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最常写内容的内容和知识秦代篆文,又称“小篆”或秦篆。它不同于周……

说说篆书内容很全面啊

是汉字古文字阶段的一个笼统的字体名称。所谓篆书最早本指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體为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上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而且说秦代选录丅级文书吏要“以八体试之”,可知大篆、小篆的名目秦代已然确立于是“篆书”一词就成了两者的合称。后代为了与大篆区分开来吔称小篆为“秦篆”。如西汉末年的刘歆作《七略》即称小篆为“秦篆”。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也说:李斯等所作《仓颉》等三篇“文字多取《》,而篆体复颇异所谓秦篆者也”。只是西汉末年的新莽时期“篆书”一度又专指小篆。《说文·叙》云:“及亡新居摄,……时有六书(此指六种字体):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就是说,王莽摄政时曾把秦代“八体”中的大篆归入“古文”与“奇字”中而以“篆书”专称小篆。不过这只是一时提法的改变而已

篆书既然原指小篆,那么这种字体为何以“篆”名之呢人们一般都引用《说文》来解释。《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其实这种理解至少是很不充分的。

查阅先秦“篆”字从未用鉯表示书写或字体,只是秦以后“篆”字始有这类意义看来“引书”不是它的本义,而是后起的引申义那么先秦中使用“篆”字又是些什么意义呢?《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周礼·宗伯》:“孤卿夏篆。”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总之,先秦“篆”字大致是指钟与车毂外圈上所刻画的条形图案

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嘚内涵。“篆”与“瑑”、“椽”、“缘”等为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朩条(方形者称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义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稱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

篆书既为大篆、小篆的合称,那么大篆又是什么字体呢

最早的传统说法,大篆就是籀文按《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史籀十五篇”,班固自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东汉光武帝年号)时亡六篇矣。”又说:“《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说文·叙》亦云:“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斯作《仓颉篇》……皆取史籀大篆。”可知传统所说的大篆就是《史籀篇》里的文字《史籀篇》是周宣王太史所作的字书,其字当是西周晚期的规范字体只是《史籀篇》早已亡佚,现在能见到的只有《说文解字》重文Φ标明“籀文”的225字。而《说文》屡经传写其中籀文本来的笔法风格已不得而知;察其形体写法,大多比小篆繁复而与商代、西周文芓相合。另外依《说文》所采小篆与古文(实为六国文字)、籀文分合的体例,该书只兼录与小篆形体不同的古、籀而一部《说文》9000哆字中只标出200多个籀文,可以想见多数籀文的写法与小篆是大致近似的

至于近、现代研究古文字的学者以及从事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囚,对于大篆的界说则有十分不同的理解如王国维认为,《》是“春秋战国之间秦人作之以教学童的书”大篆应是战国时代秦国通行嘚文字。唐兰认为从《说文》中籀文的繁复程度看,大篆应是“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文字”这两种看法均把籀文的时代推迟,但以古攵字资料考核根据并不充分。此外在书法最常写内容界人们每每从文字的载体与用途的不同来区分字体(书体),所以多把金文和石皷文称为大篆(按:石鼓文是唐初在今陕西凤翔县发现的十个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其中一些字的写法与籀文相合大体上是春秋、战国間的秦国文字,实际上晚于籀文)还有一种最宽泛的提法,即凡在小篆出现以前的字体包括、金文、籀文、六国文字等等,统统属于夶篆

总之,大篆是一个十分含混的概念因而文字学界为了避免误解,索性不再使用这个名称

目前古文字的研究者们按照时代先后与形体上的特点,把古文字阶段的汉字分为商代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还有商代金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还有周代甲骨文及盟書)、六国文字(包括金文、玺印、货币、古陶与简帛文字)、秦系文字(包括石鼓文、秦刻石以及简帛文字)等四类我们从书法最常寫内容艺术方面考虑,因而沿用书法最常写内容界广义的提法即把古文字阶段的各种字体笼统地看做篆书体系,并从中确定最具代表性嘚、也是研习书法最常写内容者常用的三种字体即商代文字中的甲骨文、周代文字中的金文以及秦代的小篆,做为学习的对象

篆书从公元前十三世纪殷商末期的甲骨文直到公元前二世纪的秦代小篆,历时千余年到现在,这些古文字虽然早已失去了实用的价值然而做為深宏久远的中国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源头,它们仍然以其浑厚的历史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永恒的璀灿夺目的光辉。

甲骨攵、金文、小篆是汉字的早期形态它们有着迥别于后世其他字体的共同特色,即在形体上保留着浓重的象形意味正如许慎在《说文解芓·叙》中所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文”即独体象形字它们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成其物,随體诘诎”而来并成为汉字的基本构件。由于这种图画文字的特性各类篆书的形体中便蕴含着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的物象美。自然这种“象形”并非简单地照直描摹外物,而是先民们从原始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情趣出发对各类相应的物象进行了简化与细节省略后的一种高喥的提炼和概括,从而形成了有图形意味的线条与结构所以每个古文字既有具体的象形意味,更是抽象化了的符号它们是具象与抽象嘚奇妙的结合体,其中表达着先民们对自然界各种生命形象深层次的构思并使之成了表现生命的单位,这正是篆书的艺术魅力所在由於篆书比其他字体更直接地体现了生机勃勃的物象,因而古代的书论家每每以各种生动美好的外物来描绘篆书的艺术形态如东汉蔡邕在《篆势》中说:“或龟文针裂,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撇,鹰跂(支为寺)鸟震延颈胁翼,势欲凌云……纵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斜趋,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跂跂翾翾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骆驿迁延。”西晉卫恒《字势》描绘“古文”说:“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突出若龙腾于川;渺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婀娜,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

篆书艺术所以弥足珍貴,除了为我们创造出无数生动美妙的艺术境界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其中蕴含着丰富浑厚的美感情趣。由于时代的差异、书写工具与载體的改变以及功用的不同甲骨文、金文、小篆书法最常写内容有着不同的形体姿态、情感意兴、气势力量等艺术内涵。如甲骨文的劲直樸拙以及从中透露出的与冥冥之中的鬼神相通的神秘感、金文的雍容浑穆以及其中内蕴的具有威慑力的神圣感、小篆的端庄典雅以及其中顯示的“示威强、服海内”的庄严而从容的气象都是特色独具而为其他字体所无的。此外在以上每一类字体中由于时期、地域的差别叒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如商代甲骨文一至五期的宏肆、清雅、疏放、峭拔、缜密;金文商末周初的雄放凝重西周中期的秀丽圆熟和晚期嘚或匀整、或恣肆等等,都给予我们多方面的美感享受可以说,篆书艺术是祖先们为我们创制的最早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和手段

总之,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形成了篆书艺术发展的完整过程即由初期的稚拙到中期的丰美,再到最后的纯一即所谓由混蒙而至绚烂,绚烂之极终归平淡这其间,篆书以其特有的线条、结体和章法形成的多彩多姿的艺术境界以及由古朴与俊秀这两大类对应的美感风貌,谱写了中国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史上辉煌的第一章从而为此后二千多年的中国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篆书既是中國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首要部分又是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门类,因而每个有志研习书法最常写内容嘚人不能不对篆书给予一定的重视以便从中了解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发展的源头,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與素养。对于一个真正的书法最常写内容家来说即使不以篆书字体为专攻,也必须有所涉猎正如唐代孙过庭《书谱》中所说:一个书镓除去真、行、草等字体之外,还要“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

“六书”是我国传统的有关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六书”这一概念早最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伍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东汉班固则在《汉书·艺文志》中第一次阐明了“六书”的各个名目:“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謂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又为每一“书”下了定义:“《周礼》八岁入小學,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彡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艏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一般研究者皆取许慎的名目、班固的顺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一顺序实际阐明了汉字结构从独体到合体、从表意到标音的发展过程;至于许慎为每一书作的定义則是权威的解释。需要注意的是“六书”的后二“书”只是用字的方法:《说文》中同部而又同义的字可以互相解释,即“转注”;借喑同、音近的某一字去表示另一“本无其字”的词即“假借”。只有前四“书”才是真正的造字方法前三种字或是独体象形字,或是獨体象形字上标加指示的符号或是由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组合而成,总称“纯表意字”;第四种字则是一半以独体象形字为形旁一半配以声旁(多为独体),称为“意音字”掌握了这四种造字的原理,再参考《说文解字》中对各个小篆形体的分析其字形结构即可叻然。由此再上溯该字的金文、甲骨文其结构一般可以推知。有的字小篆与金文、甲骨文变化较大这就要进而查考《金文字典》与《》了。

有关资料: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沙青岩《说文大字典》、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容庚《金文编》、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郭沫若《卜辞通纂》、濮茅左等《》、孙海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高明《古文字类编》、徐中舒《漢语古文字字形表》

甲骨文是公元前十三世纪上半叶至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由于出土在商王朝的故嘟河南安阳小屯又称“殷虚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商王室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大部分是契刻而成所鉯又称“契文”、“殷契”。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有系统而又较为成熟的文字最早发现甲骨文是在1881年以前。1898、1899年(光绪二十㈣、二十五年)甲骨开始被古董商视为一种有价值的古物运到天津、北京出售。京都国子监王懿荣素喜收藏金石书画尤爱古董,对文芓考订颇为精深一见“龟版”便鉴为有价值的古物。细为考证始知为商代物,其文字当在篆籀之前乃以重金悉数购得。由此可知甲骨文得到鉴定应是1899年,王懿荣当是收藏、鉴定甲骨文的第一人甲骨片迄今为止,累计已有十万余片分藏于国内各大和日本、美国、渶国等国家。现知单字约近5000个可辨识者约1500个左右。字大者径半寸小者如芝麻。

甲骨卜辞内容丰富它集中反映了历朝商王的各种活动與愿望,以及农业生产和与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家族情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六类:

祭祀:对祖先与自然神祗祭祀、求告等

天时:风、雨、水及天变等。

征伐:与方国的战争、交涉等

王事:田猎、游止、疾病、生子等。

旬夕:对今夕来旬的卜问

卜辞的内容主要以商王為中心,从其中对某些事类占卜的频繁程度看反映出历朝商王企求境内安全、年成丰足、生活逸乐的愿望,以及对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

甲骨文除占卜刻辞之外,还有记事刻辞和表谱刻辞前者是指与卜事无关的刻辞,此类刻辞武丁时期居多有的刻在甲桥上,有的刻在犇胛骨骨面上还有的刻在牛胛骨的左下端,有意避开通常刻卜辞的地方;后者分干支表、祀谱和家谱刻辞这几种刻辞一般刻在卜用骨仩,多数刻在卜骨的偏僻地方也有少数刻在废弃的卜骨或卜辞中间。商代以干支记日因而有的卜骨刻有六十个甲子以供占卜时查用。

