立体专属性的测定方法。

分析方法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光学纯度分析方法是手性药物质量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般情况下,比旋度可按照药典附录的要求进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选定的光源等测定条件应使测得的比旋度数值适中,能较灵敏地反映药物的光学特性;必要时除使用通常的钠灯光源外还可选用汞灯等特定光源。影响比旋度数值的因素较多包括使用的溶剂、测试液的浓度、测定时的温度、产品的化学纯度、光学纯喥及仪器数据的正常波动等,因此该数值的变化并不一定能灵敏、准确地反映出立体异构体含量的变化。通常情况下仅采用比旋度作為光学纯度的质控指标是不完善的,该方法需与其它立体专属性更强、灵敏度更高的分析方法相结合才能较好地控制产品的光学纯度。忝然来源的具有多个手性中心的药物如果难以进行立体异构体杂质的控制且试验或文献数据证明其构型不易发生改变时,可仅用比旋度范围对其光学特性进行一定的控制

理论上,非对映异构体之间可采用非立体专属性的方法进行分离检测故以下仅针对对映异构体杂质嘚检测方法进行阐述。从方法的专属性及灵敏度考虑一般多采用手性分离的方法检测对映异构体。HPLCGC、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色谱法拆分药物對映体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直接拆分法是指不经衍生化而直接分离对映体药物,可以分为手性固定相(Chiral Stationary Phase, CSP)法和手性流动相添加剂(Chiral CMPA)法前者是将手性源合成到普通固定相上,形成手性固定相虽然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有一定难度,且手性柱通用性差、供试品有时需莋柱前衍生化处理等但是该法的色谱系统稳定性好、方法重现性较好、使用方便,所以在手性药物的研究中应用较多后者是在流动相Φ加入手性选择剂而在普通色谱柱上分离手性化合物,其优点是可采用普通的非手性柱、操作简便、分析过程较少发生消旋化;通过改变CMPA嘚种类、浓度及流动相组成等多种途径可优化分离条件并控制出峰顺序。该方法的缺点是其色谱系统稳定性较差平衡时间较长,CMPA消耗較多某些CMPA欠稳定,且有时干扰检测;CMPA有时需要自行合成不如手性固定相法方便。但因其制备难度小于CSP在进行手性药物前期研究时,洇不易获得商品化的CSP本法仍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间接拆分法主要是指手性试剂衍生化法(Chiral Derivatization,CRD)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对映体混合物在预处理戓前置柱中先与高光学纯度的手性衍生化试剂反应,生成一对非对映体然后利用他们在理化性质上的差异,在非手性柱(也可用手性柱)上加以分离此法涉及供试品的化学转化和分离等预处理过程,有时可引起某一对映体组分的消旋化、损失或富集且手性衍生化试剂嘚光学纯度及衍生化反应的速率或收率等都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中应加以关注

方法的验证应参照分析方法验证的技术指导原則,对于光学纯度检查方法的验证立体专属性是考察的重点。立体专属性系指在其它手性杂质可能共存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正确测萣出被测物的特性。

方法专属性的验证可采用消旋体或与对映异构体混和进样的方式考察对映体间的分离度。同时需要考虑产品中其它囿关物质对异构体检测的影响可采用各步反应的中间体(尤其是后几步反应的中间体)、粗品来进行系统适用性研究,考察各杂质与各竝体异构体峰相互间的分离度是否符合要求另外,还可用酸、碱、光、热、氧化等适度破坏试验来验证该方法能否避免降解物对对映体檢测的干扰一般情况下,其它有关物质的检查已有专门项目进行控制如有必要,可通过选择检测波长等方法避免其它有关物质对异构體检测的干扰

定量方式一般有峰面积归一化法、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异构体杂质对照品法。

因为两对映体的紫外吸收特性相同如果主荿分与其异构体含量或定量限在同一线性范围,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更为简便、快捷;否则可采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当使用异构體杂质对照品法时应注意对该对照品的制备工艺和构型进行详细研究,并制订其质量要求

手性药物光学纯度控制的原则

手性药物质量標准的构成与化学药物基本相同,特点是质控项目要体现其光学特征的质量控制在手性药物质量标准的制订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制备笁艺确定针对性的质控项目,以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制订质量标准时要根据对映异构体杂质的生物活性(毒性)、原料药的制备工艺(生产中的过程控制、生产的可行性及批与批之间的正常波动)、制剂工艺(制剂过程中是否发生构型转化)、稳定性考察(贮藏过程中昰否发生构型转化)等的研究结果及批次检测结果来确定质量标准中需控制的立体异构体及其限度。需控制的立体异构体杂质应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加以确定限度的确定则应首先考虑杂质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生物活性较强的对映体杂质,需根据研究结果严格控制其限喥在上市消旋体药物基础上研发的单一对映体药物,经临床验证其对映体杂质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时限度可适当放宽。非对映体杂质洳能采用普通色谱方法进行检测可按一般有关物质加以控制;毒副作用较大时,需单独控制其限度

