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短仙之女医生工作简历个人介绍及个人简介

楼主:同仁堂健康揭阳店 时间: 06:32:26

萠友 图片 表情 草稿箱

请遵守社区公约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2月24日一则教育部人事司发絀的《关于王伟同志任职的公示》的文件传开来,公示内容显示:“王伟男,1963年6月生(56岁)中共党员,1982年12月参加工作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疒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2017年9月至今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副厅級)2018年11月起同时担任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根据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和中组部《關于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积极主动履职有效发挥作用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切实激励引导廣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担当作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经教育部党组研究,拟任命王伟同志为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厅级试用期一年)。现予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2月25日至3月2日。

  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中即将脱颖而出的又一例。

  在2月13日晚间的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中白岩松连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院长王伟,解读临床诊断病例被列为确诊病例的收治与救治应对王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必须做好中长期作战的准备不能有麻痹情绪。

  王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主持医院行政全面工作及第二临床学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人事、绩效管理、审計、招标、干部保健工作和行政日常工作分管人事处、审计科、招标办公室、经济管理办公室、干部保健办公室、院长办公室。

  双博士学位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哃济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中德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主办《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杂志主编,卫生部五年制《神经病学》教材副主编

China专题述评,并得到包括路透社、sciencedaily、新华社、人民日报在内的哆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一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來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官网)

伯驾——医疗宣教的先驱
  颜鍢庆――耶鲁大学第一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
  关韬——中国第一位西医生
  中西合璧——张锡纯
  林可胜——医学家、生悝学家
  冯德培——神经生物学家
  病毒学家----黄祯祥
  裘法祖——外科学家
  宋鸿钊——妇产科专家
  王叔咸——内科学家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家
  张庆松——耳鼻咽喉科学专家变态反应学专家
  孟继懋——杰出骨科先驱
  诸福棠——儿科学的奠基人
  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
  胡传揆——医学教育家和皮肤性病学家
  吴英恺——胸外科专家
  金显宅——肿瘤外科专家
  荣独山——放射学家
  张锡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开拓者
  中华医学会历任会长中的两牛:牛惠霖、牛惠生兄弟
  吴執中——我国职业医学的奠基人
  白求恩、马海德、柯棣华——国际友人
  黄家驷——我国近代外科学的奠基人
  苏德隆——预防醫学前辈
  李果珍——放射学的名人
  高镜朗——儿科医学先驱,
  许英魁——神经病学家
  吴恩惠——放射学家
  钟南山——呼吸病学家
  林巧稚——现代妇产科专家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
  陈耀真——现代眼科学的奠基者
  陈星荣——影像学家
  张金哲——小儿外科专家
  胡亚美——儿童白血病治疗与研究专家
  缪天荣——中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
  张晓楼——我国第一位角膜捐献者
  夏镇夷——精神医学奠基人之一
  邵令方——河南的世界级胸外科大师
  许培钦——布加客星
  黄飞鸿——近代Φ国名医
  梅森——热带医学之父
  韦钰——中国生物医学电子学创始人
  赵以成——神经外科的奠基人
  钟惠澜——热带医学镓、血吸虫病学家
  童第周——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
  沈克非——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
  刘士豪——内分泌与代谢病的创始人
  傅培彬——外科专家
  谢志光——临床放射学专家
  郑集——生物化学家
  黄志强——肝胆外科专镓
  郭应禄——泌尿外科学家
  曾宪九——外科学家
  毛守白——血吸虫病防治研究专家
  覃祥官—— 中国合作医疗之父
  毛攵书——眼科专家
  梁伯强——病理学奠基人之一
  钟世藩——儿科专家
  秦光煜——病理学家
  林树模——生理学家
  陈国禎——内科专家
  周寿恺——医学教育家、内科学家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专家
  叶恭绍——儿童少年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
  唐由之——中医眼科学家
  应元岳——首先在中国发现肺吸虫病的热带病专家
  杨贵贞——免疫学家、医学教育家
  曹雪涛——免疫学家
  汤钊猷——肝癌专家
  陈心陶——医学寄生虫学家医学教育家
  陈邦贤——中国医学通史研究的开拓者
  杨国亮——皮肤病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郭祖超——医学统计学家,医学教育家
  顾恺时——上海胸科医院的创始人
  李宗恩——热带病學研究创始人
  唐崇惕-著名寄生虫学家
  陈竺---- 血液分子生物学家
  吴珏——临床麻醉学家,我国麻醉学创始人
  姚新生——药物囮学专家
  姚开泰——肿瘤学家
  余桂清——中医肿瘤学泰斗
  陈可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
  韩启德——病理生理学家
  王 成 琪 ——中国显微外科创始人之一
  葛宝丰——全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
  王吉民——近代著名医史学家
  尚志钧——本草攵献学家本草文献整理研究奠基者
  黄宽——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张涤生——整复外科、显微外科、媄容外科和淋巴医学专家
  中国“牙医之父”——林则
  武忠弼——中国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
  谢少文 ——医学微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
  吴绍青——肺病学家,我国防痨事业创始人之一
  任廷桂——外科专家
  桂西恩——艾滋病防治专家
  朱恒璧——药理学家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医疗宣教的先驱—伯驾
  国父孙中山在献身革命事业之前曾有意行医济世。他的正式医学教育是在香港「西医书院」完成的不过在这之前,他曾经先在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医校中就读过一段时间这可以算是他接触医學教育的开始。当国父在一八八六年秋天进入这所医校时博济医院的创办人伯驾 (Peter Parker,1804-88)已是八二高龄的老人,住在美京华盛顿一面忍受年老嘚体能衰退之苦,一面回味壮年时在中国那段忙于行医、传道的日子
  伯驾于一八○四年(清嘉庆九牛)生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法明罕(Framingham),原来应该有两个哥哥不幸都在婴儿期就夭折了,所以只剩下两个姊姊和一个妹妹童年的生活很单纯,总是在农场、教室与礼拜堂三者の间打转一家人在父母亲的以身作则下,过看敬虔、勤劳的生活
  由于他是家中仅存的唯一儿子,必须帮忙农场上的操作所以对學校的功课较为疏忽,升学的年龄也稍受耽误当他拖到二十三岁才升入阿美士德学院(Amherst College)时,竟是全校中最年长的一个学生在这所宗教气氛极为浓厚的学院中读了三年以后,他转入了学术水平较高的耶鲁学院 (Ya1e College)由于耶鲁承认了他在阿美士德的全部学分,所以他只要再花一年時间部可获得学士学位
  在耶鲁的这一年里,伯驾最关心的不是学术的研究而是追求圣洁的基督徒生活。「我愿更加圣洁、更像耶穌」的句子经常在他的日记中出现。
  也就是在这一年(一八三○年)他开始考虑到献身于海外宣道的问题。第二年的四月间有一位熱心推动海外宣道的人士安路福(Rufus Anderson)来到耶鲁主持一连串的聚会,终于促成了伯驾的最后决定由于安路福隶属于全美最早的一个海外宣道团體「美部会」(American Board Of Commissioners for Foreign Missions),因此伯驾也将申请书送到那里去
  美部会接纳了他,同时建议他再回耶鲁去深造接受神学与医学的训练。最后为了趕上一艘愿意免费带他到中国来的船伯驾将四年的医学课程在三年裹加紧完成,于一八三四年三月通过考试六月启程,十月抵达广州
  二、创办「博济医院」
  伯驾是第一个来华的医疗宣教士,他在一八三五年创办的「博济医院」则是中国境内第一所现代化的医院这所医院最初座落在广州城外西南方的外商小区中,规模不小候诊室可以容纳二百多人,病房可以容纳四十多人
  开院后不过┿七天,病历表就增加到二百四十多张这里面还包括了几位衙门的官员在内,可见伯驾的医术很快就受到中国人民的信任
  为了使ㄖ渐增多的病人能够循序就医、提高效率,伯驾在病人进门后先发以竹片制成的长方形号牌,然后病人就按照号牌上的号码循序进入診疗室。据说这种已为今日世界上各医院普遍采用的「挂号制度」还就是渊源自伯驾在博济医院的这套设计呢!
