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和女儿的赡养继承要赡养对她有恩的认得妈妈那个妈妈帮助走出心理困境恢复自信,说要赡养我们两个妈妈该支持吗

你们两个应该有共同语言可以加一下,相互找找解决办法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他还在《神学政治论》中写噵:“我所说的上帝的帮助指的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秩序。”自然的普遍规律就是上帝的绝对律法“从上帝无限的本质看,一切事物都遵从同样的必然性正如在三角形的永恒本质中,三内角之和永远等于两个直角之和”就像正圆形的规律适用于所有的正圆形,上帝也適用于整个世界样式和事物的具体世界之于上帝,如同桥之于它的设计、结构和它的数学和力学规律这些都是桥的基础,是它的基本條件和实体同样,世界也有自身的结构和规律那就是上帝之手。

  上帝的意志就是自然规律所以,一切事件都是永恒规律的机械運动而不是天上某个专制君主心血来潮的举动。笛卡儿曾经在物质和人体中发现了这种机械运动斯宾诺莎则在上帝和精神中发现了它。这个世界并不根据任何人的意志运转因为我们是人,我们就以为一切事物都因人而生但这只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妄想,就像我们嘚许多不切实际的思想一样哲学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谬误,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将自身的目的、标准和好恶强加在了客观世界上因此,峩们就有了“恶的问题”我们总是竭力在人生的苦难与上帝的善之间进行调和,却忘记了约伯得到的教训:上帝根本不关心人间小小的善恶“善”与“恶”只与人类有关,同时还因个人好恶的不同而不同但是,个人相对宇宙来说渺小如尘埃他的善恶观对宇宙毫无影響,甚至整个人类历史在浩瀚的宇宙中也是转瞬即逝

  因此,自然中一切在我们看来荒谬或邪恶的事物都只是我们片面地看待事物所致。总的来说我们对自然的秩序和统一性毫不了解,却总想让一切事物都按照我们自己的理论运行其实,我们的理智判定为恶的事粅从大自然规律的角度看并不是恶,那只是我们以人性的规律进行判断的结果……“善”与“恶”本身并无积极的意义。……因为同┅事物在同一时间里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还可以是不善不恶的,比如说音乐对郁闷的人是善对送葬的人是恶,而对于死人就无所谓善恶了。

  善和恶都是永恒的现实不认同的偏见“当然,世界应该体现出无穷事物的丰富本质而不是仅仅显示人类独特嘚理想”。和善恶一样美丑也是人的主观判断,字宙是根本不予承认的“我要提醒你们,我并不认为美与丑、整齐与混乱是自然的属性只有和我们的想像联系起来,事物才有了美与丑、整齐与混乱”“比如通过视觉器官感觉到的客体运动,如果有利于健康我们就認为是美的,反之我们就会认为是丑的”。在这几段论述中斯宾诺莎超出了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他的审美判断必须是宇宙法则和上渧的绝对意志。

  上帝是人吗?假如按人们对该词通常的理解答案就是否定的。斯宾诺莎注意到“在大众的信仰中都把上帝描述成男性而非女性”,他还大胆地批驳了这一观点认为它只不过反映了人世间妇女依附于男子的状况。有人曾经写信反对斯宾诺莎将神非人格囮斯宾诺莎则引用古希腊怀疑论者色诺芬尼的观点回答说:

  你说如果我不承认上帝能看、能听、能观察、能思维等等,你就不知道峩的上帝是何物可见你不相信除了拥有上述属性的上帝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完美的上帝我对此并不感到奇怪,因为我相信如果三角形會说话同样会说上帝是一个三角形;而圆圈则会说神性是一个出色的圆。这就是说每一种事物都会把自己的属性加在上帝身上。

  朂后需要说明“理性和意志都不是上帝的本质”,而人们通常将这些人类的特性说成神的特性假如上帝真的有意志,那么这种意志僦是所有原因和所有规律的总和,而上帝的智慧则是一切精神的总和斯宾诺莎认为:“上帝的精神是遍布宇宙的、使世界充满活力的一切心理过程与意识。”生命或精神是我们所知道的事物的一个方面而物质的广延或形体是事物的另一个方面,正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我們才能认识到实体或上帝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上帝这个潜伏在大千世界背后的普遍进程和无始无终的现实既有思想又有形体。上帝既不是脱离了物质的精神也不是脱离了精神的物质。只有构成世界双重历史的精神进程和分子进程以及它们的种种原因和规律才是上渧。

  但是精神为何物?物质又是什么?精神是否像一些缺乏想像力的人以为的那样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否像一些想像力过剩的人以为嘚那样是观念的产物?精神进程是大脑活动的原因还是结果?抑或精神和物质并无联系,只是很偶然地结合在一起?

  斯宾诺莎的回答是:精鉮不是物质物质也不是精神;大脑活动不是思维的原因和结果,也不是彼此独立、平行过程因为它们并不是两种过程,也不是两种实體它们是同一个过程,从内部看是思维从外部看则是运动:它们是同一个实体,从内部看是精神从外部看是物质,但是在现实中咜们总是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精神和物质并不相互作用因为两者是同一的。“身体不能决定精神的思维:精神也不能决定身体的运動或状态”道理很简单:“因为两者是一回事。”整个世界就是这种两重性的统一“物质”的过程只是实际过程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一个内部的过程内部及“精神的”过程在每个阶段都与外部及“物质的”过程相呼应。“观念的秩序和关系就是事物的秩序和关系”“思维的实体和广延的实体同一,只不过人们有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有时又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

  如果从广义上把“心灵”看成是神经系统那么,“身体”的每一个变化也伴有“心灵”的一个变化身体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被感觉到。只是有的感觉被意识箌了有些没有被意识到。人所感受到的情感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而发生在循环、呼吸和消化等系统中的变化才是整体的基础。同样一种观念也只是复杂的有机过程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当然包括了身体的所有变化

  斯宾诺莎在努力消除肉体与精神之间的区别之后,又进一步把理智与意志的区别归结为一个程度问题人的头脑并没有“官能”之分,理智和意志也并非相互独立的两种实体想像和记憶更是无法分离。大脑不是一个处理观念的装置而是处于变化和联系中的观念本身。“理智”和“意志”都仅仅是抽象概念“理智、意志与某个具体观念的关系,就像石头的硬度与一块石头的关系一样”总之,意志与理智同一因为一个愿望就是一个观念,由于丰富嘚联想这个观念长时间停留在意识中,并最终转化为行动每一个观念都会转变为行动,除非转化的过程被另一观念阻断观念是统一嘚有机过程的第一阶段,外在行动则是这一过程的完成

  决定观念在意识中停留多久的那种冲动的力量往往被称为意志,其实称它为願望更贴切它是“人类真正的本质”。愿望是我们能意识到的欲求或本能但是,各种本能并不总是通过有意识的愿望发挥作用的本能背后是各种不明确的自我保存力,斯宾诺莎在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活动中发现了这种力正如后来的叔本华和尼采看到生命意志和权力意誌无所不在一样。

  “任何事物只要它还主宰着自身,就会极力延续自己的存在而这种努力就是该事物实际的本质。”每一种本能嘟是大自然保存个体的一种手段快乐与痛苦就是本能的满足与不满足。愿望不是快乐的结果而是其原因;快乐和痛苦都不是愿望的原洇,而是其结果我们要生存,所以才有愿望

  因此,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是生存条件决定了本能,本能决定了愿望愿望决定叻思维及行动。“大脑的决定只是某种愿望而愿望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大脑中根本没有自由意志或绝对意志大脑的意志取决於一个原因,该原因又取决于另一个原因原因背后又有原因,环环相扣以致无穷”。“由于人意识到了自己的意志就认为自己是自甴的,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这些意志和愿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斯宾诺莎把自由意志的幻觉比作一块石头的思想,这块石头在空中飞行僦以为自己可以决定飞行轨迹和落点。

  既然人类的行为遵循几何定律那样固定的法则就应该采取几何学的形式和数学的客观性来研究心理学。“当我写到人类时我会像谈论线、面、体一样”。“我一直尽力做到对人类的行为不嘲讽、不悲叹、不咒骂而只求理解。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从不把激情视为人性的缺陷,而只将其视为人的特性正如热、冷、风暴、雷电等等都是大气的特性一样”。正是這种不带任何偏见的研究态度使斯宾诺莎关于人性的研究取得了“有史以来伦理哲学家所达到的最全面、最卓越的地位”。

  说到底世上只有三种伦理体系,也就是三种关于理想人格和道德生活的观点一种是佛陀和耶稣的伦理,它主张忍让和平等主张以德报怨,認为仁慈就是美德在政治上倾向于不受约束的民主。另一种是马基雅维利和尼采的伦理它提倡征服和统治,认为人生来就不平等认為权力就是美德,倾向于世袭贵族政治第三种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星士多德的伦理,它否认博爱和强权的普遍适用性认为只有成熟的思想才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何时应该用博爱,何时应该用强力来统治的判断因此,它认为智慧就是美德最好是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相结合。斯宾诺莎伦理学的卓越之处就在于调和了这些似乎相互对立的哲学,并将它们融合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从而创立了自己的倫理体系,它是近代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认为行为的目标是幸福,他将幸福简单地定义为有快乐和无痛苦然而,快乐和痛苦是相对嘚也是不断变化的。“快乐就是人从不完美的状态向完美的状态的转变”“快乐就是力量的增长”。“痛苦是人从较完美的状态向较鈈完美的状态转变我说转变,是因为快乐并非完美本身假如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他必须经过转变才能得到的完美,那么他将不会感到快樂与此相反的情形使这个问题显得更为清楚。”一切激情和感情都是趋向或背离完美的运动。

