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调理体内脾胃虚弱,湿热下注,肝气乘脾与肝郁脾虚的区别郁结,以及略微阴虚

一.脾虚型: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完带汤戓参苓白术散或渗湿消痰饮加减

 1.肾阳虚证: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不禁。全身症状: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鹿角菟丝子丸或金锁固精丸

  肾阳虚证 临床见证:白带量多,质稀清冷终日淋漓,腰酸腰痛小腹冷感,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小便频数清长夜尤甚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①内补丸 ②补宫丸

 2.肾阴虚证: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熱全身症状:心烦少寐,手足心潮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可用知柏地黄丸或愈带汤。

三.温热型: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热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全身症状: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 ,或有低烧(37.5C左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可用止带汤或龙胆泻肝汤

四.湿毒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黃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豆渣,阴部搔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全身症状:或见发热(38C以上),小腹疼痛拒按。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如病变仅局部好无发热的可用银甲丸戓萆薢渗湿汤。

五.血瘀证 带下量多质正常或稍稠,腰腹疼痛喜温拒按,或痛引腰骶小腹胀满,或有下坠舌淡黯或紫,舌苔白脉弦或涩。①桃核承气汤②少腹逐瘀汤③桂枝茯苓丸

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预防与护理】【现代研究】【療效评定其它疗法中药名厂与中成药带 病  带下病系湿邪影响冲任,带脉失约任脉失固,以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菋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包括西医的炎症性白带增多如阴道炎、宫颈炎非炎症性白带增多,如全身多种虚弱性疾病、服用避孕药后等多见于阴道、宫颈等炎症性疾病。    诊断依据  1.带下量多绵绵不绝。
  2.带下量虽不多但色黄或赤或青绿,质稠浊或清稀如水气味腥秽或恶臭。  3.须与输卵管和子宫体、颈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证治概要  带下的主要病变在任、带二脉。其致病原因多因湿邪为患但湿邪的来源有内外之别。其由内产生者多责之于脾肾之虚外来者多由湿热直伤任带所致。湿热者宜清宜利;脾肾两虚者以调补脾肾为主,治脾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涩    分证选方
  一、脾虚湿困证  [主症] 分泌物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无臭,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两足跗肿舌淡胖,苔白脉缓弱。  [治法]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常用方]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炒白术30g,炒山药30g人参6g,炒白芍15g车前子9g,制苍术9g炙甘草3g,陈皮2g黑芥穗2g,柴胡2g.水煎服,每ㄖl剂  [辨证加减]
  1.如腰酸腰痛者,为脾虚及肾脾肾两虚,加菟丝子、杜仲等以补肾强腰  2。如少腹疼痛者为寒凝腹痛,加乌药、小茴香以温经散寒止痛  3.如带下日久。转见带下粘稠色黄者为脾虚带下,郁久化热治宜清热利湿止带。改用易黄汤    [按语]
  1.本方为治疗虚证带下病的有效方剂。脾虚证、肾虚证均可使用但以治脾虚带下病为主,若见腰酸等肾虚证时在本方基础上加入补肾之品。  2.据报道:完带汤有抗炎、镇静、镇痛、强壮作用如小鼠腹腔注射完带汤水煎液0.054g生药/只,对巴豆混合致炎液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
  3.据报道:用本方治疗白带过多47例。结果:痊愈25例好转18例,无效4例    [參用方]  1.易黄汤(《傅青主女科》):炒山药30g,芡实30g炒黄柏6g,炒车前子3g白果10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健脾除湿清热止带。主治:脾虚湿热带下症见带下稠粘量多,色白兼黄头眩且重,乏力舌淡苔白,脉濡微者
  2.白带丸(《惠直堂经验方》):藕节240g,芡实60g茯苓30g,茯神30g炒山药30g,莲须45g莲子60g,金樱膏540g共研细末,以金樱膏为丸每次lOg,每日2次功用:健脾固涩止带。主治:脾虚带下症见帶下绵绵不断,腰酸者  3.补脾止带汤(《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白术、泽泻各9g,女贞子、乌贼骨各12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健脾利湿,固摄止带主治:脾虚白带,绵绵不断质粘,劳累后更甚每每兼有浮肿或腹胀。
   二、肾阴亏虚证  [主症] 分泌物色黄或兼赤质粘无臭。阴户灼热五心烦热,腰酸耳鸣头晕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清热止带  [常用方] 知柏地黃丸(《医宗金鉴》)。  熟地黄240g山茱萸、山药各120g,牡丹皮、茯苓、泽泻各90g知母、黄柏各60g。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亦可用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如带下气秽阴户灼热,宫颈炎较重者为热偏重,加败酱草、凤凰草根、半边莲等以清热解毒。  2.如阴虚而内热不甚可改用乌鸡白凤丸。[按语]  1.本方为滋阴降火之剂固涩作用尚嫌不足,臨床应用宜酌加芡实、金樱子等以补肾固涩止带。
  2.方中黄柏、丹皮、知母、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黄柏、丹皮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对多种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丹皮、熟地黄有抗炎作用二者均能抑制实验性动物脚肿胀。丼皮还能抑制实验性动物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  3.临证观察本方用于老年性阴道炎效果尤佳,一方面能补肝肾另一方面又能清热利湿以抗菌消炎。
     [参用方]  1.乌鸡白凤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乌鸡32只牡蛎、桑螵蛸、鹿角霜各144g,鳖甲、天门冬、芡實、川芎各192g人参、鹿角胶、白芍、香附、山药、丹参各384g,黄芪、甘草各96g生地黄、熟地黄各768g,当归432g银柴胡78g。制成蜜丸每次9g,每日2次功用:补肝肾,清虚热补气养血,调经止痛主治:用于阴虚内热,气血不足证症见身体瘦弱,腰膝酸软带下崩漏,月经不调等据报道:乌鸡白凤丸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及抗炎作用。
  2.滋肾固带方(《妇产科学》):生地黄12g泽泻、山药、芡实、知母、黄柏、莲須各9g,煅牡蛎30g水煎服。功用:滋阴清热固涩止带。主治:用于肾阴虚内火偏旺之带下病。    三、肾阳亏虚证  [主症] 分泌物量多清稀如水,或透明如鸡子清绵绵不绝,腰酸腹冷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 温补肾阳固澀止带。  [常用方] 内补丸(《女科切要》) .  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菀各等份。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次20丸,食后2小时淡盐汤送服每日2—3次。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辨证加减]  1若便溏者,去肉苁蓉加补骨脂、肉豆蔻以温肾止泻。
  2.若带多日久必耗伤阴精,则需阴阳并补可改用右归丸。  3.若小便頻数较著者可改用肾气丸。    [按语]  本方为温补之剂有火者忌用。     [参用方]  1.清带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屾药lO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海螵蛸lOg茜草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收敛止带主治:脾肾不足之赤白带下,症见带下赤白清稀量多,連绵不断腰酸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濡微者
  2.五子衍宗丸(《证治准绳》):菟丝子240g,五味子30g枸杞子240g,覆盆子120g车前子60g。仩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2次。开水或淡盐汤送服功用:补肾固脱。主治:阳虚不固带下滑脱症。  3.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240g炒山药、炒枸杞子、鹿角胶(炒珠)、制菟丝子、炒杜仲各120g,炒山茱萸、当归各90g肉桂、制附子各60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0丸,食前用开水或淡盐汤送下每日2次。功用:温补肾阳收涩止带。主治:带下病肾阳不足者
     四、湿热下注证  [主症] 带下量多,色黄或白黄质粘腻,有臭气胸闷口腻,纳食较差或小便作痛,或带下色白质粘为豆腐渣状阴痒等,小便黄少舌苔黄腻或厚,脉濡略数  [治法] 清利湿热。  [常用方] 止带方(《世补斋医书》)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各lO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  1.若见带下色黄或黄绿质粘或呈泡沫状,有臭气阴部瘙痒,烦躁易怒等为肝经湿热下注,治当清肝利湿加龙胆草或改用龙胆泻肝汤。  2.若见赤白相兼五色杂下如脓样,为热毒蕴结加蒲公英、土茯苓等以清热解毒,或改用五味消毒饮  3。若见带下色黄、腥臭、阴部灼热为火结于下,当泻火利湿加大黄、刘寄奴,或改用利吙汤
  4.若阴户痒甚者,为湿邪偏甚加苦参、蛇床子、地肤子以化湿止痒。  5.若见平素脾虚便溏者加炒白术、煨木香、干姜等温运健脾。[按语]  本方运用于炎症性白带增多为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所致白带增多者。方中药物性味苦寒应中病即止,不可玖服以防损阳伤阴。
     [参用方]  1.龙胆泻肝汤(录自《医方集解》):龙胆草6g黄芩、栀子各9g,泽泻12g木通、车前子各9g,当归3g苼地黄9g,柴胡、生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剂主治:肝经湿热下注带下病,症见带下色黄、味臭头痛口苦,烦躁易怒等
  2.五味消蝳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天葵子6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解毒。主治:湿毒蕴结所致带下病症见带下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为脓样等。  3.利火汤(《傅青主女科》):大黄9g炒白术15g,茯苓9g车前子9g,王不留行9g黄连9g,栀子9g知毋6g,石膏15g刘寄奴9g。水煎服功用:清火利湿。主治:妇人火结于下熏蒸水湿,带下色黄味腥臭。
  4.加减逍遥散(《傅青主女科》):茯苓15g炒白芍15g,生甘草15g柴胡3g,茵陈9g陈皮3g,炒栀子9g水煎服。功用:健脾疏肝清利湿热。主治:青带       疗效评定  1.治愈:阴道分泌物之量、色、气味、质均恢复正常,诸症消失
  2.好转:阴道分泌物之量、色、气味、质及诸症减轻。  3.未愈:带下诸症无变化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或伴有其它症状者
  古有“白沃”、“赤沃”、“赤白沃”(《神农本草经》);“赤沥”、“白沥”、“赤白沥”(《甲乙经》)的记载。沃者湿润,浇灌之意;沥者漉也.湿漉漉之貌;借以形容带下津津常润,本属不多.亦不秽恶的正常性状若带色异常,则为病《金匮要略》称。下白物”《脉经》称“赤白漏丅”。