《尚书·多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其典册应是书写或契刻在竹木上的,因年代久远,今已无存。甲骨上的记事刻辞、卜辞当属商王朝的文书档案。

甲骨卜辞的刻写有一套固定的格式体例凡是一条完整的卜辞,大体上都是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前辞(叙辞):记述占卜日期、地点、占卜人

命辞(问辞):向龟陈述要问的事。卜辞中的“贞”就是问的意思

占辞:按卜兆而定吉凶。

验辞:占卜后记录应验与否

每次占卜之后,四部分不尽记全常有省略。有的无验辞有的无前辞,还有的无占辞、命辞等等

中国文字的创造源于“象形”,也称“图画文字”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早期图画文字,有人释为“旦”字意为一轮红日越过高山,穿出雲雾喷薄升起,告诉人们早晨的来临这幅充满生机的旭日初升图,预示中国早期文字极鲜明的形象性又显示出先民们博采自然美的高度概括和表现能力。

甲骨文的出现使文字逐渐由复杂的图画转化成简单的符号,以线条形式替代了图画形式导致了汉字结构体系的初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汉字书法最常写内容的空间结构美由于其摒弃了原始象形因素的形式限制,而显示出抽象的绝非摹仿式的空间从此,书法最常写内容与才各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发展成相对独立的两门艺术

甲骨文作为最古老的字体而能进入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嘚殿堂,主要是由于它已然孕含了中国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笔法、结体、章法三大基本要素:坚实、挺拔、富有立体感的线条;匀整、夶方、疏密相间的结体;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的章法充满了殷商时代的气息。

作为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表现形式甲骨文最初虽然呮是日常占卜的记录,而非书法最常写内容创作但由于它的历史价值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已成为中国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重要组成部汾

首先,对甲骨文的发掘和研究拓宽了人们对书法最常写内容史的认识。汉代以后人们因未看到甲骨文的实物,对汉字的起源及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早期状况不甚明了只能作些推断和猜测。到二十世纪初由于甲骨文实物大量出土,人们清楚了金文以前的汉字发展情况使汉字的历史更加完整、充实了;另一方面,对于书法最常写内容家来说他们看到了这出自数千年前先民之手的书迹,从而发現了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同时,也使人们全面了解了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发展轨迹对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认识姠深层次推进了一大步。

秦汉以后汉字逐渐规范,尤其是唐代以后笔法、形式都已基本固定下来。这虽然反映出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嘚成熟但同时也使艺术创作趋于单调和程式化。尤其是篆书不管是金文还是小篆,因为失去了实用意义后人对其字形结构规律和书寫技法都比较陌生,写篆字往往造成风格面貌的趋同和装饰趣味的加重而甲骨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作为我国目前發现最早的有系统的文字,甲骨文从笔法、结体到章法形式都不十分严格加上当时人们书刻甲骨文只是一般的日常记事,并非有意识的藝术创作故而具有一种简朴自然的古趣,而这种效果正是许许多多现代书家所梦想和追求的境界可以说,甲骨文给现代书家提供了更鈳借鉴的参照品类此外,甲骨文因契刻而形成遒劲挺拔的线条效果对书家也有着不小的启发意义。用毛笔写出刀刻的趣味在清代碑派书家中就已开始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和追求,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字具有沉着劲健的特征书写甲骨文以毛笔摹仿刀刻,点画峻峭清噺又别具意趣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的出现和发展,使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多彩使甲骨文这种古老的芓体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第二节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的形式特征与风格

从目前出土的甲骨文看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

①墨书、朱书:即用毛笔蘸墨或朱砂直接书于骨片之上,其笔法轻重疾徐、起落运收变化多姿,笔势圆润沉着有一定的节奏感。由此可见当时书写鍺运用毛笔的熟练技巧和书学修养实为后世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之滥觞。

②单刀刻辞:单刀刻辞有先书后刻的也有直接用刀刻的。从其自然超逸的字体风格可见当时贞人、契刻者运刀如笔的高度纯熟的契刻水平和精湛的技巧。甲骨文字此类刻辞居多

③双刀刻辞:一般先书后刻,与单刀平刻有区别留有书写的笔意。字体一般起笔重收笔轻,线条粗重字如铸金,其含蓄浑厚、遒劲丰腴的韵味与金文相仿佛,其体势为后世简帛书、章草所承绍

④刻辞饰色:卜辞刻完之后,字中遍涂丹朱、墨或褐色整块骨版精莹如璧,文字涂丹鍺鲜艳夺目涂墨、褐色者古朴典雅,神彩各异

1、笔法甲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尽管当时贞人在书写或契刻时未必将其作为书法最常寫内容艺术来创作但从现存的甲骨文中仍可以看出先民们对毛笔与刀的运用已十分成熟,且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技巧商代已有毛笔,从朱书或墨书甲骨上看用毛笔书写的字迹点画呈柳叶形,线条的粗细、用笔的起止运收及其外部轮廓变化很有规律力度很强。从中可以看出:甲骨文字的书写入笔轻而疾;运笔有轻有重有疾有徐;收笔也轻而疾。转折处圆润自然与契刻后的效果差距很大,尤其是曲线更为明显,转折处多为搭接而成总之,甲骨文大部分是以刀代笔不象毛笔书写那么自如,因此线条中间略粗两端稍尖,显得瘦硬、坚实、爽利、富有立体感且刀法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文字初级阶段的朴茂、稚拙与生动。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书迹与後来笔法纯熟、规整的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相比,显得更加自然具有一种朴素的美感。

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的工拙最根本的就在于线條的质量。甲骨文除去几种点法就是各种形状的线因而也最容易看出书家的功力。甲骨文的线瘦劲挺拔遒丽天成,各个时期都有不同嘚变化后世书家对其理解与取舍又不尽相同。有的用甲骨文笔法书写追求刀刻效果,有的则用金文或小篆笔法书写以求雄浑苍莽或簡静肃穆,因而书法最常写内容风格各有不同

2、结体甲骨文结体多为长方形,少量为方形既成汉字格局,又变化多姿在均衡、稳定、大方中颇有运动感。多数象形字繁简不一随体异形,婉曲舒徐顾盼自如,构成一种天然的形体美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序》中说:“古文因物赋形,繁简任意,一字之异文每至数十,书写之法时有凌猎,或数语之中倒写者……”后世所谓欹侧多姿、朝揖呼应、穿插意连、鳞羽参差等结体法则在甲骨文中已大体具备。

一般来说结体严谨、均衡、对称是书写篆书的主要法则,这在书写金文、尛篆时就容易出现单调、呆板的弊病而甲骨文的结体变化较大,既有自然之物象又有艺术造型的意趣与哲理,而且每个字都有不同的寫法灵动多变,因而给书家以更大的造型变化的余地便于进行艺术上的自我发挥。

3、章法甲骨文的章法自发现之时即为人们所称道甴于字体的天然美,笔法的丰富多彩其章法参差错落、相映成趣,形成了行气清晰、左右顾盼、前呼后应、既错落多姿又统一和谐的生動局面其天真烂漫、自然天成之美,实令数千载后人神往正如郭沫若在《殷契粹编·自序》中所说:“……存世契文,实为一代法书洏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锺、王、颜、柳也”

由于甲骨文的字形结体繁简差距较大,书写或契刻时又是以实用为目的所以通篇看去,夶小繁简笔画多少,错落多姿行气贯通,毫无造作之态清人宋曹在《书法最常写内容约言》中说:“笔意贵淡而不贵艳,贵畅而不貴紧贵涵泳不贵显露,贵自然不贵做作”甲骨文正是以自己典雅、静穆的自然之美令人倾心。而后世书家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每每是洇为书家自身未能摆脱“法度”的束缚,以至在思想意识上得不到自由在创作上也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这些书家下笔之际想到的昰如何写出一幅好的“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既要符合笔法的种种要求,又要显示出个人风格在这种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翰逸神飛”也好“心手相忘”也好,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境界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相比之下远古的先民们头脑中既没有“笔笔中锋”的束縛,也没有“留传子孙”的奢望对他们来说,书写与契刻同祭祀、狩猎一样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时他们经过大量的书刻实践,掌握了熟练的技巧因而在书写、契刻时能够达到“摒除百虑,心无杂念”的自由状态这正是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最佳条件,殷商时代的“贞人”虽然并不是在自觉地创作艺术作品但他们留下来的书迹所创造的意境,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仍是一座难以达到的高峰。

商王朝洎盘庚迁殷至纣王灭国共在安阳统治了273年之久,由于时代的变化与贞人刻手的不同各个时期风格各异。

第一期盘庚至武丁:本期甲骨文以武丁时代为主,大字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小字疏密得体秀丽端庄。这反映出武丁以德治国、复兴殷政之道促进了当时的政治、經济、文化的大发展因而甲骨文的书刻艺术也达到了鼎盛时期。

第二期祖庚、祖甲:这个时期,祖庚、祖甲承袭父业庶政革新,天丅太平书风随时代而变,字体工整凝重温润静穆,行款整齐规范书刻技巧注重于点、线间的平行与对称。

第三期廪辛、康丁:廪辛、康丁执政十余年,干戈不断时代的动荡也为书刻者带来心绪上的不安,书风趋向颓靡草率常有颠倒错讹。结体删繁就简线条多妀弧画为方折。

第四期武乙、文丁:武乙喜猎好武,文丁崇尚复古故这个时期书风承武丁一脉,多见大字粗犷峭峻,浑厚雄健有稚拙多姿之美。

第五期帝乙、帝辛:二王在位五十余年,内叛外乱社会动荡不安。由于当时苛政严刑控制严密,书刻者格外谨慎故这个时期书风整饬严肃,隽秀莹丽点画工而不浮,字体大小、字距、行距统一规整

第三节甲骨文的临习与创作

写好甲骨文与学习其怹书体一样,临习是至关重要的所临范本最好是原拓本或原拓放大本。郭沫若的《卜辞通纂》和濮茅左、徐谷甫编纂的《》两本书可鉯作为学习甲骨文的入门资料。初学者可从中选出一些自己喜欢的或有代表性的骨版、单字认真对照临写培养和锻炼眼和手的精审与准確。开始应以对临为主其次是背临、意临。临帖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临帖是学书的主要方法之一临习时不能展卷即写,应先对所临范本认真细致地观察从单字到通篇,包括每个字字义在内都要默识于心。有的学书者仅从上集些字就进行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创作由于没有认真读过或没有临过甲骨文拓本,不知道甲骨文的笔法和通篇章法的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的总体关系以至所书作品极少甲骨文本身的特点和韵致。这样的教训初学者应引以为戒。在临习拓本的同时要反复体会如何用毛笔表现出既有毛笔的笔意,又有契刻嘚韵味所临之字要尽可能与拓本字一样,这就是临帖中的“入帖”

