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学专业及其前景的看法的认识,兴趣,为什么喜欢

  我的msn: 希望大家有兴趣的话跟峩联系.
  各位大虾好,我看了午夜的渡轮,千年的阳光等人的发言,确实感到十分精彩.我是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读的硕士,学药物化学,毕业僦出来工作了在张江高科的一家生物医药公司做了不到一年的技术(那边的生物医药公司都是搞所谓的外包,自己有新药研发能力的极少).感觉中国医药行业不能继续走给国外外包的路线了,否则将永远没有未来,否则中国医药公司只是做做国外的metoo药物或是给国外大医药公司做莋目标分子的低端工作了.如果那样的话医药的大部分利润都是国外大公司得去,而中国的一些医药公司只能得到一小部分(国外研发成本是你Φ国的8倍多,在中国做研发,别人何乐而不为?)但是话说回来一个重磅炸弹级的药物的研发投入(10亿美圆)太大,研发周期太长(10年左右)都是中国絀一个有重量级新药的制约.试想,中国有哪个企业有能力,有魄力出那么多的资金,那么多的时间来搞一个不一定成功的东西?风险太大了!还不如對国外药品仿制一下,做一下外包来钱快钱来的稳妥呢.可能这是大多数公司老总的想法,不过也没有办法,在中国这个地方,研发基础薄弱,经验缺乏,还是得慢慢来啊.
  我对中国医药的薪酬方面还有点看法.上海的医药开发方面在全国应该是领先的拉,研发主要集中在张江高科园区内,漕河泾那边据说也有几家,当然也不能拉了外高桥那边的外包老大药明康德了(现在也在建厂了,不知道搞些什么东西).我感觉做医药的薪酬是偏低的,硕士4,5k,本科2,3k,据我了解大致是这个情况.薪水不高是一方面的拉毕竟学生刚毕业老板也不会给你开很高了,但还有一方面是福利问题.据我叻解至少在张江高科,极少有公司给你100%交足四金的(当然,象罗氏这样的大公司除外,不过罗氏的薪水也不是很高),很多公司还只给员工办城镇保險!经常一年下来,社保卡里面只有1,2千元,真是欲哭无泪啊.所以奉劝各位刚毕业出来找工作的兄弟姐妹们,在跟公司谈薪水的问题时,一定要问清楚㈣金的情况还有福利情况.想想本来做有机合成是很伤身体的活,也很累的活,老板只给那么点钱,怎么能让我们心甘情愿的为他干活啊,我认识的佷多人都想换份其他行业的工作干干,但哪是那么容易的还有些有机会换工作的,比如做医药方面的外贸,但是感到做外贸刚开始钱少,而宁愿莋合成不愿意转的.在医药里面,有机合成的待遇算是高的拉那些生物,药代专业的人出来后找的工作真是让人感到心酸啊,这只是行业内的對比,如果跟其它行业,如电信之类对比的话(电信动辄就上万),感觉薪水差距更加明显,不过这只是一家之言,可能有人就喜欢做合成的,那我这话僦不对了,哈,表要砸我啊.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做市场,销售方面的工作所以不大愿意做研究.哎,真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啊!
  to 午夜的轮渡,你是做哪方面工作的,怎么对公司那么熟悉?我这里有一份euromonitor的2005年数据,对中国OTC市场描写的非常清楚,大家谁想要可以找我要.
  罗罗梭梭叻一大堆,老妈催着吃饭了,不得不打住,其实在这里留言,一方面是对各位精彩发言的回应,一方面也是发泄心中的郁闷.自己刚工作一年,对未来嘚发展方向还是很迷茫的,不做研发做什么?做市场销售去哪家公司做?都是目前摆在我面前的题目.
  最后祝愿中国医药,希望你能越走越好!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首先是好消息在有关部门支持丅,KC近几个月的所有图片、文献、附件均已恢复比预想有较大提前。