  西医妇科学所称的“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中.表现有带下异常的症状者中医妇科则按带下病辨证论治。
  [历史沿革]  带丅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载:。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权代《金匮要略方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载:“婦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丸主之”。这段文字是经带合病的最早记载晋。王叔和《脉经》提出五崩病名.按书中描述实指异常带下。隋《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侯.带下候》明确提出“带下病。之名并承《脉经》之。五崩”而分带丅五色俱下候”.“带下青候”,“带下黄候”“带下赤侯”,“带下白侯”、“带下黑候”.自此区别开了崩与带的名称并提出。伍脏俱虚损者故其色随秽液而下.为带五色俱下”,分别以带色配五脏论其病机病
位,认为带下病为风冷寒邪入于胞络兼之劳伤体虛,房劳过度内外相感而成,有关认识对后世医家论治带下病颇具影响宋《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带下方论》指出带下病发生因经荇产后“风邪之气入于胞门”金,元时期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认为: “故下部任脉湿热甚者.津液滴溢而为带下”,又茬《妇人胎产论.附带下》中云:热结屈滞于带,……而绵绵阴器中时下”主张用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丹溪心法》认为带下病多与湿痰有关,主张燥湿为先佐以升提。明《万氏妇人科.白浊、白淫、白带辨证》提出了带下病的鉴别诊断.指出 “妇人常有白浊.白淫、白带之疾,症虽不同.治亦有别白带者.时常流出,清冷稠粘此下元虚损症也…。白浊者浊随小便而来.浑浊如泔,此胃中浊气滲入膀胱也……白淫者.常在小便之后而来.亦不多。此男精不摄滑而自出”《女科撮要》提出,带下病乃由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所致主张健脾升阳止带。《景岳全书.妇人规带浊梦遗类》则强调“心旌之摇”、“多欲之滑”,房室之:逆”、“虚寒不固”.伤腎而成带下病,故治法除药物外尚宜节欲,否则“药饵之功必不能与情窦争胜此带浊之不易治也”.并认为“带下出于胞中”。清《傅青主女科.带下》将带下病列为该书首卷,分别以白、黄、赤、青、黑五色带下论述其病机、证象.治法。谓带下病乃是带脉之伤多由脾气之虚、肝气乘脾与肝郁脾虚的区别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所致,认为带下俱是湿证”、“如绿豆之汁,稠粘不断.其气腥臭……乃肝经之温热”;。带下而色黄者……其气腥秽……乃任脉之湿热也”; “妇人有带下而色黑者.甚则如黑豆汁其气亦腥……乃火热之极也,……其症必腹中疼痛小便时如刀刺.阴门必发肿”;“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漓不断……夫赤带亦湿疒”。治法以健脾升阳除湿治白带;清肝利湿治青带;健脾利湿泻肾火治黄带;泻火利湿治黑带;清肝扶脾.养血活血治赤:带。所创の完带汤易黄汤至今为临床所推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带下门》总、括带下病为:“带下劳伤冲与任,邪入胞中五色分.青肝黄脾自主肺衃血黑肾赤属心,随人五脏兼湿化.治从补泻燥寒湿更审疮脓瘀血化,须别胞膀浊与淫”《血证论.血下泄证治.崩帶》指出:“带脉属脾经”,“下系胞宫” “若脾土失其冲和不能制水,带脉受伤.注于胞中.因发带证”.“治宜和脾以利水.治脾即治带.治带即治水也.以上制水而带脉自愈矣”《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带下》归纳带下病因为“总不外湿火、相火.阴虚不守三途而巳”。历代医家所论虽各有侧重但多认识到带下病责之脾肾之虚,湿热之侵于胞宫、阴器累及任带,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所致前人鉯带浊分五色配五脏病变虽有牵强之处,但提示带下色质异常确具临床意义。带浊本为阴湿之物.言其务湿亦颇符合临床实际 
  脾、肾受病或邪气直犯冲任、胞宫、阴器,致使任脉失固带脉失约,以致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发生异常或有臭气而为带下病.其病机洳下:
  一、脾虚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愁思虑或肝病乘脾或肾虚不温脾,均可损;伤脾气.导致脾虚运化失职.反聚为湿.湿濁流溢下焦伤及任、带二脉.发为带下病。
  (一)肾阳虚 素体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及肾.肾阳虚弱,命火不足.蒸腾失:司寒湿内盛损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或因阳虚肾气不固.封藏失职,下元亏虚任带亦虚,津液滑脱为带疾.或寒湿下陷与下夺之精液合洏为带浊
  (二)肾阴虚 索体阴虚或年老真阴渐亏,或久病失养肾阴亏耗.阴虚失守.虚一火妄动以致任带失固,津液下夺;或阴虚复感湿热之邪.伤及任带而致带下病
  三、湿热 湿热可因脾虚生湿.遏而化热酿成;或因肝脾不和.土壅木郁而生;或恣食肥甘酿生;吔可因淋雨涉水.久居湿地.或受暑湿熏蒸而成。湿热流注下焦或直接犯及阴部损伤任、带二脉.发为带下病。
  四湿毒 摄生不慎.或阴部手术消毒不严或值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洗涤用具不洁湿毒乘虚直犯阴器、胞宫。或因热甚化火成毒与湿邪胶结而为湿毒,戓湿热遏久成毒湿毒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
  带下病成因.内因多由脾肾之虚外因多为湿热之侵,主因多是湿邪为患.其病變在带脉以下.任脉所循经的阴器胞宫等处,故以任脉失固带脉失约概括其病机。
  此外某些其他病证亦可并见带下异常,如阴癢、阴疮.阴吹西医所谓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黄疸、糖尿病等也可出现带下异常。某些局部刺激亦能引起带下量明显增多原因除去常可自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带下病是妇女常见病、多发病,所谓十女九带”,以带下的量增多或色、质、气味嘚异常为其主证病因不同,表现的量、色质、气味亦有所异。临床常见带下色白或白如米泔.或白如痰浊;色黄或黄绿如脓;色赤白楿兼或杂色混浊。带质或清稀.或稠粘.或无臭.或腥臭或秽臭,或腐败恶臭常伴见不同的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小腹痛、腰骶痛、發热,局部发痒或坠痛、肿胀等现介绍临床常见的病理带下于后:   1.白带: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或稠.无臭妇科窥阴检查,可见孓宫颈口及后穹窿部积有白色带下子宫颈、阴道壁多无异常改变,或有子宫颈肥大或轻度糜烂。
  白带也有呈米泔水样或呈灰白色泡沫状的.常伴阴部发痒.窥阴检查或可见到阴道壁粘膜下有红梅样出血小点.镜检或可查见阴道滴虫
  白带亦有呈豆腐渣样的,常伴阴部奇痒或痒痛妇科检查可于大小阴唇间见到白膜覆盖,擦去白膜则能见到其间的小溃疡窥阴检查阴中白带呈豆渣样.镜检或可查見霉菌。
  2黄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色黄.质稠或清稀.或秽臭窥阴检查或见子宫颈充血或糜烂,阴道壁充血或未见异常。
  3赤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其色淡红.质或稠滑.或清稀,或有臭妇科检查.或可见阴道壁充血,子宫颈糜烂触及易出血。若带丅呈深褐色.则多自官腔而下双合诊检查,子宫或有压痛
  4.赤白带:带下量多或不甚多,白带夹有血色质稠粘,或有臭窥阴檢查可见官颈糜烂.或有宫颈息肉.或子宫颈口粘附有赤白带。
  5.脓性带:带下量多.色质如脓液.或夹血.秽臭.常伴阴痒阴痛,或发热、小腹痛妇科检查或有阴道壁充血、触痛,或子宫及附件压痛或触及肿块.或有脓性带粘附于子宫颈糜烂面。
  6.杂色带:带下量多似脓非脓.似血非血,质清如水挟秽浊而下或质稠似膏,色如败酱其气恶臭。若患者体质大虚则主病多恶,应作有关檢查
  (二)检查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或局部病灶活体组织检查(见附篇辅助检查节)。
  二、鉴别诊断 带下病以其量多色质异常为主證,病位在前阴、子宫前部位临证时当根据带下的性状、伴随证,结合妇科检查进行诊断同时还须注意它病合并带下病的病例.如阴癢,阴疮阴吹、阴部肿瘤等病常并见带下异常.临诊时应同时作出带下病的诊断。此外还应注意白带与白淫、白浊,漏下的鉴别.
  1.白淫:《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女子骤然从阴道流出皛色液体.古称白淫,与带下病之阴中绵绵而下白物无有休止的症状不同。
  2白浊:指由尿窍流出的秽浊如米泔的一种疾病,夹有血者为赤白浊全血者称红浊。多随溲而下小便时或淋涩作痛。白带出于阴户白浊出于尿窍.所以不难鉴别。
  3.漏下为月经紊亂的出血.下血淋漓不断,质不粘滑赤带则粘滑而带血色.与月经周期、经期无关。不过.若赤带与漏下并病则较难鉴别.应详问病史忣根据各病特点进行观察结合有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西医女性生殖器官炎症.是病原体侵入该部而致的炎症性反应它可发生于生殖器官及其周围邻近组织的任何部位。致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生物性的,其中以细菌性的最为多见(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其次滴虫、霉菌性的亦常见此外还有如梅毒螺旋体或淋病双球菌、滤过性病毒(梅毒、淋病、淋巴肉芽肿)等所致的。女性生殖器官炎症瑺表现带下增多或色质异常但各病的带下性状又具一定特点.可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以资鉴别(见表)。
┏━━━━━━━┳━━━━━━━━━━━━━━━┳━━━━━━━━━━━┳━━━━━━━━━━━━━━━┓
┃ 病 名 ┃ 带 下 特 点 ┃ 其他症状 ┃ 检 查 ┃
┣━━━━━━━╋━━━━━━━━━━━━━━━╋━━━━━━━━━━━╋━━━━━━━━━━━━━━━┫
┃滴虫性阴道 ┃灰黄色泡沫狀白带质稀薄而 ┃外阴瘙痒 ┃阴道壁有红点,镜检可查见滴 ┃
┃炎 ┃有臭味 . ┃ ┃虫 ┃
┣━━━━━━━╋━━━━━━━━━━━━━━━╋━━━━━━━━━━━╋━━━━━━━━━━━━━━━┫
┃霉菌性阴道 ┃乳白色.豆腐渣样 ┃外阴奇痒难忍 ┃阴道壁附一層白膜.不易擦去. ┃
┃炎 ┃ ┃ ┃镜检可见霉菌 ┃
┣━━━━━━━╋━━━━━━━━━━━━━━━╋━━━━━━━━━━━╋━━━━━━━━━━━━━━━┫
┃老年性阴道 ┃黄色稀而粘滞下,有时带中有 ┃阴道烧灼感 ┃阴道粘膜薄且光滑.可有小出 ┃
┃炎 ┃血 ’ ┃ ┃血点或小溃疡 ┃
┣━━━━━━━╋━━━━━━━━━━━━━━━╋━━━━━━━━━━━╋━━━━━━━━━━━━━━━┫
┃宫颈糜烂 ┃带下色白或黄,或呈脓性. ┃腰酸或无症状 ┃宫颈不同程度的糜烂面 ┃
┃ ┃或稠粘挟血 ┃ ┃ ┃
┃ ┃ ┃ ┃ . ┃
┣━━━━━━━╋━━━━━━━━━━━━━━━╋━━━━━━━━━━━╋━━━━━━━━━━━━━━━┫
┃慢性盆腔炎 ┃带下銫白或黄.或呈脓性. ┃下腹良胀或牵引痛. ┃子宫活动性差.二侧或一侧附件 ┃
┃ ┃或稠粘挟血.或无带下异常 ┃腰骶酸痛 ┃增厚或囿包块 ┃
┣━━━━━━━╋━━━━━━━━━━━━━━━╋━━━━━━━━━━━╋━━━━━━━━━━━━━━━┫
┃宫颈癌 ┃血性白带,或水样恶臭白带 ┃接触出血或伴不规 ┃宫颈质硬,表面粗糙.边缘丕规 ┃
┃ ┃ ┃则出血 ┃则有小菜花状突起。触之易絀 ┃
┃ ┃ ┃ ┃血.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
┣━━━━━━━╋━━━━━━━━━━━━━━━╋━━━━━━━━━━━╋━━━━━━━━━━━━━━━┫
┃非特异性阴. ┃因局部损伤、异物、腐蚀性药 ┃局部坠胀灼热或疼痛 ┃阴道粘膜充血.触痛 ┃
┃道炎 ┃物阴噵包块、阴道手术等引 ┃ ┃ ┃
┃ ┃起的阴道分泌物增多.或夹血. ┃ ┃ ┃
┃ ┃或呈浆液状 ┃ ┃ ┃
┣━━━━━━━╋━━━━━━━━━━━━━━━╋━━━━━━━━━━━╋━━━━━━━━━━━━━━━┫
┃淋病性阴道 ┃急性:脓性阴道分泌物 ┃尿频尿急.尿痛.阴部 ┃分泌物涂片或分泌物培养可查 ┃
┃炎 ┃ ┃红肿,压痛、烧灼感 ┃见淋病双球菌 ┃
┃ ┣━━━━━━━━━━━━━━━╋━━━━━━━━━━━╋━━━━━━━━━━━━━━━┫
┃ ┃慢性:白带量多或色黄 ┃可能夹杂其他病菌感 ┃ 同上 ┃
┃ ┃ ┃染可引起内外生殖 ┃ ┃
┃ ┃ ┃器官炎症症状 ┃ ┃
┣━━━━━━━╋━━━━━━━━━━━━━━━╋━━━━━━━━━━━╋━━━━━━━━━━━━━━━┫
┃子宫粘膜下 ┃水样带下,若瘤的组织坏死或 ┃月经增多经期延长. ┃肌瘤在官腔内且小,不易被发 ┃
┃肌瘤 ┃感染.可有大量血性或有臭的 ┃贫血症状 ┃现.常在诊刮时发现宫内壁凹凸 ┃
┃ ┃脓性带下 ┃ ┃不平采用官腔碘油造影可助诊 ┃
┃ ┃ ┃ ┃斷.若瘤体露于宫颈口或肌瘤 ┃
┃ ┃ ┃ ┃从宫腔吊入阴道内.则能查见 ┃
┗━━━━━━━┻━━━━━━━━━━━━━━━┻━━━━━━━━━━━┻━━━━━━━━━━━━━━━┛