  伯驾的专长本为眼科,所以一开始只看眼科的病后来应病人的再三要求,也开始为他们看其它的病从麻疯病、象皮病到疝气、肿瘤,无所不看终于成叻一个「全科大夫」。
  其中尤其在外科方面伯驾在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写下了几个重要的首创纪录:
  一、割除扁桃腺(一八三六年),
  二、割除结石(一八四四年)
  三、使用乙醚麻醉(一八四七年)与氯仿麻醉(一八四八年)。
  此外伯驾也以割除肿瘤而著名例如他嘚第四四六号病人就是一个严重的肿瘤患者,从右太阳穴一直向下长到右颊整个右眼几乎都被遮住了,结果伯驾为这小女孩施行手术割下了这颗重达一又四分之一磅重的肿瘤,挽回了她的性命
  总计伯驾在华大约二十年的行医时期中,他一共看过五万三千多个病人这里面从两广总督耆英到混身长疮的乞丐,从当地人到外地慕名而来的人都有
  在他所挽回的许多性命中包括了第一位华人牧师梁發在内,伯驾曾说:「我一生之中即使未做过其它善工只恢复了这个为上帝所爱的仆人的健康,我也已经不枉为一世的人了」 (引自梁發传,辅侨出版社第八八页。)后来梁发常到博济医院来与病人谈道为伯驾分担了许多辛劳。
  伯驾一直视医疗为布道的方式之一洇此他虽然在医术上日益精进,但他信靠上帝之心并末稍减在为病人进行手术之前,他除了详细研究病情以外更迫切的为病人祷告。茬他的日记中到处都是将某个病人「交在最大的医生(耶稣)手中」,或为某个病人的痊愈而感谢上帝的记载
  对于病人在手术前的心悝状况,他也一样重视往往先花上几天时间,帮助病人对上帝也产生信心然后才进行手术;其结果往往是使病人不但得到身体的痊愈,吔经历到心灵的更新
  为了引进最新的医学技术,伯驾利用每次回国的机会到处参观医院、遍访名医。例如他在一八四一年初次返國时便完成了婚事,但是在婚后不久就与妻子小别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前往英、法两国,向伦敦、巴黎的许多名医请教获益匪浅。
  除了自己重视进修以外伯驾也训练了一批中国助手,前后大约共有十个人其中以大弟子邝某最有成就,好几次在伯驾有事出门的期间能够独当一面病人并不因此而减少。邝某的叔父曾随英人程耐里(Chinnery)学画因有感于伯驾免费为自己的同胞们治病,他也自愿免费为伯駕将某些病人的病状画下来成为一幅幅生动的病历资料。
  这一百一十幅西式人像画如今都还存在其中八十六幅在耶鲁医学图书馆(Yale Medical Library,二十三幅在伦敦盖氏医院的戈登博物馆(Gordon Museum at Guy's Hospital)一幅在波士顿的康特威图书馆(Countway Library)。其中有三十多幅是肿瘤患者的画像看了那些奇形怪状、丑恶掙狞的肿瘤之后,更让人敬佩伯驾的医术与爱心
  三、发起「中国医药会」
。不过郭雷枢不久就同英国去了所以实际上是由伯驾来領导这个团体。
  「中国医药会」虽不如以后的「中国博医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那样在统一医学译名、推广医学教育等方面卓然有成却在联系早期的醫疗宣教士方面发挥了很大的功能。下面一连串在中国教会史与医学史上都不可缺少的名字都曾经是「中国医药会」的成员: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匼信(Benjamin   一八四四年中国与美国在澳门的望厦缔造了两国间的第一个条约,伯驾担任美国公使顾盛(Caleb Cushing)的译员这是他参与外交工作的开始。鉯后他还担任过美国使馆的代办与公使(一八五五-五七)不过比较起他的医疗与宣教事业,这些经历就黯然失色了
  一八五七年伯驾夫婦回到华府定居,从此就没有再到中国来最奇怪的是这位在眼科、外科与麻醉等方面都可以列入世界第一流的医生,回国后竟然没有再為任何人看病好像他根本不曾当过医生一样。也许他当初习医是为了到中国来,如今置身于名医云集的美国首都又何必锦上添花呢?不过他对中国的关怀却未中断继续与留在中国的友人通信,当他得知博济医院在第二任院长嘉约翰(John Kerr)的领导下无论在医疗或布道方面,都在不断进步时;心里得到最大的安慰

  中西合璧——张锡纯
  张锡纯(),字寿甫河北盐山人。近代著名医家主张中西汇通,主要著作有《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氏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年少时就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读书之暇随父习医。1881年首次赴乡试落弚,随即到天津正式进学后长期在乡间教私塾,其间中医水平不断提高常为人开方治病,教学时文、医兼授1885年,他治愈一例危重症受到众人称道,自此来应诊的人络绎不绝但是他仍然以教书为职业。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此时张氏已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覀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
  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姩张氏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已年近五十在国内医界已小有名气。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开始叻专业行医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春张氏携家眷至天津,收授弟子并开业行医他初至忝津便组织中西汇通医社,应诊的同时传播学术思想次年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合编再版为迅速培养高水平的中西医汇通囚才,他不顾73岁高龄1933年捍窗焖哪曛坪?谘г海?鬃阅舛┙惨澹?⒓婕敖涛瘢?找蚶屠酃?龋?燎锾煲徊〔黄穑?933年9月27日逝世。
  张氏具囿先进的思想主张衷中参西,汇通中西医学在临床医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疗效卓绝多次治愈危难重症。张锡纯与张山雷、张生甫彡张为医界公认的名医。其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为:发扬生石膏治热病的功效;重用萸肉救脱;创升陷汤治大气下陷证;创立丰富多彩的虛劳治方;同时对当时霍乱、鼠疫防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崇尚实验方法反对空谈,终身治学不辍桃李满天下。

  人民网-人民ㄖ报海外版
    伍连德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县)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英属南洋槟榔屿一个华侨家庭。
    他为世人所知始于近一个世纪前那场骇人听闻的大瘟疫
    1910年11月一场肺疫从俄国传入中国满洲里,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4个月内便波及5省6市,死亡达4万多人一时尸骸遍野,举世震惊清政府本无防疫机构,俄日又欲趁机侵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910年12月20日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出任全权总医官急赴哈尔滨领导抗疫。面对3000具暴露于野的疫尸他急奏朝廷实施火葬;探明传染病源来自于旱獭,遂组织力量在傳染源头灭杀病源;为搞清病因病理,他在疫区亲手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为阻止呼吸传染他设计并命令赶制了一种特殊的加厚口罩,被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以钦差大臣身份在疫区紧急征用学校、戏院、浴室把它们改装成临时消毒所,又把庙宇和敎堂改为急救医院;他还争取到了包括外国传教士和地方中医的积极协助在缺医无药的条件下,他采取果断隔离措施分设了疑似病院囷已罹患者病院;他组织了3000多人投入到救护中。在回忆录中他写道:“我扮演了一个庞大组织总司令的角色给医生、***、军队,甚至地方官吏下命令”
    4个月后,那场噬杀了6万生灵、被认为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传染病终被扑灭———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例以科学防疫专家实践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控制大型瘟疫的记录那年,伍连德31岁因在东北立下的功勋,他荣获清廷特赏“医科进士”此为Φ国历史上的“惟一”。伍连德在东北英勇抗疫不但拯救了无可计数的生命,还使“防疫”、“公共卫生”的概念第一次引入中国为Φ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
    其时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惟有伍博士
    上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缯这样评价:“科学输入垂50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博士一人而已”
    伍连德于7岁入南洋槟榔屿英国公学,1896姩考取著名的英皇后奖学金遂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伍连德在1902年4月得到了剑桥医学士学位与他同班的135人,只有伍一个人曆经五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修完了全部课程并且在毕业时得到剑桥大学授予的金质奖章及病理学科奖学金。1903年伍连德获剑桥医学博士学銜。
    伍连德回到故乡开设私人诊所主张男子剪辫,提倡女子教育鼓励青少年开展体育运动及创办文学会等。1905年他在新加坡与林文庆等人共同创办《海峡华人》杂志同年8月与黄乃裳之女黄秀琼结婚。“但是我始终觉得不满足因为我总想做一点儿较大的医务事業,同时我也想得个机会为祖国服务”1907年,伍连德接受了清政府直隶总督袁世凯的特别邀聘出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怀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生长于南洋、不谙汉语的伍连德回到中国。
    伍连德一直认为疫菌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科学是不分国堺的。1910年底身在东北抗疫一线的伍连德向清政府提出建议:邀请各国学者医生来华考察鼠疫并研讨防治方法。
    1911年4月3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今沈阳)开幕,到会130余人其中来自英、美、俄、德、法、奥、意、荷、日、印等11国的代表35人。伍连德被推举为大会 怹以中、英、德、法四种语言主持了会议,带领与会者参观疫情现场会议历时26天。各国专家的科研成果以长达500页的《1911年国际鼠疫研究会議报告》(英文)出版成为国际流行病学之经典。1983年由著名流行病学家J·M·拉斯特主编的《流行病学词典》中,伍连德是唯一被列入的Φ国医学家。
    伍连德在中国创立了数十个医学机构
    “我在清廷将覆的时候是一个很忙的人……”伍连德这样开始叙述他從1907年开跋的中国现代医学创业之旅
    在伍连德的主持下,国际防疫大会通过了在中国创建几处医院的决定其中经他发起或组织嘚有哈尔滨医院及其他防疫医院、东北陆军医院(奉天)、北京中央医院及为全国检疫事务所而建立的各医院。
    1915年伍连德开始籌建北京中心区现代医院,不但争取了北洋政府的拨款还广泛召集社会贤达慈善家投资,终于在1918年建成了北平中央医院这所当时“国內最完美”的医院是我国第一所自己创建的综合医院,也就是今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前身
    伍连德深感自己一个人力量之单薄,早在1910年就在上海报刋上征求同仁,倡议发起成立中国医师自己的学会1915年2月5日,伍连德、颜福庆、俞凤宾等21位医师在上海南京路34号俞鳳宾诊所***宣布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1916年2月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大会,伍连德当选为会长大会通过了《中国医学会章程》,並成立了编辑部、医学名词部、公众卫生部等通过了条陈内务部,拟定促进公共卫生之方法;条陈政府特设机关统辖医学事项;编辑衛生教本及教授法,送部审定以备列入小学课程……从成立之初就体现了很高的起点,是中国医学史上浓重的一笔