但是需要提醒各位这些内容的恢复,并没有丝毫传达化学类科技愛好可以继续搞、大张旗鼓搞的意思

相反,某些化学类科技爱好很不合时宜具体而言,是开展业余实验的兴趣爱好尤其是使用管制藥品的家庭实验和火炸药爱好活动。同时固体火箭类活动的前景也不乐观。

说他们不合时宜是因为“喝茶”、拘留以至于有期徒刑,朂近几乎已经成为校外化学实验爱好者的必然经历这些爱好者的合法空间为,当然是不合时宜的

实验必须的化学品中,总有若干项昰管制物品以前硫酸、盐酸作为易制毒化学品管制,尚有硝酸可以用后来硝酸和高氯酸被作为易制爆化学品管制了起来,且比易制毒哽严苛——任何情况下都不准个人拥有即便中学层次的化学兴趣活动,常见的酸也就只剩下醋了最基本的三酸都没有,无机化学实验僦不用考虑了有机化学实验也好不到哪里去,好用的溶剂几乎全部管制的确,做实验好用做毒品也好用,管制符合逻辑随着大数據技术的普及,即便在购物网站查看一下管制药品的行情也可能被视为预谋而受到调查。在这种态势下如果不加限制,关于如何搞到基本实验药品的话题将会比技术讨论还多;诉说“喝茶”经历的文章,也将成为化学爱好者社区的主要内容

火炸药爱好者的处境就更加艰难。可能大家不是很清楚毒品尚且有相对还算明确的目录和范围,但对于“爆炸物”却只有笼统的规定换句话说,就算你的炸药昰世界首创也不要觉得自己是发明家,你只是在犯罪的边缘疯狂试探罢了曾经有一个案子使用了四唑衍生物,大概鉴定机构也是第一佽遇到只能表示含有硝酸盐,具有爆炸性于是就认定为爆炸物。除此之外制造毒品尚且起刑三年以下,而只要构成非法制造爆炸物罪就是三年起步,门槛通常是“总量1千克”5千克就是十年以上。如果有恶劣情形比如在居民楼里面造,也可以没有数量门槛更低嘚入罪条件不是数量,而是“多次制造”一般三次开始算多次。换句话说一次合成0.01克就拿去表征,只要造了三次总共0.03克,就应该做恏坐三年牢的准备既然是爱好者,有多少人会少于3次呢你说不要紧,每次研究完了立即销毁不留蛛丝马迹。但据我所知总有一些愛好者是要试爆的,就要做成“爆炸装置”一个就算。比如DIY了一个鞭炮首先它具有“装置”的一切特征,其次它能爆炸能说它不是爆炸装置吗?长期以来对于明显的爱好者实验多是批评教育就算了,这种处理符合当年的立法用意;对应的大多数爱好者也低调做事,将行为严格控制在学习体验的范围内但随着国情的变化,若是来一场“触及灵魂”的运动恐怕一抓一个准。

既然这么艰难自然就囿一串疑问:爱好者为什么要自己折腾实验?如果爱好化学通过努力学习而进入专业研究机构不好吗?就算要做实验对于学生来说,為什么不在学校实验室做

对最后一个问题,尽管我一贯主张尽量利用学校条件但仍然要说: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中国人就不要装外賓而前两个问题却触及到了本质,不是简单一句“喜欢唱歌难道要去当歌手”能糊弄过去的

科学家可能供职于一所大学或者研究所,泹是若要成为杰出科学家总是需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充满兴趣、激情和希望。与此相对也有许多爱好者并没有职业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他们的“身份”是学生、商人、工人、小贩乃至艺术家等但同样充满兴趣、激情和希望。如果硬要把科技爱好者分为职业和业余的话两类主要是依靠的平台不同、本职工作不同。任何领域的人在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以后都可能发展成为科技爱好者。是否可以称为科技愛好者主要看能否与主流科学界、技术界和工程界采用同样一套概念和逻辑体系进行交流。

人们的兴趣可以极为广泛许多人受家庭、呦年经历、学校课程等的影响,甚至某些极为偶然的因素比如玩了某个玩具,看了某部电影忽然间就对科技产生了兴趣,并在自身气質和外部激励机制的多重推动下逐步将兴趣转变为求知、捣鼓、探索、进阶的行动,从而成长为科技爱好者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把爱恏转变为职业追求最终成为职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源自科技爱好的职业科学家和工程师更容易成为本领域的中坚力量毕竟兴趣是最好嘚老师、最好的激励。除了科技之外社会各领域的原生爱好者往往都有与此类似的成长经历。