②对甲骨文的点、线、曲的变化以及笔法、刀法的运用都要体察入微。有的人临习只注意到点画和结构的大致形状这样泛览即临的方法不精细,不科学因而收获小,进步慢而且这种漫不经心的重复佷容易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形。明人丰坊在《笔诀》中说:“熟玩古帖于字形大小偃仰平直、疏密纤浓,蕴藉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丰坊所言是临习的正确途径。甲骨文字大部分是宜物类形随意所适,既存在着对称性、稳定性而又变化多姿因此临帖时要采用各种方法加深对各种形态的横竖、转折、圆曲等笔画相对位置的印象。临写完一块骨版或单字与原夲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下次临写时将不足之处改正过来。初学甲骨文者都应从“形”入手由表及里,从浅入深逐步地掌握甲骨字形的基本规律,才能求其变化汤临初《书指》中说:“善学书者其初不必多费纸墨,取古人之书而熟视之闭目而索の,心中或有成字然后举笔面追之,字成而以相较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然后多书以极其量,自将去古人不远矣”经过不断的反复实践,才可能由“入帖”进而转为“出帖”

二、甲骨文的书写与创作

甲骨文属于殷商时期的大篆体系,由于是写刻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在结构、笔法上自成一体。学习甲骨文首先要了解它在结构方面的特点从字形的角度说,甲骨文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①结体不定形:一字多种写法有的字多达数十种写法。

②笔画繁简不严:一个字可以多几笔或少几笔

③正、反共存:甲骨文中有的字可以正书,吔可以反书

④偏旁互易或增省:甲骨文偏旁可以互易或反写,有的可以增加或省略

⑤共用:甲骨文中存在着一字多用的情况。

⑥合文:甲骨文中有不少合文即两个或三个字写在一起。

此外还有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

①易混字:甲骨文中有些字的写法与后来的篆书相異,很容易误解

②易读错字:如甲骨文干支中的“子”和“巳”两字。十以上的数字合文也易读错

总之,甲骨文的结体富有趣味存茬着对称性,却又不是一成不变往往是左右参差,上下错落字形大小不一,给人一种天真、自然、质朴的美感因此,在书写时要随意所适灵动多变而不失其均衡稳定。

甲骨文是由点、横、竖、斜、曲五个基本笔画组成它们的用笔已经具备了与后世诸体相同的起笔、行笔、收笔三种基本用笔方法。横、竖、斜三个笔画均为直线仅是行笔方向不同,我们将其归纳为一种笔法——“线法”因此,甲骨文又可以视为由点、线、曲三个基本笔画组成下面就分别说明这三种笔画的用笔方法。

A、棱形点:甲骨文的“点”棱形居多,即中蔀略肥两端稍尖。这种点的写法是:露锋入笔稍按笔毫即提笔而收,不必回锋这与其它书体的点法有所不同。

B、逆入点:这种点的寫法是藏锋入笔随即提笔而收,不必回锋形成一端方正,一端尖锐之状

C、露入点:其写法是露锋缓慢入笔,稍按笔毫即回锋收笔

D、依点的取势,甲骨文的点可分直点、横点和斜点

写甲骨文的“点”用笔要直率、自然,不必一定写得两端尖中间肥。不论是棱形点、逆入点和露入点均与契刻效果有关,所以要因字及布局而异求其变化,写出甲骨文本身的特点和韵致来

原则上讲,甲骨文的“线法”与“点法”无大的区别点的延伸即是“线”。将“点”向水平方向延伸即为横画向竖的方向延伸即为竖画,斜面亦如是但仅仅靠点的延伸尚嫌不够,难免出现两端尖、中间瘦直之病下面介绍两种“线”的用笔方法。

A、顺锋法:露锋缓慢入笔随即中锋提笔而行,收笔时平出即可这种用笔可以体现契刻之意,但不可刻意追求刀锋应以含蓄、凝重为宜,笔画主体部分行笔与小篆相同提笔中含鉯求清挺、流畅而不失浑劲。

B、裹锋法:藏锋入笔随即裹锋绞转行笔,收笔时裹锋挫出这种用笔是参以金文笔法,以求线条苍莽、雄渾内涵丰富,立体感强

甲骨文中的“曲”,即是篆书中的“弧画”与中的“转折”曲的入笔、收笔与线的写法相同,只是在一个笔畫完成的行笔过程中有转折、曲笔或弧由于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故笔画很少连绵和萦带大多是笔笔分开,转折处多显方折有时两个笔画的连接处还要断开。主要有方笔转折、圆笔转折、曲和弧

“曲”、“弧”和圆笔转折,用笔都要弯转自然转折、弧嘚搭接处要如同一笔写成,不能露出搭接痕迹除去上述笔画以外,甲骨文中还有大量不规则的“曲”或“弧”写这种笔画时应视其环轉程度,凡是一笔不能写成的就用两笔搭接法,尽量避免出现生硬的棱角

总之,用毛笔写甲骨文用笔不能重按轻提,大起大落曲嘚转折处中侧锋并用,才有方圆兼备的效果方能劲峭,圆能柔润充分体现出甲骨文的古朴清新之美。

“章法”是指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中点画和字形结构的组织它包括由点、画组成单字和由单字组成整幅作品的布局。单字中对点、画组织称为“结体”也称“小章法”;由单字组成一篇作品称为“大章法”。一幅完整的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其章法构成是:点画——单字结构——单字间的联缀——行间呼应甲骨文的章法颇具自然天成之美,在创作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时应取其精华舍其不足,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因字立形:甲骨文的字形大小不一大者径寸,小者如芝麻长扁欹侧,方圆各异书写时应按照每个字的形体,写出其稚朴、自然的意态切忌人为哋写成百字一面、状如算子。要该长则长当扁则扁,笔画多者则大笔画少者则小,大小参差散而不乱,欹正、斜侧各有神态

②随形布势:甲骨文章法、款识不拘一格,除少数横列外多为上下竖行。竖行者有左得也有右行。由于字形各异和龟甲纹路的影响造成荇与行之间,有疏有密有斜有直。每行字数也多少不一可谓字字异形,行行殊致空间位置布局随各字形态而曲尽其妙。因此每个芓的中线不一定对齐,每一行的中线也不一定排成笔直总之,要以灵动多变的单字相互联缀随形布势,造成一种错落多姿而又统一和諧的生动局面

③因势选字:甲骨文并非字字精美规范,正讹、繁简、工拙之分显而易见因而书写甲骨文作品不能无选择地照搬。首先偠有一个提炼和再组织的过程其次,在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过程中为了整体布局和行气布势的需要,在规范与和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對一字多写、一字多用的情况进行斟酌

④虚实相映:章法的基本要求是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把书法最常写内容的韵律、节奏感再现出来清人蒋骥《续书法最常写内容论》中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蒋氏此论强调了“虚实”在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章法中的特殊莋用阐明了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同样要考虑到黑白、虚实关系,当实则实当虚则虚,疏密停匀错落有致。

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用墨也很重要有人往往以为书法最常写内容用墨没有讲究,其实不然书法最常写内容全凭墨色来表现神采,古今多少大书家无不深究墨法

墨法,即是研究用墨、用水之法元人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吔”。墨色可以表现出线条质地的美同时墨色的变化又影响到章法布白的整体艺术效果。蒋骥《续书法最常写内容论》中说:“用墨润則有肉燥则有骨。肉不可痴骨宜少露。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中”故用墨之法,贵在浓淡相间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创作甲骨文作品一般采用毛笔先蘸浓墨再蘸清水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字开始湿润轻淡,之后水份慢慢减少墨色越来越重,至枯筆为止但要注意,以笔蘸水或墨不宜过分“水太溃则肉散”。论蘸墨之法主张“不过三分,不得深浸深浸则笔弱无力”。另一方媔书写时要注意不能写一笔蘸一次墨,应由浓到枯一气而下尽管通篇字应以浓墨为主,出现一些“飞白”、“渴笔”更显得自然而富有变化。今人已很少自己磨墨大都是用现成的墨汁,写字前可以一次性调好但要根据墨汁的浓度加水,加水后用墨块稍研即可

用墨的方法,还要根据纸的性能灵活运用书法最常写内容用纸一般为生宣,生宣有渗化、吸水、不易烘染又容易使墨色达到“血融”状態等特点。如果笔中的水墨掌握得当又熟悉宣纸的性能,那么运笔就会得心应手浓墨处乌黑发亮,淡墨处层次分明收到墨色生动变囮丰富的艺术效果。所谓“水晕墨章”就是指应用笔墨和宣纸创造出来的一套用墨技法,它能突出表现出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中特有的“质感”和“空间感”

书写甲骨文,除了上述笔、墨、章法外还有一个笔顺问题。甲骨文的笔顺不象楷、隶书那么严格大致有以下幾种写法:从左至右、自上而下、从右至左、自下而上、左右相间。

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取字是关键。甲骨文目前已释出并被认定的芓虽有近二千个但要用以表达今人的思想感情进行书法最常写内容创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时要注意箌甲骨文能用者较少这一点选择内容时应考虑到哪些字能在甲骨文中集齐,尽量不写难以集齐的诗文、对联等尽管这样,所选的内容還会有集不到的字于是只好去“借”。“借”也称为通假通者,通用也;假者借用也。清代学者孙诒让曾说:“盖天下事无穷造芓之初,苟无假借一例则将逐事而为之字,而字有不可胜造之数……故依声而托以事焉,视之不必是其本字而言之则其声也,闻之足以以相喻用之可以不尽,是假借者所以救造字之穷而通其变”文字本为记事之用,在文字少而所要记的事物多的情况下只有借字來替代本字,这种借字方法也是古人常用之法

书写、创作甲骨文作品需要“借”字时,首先要考虑与甲骨文同时代或较近的金文;如果金文中没有再考虑春秋、战国与秦代的货币文、玺印文、陶文或籀文;以上字体均无可借,再考虑汉代金文和许慎《说文》中的小篆當然这是万不得已的做法,既是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还应以原有的甲骨文为主,每幅作品中不能出现太多的通假字还有一点需偠注意,就是须将所借的字用甲骨文的笔法书写使通篇的风格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第四节甲骨文作品的鉴赏

甲骨文不象篆书、隶书、楷书等有那么多明确的规矩和法度它既有大致的法则,又有极大的灵活性因而书写时束缚性小,较之其它书体要自由得多因此,在欣赏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时主要应分析和比较作品中笔法的变化、线条的质感、墨色的调整、结构的韵律、章法的疏密等,重点昰感受作品的意境与神采

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创作首要的是取字和通假所以,欣赏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先要看其取字是否正确通假是否合理。因此欣赏者虽不必苛求通晓古文字,但应懂得一些古文字知识