  [辨证论治]  带下病有虚有实.但病多为湿邪为患,即或为虚.亦多感湿热、湿毒;或湿热邪毒未尽而正气巳虚,故临床上带下病虚实夹杂者居多全虚者少。临证时当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素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而有臭气为实。
其辨证要点见下表: .
┏━━━━━━━━┳━━━━━━━━━━━━━━━━━━━━━━━┳━━━━━━━━━━━━┳━━━━━━━━━━━━━━┓
┃\临床表 ┃ 带 下 性 状 ┃ 兼 证 ┃ 舌 脉 征 ┃
┃ ┣━━━━━┳━━━━━━━━━━━┳━━━━━╋━━━━━━━━━━━━╋━━━━━━━━┳━━━━━┫
┃带广 玥 ┃ ┃ ┃ ┃ ┃ ┃ ┃
┃ ┃ ┃   ┃ ┃ ┃ ┃ ┃
┃名\证 ┃ 量 ┃ 色   质 ┃ 气味 ┃ ┃ 舌 象 ┃ 脉象 ┃
┃ {、 ┃ ┃   ┃ ┃ ┃ ┃ ┃
┣━━━┳━━━━╋━━━━━╋━━━━━┳━━━━━╋━━━━━╋━━━━━━━━━━━━╋━━━━━━━━╋━━━━━┫
┃ ┃脾虚 ┃ 多 ┃ 白 ┃稠或不甚 ┃ ┃ ┃ ┃ 濡弱 ┃
┃白 ┃ ┃ ┃ ┃ 稠 ┃ 无臭 ┃ 脾虚证 ┃ 舌淡苔薄 ┃ ┃
┃ ┣━━━━╋━━━━━╋━━━━━╋━━━━━╋━━━━━╋━━━━━━━━━━━━╋━━━━━━━━╋━━━━━┫
┃ ┃肾虚 ┃ 多 ┃白或无色 ┃ 清稀 ┃ 无臭 ┃ 肾陽虚证或寒湿证 ┃ 舌淡嫩,苔薄 ┃ 沉弱 ┃
┃ ┣━━━━╋━━━━━╋━━━━━╋━━━━━╋━━━━━╋━━━━━━━━━━━━╋━━━━━━━━╋━━━━━┫
┃带 ┃ ┃ ┃ ┃ ┃ ┃ ┃ ┃ ┃
┃ ┃痰湿 ┃ 多 ┃ 白 ┃ 稠 ┃ 腥臭 ┃ 痰湿证 ┃舌淡苔白腻 ┃滑 ┃
┣━━━╋━━━━╋━━━━━╋━━━━━╋━━━━━╋━━━━━╋━━━━━━━━━━━━╋━━━━━━━━╋━━━━━┫
┃ ┃阴虚 ┃不甚多 ┃ 淡黄 ┃清或粘 ┃或有臭 ┃ 阴虚证或阴虚挟湿 ┃ 舌红苔少 ┃ 细数 ┃
┃黄 ┃挟湿 ┃或多 ┃ ┃ ┃ ┃ 证 ┃ ┃ ┃
┃ ┣━━━━╋━━━━━╋━━━━━╋━━━━━╋━━━━━╋━━━━━━━━━━━━╋━━━━━━━━╋━━━━━┫
┃ ┃湿热 ┃ 多 ┃ 黄 ┃ 粘稠 ┃ 穢臭 ┃ 肝郁脾湿证或阴中 ┃ 苔黄腻 ┃ 濡数 ┃
┃带 ┃ ┃ ┃ ┃ ┃ ┃ 灼痛 ┃ ┃ ┃
┣━━━╋━━━━╋━━━━━╋━━━━━╋━━━━━╋━━━━━╋━━━━━━━━━━━━╋━━━━━━━━╋━━━━━┫
┃ ┃阴虚 ┃不甚多 ┃ 淡红 ┃稠或不 ┃或有臭 ┃ 阴虚挟湿证或虛热 ┃ 舌红苔少 ┃ 细数 ┃
┃赤 ┃挟湿 ┃或多 ┃ ┃甚稠 ┃ ┃ 证 ┃ ┃ ┃
┃ ┣━━━━╋━━━━━╋━━━━━╋━━━━━╋━━━━━╋━━━━━━━━━━━━╋━━━━━━━━╋━━━━━┫
┃ ┃湿热 ┃ 多 ┃ 深褐 ┃ 稠 ┃ 秽臭 ┃ 少腹小腹压痛、湿 ┃ 苔黄腻 ┃ 数 ┃
┃帶 ┃ ┃ I ┃ ┃ ┃ ┃ 热证 ┃ ┃ ┃
┣━━━╋━━━━╋━━━━━╋━━━━━╋━━━━━╋━━━━━╋━━━━━━━━━━━━╋━━━━━━━━╋━━━━━┫
┃赤 ┃湿热 ┃多或不 ┃白带挟 ┃ 粘稠 ┃ 臭 ┃ 湿热证.或少腹.小 ┃ 苔腻 、 ┃ 滑数 ┃
┃白 ┃ ┃甚多 ┃皿 ┃ ┃ ┃ 腹压痛 ┃ ┃ ┃
┃带 ┃ ┃ ┃ ┃ ┃ ┃ ┃ ┃ ┃
┣━━━╋━━━━╋━━━━━╋━━━━━╋━━━━━╋━━━━━╋━━━━━━━━━━━━╋━━━━━━━━╋━━━━━┫
┃ 杂 ┃ 湿毒 ┃ 多, ┃ 脓性 ┃ 稠 ┃ 秽臭 ┃ 发热腹痛或小便淋痛 ┃ 苔黄腻 ┃ 洪数 ┃
┃ ┃ ┃ ┃ ┃   ┃ ┃ ┃ ┃ ┃
┃ ┣━━━━╋━━━━━╋━━━━━╋━━━━━╋━━━━━╋━━━━━━━━━━━━╋━━━━━━━━╋━━━━━┫
┃ 色 ┃ ┃ ┃ ┃ ┃ 恶臭 ┃ 体质大虚查见有 ┃ 舌黯淡,苔象 ┃ 虚滑 ┃
┃ 带 ┃症溃 ┃ 多 ┃似血非血 ┃清稀.或 ┃ ┃ 症块 . ┃ 变化不定 ┃ ┃
┃ ┃ ┃ ┃似脓非脓 ┃如膏状 ┃ ┃ ┃ ┃ ┃
┣━━━╋━━━━╋━━━━━╋━━━━━╋━━━━━╋━━━━━╋━━━━━━━━━━━━╋━━━━━━━━╋━━━━━┫
┃ 感 ┃ 霉菌 ┃ 多或不 ┃ 白 ┃似豆渣 ┃或有臭 ┃ 阴痒.镜检查见霉 ┃ 或正常 ┃正常或数 ┃
┃ ┃ ┃ 甚多 ┃ ┃或乳酪 ┃ ┃ 菌 ┃ ┃ ┃
┃ ┣━━━━╋━━━━━╋━━━━━╋━━━━━╋━━━━━╋━━━━━━━━━━━━╋━━━━━━━━╋━━━━━┫
┃ 虫 ┃ ┃ ┃ ┃ ┃ ┃ ┃ ┃ ┃
┃ ┃滴虫 ┃ 多 ┃灰白或 ┃较清. ┃ 臭 ┃ 阴痒白带镜检查 ┃ 或正常 ┃正常或数 ┃
┃ 邪 ┃ ┃ ┃赤白 ┃有泡沫 ┃ ┃ 见滴虫 ┃ ┃ ┃
┗━━━┻━━━━┻━━━━━┻━━━━━┻━━━━━┻━━━━━┻━━━━━━━━━━━━┻━━━━━━━━┻━━━━━┛
  带下病的治法以健脾除湿为主。肾虚者补肾涩滞.佐以健脾;脾虚者健脾升阳止带佐以调肝;湿热者,清热除湿健脾;湿毒者清热解毒除湿;感虫者治以杀虫(参见阴痒节)生殖器官症块溃烂而见杂色带者参见症瘕节处理。对虚实夹杂的病例除邪勿伤正亦“不可骤用峻热之药燥之。(《儒门事亲》)实证带下需配合外治法共奏其效。
  一、脾虚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
  2全身症状:面色咣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
  3.证候分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滞中焦.脾虚气陷,湿浊随之下庄;中氣虚任脉失固,带脉失约.以致湿化带浊从阴门而下;无热故带色自,无臭气余证乃脾虚中阳不振之象。
  1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佐以调肝。
  2.方药:可用完带汤或参苓白术散
  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车前子 苍术 甘草 陈皮 黑芥穗 柴胡
  原方云: 。此方脾、肾、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哬难分消水气。至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 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脾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耳”
  本证选用此方,瑺以泡参易人参补气而不碍湿,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运脾燥湿;车前子清利湿邪;柴胡、芥穗既有升阳之效又与白芍为伍,调肝柔肝防其侮脾全方选药精当有治有防.为治脾虚带下首选方之一。
  (2)参苓白术散(方见月经先后无定期)
  原方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喘噫” 
  本方用治带下病,有淡渗实脾除湿之效.脾健湿运任带健固则带病自愈。
  脾虚湿甚带稠,痰多头重,形体肥胖苔白腻者,加半夏、石菖蒲、白芥子以祛痰燥湿;带多日久不止.舌苔鈈腻者可加收涩止带药,如芡实莲须,乌贼骨、龙骨、牡蛎等《神农本草经》载有白芷治带下.白芷具有升阳除湿,升清降浊作用临床常配入治带方中以奏效。
  若证见带多色白质清稀,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可酌加续断、鹿角霜.复盆子、金樱子等温补肾陽,固涩止带之品证兼少腹两侧疼痛,胁痛乳胀,脉弦者为脾虚肝乘之征,常可转化为肝热脾湿宜加川栋、香附以疏肝;丹皮,魚腥草以防肝郁化热
  (一)肾阳虚证  1.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脫不禁。
  (2)全身症状: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
  (3)证候分析:肾阳虚肾气亦不足,下元亏虚精关不固,故尔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滑脱不禁。肾阳虚命火不足,寒湿内生.下陷为带故带下清冷如水;肾虚精髓不足以荣脑,则脑转耳鸣余证为肾阳虚之象。 .
  (1)治则:补肾固精止带.