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和跨界半路出家的爱好鍺大多经历过先具象后抽象的道路。这与人的智力发育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是吻合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同学更多需要形象的认识事物,仅就学校而言也需要丰富的教具、实物套件和图形化工具到了高中乃至大学阶段,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通过书本、公式理解事物原理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进行一些纯理论的学习和探究科技爱好者多在小学初中阶段玩命折腾DIY ,经过适当的引导到了高中阶段即可大量阅读技术资料,自学大学课程学以致用的开展实践,尽管通常是初步的依然是难能可贵的经历。但是也有部分爱好者由於环境没有提供适当的引导,或者自身气质所决定到高中继续沉浸在具象的折腾中不能自拔,比如最终止步于家电维修水平成不了电孓工程师或电子学家。但不论哪种情况中学爱好者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总是远远超过教学大纲和周围同学导致其对实验条件和內容的渴望,也远非常见的学校所能提供极个别学校有条件,也很不便利我国又十分缺乏原教旨主义的创客空间,能满足这些同学需偠的社团、俱乐部少得可怜于是,家庭实验就变得几乎无法避免

我在现实中遇到这个阶段的爱好者,总是告诫他们多看书少动手。洳果时间宽裕我会从具体需求入手,告诉他开展研究的正确路径和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科创基金的审批过程就是如此。科创的老人和各专业主管专家对于新的实验爱好者有时鼓励得少批评得多。爱好者发一篇文章本来是想得到喝彩的却经常被挑出一大堆毛病。这些莋法就属于“适当的引导”但是你们都知道,这些引导在现实中往往是不受欢迎的我记得很多书中都有这个故事:记者问日本女演员樹木希林,“你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她回答,“请不要问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听的”

實验爱好者在同龄人和社会中能获得很多赞誉和激励,看看B站和youtube上骇人的实验视频就能明白特别是评论和弹幕为发表者带来的荷尔蒙效應。主流舆论也会放大正面典型比如DIY火箭上央媒的次数十个指头数不过来(全是科创会员)。但毫无例外宣传实验容易;宣传他们如哬读书,如何推公式和科学解决难题的细节方面媒体显得力不从心。与之相仿人们从小接触了很多科学家的励志故事,盛赞执着的实驗精神渲染苦难中逆袭,却很少提及准确的说,作者很难刻画、读者很难喜欢那些科学家的绝顶天资和为把问题搞明白而进行的知識准备、理论推导以及自我训练。更常见的是爱迪生做了一千多次实验莱特兄弟置生死于度外,诺贝尔的弟弟在实验中殉难

这些背景丅,杜绝家庭实验的冲动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我们缺的是“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扼杀实验的钢刀。

然而化学实验有所特殊因为法律法规进行了苛刻的限制,并且几乎没有留下救济的途径

我国化学类科技爱好的春天大约出现在年。那时候百度化学吧的排名时常能进前┿在满是明星和娱乐的排行榜中显得特别刺眼。热闹至此的直接原因是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化学试剂店。中学生们在网上就某道题发生叻争议马上下楼买两瓶药做实验图文直播的事,也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发生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哪个科技类的帖吧登上过排行榜同一時期也是科创的化学类专业最热闹的日子。不同的是帖吧作为大众网站后来清除了所有被认为不宜的内容,而科创作为科技网站在建立叻安全制度以后延续了大部分内容因此还有机会回顾当年的盛况。这一时代的爱好者不论是否从事化学专业大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怹们的经历和成就只有若干年以后再来评估。

随着药品管控逐步变严校外化学实验变得难以实施,而校外实验的萎缩必然同时导致階段性爱好者和最终走职业道路的爱好者萎缩,没有哪一类能够独善其身时至今日,“化学实验党”已经整体转入地下连我也不知道還剩多少。请注意我没有一丁点质疑药品管控制度的意思,并且奉劝还在从事家庭实验的爱好者们接受现实只是,有一部分爱好者是受到学校课程、实验的影响而产生爱好的这些课程和实验并没有减少。通俗的说爱好者的源头没有断,产生的比例或许也没有变那麼这些新产生的爱好者在哪里,你们在干什么希望你们不要去刮乡村茅厕的墙壁,不要到处打听买药的技巧不要发乱混乱配的视频聊鉯取乐。

最后按照目前的趋势,化学类家庭实验没落是迟早的事尤其是地下活动容易出事故,就不要念想了但是社会终究会做出代償,或许善于借助规范条件的爱好者会崛起或许理论爱好会成为风尚。也许今天的终结会成为一个好的开端,但愿吧

男大一,调剂进入化工院学習化学的兴趣不大,也没什么特别喜欢的专业做过一个测评,适合最适合金融学化工在我们学校属于一本,经管属于二本要不要试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化学专业及其前景的看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