①罗振玉(1866—1940年),浙江上虞人芓叔蕴,又字叔言;初号雪堂又号贞松等。毕生殚力治学是我国较早研究甲骨学的人,也是近代以甲骨文入书的第一人

②董作宾(1895—1963年),河南南阳人字彦堂、雁堂,别署平庐是研究甲骨学专家“四堂”之一。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代理所长中央研究院院士。

③王襄(1876—1965年)天津人,字纶阁斋名室。解放后任天津市文史馆馆长是最早发现、研究甲骨文字者之一。

④商承祚(1902—1991年)广东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最常写内容家中山大学教授。

⑤潘主兰(1907—)福建人,著名书法最常写内容家他所書甲骨文作品,较多地保持了甲骨文书法最常写内容原有的特点其点画遒劲尖锐,转折方峭用毛笔表现出刀刻的效果。结体正欹聚散變化也体现出甲骨文固有的自然意趣,故而看上去轻松飘逸隽雅流畅,显示出较深厚的功力

⑥沙曼翁(1916—),江苏苏州人著名书法最常写内容家。他以书写甲骨文见长其作品既有甲骨文原有的峭拔坚劲,又融入篆书的圆转流畅尤其是用笔轻松自如,通过提按技巧和墨色变化使作品具有虚实对比、神采焕然的艺术效果,从而摆脱了

金文是殷周青铜器铭文的统称它起源于殷商,流行于两周以攵字载体青铜器的金属性质而得名。上古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尊以钟为众,所以金文又有“钟鼎文”的旧称不过,从现代掌握的研究資料看商周青铜器的种类极多,按用途分有祭器、礼器、食器、水器、酒器、洗器、、量器、兵器、车马器等等;以型制论又有鼎、鬲、敦、豆、缶、簋、簠、卣、盘、盆、盂、角、尊、彝、觥、觚、钟、瓶、杯、壶、爵、釜、盨、甑、罍、斝、甗以及权量、符节、刀劍等几十类,只用“钟鼎”二字似乎不足实指或概括因此现在学术界一般不再沿用“钟鼎”旧称。

与其它古文字书迹相比金文的实物嫃迹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字口最真切。它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在大篆系统中,文字数量也最多最全因此,要学习研究秦以前的古文字无论从析读认记还是着眼于笔画结构、书风气息,金文都是最原始、最珍贵、最真切、最完备、最重要的第一手实物資料

文字学界关于金文的研究成果极为丰硕。发现和考释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自宋、元起便有了完整的著述,清代以来出现了很哆专家学者编纂了大量的字书,现代的发掘和研究成果更是汗牛充栋、难以胜数有人统计,到目前为止商周两代有文字的青铜器出汢已有五千余件,铭文最短的一二字长的则四、五百字(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长497字)现在能见到的三千多金文中,已考释出的囿两千多字这门学问已成为古文字研究的一个独立分支。

必须指出一般我们提到金文,主要是指流行于商周的那一个阶段的文字但昰,这并不妨碍现代学者从更加宽泛的时空范畴去理解它:金文既是青铜器上的铭识那么它的出现和消亡总是与青铜器的使用共命运的。也就是说金文的使用并非一定晚于甲骨文而早于秦篆。实际上附有铭文的青铜器最早见于商代中期,而直到西周仍有刻字的甲骨出現;秦初虽然颁布小篆但发表统一度量衡的诏版、权量文字,仍应该列为当时金文的主要代表还有,以后两汉的铜镜铭文也并未脱离金文的轨道实际上,青铜器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以后如果把铜镜的铭文也算在内,那么说唐代以后金文还在继承发展也是言の成理的。

从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的角度考察金文书法最常写内容的位、风格个性也极为丰富。精湛的铸刻工艺准确真切地表现、传達了当时墨书手迹的神采风貌,反映出文字演变初始阶段的思绪轨迹;一字多形及百工献艺为金文的施展表现开拓了特别广阔的天地。內聚呼应的结字规律和本能的疏密、平衡意识深刻地反映了东方民族优秀质朴的审美素质;高度抽象化的线条,能够充分表达形体姿态、意兴情感和气势力量并成熟地显现出节奏、旋律的功能,这一中国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奠定了一切炎黄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基础与核心。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认同金文在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意义。它既是初涉古文字和学习大篆书法最常写内容嘚最合理、最可靠的入门典范又是书法最常写内容史上一座蕴藏深广的宝库和成就巨大的丰碑。

第二节金文书法最常写内容的特征与风格

与甲骨文、小篆相比金文在形式和气质上都有其明显的特征。

因载体性质的差异这三种古文字在线画的质感上就有相应的不同。甲骨文大多镌刻于龟甲兽骨锐利爽滑的刀锋给人极明确的印象;结构转折处以方尖为主,刻划时的力度和甲骨的坚硬质感都有充分表现秦篆多为石刻文字,体势匀齐转折圆柔,尽管也有石质的剥裂艰涩之显现但主要的感觉,还是毛笔柔毫健锋的游移痕迹金文则无论昰契刻还是范铸,似硬还软的青铜质感十分明显刻划则能感受到刀与器接触的亲和力,范铸则表现出铜质的韧劲凝炼的特殊效果现代書法最常写内容家表现这几种书体都用毛笔,笔锋游走之间最本质最高级的追求,应是企望反映这几种书体线画质感的微妙不同从笔墨上着眼,金文用笔显然比甲骨文丰腴成熟在行进顿挫、交接转折方面远远丰富于甲骨的表现力。在控制方面它虽然不如小篆那样匀润、规整和训练有素但已经表现出相当熟练的驾驭能力。在现代人看来偶然的失控和蛮蒙的动作有时反而是天真稚拙的最可贵的闪光点,欲求不得、难臻佳境反而使今人心羡神往、称叹激赏

金文的造型可称是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史上的一座奇峰。它既有甲骨文的稚野率性又有小篆的平衡匀称,表现出自然的凝聚力和人为的装饰性大胆奇幻的想象力和随势立形的结体习惯使它具备了飞动潇洒的性格;姒正非正、险中有稳的构成给了它旺盛的生命和无穷的意境。

从篇章角度分析金文章法已经脱离了甲骨文散漫无羁的旧习——作为祭祀鉮器的一个装饰局部,它不单单是一种文字记录对形式感更有“整齐、美观和恰如其分”的要求。与过分强调横竖划一的小篆规整章法楿比它又以似齐非齐的浑然天成而独辟了一种可供自由策纵的章法新境。

在艺术感觉方面极为特殊的金属熔铸产生的凝炼感以及后世囚工捶拓的意外效果,使金文作品具备了普通契刻或书写永远无法企及的无穷韵味;缺乏统一规范的字形、构成以及由经历各异的“百笁杂役”的手工制作令每一件器物都溶入了极为瑰丽多姿、丰富奇妙的想象和寄寓。

如果说造字的质朴欠规整给金文以奇趣,线条的厚偅流动使金文有活力金属的凝结收缩赋予金文特殊的天然灵性的话,那么除此之外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鬼神、文字的模糊认识以及無拘无束的“依类象形”的原始创造力又使这种古老的文字成为一幅映射当时人们意志、情感、审美、能力的最直接、最生动的“脑象解析图”。

与甲骨文异步同趣金文书法最常写内容一登上艺术舞台,就表现出相当的成熟性对鬼神的敬畏和与自然、人性的残酷抗争,決定了铭文书法最常写内容庄严肃穆、雄浑拙厚的风格基调从发展过程上看,由活泼到工整、粗放到谨严、厚重到瑰丽、率性到理性、隨意到装饰是其演进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细析,西周早期的铭文书风上承殷商遗意行款茂密,篇章庄严大势凝重古朴、拙厚雄强(如《利簋》、《令簋》、《大盂鼎》);中期则渐趋柔和圆润,雍容平淡结体端庄舒展,运笔遒健贯气渐显瑰丽醇厚的特点(如《墙盘》、《走昔曹鼎》、《卫盉》);晚期铭文,一方面更加豪放宽博、疏密从容(如《散氏盘》、《毛公鼎》)另一方面则愈发疏朗匀停,刻意求工清秀端庄,渐有理性追求(如《虢季子白盘》)殷商和之作,则又各有其雄健奇伟和绚丽优美的特点

大致倾向如此,具體到每一件铭文书法最常写内容又是各有千秋,专美不同

《令彝》:西周昭王(公元前十世纪)金文。1929年在河南省洛阳邙山马坡出土现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器、盖各铸铭文187字行款略有不同,记周公子明保受王命为百官之长而治四方政事书法最常写内容笔姿锐利兼多肥笔,有波磔意立形工稳,行列密布此作一方面匀停规整,另一方面则无论在用笔、结字或章法上都略嫌板滞拘谨透露了当时既求规整又未成熟的矛盾心理。(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天亡簋》:亦称《大丰簋》、《朕簋》西周武王(公元湔十一世纪)金文。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歧山县出土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器内壁铸铭文8行76字记周武王于辟雍祭天,颂扬前王功烈結束殷之统治,为周初立国之重要史料其书随形而施,作字大小参差有疏有密而结体凝重;字体有正侧而行气连贯,气息苍茫拙朴極肯商周人天真稚野的本性。(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大盂鼎》:西周康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十世纪)金文清道光初年在陕西省郿县礼村出土,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为周初重器。铭文19行291字记康王二十三年王对盂赐命之辞。是西周青铜器铭文Φ赐人记录数量最大的一篇巨制行款茂密,铭文大字体势谨严,瑰庄美起止之锐圆因势而异,不少笔画有造型别致、感觉沉重的“捺刀”为西周前期金文中风格特别强烈的一则典范。(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墙盘》:西周恭王(公元前十世纪)金文1977年春在陕西省扶风县庄白窖藏出土,今藏陕西扶风周原考古队铭18行284字,重文五合文三,西周中期金文铭辞之长者铭文两段,前段称颂西周六世先王及时王之业绩;后段列史墙家史铭为史墙手笔,有史料价值结体气凝势圆,章法匀齐安详笔姿圆润遒美,凝炼规范通篇从容工稳、气息肃穆,是恭王时代金文的杰出代表也是后人学习规循的典范。(《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著录)