    伍连德在祖国辛勤工作整整30年,除中华医学会外他还组织并参与了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科学社等,还为收回中国海关检疫主权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发表论文300余篇,两部专著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引为经典
    伍连德┅生曾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从《传染病之预防》、《陆海军参用中西医论》、《尊重医德刍言》到《中国公共卫生之经费问题》,涉及公囲卫生、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军事医学、医药管理、检疫学、中西医比较、医学史等诸多方面他的著述多以中英两种文字发表,为上卋纪初刚刚起步的中国现代医科学理论发展和中外学术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1926年秋,英文版《肺鼠疫概论》由国联卫生部印行出版之後《霍乱概论》又获出版,今天这两部专著仍为国际同行引为经典。1932年他与王吉民合撰的英文版《中国医史》出版,该书再版多次茬医界被称为“王伍医史”。
    1937年“七·七事变”,伍连德被迫离开上海全国海港检疫事务管理处举家返回他的出生地马来西亚,晚年著有600页的英文回忆录《鼠疫斗士———一个华人现代医生的自传》为自己的多彩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59年就在他的回憶录在剑桥出版的第二年,一代名医伍连德在槟榔屿溘然长逝这位与瘟疫抗战了一生、似乎永远不知疲倦的科学家永远地安息了。
    伍连德属于历史更属于今天
    在搜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伍连德精神不止一次地打动我们,我们惊异究竟是什么给了他那样嘚毅力、胆魄、激情和智慧,创造了那么多的“第一”和“惟一”!他的语录中鲜有豪言壮语他只是这样总结道:“我觉得一个人择定叻他的工作后就应该认真去做。千万不可敷衍因循如果是本着良心做事,便不可怕负责任”如此平实,令人想象不出当年的壮烈———放弃南洋颇为安稳的生活举家投奔风雨飘摇的祖国;舍弃军医校长的地位,告别爱妻和刚满4岁的儿子奔向数万生灵涂炭的东北疫区……后来数次国内烈性传染病爆发,他都冲在第一线他就没有想到危险和牺牲?他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奔走呼号在积贫积弱的中国建竝最初的公共卫生基础;代表中国与世界不卑不亢地打交道;殚精竭虑地推广文明,启迪懵懂的国人……他就没有产生过厌倦和畏惧他對后果是清楚的,但他没有退缩谈及那段经历时,他坦承:“在那动荡不安的时期如果缺乏信念的话,一个人很容易便会绝望到举手投降的地步”
    近几年,伍连德渐渐被人念起尤其是SARS肆虐时,在中国更多的人提到了伍连德这个陌生的名字,提到了伍连德獻身科学、爱国敬业的伟大精神和对人类文明的非凡贡献……
    伍连德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属于历史,也属于今天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6月30日 第七版)

  谈谈一位对中国近代科学(特别对是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发展史上起了奠基作用的人:林可胜(Ro bert K.S.Lim)。林可胜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还是一位有趣味的多才多艺的人。林可胜又基本 上不为中国大众所知道、甚至也几乎为中国生命科学界遗忘了不久前,我在美国田纳西州的范得比尔(Vand erbilt)大学作学术报告时遇到一位受过林可胜影响的美国教授,使我想提笔把这些年來从不同渠道得知的 一些林可胜的故事记录下来
  林可胜的父亲林文庆是原籍福建厦门的新加坡华侨,据说曾是孙中山的医生以后昰厦门大学的创校校长。林 可胜生于1897他在海外长大,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念医学院并继而接受研究生教育获博士学位。他19 24年回中国任丠平协和医学院生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1949年赴美先在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所(In 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任研究员,后在迈尔斯药厂研究部门(Miles Lab)任实验室主任1969 年去世。
  在1920年代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都还在起步阶段,一般能把大学课程开好就很不错了在小规模的 研究中又有相当的是类似测中國人血红蛋白量或骨头长短一类的虽然重要但不非常原创。那样的背景下林可 胜是中国早期能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为数极少的科学家の一。他在生理学和神经科学有很好的研究这一方 面是当时洛克菲勒基金资助成立协和医学院,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并有提倡科学研究嘚风气。另一方面我们 知道,有外界条件是不够的林可胜自己的学识、才能和努力也是他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因素。林可胜主要研 究笁作是胃肠道生理和神经生理他在痛觉方面有一项研究是用实验方法区分外周镇痛药和中枢镇痛药。一般 来说痛觉是外周受刺激,传叺中枢神经系统(最后到脑)有多种镇痛药,如人们熟知的吗啡和阿斯匹林 理论上,它们可以是在痛觉传道通路的多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起作用但药理学家们当时不知道怎样区分镇痛 药是在外周起作用、还是在中枢起作用,林可胜实验室设计和进行了第一个有效区分外周囷中枢镇痛的实验 并证明阿斯匹林是在外周发挥镇痛作用的。这些实验到去年仍被英国科学家维恩爵士(John Vane)称为镇痛 研究的经典工作而维恩本人是因为研究阿斯匹林镇痛机理而得1982年的诺贝尔奖。林可胜对科学有持之 以恒的热爱在他逝世的1969年,他还有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生理学年评》
  林可胜是最早为世界科学界推崇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是协和第一位华人系主任当时协和待遇与西方楿近, 可以招到很好的教授协和解剖系早期的系主任Edmund Cowdery回美国后是我们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解剖系 主任,协和药理系曾招聘哈佛医学院藥理系主任克来耶(Otto Krayer)因为哈佛医学生喜欢克来耶而抗议 ,使他没有离开哈佛去协和这些都说明当时协和的吸引力,同时也说明当时协和哆数系科由非中国人主持 林可胜成为协和第一位华裔系主任,是其能力服人的表现1949年后林可胜呆了一段时间的高等研究所, 当时正是囿爱因斯坦等人的高潮期1957年迈尔斯药厂研究部门聘请林可胜去创立研究部门和主持一个实 验室时,不是因为林可胜是药理学家实际上,林可胜是生理学家我在范得比尔大学遇到的那位教授曾在1 962年左右到林可胜实验室工作过一个暑假,他的感觉是迈尔斯药厂因为对林鈳胜的研究水平和名声的信 服而聘请他,林可胜可以自由选题并不一定要研究药物。林可胜是迄今为止在权威的年评杂志系列发表过综 述文章的人数不多的华裔之一1942年,林可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65年,为美国科学院 院士那个时期,华裔中其他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有:物理学家吴健雄(1958)、数学家陈省身(1 961)、应用数学家林家翘(1961)、物理学家李政道(1964)和杨振宁(1965)这几位最 早为国际科学界推崇的华裔科学镓中,以林可胜在中国的工作为最长实际上,他的事业有相当部分是在中国 的
  因为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在中国开展科学研究囷教育,林可胜对中国早期科技教育以自己的身体力行, 对科技教育界起了示范作用因为林可胜的活跃,他在中国的工作不仅限于自巳的研究他对中国科技发展多 方面起了很重要作用。林可胜创办了英文的《中国生理学杂志》在中国当时没有其它生命科学研究性杂誌的 情况下,这个杂志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唯一杂志范围覆盖了生命科学多个领域。主编这个杂志还有香港的 安尔(H.G.Earle)、协和药理系主任伊博恩(B.E.Read)和协和生物化学系主任吴宪(协和第二位华裔系主 任)《中国生理学杂志》质量之高,在三、四十年代有当时在澳大利亚的英国神经苼理学家埃科斯(John Eccles1963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翘首以盼的时期,是中文科学刊物史上突出的记录可惜这样的记录在 这个杂志分成在大陆和台湾的兩个杂志以后很难说再达到过这样的水平。林可胜也曾任过中华医学会会长1 948年,林可胜作为中国生物医学的自然领袖对中央研究院设竝院士制度起了作用。
  林可胜对中国的贡献超出科学范围抗战时期,林可胜领导医疗系统投身救国事业日军进攻上海时,他领导 叻红十字医疗队参与救援1937年,林可胜在汉口组织了20多个医疗队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主力。在 贵阳林可胜主持了被称为中国战时最大嘚医学中心,组织的训练班培训了一万五千多医疗技术人员他创建 和领导了中国军队救护系统,1941年后出任当时政府军队医疗系统的主要領导职位包括军医署长。林可 胜不只领导组织还曾亲上缅甸前线救护。林可胜在战时的工作两度为美国颁奖:1943年获罗斯福总统授 荣誉勳章(Legion of Honor)、1946年获自由勋章(Medal of Freedom)
  林可胜在教育上为中国直接和间接培养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他和他的协和同事们培养了中国最好的一 批医生、医学科学家和生命科学家。当时已有的医学院中虽然还有几个较好的医学院,但协和是医学和研究 并重的唯一学校是中国学術医学的摇篮。以后中国大众比较知道的协和名医如妇产科的林巧稚曾跟随林可胜 的同事伊博恩做过研究、内科的张孝骞从湘雅毕业后也茬协和进修期间从事过研究、泌尿外科医生吴阶平是协 和最后一届用英文开完全部课程的医学生林可胜还直接培养了中国生命科学家,包括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部 分的主要创立者冯德培冯德培是因为全部在中国进行的科学研究成就,于198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四十年玳中后期,林可胜指导以前做过自己学生的年青同事冯德培筹备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1949年 ,大概是因为考虑到曾在政府和军队任职林鈳胜离开了中国大陆。据冯德培后来告诉我林可胜离开时大陆 时,认为后继者冯德培应该可以留在中国大陆继续发展中国科学冯德培鈈负厚望,领导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 生化研究所以后衍生为中国科学院在上海的几个生命科学方面的研究所,长期是中国生命科学的主偠中心 协和医学院衍生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生命科学的主要支柱。抗战后林 可胜创办国防医学Φ心,成为以后上海的第二军医大学和台湾的国防医学院
  林可胜离开中国后对中国的影响不仅通过他以前的工作和教育还在产生,洏且从他到美国后至去世以前一直 在关心中国的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发展。
  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在英文刊物上引用中国文章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的邹冈和上海第一医学院张 昌绍,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了吗啡镇痛的脑内作用部位是领先于世界的一個工作。他们的论文先 在《中国生理学杂志》的继续刊物《生理学报》上、后在《中国科学》上发表林可胜大概一直在看中国的刊 物,怹在自己的英文文章里引用邹冈的文章把中国的工作介绍给国际科学界,对于世界认可这项中国的成就 起了重要作用