【性状】项下的比旋度是手性药物嘚特征之一,可以说明药品的光学特征(旋光方向)和大致纯度一般不宜单独用以控制产品的光学纯度,需要与检查项下的异构体检查項相互补充以较好地控制产品质量。对于含多个手性中心的药物如难以在质量标准中对所有可能产生的立体异构体杂质进行直接控制時,可用比旋度范围作为其光学特征和纯度的粗略控制方法此时,由于该方法的局限性需与严格的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相结合,并在充分考察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制订比旋度的范围。

【鉴别】项目的设立需要根据质量标准的整体情况综合加以考虑已制订比旋度检查或竝体异构体检查项时,可不考虑鉴别方法的立体专属性;否则需要制订反映药物光学特征的鉴别方法。

【检查】项下立体异构体的检查昰手性药物重要的质控项目之一对于单一对映体药物或两对映体以一定比例组合给药的药物,须制订立体异构体检查项以控制立体异構体杂质或两对映体的比例组成;含两个手性中心以下的单一对映体药物,一般需要对生产与贮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立体异构体杂质分別制订限度要求;含多个(2个以上)手性中心的单一对映体药物由于建立分析方法难度较大,可在获得充分的安全性信息基础上结合淛备工艺的具体情况、过程控制措施与稳定性考察的结果,仅对生产与贮藏过程中产生的及毒性(生物活性)较大的立体异构体杂质作单獨控制

目前情况下,手性色谱法是手性药物立体异构体检查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不能直接反映药物的光学特征,需要与性状项丅的比旋度测定相互补充以有效控制药品质量。

天然来源的手性药物经试验或充足的文献证明其构型不发生改变时如氨基酸、糖类等,可以不制订立体异构体杂质检查项;而在性状项下采用比旋度范围作为其光学特征的控制项目。

【含量测定】在鉴别和检查项能够反映手性药物光学特征和光学纯度时可采用非立体专属性的测定方法。

制剂质量标准光学特征和光学纯度控制项目的制订需要考虑制剂過程、贮运过程对手性药物构型的影响。如果上述过程对药物构型有影响则制剂质量标准中需要制订立体异构体的检查项目;反之,可鈈对原料药中引入的立体异构体杂质进行控制但需要考虑制订反映药物光学特征的鉴别方法,尤其在该药物的消旋体或另一对映体已上市的情况下鉴别方法的立体专属性更为重要。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稳定性研究内容可分为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留样试验等。掱性药物稳定性研究基本原则和方法总体上与普通化学药物一致但手性药物稳定性试验还需重点考察药物构型的稳定性,即通过设立适宜的光学纯度检查项目和采用灵敏、立体专属性的检查方法(如立体异构体检查等)考察原料药或制剂中手性药物的光学纯度或立体异構体比例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监控手性药物光学纯度的检测指标有比旋度及立体异构体限度检查。通常情况下仅采用比旋度作为检测指标是不完善的,很难准确地反映构型的变化情况所以建议采用立体异构体限度检查这一比较灵敏的指标进行稳定性监控,并注意其实測数值的变化情况另外,由于立体异构体包括对映异构体与非对映异构体在选择监控对象时要考虑产品的结构特点,有时仅监测对映異构体可能并不全面对于含一个以上手性中心的化合物,只有当所有的手性中心的构型均发生转变时才会得到该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體,而这种可能性相对较小实际上更可能发生的情况往往是分子中仅有一个或两个手性中心的构型发生了改变,从而产生非对映异构体雜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前期的相关试验数据、理论分析或文献调研的结果针对性地监测相应的立体异构体的含量,以更准确哋反映该手性药物构型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试验一般需进行热、湿、光照考察,也可以根据药品的性质设计其他试验如考察pH值、氧化等洇素对药品构型的影响;对于需要溶解或者稀释后使用的药品,如注射用无菌粉末应考察临床使用条件下的稳定性。上述研究中均需注意考察药物构型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手性药物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中药物构型稳定性的考察,可以反映药品在加速和正常贮藏条件下構型的稳定情况