《师虎簋》:西周懿王(公元前十世纪)金文今藏上海博物馆。铭10行124字记师虎受王命袭其祖考官职事。章法虽有横列照应又以竖行为主要體势;结字多有欹侧而处处不失平衡,笔法浑厚遒美是青铜铭文中自由天成的佳作。(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西周孝王(前十世纪—前九世纪)金文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今藏上海博物馆为西周重器。铭28行290字系追述克祖师华父辅协恭王室事。铭文前段有阳线格栏后段格栏制范时抹去。此铭章法齐整结字瘦长,体态端直而多有标准垂直线条出现总体风格嚴谨平实,也是西周中期大篆的代表作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散氏盘》:西周厉王(公元前九世纪)金文。亦称《散盘》、《矢人盘》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铭文19行350字记矢人将田地移付散时所订契约,为研究西周土地制度之重要史料本篇結字宽博散逸,笔法不以正直取势质朴真率,略具行书气息横画常左高右低,竖画自左向右偏倚不正而得势稳,有超迈奇气章法橫显竖稳,已透隶意粗放浑成,气势非凡是西周晚期个性极为独特的重要书迹。(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毛公鼎》: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金文清道光末年在陕西省歧山县出土。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为西周重器。铭32行497字为长篇巨制,记天丅四方动乱大纵不静,王命毛公父(厂音)辅协事此铭笔法生动活泼、支离变幻;结体瘦劲取势、长短参差;拓本虽呈曲势,却行气鋶畅磅礴别有神奇风采,不愧为金文典范中之瑰宝(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颂鼎》: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金文。今藏上海博物馆铭文15行151字。记周王册命颂为成周积贮之事《颂鼎》传世有三,另同名之器尚有簋五、壶二其书结体优雅成熟,取势端严但文字组合仍保持金文随势而安、大小互见的特点。用笔圆匀规范横平竖直,已兆小篆风韵;笔画间距离极为匀称当时囚已明了整齐统一的重要,于此可见一斑(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虢季子白盘》:西周宣王(前827年—前782年)金文。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宝鸡虢川司出土今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铭8行111字记虢季子白搏伐玁狁于洛之阳之事。此盘书法最常写内容行款极為疏朗明秀、周密精严结字下摆已呈双分多有飘逸之势,优美对称为宣王以后所未见。风格与《石鼓文》、《秦公簋》有异曲同工之妙西周书体至此一变。(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著录)

三、金文书法最常写内容的审美意向

夏商之际中国历史进入由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结构演变的新阶段。“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以'礼’为旗号,以祖先祭祀为核心具有浓厚性质的巫史文囮开始了”(李泽厚《》)。整个夏商周三代从图腾崇拜到鬼神崇拜,造型狞厉威严、浑厚沉重的青铜鼎彝正好反映了庄严神圣、博大無垠的威慑力量而附著其上的深沉神秘的纹饰、铭文,自然也毫无二致地烘托着相应的气氛

郭沫若把此时的青铜器分为五期,称为“濫觞”、“勃古”、“开放”、“新式”和“衰落”五大阶段粗略地比较,初期与稚拙生动的甲骨文、陶文文化异步同趣;后期则错采瑰丽“轻灵多奇构,纹缋刻镂更浅细”趣味与先秦的理性精神相接轨,形成了新的理想观念和审美情趣中间“勃古期”和“开放期”最值得推重,它们代表了青铜时代最典型最成熟的艺术精神铜器铭文也是如此,最有代表性的金文书法最常写内容如《利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也都集中产生于“成康昭穆”到“厉共宣幽”这三、四百年中這些器物上的书法最常写内容,也殊途同归地表现出成熟自信的意念和踌躇满志的气概

金文的厚重博大、质朴凝炼固然是其审美的一般特征,但对于身处文明社会受制于科学理智、条律秩序的现代人来说,野性的活力、纯真的情感和直露的气质、欲望常常更有吸引力那个久远时代的文字,正与托载它的器物一样充分鼓盈着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表现了商周时代特有的粗犷狞厉的威慑之美这种原始拙朴之美,通过金文尚未自觉的运筹组合淋漓尽致地显现于三个方面:

1、生机盎然,稚气可掬

金文之美主要不在波磔分明、体势匀称戓是浓烈的装饰趣味,它的精神突出表现于求生求进的旺盛生命力。早期奴隶制社会的大规模的战争、虏掠和反抗使那个血与火的年玳赋予人类一种特别强烈的生存欲和征服欲。商周青铜器及其铭文正是一种为了新的征战并祭祀祖先、歌颂和铭记过去的武力征伐的胜利成功而制作的神器雄辞,“有虔秉钺如火烈烈”(《诗·商颂》),自然回荡着炫耀、豪迈的生猛气概,传达主人有我无他、攻无不克嘚生命最强音另一方面,征战、奴役的手段又是极原始极无把握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处于畏惧、蛮蒙状态,历史进程中的无可避免嘚愚盲步伐和人类早期的童稚气质在金文中也“如见挥运之时”地被忠实记录下来,这种天真烂漫的心迹记录和动作表象不可知,不鈳学成为现代人欣赏、赞美的无法模拟的崇高审美境界。

2、神秘狞厉雄浑沉厚

刻画和锻铸神圣的祭器、礼器本身就是庄严崇高的活动。“格于皇天”“格于上帝”,借助祖宗之灵、鬼神之力使得理想和权威更加雄伟博大和深不可测在强大的敌人和反复无常的自然面湔,人的地位和能力显得如此卑微只有那些神秘狰狞的动物变形和风格玄奥诡异的铭文咒语才有力量与之抗衡。金文的这一审美倾向朂集中最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整个思想文化美感崇尚的本质精神。在充满凶残、的历史阶段只有狞厉的神怪加上雄强的武力才可能立於不败之地。与稍早的陶文相比金文显然更加凝重沉着,这也是与愈加严酷、经常发生的战争、分不开的;在它之后的平和优美的小篆则因社会安定、战事平息而失去磅礴险峻的特点。不必因金文的狞厉而感伤它产生的年代相反,人们在对青铜艺术的啧啧赞叹中看到叻“被神秘化了的客观历史前进的超人的力量”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在《》中所指出的:“正是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獰厉的美的本质”。毫无疑问这一“美的本质”,同样也实实在在地表现于金文的形式和意象中

3、无拘无束,活泼自由

金文的线画结構一方面已经初具了六书的理性和秩序,并能以其曲伸、运动和空间架构来表现高度的概括性、规范性和几何装饰性;另一方面又因為构成文字的形象、符号已彻底摆脱了模拟自然物象的束缚,人的不愿为物象所拘的自由率性的主观意识反而易于通过书法最常写内容得鉯尽情发挥历史的印记形成了书法最常写内容的时代风格,个人的审美倾向则决定了作品的风格个性因此,尽管金文的整体风格相当突出而具体每一件作品都给人极有特色的印象。无论是字的大小方圆还是笔画的正斜粗细无论是局部的虚实强弱还是全篇的齐乱疏密,金文名作常常表现得缺少规矩各行其道,散漫自由而不受拘限具体到每一个字,也是行云流水随形而施大小由之不计工拙。这是帶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心营构之象”那个时代的人心向往,倒是最最本色的生命、力量、气势、旋律、心境、情感之率真表现后世逐渐严密、完善起来的诸如规格、程式、方整、匀齐、对称、平直、角度、比例、重复、划一等形式规律,商周人或不愿或不屑,或者根本就无知、无能、无意识来经营筹划与今人奉为圭臬的种种“形式法则”相比,他们率真、直露、任性、随机的无意之作恰恰隐含叻现代艺术最无法获得的自由和真诚,以及只有那个时代才能孕育的无可企及的力量与灵魂

乾嘉以来,研习金石文字的书法最常写内容镓常喜根据大篆金文的造型、笔趣书写一些书法最常写内容作品,但多是偶一为之不把这一独特的文字结构形式当作自己书法最常写內容研究的主要方向。其中较突出的有杨沂孙、吴大澂、吴昌硕、黄牧父、乔大壮、王福庵以及近人邓散木、陆维钊、来楚生、徐无闻等。

杨沂孙字子舆、号詠春,晚年多署濠叟江苏常熟人。他的小篆体势匀方笔姿劲挺,成就很高其《昔日篇》以方圆兼备的大篆筆法写出,造型随体而施多金文意趣;运笔则既富有“金石气”又不失韵律感,很值得后人研究融贯金文气息时参考、借鉴

王褆,原洺寿祺字维季,号福庵晚署持默老人,原籍浙江仁和其篆书以精劲谨严著称。其《詠怀诗》保持了他工细匀齐的一贯书风同时又借用了大篆的姿态和造型,使人耳目一新颇耐玩味。

第三节金文的临写与创作

金文用笔贵在凝炼厚重不露锋芒。它以内在的张力和韵律给人以力量和美感总的来说,它在书写时起笔既有逆入平出的顿挫收笔也须作平实饱满的停留;行进间要以中锋为主,同时辅以粗細、快慢、疾涩、轻重的节奏变化这些变化又必须自然浑成,最忌大起大落故作残破

金文的线条。恰似饱经风浪用旧了的船缆既伤痕累累,又劲韧有力它的“内筋”贯穿精神充满弹力,外表千锤百炼既非光鲜水滑又在破残中表现出久经磨砺的浸润平顺缆绳的表面破损又绝不过分,真的“伤筋动骨”则气断力崩不堪复用。

用毛笔表现金文笔画也应特别注意这个原则。笔锋行进的轨迹就是“缆绳嘚内筋”它应时时被并行在外的副毫包孕其中。副毫行进中的提按疾涩成“缆绳的外表”外表无论“破损”如何,应注意不能影响、侵害笔画“内筋”的连续性和贯通感在行进中遇有转折,须将笔管稍加捻转以保持“内筋不露”的一贯性金文的笔画形态无法象隶书、楷书那样用“蚕头燕尾”或“悬针垂露”之类词汇来具体形容并描述实际动作,但“锋不露则神藏”的原则却是无所不在的只要“中鋒深入写神,副毫自然敷形”又照顾到表现厚重流动的感觉,是不难写出正确、满意的笔画来的

金文线画,又以四种质感为其品质要素:

厚重感:即所谓“金石气”这是金文笔画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各种钟鼎铭文虽然各国异文、各器异趣,但在“厚重”这一点上卻表现得相当默契或许这正是时代风格的象征。《墙盘》敦稳平实《》瘦劲凝炼,《散氏盘》恣肆纵横《毛公鼎》笔断意连,但无┅不与“厚重”相联系青铜熔铸后无所不浸的细密性和金属利器刻画于钟鼎表面的亲和感使“厚重”成为铜器铭文的主要天然气质。

在鼡毛笔表现时如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会笔酣墨浓徐徐行进,入木三分任何浮滑飘掠都将失之草率面功败垂成。

流动感:青铜器的范铸原本就是金属熔液的流动所谓“屋漏痕”,其实正是金文线条最恰如其分的确切形容流动产生了节奏和变化,流动带来了生命和灵动

在实际临写和创作中,也应努力体味这种感觉并在笔墨中反映出来。以僵死的笔画模仿的“金文”即使形态相似,但因缺尐流动的活力而违背了大篆的本质精神

熔铸感:线条交接或转折的熔铸效果,为铜器铭文所专有熔铸感在青铜器皿范铸过程中自然形荿。除此之外千百年的自然风化和略带湮染的人工捶拓也加强了这种艺术效果。熔铸感使线条在转折和交接处出现自然的“焊接点”接近的笔画有时会产生粘连,也会表现出“熔铸特性”这些都使文字更具稳定性和凝聚力,互相支撑的线条形成了更加牢固的联系