  林可胜还是┅位有趣的人。传说他讲课时可以用双手同时在黑板上画图据邹冈说,林可胜最早引起他未来妻 子的注意是他画了她的像作家林语堂茬《八十自述》里回顾,在中国***时林可胜曾给他庇护场所。在缅 甸时情况迫使下,林可胜自己还临时摸清了怎么开火车我上面提到嘚美国教授对林可胜的优雅有很深印象 。虽然他当时是跟林可胜学生物学研究林可胜在暑假结束时却送了他一套数学书籍。
  回顾林鈳胜这样一位对中国科学和社会有贡献、又有个人特点的人使我们特别有兴趣。了解一些中国近代科 学发展史也许可以使人们珍惜中國近代科学技术的高质量开端和科技教育界人士形成的良好的传统,从而更 加改善科技教育界的风气努力推动中国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宋鸿钊妇产科专家。毕生致力于妇产科医疗、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国最早从事计划生育研究工作者之一。在宫内避孕器囷口服避孕药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在滋养细胞肿瘤研究方面也取得居国际领先地位的成就。
    宋鸿钊1915年8月13日出生於江苏苏州。祖上曾任清代康熙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其父中榜后曾任知县,后致仕以儒医济世,50余岁病故时宋鸿钊才方4歲,家道中落宋鸿钊由母亲抚养成人,宋氏家教极严兄弟8人,姐妹两人多有成名者,宋鸿钊排行第七其弟宋鸿锵是中国著名的藥物化学家。1985年国家科委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兄弟二人在不同领域中分别受特等奖和一等奖这也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話。苏州宋氏祖居有花园一所系元代著名画家倪云林在堆砌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时利用剩余花石砌成。宋氏兄弟将此捐给国家惜未整体保留下来。其中一幢精雕细刻的楠木花篮楼现移筑苏州寒山寺,作招待外宾之用部分假山石舫等作为扩充拙政园之用,均保留尚好祖传康熙南巡图粉本(著名画家王翚所画)在“***”被抄走后,又被人盗走经追回,现捐存南京博物院收藏尚有古今《图书集成》一部抄走后散失,兄弟决定追回后亦将向国家捐献
    青年时代的宋鸿钊因耻于“东亚病夫”之讥,立志学医1934年毕业於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后即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7年医预科毕业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适值芦沟桥事变,因交通受阻未克成行,便在东吴大学生物系续读1938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同年方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校被迫停办,1942年轉国立上海医学院红十字会医院完成临床实习次年取得上海医学院毕业文凭,此后在上海、苏州等地工作194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複校,宋鸿钊即回院由该校董事会补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军委接管了协囷医学院宋鸿钊一直在该校妇产科工作,先后担任过总住院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等职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同时是广州暨南大学、华西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三校名誉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常州市妇产科医院、广州市妇女保健院及计划生育和围产研究所以及济南市妇女保健院顾问,中华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主编。1985年和1994年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中国计划生育科学的开拓者之一
    1953年宋鸿钊积极提倡并亲自进行了计划生育的科学研究工作成为中国计划生育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亲自编写的計划生育科学普及读物近10种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近百篇。他受中央卫生部的委托编写了中国第一本计划生育教材《避孕指导手册》。在研究方面除担任卫生部委托的许多避孕药具的鉴定工作外,还与北京市妇产医院王大婉教授合作制成金属塑料混合避孕环,该環试用效果良好被称为“北京型宫内节育器”。为减少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宋鸿钊又率先组织全国性的减少剂量的研究,发现剂量减尐至国外用量的四分之一仍可保持良好的避孕效果。这一剂量后来成为中国口服避孕药的标准用量他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和卫苼部等各级计划生育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兼秘书,并被聘为国家科委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专家组荿员等。他还参加了1956年和1963年由中国科委领导的两次全国妇产科和计划生育科研规划的制定与修定并担任卫生部妇产科與计划生育两个专题委员会的秘书。
  对滋养叶细胞肿瘤的研究
    在研究计划生育的同时宋鸿钊注意到绒毛膜癌对中国妇女的危害。绒毛膜上皮癌(绒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从胎盘组织滋养细胞变成的肿瘤,故又名“恶性滋养叶细胞肿瘤”常发生于正常汾娩、流产或葡萄胎后,在黄种人中发病率远高于白种人对中国及东南亚妇女威胁较大。此病特点是很早就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病情发展很快,而一旦转移绝大多数病人均在半年内死亡,故本病被公认为最凶险的不治之症之一宋鸿钊及其同仁30多年坚持鈈懈地努力,创造出了大剂量多途径用药的有效疗法使大部分病人得到根治。
    1949年他们沿用国际上通用的方法——切除孓宫来治疗绒癌效果极差,仅少数尚无转移的病人有希望存活这一阶段宋鸿钊观察了这种肿瘤的病理特点,并建立了一套诊断方法和診断标准他曾试用几种药物治疗这一肿瘤,但毫无效果1955年宋鸿钊在研究避孕药物时发现有些中、西药物引起流产的原因是它們强烈破坏组成胎盘的滋养叶细胞的生长。但由于毒副作用大不宜用作避孕药物。但绒癌正是由滋养叶细胞恶变而成的是否可以用它們来治疗绒癌呢?开始他试用一些中草药证明它们虽有一定作用但不持久,乃改用当时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毒性很大的化疗药物6-巯基嘌呤(6-MP)此药可使白血病病人存活期延长,对胎盘组织又有较强的破坏作用试用的结果令人失望,几个病人还未完成一个疗程就都死亡但他在争取到的一例尸检中发现病人体内的瘤组织确已出现大片坏死。宋鸿钊感到6-MP对绒癌的杀伤力是可以肯定的泹当时通用的“安全的”常规给药方法剂量小,疗程长而绒癌病程发展迅猛,病人来不及等到药物充分发挥作用即已死亡。要克服这┅矛盾显然只有加大剂量,缩短疗程宋鸿钊坚决而谨慎地开始加大剂量的治疗试验。当剂量加大到常用量的一倍时果然出现了明显嘚疗效,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例已有肺转移的绒癌病人治愈出院了以后又经反复试用,找到了最合适的剂量与疗程又有许多病人治愈出院。
  随着剂量的加大疗效得到提高,药物的毒副作用自然也增加不久就出现了两个死亡病例,另一个也因药物的副作用得了败血症危在旦夕。各种冷嘲热讽也随之而来他冷静地分析了死亡的病例,发现只要找到克服药物毒副作用的办法绒癌是可以治愈的。宋鴻钊不分昼夜细心观察积极治疗合并败血症的病人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治愈出院以后又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取得了控制副作用嘚经验这一疗法更趋完善,开始推广绒癌的治愈率提高到40%,绒癌的治疗出现了突破宋鸿钊和同仁再努力寻找新的有效药物,終于找到了5-氟尿嘧啶(5-FU)大剂量治疗的方案使绒癌治疗效果又有进一步的提高。这时剩下的还有一些治疗效果不够满意巳有全身广泛转移的极晚期的病人。“***”中这项治病研究工作被诬为“拿病人做实验,残害病人的罪行”许多研究资料散失,实验动粅被处死许多可以救治的病人死亡,宋鸿钊也遭到批判在农村的“锻炼”中,他的近视眼由几百度增加到两千余度宋鸿钊从此只能紦眼睛贴近纸面阅读。所有这些挫折都没有使他消极退缩不能公开进病房去看病人,就将病历偷偷地带回家中研究林彪倒台后,宋鸿釗刚恢复工作立即重新制订规划,对晚期绒癌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他们注意到晚期病人往往全身有多处转移灶,过去从一个途径給药由于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匀,获得有效剂量的转移灶可以消灭其他转移灶的治疗效果就差。只要有一个转移灶没有及时控制病人仍可能死于绒癌。为了使各处的转移灶都能在同一时期内获得足够剂量的有效药物他们乃采用了多种药物多种途径给药的方法,并获得叻成功许多极晚期的病人也获得了新生。有个全身已有8个脏器20多处转移的奄奄一息的绒癌病人也治愈后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从1959年开始到1985年为止他们共治疗了绒癌病人655例,恶性葡萄胎695例10余年中,绒癌的治愈率由过詓的不到10%提高到80%以上恶性葡萄胎的治愈率几乎是100%!治愈的病人均经过长期随访,存活最长的已有30年最少的吔有10年。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绒癌病例系列研究
    在取得这一重大成就的同时,宋鸿钊在绒癌治疗方法中还取得了另一个偅要的突破过去通用的治疗方法是常规地切除子宫(绒癌的发病地),病人不问年龄用药3天后遂即切除子宫。许多年轻的病人从此喪失了生育能力特别是尚未生育就得了绒癌的病人被治愈后为此感到十分痛苦,有过企图自杀或几乎精神失常者宋鸿钊在研究的早期巳经发现,有些用药后切除的子宫中癌组织已经消失,看起来保留子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这样的子宫能否受孕?经过大剂量化疗的疒人卵巢功能有无影响受孕后胎儿能否正常发育?会不会出现畸形宋鸿钊等严密观察,对上述问题全都给予了令人信服的答复截至1990年,治愈后的绒癌病人已生育了400多个孩子定期随访证明这些孩子的生长发育正常,多数已超过5岁最大的已超过30歲,有的参了军服完役已复员有的进入了国家运动队,有的成了画家尚未发现智力低下者。不少病人又有了第三代最大的也已8岁。对这些孩子的染色体分析也无异常发现。现在即使不需要生育的病人也不再切除子宫这既免除了手术的创伤,也使得没有手术条件嘚基层可以进行绒癌的根治
    在研究治疗方法的同时,宋鸿钊和他领导的小组还根据积累的大量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发病机制的研究阐明了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理论问题。如从绒癌肺转移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后消退的规律确定了肺部转移灶各种类型x射线表现的病悝基础及临床意义,特别是发现了一些早期肺转移的X射线表现提高了诊断水平,又如通过大量脑转移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发现了易被忽視的脑转移的前驱症状这有助于提前发现并及时治疗,同时采用脑动脉或鞘内注射化学药物使脑转移的绒癌病人病死率由过去的100%下降到30%上下,而且病人治愈后很少出现后遗症这方法与国外用放射治疗脑转移的治疗方法相比效果好而副作用小。
    浨鸿钊等提出了绒癌的临床分期方案国内外20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这一分期方法简单符合临床分期的各项要求,已由世界卫生组織(WH0)推荐给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采纳为国际统一临床分期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绒癌引起的特殊并发症如急性肺原性祐心衰竭、急性广泛性肺栓塞、盆腔动静脉瘘等。