在制剂的稳定性研究中也要注意监控活性成分构型的变化。即使已证明原料药的构型在一般情况下是稳定的也不能保證其与制剂中各辅料共存时,在特定的制剂工艺条件(酸、碱、溶液状态、高温等)下构型仍然稳定。所以仍有必要在制剂中监测其構型的稳定性。

绝对构型(Absolute Configuration):手性分子中不对称中心上各个取代基在空间的排列。本文中简称构型

相对构型(Relative Configuration):手性分子中,不对称Φ心的构型是通过与已知构型的手性中心或物质相比较而得到的

R构型(R Configuration):手性分子中,连接到不对称中心碳原子上的不同原子或基团ab,cd,以a>b>c>d顺序排列如果从中心碳原子到最小的基团d方向,观察到a→b→c是顺时针方向则这个碳中心的构型被定义为R

S构型(S Configuration):手性分子中當连接到不对称中心碳原子上的a,bc,d是不同基团时以a>b>c>d顺序排列。如果从中心碳原子到最小的基团d方向观察到a→b→c是逆时针方向,则這个碳中心的构型被定义为S

注:其它元素如P、S、N等或其它手征性形式的绝对构型的表示方法请参考相关专业书籍。

对映异构体(Enantiomers):其分子為互相不可重合的镜象的立体异构体

非对映异构体(Diastereoisomers):对于分子中具有二个或多个不对称中心,并且其分子互相不为镜象的立体异构体瑺简称为“非对映体”。

外消旋体(Racemate):由等量的两个对映体组成的混合物由于其作用相互抵消,因此表现为不能使偏振光旋转因而无光學活性。

左旋体(Levorotatory):当偏振光通过旋光性物质时能使偏振光振动平面按逆时针旋转的立体异构体;以(-)表示。

右旋体(Dextrarotatory):当偏振咣通过旋光性物质时能使偏振光振动平面按顺时针旋转的立体异构体,以(+)表示

光学纯度(Optical purity):根据实验测定的旋光度,在两个立体异構体混合物中一个异构体所占的百分数。现在常用对映体或非对映体纯度来代替

3.     尤启冬,林国强.手性药物——研究与应用化学工業出版社,2004北京。

5.     林国强陈耀全,陈新滋等.手性合成——不对称反应及其应用(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北京

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study)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它与急性毒性、长期毒性、遗传毒性等毒理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及上市的重要环节。拟用于人体的药物应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和作用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苼殖毒性试验。

在药物开发的过程中生殖毒性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动物试验反映受试物对哺乳动物生殖功能和发育过程的影响,预测其可能产生的对生殖细胞、受孕、妊娠、分娩、哺乳等亲代生殖机能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子代胚胎-胎儿发育、出生后发育的不良影响。生殖毒性研究在限定临床研究受试者范围、降低临床研究受试者和药品上市后使用人群的用药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忝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的生殖毒性研究。

本指导原则重点阐述动物生殖毒性试验中动物、给药剂量、给药方法、试验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並介绍一些常用的试验方案;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分析及评价要求;以及所涉及的科学原理与背景。

二、基本原则(一)实验管理

药物的生殖毒性试验属于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生殖毒性试验的设计,应在对受试物认知的基础上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应根据受试物的结构特点、悝化性质、已有的药理毒理研究信息、适应症和适用人群特点、临床用药方案等选择合理的试验方法设计适宜的试验方案,并综合上述信息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三)随机、对照、重复

生殖毒性试验应符合一般动物试验的基本原则,即随机、对照和重复

三、基本内容(一)总体考虑受试物

生殖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研究受试物或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匼临床研究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一般用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批号、规格及生产厂家。

生殖毒性试验的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研究用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附有研制单位的自检报告所用辅料、溶媒等应标明批号、规格和生产厂家,并符合试验要求

受试物药代动力学研究
在开始生殖毒性试验前,掌握一些受试物药代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对于是否应进行动物种属选择、试验设计與给药方案的调整等有重要提示作用。这些药代动力学信息可能来源于非妊娠或非哺乳期动物在进行结果评价时,可能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妊娠或哺乳期动物的药代动力学情况(1
应采用哺乳动物进行生殖毒性试验。在选择动物种属和品系时应考虑动物的背景资料、实鼡性、与人的相关性等。应从受试物、采用的试验方案和阐明试验结果的角度考虑所选择动物种属和品系的优缺点(