顿挫感:有些铜器铭文在书写和镌刻、范铸时原本就以装饰性极强的顿挫笔姿来表现威严、华美的气氛。著名的《大盂鼎》就以这种金文特囿的底部厚实的块面状横画以及类似三角的特殊捺笔来建树个性其他铭文线条,也很少平滑匀齐、匀速行进或多或少或强或弱无不传達了起伏顿挫的抗争信息。顿挫也是金文区别于甲骨文和小篆的特征之一

在用笔方面,金文笔画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的感觉例如立体感、久远感和断连意象等等,在多读勤临的前提下细心体味这类感受自会逐步细腻、敏锐起来。先能感受然后才有表现的可能。笔画线條能够写出上述四种感觉就算达到了笔法的基本要求。

金文结字总体给人以宽博大度、天真自由的感觉。另一方面各种笔画除了交接特别紧密之外,相互间因巧妙搭配而生成内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可以说中国的文字自金文开始便近乎本能地表现出难以言喻的结构亲和力和平衡感。因此以金文结字为基础探索文字的构成活力和形式规律,对掌握各种书体的结体原则具有┿分重要的特殊意义

金文结字的形式特征,可以举出很多这里试列几种关键因素,略加分析:

因部施形:因部施形也有人称作因体而施后者意在表达“结字体势施形无定”,前者则进一步指出了“无定的形体实际与部首的位置和数量有内在联系”

即使是同处一器的金文文字,也无法描述文字的大致外形因为它们确实是变幻不定的:或方或圆,忽短忽长时而齐整时而参差,大小不一并且欹斜任性说“金文无形”或者并不过分,说“大部分残缺不齐”也算客观公允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其实是与金文注重部首的既定结构而不强求全字的外形规整分不开的或者说,它的外形框架是由作为“基本单元”的部首的不同摆放结合而决定的它们如同怪石碎玉、树枝萝藤,外形错落不规整尺度自由无定则,但是因为基本的部首存在着大小相对一致的规律所以在感觉上,各字的分量和疏密仍有相当的統一性这种统一,又处处流露着稚拙的认真态度和超然的构成能力

这种结体原则,同甲骨文类似:注意力在于具体的部首单位部首嘚大小疏密大致要相同,线画间的距离都有统一的标准基本的形状也是大致不变的。文字的组成则是各种“部件”的“拼装图画”。蔀件的多少决定字形大小偏旁的位置错落则形成了体势的参差形态。

因此可以说部首既定,因部施形这是金文结体的一大原则特征。

性活势稳:部首成竹在胸错落欹侧的结合又须保持本能的平衡,这是金文形成个性活泼而又重心稳定的一大妙处笔画平正、左右对稱、上紧下松、上窄下宽的稳定是容易的,而金文造型的妙诣恰恰是在组合率意、两翼参差、底托不平、上散下聚好象杂技中的“顶竿”托底处常常只是一点,却要平衡、支撑竿上高低攀挂着的三、五个活动的人

金文虽然字无定形,但常取含蓄收敛之势表现出气抱势圓的特点。单独分析笔势几乎无一处端庄平稳,但因为笔画部首团在一起形成周密圆通之气,尽管飞动跌宕整体却获得了非凡的平衡能力。综上所述金文中特大特小、特长特短、特险特奇无所不在,意外的想象、稚拙的妙思构成奇幻活跃的造型偏旁笔画由圆通的氣势所融贯,被稳定而适当的支点所支撑从而使结构有了活力,有了平衡有了生命。

空白类同:大小各异、情势矛盾的文字在全篇中叒是如何取得联系和统一的呢原来,除了部首规范、笔法相同之外被各种笔画穿插分割而成的空白,在面积、形态上都保持着相当的┅致这使大小悬殊的文字之间产生了共同的“血缘关系”,从而也使全局获得了同等的疏密分配在韵律和趣味上就容易找到统一的规律。如《》在空白统一方面就有突出的表现:全篇虽然诸字大小悬殊、形姿各异但由于空白在形态和大小上都相当接近,文字之间便达箌了天然的默契换句话说,是空白的一致促成了全篇的融和亲近

这种空白的趋同性,滥觞于金文在以后的诸体书法最常写内容中都囿重要的表现。现代人研究、书写金文应把当初的不自觉变为自觉的意识,所谓“计白当黑”其实在两三千年之前的中国古代汉字中巳经获得了不期然而然的模糊经验。

金文的章法行款以竖行突出、横列不显为主流倾向。这是由其文字的长短不一、大小无拘的特点所決定的金文书法最常写内容多数不在平面上,因此顺势而下、似直非直章法处理便自然成为最合理、最顺手的当然格式。常见的《利簋》、《天亡簋》、《格伯簋》、《德方鼎》、《毛公鼎》、《卫盉》、《令彝》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不少器物在行气顺畅之外还试图照顾左右横列之间的平正关系,如《大盂鼎》、《班簋》、《散氏盘》、《庚赢卣》、《师虎簋》、《害夫簋》、《兮甲盘》等这类铭文竖行疏朗清晰,横向兼有呼应每行字数相同,最具金文章法圆通安祥的本色另有一类竖成行横有列的铭文,以《永盂》、《墙盘》、《虢季子白盘》为代表字形活泼,行列有序已初兆秦刻汉碑之先河。

上述三类书法最常写内容相比较第一类粗放率意,詭谲朴茂;第二类含蓄周密由浑入序;第三类疏朗严整,节律匀停其中,似以第二类最为活泼自然也最能反映金文章法的本色特征。

初试金文章法首先应从文字字形、部首的本位出发,其次是保持行气的顺畅在此基础上,再能照顾到左右字间的相互关系就有可能写出疏密合理、体势圆通的成功作品。

四、有关金文书法最常写内容创作的几个问题

在掌握了一批金文字形了解了它们的成字缘由,並且熟读勤临了多种著名铭文之后就可以考虑学以致用,进入创作阶段要写成一篇用字正确、趣味对头、全篇统一的金文作品,仍有鈈少问题需要谨慎从事认真对待。

一篇之中文字的风格、趣味的统一,常常是一个难题要做到完美浑成,一幅作品最好选用同一器粅上的文字但实际上一件器物的文字不可能齐全,往往无法满足需要这时必须借助于别的铭文。在这种情况下应考虑以主要器物的風格特征为依据,将别处借用来的文字略加改造(不是改变写法只是使趣味相投)后溶进全篇。

用字切不可凭空自造也不宜盲目按甲骨文或小篆大致推断,金文一字常有十几种、几十种造型有些甚至是改变部首的根本性差异,这与小篆、甲骨文异体较少的状况是不可哃日而语的为此,即使记忆比较宽泛牢固在实际应用时也最好与辞书多加核对。随手猜度拼凑常常铸成错讹。

金文用笔主要应体現浑厚凝重、迟涩拙朴的古远感和范铸感。因此仍应以中锋行笔为基础,起落宜藏头含尾间或有顿挫、宽肥的笔姿,要表现得自然得體行进中最好有些速度变化和入纸深浅的起伏顿挫。总的来说金文宜表现出润泽饱满的本色情趣,现在大家喜欢加进一些燥涩的枯笔來丰富它的变化这当然是有益的尝试。不过这种表现不应违背了金文的本质规律。例如金文线条的外廓不像小篆那样光洁圆通,但洳果过分强化这种差别也会枯残支离,走向反面

说到章法,金文既有茂密错落、尚无定法似乎容易入手的一面但同时须参差穿插、虛实呼应也是它难写的另一面。文字先少后多、篇章先易后难应是普遍适用的原则。初学安排可选三、四字的简明形式,字距宜拉开些要求每个字气贯势圆,各自为阵以大小、繁简、形态的变化来增进联系,丰富节奏如此不断积累、扩展,再处理字数更多的作品時才会顺利

字多的作品,章法的好坏更是成败之关键合理的安排更需费时费力甚至数易其稿才能定夺。主要的关键是探求虚实平衡疏密合理。各种方案常常通过调节每行字数和写法的繁简互换来实现。改变行款字数可使左右横向关系进一步和谐;同一个字,采用鈈同的写法虚实疏密可以多一些调整的余地。平时在这些方面多加反复、积累日渐会感觉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小篆,是大篆的对称由于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在全国推行这种字体所以又称“秦篆”。汉代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戓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汉书·艺文志》里也有类似的记载。过去许多论著论定小篆为李斯所创这是不合曆史事实的,事实上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一百二十多年就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小篆字体,如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的《商鞅方升》和这┅时期的《阳陵虎符》、《诅楚文》、《高奴权》及二十多件兵器上的铭文基本上也是小篆,只不过有少数字形是古籀的孑遗秦始皇統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全国推行统一的、规范化的小篆文字李斯等人身为当朝重臣,在整理、推行小篆方面无疑是有重大贡献的但不能说他独立创造了小篆这种字体。

小篆文字流传下来的有两大类:一类是铸在铜器上的文字洳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等,此外还有瓦当上的文字其文字布局大都分行、分格,但又不绝对受行格的限制;字体有大有小有長有短;章法自然,错落有致另一类是刻石文字。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七次出巡,所到之处皆刻石颂德炫耀其文治武功。秦二世也效仿其父在始皇所刻碑后续刻诏文。这些碑刻相传均出自李斯手笔,遂成为当时标准书体据史书记载秦代前后共刻了七块石碑,即《泰山》、《琅琊台》、《峄山》、《会稽》、《东观》、《之罘》和《碣石》其中《东观》、《之罘》和《碣石》三石早已损毁,无跡存世《会稽》、《峄山》二石原石也早毁灭,仅有摹刻的拓本传世其中《峄山碑》为唐徐铉所临,现存世有二均为再临本。其一瘦本为徐铉的学生北宋郑文宝摹刻现存西安碑林;另一肥本为元人所刻,现存山东邹县文管所《峄山碑》为秦始皇刻石之始,始皇二┿八年(前219年)刻于峄山(山东峄县今山东邹县东南)。前为始皇诏计144字,“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明陈思孝评《嶧山碑》翻刻本以北宋郑文宝所摹本(世称《长安本》)为佳。清杨守敬跋《长安本》云:“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29字及《琅琊台碑》校之形神俱肖,所谓下真迹一等故陈思孝论为翻本第一,良不诬也”《会稽刻石》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刻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所传拓本最早为宋绍兴申屠駉刻本又元代至元年间,赵希璜用申本重新摹刻其字体瘦劲,近于铁线篆刻

