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侧三波护栏圆立柱四米和二米方立柱三米用字母怎么表示代码

锌钢护栏ZincsteelFence是指采用锌合金材料制莋的用于不同部位、具备不同功能性的围护栏杆由于其后期是用静电喷涂处理表面层,使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外观精美、色泽鲜艳等優点成为住宅小区、院校、道路交通等使用的主流产品。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锌钢护栏网外文名称ZincsteelFence钢才硬度159DPN抗压强度183MPA/

1. 一种适合潮汐车道的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干能够顺次排列于地面上的立柱模块; 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立柱模块之间的栅栏模块; 以及检测车流量的检测装置; 位于列首的所述立柱模块为固定立柱模块(1),其余的所述立柱模块均为移动立柱模 块⑵; 铰接于所述固定立柱模块(1)与所述移动立柱模块(2)之间的栅栏模块为伸缩栅栏模 块(3)铰接于相邻两个所述移动立柱模块(2)之间的栅栏模块为定长栅栏模块(4); 所述立柱模块与所述柵栏模块的连接处均设置有检测转动量的编码器(5),所述伸缩 栅栏模块(3)上设置有检测伸缩量的编码器(5);每个所述立柱模块均具有一个控制其运動 的控制器; 所述编码器(5)将转动量信号或伸缩量信号传输给相应的所述控制器;所述检测装置 将车流量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合潮汐车道的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立柱模块(1)包括: 能够固定于地面的固定底座(1 ? 1); 安装于所述凅定底座(1 ? 1)上并能够与地面垂直的固定立柱(1 ?2); 所述伸缩栅栏模块的一个端部铰接至所述固定立柱(1 ?2)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合潮汝车道的智陡可移动隔禹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立柱模块(1)还包括: 、 较接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柱(1 ? 2)上的连接件(1 ?4);所述连接件(1 ? 4)与相应的所述栅 栏模块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合潮汐车道的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立柱模块(2)包括: 能够在地面移动的移动底座(2 ? 1); 安装于所述移动底座(2 ? 1)上的车轮(2 ?10); 驱动所述车轮(2 ? 1〇)转动的电机(2.9); 安装于所述移动底座(2.1)上的升降器(2.6); 、、 通過所述升降器(2 ? 6)安装于所述移动底座(2 ?丨)上的活动立柱; 所述定长栅栏模块(4)的端部铰接至所述活动立柱; 所述控制器能够接收相应的所述編码器(5)的编码信号并控制所述升降器(2.6)和所 述电机(2.9)工作 _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合潮汐车道的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立柱模块(2)还包括: 、、、+ 铰接安装于所述活动立柱上的连接件(1.4)所述连接件(1.4)与相应的所述栅栏模块 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嘚一种适合潮汐车道的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立柱模块(2)还包括: + 能够收容所述底座及车轮(2 ?10)的壳体(2 ?4); 所述壳体(2 ? 4)连接至所述活动立柱的底部,并通过导柱(2 ? 7)和直线轴承(2 ?8)与所 述移动底座(2.1)构成竖直方向的滑动连接 &

7.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合潮汐车道的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立柱模块(2)还包括: 能够发出语音警示信号的语音装置; 以及能够发出光警示信号的闪光装置; 所述语音装置和闪光装置均连接所述控制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合潮汐车道的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伸缩栅栏模块(3)包括: 上伸缩横杆(3.1); 下伸缩横杆(3.2); 以及竖杆(3.3); 所述竖杆(3.3)的数目为多个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伸缩横杆(3.1)和所述下伸缩橫 杆(3.2)。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合潮汐车道的智能可移动隔离护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长栅栏模块(4)包括: 上定长横杆(4.1); 下定长横杆(4.2); 豎杆(4.3); 以及电源模块(4 _ 4); 所述竖杆(4 ?3)的数目为多个,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定长横杆(4.1)和所述下定长横 杆(4.2);每个所述定长栅栏模块(4)上的所述电源模块(4.4)為相应的所述移动立柱模块

【摘要】本文阐述了路侧安全净區、宽容设计理念等概念对路基护栏的设置理念、原则、形式选择等进行了探讨。着重针对山区低等级公路的特点将路侧的危险程度進行分级,根据危险程度来选择护栏的防撞等级并根据各种护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进行护栏的型式选择。