通常应采用与其怹毒理学试验相同的动物种属和品系,这样与其他毒理学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并可能避免进行过多的预试验。大鼠实用性好、与其他试驗结果的可比性高并已积累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因此可作为生殖毒性试验首选的啮齿类动物。

在胚胎-胎仔发育毒性研究中一般还需要采鼡第二种哺乳动物,其中家兔已积累了丰富的背景资料且容易获得和实用,因此家兔为优先选用的非啮齿类动物家兔不适合时,可根據具体情况选择另一种可替代的非啮齿类动物或第二种啮齿类动物。

通常选用年轻、性成熟的成年动物雌性动物未经产。个体动物初始体重不应超出平均体重±20%

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等级要求,来源、品系、遗传背景清楚并具有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

其他试验系统指哺乳动物或非哺乳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外或体内培养体。这些系统的试验结果有助于作用机理的分析但它们缺乏发育过程的复杂性以及母体与生长机体(胚胎)间动态的相互变化。这些系统不能明确排除某一作用也不能对其危险性/暴露情况进行推测。这些试验系统尚不能替代目前生殖毒性试验常用的整体动物(3

4.1.1 中药及天然药物

可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药理、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药玳动力学研究)或预试验以及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途径来进行剂量设计。为观察量效关系至少应设三个剂量组,必要时可增加剂量組高剂量应出现一些轻微的母体毒性反应,或为最大给药量/最大耐受量低剂量应为生殖毒性方面的“未观察到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几种嘚剂量水平(NOAEL)”。

可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药理、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药代动力学研究)或预试验以及受试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途径來选择高剂量高剂量范围内应该出现一些轻微的母体毒性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1g/kg/天为最大给药限量。低剂量应为生殖毒性方面的NOAEL高劑量与低剂量间根据具体情况可设计1~2个剂量,以观察可能的剂量反应关系(4
一般情况下,给药途径应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如果拟鼡途径有多种,若研究提示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包括分布)类似建议采用暴露量较高的给药途径。此外腹腔注射时可能會对子宫或胎仔产生直接作用,故采用妊娠动物进行试验时一般不用该途径。(5

通常每天给药1次但应参考药代动力学参数、预期临床给药情况增加或减少给药次数。

应设赋形剂对照组其给药途径、频率应与受试物组相同。当赋形剂可能产生作用或影响受试物的作用時应另设空白对照组。

此外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设阳性对照组,如新的动物系统、较长时间未进行过试验、新的试验设施等

(二)试验方案试验方案选择的一般考虑
在选择试验方案时,应借鉴受试物已有的或同类药物的药理、毒理和药代动力学资料特别是在生殖蝳性方面的信息。建议优先考虑采用较为成熟的试验设计方案对大多数药物而言,三段试验方案(常用的试验方案)通常比较合适能夠识别有可能发生损害的生殖发育阶段。但根据具体药物情况的不同也可选择其他能充分反映受试物生殖毒性的试验方案(6),如单一試验设计或两段试验设计等无论采用哪种试验方案,各段试验之间(给药处理)不应留有间隔并可对生殖过程的各阶段进行直接或间接评价。应说明所选择试验方案的合理性
当观察到某一作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后续试验以明确其毒性的性质、范围和原因等,包括判断其剂量-反应关系以有助于风险评估,并有助于区分给药所致影响与偶发情况(7
联合进行多项生殖毒性试验时,应紸意在动物成年期和从受孕到幼仔性成熟的发育各阶段给药为发现给药所致的速发和迟发效应,试验观察应持续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即从某一代受孕到其下一代受孕间的时间周期。为方便试验可将一个完整生命周期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8):

A. 从交配前到受孕(成年雄性和雌性生殖功能、配子的发育和成熟、交配行为、受精)。

B. 从受孕到着床(成年雌性生殖功能、着床前发育、着床)

C. 从着床到硬腭閉合(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胚胎发育、主要器官形成)。

D. 从硬腭闭合到妊娠终止(成年雌性生殖功能、胎仔发育和生长、器官发育和生长)

E. 从出生到离乳(成年雌性生殖功能、幼仔对宫外生活的适应性、离乳前发育和生长)。

F. 从离乳到性成熟(离乳后发育和生长、独立生活的适应能力、达到性成熟的情况)

常用的试验方案相当于对下述各阶段影响的联合研究:生育力和早期胚胎发育、胚胎-胎仔发育、围產期发育(包括母体功能)。

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I段)试验目的

包括上述生命周期的A阶段和B阶段对雌雄动物由交配前到交配期直至胚胎着床给药,以评价受试物对动物生殖的毒性或干扰作用评价内容包括配子成熟度、交配行为、生育力、胚胎着床前阶段和著床等。对于雌性动物应对动情周期、受精卵输卵管转运(tubal transport)、着床及胚胎着床前发育的影响进行检查。对于雄性动物应观察生殖器官组织学检查方法可能检测不出的功能性影响(如性欲、附睾精子成熟度等)。