  “我认为情感是身体上的变化这些变化能使行动的力量增加或减少;同时,情感是代表这些变化的观念”一种激情或情感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要看它是增强还是削弱了我们的力量“我认为品德和力量是一回事”。美德就是某种行动的力量“一个人越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存在并获得对他有益的东西,他美德的力量就越大”斯宾诺莎并不要求一个人为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他认为利己是自我保存本能的必然产物这在他看来是完铨合理的。“既然理性不主张违反自然那么它就应该承认,每一个人都应该爱自己并谋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他应该尽力维护自己的苼存”因此,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不像那些空想改革家那样建立在利他主义性善论的基础上也不像愤世嫉俗的保守派那样建立在性恶论囷自私的基础上。他的伦理学基础是不可避免的、正当的利己一种使人懦弱的道德观是完全不可取的。“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保存自己嘚努力人的幸福就在于他有保存自己的力量”。

  和尼采一样斯宾诺莎也认为谦卑没什么用处。它不过是阴谋家的伪善或奴仆的怯懦它意味着力量的匮乏——而斯宾诺莎认为一切美德都是不同形式的才能和力量。因此悔恨也是一种缺点而不是一种美德。“事后悔恨是加倍的不幸和双重的懦弱”不过他没有像尼采那样花太多的时间去攻击谦卑,因为“谦卑是稀有的品质”正如西塞罗所说,即使昰那些为谦卑树碑立传的哲学家们也忘不了在封面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一个最看不起自己的人最接近于一个骄傲的人”斯宾诺莎说。尽管斯宾诺莎并不欣赏谦卑但他敬佩谦虚,并反对狂妄自大自负的人是令人厌恶的,因为他们“只说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现在,这位和气的哲学家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类似于斯巴达式的伦理观但他在其他章节中又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措词。他感到惊讶的是世上竟有这么多的嫉妒、指责,甚至仇恨它们会扰乱人心,使人与人之间出现隔阂他认为,如果不消除这些有害的情感社会的弊端就无法革除。他相信可以很容易地向人们表明:只有爱,而不是相互仇视才能克服恨;也许是因为恨本身就是一种离爱很近的情感。如果一个人发现他所恨的人爱他他就很难再恨下去。恨别人就等于承认我们的无能和恐惧当我们自信可以战胜对手时,就不会恨他嘚

  “以牙还牙的人会生活在痛苦之中。但是用爱去对付怀恨的人,却能愉快而满怀信心地进行斗争并且不需要靠幸运之神的帮助,被他征服的人也会心悦诚服”“心灵只能为伟大的灵魂所征服,而决不会向武力低头”在这里,斯宾诺莎感受到了耶稣基督的光芒但是从本质上讲,他的伦理学是古希腊的而非基督教的我们觉得自己最有激情的时候,就是最有能力自主的时候而实际上却是最被动的时候。我们卷入了某种代代相传的感情激流之中不由自主地作出激烈的反应,这种反应只能认识到情况的一部分因为离开了思維就不可能看清全局。激情是一种“不充分的观念”而思维是一种要到问题的每个重要方面都已引起相关反应之后才出现的全面反应,洇此它是一种充分的观念本能是强大的动力,也是危险的向导因为各种本能相互独立,只寻求自己的满足而不顾整体利益比如它的貪婪、好斗、淫欲都会使人备受折磨,并成为自己本能的奴隶“每天都刺激我们的那些情感只来自身体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所受的刺激夶大超过了其他部分一般来说,情感总是过度的它会把思想固定在单一目的上,从而失之偏颇”但是,由身体某个部分的快感和痛感引起的愿望对于整体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要保存自我曾先要完善自我。

  这一切都是古老的哲学对理性和激情的区分。泹是斯宾诺莎给苏格拉底和斯多葛派的学说增添了很多重要内容他认为,正如没有理性的激情是盲目的一样没有激情的理性也是死气沉沉的。斯宾诺莎并不只是徒劳地把理性和激情对立起来——在两者的竞争中根深蒂固的因素通常能占上风;在他的划分中,一方面是無理性的激情另一方面是受理性制约的顾全大局的激情。思想不应没有欲望之热欲望也不应没有思想之光。“一旦我们对某种激情形荿了清楚的认识这种激情也就不再是激情了。心灵受激情控制的程度是由头脑中充分观念的多少决定的”。只有不充分的观念引起的欲望才是激情而“由充分观念产生的欲望则是美德”。一切理智行为都是道德的行为总之,德行就是理智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源洎他的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中理性意味着从混乱多变的事物中找出规律;在伦理学中,理性意味着为混乱多变的欲望建立法则形而仩学的理性是观察,伦理学的理性是“在永恒的形式下”行动理性就在于根据对全局的正确认识来采取适当的行动。思维之所以能帮我們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是因为它得到了想像的帮助。想像力能使我们预见到当前行动的后果理智行为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当前的感觉比峩们的想像更加鲜活“只要心灵按照理智的指导去认识事物,就会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物产生一致的看法”我们用理智和想像将經验变成预见,并成为我们未来的创造者而不再是过去的奴隶。

  这样我们就能得到惟一可能的自由。激情的被动性是人类的桎梏理性的主动性才能给人类以自由。自由并不脱离因果法则和过程而只摆脱了偏执的激情。自由并不排斥激情应该摆脱无节制的、片媔的激情。知识就意味着自由成为超人,并非不顾社会公正的原则和礼节而是要摆脱纷乱的本能。这种全面性和完善性会给智者带来寧静那并非亚里士多德贵族式的自我陶醉,如不是尼采目空一切的自大那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平和与安宁。“因理性而善良的人——即茬理性的指导下完善自身的人——并不想得到他们不想让别人得到的东西”伟人并非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统治者,而是超越了蒙昧的欲望能够驾驭自己的人。

  这是一种自由它比人们称之为自由意志的自由更加高尚,因为意志并不自由甚至“意志”可能根本就不存茬。然而谁也不能因为自己不再“自由”,就对自己的行为不再负道德上的责任正因为人的行动是由记忆决定的,社会出于自我保护嘚目的就会通过希望和恐惧使公民们形成一定程度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一切教育都是以决定论为前提的它们向年轻人的头脑里灌進许多禁令,希望以此来决定他们的行为“邪恶并不因为它的必然性就不值得忧虑:无论我们的行动是否自由,我们的推动力都是希望囷恐惧因此,不给教训和克制留余地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相反,决定论可以改善人的道德生活:它教我们不要蔑视或嘲笑任何人戓对任何人发火,因为人是“无罪的”尽管我们会惩罚坏人,但却不是出于仇恨我们不恨他们,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

  最重要的是,决定论使我们能够以同样平静的心情预料和面对好运和厄运因为我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天意也许决定论还教给我们“仩帝理智的爱”,从而使我们愉快地接受自然规律并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寻求自我满足。相信天命的人虽然也可能反抗但决不会埋怨,因为他知道从全局来看,自己的幸运或不幸并不是偶然的而只是世界永恒序列和结构的必然结果。这样他就会将一切事物都看成詠恒秩序和过程的要素,从而超越激情所产生的动荡不定的愉悦达到平和宁静的境界。他会以微笑面对死亡“不管是现在死去,还是洅活一千年他同样心满意足”。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过同样的观念:“专注于真实存在的人无暇过问俗事,也不会因嫉妒和敌意与人争斗他的眼睛永远注视着永恒规律,他知道这些规律不会相互损害而是按照理性的指导有序地运转着。他偠模仿这些规律并尽力使自己的行动符合这些规律。”尼采说:“必然的事无法触怒我因为我的本性就是热爱命运。”济慈也说:

  平静地背负起所有赤裸的真理

  那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种哲学教我们肯定生活甚至肯定死亡——“一个自由的人无视死亡的存在;他的智慧不是对死、而是对生的思考”。它用广阔的视野抚慰我们骚动的自我它使我们安于受制约。它也许会使人无所作为像东方人那样消极和懒散,但它也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必要基础

  斯宾诺莎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孤独者,但他的哲学依然表现出他對这个世界的热爱他还像约伯一样,体现出他那个民族的坚忍他很想知道,为什么像上帝的选民一样正直的人竟会遭到迫害、放逐囷孤立。有一个时期他将世界视为非人格的过程和永恒规律,这一观念给了他一定的安慰但是,他本性中的宗教精神最终把这个无声嘚过程转化为一种可爱的学说他努力将自己的愿塑融入到事物的普遍秩序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最大的善就是认识到心物合一”。嘚确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虚幻的,我们只是规律和因果的大河中的一滴水是上帝的一部分。我们只是一个伟大的倳物短暂的表现形态在我们死后它仍将永存。我们的肉体只是人类躯体上的细胞我们的心灵则是永恒的火焰放射出的光辉。“我们的惢灵是一种永恒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是由另一种思维方式决定的,而那一种方式后面又有别的方式永无止境。这样它们就构成了上渧的永恒和无限的智慧”。在这种泛神论的个体与全体的融合中我们听到了来自东方的回声,一首印度古诗里说:“局部脱离整体就只昰幻象万物与你有着同一个灵魂。”梭罗说:“我泛舟瓦尔登湖上时感到自己停止了生活,却开始了存在”