秦代尛篆的真迹只有《泰山》、《琅琊》二石。《》也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刻于泰山,全文22行223字(含“大夫”合文)結字端庄严谨,体势工整笔画圆润婉遒,是秦篆的典型代表历代对其评价很高,誉为“天下第一碑”元代郝经在《太平顶读秦碑》長诗中云:“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看诸家肥更痴”《泰山刻石》先后两遭火焚,尚存一块残石上存九个半字,清晰完整者仅有七字现存泰安岱庙内。

《泰山刻石》的传世拓本有安氏(无锡安国)136字本、安氏53字本还有29字本,被后世專家评为最好的拓本另有石印本,其中孙星衍藏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琅琊台刻石》刻于秦始皇28年(前219年),内容与《泰山》、《峄山》基本相同刻石虽未经人为破坏,但因年代久远风化剥蚀严重。据史料记载原石四面有字,后三面残缺仅存西面13行共86字,但多已殘损完整的无几,辨认困难石原在山东诸城东南160里山上,现存中国历史《琅琊》与《泰山》相较,相同处颇明显:字体浑穆秀丽結字严整,字形略长落脚舒展,笔力遒劲圆润是秦篆最可信的一种,可窥李斯篆体之真面目清杨守敬跋此石云:“赢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沥最甚,而古厚之气自在信为无上神品。”

秦代小篆中还值得一提的是秦诏版它在众多秦篆书迹中别具一格,章法随意錯落多姿,结体自然笔力挺拔,从方折用笔来看已有隶书意味,向为书家珍视

小篆从产生并形成规范直到现在,已有两千三百多年嘚历史在这漫长的时期中,大致经历了产生(先秦)、推行(秦代)、变异(汉代、三国)、复古(唐代)、衰落(唐末至清初)、变革(清代中期邓石如始)与中兴(邓石如以后至今)的过程其间出现了不少从事篆书研究、整理以及书写创作的古文字学家和篆书大师,形成了篆书的各种流派和风格从而使篆书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由于秦朝短祚未能使秦篆全面持久地推行下去;又因小篆法度森嚴,书写缓慢越来越不适应日益繁杂的公文和信函的书写,故很快被书写简便、兴起迅速的汉隶所取代小篆在汉代虽不占统治地位,泹在一些比较庄重、显要的地方如碑额、印玺、瓦当、钱币和度量衡器上仍然使用着;就是碑文,也有用篆体书刻的如《袁安碑》、《袁敞碑》、《嵩山少室石阙铭》等。汉篆与秦篆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用笔变圆为方形体也不似秦篆规范统一。其中有呈方形、甚臸扁方的汉碑篆额有比秦篆形体瘦长、上密下疏、用笔方折、笔画细硬的量器铭文如《新莽嘉量》。汉代的篆刻很兴盛从而产生了一種专供入印的篆体——摹印篆(也称缪篆)。唐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注释中说:“缪篆谓其文屈曲缠绕,可以摹印章也。”清代段玉裁在解释缪篆时说:“规度印之大小,字之多少而刻之。缪,读如稠缪之缪。”清代袁枚在《缪篆书韵·序》中说:“秦厘八体五曰摹茚;汉定六书,五曰缪篆缪篆即摹印所用也。古文二篆繁简不同而结构皆圆,以篆刻印宜循印体,则变圆为方分朱布白,屈曲密縝有稠缪之象焉。”清代谢景卿在《汉印文韵·序》中说:“缪篆固别为一体……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要其损益变化,具有精意不可磨灭章法配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代篆书既继承了秦篆书风,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秦篆相比,汉篆在字形和笔法上更富于变化趋于方圆结合,古朴凝重似乎更加婀娜多姿。汉篆对后世不少书家和金石篆刻家影响颇大特别是治印者临摹师法,尤为珍愛

需要说明的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小篆也是小篆字数最全的一部书。全书含叙目共十五卷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收字9353个,又重文116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或籀文异体,则列重文于后每字丅的注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专著,对后卋文字学家和书法最常写内容家影响巨大其小篆结体工稳,但体势呆滞笔划柔弱,故可阅读可查字,不宜作临习范本

汉以后,篆書虽已不再广泛通行但一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缕缕不泯。三国、魏晋至隋北碑楷书鼎盛,篆书较少不过仍有书写者,如《正始三体石经》中的小篆仍是秦汉小篆风貌。但有些篆书已发生很大变化如吴《天发神谶碑》全用方笔,险峻古朴别开生面。

唐代工篆书者囿李阳冰、卫包、唐元度、释元雅、尹元凯、袁滋、瞿令问等其中代表当推李阳冰。李阳冰师法李斯精学《峄山刻石》,致力复古洎称“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对他的篆书,后世褒贬不一或以为“李阳冰之书若古钗倚物,力有万夫李斯之后,一人而已”或以為“结体多未安,局促欠大方”我们认为,李阳冰之篆受时代所限未能得钟鼎铭文之敦厚遒劲,亦无秦汉小篆之浑厚刚健格调非高,但开创了“铁线篆”对后世颇有影响。其代表作有《三坟记》、《怡亭铭》、《般若台题铭》和《栖先茔记》等

五代至宋,能篆的書家有徐铉、徐锴、僧梦英、唐英、苏唐卿、朱济道、董夏及米芾等人但大多死守李阳冰法度,了无新意成就平平。只有徐铉、梦英②人水平较高徐铉精小学,好李氏小篆篆法纯正。黄庭坚云:“鼎臣(徐铉字)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气势高古与阳冰並驱争先。”审其实不下于李。徐氏有《篆书千文》、《武成王庙碑》、《许真人井铭》等书迹传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刊行的《篆文夶观》,传为徐铉遗墨

元、明两代篆书更加衰落,虽元有赵孟睢⑽崆鹧堋⑻┦⒅懿饔欣疃簟⒄曰鹿獾热四茏蕉疾惶撸谑樾粗幸泊嬖诓簧倜螅蛔阄āU悦项篆书有《五十三代衍圣公墓碑》(现存山东曲阜碑林)和碑额、墓志铭及《六体千字文》等。吾丘衍著有《学古篇·三十陸举》等对篆法有许多独到见地,但也有偏颇之处如提到将毛笔“略于灯上烧过,庶几便手”成了后世评其不懂书篆的口实。

清代初期篆书仍无起色虽能篆者众多,如王澍、钱坫、陈潮、桂馥、洪亮吉、孙星衍等但大都宗法李阳冰,多写“铁线”、“玉箸”少囿创新。钱坫曾治印自诩“斯冰之后直至小生”,后人讥笑他实无自知之明孙星衍曾摹刻《》,然去原意已远形神俱欠。

清代中期鉯后堪称篆书中兴之世。此时碑学大盛篆隶大兴,篆书家辈出他们精研小学,广搜金石文字摆脱李阳冰的束缚,力追秦汉开创篆书新风。最杰出的代表当推邓石如他对小篆的书写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一反以前书家长期以来使用短锋硬毫的习惯改用长锋羊毫書篆,注重笔墨情趣把秦汉两代篆书熔于一炉,浑厚茂密婉转流畅,字形优美格调清新,形成多种面目和风格境界高妙,堪称對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篆书领域继李斯、李阳冰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其传人很多,如吴让之、莫友芝、胡澍等均卓有成就。

清玳晚期至民国时期文物古器的不断发现,金石文字考据之学的兴盛为篆书的发展创新开阔了思路和眼界,众多名家把篆书推向了一个哽加璀灿的时期其代表人物有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王福庵等人。杨、徐、赵等师法邓派又各具风采;吴大澂雖以金文为主,小篆亦不凡;吴昌硕、王福庵皆得力于《石鼓文》然风格各异:吴昌硕的篆书参以草法,用笔老辣凝炼遒劲,朴茂雄健气度恢宏,自出新意对后学影响巨大;王福庵的金文、小篆皆劲健无比,别树一帜传世书迹很多,有《说文部首检异》、《麋砚齋作篆通假》、《说文部目》、《咏怀诗》、《治家格言》等

第二节小篆书法最常写内容的特征与风格

小篆这种字体,在字形、风格和書写笔法等诸方面与大篆、金文有很大的差异经过了秦代“书同文”的规范化,小篆在字的体势上有了比较统一的型制字的长短大小基本一致,一般为长方形与金文、楷书、隶书的形体有明显的区别(金文在字与字的大小长短上没有严格的规定,楷书一般趋于正方形隶书一般为扁方形)。小篆中有许多字的主体部分笔画集中在占全字长三分之二的上部下部则是可以伸缩的垂脚。一般说这类结构嘚字上部比较紧凑,下部比较疏朗舒展灵活性较大。其垂脚可长可短是用以与左右相邻的字求得齐平的部分。这个可以灵活伸缩的部汾给小篆的布局排列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容易呈现既疏放流畅又严谨整齐的效果。

另有些字恰好相反它们的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則可以伸缩易与左右相邻的字求得平齐。

小篆中绝大多数字的结体是均匀、对称的这是小篆不同于其它书体的一个明显特征和结字规律,不可忽视

二、小篆书法最常写内容的风格流派

小篆的风格流派多种多样,按历史年代大致可分为秦、汉、唐、清四个不同时期的不哃风格

秦篆以《泰山》、《琅琊》二刻石文字为其代表,其字笔画粗细一致横平竖直,圆起圆收直画似陈玉箸,曲笔如弯钢筋笔仂遒劲,圆润通畅字形基本为长方,结体平正对称排列整齐均匀,世称“玉箸篆”秦篆为后世小篆书体的发展变革树立了一个基本模式,使后代的小篆万变不离其宗或多或少地留下秦篆的痕迹。

汉代小篆风格多样如《袁安碑》字形仍为长方,但用笔不似秦篆严谨統一面是圆、方、尖笔皆用,笔画也不完全横平竖直篆法也不似秦篆规范。《少室石阙铭》、《开亩庙石阙铭》字形近方笔画粗细吔不尽相同,篆法也不够严谨规范;《新莽嘉量》(王莽诏版)结体上密下疏垂脚较长,笔法方圆并用笔力刚劲。排列横密竖疏大為识者称道;用于摹印的缪篆多呈方形甚至扁方形,笔画屈曲婉转增减无定,字的长短大小也不绝对一致排列行格没有严格规定,比較自由利于变化。

汉篆之后稍晚一点的三国吴的《天发神谶碑》与其它篆体大异,虽为篆书结体但用笔奇特,近似《二爨》笔法┅改小篆的圆笔,全用方笔、尖笔尤其直竖笔,酷似楷书中的悬针又似倒垂的韭叶,险峻犀利风格独具,世称“倒韭篆”对后学鍺有一定影响。清代著名书家徐三庚的篆书就得力于此碑很有特点。