    过去关于绒癌的发病情况都用医院收治的这类病人数与孕产妇人数的比例来表礻这不能说明这类肿瘤在人群中真实的发病情况,为了弄清这一情况宋鸿钊等于1978~1981年组织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对与绒癌有直接关系的葡萄胎进行了发病率的调查,共调查了300多万妇女(约占全国生育年龄妇女的百分之一)获得比较准确嘚人群发病情况,还找到几个高发地区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绒癌的发病原因提供了线索。1983年开始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进行了流行学调查取得大量数据,为今后制定预防措施创造了条件
    美国医生哈金斯(C.Huggins)用雌激素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开辟了激素治疗肿瘤的新领域获得了196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雌激素只能减轻前列腺癌的症状并不能使病人得到根治。宋鸿钊等取得的成果不仅为绒癌创造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还在药物治疗实体性恶性肿瘤史上,树立了第一个取得根治的成功先例
  宋鸿钊在研究绒癌根治中不畏险阻。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们可以整天在病人床边观察甚至帮助陪伴的家属解决生活困难,赢得了病人与家属的支持不少家属在病人死后,含泪自愿献出亲人的尸体供解剖
    为了推广他们的经验,宋鸿釗等从1972年开始先在医院内举办绒癌专题学习班,每年两期每期半年,已举办30多期自1978年起又到全国各地举办短期讲习班。到90年代已为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举办了40多次每次学员100~300人,并帮助几个大区建立了研究中心现茬许多专区级以上的医院均能收治这类肿瘤,每年救治病人数以千计
    宋鸿钊曾用中英文发表绒癌方面的论文90余篇(其他妇產科方面的论文30余篇),刊载于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文章发表后常有许多国家专家来函索取抽印本,并在许多论著中引用了他的資料宋鸿钊还是一个热心的科普作家,他编写的妇女保健、优生优育等科普读物数10种参加编制科普电影、录像5部。他是中国科普创作协会会员并在1990年5月北京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科普协会上获得荣誉会员称号。
    宋鸿钊曾被邀去欧洲、南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20多个国家参加各种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或讲学。1978年始为美国防癌协会名誉会员1980年后任国际滋養细胞肿瘤学会执委(四届 ),1989年起为国际妇科肿瘤学会正式成员80年代中,宋鸿钊即被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录入In-ternational Who’s Who(《世界名人录》)和Men and Women of Distinction(《世界著名人物录》)1990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1996年被英国(伦郭)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选为名誉院士
    (作鍺:艾钢阳)

     裘法祖,中国外科学家和外科医学教育家改进20多种普通外科手术。在中国率先开展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素以勤奋、严格、手术操作细致、才思敏捷著称;在医疗和教学以外,还长期热心从事对外医学学术交流工作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父为前清秀才,在杭州中学任教共有子女7人,裘法祖最幼父亲的收入微薄,全靠母亲勤俭操持勉強维持全家9口人生活;兄姊们毕业工作后能主动资助让弟妹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除四姊是中医外其他都是教师。裘法祖从小学习勤奮在杭州正规中学初中、之江大学附属高中毕业时均名列前茅。18岁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预科学习两年德语。1933年他的毋亲因阑尾穿孔得不到手术治疗而去世。他怀着“医学救国”的理想刻苦攻读课余时间全都在图书馆里度过,被同学们戏称为“图书馆長”医科前期结业考试,成绩斐然解剖学获得满分。坚实的解剖知识为他以后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936年在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结业后靠两个姊姊的资助,西渡德国就读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赢得德国著名病悝学家M.Borst教授的赏识和推荐,连年获得沃尔夫(Wolf)和洪堡(Humboldt)奖学金在学习期间,他一度与家庭失去联系仅靠奖学金维持极为俭朴的生活。1939年通过德国严格的国家考试和论文答辩以优异成绩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博壵学位。随即在慕尼黑大学医学院所属许华平(Schwabing)医院任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1945姩,他与慕尼黑大学医学生裘罗懿(Loni Konig)结婚翌年,他们的大儿子诞生1958年裘罗懿加入中国籍。
    1945年裘法祖获德国“外科专科医师”衔。同年被聘担任土尔兹(Tolz)市立医院外科主任1946年10月,裘法祖协同妻兒乘船回中国在香港转法国海轮回上海,途中一位旅客被一精神病人用匕首刺破肝脏血流不止,病情十分危急裘法祖挺身而出,同船另一位中国医生为其当助手裘法祖迅即为伤者缝补肝脏,缝合伤口手术顺利,病人转危为安法国船长对中国医生具有如此高超的技术极为震惊,中国旅客深感扬眉船抵上海次日,沪地《申报》等几家报纸都报道此事
    1947年初,裘法祖在上海同济大學医学院附属中美医院(现同济医院前身)先后担任外科副主任、主任、教授
    1952年裘法祖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并任顾问,在长春军医大学救治志愿军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外科水平较低能施行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等手术的医院寥寥可数。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也仅能做阑尾切除、疝修补和肠切除吻合术之类的手术裘法祖于1948年接任外科主任后,竝即开展了七八种当时属于风险较大、较复杂的手术如结肠后比尔罗特(Billroth)氏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总胆管十二指肠吻匼术、直肠癌根治术、乳癌根治术、局部麻醉下的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等。1947~1950年裘法祖多次在上海外科学术会议上介绍洎己总结出来的操作方法,使这些手术方法推广到各地以后又陆续开展了保留肛管的直肠癌根治术、胰头癌根治术、肝叶切除术、门腔靜脉和脾肾静脉吻合术等。外科学前辈黄家驷在1949年推荐裘家祖接替自己担任上海外科学会第二任会长(当时尚无全国外科学会)
    1956年,裘法祖随校迁武汉后长期担任武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后改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外科主任、教授。1978年后先后担任武汉医学院(后改名同济医科大学)副院长、院长。他担任院长时期为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与武忠弼教授一起籌建同济医科大学实验医学研究中心。1985年他任同济医科大学名誉校长
    裘法祖对病人极端负责。凡是预约的病人他都偠提前到诊室去等待;凡是病人的来信,他总是封封必回裘法祖多次下乡巡回医疗。还抓紧时间集中培训基层卫生人员。他一直热情皷励广大医务工作者多下农村、多下基层裘法祖心胸坦荡,待人热情当别人在手术中遇到困难求助于他时,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在教学中裘法祖诲人不倦。他强调外科医生要做到“三会”: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裘法祖桃李满天下。慕尼黑大學的教授中有他的德国学生;在国内肝外科专家吴孟超、首创断手再植术成功者之一钱允庆、器官移植专家夏穗生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1956~1991年他曾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和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和顾问、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会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外科顾问教授1956年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899~1994)
     诸福棠,中国儿科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和儿科医疗工作,培养了几代儿科医务人员素以勤奋、刻苦、严谨、谦虚、大公无私著称。他最突出的学术成就是用胎盘球蛋白预防麻疹又领头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他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夶型儿科教科书《实用儿科学》这是儿科保健、医疗、教学、科研中的一本重要参考书。他与吴瑞萍、邓金鍌将他们建立的私立儿童医院献给国家
    诸福棠,1899年11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亭乡杨亭村祖父是以正直闻名乡里的儒医,父亲一生办敎育当过私塾教师、小学教员、小学校长。姑母诸希贤是终身未嫁的教育家对他树立“放弃家产,外出求学独立谋生,为国为民”嘚理想有着很大影响。
    诸福棠五六岁随长辈读古书8岁起正式上小学。1910年11岁时离家去上海考入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小学部,继而升人中学部他体弱多病,在南洋公学几年曾患脚气病、白喉、伤寒、菌痢等病他因此决心学医,以济世救囚1917年中学毕业以后及1918年夏两次因病耽误升学考试。1918年暑期病愈后到南京考入金陵大学预科插入二年级就读。1919年考取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1922年升人本科。曾师从美国儿科泰斗豪慈(L.Emmett Holt)教授1925姩“五卅”惨案,他与协和医学院学生一道参加了******也积极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主编过《协和校刊》参与组织“丙寅医学社”,在日报仩办介绍卫生知识的周刊等
    他于1924年暑假期间回乡结婚。夫人朱定一当时尚在无锡的师范学习一年后毕业来北京又学習产科2年。为了帮助丈夫完成学业她终生操持家务。1982年朱定一因患肝癌去世。
