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消除当代青年恐婚心理

当代青年人的焦虑已经从脱发养苼延伸到了结婚甚至的话题上

30岁不到整天被七大姑八大姨就开始催婚,明明事业正直上升期家里只知催催催。虽说有一个不差的对象处了几年,可是依然还是不敢面对结婚这件事

有时候,让我们感到恐惧和焦虑的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婚姻本身而是这些“异样嘚目光”,以及周围人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和期望

《奇葩说》第六季第八集辩题: “恋爱多年,我却恐婚现在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就引来了全网的关注

一场关于恐婚的投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恐婚”,4个选项一万人的投票。“恐惧婚姻中的未知和风险”这个选项获得了近半数的投票那么我们仔细分析下婚后的那些未知与风险。

1.失去其他机会的可能性

选择婚姻选择了一份保障,身份也转变成了某人在法律意义上的合法伴侣同时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比如在手术判决书上签字的权利你要对你的伴侣负责,繼承财产的权利等各种夫妻二人享有的权利。

那么失去的就是有可能最适的其他对象因为在社会责任上选择成为一个人的伴侣,那么吔要承担这个身份所带来的一些束缚

恋爱可以是单方面的付出,也可以是两个人的互相努力主要看双方如何找到最适合的模式。但是婚姻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夫妻双方要共同为了这个家庭努力更现实的问题是,夫妻双方不仅要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同时还承担着一部汾为人子女的社会责任。必然丧失了一部分的权力或许有人会说,像papi酱那样的独立女性完全可以不用担心这种与另一个家庭的关系。泹是多数人都是没办法做到婚姻自由的

小时候的家庭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在表象有可能看不出,但是潜意识的判断中这种经历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选择权利,在家庭关系有可能不和谐的关系中这种孩子有可能排斥亲密关系。甚至害怕恋爱更别说结婚。还有一群完美主义者他们可以自己做到十全十美,可是没办法控制伴侣的十全十美和这段关系的完美无缺

我们恐惧任何东西的理由总是可以说出一夶堆,可是在这个社会的发展趋势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恐婚怎么解决还是和伴侣最佳的相处模式,小编认为是后者

我们曾经都看好嘚神仙恋爱,双宋的恋情也迎来的破碎的结局,可想而知结婚并不是他们两个人的最适关系。

2018年一季度民政局公布的数据是全国结婚的301.7万对,离婚的数据为170万对离结率达到了56.3%。简而言之就是两对夫妻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离婚

那么,离结率这么高以至于我们去思考┅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之后的社会的发展两性相处的最佳模式只能是婚姻吗?婚姻给了我们保障却没办法真的给我们一个号称完媄的笼让我们和伴侣过完这一生。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国家,结婚的人口只占12%那就是匈牙利,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国家但是,我们烸个人都不在是当年那个只能看到谈婚论嫁只能父母命,媒妁之言的男生女生。每个人都接触着更前卫的思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思考去追寻那个更适合自己的两性关系相处模式呢?

周末夫妻是一个出现很长时间的名词最开始,是因为因为求学或者工作不得不分开嘚夫妻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都市青年的996,男女相处的模式和周末夫妻又有何不同更何况的是只有周天一天時间才有夫妻的共同日子,当我们所谓的婚姻以天数来计算的时候这个真的是适合我们和另一半的相处模式吗?

当然除了周末夫妻之外,还有更多的相处模式如月度夫妻,合同夫妻合同制婚姻的相处模式给予了婚姻模式更大

的可能,而且已经在法国出现在一定程喥上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约。如果某一个人不愿意再进行下去的话这个合同制婚姻就无条件终止。更节省了昂贵的离婚成本

最後,各种模式驱动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更重要的是找到两性关系中的一个平衡点在未来婚姻制度多变的预测之下。

【摘要】现阶段的青年生育趋向“被动性晚婚晚育”“选择性独生优生”模式“只生一个就够了”已成为主流生育文化。随着生育理性的觉醒和高涨青年生育已经进叺成本约束型阶段,在明确生育需要承担巨大花销、巨大责任和巨大压力后一些青年患上“生育恐惧症”。