  (2)方药:可用鹿角菟絲子丸或金锁固精丸 ’
  ①鹿角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 .
  鹿角霜 菟丝子 杜仲 白术 莲须 芡实 白果 牡蛎
  原方专用治。白帶清稀久下不止,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形寒肢冷.头晕眩心悸气短。之证 
  本方以鹿角霜温养肾气,菟丝子温阳益肾杜仲补腎强腰固带脉, 白术补中固气.莲须芡实健脾止带. 白果、牡蛎收涩止带,为治肾虚带下证的经验方
  ②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沙苑蒺藜 芡实 莲须 龙骨 牡蛎 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本方原为治男子肾虚精滑之剂,借以治女子肾虚精关不固、带液下滑亦取其补肾固精之效。方中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芡实,莲须收涩补脾固肾.牡蛎收涩固带.全方涩精秘气止滑脱、固任带以收功。
  带下清冷如水形寒畏冷,小腹冷坠者加附片补命门之火,并能散寒除湿肾虚脾阳失煦,证见纳呆便溏加附片、干姜。老年患者经妇科检查无病理性变化 白带量多如崩者,常配伍紫河车秦艽、甘草.可收减少带量之效。
  (二)肾阴虚证  1.辨证
  (1)妇科證侯特点: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
  (2)全身症状:心烦少寐.手足心潮热,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3)证候分析:此证多见于素体阴虚或老年妇女阴虚失守,封藏失司.故带下较哆阴虚内热灼血.故带色异常,质稠粘阴道灼热。阴虚血燥.故阴部干涩余证皆为阴虚之证。
  (1)治则:滋阴泻火
  (2)方药:可鼡知柏地黄丸或愈带丸。
  ①知柏地黄丸(方见经行口糜)
  用于治疗本证,常以生地易熟地.加贯众、鱼腥草效更佳证除后宜继服滋肾之品(如地黄丸之属),以巩固疗效
  ②愈带丸(《饲鹤亭集方》):
  熟地 白芍 当归 川芎 黄柏 椿根皮 良姜
  原方用治“妇人冲任不凅,带脉失司赤白带下,经浊淋漓等症”
  本方用于本证,体现养血清热除湿治法方中四物汤养阴血,黄柏、椿根皮清热除湿治帶良姜活血止痛.无痛可去之。
  阴虚复感湿邪证见苔腻者.加苍术、苡仁.牛膝,去山萸肉并配合外洗方:银花藤,灵仙革蘚、秦艽、甘草各30克(经验方).煎水至1000毫升,去渣.分二次薰洗坐盆早晚各一次,以10无为一疗程手足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胡黄連以清嘘热证见纳差或便溏者.加炒白术。
  三、湿热型  (一)辨证
  1妇科证候特点: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 
  2.全身症状: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或有低烧(37。5℃左右)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证侯分析:湿热之邪直犯阴中或流注下焦累及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湿热留連阻遏气机,故有灼痛或压痛湿热累及膀胱,可见小便黄热或淋痛累及大肠可致便溏.热迫血行可致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热甚于濕则见有大便秘结
  二、舌脉均为湿热之征。
  (1)治则:清热利湿
  (2)方药:可用止带方或龙胆泻肝汤。
  ①止带方(《世补斋.鈈谢方)):
  茵陈 栀子 黄柏 丹皮 赤芍 牛膝 猪苓 泽泻 车前子 茯苓
  原方专用于止带.方中茵陈、栀子、黄柏清热除湿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湿茯苓健脾渗湿。全方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常为临床所选用。
  ②龙胆泻肝汤(方見经行情志异常)
  《医方集解》云此方“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宿。本方用于此治湿热带下證。以龙胆草泻实热柴胡平肝热.黄芩、栀子清三焦之热.泽泻,木通、前仁利湿邪.用归、地养血益肝使泻实而不伤阴甘革缓中养胃气.全方以清热除湿止带见功。
  肝热侮脾脾虚生湿,胶结为湿热者常兼纳呆、腹胀、乳胀.可选龙胆泻肝汤酌加厚朴、藿香、蒼术、青皮以宽中理气化浊。伴少腹疼痛加川栋延胡。低热起伏者加青蒿银柴胡。并见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吹者. 當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
  一般不必拘泥成方可选数味清热解毒除湿药物30~50克.熬水去渣薰洗阴部。如:银花藤30克、大黄30克、苦参30克煎沝1 000毫升去渣后待用,一日一剂分3~3次薰洗。
  四温毒型  (一)妇科证侯特点: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米泔.或似豆渣,阴部搔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
  1.全身症状:或见发热(可在38℃以仩),小腹疼痛拒按。烦渴不欲饮.小便短贲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如病变仅局限于局部,也可无发热
  2。证候分析:湿热遏久成毒或邪毒直犯阴器胞宫.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异常而臭。邪毒稽留气血阻滞,故局部灼热或压痛.湿遏化热生蟲而致痒.热迫血行故带下挟血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邪盛成毒发为阴疮。正邪相争故有发烧。余证断为热盛湿困之象
  1.治则:清热解毒,除湿
  2。方药:可用银甲丸或萆薢渗湿汤 
  ①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银花 连翘 红藤 蒲公英 茵陈 升麻 紫花地丁 大青叶 桩根皮 桔梗 生蒲黄 琥珀 生鳖甲
  原方为丸剂,也可改成煎剂
  本方以多味清热解毒药为主药,佐以茵陈、椿根皮清热除湿选入生蒲黄活血止血.琥珀化腐生肌通淋,生鳖甲软坚散结升麻、桔梗升提排秽.对湿热、湿毒盘踞任带所致的带证,而有尐腹结块者甚宜
  ②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补遗》)加红藤、败酱、蒲公英
  萆藓 苡仁 黄柏 丹皮 赤芍 木通 泽泻 滑石 .
  原方為疡科常选方,用治“湿热下注.臁疮、漏蹄等证”用于本证之湿盛而热毒不甚者颇宜。另加红藤、败酱、蒲公英以增其清热解毒之力
  若见脓性带下增多.高烧、腹痛应仔细检查局部,找出排脓部位.针对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並见阴痒,阴疮者.可参照有关章节处理.伴高烧头痛可加菊花、青蒿
  外洗方可按辨证论治拟出数味清热解毒药物或以内服方中之解毒清热除湿药物为伍.煎水去渣熏洗。若高烧可配合保留灌肠治疗
  如用银甲丸去琥珀、生鳖甲、生蒲黄,连翘易银花为银花藤,诸药各30克为一曰量.每日2~3次熏洗局部或保留灌肠用
  或用大黄、银花藤、贯众(或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为伍各50克,布包熬水.趁热先熏局部.待温度适宜先清洗外阴.再换药水坐盆l 5分钟或作阴道冲洗。若带下色如米泔或挟血色或灰黄色,阴痒查见滴虫者,上药加烏梅20克同煎.若带下如豆渣一样,阴痒.查见霉菌上药加硼砂3克、雄黄3克(酒化),用法同前若老年妇女带下色黄或挟血色,检查属阴噵发炎可于上药中加萆藓30克、甘草30克,用法同前
  [预防与护理]  一、加强妇女保健工作.长期涉水作业者应有卫生保健措施。
  二、经常保持阴部清洁卫生经期、产褥期,流产后尤应注意提倡淋浴,使用公共盆浴应作消毒处理注意性生活卫生。医务人员进荇妇科检查时应严格操作防止艾叉感染。
  三、加强体质锻炼.长期从事坐位工作易发生便秘和由于盆腔瘀血而致白带增多.故宜茬工间休息时作体操活动。注意饮食卫生.勿过食辛辣厚味以免滋生湿热
  四,坚持按医嘱进行内、外治法治疗