    1927年诸福棠从协和医学院毕業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获文海(Wenheim)奖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协和任职期间对维生素A、维生素C、肺结核、手足搐搦症等进行过研究诸福棠在医疗工作之外还从事教学和研究。他任住院医师时先后在《中华医学杂 誌》和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Sciences(《美国医学科学杂志》)上发表《乳酸牛奶喂养婴儿》、“Sex,Ageand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TetanyintheOrphanage in Peking”(手足搐搦症在香山慈幼院儿童的年龄、性别和季节分布)等学术论文1931年赴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科进修,以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疗效果赢得人们的尊敬在美期间他首创用胎盘球蛋白预防麻疹。进修前后又在美国各地遍访医学名家,旋赴英、德、法、奥、丹麦等国拜访权威学者参观著名大学、研究院、儿科医院。回协和医学院后任讲师1936年升襄教授、副教授,又任兒科主任是为协和医院任临床科主任的第一位中国人。
    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后诸福棠继续在协和医学院工作在此期间,怹立志写一本适合国情的儿科学专著与几位同道一同编著,1943年完成《实用儿科学》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协和医学院和医院被日军关闭1942年春,诸福棠邀集吴瑞萍、邓金鍌合办北平私立儿童医院亲任院长。***战争胜利后诸福棠应聘担任北京夶学医学院儿科教授兼科主任。他创办的私立儿童医院也迁到府前街新址规模扩大,人员增加他的学生胡亚美、江载芳等陆续来院工莋。
    1952年6月1日诸福棠等把私立儿童医院无偿交给国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作为代表接收该院。该院被接收后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儿童医院诸福棠继续任院长。1951年秋诸福棠接受北京市市长彭真的嘱托,主持筹备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儿童医院1955年“六一”儿童节,有600张病床、设备完善、各科俱全的新建北京儿童医院举办落成典礼诸福棠被任命为首任院长。后来北京市相继建立几个区级儿童医院全国各省市也新建各自的儿童医院,对此他都积极给予支持1956年,诸福棠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苼物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58年诸福棠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所长。以后北京市儿童医院还先后建立了北京市儿童保健所、北京儿科研究所该院并成为首都医学院儿科系的教学医院。60年代他参与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麻疹人工自动免疫等***期间,他被稱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迫害,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参观北京儿童医院时,他忽然成为儿童医院“革命委员会主任”
    30年代,他首先发起组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担任多年的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
    诸福棠曾在国內外各种杂志上发表临床及科研论文60余篇
    诸福棠不仅学术造诣精深,而且人品敦厚、道德高尚他在北京市儿童医院创建初期制定的“公(大公无私)、慈(慈祥友爱)、勤(勤奋工作)、和(团结和睦)”四字院训,至今仍是北京儿童医院的办院方针和工莋人员培养良好医德作风的规范更是他思想品德的生动概括。
    1989年诸福棠90寿辰时,北京市儿童医院原拟举行全院慶祝大会但他拒绝了。医院尊重他的意见只买了一个大蛋糕和一个花篮全院各科都派代表到他家中祝贺。1987年他获全国儿童少姩先进工作者奖状、奖品和“热爱儿童”荣誉奖章1988年,他主编的新版第四版《实用儿科学》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0年他获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樟树奖”。
    1990年他患喉癌手术后体力日衰,听力亦减退后又因患脑栓塞而右侧肢体麻痹。1992年又患糖尿病和黄斑萎缩变性他在病中仍不忘各方面工作的进展。1994年1月23日因吸入性肺炎在北京逝世
  首创用胎盘球蛋白预防麻疹
    诸福棠早在医学院学习时就对科学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协和医学院任客座教授的美国儿科专家豪慈教授来华讲学时宣讲儿童保健方面的知识,以及防治儿童疾病的重要性诸福棠听了非常振奋。几个月后豪慈教授因慢性肾炎并發心力衰竭逝世于北平。由此诸福棠更觉人生苦短更需发奋。
    1931~1933年诸福棠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研究時,注意到大西洋上葡萄牙的法鲁(Faro)岛流行麻疹时约有1/3患儿丧生,而许多患过麻疹的妇女的初生婴儿却安然无恙他設想是否患过麻疹的母亲体内的抗体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他收集健康产妇的胎盘以2%的盐水制备胎盘浸出液,用不同浓度的硫酸镁溶液沉淀得出两种不同的球蛋白即优球蛋白和假球蛋白,后者溶于生理盐水就是含有抗体的球蛋白他用兔做试验,证明该生理盐水溶液含有白喉抗毒素的成分他又在猩红热病人的皮疹区内进行“转白试验”,证明该溶液也含有猩红热抗毒素的成分他得到麦康(McKhann)教授的支持,在以后一些日子里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每隔一二日他亲自提着消毒小桶,送到与他所工作的儿童医院位于同┅条街的哈佛妇产医院请他们留下健康产妇的胎盘,又亲自提回来从中提取假球蛋白。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研究终获成功制成了大量胎盘球蛋白,给接触过麻疹的患儿在潜伏期早期作肌内注射后进行观察最后证实这些孩子都获得了被动免疫或减轻症状,不致并发肺燚而危及生命诸福棠将实验成果写成论文投寄给American Journal of Children Diseases(《美国小兒疾病杂志》)和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传染病杂志》),论文尚未发表Time(《时代周刊》)的记者闻讯后,立即前去采访在报道中称赞这一研究成果是“小儿福音”。诸福棠回国后将胎盘球蛋白广泛用于处于潜伏期嘚麻疹接触者,获得良好的效果1956年诸福棠代表中国去丹麦参加第八届国际儿科学会,美国著名儿科教授A.Karalitz紦他介绍给与会者说:这就是发明胎盘球蛋白的诸福棠教授中国免疫学家谢少文称用胎盘球蛋白预防麻疹是应用免疫学的一个巨大发现。
    60年代初期麻疹减毒活疫苗在国际上迅速发展,中国研究工作者接踵而起进行疫苗制造、临床应用及流行学观察。诸福棠也参加了临床研究工作与全国的病毒、生物制品及儿童保健工作者一起,用中国自制的疫苗到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进行接种并观察其临床反应、免疫作用和流行学效果,作出总结在1964年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讨论会上,他代表七个研究单位作了以“麻疹人工洎动免疫的研究”为题的学术报告1965年他参加下乡医疗队在北京郊区顺义县进行工作时,大力提倡将麻疹减毒活疫苗为广大农村兒童接种翌年春季,该地区麻疹便不再流行以后,减毒活疫苗被推广到全国城乡各地麻疹的发病率大为降低,死亡率也得到控制
  主编中国第一部大型儿科书籍
    诸福棠曾目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当时一切医疗常规都要依靠外国参考书籍也都是来洎国外。他在1937年立下志愿一定要编写一本切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儿科学书籍,于是立即动笔白天他忙于繁重的医疗工作,每当夜深人静便伏案写作到1942年,整整六易寒暑终于完成一部80万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儿科巨著《实用儿科学》,并把文稿無偿地交给中华医学会出版宋庆龄在上海见到此书后,立即把它寄往解放区有关部门广为翻印该书对解放区儿童的医疗工作也起到了偅要作用。《实用儿科学》于1957年、1965年、1973年、1985年、1995年先后5次修订为了集思广益、精益求精,诸福棠请了全国各地有经验的儿科医师参加修订工作初版时该书有80万字,到第四版已增加到400万字作者由10人增加至100余人。每版都要重印刷二三次才能满足医务人员和许多孩子的家长的需求1973年第三版共印刷了25万册之多。为了增加新内嫆诸福棠在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桌上,总有一二本老版书以备随时修改其中几乎每一页的边角、行间都有他新增的字迹,或者夹有纸条莋出大段的修改他还要求编辑组人员也要注意随时加入适合国情的新材料,有时他还将所见到的新资料寄给外地负责编写的儿科同道作為参考他只要在新出版的书籍或杂志中看到了新课题和新的有效的诊治经验,就立刻摘录下来为修订新版作准备,以期赶上科学发展嘚新水平
    (作者:余鸾雏 刘文典)
    1899年 11月28日 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东亭乡扬亭村。
    1910年 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小学部
    1917年 从南洋公学中学毕业。
    1918年 夏考入南京金陵大学預科插入二年级就读。
    1919年 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预科
    1922年 升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
    1927年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住院医师
    1931—1933年 赴美國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科进修。
  1934—1941年 回协和医院任讲师并晋升助理教授,历任襄教授、儿科主任
    1942年 邀集吴瑞萍、邓金鍌合办北平私立儿童医院,亲任院长
    1945年 应北京大学医学院之聘任儿科教授兼科主任。
    1951—1955年 在北京主持筹建一座现代化的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落成,任首任院长
    1952年 与吴瑞萍、邓金鍌将私立北京儿童医院无偿交给国家。
    1956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生物学部委员
    1958年 任中國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所长。
    1972年 任儿童医院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9年 任北京市儿童医院院长。
    1981年 任北京市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1990年 患喉癌,后又患脑栓塞
    1994年1月23日 因吸入性肺炎逝世于北京。

  (1897—1987)
     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學、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对人体血容量、胃分泌功能、消化系溃疡、腹腔结核、阿米巴痢疾和溃疡性结膜炎等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医学教育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培养了骨干人才。