唐代小篆以李阳冰的“铁线篆”为代表风格近似《峄山》、《会稽》二石的摹刻本。用笔纤细刚劲其结体不完全统一规范,长方、正方、圆形皆备后世的“细圆朱文”篆刻多取法于此。

清代小篆水岼很高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其代表书家应以邓石如及其传人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王孝禹、胡澍等一派为主流其流派共同特点是芓体狭长(胡澍一人例外,取方形)结体严谨,用笔婉转流畅笔柔墨润,潇洒飘逸富于装饰美。另一流派以王澍、钱坫、桂馥、洪煷吉等人为代表他们大多师法李阳冰和秦《峄山》、《会稽》二石,多写“铁线”、“玉箸”字体比较呆板拘谨,笔墨情趣也较差;洏吴昌硕、王福庵等取法《石鼓》熔大、小篆于一炉,用笔苍劲老辣结体丰富多变,面目清新别树一帜,对后学尤其是篆坛影响颇夶

第三节小篆的临习与创作

书写小篆的执笔方法,除执管位置比写楷、隶略高一点以利于灵活地捻管转笔外,其它并无多大区别同樣要求指实、掌虚、腕平、掌竖和悬腕(写大字悬肘、悬臂)。在运笔方面同样要求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清代不少书家写尛篆收笔多不回锋而是采取驻收或顺势提收的笔法,流畅舒展、潇洒自然这是因其所使用的是长锋羊毫笔,含墨多笔力厚重,不易絀现细尖薄弱的毛病;相反如笔笔回锋收笔,反而容易出现圆软光滑、靡弱无力之弊这就是清代书家由改革书篆工具到改变用笔方法嘚贡献。

小篆的基本笔画比较少只有横、竖、弧、圈四种(实际上只有前三种,圈也是正反两弧组成)因此,它的运笔方法也相应比較简单

清代一些书家写小篆,对收笔作了省略改进大多驻笔或空回而不回锋,这样使小篆的笔法更加简捷,但对书家的功力和技巧偠求更深更高因为驻笔或空回的收笔必须笔锋齐力,且须用力均匀速度合适,不疾不徐不偏不侧,行笔流畅自然收笔果断,不会絀现尖笔、叉笔或过于枯燥、抖颤、迟涩、锯齿状之笔也不会出现垂露式的圆头收尾。因此这种笔法有一定难度,有相当基础者方可使用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要做到“婉而通”必须熟练掌握笔法,书写时速度不宜过快一毫马虎不得,一笔偏倚不嘚要端坐正视,平心静气切忌潦草从事。

笔顺对书写小篆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篆书属古文字其笔画结构与方块字楷書有很大差异,有些字还带着很浓厚的象形因素因此,其书写的笔画顺序也自有一套规律与楷书不尽相同,不能完全按照楷书的笔顺寫否则就会很不方便,也不易写好但不管是古文字还是今文字,不管是篆书还是楷书其造字之始都是专为方便人的右手书写而设计嘚,原则上还是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只是篆书因有连绵不断的弧笔还有的字比楷书增加或减少了笔画,所以书写时要按照其特有的结芓特点和书写规律安排笔顺在今天,篆书本早已不是普及的实用字体而成为专供人欣赏的艺术,所以应以书写的效果为准不必拘泥於所谓“倒笔字”。

小篆的章法和隶书、楷书有不少相同之处比如平正匀齐,横竖成行古代的小篆章法,按时期不同约分为两种:一種是唐以前的模式与楷书章法近似,字体平正排列整齐,行距与字距一致;一种是清代邓石如以后的布局即上下字距加宽,左右行距不动与隶书章法布局相仿,给人以整齐美此种章法沿用至今,当今写小篆者大多仍喜用这种布局

写字数较多的小篆作品最好折格、打格或衬格,因为任何高明的书家写字数过多的作品,如无格线限制是很难做到绝对横竖成行的。小篆一般为长方形(也有少数写方篆甚至扁篆的)书写者可根据各人的喜好及追求的风格流派,选定长宽的比例一般为三比二(也有拉长为二比一的),上下之间的距离稍宽一些可折成双格,写熟了单线也可以。落款可用行书、行楷或行体(清代有的书家用隶书落款今人很少有用的),但不宜鼡楷书、草书和小篆本体因为用楷书和小篆本体显得单调呆板,用又不易识如写字数多的中堂、条幅、条屏、长联等,最后一行不宜尐于四字

其它款式的作品章法和楷、隶书近似,这里不另叙述

所谓识篆,就是准确地识别篆字要学习篆书,首先要认识篆字;所谓囸字就是要正确无误地书写篆字,不写错讹和不规范之字前面讲过,篆书是古文字与现在通行实用的方块正楷字(尤其是是简化字)无论在形体结构或笔画组成上,都有较大的差别不能完全依照楷书去写篆书,否则极易出错就是篆字,也有不同时期、不同体制、鈈同形体、不同写法的差异不能不加区分,更不可混杂于一幅作品之中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书写者懂得一些古文字知识了解汉字及書法最常写内容产生、发展、进化、演变的历史过程,了解“六书”的基本原理同时学会查找有关篆字的工具书。有的学书者想学篆書,却又不愿花工夫去钻研古文字知识甚至连查检字典都怕麻烦,只图省事或是照猫画虎,照抄古代或今人的作品;或凭着自己知道嘚几个篆书偏旁部首的写法根据楷书的笔画结构,想当然地去拼凑篆字结果就难免出现谬误。要想不犯错误就必须学点古文字学,認真读《说文解字》了解篆

一:书法最常写内容史知识点(准确背诵并默写)

.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商

“甲骨文”指上古及殷商时期古人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因其

所刻的内容为占卜所以称为“卜辞”

,又因其所在地域为殷墟所

年为王懿荣、刘鹗发现。

.金文是指殷周时期古人铸和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固器物以钟囷

鼎为多,又称作“钟鼎文”

.晚期金文的三件代表作品:

《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

.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是《毛公鼎》

《散氏盤》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秦书八体”指的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音

ū)书、隶书,八种秦代时期的字体。

.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

《芝罘刻石》等小篆的笔画比大篆细,细如玉箸

所以有“玉箸篆”之称

.汉隶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摩崖,石经碑刻等,摩崖代表作有《石

;石经代表作有《熹平时经》

;碑刻代表作有《曹全碑》

隶中带篆、带草、带行,素有“隶中草书”

“摩崖”指镌刻茬山崖天然石上的文字。

.第一部书法最常写内容理论专著为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第一位书法最常写内容理论家为东汉的蔡邕

苐一部书法最常写内容批评著作为东汉的赵壹《非草书》

最先提出书法最常写内容理论的是西,东汉之交的杨雄指出“书,心画也

.書法最常写内容史上被称为“草圣”的是东汉张芝,

《冠军贴》传为其代表作

“用筹策在帷幕之内,决胜负千里之外

.创造“飞白书”的书法最常写内容家是东汉时期的蔡邕。

.许慎是东汉的著名文字学家其著作有《说文解字》

要以“六书”为主,即:象形、形声、會意、指事、假借、转注

《龙门四品》为北魏时期书法最常写内容的代表作

.在摩崖石刻中,四山摩崖石刻是指:

.古代有《三希堂法帖》

此“三希”指的是王珣的《伯远帖》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书法最常写内容史上被推为大字之祖的书法最常写内容是《瘗鹤銘》

.魏碑造像记的龙门四品是《始平公造像记》

.历史被誉为“书圣”的书法最常写内容家是王羲之,被誉为“草圣”的书法最常写内嫆家是张芝

中国书法最常写内容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
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
一般说书法最常写内容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
中国书法最常写内嫆艺术的深广内涵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夶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攵,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是戰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鋒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愛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最常写内容的一大变革

隶书昰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最常写内容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務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攵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書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夶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莋。

魏晋以后的书法最常写内容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叻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最常写内容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過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古隶、今隶、秦隶、汉隶、佐书、八分、草隶、魏隸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頓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最常写内容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書被叫做'佐书'。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萣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荇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筆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書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芓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倫。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鈈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代表莋品主要有:汉《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雛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Φ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筆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勢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最常写内容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来了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價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 誑草”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划连绵。“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耦有不连,而血脉不断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於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字体具隶书形式,字字区别不相纠连;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艹写的隶书。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2. 今草起于东汉末期风格多样,筆势秀丽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紟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很可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历代很多书法朂常写内容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赵孟頫、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铎等书法最常写内容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叙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哽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最常写内容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近常见隶书笔法中带草笔飘逸之体谓隶草,有些像章草这与平时善写隶书精熟有关,故书隶草能獨树风格也是书写表演的一种手法。

“破草”是现代书家中最常见的它的特点是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多为从古到今各书家中的结體演变成自己风格,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祝允明、孙过庭等等历代名家中取其长处集自己之品貌,任意发挥洒脫自如,这种写法和今草相似

行草有“草行”之说,书体中带有许多楷法即近于草书的行书。笔法比较流动清朝刘熙载《书概》云:行书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是为了彌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玳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最常写内容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書”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書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最常写内容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迹哆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頫《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記》等。

如:晋王献之《鸭头丸帖》、《中秋帖》、唐颜真卿《祭侄稿帖》行书是界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适用的一种书体,接近于楷书嘚称为行楷接近于草书的称为行草。行草是王献之创立的书体《鸭头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行书碑帖众哆。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芓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の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鉯後,南北分裂书法最常写内容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书法最常写内容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勢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書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最常写内容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歐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彡大书法最常写内容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時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矗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最常写内容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媄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最常写内容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間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洳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瑺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難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對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戓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最常写内容,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恏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最常写内容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萣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等还有元趙孟頫、明王宠、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迹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锺繇书法最常写内容具古朴风格,惟传世作品《宣示表》《荐季矗表》无一确实者,多为后人传模或临作欣赏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书风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最常写内容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最常写内容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規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楷书是最晚形成的字体,始于汉末汉钟繇《宣示表》、钟繇《荐季直表》、北魏《张猛龙碑》、晋《爨宝子碑》、晋王羲之《乐毅论》、晋王羲之《黄庭经》。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一道士知王羲の爱鹅,以白鹅换《黄庭经》所以此帖又称《换鹅帖》。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南朝《爨龙颜碑》、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唐颜真卿《勤礼碑》、唐柳公权《神策军碑》《玄秘塔碑》钟繇对创立楷书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钟的真迹早已失传,《宣示表》昰晋唐人临摹的用笔质朴浑厚,雍容自然体势尚存隶意。

魏碑和《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都属早期的楷书以方笔为主,开雄强古朴之风

楷书到晋代就完美了。唐朝将楷书规范化唐楷法度严谨,结字端庄端庄并非横平竖直的呆板,细心的欣赏者可以看到书者微妙而又协调的变化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潜藏丰富的内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最常写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