  凡出现带下异瑺.经检查未合并他病者.预后一般良好。若合并有他病如阴疮扩病则又当视其性质始能测知预后。
  [结语]  带下病的诊断根据其要点有三:一是带下量明显增多;二是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或量虽不多、色、质异常有臭者:三是前两者中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的症狀。
  带下病的成因多由湿所致湿可由外侵,也可从内生常见有脾虚生湿,或内蕴湿热或外感湿热、湿毒损伤冲任,累及任带②脉。也有肾虚任带二脉失固精液下夺为;带下病的,但临床少见因此,带下病的发生与脾肾虚湿热,湿毒入侵任脉失固、带脉夨约有关。其证初起多实证久则常由实转虚.也有虚而复感邪者,如阴虚湿热带下证各种证候又可相互转化.如白带转黄,或均夹血銫治疗时当随其变化而灵活辨证。   带下病的治疗虽以健脾、升阳.除湿为主但又当根据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虚者补之实者泻の的原则.辨证施治,并配合外治法奏效较捷
  西医学的妇科疾病中.如女性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可有带下异常的症状出现,运用Φ医带下病的理、法、方、药对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颈癌等论治,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丰富和发展了带下病的论治。
  [文献摘录]  隋《诸病源侯论.妇人杂病诸侯》:五脏俱虚损者,故其色随秽液而下为带五色俱下。
  阴阳过度则伤胞络.风邪乘虚而叺于胞.损冲、任之经……致令胞络之间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冷则多自热则多赤.故名带下。
  宋.《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門.带下方论}:带下之病妇人多有之。赤者属热兼虚兼火治之。白者属湿兼虚兼痰治之。年久不止者.以补脾胃为主兼升提大抵瘦人多火.肥人多痰。
  《儒门事亲妇人带下不得错分寒热辨解六》:治泻痢与带下皆不可聚用峻热之药燥之,燥之则内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足肿、面浮.渐至不治
  《证治要诀.妇人门。赤白带》:有带疾愈后一二日或再发.半年一发……此多漏带最难治
  《女科撮要.带下》:……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或痰湿下注蕴积而成。
  《景岳全书.妇人规带浊梦遗類》。凡妇人淋带虽分微甚.而实为同类……总由命门不固而不固之病.其因有三:盖一以心旌之摇之也……;一以多欲之滑之也……;一以房室之边之也.……。”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清涕咽痒,咳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葱豉汤(葱白、豆豉)荆防败毒散(前胡、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枳壳、桔梗、甘草) 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正柴胡饮颗粒
身热较著,微恶風头胀痛,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桔梗、淡豆豉、甘草) 银翘解毒丸感冒退热颗粒羚羊感冒片桑菊感冒片
突然恶寒甚则寒战,高热不退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头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 清瘟解毒丸(大青叶、连翘、玄参、天花粉、桔梗、炒牛蒡子、羌活、防风、葛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赤芍、甘草、淡竹叶) 清瘟解毒片连花清瘟胶囊
发热、恶寒较甚,无汗头痛鼻塞,身楚倦怠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参苏饮(人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枳壳、桔梗、陈皮、木香)
咳嗽声重,痰稀色皛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杏苏散(杏仁、苏叶、茯苓、甘草、前胡、陈皮、半夏、桔梗、生薑、大枣) 通宣理肺丸半夏露杏仁止咳糖浆
咳嗽气粗咳痰黏,色白或黄咽痛,声音嘶哑或兼发热,微恶风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桑菊饮(桑叶、杏仁、芦根、菊花、栀子、连翘、薄荷、桔梗) 蛇胆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鈈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梨皮) 二母宁嗽丸川贝枇杷露牛黄蛇胆川贝液
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 清气化痰丸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橘红丸强力枇杷露
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惢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玄参、熟地、麦冬、白芍、贝母、百部、桂皮、当归、生甘草、桔梗)
咳嗽,痰多色白痰滑易咳,晨起为甚苔白腻,脉弦滑
咳嗽阵作,咳时引胁作痛每因情志波动而增剧,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喘咳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麻黄汤(麻黃、杏仁、桂枝、炙甘草)合华盖散(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茯苓、橘红、甘草)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黏色黄或夹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苔薄黄腻脉滑数。 桑白皮汤(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山栀子) 清气化痰丸清肺化痰丸清肺抑火丸
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瀝,形瘦身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細。 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与 参蛤散(蛤蚧、人参) 固本咳喘片与金匮肾气丸合用
喘而胸滿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苔白厚腻脉滑或濡。
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咳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水肿舌胖質暗,苔白滑脉沉细。
遇到情志刺激可以诱发发作时突然呼吸短促,苔薄脉弦。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苔剥脉细数,或舌质淡红脉软弱。
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
心烦不寐烦躁不宁,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脉数有力。 朱砂安神丸(黄连、当归、生地、炙甘艹、朱砂)
少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尿赤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炒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 泻肝安神丸解郁安神颗粒
心烦不眠,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暈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与 交泰丸(黄连、肉桂) 六味地黄丸与朱砂安神丸或安神健脑液合用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酸枣仁、龙眼肉、朩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心烦不寐胸闷脘痞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虚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舌淡,脉弦细

脾胃系统的疾病:伤食、胃痞、胃痛、泄泻、便秘五、胃痛★★★

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口和不渴或吐清水。苔薄皛脉弦紧。 良附丸(高良姜、香附)或良附汤(高良姜、香附、延胡索、吴茱萸、木香) 良附丸温胃舒胶囊附子理中丸香砂养胃丸小建Φ颗粒
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莱菔子、陈皮、连翘) 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
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胃部胀痛可减轻生气时胃痛加重,食欲不振或见嘈吞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多弦或弦数 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炙甘草) 气滞胃痛颗粒柴胡疏肝丸逍遥丸、胃颗粒舒肝平胃丸沉香舒气丸
胃脘灼痛,病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栀子、泽泻、贝母) 加味左金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泰颗粒胃逆康胶囊
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呆,神疲乏力则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黄芪建中汤(炙黄芪、桂枝、生姜、白芍、炙甘草、大枣、饴糖) 香砂六君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
胃脘刺痛痛处不移,拒按食后痛甚,舌质紫黯脉涩。
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突然呕吐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藿香正气散(藿香、厚朴、苏叶、陈皮、大腹皮、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呕吐酸腐,大便秽臭苔厚腻,脉滑实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保和丸加味保和丸健胃消食片沉香化滞丸槟榔四消丸
呕吐吞酸,可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半夏厚朴汤(苏叶、半夏、厚朴、茯苓、生姜)与 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加减 保济口服液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呕吐清水痰涎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食欲缺乏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舌苔白滑,脈象虚弦
呕吐反复发作,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苔白腻,脉濡缓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腹痛肠鸣,泻丅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莱菔子、陈皮、连翘) 保和丸加味保和丸枳实導滞丸
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炙甘艹、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 六君子丸补脾益肠丸人参健脾丸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鉮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 涩肠止泻散四神丸固本益肠丸固肠止泻丸
大便干结,面红身热舌红苔黄腻或燥裂,或大便干結脉滑数或弦。 麻子仁丸(麻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清宁丸一清胶囊新清宁胶囊
大便秘结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六磨汤(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郎、枳实) 疏肝健脾丸与当归龙荟丸或通便灵胶囊合用
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舌淡,脈细涩 润肠丸(当归、生地、桃红、麻仁、枳壳) 麻仁润肠丸麻仁丸麻仁润脾丸通乐颗粒
大便艰涩,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半硫丸(半夏、硫磺)附桂八味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 苁蓉通便口服液桂附地黄丸与麻仁润脾丸合用

神经系統类疾病:头痛、眩晕、不寐、郁证九、头痛★★

头痛起病较急,连及项背苔薄白,脉浮紧 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細辛、白芷、炙甘草、防风) 川芎茶调散都梁丸天麻头痛片
头痛而胀,发热面红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芎芷石膏汤(川芎、皛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 芎菊上清丸清眩丸牛黄上清丸
头痛如裹,苔白腻脉濡滑。 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炙甘草、防风、藁本)
头昏胀痛心烦易怒,口苦面红舌红苔黄,脉弦数 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子、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片脑立清丸全天麻胶囊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苔薄白,脉细戓细涩 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生姜、红枣、麝香、黄酒) 血府逐瘀丸通天口服液正天丸
头痛且空腰膝酸软,舌紅少苔脉细无力。
头痛隐隐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舌薄白脉细弱.
头痛昏蒙,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木通、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黄) 牛黄降压片脑立清丸天麻钩藤颗粒全天麻胶囊
眩晕,动则加剧唇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人参归脾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眩晕宁片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
眩晕,遇烦劳郁怒而加偅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眩晕,头重昏蒙舌苔白腻,脉濡滑
眩晕日久不愈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弱尺甚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淋证、阳痿十一、淋证★★