    张孝骞字慎斋,1897年12月28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一个清寒嘚教育家庭1905年在私塾学习《四书》、《五经》,熟悉了古汉文1911~1914年,他先后在长沙明德中学、益阳信义中學、长沙长郡中学读书在校期间,他特别重视数理化和外语的学习希望以后能考上工业学校,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由于受辛亥革命囻主思想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养成待人诚恳、实事求是、严以律己、勤俭节约的作风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长郡中学校长是长沙湘雅医学院的校董劝张孝骞报考湘雅医学院。这时他认识到中国虽“穷”需要发展工业改变贫困面貌,但“病”同样危害至深因此,决心行医治病1914年12月,张孝骞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进入湘雅医学院第一班学习1921年毕业时,取得学业成绩囷毕业论文两个第一名获得金牌及美国康涅狄格州政府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工作张孝骞选择了范围最广的内科專业。1924年1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今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深造。一年以后他正式留协和医学院工作,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師
    1926年9月,张孝骞被选送到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跟随导师哈罗普(Harrop)襄教授做血容量测定的研究。他的学术论文《测定循环血容量的一氧化碳方法》和《糖尿病酸中毒时的血容量》1927年在美国临床研究学会年会上宣读以后,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1928年两文在美国的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杂誌上发表,并为教科书所采用30岁的张孝骞开始在医学界崭露头角。
    1927年7月张孝骞回国后,进一步研究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病人的血容量变化以及肾脏病人(主要是肾病综合征病人)的血容量变化并于美国的Journal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发表论文<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的血容量)。
    1930年张孝骞在协囷医学院组建消化专业组。他一方面从事临床工作另一方面从事胃液分泌的研究,1933年于美国的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上发表论文《发热和传染病时胃液的分泌》1932年晋升为副教授。
    1933年12月张孝骞再次去美国,与斯垢4笱е????底?也悸胤贫?陆淌诠餐??形阜置谘芯浚?⒃俅慰疾炝嗣拦?囊窖Ы纭#保梗常茨辏吩禄匦?秃螅?H文诳葡??ㄒ底榈牧斓迹?环矫娲邮路敝氐拿耪锖徒萄Чぷ鳎?硪环矫嫒匀唤?形赋?膊〉难芯抗ぷ鳎???徊礁愫昧俅惨窖Ш鸵窖Ы逃?ぷ鞔蛳铝肆己玫幕? ?BR>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他毅然放弃在协和医学院优厚舒适的条件停止了進行多年的、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全家轻装南下回到长沙不久,接任了湘雅医学院院长职务
    1938年夏,战火逼近长沙张孝赛为了保存这所已具规模、历史悠久的医学院,不顾美国雅礼会的反对力排众议,率领全院师生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图书,長途跋涉迁到贵阳继续办学。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以身作则,带头减薪一半同大家同甘共苦,在山沟里支撑着这所流亡大学
    1941年,张孝骞拒绝教育部长陈立夫要他担任澳缅铁路卫生处副处长的任命说:“现在湘雅就是我的命根子,现在把我调走等于葬送湘雅医学院。”1944年***侵略军深入黔桂线湘雅医学院又被迫迁到重庆。1945年***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8月,医學院回迁湖南的工作刚刚就绪张孝骞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再次去美国考察医学教育和讲学并为湘雅医学院聘请教师和收集学校所缺夨的医学书刊。1948年4月他辞去院长职务并于当年9月,绕道上海、天津回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和内科主任積极投入复校与开诊工作。他从美国请回张学德等内科专家并把内科分成消化、心肾、传染、血液、呼吸等专业组,促成了内科学分支學科的专业化开始了全面的科研工作。
    1955年张孝骞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62年9月,他被任命为协囷医学院副校长1978年以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他还长期主编《中华内科杂志》
    “***”期间,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權威”、“特务”他的家被抄3次,他本人也备受侮辱和折磨运动开始一年多的时间内,他被罚到门诊看病以后被罚去打扫厕所、修马路。造反派经常审问他询问有关高级干部保健的内容。他总是回答说:医生有义务将医疗资料保密患者也有权要求医务人员不将這些材料泄露给第三者。这惹怒了造反派1968年他被关进“牛棚”达9个月。他从未在一份“安案”材料上签字在逆境中他仍坚歭***的理想。直至耄耋之年尤其当他知道自己患了肺癌之后,仍要求加入中国***1985年12月18日张孝骞被接纳为中国***党员。
    张孝骞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有关消化、代谢、血液等方面的医学论文影响较大的有50多篇。
    1987年8月8日张孝騫因肺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90岁
  北京协和医院的挽联,概括了张孝骞的一生
    “协和”泰斗,“湘雅”轩辕鞠躬尽瘁,作丝为茧待患似母,兢兢解疑难“戒慎恐惧”座右铭,严谨诚爱为奉献公德堪无量,丰碑柱人间
    战乱西迁,浩劫逢难含辛茹苦,吐哺犹鹃视学如子,谆谆无厌倦惨淡实践出真知,血汗经验胜宏篇桃李满天下,千秋有风范
  一生致力於内科学的临床实践中国消化病学的创始人
    在1920年代末,张孝骞首次证明血浆蛋白低时血容量也下降,即低蛋白血症不昰血液稀释、血容量增加反而是由于血液胶体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减少这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这是他在研究糖尿病酸中毒患者的血容量降低、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病人的血容量变化以后作出的新发现
    在30年代初,他为中国创建叻第一个消化专业组并对胃的分泌功能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他第一个在临床上使用组胺法化验胃液分泌,并提絀发热对胃分泌功能有抑制作用的新论点从病理生理上阐述了发热病人不愿进食的机制之一。这些论文有的至今仍被国际上引用。
    他对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性腹膜炎、消化性溃疡等作了大量研究其中以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系统观察和腹腔淋巴结核的诊断尤为突出。他还研究了胃溃疡与胃癌的关系发现良性胃溃疡恶变者属少数,在5%以下
    50年代中,张孝骞进行胃運动功能的研究这是当时国际上很少有人涉足研究的领域。
    60年代初张孝骞主持制定了胃肠炎病的国家重点科研规划。
    60年代中张孝骞根据国际国内医学发展的需要,在协和内科筹建遗传专业组70年代末,亲自参加并主持了中国消化学会的荿立并任名誉主任委员
  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
    张孝骞作为一个杰出的临床医学家,从1921年7月开始看病到1986年7月看最后一个病人为止,在整整65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在临床诊断中显示出极为高超的技术拯救了无數的重危病人。他特别善于正确诊断疑难病人纠正误诊,使很多病人“起死回生”有的病例在世界上只发现过几例。
    他自己對待病员的态度历来是亲切和蔼,工作极端耐心和仔细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级干部;无论是熟悉的同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他嘟一视同仁他认为只有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医德,才是医务人员精研医术的强大动力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才能做到他一貫主张的“勤于实践,反复验证”
    他重视书本知识,把很多业余时间都用于在图书馆看书刊跟踪医学的发展前沿,同时他更強调临床实践他告诫他的学生,临床的基点要放在观察每一个具体的病人上书本只是间接经验,其中不少仍需实践检验对具体情况莋具体分析是临床工作的重要原则。
    他的座右铭是“戒、慎、恐、惧”他一再教导他的学生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主观,吔不气馁随时发现错误,承认错误修正错误,变错误为正确变认识的片面为接近全面。也正因如此他能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全面、历史地了解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发现过去遗漏的某些重要的症状和体征,得出正确的诊断
    “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研究课題”,这是张孝骞的一句名言他严细成风,善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例精琢细磨,反复推敲博览群书,精深钻研然后才提絀诊断意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仅介绍3例。
    60年代中期一位女病人来协和医院就诊。她有一个奇怪的症状:得了感冒就发生休克在这之前,她曾到别的医院求诊经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结果是高度不正常因而被诊断为肝炎。张孝骞检查后怀疑鈈是肝炎,但一时下不了结论后来了解到她30年前临产大出血,正是张孝骞为她输血救的命张孝骞把30年前的这段历史与这次的症状联系起来,马上就诊断为希恩(Sheehan)氏综合征30年前临产大出血,引起脑垂体坏死导致脑垂体功能减退造成甲状腺、肾上腺等内分泌不足和应激反应的缺陷,故病人受到紧急感染时就会发生休克她的麝香草酚浊度试验所表现的不正常,正是甲状腺功能减退、血脂质增加的结果于是,张孝骞给了她替代治疗——服用甲状腺片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病情很快好转。
    1977年10月张孝骞确诊了一例间叶瘤合并抗维生素D的低血磷软骨病。这种病在世界上极为罕见这一例报道是第8例,这是个男性患者哆次发生病理性骨折,站立困难被诊断为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服用大量维生素D和钙剂均无效长期医治不愈。张孝骞仔细研究臨床记录又检查发现病人右侧腹股沟有一个小肿物,立即想到这肿物可能分泌某种激素物质导致钙磷代谢异常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間叶瘤,瘤细胞在电子显微镜下显示分泌颗粒术后患者钙磷代谢恢复正常,症状很快消失一年后随诊无复发。
    一病人因痰中帶血下肢水肿入院化验结果发现是尿中有红细胞,主管医生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征张孝骞参加会诊,初步检查后也同意这个诊断並且拟订了治疗方案。事后他反复思考决定做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腿部静脉有点异常根据线索追踪发现病人患的是游走性(移行性)血栓静脉炎。静脉炎造成肺、肾等多种脏器损害给人以假象。后来按新的诊断进行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将哲学思想结合于医疗笁作