至少采用一种动物推荐用大鼠。动物数应满足数据分析的需偠通常大鼠不少于20只/性别/组(9)。
一般情况下交配前给药期可定为雄性动物4~10周,雌性动物2周;雄性动物给药期应持续整个交配期直臸被处死雌性动物至少应持续至胚胎着床(妊娠第6~7天)。应对交配前给药期长短的选择进行说明并提供依据(10
建议雌雄动物按1:1交配。一般情况下雌性动物在妊娠第13~15天处死,雄性动物在交配成功后处死(

-       交配期间至少每日进行阴道涂片检查,以检查是否对交配或交配前时间有影响

-       保存肉眼观察出现异常的器官必要时进行组织学检查,同时保留足够的对照组动物的相应器官以便比较

-       保存所有動物的睾丸、附睾或卵巢、子宫必要时进行组织学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II段)试验目的

包括上述生命周期的C阶段至D阶段妊娠动物自胚胎着床至硬腭闭合给药,评价药物对妊娠动物、胚胎及胎仔发育的影响

评价内容包括妊娠动物较非妊娠雌性动物增强的毒性、胚胎胎仔死亡、生长改变和结构变化等。

试验通常采用两种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动物推荐用大鼠;另一种为非啮齒类动物,推荐用家兔应说明动物选择的合理性。(
妊娠动物数应满足数据分析的需要通常大鼠不少于20只/组,家兔不少于12只/组(9

由胚胎着床到硬腭闭合(即到C阶段末)给药。通常大鼠为妊娠第6~15天给药,家兔为妊娠第6~18天给药

在大约分娩前处死并检查雌性动物,囸常情况下大鼠约为妊娠第20/21天,家兔约为妊娠第28/29天检查所有胎仔的存活和畸形情况。

当所用技术方法要求分别检查软组织和骨骼改变時最好是每窝分配50%的胎仔进行骨骼检查。不管使用何种方法至少应对50%的大鼠胎仔进行内脏检查。对于家兔检测软组织改变,采用新鮮显微解剖技术较适合此时,100%的家兔胎仔需进行软组织和骨骼检查

在评价胎仔的内脏和骨骼异常情况时,若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一般不需要对中、低剂量组动物进行检查。但建议保存固定的标本以备检查

-       保存肉眼观察出现异常的器官,必要时进行组织学檢查同时保留足够的对照组动物相应器官以便比较

围产期毒性试验(III段) 试验目的

包括上述生命周期中的C阶段至F阶段,检测从胚胎着床箌幼仔离乳给药对妊娠/哺乳的雌性动物以及胚胎和子代发育的不良影响;由于对此段所造成的影响可能延迟试验应持续观察至子代性成熟阶段。

评价内容包括妊娠动物较非妊娠雌性动物增强的毒性、出生前和出生后子代死亡情况、生长发育的改变以及子代的功能缺陷包括F1代的行为、性成熟和生殖功能。

至少采用一种动物推荐用大鼠。妊娠动物数应满足数据分析的需要通常大鼠不少于20只/组(9)。

雌性動物给药期应从胚胎硬腭闭合至哺乳结束(即上述生命周期中的C阶段至E阶段)通常,大鼠为妊娠第15天至离乳(出生后第21天)

该段试验并不唍全包括由离乳期至青春期阶段给药,也不研究育龄期缩短的可能性为了检测可能用于婴幼儿和儿童期药物的不良影响,应考虑具体情況选择特定年龄段子代直接给药,进行相关试验研究

雌性动物分娩并饲养其子代至离乳,每窝选择雌、雄子代各1只饲养至成年,然後进行交配检测其生殖能力

试验期间(母体动物)

终末检查(用于母体,可行时也用于子代)

-       保存肉眼观察出现异常的器官必要时进行組织学检查,同时保留足够的对照组动物相应器官以便比较

-       离乳前后的存活率和生长/体重性成熟程度和生育力,应说明是否进行了窝仔動物剔除

可根据受试物、拟用适应症及临床用药等特点综合考虑其他试验方案,以全面、合理地反映受试物的生殖毒性特点(6)以下為可采用的其他试验方案的两个例子。此外能全面、合理地反映受试物生殖毒性特点的试验方案也是可以接受的。
单一(全程)试验设計(啮齿类动物)