  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我们都将永生“人类的心灵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它的一部分将永存”这就是用永恒的形式认识到的那一部分。我们越昰这样认识事物我们的思想就越接近于永恒。这一点斯宾诺莎阐述得很含糊。对这些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他指的昰名声的不朽即我们思想中最合理、最美好的东西在我们死后还活着,并产生永久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斯宾诺莎说的是个体的不朽,这吔许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可能会早逝于是以人类这种永恒的希望来安慰自己。不过他一贯主张把永恒与持久区别开来,“如果我们留意┅下就会发现人们都能意识到心灵的永恒性;但是他们往往将永恒与持久混为一谈,认为永恒是想像或记忆人死后想像和记忆依然存茬。”但是像亚里士多德一样,尽管斯宾诺莎也谈论永生却否认个人的记忆能够在死后依然存在。“心灵一旦离开肉体就不能想像,也不能回忆任何往事”他也不相信有天国的赏赐:“有些人行善是为了获得上帝的嘉奖,好像上帝是个伟大的奴隶主好像善行和热愛上帝并不是幸福和自由。这种道德观简直荒谬至极”斯宾诺莎在该书的最后一个命题中写道:“幸福不是美德带来的报酬,而是美德夲身”由此类推,也许可以说永生不是清晰思想带来的报酬而是清晰思想本身,因为它将过去带到现在并延伸到将来,克服了时间嘚限制为千变万化的世界捕获了那个永恒的背景。这种思想之所以不朽是因为每条真理都是永恒的创造,是人类永恒的收获并将永遠对人类产生影响。

  《伦理学》在庄重和充满希望的语气中结束了很少有一本书包含了如此丰富的思想,引发了这么多的评论同時它还是相互对立的解释者们的决斗场。也许它的形而上学体系并不完美也许它的心理学还存在着缺陷,也许它的神学不尽如人意而苴晦涩难懂,但所有读过此书的人只要提起它的灵魂、精神和本质,无不表示崇敬该书结尾的一段文字放射出质朴而雄辩的光芒:

  关于征服情感的那种心灵之力,或者心灵自由的含义我已经讲完了。从我所说的内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智者的天地是多么广阔,他与受欲望摆布的无知者相比是多么强大一介无知的人,除了听任外部因素的摆布他永远也享受不到心灵的真正满足。他虽然活着却几乎意识不到自己、上帝和万物的存在。一旦他不再受摆布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相反一个智者在精神上极少有动摇的时候。他憑借一种永恒的必然性意识到自己、上帝和万物的存在他的生命永远不会结束,并始终享受着心灵的满足也许我所指明的通向这个境堺的道路过于艰难,但是它毕竟还是能够找到的。

  现在我们要分析的是那部未完成的悲剧性著作,也就是《政治学论》这是斯賓诺莎最成熟的著作,但由于他的早逝而中断了它虽然间断,却有着丰富的思想因此我们再一次痛心的意识到,这个高贵的生命在最富创造力的时候突然早逝魁多么巨大的损失。在斯宾诺莎的同代人中霍布斯正在提倡绝对的君主专制;而共和主义者德·威特的朋友斯宾诺莎则简洁地阐述了一种政治哲学,表达了那个时代荷兰对自由和民主的期望,这是卢梭和法国大革命思想潮流的一个主要源头。

  斯宾诺莎认为一切政治哲学都应该以自然秩序和道德秩序的区分为基础,即必须分清有组织的社会形成之前的存在和这之后的存在斯賓诺莎设想人类曾一度有过相对孤立的生活,没有法律和社会组织在那样的时代,人们没有是非观念强权就是公理。

  在自然状态Φ并没有什么公认的善恶标准因为自然状态中的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只根据自身利益的得失来判断事物的善恶除此以外,他不会依据任何法律对他人负责因此,自然状态中没有“罪恶”这一概念只有在文明社会中,人们才会得出一致的善恶标准并对国家承担责任。支配人的生命的自然法则只禁止没有人想干的事它不反对争斗、仇恨、愤怒、欺骗,也就是说不反对欲望所推动的任何事情

  看看各国之间的那些行为,我们就能稍稍感受到这种自然的法则或者说自然的无法无天,“国家之间不存在利他主义”因为只有在有公認的组织或权威的地方才有法律和道德。国家的“权力”就是以前的个人“利益”也就是“动力”,那些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则被某些健忘而诚实的外交家们称为“列强”物种之间由于没有共同的组织,所以也不存在任何共同的道德和法律每一种生物只凭自己的欲望囷能力无所顾忌地对待别的物种。

  但是在人与人之间因为相互需要产生了相互协助,这种自然的秩序也因此转变为通德“既然谁嘟怕孤独,既然孤独者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和取得生活必需品于是,人类的天性必然会倾向成立社会组织”“人并非生来就是公囻,但必须学会做一个公民”

  大多数人内心里都潜伏着对法律和习俗的个人仇恨:社会本能比自然本能要来得晚些,也弱一些人並非像卢梭设想的那样天性善良,即便是在家庭内部也只是因为合作才产生了同情,并最终产生了慈爱和亲情“我们不仅同情我们爱嘚人,也同情与我们相似的人”;于是“情感的复制”就出现了最后导致了某种程度的良心。但是良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嘚并且会因地域的变化而变化,它是群体道德传统在成长的个人心灵中的积累社会通过它在自己的敌人——自然的个人主义灵魂中发展了一个盟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然状态中的个人权力原则逐渐让位于社会中的法律与道德。强权仍然是公理但是整体的强权淛约着个人强权,使个人权功的发挥不至于损害他人的平等的权益个人将天生权利的一部分移交给有组织的团体,作为回报他剩下的權利的范围得到了扩大。例如我们放弃在愤怒之下使用暴力的权利,从而也就不必担心别人因愤怒对我们使用暴力之所以要制订法律,就是因为人们容易为激情所左右如果我们大家都很理智,就不必有法律了完善的法律之于个人,正如理性之于激情都要协调相互沖突的势力以避免毁灭,从而增强整体的权力在形而上学中,理性是认识万物的秩序;在伦理学中理性是在欲望中建立秩序;在政治學中,理性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秩序完美的国家只限制公民之间相互破坏的那些权力,它剥夺自由的目的是为了保障更大的自由

  統治人,或者用暴力来约束人并非国家的最终目的。相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免于暴力的危害,并充分保障人们的生活实际仩,国家的目标是自由但是,如果法律阻挠了自由又该怎么办呢?一个国家就像所有的生物或组织一样会尽力维护自己的存在(一般是指統治者尽力维护自己的地位);但是,如果它成了一个专制和剥削的机构又该怎么办呢?斯宾诺莎说只要它还允许合理的抗议和讨论,只要咜还承认和平改革的言论自由我们就应遵守那些哪怕是不公平的法律。“的确言论自由有时会产生很多麻烦,但是又有什么问题能夠得到明智、顺利的解决呢?”违背言论自由的法律将破坏它自身,因为人们不会长久尊重那些不允许他们批评的法律

  政府限制言论洎由的力度越大,反抗的力度也就越强通常人们最难以忍受的,是将他们认为符合真理的行为当成违法犯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會把违法和反政府当成可耻的事

  斯宾诺莎的结论是:“如果始终有言论自由,那么煽动性的言论反而会丧失力量”国家对思想的控制越少,公民和国家双方所得到的好处就越大尽管斯宾诺莎承认国家的必要性,但并不信任它因为他知道,权力甚至能使那些最坚萣的人腐化同时,他也不能无视国家权力的范围由人的行动扩展到人的思想因为那将带来毁灭性的结局。因此他反对国家干涉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国家出资办学的目的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限制人的天赋。但在自由社会中只要每个人都能获准公开办学,艺术和科学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如果上述各项能够得到实施,那么有什么样的政体就无关紧要了。对于民主制斯宾诺莎只表现出稍许偏爱,无论哪一种政体都能够被改造得“使每一个人都把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也是立法者的职责”。君主政体最有效但會导致暴政。

  有人认为只有将全部权力交给某一个人才有利于实现和平,因为没有一种统治像土耳其人的政权那样长久和稳定,吔没有一种民主政体能够长治久安但是,如果奴役、残暴和死寂能被称作和平的话那么人的命运就太不幸了。因此把全部权力交给┅个人,只会导致奴隶制而不会带来和平。

  接下来他又谈到了秘密权术:

  渴望独裁的人有一种论调: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国镓的事务应该秘密进行但是,越是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就越会导致残暴的奴隶制。宁可让敌人知道正当的计划也不应该让暴君蒙蔽囚民。秘密处理国家事务的人会成为独裁者在战争时他们用阴谋对付敌人,在和平时期则会用阴谋对付人民

  最合理的政体是民主政体,因为“每个人的行动只受权威的控制而不是自己的判断,就是说人们知道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观点,只要是多数人的意見就具有法律的效力”民主政体的军事基础应该是普遍兵役制,在和平时期人民保留着武器它的财政基础应该是单一税制。民主制的缺点是它很容易使平庸的人获得权力除非只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担任政府职务。人的数量并不能产生智慧反而可能让那些投机钻营之辈獲得权力,“大众的反复无常几乎使那些有学识的人陷入绝望因为左右他们的不是理性,而是感情”于是,民主政府成了煽动者们短暫的聚会而有真才实学的人又不愿同流合污。尽管这样的人只是少数但他们迟早会出来反对这种体制,“所以我认为民主政体将会逐渐转变为贵族政体,贵族政体又会最终变成君主专制”最后,人们宁愿要专制也不要混乱。权力的平均分配会导致动乱因为人天苼就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中谋求平等是极其荒谬的”民主制还需要在保证人人都有选举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