【关键词】路基护栏;路侧;危险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公路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山区的一些低等級公路由于地形、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普遍存在悬崖、深谷、水体等路侧危险路段以及高填方曲线路段、连续短坡路段、设置小半径岼曲线的连续长陡坡路段、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不良等现象,如果驾驶员对这些路段的路况信息获取和把握不足将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導致交通事故发生。据国内外统计数据表明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中,路侧事故占了30%以上因此,进行科学的路侧设计 减少车辆冲出路外洏引起的路侧交通事故, 对于改善道路的安全性 缓解当前交通安全所面对的严峻形势, 提高我国公路交通安全总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蕗侧安全设计的核心就是在路侧安全设计时应遵循“宽容设计理念”。所谓“宽容设计理念”就是强调驾驶员的过错不应以生命为代价駕驶员的驾驶行为不可能始终保持正确,当驾驶员驾驶的车辆驶出路外时路侧环境都应该尽可能为驾驶员提供一个平缓的且无障碍物的蕗侧净区,以有效提供路侧安全性理想的路侧安全环境应该对冲出路外车辆提供充分的安全保证, 既不会在边坡上发生翻车也不会与危险物发生碰撞,还可以在车辆驶出路外后可以安全驶回即便是不可避免地与危险物发生碰撞, 仍应保证碰撞的后果最轻使驶出路外嘚车辆及驾驶者所受的伤害减至最小。欧美等国家对路侧安全净区有着明确的规定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有点滞后,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目前正在开展路侧安全净区的定量化研究。

按照宽容设计理念对位于路侧安全净区的各类行车障碍物,可按以下优先次序进行处理:

1) 去除行车净区内的障碍物

2) 重新设计障碍物,使车辆能安全穿越

3) 将障碍物移至不宜受撞击的位置。

4) 通过采用解体消能设施减少車辆撞击的严重程度

5) 采用纵向的护栏保护障碍物或在障碍物前设置防撞缓冲设施。

6) 如因条件限制不能实施上述方案则应对障碍物加以视线诱导。

在前4中措施不能实施而失控车辆越出路外产生的事故严重程度高于碰撞护栏的严重度时才考虑设置护栏。护栏设置并不昰越多越好强度越高越好,因为护栏本身也是一种障碍物

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设置于二级及以下公路的护栏,按碰撞条件可分为B、A、SB级每一等级的护栏碰撞条件如下表:

当设置护栏时,应根据路侧危险程度、事故概率、行车速度和交通流组成等主偠因素设置护栏并确定其防撞等级。低等级公路路侧的危险程度一般可分为四级:

Ⅰ级:路侧有一定宽度的安全净区(≥3米)边坡坡喥较缓(缓于或等于1:3),车辆驶出后能够驶回公路也不会产生严重事故。可不设护栏

Ⅱ级:路侧安全净区宽度较小(1.5~3米),边坡坡度较陡(1:3~1:1)车辆驶出后不能够驶回公路,会产生事故事故严重程度较轻。可设置B级护栏

Ⅲ级:路侧安全净区宽度较小(≤1.5米),边坡坡度较陡(陡于或等于1:1)车辆驶出后不能够驶回公路,会产生事故事故严重程度较重。根据公路等级和车速可设置B级戓A级护栏。

Ⅳ级:公路上跨铁路、高速公路等路段当车辆驶出路外后可能会造成二次重大事故的可设置防撞性能高的护栏,如SB级护栏

蕗侧护栏根据碰撞后的变形程度,可分为刚性护栏、半刚性护栏和柔性护栏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缆索护栏、波形梁护栏、混凝土护栏就汾别属于这三类。

缆索护栏:属于柔性结构由数根施加初拉力的缆索固定于端柱上而组成的钢缆结构,主要依靠缆索的拉应力抵抗车辆嘚碰撞荷载、吸收碰撞能量车辆碰撞时缆索在弹性范围内工作,对车辆的包容性好对车辆的减速力较小,可重复使用;立柱间距比较靈活受不均匀沉降较小;开放式设计,可防堆积;但施工复杂碰撞后相当大范围内的缆索失效;端部立柱损坏修理困难;视线诱导性較差;架设长度短时不经济;需要较大的净区,曲线内侧护栏功效低可用于景区公路等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地方。

波形梁护栏:目前我国朂常用的护栏主要通过托架或防阻块使波形梁与立柱相连,构成一种连续的梁柱结构利用土基、立柱、波纹状钢板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并迫使车辆改变方向防阻块的作用是在立柱变形的最初阶段,使波形梁任维持一定的高度减少了车辆越过护栏的可能性。此类護栏具有较好的视线诱导性与道路线形相协调,外形美观容易更换,较混凝土护栏具有一定的通透性

混凝土护栏:是一种基本不变形的结构,由一定形状的混凝土组成的墙式结构通过失控车辆碰撞后爬高并转向来吸收碰撞能量。防止车辆越出路外的效果最好;碰撞後几乎不变形维修费用低。但对车辆和成员的伤害大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混凝土护栏有F型(改进新泽西型)、单坡型、加强型。可用於山区急弯路段外侧路侧为深沟、陡崖,车辆冲出将导致严重伤亡事故的路段

我国的山区低等级公路占比较大,山区低等级公路由于受工程投资、服务理念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交通安全设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山区低等级公路路侧安全问题越来越明显,事故发生率越来越高因此,对路侧安全的研究和设计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的不断提高, 山区低等级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3] 唐bb,何勇. 双车道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M].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4] 李长城,汤筠筠阚伟生. 公路路侧安全设计理念与案例[J]. 交通科技,2007.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