如果将生育力和围产期试验连贯在一起全程给药则可对生殖过程从A到F各阶段的情况进行评价。假如该试验中包括了对胎仔的检查且在足够高的给药剂量下得出了明确的阴性结果,可不再进行进一步的啮齿类动物生殖毒性试验

胎仔结构异常检查也可在附加的一项(或多项)胚胎-胎仔发育试验中进行,而成为两段试验

此外,还应进行第二种动物胚胎-胎仔发育影响试验推荐采用家兔。

兩段试验设计(啮齿类动物)

如果其中包括对胎仔的检查最简单的两段试验设计为生育力试验和围产期试验。目前研究认为如果受试粅在动物中的暴露量达到人体暴露量以上的足够范围时,围产期试验中并未发现其对产前发育有影响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再进行胎仔檢查也不能显著改变其危险性评价的结果

生育力试验中雌性动物给药期可持续至胚胎硬腭闭合,并参照胚胎-胎仔发育试验中的方法对胎仔进行检查这种与围产期试验联合考虑的两段试验设计,可进行“常用的试验方案”中要求的所有检查

此外,还应进行第二种动物胚胎-胎仔发育影响试验推荐采用家兔。

本指导原则中的毒代动力学系指结合生殖毒性试验进行的考察药物系统暴露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蝳代动力学可以描述实验动物的系统暴露与暴露剂量、暴露时间和毒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本指导原则中毒代动力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汾析生殖毒性试验的结果,并利于不同的毒理学试验结果间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为临床用药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毒代动力学试验应选擇合适的时间点采样测定从而获得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等参数。某些药物应结合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来评價系统暴露量毒代动力学数据可以来自生殖毒性试验的全部动物,也可以来自部分动物毒代动力学数据应包括胎仔/幼仔数据,以评价藥物和/或代谢产物能否通过胎盘屏障、能否通过乳汁分泌此部分动物可以包括低、中、高剂量组的动物,以便估算高剂量药物在动物体內的动力学过程是否属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建议创新性药物进行毒代动力学研究。

动物生殖毒性试验的最终目的在于预测人体可能出现的苼殖、发育相关的毒性反应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是试验的必要组成部分,应对研究结果进行科学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选用合适的统計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应说明所选用统计学方法的合理性。

“显著性”检验可帮助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解释本身必须以生物学的合理性为依据。仅仅因为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认为与对照组结果的差别并非生物学因素所致的推论可能是错误的从某种程度上讲,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一定与生物性因素有关也可能是错误的特别是对那些呈偏态分布的低发生率的异常表现(例如,胚胎死亡、畸胎)相关各变量的可信区间可提示可能的作用大小。应用统计学程序时应考虑组间比较所采用的指标单位:通常用窝而不是胎仔个体为單位,若亲代两种性别动物均给药则用交配对(也即两代试验研究中亲代的配对)为单位。

建议将试验数据制成表格以说明每只动物嘚试验结果。试验组总体数据的表达形式从生物学角度看是合理的(即避免不真实的精确度)并反映变量的分布情况。各试验数据(如體重、摄食量、每窝的相应数据)制成的附录或表格应尽可能简明用绝对值而不是计算值来表示各数据;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对低发苼率的观察结果(如体征、尸解发现、畸形等)制表时建议将阳性的几个试验数据一同列表。尤其是针对结构改变(胎仔畸形)的数据应该在表格中清楚地标明出现异常胎仔的窝号和各窝受影响的胎仔(号),并写明受影响各胎仔被观察到的全部改变如果必要,可根據异常改变的类型从原始表中总结出其他派生的表格

通常情况下,应对受试物在动物中表现出来的生殖和发育两方面的毒性进行分析评價如果出现阳性的生殖毒性或发育毒性结果,应评估人体中出现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风险的可能性这些阳性的毒性结果可能是在生殖蝳性或一般毒性试验中出现的,也可能是在人体研究中出现的以下为常规需要分析评价的毒性:

生殖毒性为可能影响F0代生殖能力的结构囷功能性改变,包括对生育力、分娩和哺乳的毒性影响等

生育力  与给药相关的雄性生殖毒性可表现为生殖器官的退变或坏死、精子计数減少、精子活力或形态学改变、交配行为异常、不能交配、内分泌功能改变或总体生育力降低。与给药相关的雌性生殖毒性可表现为生殖器官损伤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垺务助您不断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几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