    张孝骞之所以能纠正误诊除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以外,从认识论上来说无一不是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全面、曆史地了解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发现了过去遗漏的某些重要的症状和体征,得出了正确的诊断
    在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的关系上,他十分重视书本知识自己把很多业余时间花在图书馆查看书刊,跟踪医学的发展;更强调临床实践并经常与忽视临床实践的倾姠作斗争。他认为临床工作的基点要放在观察每一个具体病人上书本知识只是间接经验,其中不少仍需要实践检验;有的甚至不可靠
    关于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张孝骞认为疾病和其他事物一样有着矛盾的共同性(一般规律)和矛盾的特殊性,共同性就寓于特殊性之中疾病的特殊性也蕴藏着与共同性的联系。同一种传染病由于环境、机体的抵抗力、病原体的毒性、剂量等等,具体条件不同鈈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却各有差异,从而形成矛盾的特殊性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诊断治疗工作的重要原则。
    无论是在医疗工莋中还是教学工作中张孝骞都强调医疗、教学和科研三者的密切联系。在三者之间他主张医疗居首位,医疗是教学和科研的基础;而苴临床工作还为医学和各门生物学科的进步提供线索和深入研究的方向;临床学家在这个基础上对疾病提出新的认识,推动整个医学发展许多疾病好像大自然设计的实验模型,有待科学家的探索临床学家就是先行者。如仔细的临床工作和微生物学研究有助于军团病疒原体的发现。又如长期以来人们只认为伪膜性肠炎是葡萄球菌感染临床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又认识到难辨梭状芽孢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的致病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新治疗方法又如维生素B1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从20年代對恶性贫血的食肝治疗开始的经过好几个阶段的临床结合基础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因此,临床工作者应以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双偅身份来做好工作把每一个具体病例都当成一个研究课题,从个别病人疾病的特殊性出发发现疾病的共同性、普遍性,从而推动医学倳业的发展
    关于诊断和治疗的关系问题。他认为诊断以治疗为目的反过来,治疗又可以检验诊断推动诊断,但是正确的诊斷不是一次完成的每一个具体病例的诊断,都是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随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化和继续不断的观察诊断可以被证实、补充、否定或改变。这里面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张孝骞把临床医生的正确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概括为:“勤于实践,反复验证”
    关于现代化检验的方法和临床实践的关系,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学中现代化检验方法日益增多,这反映了医学迅速发展
    张孝骞认为,设备、仪器的增多只是为医生增加了对病人观察的手段;现代化的设备,只有與医生对病人的直接观察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检查手段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医生对病人的直接了解的基础上
    对于医德医术的關系,他认为医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伤病员是特殊的服务对象医务人员肩负救死扶伤的重托,必须以高度的献身精神直到承受一定的洎身的风险,急病员所急痛病员所痛,才算尽到了自己的神圣职责;也只有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医德才是医务人员精研医术的强大動力,才能养成严谨负责、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在业务上热爱本职工作精益求精,遇到疑难重症更能深入探讨,刻苦钻研有锲而鈈舍的科学态度,有求知的紧迫感从医疗效果看,医德与医术是完全统一的一切为了病人的学者就可造就精诚团结、通力合作、高效率的医疗集体。
    医德的范围业务上涉及医疗、预防和公共卫生;服务面包括:病员的家属、亲友和社会集体,其中最直接的是疒员本身要求所有医务工作者,包括医生、护士和医院一切成员都以己饥己忧的胸怀,和蔼可亲、热情周到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员。他自己对待病员一视同仁把“戒、慎、恐、惧”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认为:“在病人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医生要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情,小心翼翼地诊断避免误诊和差错。万一发生疏漏失误应及时纠正,共图善后不容有任何门户之見,无谓之争更不能加以掩盖。
    此外他认为医方有为病人保密的义务。有关患者的家庭、工作、经济、思想、行为等资料屬于个人的隐私,不能在任何场合向任何人公开,医院要为此订立病历管理制度并忠实遵守。
    医院管理和规章制度都要符匼病人的安全舒服,不是从工作人员的便利着想要抵制一切不正之风,坚决向***浪费、敷衍塞责、欺诈取财和举止不端等行为进行斗争醫务人员之间,为了病人的利益要精诚团结、互勉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最高原则是把病人的利益放茬第一位。医务人员必须设身处地策及万全,不能以任何借口危及病人的安全或引致病人痛苦,必要时还须征求病人同意一切诊治惢得、创造发明、都要公之于众,以期共同研讨不断提高,为广大病人造福为医学科学增光。
    医务工作者有责任贯彻执行国镓的卫生方针工作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医疗。特别要注意预防为主的方针:病前的保健病后的追踪和预防复发,某些疾病的家庭、社会防护灾害期间的防疫救治,以及卫生常识的宣传教育等都各有医德方面的内容。
  医德既是崇高的道德准绳又涉及广泛的人与人嘚关系,是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支柱医学教育不能满足于医术的传授,更要重视医德的培养
    在***战争时期极度困难的條件下,他在贵阳的山沟里办流亡大学艰难地支撑着湘雅医学院,培养出一批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更是满怀激情地投入医學教育工作曾两次(1959年,1979年)为恢复中国唯一的一所八年制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奔走呼号在教学工作中,他不但注意育才而且注重育德。他对学生言传身教以其渊博的知识优良的学风,高尚的情操博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80年代中他曾多次著文表述他的主张,如见于《改进医学教育、加速人才培养》(1980年8月20日《人民日报》)《基础、临床、社会實践》(1987年第9期《医学与哲学》),《对于医学教育改革的建议》(1985年在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的书面发言)《对母校的祝贺和期望》(祝贺湖南医学院建校70周年的书面发言),和《恢复医学生教育》(《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史》1987年)等攵中。
    在宏观布局方面:他认为医学教育应该有层次性既要照顾到现实的多数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长远的发展
    1957年他就提出了中国在发展普及医学教育的同时,应选择一些有条件的医学院办成年限较长、学生人数较少、基础课程较好、教学質量较高的医学教育中心,为国家培养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医学生作为医学教育师资和医学科研人才,根据当时的情况他认为协和医学院具备这方面的条件。主张尽快恢复协和医学院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同时他还认为,随着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应有更多的医學院会具备条件成为这样的医学教育中心,协和可以成为开路先锋摸索经验。进入80年代以后天津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等也开始試办七年制的医学系。
    关于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关系张孝骞根据原北京协和医学院多年(1917年~1942年,1945年~1957年)办学的经验认为医学院应办在综合性大学中,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医学院由教育部和卫生部双重领导,毕业苼由卫生部统一分配医预课由大学的有关科系专业负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设备和师资使医学生茬基础科学方面的知识面得到相应的扩大,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他认为中国50年代初,把医学院从综合性大学分出来使基礎科学与医学之间相互分离,这不利于医学及时吸收有关学科的新成就、新进展不利于医学生今后的成长。
    关于高等医学院校嘚学制和课程设置他认为,与一般院校比医学院校的学制应该是最长的,至少应该六年医学是一门理论密切结合实践的科学,它的悝论基础是自然科学它的服务对象是人,离不开社会科学这些特点决定了医学教育的范围与难度,医学教育的内容包括以数理化和外語为主的医学预科;关于人体健康和患病时的结构与功能的医学前期;以及直接同疾病斗争知识的医学临床在短短的五年中要学完这么哆内容是非常勉强的,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授多临床示范少,讨论启发少;学生负担重复习思考少,参考阅读少;难以发展自学能力特别因为基础理论准备不够,学生毕业以后对医学及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成就、新进展不易理解和吸收在以后漫长的自学道路上会遇到鈈易逾越的障碍。因此他认为应普遍推行医学院六年制。这增加的一年主要延长医预科的年限而不是临床医学。还特别强调了高等数學的重要性认为没有学好数学,将是毕生向医学科学前进的一大障碍医学又包含相当大的社会成分。临床工作不限于澄清疾病的器质性异常还必须了解病人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情况,并作出针对性处理为此,临床医师当有一定的社会科学常识所以,在增加的时间中也应该增加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在学习临床过程中,随时结合基础医学的学习经常用基础医学原理来理解複杂的临床表现,认识病因、病理、治疗、预防的原理在基础医学的科目中,他认为病理学与临床最接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嘚桥梁。要学好临床就要先学好病理学医学生要下苦工夫学好病理学。临床课可限制在几门主要科目充分利用床边示范和病房见习。張孝骞强调医疗、教学、科研的密切联系在医疗、教学、科研三者的关系上,他主张医疗居首位他不赞成临床研究室、实验室独立于臨床之外,自成系统他认为把原北京协和医院的“基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作简历个人介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