  假如斯宾诺莎能够完成这部著作,不知他在现代政治学这个核心问题上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远见卓识但是,我们读到的只是这部著作尚未完成的初稿在写到民主制这一章时,他与世长辞了

  斯宾诺莎没有、也不打算建立一个学派,但在他之后的一切哲学都渗透了他的思想在他死后,整整一代人都憎恨斯宾诺莎这个名字甚至连休谟也称他的理论是“可憎的假说”。莱辛曾说过:“人们提起斯宾诺莎好像是在提一条死狗”

  为他正名的正是莱辛。这位伟大的批评家声称在他思想成熟以后,他就始终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鍺他还断言:“在斯宾诺莎的哲学以外不存在其他任何哲学。”几年后赫德的《关于斯宾诺莎体系的若干谈话》引起了开明的神学家對《伦理学》的关注。同时天主教诗人诺瓦利斯称斯宾诺莎为“陶醉于上帝的人”。

  歌德这位伟大的诗人告诉我们他只读了一遍《伦理学》就完全叹服了,这正是他的心灵渴望已久的哲学从此,这种哲学便渗透到他的诗歌和散文中在这种哲学里,他发现了那个罙刻的教训即我们必须接受大自然对我们的限制。正是因为受斯宾诺莎平静气息的影响他才能超越葛慈和维特狂热的浪漫主义,在晚姩获得古典主义的宁静

  正是因为将斯宾诺莎与康德的认识论结合在一起,才使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泛神论而從“自我保存的努力”之中,则产生了费希特的“自我”、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柏格森的“生命冲动”

  茬英国,斯宾诺莎的影响随着革命运动的发展而日益增强年轻的叛逆者如科勒律治和华兹华斯都满怀热情地谈论着斯宾诺莎。华兹华斯茬他著名的诗句中捕捉到了这位哲学家那种深邃的东西:

  它的居所是瑰丽的晚霞

  它翱翔于蓝天,又深藏于心灵;

  它是运动也是精神,

  它驱动一切思维和思维的对象

  雪莱在长诗《麦布女王》原注中引用了《神学政治论》的内容,并着手将它译成英語拜伦答应为这个译本作序。后来乔治·艾略特翻译了《伦理学》,但她没有将译文发表,我们可以推测斯宾塞的“不可知力”的概念受了斯宾诺莎的影响,因为他与那位女作家过从甚密。

  斯宾诺莎之所以对这么多人产生过影响,也许是因为他的理论在不同人看来囿不同的魅力而且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可以用《旧约·传道书》中的一段话来评论斯宾诺莎:“第一个人不能完全读懂他,朂后一个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因为他的思想比海洋还宽广,他的智慧比海洋还深邃”

★第五章伏尔泰与法国启蒙运动

一、巴黎:《奥狄浦斯王》

  1742年,伏尔泰在巴黎排演他的剧作《梅罗普》时对迪梅尼小姐进行指导希望她的表演能达到悲剧的高度。她抱怨说除非她被“魔鬼附体”,才能演出他所要求的那种激情伏尔泰回答说:“正是这样,在一切艺术中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被魔鬼附体”就连他的对头都承认,他自己完全符合这一要求圣伯夫说:“有个魔鬼附在他身上。”迈斯特尔则说他是“学会了地狱中全部诡计嘚人”

  伏尔泰具备了他那个时代和环境赋予他的所有缺点——丑陋、鄙俗、虚荣、轻浮、猥亵、放肆,有时还说谎然而,就是这樣一个人后来竟然成了一个好人。他体贴、慷慨帮助朋友像攻击敌人一样尽力,他的笔可以置人于死地但只要对手认输,立刻就会網开一面

  不过,所有这些品质无论好坏,并不重要这些都不是伏尔泰的本质。他身上令人吃惊的东西是他无穷的、杰出的思想。他的著作多达九十九卷虽然其内容如百科全书般博大,但每一页都体现出他的才华和智慧

  如果说我们现在已经不读他了,那昰因为他为我们而进行的神学论战不再与我们息息相关伏尔泰对教权和迷信的彻底胜利,使我们不必再去讨论当时他所面临的那些问题今天,我们虽然只能透过时间的玻璃看到一个朦胧的身影却发现那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心灵!——“那是真正的智慧,能将愤怒化为戏谑能将烈火化为光明”;“那是一个火的精灵,一个极为活跃的人物他的成分比别人的成分更加精妙、更加富有活力,没有人比他更敏銳也没有人能像他那样频频变换重心而又始终保持平衡”。

  他比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更勤奋成就也更大。他说过:“无所事事的人無异于行尸走肉”“所有的人都是好人,除了游手好闲之辈”他的秘书说他在时间上是个吝啬鬼,“一个人应该尽力工作以使世上嘚生命得以维持。”“如果你不想自杀那就永远别让自己闲着。”

  想必自杀一直在诱惑着他因为他总是在工作。正因为他的生活充满朝气他才能使整个时代洋溢着他的生命活力。他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年)他成了这个时代的灵魂。维克多·雨果说:“只要说到伏尔泰,就等于概括了整个十八世纪的特点。”意大利有文艺复兴,德国有宗教改革,而法国有伏尔泰。对他的祖国来说,他是文艺复兴,也是宗教改革,还是半场法国大革命。拉马丁说:“如果我们按成就对一个人进行评判那么伏尔泰无疑是现代欧洲最伟大的作家。命运賜予他八十三年的生命因此他可以从容不迫地瓦解那个腐化的时代。他有时间去抗争他是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倒下的。”

  从来没囿任何作家在生前产生过他那样大的影响他曾遭流放和监禁,几乎他的每一本书都受到过教会和政府的查禁但是他为了自己的真理仍嘫高歌猛进。最后国王、教皇和皇帝们都来讨好他,半个世界都在倾听他的每一句话:那是一个需要破坏者的时代

  他和卢梭都是葑建贵族统治向中产阶级统治过渡时期的代言人。当新兴阶级被现行法律束缚住时就会舍弃制度和法律,而向理性和自然求助因此,富有的资产阶级都拥护伏尔泰的理性主义和卢梭的自然主义伏尔泰和卢梭并不是大革命的根源,也许正相反他们都是法国社会表层下嘚各种力量的产物。他们是火山爆发时的光芒

  路易十六在监狱里读了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说:“是这两个人打垮了法国。”当然他指的是他的王朝。伏尔泰说:“书籍统治着世界或者至少统治着那些有文字的国家。”“使人获得解放的最大的力量是教育”——于是他开始解放法国。

  伏尔泰也就是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1694年生于巴黎。他的父亲是个成功的公证人母亲有一些贵族血统。他可能继承了父亲的精明、暴躁还有母亲的轻浮和聪明。他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去世了他刚生下时身体十分瘦弱,连护士都说他最多呮能活一天不过她的估计有点小小的误差,因为他活了将近八十四年但是在他的一生中,虚弱的身体总是用病痛折磨着他倔强的灵魂

  他的哥哥阿尔芒是他的榜样,阿尔芒是个虔信的年轻人却迷上了詹森教派的异端邪说,不惜为此牺牲生命有个朋友劝他不要鲁莽,他却说:“如果你不想上绞架至少不要阻止别人。”他的父亲说自己生了两个傻儿子和女儿的赡养继承一个迷上了散文,一个迷仩了诗歌弗朗索瓦刚会写自己名字就会写诗,这使得务实的父亲深信他永远不会有什么出息弗朗索瓦出生后,他们一家搬回省城居住当时法国的名妓妮依德朗克洛看到了他身上的伟大之处,她去世时给他留下2000法郎,供他买书

  他幼年时的教育就来自这些书,还來自一位放荡不羁的神父:他在教他祈祷时也向他灌输了怀疑主义。他后来的老师——那些耶稣会的教士们教给了他辩证法——论证┅切又否定一切的方法,这使他掌握了怀疑主义的武器当别的孩子还在野地里嬉戏的时候,弗朗索瓦已成了一个辩论家他十二岁就能囷神学家们讨论神学问题。到了该自立的年龄他提出要从事文学事业,这使他父亲非常生气阿鲁埃先生说那些想做社会垃圾、连累父毋、打算饿死的家伙才会搞文学!——桌子都在他的盛怒之下发抖。弗朗索瓦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不过,他并不是一个埋头苦讀的青年他喜欢深夜不归,和城里的风流才子们混在一起不拿规矩当回事。他父亲无奈之下只好把他送到卡昂一个亲戚家并要他们紦他软禁起来。可是看守喜欢他的才智,很快就给了他自由他父亲又让他随法国大使前往海牙,并请求大使对他严加管束但是,弗朗索瓦不久就和一个名叫平蓓蒂的女人一见钟情两个人偷偷约会。这件事被发现后他被送回国内,好几个星期才忘掉平蓓蒂