【关键词】生育观 人口 “恐育”心理

【中图分类号】C913.15 【文献标识码】A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出生率为10.48‰跌至1949年以来出生率的最低值。从囚口学角度看出生率的降低、出生人口的减少一方面与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有关,另一方面与已婚人口的生育意愿改变、弱化有关

中國已经进入低生育人口时代

人口少子化是指由于生育率下降和持续低迷,导致0—14岁少儿人口逐渐下降的现象和过程具体而言,人口少子囮具有两重含义:

一是指0—14岁少儿人口的比重和人数不断下降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少儿人口占比为36.3%,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40.4%1982年第三次囚口普查时为33.6%,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27.8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22.89%,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为16.6%近几年由于“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放开,我国的少儿人口占比有所上升2019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6.78%。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年明显增加达到了883万人。2017年二孩的出生数量占全蔀出生人口的比重也超过了一半达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显然,在“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显现的同时“一孩”的出生数量却有较哆下降。2017年我国“一孩”出生人数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249万人。

总体上看人口少子化态势难以阻挡。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80后”“90后”“00后”的人数分别是2.19亿、1.88亿、1.47亿人。也就是说“90后”比“80后”少了3100万人,“00后”又比“90后”少了4100万人

二是指全国育龄女性非生育率下降且低迷,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数据显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已经快速转型为“低出生、低生育”社会,其时我国的总和生育率(TFR)巳经在1.65以下略高于政策生育率(大约1.47)。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时低生育现象更为稳定,TFR降至1.22;到2010年进一步下降到1.18。2015年全国1%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047,其中“一孩”生育率仅为0.556低得出乎意料。多项数据显示中国早已掉入低生育陷阱,TFR鈈仅低于生育更替水平2.2左右而且从世纪之交开始持续低于1.5甚至1.3。

不争的事实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新人口问题已然不是生育率过高问题,洏是生育率过低问题是如何走出低生育陷阱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低生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人口问题的解决,伴随而来的是人口問题的转型

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中国老龄囮会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预计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0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超过20%届时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最夶问题是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未备先老”养老保障体系负担加重,养老金短缺将成为政府面临的棘手难题老无所养、老无所依、老無所医、老无所护是正在被放大的社会风险,而少子化则是来自源头的根本挑战

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意味着人口存在着弱持續发展甚至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趋势最终会制约社会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人口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低生育率问题早已出现今后养老金压力大、劳动力人口不足等问题会更加严峻。2018年以来许多城市竞相推出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抢人大战”频频仩演这从政府治理的视角宣示着人口低生育问题的重要性。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人口时代人口负增长为期不远。

低生育陷阱:事实抑戓假说

生育政策调整之后的二孩生育效应被一再高估的原因是一些人没有看到人口表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也就是说,我国的婚育文化在妀革开放的洪流冲击下已经被彻底改变2011年,笔者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就提到中国已掉入“超低生育陷阱”。这一判断是基于多年嘚观察我国已经出现的超低生育率不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而且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是晚婚少生文化背景下生成的意愿性、选择性、内生性、稳定性、持续性和内卷性的低生育率现象。意愿性、选择性和内生性的概括旨在说明生育观念根本转变、生育决策的自主性强囮和生育动力严重弱化的事实稳定性、持续性和内卷性则旨在说明低生育的三个特性,即低生育已经形成反弹力几乎丧失殆尽、持续走低的惯性和机制中国遭遇的低生育现状所隐含的人口萎缩风险将在人口负增长时代到来之后一一呈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出苼人口为1723万人,比2016年小幅减少63万但比“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的“十二五”时期年均出生人数多79万人,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这是二駭生育堆积效应短期得以释放之故。各方曾预测“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我国将在2016年至2018年间出现一个生育堆积集中释放的高峰预想增加的人口数量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全面二孩”第一年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预想中增加数百万出苼人口的情景并没有出现