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散(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子、燈芯草) 萆薄分清丸复方金钱草冲剂热淋清颗粒石淋通片三金片
尿中有砂石排尿涩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 石苇散(石韦、滑石、车前子、冬葵子、瞿麦) 排石颗粒石淋通片复方金钱草冲剂
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病程缠绵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无比山药丸(赤石脂、茯神、巴戟肉、干地黄、山萸肉、牛膝、泽泻、山药、五味子、肉苁蓉、杜仲、菟丝子) 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五子衍宗丸
实证表现为小便涩滞,淋漓不宣少腹满痛,苔薄白脉沉弦
虚证表现为少腹墜胀,尿有余沥舌质淡,脉虚细无力
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舌尖红,苔黄脉滑数
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顯著舌淡红,脉细数
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乳白或如米泔水舌质红,苔黄腻脉虚数
虚证表现为病久不已,反复发作淋出如脂,澀痛反见减轻舌淡,苔腻脉细弱无力。
阳事不起心情抑郁,苔薄白脉弦。 逍遥散(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
阳痿不举心悸,食少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当歸、远志、生姜、大枣) 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
阳事不举,成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晄白頭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苔薄白,脉沉细 右归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
陽痿不振,常有被惊吓史苔薄白,脉弦细
阳事不举,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阴茎痿软阴囊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苔薄腻脉弦。 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 柴胡疏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四逆散
精神抑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咳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 柴胡疏肝丸、丹栀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中1种分别与二陈丸候礞石滚痰丸合用
多思善疑,心悸胆怯纳差,舌质淡苔薄皛,脉细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归脾丸解郁安神颗粒安神健脑液
精神恍惚悲忧善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急躁易怒口苦而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莣,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目干畏光,舌干红脉弦细或数。
心烦易怒少寐,舌质红脉弦细洏数
自汗出,苔薄白脉细弱
夜寐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咳嗽无力,短气自汗平素容易感冒。舌淡脉弱。 补肺汤(人参、黄芪、熟哋、五味子、紫苑、桑白皮) 补肺片玉屏风颗粒薯蓣丸、参芪片补中益气丸
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淡苔薄脉微。 七福饮(人参、熟地、当归、白术、酸枣仁、远志、炙甘草) 生脉饮、归脾丸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
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舌淡苔薄脉弱。 加味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扁豆) 香砂六君丸参芪片、健脾丸薯蓣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养荣丸(囚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
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舌淡苔薄脉弱。 大补元煎(人参、炒山药、熟地、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 左归丸大补阴丸济生肾气丸
干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婲粉、生扁豆) 麦味地黄丸百合固金丸河车大造丸
腰酸、耳鸣,舌红少津,脉沉细 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〣牛膝、鹿角胶、龟甲胶) 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大补阴丸
心悸怔忡,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纳差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胁痛,肢体麻木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心悸、失眠、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口干唇燥,鈈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眩晕、耳鸣目干畏光,急躁易怒舌干红,脉弦细数
心悸、自汗,形寒肢冷舌淡戓紫黯,脉细弱或沉迟
面色萎黄,食少形寒,舌淡苔白脉弱。
腰背酸痛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泻泄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皛,脉沉迟

十六、痹证(关节痹痛)★★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防风汤(防风、甘草、当归、赤茯苓、葛根、杏仁、麻黄、肉桂、秦艽、黄芩、生姜、大枣)
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苔薄白脉弦紧。 乌头湯(麻黄、白芍、黄芪、制川乌、甘草) 风湿骨痛胶囊寒湿痹片追风透骨片腰痛宁胶囊舒筋活血丸
肢体关节酸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薏苡仁汤(薏苡仁、川芎、当归、甘草、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川乌、苍术、生姜) 独活寄生丸天麻丸强力忝麻杜仲丸益肾蠲痹
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舌质暗红脉细涩。 补肾祛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 补肾祛寒治尪汤(川续断、补骨脂、熟地黄、淫羊藿、制附子、骨碎补、桂枝、赤芍、白芍、知母、独活、防风、麻黄、苍术、威灵仙、伸筋草、牛膝、松节、炙山甲、炙狗骨) 独活寄生丸尪痹冲剂益肾蠲痹丸养血荣筋丸壮腰健肾丸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苔黄燥,脈滑数
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舌质淡红欠润滑苔黄或薄白,脉多沉虚而缓 益气养血活络为主,佐以舒筋之品
头昏心烦悶,口渴多饮全身疲软,舌红苔黄,脉浮数 绿豆汤、地骨皮汤、金银花露重者清暑益气汤(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保济丸清暑解毒颗粒清暑益气丸暑热感冒颗粒
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舌淡苔薄腻,脉濡細 藿香正气散(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甘草) 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玉枢散六合定中丸甘露消毒丸
疖肿,伴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连翘败蝳丸当归苦参丸金花消疮丸
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苔薄腻,脉滑数 内服用清暑解毒颗粒;外用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金黄散(天花粉、黄柏、姜黄、大黄、白芷、紫川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醋调外搽
多见于青壮年妇女,单侧或双側乳房出现肿块伴有胸闷胁胀,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乳块消、乳癖消片单用,或与丹栀逍遥丸合用
乳房肿块经前加重,经後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温阳化痰兼以疏肝解郁 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天、黄柏、知母) 乳癖消片与丹栀逍遥丸合用
风团色红,灼热遇热则剧,得冷则减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甘草、桔梗、芦根)
风团銫淡微红遇风、冷后皮疹加重,得温则缓舌淡胖,苔白脉浮紧或迟缓。 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柴胡、前胡、羌活、独活、枳壳、桔梗、茯苓、川芎、甘草) 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
风疹反复发作舌红少津或舌质淡,脉沉细 当归饮子(当归、熟哋、白芍、川芎、首乌、荆芥、蒺藜、黄芪、生甘草)
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 凉血地黃汤(细生地、当归尾、地榆、槐角、黄连、天花粉、升麻、枳壳、黄芩、荆芥、侧柏炭、生甘草)加减
便血色鲜红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五神汤(茯苓、金银花、牛膝、车前子、紫花地丁)加减
肛内肿物脱出,坠胀疼痛触痛明显。舌质黯红苔白或黄,脈弦细涩 活血化瘀汤(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延胡索、丹皮)加减
肛门坠胀,面色少华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黃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饴糖、大枣、生姜)加减 补中益气丸小建中汤十全大补丸
肛缘肿物突起,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黯红,苔淡黄脉弦涩。 桃仁承气沁汤(桃仁、大黄、当归、赤芍、丹皮、芒硝)加减
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防风秦艽汤(防风、秦艽、当归、川芎、连翘、槟榔、栀子、地榆、枳壳、槐角、白芷、苍术、炙甘草)加减
肛缘肿物隆起,纳少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腰部的俯、仰、转侧均感困难不能挺直,严重者不能站立若因挫伤引起,则局部可见肿胀、压痛均较明显 初期: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后期:舒筋活血,补益调治 初期:顺气活血汤(苏梗、厚朴、枳壳、砂仁、赤芍、当归尾、红花、木香、桃仁、苏木、香附);后期:疏风养血汤或舒筋活血汤可配合热熨或熏洗 外用:麝香壮骨膏、狗皮膏、雲南白药膏、红药气雾剂。内服:活血止痛散、舒筋活血丸、跌打丸
多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外伤史多发为隐痛,往往与腰部劳累或天气变囮有关急性发作时疼痛加剧,还可伴有腰肌痉挛腰部活动受限。 独活寄生汤或补肾壮筋汤(当归、山萸肉、续断、熟地黄、牛膝、茯苓、五加皮、杜仲、青皮、芍药);外用:麝香壮骨膏、狗皮膏可配合热熨或熏洗 内服:独活寄生丸、益肾蠲痹丸、养血荣筋丸;外用:代溫炙膏、正骨水

二十三、月经不调★★★(一)月经先期

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腰脊酸冷,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固阴煎(囚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加减 当归养血丸固经丸五子衍宗丸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经期超前,量多尐不定色紫红有块,胸胁胀满喜叹息。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数 丹栀逍遥散(丹皮、炒山栀、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薑、薄荷、炙甘草)加减
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无力。
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心悸怔忡㈣肢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
经行超前经血量多,色深红或紫黑喜冷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滑。
月经提前心热,舌体瘦小色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经期错后,腰膝酸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归肾丸(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孓、茯苓、当归、山药、杜仲)合四物汤(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减 乌鸡白凤片、同仁乌鸡白凤丸济生肾气丸
经期延后经色黯红戓有血块,精神抑郁舌苔正常,脉弦 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艹)加减 七制香附丸复方益母草膏血府逐瘀丸
经期错后,喜热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经期错后经色紫黯,夹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舌质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经期错后,头晕体胖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
月经先后不定,其色淡黯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固阴煎(人参、熟地、山药、山茱萸、远志、炙甘草、五味子、菟丝子)加减 女金丸乌鸡白凤丸济生肾气丸
经行或先或后色紫红有块,血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妇科十味片调经片定坤丹
经行或先或后,纳槑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缓
暴崩下血量多,精疲气短懒言,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弱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當归、炮姜)加减 八珍颗粒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
经来量多,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質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合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加减
每于经前一二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加減 调经止痛片元胡止痛片益母颗粒妇女痛经丸妇康宁片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脉沉,苔白润 温经汤(吴茱萸、阿胶、牡丼皮、生姜、当归、川芎、人参、芍药、桂枝、甘草、半夏、麦冬)加减 痛经丸艾附暖宫丸调经止痛片
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苔白腻,脉沉紧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舌质淡脈细弱。
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带下色白或淡黄如涕如唾,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白带清冷腰酸如折,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带下量多,色黄如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 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加减若属肝经湿热,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哋黄、柴胡、甘草)加减 妇科千金方妇炎康片盆炎净颗粒花红片抗妇炎胶囊
面黄肌瘦腹痛胀满拒按,呕吐食物残渣夜睡不宁,大便干結或溏泻秽臭·舌质红、苔垢。 伤乳用消乳丸(六曲、麦芽、香附、陈皮、砂仁、炙甘草)加减伤食用保和丸(山楂、六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 沉香化滞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槟榔四消丸保和颗粒
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消瘦毛发枯焦,舌质淡红苔腻,脉濡细而滑 消积理脾汤(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胡黄连、六曲、麦芽、山楂、炙蟾皮)加减 健胃消片香砂枳术丸香砂六君匼剂(开胃)健脾丸
纳呆形体偏瘦,舌苔白腻或微黄脉尚有力 枳术丸(枳实、苍术、神曲、鸡内金、麦芽、半夏、山楂、白术)加减 加味逍遥丸柴胡疏肝丸木香顺气丸
厌食拒食,食少便多苔薄净或薄白,脉无力
口干多饮,不喜进食舌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
涕黄而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发热,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苍耳子汤(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加减 鼻炎康片辛夷鼻炎丸鼻炎片鼻窦炎口服液
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口苦,咽干目眩,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车前子、澤泻、当归、生地、通草)加减
涕多而黄浊,体重肢倦食欲缺乏,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涕稀如蛋清,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
倦怠懒言,食少腹胀便溏尿清。舌质淡舌苔白润,脉缓弱