  1715年,二十一岁的他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了于是来到巴黎。当时路易十四刚刚驾崩继位人年纪太小,权力就落到了一个摄政王手中在这个王权出现空当的时期里。巴黎的生活变得放荡起来年轻的弗朗索瓦如鱼得水,不久就博得一个才子加浪子的名声有一次,摄政王为节约开支卖掉了皇室马厩半数的马弗朗索瓦评论说,更好的办法是裁掉朝廷里半数的蠢驴后来,巴黎街头巷尾流传的俏皮话都被说成是他的作品而且不幸的是,其中还包括两首指责摄政王篡位企图的诗摄政王大为恼怒,一天他在公园里见到了这个年轻人,並对他说:“阿鲁埃先生我敢打赌我能让您看到一些您从未见过的东西。”“什么东西?”“巴士底狱的内部结构”弗朗索瓦第二天就看到了,那是1717年4月16日

  在巴士底狱期间,他开始使用“伏尔泰”这个笔名并终于成了一个真正的诗人。服刑不到十一个月他已经寫出了一首不无价值的长篇史诗《亨利亚德》,讲的是纳瓦拉的国王亨利的故事后来,也许摄政王意识到自己错关了一个无辜者就把怹放出来了,并给了他一笔年金伏尔泰写信给摄政王说,感谢陛下这么关心他的生活并希望以后由自己来解决食宿问题。

  从监狱箌舞台他几乎是一蹴而就。他的悲剧《奥狄浦斯王》是1718年完成的连续上演了四十五个晚上,打破了巴黎戏剧上演次数的记录老父亲專门赶来拆他的台,他坐在包厢里每看到一个精彩的地方都要嘟哝一声:“哦,这个坏蛋!这个坏蛋!”以掩饰自己的喜悦

  这个年轻囚无心顾及那些清规戒律,从下面两句台词就可看到他的放肆:

  我们的神父并不像常人想的那么聪明

  他们有学问不过是因为我們无知。 ——第四幕第一场

  他还通过剧中人阿斯普的嘴发出了令人震惊的挑战:

  愿我们只相信自己,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万物;

  眼睛就是我们的圣经、上帝和祭坛 ——第二幕,第五场

  这个剧本使伏尔泰赚了4000法郎接着,他用这笔钱进行投资在他的一生Φ,他不但精通用艺术赚钱的技术也知道怎样让钱去生钱。1729年政府发行了一次破绽百出的彩票,全都被他买下并大赚了一笔,政府對此十分恼火但是,他越有钱就越慷慨到他中年后,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群门客

  但是,他的下一部戏《阿忒弥耳》却失败了荿功总会使以后的失败更令人难以忍受,命运又在他这次失败之上加了一场天花他喝了一百二十品脱柠檬汁和一些药才把自己治好。当怹终于从死神的阴影里挣脱出来时《亨利亚德》已经使他声名卓著。他到处受到人们的欢迎和款待贵族阶层无不把他奉为上宾。

  怹在灯火辉煌的沙龙中过了八年舒服日子接着,好运又离他而去有些贵族总忘不了这个年轻人除了天才之外,没有任何显赫的地位和頭衔他们不能容忍这种差别。有一次在萨利公爵城堡的宴会上,伏尔泰正侃侃而谈罗昂爵士大声问道:“那个大声嚷嚷的年轻人是誰?”伏尔泰马上回答说:“阁下,他是一个没有显赫姓氏的人但他的名字受人尊敬。”这位爵士大为恼怒雇了一伙流氓趁着夜色给了伏尔泰一顿狠揍,不过他没忘了提醒他们:“别打他脑袋,那里还能出点好东西”第二天,伏尔泰来到剧院他缠着绷带,一瘸一拐哋走到罗昂的包厢要求决斗。然后他回家练了一天的剑术。但是高贵的爵士并不想让一个只有天才头衔的人把自己送进天堂或是别嘚什么地方。他请他当警察总监的表兄帮忙于是,伏尔泰再次被捕回到了他的老家巴士底狱。不过他很快就被释放了,条件是他必須流亡到英国他被押送到英国的多佛港后,立即乔装重渡英吉利海峡满腔怒火地去寻仇。但他很快得知自己被发现了即将第三次被捕,只好再次渡过海峡在英国安分守己地呆了三年(年)。

二、伦敦:《英国书简》

  伏尔泰一到英国就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他恼火哋发现“plague(瘟疫)”只有一个音节,而“agii(疟疾)”却有两个音节真恨不得这种语言一半得瘟疫,另一半得疟疾但是,没过多久他就能轻松地閱读英语了不到一年,他已经读完了当时英国的所有文学作品博林布鲁克勋爵把他介绍给英国文学界的名流。他挨个儿和他们吃饭連行踪隐秘的前辈斯威夫特也不例外。

  让他吃惊的是博林布鲁克、蒲柏、爱迪生和斯威夫特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写作。这是一个囿主见的民族他们重塑了自己的宗教,绞死了国王又从国外请来一个;他们建立了一个比欧洲任何统治者都强有力的议会。这里没有巴士底狱也没有王公贵族可以用以随意抓人的逮捕证。这里的宗教多达三十种却没有一个教士。这里有一个最勇敢的教派——教友会他们真正的基督徒作风使所有的基督教国家惊诧。

  在英国学术界也是朝气蓬勃,培根的大名还在回响归纳法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霍布斯(年)继承了文艺复兴的怀疑精神和他的老师培根的求实精神并将它们发展成一种全面、坦率的唯物主义。假如这种唯物主義出现在法国不仅会被视为谬论,而且其创立者也会因此送命洛克(年)已完成一部没有任何超自然假说的心理分析巨著《人类理解论》。科林斯、汀德尔和其他自然神论者重新肯定了他们对上帝的信仰同时又对现存教会的所有教义提出质疑。牛顿去世后伏尔泰参加了怹的葬礼,这位谦逊的英国人所获得的殊荣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写道,“不久前一些有身份的人在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凯撒、亚历山大、铁木尔,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说,毫无疑问是牛顿他说得很对,因为我们尊敬的不是以武力服人者而是以真理服人鍺。”伏尔泰研读了牛顿的著作并成了牛顿思想在法国的主要倡导者。

  伏尔泰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吸收了英国所能教给他的一切——攵学、科学和哲学他用法国文化精神的烈火提炼这些不同的东西,将它们转化为法国的智慧和财富他把自己对英国的感想全记在《英國书简》里。他不敢印出来只是以手稿的形式在朋友中间传看,因为它对“背信弃义的英格兰”过分的赞誉不对皇家审查官的口味这些书简将英国的政治自由、学术独立与法国的暴政作了明显的对比,谴责了游手好闲的法国贵族和靠什一税供养的法国教会谴责他们只會以巴士底狱来应付一切质疑,号召中产阶级像英国人那样去争取应有的政治地位伏尔泰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这些书简会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第一声鸡鸣

  摄政王并不了解这只报晓的雄鸡。1729年他批准伏尔泰回国,伏尔泰又得以享受了五年舒服的巴黎生活后来,一个鈳恶的出版商得到了《英国书简》未经伏尔泰同意就将它印成了书,广为发行一时间,所有善良的法国人包括伏尔泰都惊恐万分。巴黎议会立刻下令公开焚毁此书因为它“蛊惑人心、肆意诽谤,公然与宗教、道德作对”伏尔泰很清楚,他又该去巴士底狱了这一佽他没有犹豫,立即奔逃——只是还利用这个机会带走了一个有夫之妇

  当时,夏特莱侯爵夫人二十八岁而伏尔泰已经四十岁了,她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先跟著名的莫伯图学过数学而后又师从克莱奥。她翻译过牛顿的《原理》并附加了学术价值颇高的注释。她因為写了一篇物理学论文还即将得到法兰西学院颁发的一个竞赛奖。总之她是那种决不会私奔的女人。但是侯爵老爷毫无情趣,伏尔泰却是那么讨人喜欢——她说他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可爱的家伙是最能为法国增光的人物。”他也热烈地称赞她是“一个伟人她惟一嘚错误就是做了一个女人”。他深切地认识到:男女在智力方面生来就在同一水平线上他还认为,她在西雷的庄园是一个令人向往的避難所侯爵带着军队离开了家,长期以来他就是用这种方法逃避数学他对于妻子的新选择毫无怨言。当时的道德风气允许一个有夫之妇茬自己家里有一个情人只是在这么做的时候,还要给人类虚伪的道德以适当的尊重现在,侯爵夫人选择的不仅是一个情人而且是个忝才,全世界都会原谅她的

  他们在西雷庄园并不是整天谈情说爱。他们整个白天都用于读书和研究伏尔泰建了一个研究自然科学嘚实验室。有好几年这对恋人双双在发现与写作的天地里翱翔。他们的客人很多但这些人知道,在晚上九点的晚餐之前他们必须自己消遣晚餐之后,偶尔会有一些即兴表演或者由伏尔泰给客人们朗读他有趣的故事。西雷成了法国知识界的巴黎连达官贵人和富有阶層也纷纷前去品尝伏尔泰的美酒和智慧,并欣赏他扮演自己戏剧中的角色他对一切都不怎么认真,有一个时期他把“自己笑、也让人笑”作为座右铭。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称他为“快乐之神”他说:“如果造化不给我们一点轻狂的天性,那我们就是最不幸的动物了正因为还可以轻狂一下,所以大多数人没有上吊”“不会用大笑抹去额头上皱纹的哲学家,是会倒霉的我一直把严肃视为一种疾病。”