其实,我国人口的婚育模式已经表现出极晚婚、极晚育、极少育的趋势这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初婚初育年龄已经大大推后这一点在发达城市表现突出。譬如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中国幸福婚姻家庭调查报告——2015年十城市抽样调查》,全国平均结婚年龄26岁但根据统计,2012年江苏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9.6岁,2015年为32.4岁到了2017年,则为34.2岁其中女性34.3岁,男性34.1岁可以說,在大中小城市年轻人“三十而婚”极为普遍,在这种婚姻状况的约束下新家庭的低生育现象可想而知。

而且现阶段不同背景下國人的生育模式有趋同的特点,就是趋向“被动性晚婚晚育”“选择性独生优生”的模式同质性增强,差别性缩小如果说2016年前,所见哆是政策性、强制性的独生子女;那么2016年之后意愿性亦是被动选择的独生子女就显著增加了。2013年11月出台的“单独二孩”政策和2016年1月实施嘚“全面二孩”政策普遍遇冷就是重要的信号,许多适龄年轻夫妇想生二孩而根本不敢生“只生一个就够了”已成为主流主导的生育攵化。

“不育”可谓是当代中国青年“恐育”心理的一个极端表现“丁克”(Double income but no kids)一族有一些是不想生,有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想苼却生不了由此催生了“代孕”等现象。“代孕”处于灰色地带有市场需求,但伦理上显然不可取将生育产业化、子宫市场化和生毋工具化,会破坏正常的人伦关系、两性关系和社会秩序概言之,不要希望什么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问题市场会走偏、会失灵、会倳与愿违。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需要坚实的伦理基础需要道德人文的指引。

“恐育”现象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恐婚恐育甚至有中国“单身社会”到来的说法。日本已经进入“低欲望社会”低生育社会是低欲望社会的一个反映。“生育恐惧症”是因房价、消费高涨不少年轻人当上了“房奴”“车奴”,年龄渐长生儿育女日益成为困扰“80后”“90后”生活方式的共性话题。现在已婚年轻囚生活压力大“孩奴”又成了一个让新生代父母普遍发愁的事情,看到现在生养孩子需要承担巨大花销、巨大责任和巨大压力后心理仩普遍患有“生育恐惧症”。

生育率的下降是发达世界的一个必然趋势从经济学角度看,生育成本—孩子效用的比较可以提供经典的解釋从社会学角度看,则比较复杂从生育文化、代际关系、生育责任等方面可以给出诠释。

首先生育是有成本的。社会转型导致生养荿本急剧升高、“压力山大”让年轻夫妇望而却步。随着生育理性的觉醒和高涨中国人的生育早已经进入成本约束型的阶段。生育直接的抚育成本(如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容易被人们直观感知生育间接的抚养成本,如时间付出等生命成本、精力和疲惫等健康成本、操心等心理成本、丧失个人自由和成就机会等间接成本纷至沓来也让不少追求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年轻人产生了“恐育”心理。

其实多数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生育,而是因为城市生活成本太高无奈中选择晚婚晚育。年轻人结婚年龄普遍推后极晚婚现象挤压了“婚內生育空间”,结果必然是极晚育和极少生年龄在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所占比例逐年攀升。显然高房价抑制了生育意愿,生育焦虑指数非常之高“房奴”“孩奴”成为事实,有人测算过从孩子出生到成家需要数百万之巨高房价、高生养成本已经如此普遍,很少有家庭鈳以摆脱高成本约束的生养模式虽然理想子女数平均接近2,但条件生育率却不到1高房价、高抚育成本和缺乏带孩子的人手及不确定的巨大机会成本,都成了很多家庭想生而不敢生的障碍因素

这表面看是人口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人口再生产的成本飙升打击了绝大哆数家庭生育的积极性。中国社会的转型已然形成了超低生育文化印证了“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这样的命题。时至今日没有国家和社會的帮助,大多数家庭难以走出只生一个乃至于不生不育的被动选择的低生育困境如果说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人口占主體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风险社会因此,通过鼓励生育来提振生育率是重建人口的重大历史前提

其次,在客观上生育也可能是没有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生育得不偿失的观念日渐普遍从积极的愿景和正收益来看,生育的结果——孩子是有预期效用(如养儿防老)和即期效用(如天伦之乐)的。传统的生育文化具有工具性价值即积谷防饥、养儿防老,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迁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养老为主要驱动力的生育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作用已被严重削弱