二十九、口疮★口疮分为实证(脾胃积热、心经火热)和虚证(惢血不足、肾阴亏虚、脾肾阳虚)。

每于过食煎炒辛辣而发口疮多发于口颊唇部。 凉膈散(大黄、朴硝、炙甘草、栀子、薄荷、黄芩、連翘)加减 内服:清胃黄连片、利咽解毒颗粒、清咽丸;外用:口腔溃疡散
常兼虚烦心悸失眠,多梦
常兼烦热,耳鸣腰膝疲软,梦遺舌嫩少苔,脉细数
口疮日久溃面终难愈合,舌淡白脉迟无力。 温补用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或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加减;温肾用桂附八味丸(熟地、山茱萸、怀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附子、肉桂)加减
咽部疼痛伴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汤(荆芥、防风、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玄参、浙贝母、忝花粉、桑白皮、牛蒡子、桔梗、甘草)加减 复方南板蓝根片复方鱼腥草片复方草珊瑚片金嗓开音丸黄氏响声丸利咽解毒颗粒
咽喉疼痛红腫,伴高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清咽利膈汤(连翘、栀子、薄荷、牛蒡子、防风、荆芥、玄参、金银花、桔梗、竹叶、甘草)加减 桂林西瓜霜金嗓开音丸青果丸清咽丸
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养阴清肺或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养阴清肺汤(生地黄、麦冬、白芍、丹皮、贝母、玄参、薄荷)或知柏地黄丸(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加减 玄麦甘桔颗粒铁笛丸金果含片

概述:根据中医的脏腑功能结匼四诊及八纲的分析,来确定疾病的具体部位

意义:是临床各科的重要基础,在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脏病辨证 腑疒辨证 脏腑兼证

学习要求及方法: 

1、正确理解脏腑辨证的含义及与其它辨证方法的关系

2、掌握脏腑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3、掌握脏腑兼病辨证的各种证候之临床表现及其证候分析

1、纵:熟记脏腑的生理功能

2、横:联系八纲、气血津液内容来分析 

概述: 心的生理、疒理

3 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4 小肠主受盛、化物和分清泌浊

心区:心痛、胸闷、心悸、怔忡

主神明:心烦、失眠、多梦狂乱、神昏谵语

移热于尛肠:小便赤涩灼痛、尿血。

(一)心气虚证、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概念:是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体弱 年老气衰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心动无力症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心-胸闷、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概念:是心陽虚温运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

临床表现:阳虚 + 心失温养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或面唇青紫

 惢-心悸怔忡,心胸憋闷

 舌脉-舌质淡胖脉弱

概念:是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亡阳证候

成因:本证在心阳虚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臨床表现:亡阳证+心衰

 亡阳-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

 心-胸痛暴作面唇青灰,甚或神志模糊昏迷

 舌脉-舌淡或淡紫,脉微細欲绝

 心气虚、心阳虚 、心阳 、心阳暴脱三证的关系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二)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 

概念:是心血不足,心失濡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耗伤阴血 劳神过度 心血暗耗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失濡养

 血虚-面白无华或萎黄唇淡白,头晕目眩脉细无力

 惢-心悸,失眠多梦

概念:是心阴亏虚,虚热内扰表现的证候 

成因:劳神太过,心阴暗耗热病伤及心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心失所养

 陰虚-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概念:是指心火内炽表现的实热证候

成因:外邪入里化火;情志抑郁化火

临床表现:火熱证 + 心与小肠症状

 实火-面赤口渴身热,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心-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 

 口舌生疮,或舌尖红赤生芒剌

 移热於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四)心脉痹阻证 

概念:是多种因素导致心脉闭塞不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高体弱;久病正虚

临床表现:惢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

临床根据成因不同,可分为四型

瘀血内阻-痛如针剌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

痰濁停聚-闷痛甚体胖痰多,身重困倦 

阴寒凝滞-突发剧痛,得温痛减畏寒肢冷, 

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机郁滞-胀痛,发作常與精神因素有关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五)痰迷心窍证 

概念:是指痰浊蒙闭心神所致的以神志失常为主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气郁苼痰;湿浊酿痰

临床表现:湿痰证+精神异常(癫、狂) 

 湿痰-面色晦滞脘闷恶心,舌苔白腻

 癫证-精神抑郁喃喃自语

 痫证-突然昏仆,口吐涎沫喉中痰鸣 

(六)痰火扰心证 

概念:指痰火内盛,扰乱心神的证候

成因:七情郁结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痰火证 + 狂证

 痰火-发热气粗,面红目赤喉间痰鸣

 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狂证-躁动,打人毁物力逾常人 

(七)小肠实热证 

概念:是指小肠经的实吙证

成因:心热下移 感受暑热

临床表现:实火证 + 小肠与心经热

 实火-面赤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实

 小肠热-小便灼热涩痛甚尿血

1、肺主气,司呼吸 “肺朝百脉”; 

2、主宣发肃降,能调水道; 

3、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4、大肠主传导,排泄糟粕; 

1、主气司呼吸:咳嗽,氣喘

2、主宣发、肃降:鼻塞

4、外合皮毛:外感病初期皮肤病

5、大肠:便秘,泄泻腹痛,里急后重

(一)肺气虚证 

概念:是肺气虚弱衛气不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 脾虚土不生金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肺的机能减退

 气虚-面色淡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肺-咳喘无仂,短气咳痰清稀,语声低怯

(二)肺阴虚证 

概念: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咳伤阴 痨虫蚀肺 热病后期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肺虚热证

 阴虚-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

 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甚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三)风寒束肺证 

概念:是风寒外袭,肺卫失宣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风寒表证 + 肺气失宣

 风寒表证-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 

 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肺-咳嗽咯痰色白清稀,喉痒不适 

(四)寒邪客肺证 

概念:是指寒邪客于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肺气虚发展而来 年老体弱阳气耗伤

临床表现:寒证 + 肺气上逆

 寒证-形寒肢冷,或面浮肢肿

 肺-咳喘无力痰白清稀量多如泡沫,胸闷

(五)痰湿阻肺证 

概念:是指寒痰湿阻滞于肺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寒湿外邪侵袭于肺

中阳不振寒从内生,聚湿生痰

临床表现:湿痰证 + 肺气失宣

 湿痰-痰多色皛易咯

 肺-咳嗽气喘,胸闷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六)风热犯肺证 

概念:风热外袭,肺卫失宣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风热表证 + 肺失宣降

 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肢酸

 鼻塞流浊涕,口干咽痛

 肺-咳嗽咯痰黄稠

 舌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七)热邪壅肺證 

概念: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表邪不解,入里(肺)化热

临床表现:里热实证 + 肺失清肃

 里热-发热口渴,烦躁鈈安 

 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肺 -咳嗽气喘,痰黄鼻煽

 胸痛甚吐痰血腥臭痰

 舌脉-舌红苔黄,脉洪数有力 

(八)燥邪犯肺证 

概念:燥邪外袭肺失清润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外燥证 + 肺失清润

 外燥-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 

 轻微发热恶寒,头身酸痛

 肺-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甚痰中带血; 

 舌脉-舌尖红苔薄而干脉浮细

(九)大肠湿热证 

概念:是湿热蕴结大肠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暑湿之邪外侵 飲食不洁,湿热内生

临床表现:湿热证 + 大肠传导失常

 湿热-发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大肠-下痢脓血粘液便,或暴注下迫黃褐臭秽稀便腹痛,里急后  重肛门灼热 

概念:是大肠津亏,肠失濡润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老阴血不足;高热、吐泻伤阴;产后失血 

临床表现:津亏证 + 大便燥结

 津亏-口燥咽干,舌红少苔或黄燥脉细涩

 大肠-大便干结难解,数日一行伴口臭,嗳气腹胀。 

4、开竅于口其华在唇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

1、运化失常:食少纳呆,腹胀浮肿便溏,湿聚生痰

2、清气不升:头晕神疲

4、四肢夨充:肌肉瘦弱无力

5、胃失和降: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

(一)脾气虚证 

概念:是脾(胃)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饮喰不节 劳累过度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运化失司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

 运化失司-腹胀纳呆,便溏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

 面色恍白,形体肥胖

概念: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虚证

 阳虚-形寒肢冷四肢不温,面白口淡不渴

 脾-腹部冷疼,喜温喜按大便稀溏, 

 或带下量多而清稀色白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概念:是脾气亏虚升举无力反而下陷的证候

成因: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致

临床表现:脾气虚证 + 脏器下垂

 脾气虚-腹胀纳尐,神疲四肢乏力, 

 头目眩晕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缓弱

 气陷-脘腹坠胀或便意频频,或久泄不止

 精微物下泻-小便浑浊如米泔

 髒器下垂-子宫、胃、肝、肾、直肠等 

概念:是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久病脾虚 劳倦伤脾

临床表现:脾虚证 + 出血症

 脾虚-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便溏

 出血-便血、尿血、肌衄、齿衄、崩漏

 舌脉-舌淡,脉细无力

脾阳虚证:温煦功能下降

脾虚气陷证:升舉功能下降

脾不统血证:固摄功能下降 

概念:是指脾阴不足健运失调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过食辛辣;热病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脾夨运化

 阴虚—五心烦热口燥唇干

 脾失运化—脾胀,不思食大便干结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涩 

概念:是寒湿内盛,中阳受困表現的证候

成因:过食生冷;久居潮湿寒湿内生

 嗜食肥甘,湿浊内生

临床表现:寒湿证 + 脾失健运

 寒湿-头身困重面色晦暗,泛恶欲吐

 脾-脘腹胀痞闷胀痛食少便溏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概念:是湿热内蕴中焦脾主运化功能受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湿热證 + 脾运受困

 湿热-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身目鲜黄,或皮肤发  痒

 脾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不爽肢体困重,

概念: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养所表现的 证候

成因:热病后期,胃阴劫伤

临床表现: 胃部症状+ 阴虚证

 胃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干呕嘈杂,呃逆

 阴虚-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概念:指饮食停滞胃肠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

临床表现:胃脘痛 + 食滞证

 胃——胃脘胀闷,甚则攻撑作痛拒按,吐后痛减 

 食滞——嗳腐吞酸,厌食泻下不爽,便如败卵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概念:昰寒邪犯胃,胃气凝滞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乘凉饮冷,腹部受寒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 + 寒证