  正是这一时期他开始了传奇的写作,其中有《查第格》、《老实人》、《现实世界》和《天真汉》等等它们不是小说,而是詼谐故事《天真汉》讲述的是一个休伦族印第安人随几个归国的探险家一起来到法国后的种种经历,故事揭示了原始基督教与教会基督敎之间的矛盾这里面毫无学者的公正和哲学家的宽容,但要知道伏尔泰是在与迷信作战,而在战争中我们只要求敌人对我们公正和宽嫆

  《米克罗加斯》是对斯威夫特的模仿,但在滑稽和想像上要更胜一筹一位来自天狼星的客人访问地球,他身高五十万英尺在穿越太空的时候,他从土星上邀了一个旅伴同行这个土星君子身高只有几千英尺。他们站在海里像捉小鱼一样地捞上一条船,天狼星囚将船放在自己的指甲上船上的人乱成一团。牧师们念起了降妖的咒语水手们破口大骂,哲学家们则创造了一个“体系”来说明这种萬有引力失常的原因天狼星人对船上的人说:“你们这些智慧的小东西,上帝在你们身上显示了他的神力你们在地球上的生活一定是純洁而美妙的。”一个哲学家答道:“我们有足够的物质去做坏事比如说,就在我说话的时候我们有十万个戴着礼帽的同类正在杀戮┿万个裹着穆斯林头巾的同类,或者说他们正在互相残杀在地球上,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坏蛋!”愤怒的天狼星人喝道,“我真想再往前走几步把这伙凶手全踩在脚下。”

  “不必您费这个力气”哲学家说,“他们的勤劳足以确保自取灭亡再过十年,这些囚连百分之一都活不下来而且,该受惩罚的不是他们而是那些暴君,因为他们下令杀戮千百万人然后又隆重地感谢上帝赐予了他们勝利。”

  《老实人》是伏尔泰的后期作品此外,这些故事中最杰出的是《查笫格》查第格是一位出色的巴比伦哲学家,“他想像洎己爱上了瑟米拉”为了把她从强盗手里解救出来,他的左眼受了伤一个使者请来了神医赫尔墨斯,这位医生看了查第格的伤势后说受伤的眼睛会失明。所有的巴比伦人都为查第格叹惜同时也赞叹赫尔墨斯渊博的知识。两天后查第格的左眼竟然完全好了。赫尔墨斯写了一本书来论证这只眼睛本来是不会康复的但查第格并没有读它。他急忙去找瑟米拉却发现她在得知赫尔墨斯的诊断后,与另一個男人订了婚她说她“没法不讨厌独眼的男人”。既然如此查第格就娶了个农家女,希望在她身上发现瑟米拉所不具备的美德为了栲验妻子的忠贞。他假装死去一小时后让他的朋友去向妻子求爱。她略微推辞了一下接着“她一边严词拒绝,一边却答应了”于是查第格躲进森林,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

  查第格成了一个智者之后,做了国王的大臣他给国家带来了富强、公正与和平。但这时王後却爱上他了国王决定把他俩毒死,王后发现了这个阴谋并差人给查第格送了一封信:“快逃吧,我求你看在我们相爱的份上。”查第格再次躲进了森林他将人类想像成一群在小泥球上相互吞噬的虫子。这真切的想法使他意识到自己和巴比伦的存在都太虚无从而消除了满腹的悲愤。他的灵魂超越了感官升华到了永恒之境,思考着宇宙的规律但是,后来他的思绪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想到王后也許已经为了救他而死去了,整个宇宙立刻从他眼前消失

  离开巴比伦后,他看见一个男子殴打一个女人她高喊救命,他就上前与那個男人搏斗并在自卫中杀死了那个男人。他转身问那个女人:“夫人我还能为您做点什么?”“你去死吧!恶棍!你杀了我的情人,我恨不嘚挖出你的心!”

  查第格被捕了他成了奴隶。他教主人哲学并成了主人的谋士。在他的建议下自焚殉夫的风俗被废除了。后来怹出使塞伦狄卜国,他告诉该国的国王选择大臣最好的方法是在应试者中寻找舞步最轻盈的人:他在舞厅门廊里堆放着金银财宝,使它們很容易被顺手牵羊然后让候选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次走过门廊,他们全部进入舞厅后就让他们跳舞。“从来没有一个跳舞者跳得这么拘谨他们低着头,弓着背两手紧按口袋”。——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可以想像,西雷的夜晚是多么有趣!

四、波茨坦和腓特烮二世

  那些无法前去聚会的人就给他写信1736年,他开始与腓特烈通信腓特烈当时还是王子,他给伏尔泰写的第一封信像是一个孩子與国王通信信中过多的溢美之词可以说明伏尔泰名头之大。这封信称伏尔泰为“最伟大的法国人为人类的语言增了光……我一生中最夶的光荣之一,就是能与您这样一位天才处于同一个时代”腓特烈思想很开放,伏尔泰希望他继位后能推进启蒙运动的发展还希望能為腓特烈的酒神扮演柏拉图的角色。当腓特烈对伏尔泰回报的恭维故作谦虚时伏尔泰回信说:“王子反对恭维,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品質”腓特烈送给他一本《驳马基雅维利》,在这本书中王子动听地讲到了战争的罪恶和国王维护和平的责任,伏尔泰读了这本和平主義大作不禁喜极而泣。几个月后腓特烈当了国王,他马上入侵西里西亚并使欧洲陷入了三十年的血战之中。

  1745年伏尔泰来到巴黎,并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候选人为了取得这一虚名,他自称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并竭力恭维有权势的耶稣会教士,极尽撒谎之能倳就像我们大多数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做的那样。他失败了但是一年后,他获得了成功并发表了一个当选演说,这次演说后来成叻法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他又在巴黎呆了很长时间,在一个个沙龙出没写了一个又一个剧本。这些数量惊人的剧本有的失败了,但大哆数是成功的

  与此同时,他自己的生活中也有悲剧和喜剧在上演在和夏特莱夫人共同生活了十五年之后,他对她的爱情已有些淡薄1748年,侯爵夫人爱上了另一位年轻英俊的侯爵圣·朗伯。伏尔泰发觉后非常生气,但是当圣·朗伯请求他宽恕时他心软了,并向他们表礻祝福他年近花甲,不可能再与年轻人争夺爱情了“女人就是这样”,他豁达地说(他忘了男人也是如此)“我取代了黎塞留,圣·朗伯又取代了我!一颗钉子挤出另一颗钉子世界就是这样运行的。”他给第三颗钉子写了一首风趣的小诗:

  圣·朗伯,都是因为您,

  1749年夏特莱夫人死于分娩。颇具时代特征的是她的丈夫、伏尔泰和圣·朗伯在她的灵床前见面了,相互没有一句指责的话,却由于共同的损失而成了朋友。

  伏尔泰想用工作来冲淡对已故情人的怀念,有一段时间他专心创作《路易十四时代》,但真正使他摆脱颓丧凊绪的是腓特烈再次邀请他到普鲁士宫廷里去。一个附有3000法郎旅费的邀请是很有诱惑力的1750年伏尔泰前往柏林。

  他颇感欣慰的是自巳在腓特烈的宫殿里有一套豪华的房间而且受到当时最强大的国王的平等接待。起初他的信件上全是心满意足的话。他在7月24日写给德·阿让特尔的信中说:“十五万大军;……歌剧、喜剧、哲学、诗歌,庄严而优雅,有武装侍卫,有诗歌灵感,小号与提琴、精美的晚宴、社会开放、自由——谁敢相信?但这是千真万确的”几年前,他曾写道:“上帝啊!……如果与三四个博学、坦诚的文人住在一起该有多麼愉快呀!”“我们将平静地生活在一起,彼此谈论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我憧憬着有一天我会生活在这个小天堂里。”这一天终于來了

  伏尔泰从不参加国宴,他不喜欢那些严肃的将军他总是期待着私人晚宴,这时腓特烈会邀请少数文学界的朋友前来聚餐,洇为这个当时最强大的国王很想成为一个诗人和哲学家晚宴上全都用法语进行交谈。伏尔泰曾试着学习德语但结巴了几次之后也就作罷。听过他们谈话的人说这些谈话要胜过世界上最有趣的作品。他们无所不谈腓特烈的机智几乎与伏尔泰不相上下,只有伏尔泰敢反駁他因为他措辞巧妙,让国王无话可说又不会恼羞成怒伏尔泰兴奋地写道:“这是自由的天地,在这里可以自由思考腓特烈文武双铨……我没有任何不顺心的事。……在经历了五十年的风暴之后我终于找到一个栖身之处。在他一个人身上我找到了国王的庇护、哲学镓的言谈和男子汉的魅力在过去的十六年里,他是我困境中的慰藉和抵挡敌人的盾牌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相信的话,那就是普魯士国王的品德”但是……

  就在这一年的11月,伏尔泰想通过投资萨克森的债券来改善经济状况尽管腓特烈禁止这种投资。债券涨價了伏尔泰赚了一大笔。但是他的经纪人希尔施却想敲诈他扬言要把这笔买卖捅出去。伏尔泰“扑上去掐住他的喉咙把他狠揍了一頓”。腓特烈得知此事大为恼火。他对拉美特利说:“我顶多再用他一年榨干了桔汁就该扔皮了。”拉美特利也许是急于打发走竞争對手就把这话告诉了伏尔泰。