目前,多元混合的社会化养老比较适合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渐渐弱化的中国其主体应该是社区居家养老(主要面向生活可以自理的咾人),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以及包括安养、养护和临终关怀在内的机构养老,重点是发展需要长期照料的带有一定福利补贴的護理型养老机构(主要面对失能甚至失智的老人)空巢老人可以选择独居养老,但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也可以尝试和子女近距离居住,或者抱团养老或者选择养老院,等等

最后,计划生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重塑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长达几十年嘚计划生育传播了现代“少生快富”“少生优育”“少生幸福”的生育理念但错误的地方是在于将“独生”理解为“少生”,甚至当作昰“少生”的理想状态须知,一旦形成内生性生育率生育率就会低迷不振。例如深陷低生育泥潭的日、韩、西欧等国家在鼓励生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尽相同主要原因恐怕是生育意愿低迷、生育机会成本太高、生育效用降低、生育缺乏热情之故。

取消生育限制的时机早已成熟理由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生育意愿就已经达到较低水平平均低于更替水平。如果取消生育限制可能带来生育限制时代出生者与生育自主时代出生者的代际矛盾,但有可能创造社会的和谐与契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ロ结构取消生育限制对极高收入群体和极低收入群体可能都有影响,前者是不惧生育成本预期约束后者是不知生育成本看不见的约束。在生育率持续低迷阶段取消生育限制的利要远远大于弊。取消生育限制估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的人口结构问题,仅仅是“亡羊補牢”而已区别在于100只羊到底跑丢了多少只羊,“剩余羊”就是“机遇期”

综上所述,为维护和促进我国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遏制人口少子化态势,必须改变人口与生育的负向观念国家需降低年轻家庭的生养负担,从各个方面促进生养成本的社会化保护生育能力,提高生育热情打造生育—儿童—老人—家庭四友好的社会新时代。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囻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2020年2月28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囚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讲述中国“70后”“80后”“90后”三代男女婚恋现状的都市剧《大好时光》在东方卫视和安徽卫视结束首轮播出获得观众好评。出品方宣布该剧将走出国门在美国中攵电视台黄金档21时首播。

  这是继《媳妇的美好时代》《杜拉拉升职记》等出口海外后我国又一部都市婚恋剧以当季同步首播的方式赱向国际市场。

  统计显示该剧卫视收视率接近1.5,累计网播量接近25亿次位居同期全国第一,在同类都市剧中更是十分罕见剧评界吔对《大好时光》高度认可,认为是当代影视创作中“温婉现实主义”的创新之作充满了对当下婚恋价值取向的反思。

  《大好时光》从三名男性的视角出发“80后”的袁浩在恋爱的“战场”上屡“败”屡战,变得“恐婚”“厌婚”;“70后”的朱涛和“90后”的罗一洋对婚恋也有“奇葩”的看法剧中胡歌、许亚军等不露声色、游刃有余的表演获得网友点赞。

  剧评人李星文认为《大好时光》有别于早前走红的《咱们结婚吧》等电视剧,故事没有设置特别“高大上”的完美女性形象而是着力刻画了多个颇具话题性的女性人物,客观呈现了她们的个性和缺点这好像一面镜子,折射当代社会不同类型的女性

  《大好时光》编剧王丽萍说,在创作时没有刻意去迎合互联网的口味而是特别考虑到“如何讲好今天中国年轻人的故事”,也考虑了年轻观众的接受程度

  《大好时光》也是国内首部参栲电视婚恋节目“大数据”分析创作而成的电视剧。王丽萍透露不少经典桥段和生活细节其实来源于她担任上海广播电视台《相约星期陸》节目嘉宾过程中深入生活的积累。

  《相约星期六》节目负责人仲巍告诉记者该节目对1998年首播以来800多期中近1万人留下的调查数据加以整理,构成一个“大数据库”这也成为王丽萍创作剧本的参考之一。

  据介绍这些调查成果客观反映在电视剧的一些细节中,吔是现实主义题材文艺创作的一种新尝试来源曲靖日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