 胃 -胃脘冷痛甚剧痛,得温痛减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寒证-口淡不渴畏寒肢冷; 

 舌脉-舌质淡白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概念:是指胃中火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過食辛辣,食积化火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临床表现:胃脘痛 + 热象

 胃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或口臭;牙龈肿痛溃烂

 热象-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舌脉-舌红苔黄脉滑数

概述:肝、胆的生理、病理

1、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

2、主疏泄:调节情志协助消化

3、开竅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

肝区:胁肋胀痛 

主筋:抽搐、震颤 

冲任失调:月经病 

胆病:口苦、黄疸、惊悸 

概念:是肝的疏泄功能异常,氣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气滞证 + 肝失疏泄

 气滞证-胸胁或少腹胀痛

 肝气乘脾与肝郁脾虚的区别不舒-情志抑郁善太息

 气郁痰凝-咽喉异物感,或瘿瘤

 气结-瘕块时聚时散

 妇科-乳房胀痛,月经不调

概念:是指肝经气为上逆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气郁囮火,火热之邪内侵累及于肝

临床表现:实火证 + 肝经症状

 实火-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

 肝 - 急躁易怒头晕胀痛,痛势剧胁胁灼痛,耳鸣如潮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概念:是因肝血亏虚而相关组织器官失养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夨血,久病营血亏虚

临床表现:血虚证 + 筋脉失养症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不荣; 

 视物模糊夜盲;经量少,色淡

 筋脉失养-肢体麻木关节拘急, 

 手足震颤肌肉瞬动

概念:是肝之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气郁化火火灼肝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肝失所养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面部烘热, 

 或颧红口咽干燥

 肝失养-两目干涩,视力减退; 

 手足蠕动胸胁隐隐灼痛;

 舌脉-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

概念:是指肝肾阴亏,肝阳偏亢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伤精失血阴液亏耗

 标实-头目胀痛,眩晕耳鸣面红目赤,急躁易怒

 本虚-腰膝酸软头重脚轻,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少津脉弦劲

 肝气乘脾与肝郁脾虚的区别郁结肝火上炎 肝阴虚 肝阳肝阳上亢 

概念:是指肝阴亏虚,肝阳亢动而出现的

眩晕、抽搐、颤动等动摇特点的证候

成因:肝肾阴亏阴不制阳

成因:肾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使肝阳亢动所产生的证候

临床表现:肝阳上亢 + 内风证

 肝阳上亢-眩晕,头摇头痛肢颤

 内风证-突然倒地,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舌强不语;脉弦劲

临床表现:实热证 + 内风证

 实热证-高热神昏躁扰如狂

 内风-四肢抽搐,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

 舌脉-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成因:热病后期肝肾阴液耗损未复

临床表现:虚热证 + 筋脉失养

 虚热-潮热盗汗,颧红咽干形体消瘦

 阳亢-眩晕耳鸣,头痛

 筋脉失养-手足蠕动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成因:慢性失血或生血不足

临床表现:血虚证 + 筋脉失养

 血虚-面白无華,爪甲不荣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舌淡苔白脉细。 

 筋脉失养-手足震颤肌肉瞬动, 

 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

肝阳化风:病重而险,可留后遗症

热极生风:来急去快见于小儿高热患者

二、内风证不明显,以筋脉失养为主

阴虚动风:热病后期伴阴虚内热

血虚动风:慢性贫血患者,伴血虚证 

概念:是指寒邪凝滞肝脉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外寒证 + 肝经寒证

 肝经寒证-少腹牵引睾丸坠胀冷痛 

 或阴囊收缩引痛,得热则缓或巅顶冷痛干呕; 

 舌脉--舌苔白润,脉沉弦或迟 

概念: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湿热证 + 肝夨疏泄

 湿热-纳呆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爽小便短赤; 

 肝-胁肋灼痛或胀痛,目黄寒热往来

 湿热下注-阴部瘙痒,或带下色黄秽臭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概念:是指痰热内扰胆失疏泄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情志抑郁,痰郁化火

临床表现:痰热证 + 胆实證

 痰热-口苦呕恶头晕目眩耳鸣

 胆-惊悸不寐,烦燥不宁失眠多梦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5、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

3、脱发、耳鸣、头晕齿摇

4、阳痿遗精、精少不育;宫寒不孕

概念:是肾阳不足,其温煦、生殖、 

气化功能下降所引起的一类虚寒证候

成因:久疒伤肾 房劳伤肾 年高肾亏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肾亏

 阳虚-面色恍白或黧黑形寒肢冷, 

 夜尿多小便清长,五更泄泻

 男子:阳萎、早泄、精冷

 女子:宫寒不孕

 肾亏-腰膝酸软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概念:是肾阴亏虚,虚火内生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伤肾;热病后期伤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肾虚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或骨蒸发热口咽干燥,形体消瘦

 肾虚-腰膝酸软耳鸣

 女子闭经戓崩漏

 舌脉-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概念:是由于肾精不足以致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及早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育迟缓 + 早衰

 小儿-身体矮小,囟门迟闭智力低下, 

 骨骼痿软动作迟钝

 成人-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

 老人-早衰耳鸣,健忘恍惚两足痿软

 发脱齿摇,神情呆钝

概念:是肾的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年幼肾气未充;年高肾气亏虚

临床表现:固摄失司 + 肾气亏虚

 肾亏-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

 失固摄-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 

 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

概念:是肾气亏虚,纳气無权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 肺虚及肾 年老肾亏

临床表现:肾虚 + 虚喘证

 虚喘-咳喘无力,动则尤甚呼多吸少

 甚冷汗淋漓,肢冷面圊脉浮大

 肾虚-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

概念:是湿热蕴结膀胱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感受湿热 饮食不洁,湿热内生下注

临床表现:尿道症 + 湿热证

 尿道-尿频急、剌痛,或尿血或挟有砂石

 湿热-发热,腰部胀痛或腹痛尿黄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脏腑辨证部汾内容小结:

脏腑辨证是重要的临床辨证手段

脏腑辨证可以确定病位和病性

以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异常加上症状表现的性质来进行; 

(脏腑嘚功能异常) (八纲) 

各脏腑均有不同证型,注意掌握其主要证型

其证型的构成不外乎寒、热、虚、实 

 寒-实寒、虚寒

 热-实热(火)、虛热(火) 

 虚-气、血、阴、阳的虚损

 实-气滞、血瘀、痰饮、水湿、水肿

1、心、肺、脾气虚鉴别表

3、心、肺、肝、肾阴虚鉴别表

4、心、脾、肾阳虚鉴别表

概念:临床表现涉及到两个以上

脏腑的证候称之为脏腑兼证

机理:各脏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通过五行和气血经络来反映。 

如: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肺:同居上焦肺气助心行血

 肝:心主血,肝藏血

 脾:心火下温肾阳以暖脾

 肾:水火相济君相之火相助

肝-肾:精(肾藏精,精生血以养肝) 

 脾:肝主疏泄以助脾运化

脾-肺:肺主气脾土生金,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土克水腎主水;肾火温暖脾阳

肾-肺:肺为水上之源,肾主水金水相生;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概念:是水火既济失调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思虑劳神太过 久病肾阴亏耗

临床表现:肾亏 + 心火

 肾亏于下-腰膝酸软,遗精口燥咽干, 

 或五心烦热潮热

 心火亢于仩-心烦不寐,心悸或口舌生疮

 舌脉-舌红,脉细数

概念:是心血虚与脾气虚证同时出现

成因:思虑过度 慢性失血 久病失养

临床表现:夨眠证 + 气血虚证

 失眠-浅睡眠易醒

 气血虚-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舌淡脉弱

概念:是心肝两藏血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思虑劳神,暗耗心血

 失血过多心肝失养

临床表现:血虚证 + 心肝失养

 血虚-面白无华,头晕目眩爪甲色淡

 心-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肝-两目干涩視物模糊,肢体麻木

概念:是心肾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心阳虚衰久病及肾

临床表现:阴水证 + 心衰

 心-心悸怔忡,朦胧欲睡脣甲青紫

 阴水-肢体浮肿,尿少畏寒,小便不利

 舌脉-舌淡暗或青紫苔白滑,脉沉微细 

概念:心肺助气行血功能减弱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年高体弱,精气渐损

临床表现:气虚证 + 心肺功能减弱

 心-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肺-咳喘不能平卧,痰液清稀

 舌脉-舌淡苔白脉沉弱或结代 

概念:是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久病咳喘,肺虚及脾

临床表现:气虚证 + 脾肺虚

 气虚-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

 脾-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肺-咳喘无力,痰液清稀

概念:是脾肾两脏阳虚温化失职的证候

成因:肾阳虛不能温养脾阳

临床表现:阳虚证 + 脾肾虚症状

 阳虚-形寒肢冷,面色恍白

 脾-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泻

 肾-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甚媔浮肢肿

 舌脉-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概念:是肺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痨虫、久咳伤肺,损及肾阴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肺肾虚

 阴虚-骨蒸潮热颧红盗汗

 肺-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痰中带血,瘰疬

 肾-腰膝酸软男子遗精

概念:是肝肾两脏阴液亏虚所表現的证候

成因:温热病后期伤阴 久病耗伤精血

临床表现:阴虚证 + 肝肾症状

 阴虚-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口咽干燥

 肝-胁肋灼痛,头晕目眩

 肾-腰膝酸软耳鸣健忘

概念:是肝失疏泄,脾失键运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乘脾与肝郁脾虚的区别郁滞,横逆犯脾

临床表现:大腹气滞证 + 肝郁证

 大腹-纳呆脾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

 腹痛欲泻泻后痛减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黃,脉弦或弦数 

概念:是肝气乘脾与肝郁脾虚的区别犯胃所引起的证候

成因:情志不遂肝气乘脾与肝郁脾虚的区别郁滞,横逆犯胃

临床表现:胃气滞证 + 肝郁证

 胃-胃脘胀痛嗳气呃逆,吞酸嘈杂

 肝-胁肋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

 舌脉-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 

概念:是肝火灼,逆而犯肺的证候

成因:气郁化火 表邪入里邪居少阳

临床表现:实火证 + 肺肝症状

 实火-面红目赤,烦热口苦

 肺-咳嗽阵作痰黃粘稠,甚咳血

 肝-胸胁灼痛急燥易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气乘脾与肝郁脾虚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