  这时伏尔泰已有去意,因为他患了只有法国人才有的严重思乡病1752年发生的一件小事引起了最后的決裂。为了让德国思想界受到启蒙运动的启发腓特烈从法国请来了许多知识分子。大数学家莫佩尔蒂也在其中一天,这位数学家与另┅位数学家柯尼希就牛顿的一个理论争论起来腓特烈也加入了争论,他站在莫佩尔蒂一方伏尔泰这一次却有勇无谋,加入了柯尼希一方“不幸的是,”他在写给德尼夫人的信中说“我也是个作者,并且站在国王的对立面我没权杖,可我有一支笔”腓特烈也在给怹姐姐的信中说:“我的文人们全都被魔鬼附体了,真拿他们没办法这帮家伙除了争吵什么也不会。如果畜生看到有思想的人也有像它們一样一定会感到莫大的安慰。”为了攻击莫佩尔蒂伏尔泰写了著名的《驳阿卡迎博士》。他把这本小册子念给腓特烈听腓特烈笑叻一个晚上,但要求他不要发表伏尔泰没有表态,似乎是同意了其实,这篇文章已经送到了印厂另外,伏尔泰也不忍扼杀自己笔下嘚产儿小册子问世后,腓特烈大为恼火伏尔泰赶紧逃离了火灾现场。

  尽管法兰克福不是腓特烈的辖地但他还是在这里被国王的密探抓住了。他们逼他交出腓特烈的诗《帕拉斯神像》这首诗是国王让伏尔泰修改以便在上流社会发表的,因为它比伏尔泰的《皮塞勒》还要滑稽不适合上流社会的文雅气氛,但是装这篇诗稿的箱子在路上丢失了,于是伏尔泰被软禁了好几个星期直到箱子找到为止。有个书商觉得这是向伏尔泰要账的好机会就前来逼债,伏尔泰怒不可遏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为了安慰倒霉的书商伏尔泰的秘书科利尼向他指出:“先生,您有幸得到的这一耳光可是世界伟人之一给的”

  恢复自由之后,他正想进入法国就听到了放逐他的消息。这位走投无路的老人不知所措竟有过去宾夕法尼亚的念头——他当时绝望的心境可想而知。1754年3月他一直在日内瓦郊区寻找“一块匼适的墓地”,他每天在花园里摆弄花草调养身体。就在他快要进入风烛残年的时候却诞生了他最伟大的作品。

五、极乐庄园:论道德精神

  他再一次遭到放逐的原因是他在柏林发表了他所有作品中“最雄心勃勃、最长、最富特色和最大胆的著作”,——《风俗论》该书是他在西雷时为夏特莱夫人而写的,他之所以要为她写这本书是因为她明确表示出对历史的不屑。

  她说:“历史是一本旧賬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一个靠自己的产业为生的法国女人有必要知道瑞典的埃吉尔继承了哈钦、奥斯曼是鄂图格鲁尔的儿子和女儿的贍养继承吗?我带着极大的兴趣读过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历史,它们为我描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情景但是我从来不能读完任何一部关于现代各国的历史著作。因为里面除了一团糟什么也没有一大堆毫无联系、混乱不堪的琐事,上千场什么也解决不了的战争这就是历史,我討厌那种让人头晕脑涨却又对人毫无启发的研究”

  伏尔泰也有同感,他通过他的天真汉说:“历史不过是一幅犯罪和灾难的图画”他在后来写给沃波尔的信中说:“读约克王朝和兰开斯特王朝的历史,就像在读江洋大盗的历史”但是,他也对夏特莱夫人说过只囿将哲学用于历史研究,才能找到一条出路;应该透过政治事件去追寻人类心灵的历程他说:“只有哲学家才配写历史”,“各国的历史都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他得出结论:“历史不过是我们对死人玩弄的一些把戏。”

  在这条“谎言的密西西比河”上伏尔泰像一位淘金者一样寻找着人类真实历史的金砂。凡是能收集到材料他都仔细阅读他研读过的回忆录有几百卷之多。他还给上千个著名事件幸存的当事人写信向他们了解情况。然而材料的搜集只是准备工作,还需要有一种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的新方法伏尔泰寻求的是一个鈳以将欧洲的全部历史贯穿起来的普遍原则,他深信这就是文化史他坚持认为,他的历史写的不应该是君主而是运动、势力和人民;鈈是单个的国家,而是全人类;不是战争而是人类思想的发展。这种在历史中排斥君主的做法构成了一场民主起义的一部分这场起义朂终把国王赶出了政府。《风俗论》就是废黜波旁王室的起点

  就这样,伏尔泰写出了第一部历史哲学——这是在欧洲思想发展史上尋找自然因果关系的第一次系统尝试可想而知,这种尝试必须摒弃超自然解释:只有神学退位历史才能露出它的真面目。巴克尔评论說伏尔泰的这本书奠定了现代历史学的基础。吉本、尼布尔、巴克尔、格罗特都是他的继承者和追随者

  这本书为什么会给他带来鋶放的命运呢?因为他的真话得罪了所有的人。教会对这本书尤为恼火因为它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基督教对异教的征服使罗马从内部被瓦解因此抵御不了蛮族的入侵。更令他们恼火的是这本书给予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篇幅比一般史书少得多,却以一个火星人的公允态度谈箌了中国、印度和波斯以及这些国家的信仰广大的东方世界被赋予了与其版图成比例的重要性。欧洲突然意识到它只不过是一个大陆和┅种更伟大的文化的一个小半岛它怎么能容忍那个用真相来贬低它的欧洲人呢?于是,国王下旨说那个竟敢说自己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法国人的家伙,再也不准踏上法国的土地

六、费尔奈:《老实人》

  “极乐”庄园只是个临时住所,伏尔泰想找一个永久的栖居地1758姩,他在瑞士靠近法国的费尔奈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这次乔迁结束了他的漂泊生涯,他六十四岁才找到了一个安定的住所这里也可以算一个家了。他创作的故事《斯卡门塔多游记》的结尾有一段话可以用在他身上:“世上一切宝贵和美好的东西我都见过了今后我除了洎己的家,什么也不想看了我娶了个妻子,但不久就怀疑她欺骗了我尽管有些怀疑,但我还是觉得这是最幸福的生活”伏尔泰没有妻子,但有个侄女这对一个天才来说更合适。他一个朋友说:“我们从不曾听他说过想回巴黎……这次放逐无疑延长了他的寿命。”

  他愉快地摆弄花草种了一些果树,并不指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果实一位崇拜者称赞他为后人做了件好事时,他回答说:“是啊我種了四千棵。”他对所有的人都很和蔼但必要时说话也很尖刻。有一天他问一位来访问者从哪里来来访者回答说:“从哈勒先生家来。”伏尔泰说:“那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伟大的诗人、伟大的博物学家、伟大的哲学家,简直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天才”“先生,我哽加敬佩您了因为哈勒先生对您可没这么公正。”“哦”伏尔泰沉吟道,“也许我们都错看了对方”

  费尔奈成了世界的精神之嘟,所有的学者和开明君主都向它表示敬意有的写信,有的亲自前去拜会来这里的有怀疑一切的教士,有思想开放的贵族有才女:囿英国的吉本和鲍斯韦尔:有达朗伯和爱尔维修以及其他启蒙运动的干将。后来招待这些络绎不绝的来访者给伏尔泰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擔,他抱怨说他都快成全欧洲的旅店老板了有一次,他对一位打算在他那里呆六个星期的朋友说:“您和堂·吉诃德有什么区别?他把客棧当城堡了而您把城堡当客栈。”最后他说:“上帝啊阻止我的朋友吧,让我自己来对付敌人”

  除了大量的客人,伏尔泰还要應付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的来信给他写信的来自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信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德国的一位市长在信中问道:“请您私丅告诉我到底有没有上帝?”瑞典国王古斯塔夫斯三世一想到伏尔泰偶尔也会向他们所在的北方张望,就会异常欣喜他在信中说这是对怹们恪尽职守最大的鼓励。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写信为自己没有立即进行全面改革表示歉意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给他寄来了精媄的礼物,并经常写信给他希望他不要感到厌烦。甚至腓特烈生了一年的闷气之后也与这位“费尔奈国王”恢复了通信:

  “您做叻不少有负于我的事,但我已经原谅您了如果我不是一个深爱您的非凡天才的疯子,您本来不会那么轻易跑掉的……您想听点好听的嗎?好,我跟您说实话吧我敬佩您无与伦比的才华,喜爱您的诗歌和散文……您的敏锐、机智和雅俗共赏的趣味是绝无仅有的。您的谈吐令人心情舒畅您懂得怎样寓教于乐。您是我所认识的最有吸引力的人只要您愿意,您可以让全世界都仰慕您您的魅力使您既敢于冒犯对方,又使了解您的人一如既往地爱戴您总之,您如果不是人那就十全十美了。”

  谁能想到这位快乐的东道主会成为悲观主義的倡导者呢?他年轻时虽然进过巴士底狱但作为巴黎沙龙里的一个浪子,他也享受过生活的欢乐但是,即便是在那些快活的日子里怹也反对过莱布尼茨提倡的非自然乐观主义。有一个年轻人曾写书抨击他并以莱布尼茨的口吻和他辩论说,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堺中最好的”伏尔泰在回信中说:“先生,得知您写了一本小册子来反驳我我很高兴。您太抬举我了假如您能用诗歌或别的什么形式向我证明,这个最好的世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自杀我将不胜感激。我恭候着您的论证、您的诗歌或者您的谩骂但是,我可以跟您說实话这个问题我们谁也说不清楚。认识您我很荣幸”

  迫害和幻想的破灭消磨了他对人生的信念,他在柏林和法兰克福的经历几乎使他绝望但是,彻底扑灭他希望之火的是1755年11月里斯本大地震的消息。这场夺去三万人生命的地震发生在万圣节当时教堂里挤满了信徒。死神在猎物最密集的时候下了毒手满载而归。当伏尔泰听说法国教会将这场灾难说成是对里斯本人民所犯罪过的惩罚时他写了┅首燃烧着怒火的诗,提出了一个古老的问题:上帝究竟是有能力防止灾祸而不愿去做还是想去做却无能为力呢?斯宾诺莎认为善恶只是囚类的概念,不适于宇宙在永恒面前,人类的悲剧是不值一提的伏尔泰对此表示反对。

  我只是伟大整体渺小的一部分

  是的;但那一切不幸活着的生命,

  都按照铁的法则出生:

  都像我一样受苦、死亡

  秃鹫抓住怯懦的猎物,

  把带血的利嘴刺进顫抖的躯体

  它以为一切都如意,然而转眼间

  老鹰却将秃鹫撕成碎片;

  这只老鹰又被人的利箭射穿;

  这个人又战死在沙场;

  鲜血浸染着垂死的同伴,

  尸体成了乌鸦的美餐

  就这样,世界充满了哀怨

  一切生命都为苦难和死亡而生。

  媔对可怕的混乱您会说:

  个体的痛苦成全了整体的幸福!

  幸福!您这难免一死的人多么可怜

  竟然颤抖地大喊:“一切都如愿!”

  世界相信了您,但您的心

  却千百次地反驳您大脑中的梦幻……

  那无限上苍作出了什么样的判决?

  命运之书沉默无语不对峩们打开,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苦难的微粒在泥床上挣扎

  被命运嘲弄、被死亡吞噬;

  但那能思想的微粒,眺望到了遥远的群星

  我们的存在融入了永恒。

  我们永远看不见也无法了解自己。

  这个世界这个傲慢、邪恶的舞台,

  挤满了白痴吹嘘着自己的幸福……

  我从前的歌声不曾有过忧郁,

  我歌唱过欢歌笑语的阳光大道;

  但青春不再行将就朩,

  带着人类的缺陷在暮色中寻求光明,

  我只会承受苦难却不会呻吟。

  几个月后七年战争爆发了。伏尔泰把这场战争視为发疯和自杀英法两国为了赢得远在加拿大的“几英亩雪地”,不惜把欧洲拖入战乱之中此外,卢梭对他关于里斯本地震的诗作进荇了公开批驳卢梭说,这场灾难的责任在人类自身如果我们不聚集在城里,而是住在野外就不会死这么多人。如果我们住在蓝天下而不是住在房屋里,也就不会有房屋塌到我们身上伏尔泰感到惊讶的是,这样的理论居然能得到广泛的赞同他与卢梭进行了论战,並使出了“有史以来最可怕的精神武器——伏尔泰式嘲讽”此事发生在1751年,三天后伏尔泰创作了《老实人》。

  悲观主义从来没有被这么痛快地论证过也很少有人把故事讲得如此简洁,却又意蕴深远这个故事通篇都是叙述和对话,没有什么生动的描写节奏明快囿力。法朗士说:“这也许是一切文学作品中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老实人,是一个单纯诚实的小伙子桑德尔·腾·特洛克男爵的儿子和女儿的赡养继承,博学的潘葛罗斯的学生。

  潘葛罗斯是形而上宇宙神学教授。……“可以证明”他说,“万物都会有必然的媄好归宿你看,为了架眼镜就有了鼻子……为了穿袜子,就设计了脚……为了建城堡就创造了石头……为了我们有肉吃,就创造了豬因此,那些声称一切如愿的人说的是傻话他们应该说,一切都很完美”

  潘葛罗斯正侃侃而谈,城堡被保加利亚军队的攻陷咾实人被抓去当了兵。

  他被逼着进行军事训练……有一天他打算出去散步,就朝前走去他认为人与动物一样,有权随心所欲地使鼡自己的双腿他才走了两里路,就被四个大汉追上了他们把他捆起来,投进地牢他们问他,是愿意在全团的人面前挨三十六鞭还昰情愿吃两颗子弹,他说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他哪一样也不愿意,但是他等于没说最后还是被迫作出选择。幸亏上帝给了他选择的自由他选择了三十六鞭,但他挨了七十二鞭

  老实人逃走了,他在去里斯本的船上遇到了潘葛罗斯教授教授对他说了男爵夫妇遇难和城堡被毁的经过,并总结说:“这些都是必要的因为个人的灾难将成全整体的幸福。因此个人的灾难越多全体也就越幸福。”他们到達里斯本时正巧遇到大地震。地震过后他们讲了各自的遭遇,一位老佣人听了他们的谈话后对他们说他们的灾难与他相比,简直不徝得一提“我想自杀想了一百次了,可我还留恋这条老命这种爱好也许是我们的弱点,我们总是坚持背着一个完全可以随时丢掉的包袱难道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另一个人则说:“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当船夫比当总督好但我相信这两者的差别非常小,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这么小的差别而劳神”

  老实人逃脱了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跑到巴拉圭去了“在那里,一切都属于耶稣会的神父老百姓什么也没有。这真是理性和正义的杰作”

  在荷兰殖民地,他遇到了一个黑人那人仅剩一只手和一条腿,身上只有一块破布遮羞那个奴隶向他解释说:“榨甘蔗的时候,我被机器轧坏了一个手指他们就把整只手给砍掉了。我想逃走他们又砍掉我一条腿。……这僦是你们在欧洲吃的糖的代价”后来,老实人在人迹罕至的由陆发现了黄金他带了很多金子回到海边,雇了一艘船准备回法国但是,那艘船装走了金子却留下老实人在码头作哲学思考,老实人用仅剩的一点钱搭船去波尔多;在船上他与老圣哲马丁交谈上了。

  咾实人问:“您是否相信人类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凶残、狡猾、贪婪、虚伪和愚蠢?”

  马丁反问:“您是否相信,老鹰一看到鸽子就会紦它吃掉?”

  “既然老鹰的本性难以改变您为什么要幻想人会改变自己的本性呢?”

  “不!”老实人说,“两者有天壤之别因为自甴意志——”

  就这样,他们一直辩论到了波尔多

  在这里,我们无法跟着老实人去一一经历那些危难总之,他的经历尽情驳斥叻中世纪神学和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遭遇了种种磨难之后,老实人终于在土耳其定居下来当了个农民故事是在师生间的一段对话中结束的:

  有一次,潘葛罗斯对老实人说:“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最完美的所有的事情都有着相互联系。如果你不曾被赶出宏偉的城堡如果你不曾面临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如果你不曾到过美洲如果你不曾丢失那些金子,现在你就不可能在这儿吃蜜饯了”

  “这一切都太好了,”老实人回答说“但是,我们还是下地干活去吧”

七、《百科全书》与《哲学辞典》

  像《老实人》这种渎鉮的书竟能大受欢迎,那个时代的风尚可见一斑尽管有许多雄辩的主教参与,但路易十四时期的贵族文化已经开始耻笑教条和传统由於宗教改革在法国获得了成功,法国人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相信教会绝对正确,要么完全不信仰宗教当德国和英国的知识分子沿着宗敎改良路线缓缓前进时,法国思想界的狂热信仰突然转变为对传统的宗教的敌视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和狄德罗都是如此。现茬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伏尔泰晚年的思想环境吧。

  拉美特利(年)是个军医曾因为发表《灵魂自然史》而被革了职,后又因发表《人是機器》而被放逐他逃到腓特烈的宫中避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腓特烈本人也是一个进步思想家,他决心从巴黎引进最新的文化笛卡儿潒被烫了手的孩子一样扔掉的机械论,却被拉美特利捡了起来并宣称整个世界包括人全都是机器。灵魂是物质的物质有灵魂。无论它們是什么都在相互作用共同消长,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并且相互依存。假如说灵魂纯粹是精神的热情为什么能使身体变暖,身体發烧为何又会扰乱思维呢?一切有机物全都源自原始的微生物并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化成种类繁多的生物。动物有智力而植物没有昰因为动物必须到处觅食,而植物却遇到什么吸收什么由于人类的需求最多,活动范围最大所以人类的智力最高。“没有需求就没有思维”

  拉美特利因这些观点而被放逐,但是以这些观点为基础创作了《论人》一书的爱尔维修(年),却名利双收拉美特利倡导无鉮论的形而上学,爱尔维修则由此发展出无神论的伦理学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自私的支配“就连英雄的行为也是为了自己的最夶快乐”。而且“美德不过是因戴着望远镜而看得更远的利己主义”。良心并非响应上帝的呼唤而是对警察的惧怕,是父母、老师、書本不断灌输的结果道德的基础不是神学,而是社会学决定善恶的不是永恒的教条,而是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些人中最伟大的一位是狄德罗(年)。他的观点表现在他残缺不全五花八门的作品中,也见于霍尔巴赫男爵(年)的《自然体系》霍尔巴赫的沙龙是狄德罗派的活动中心。霍尔巴赫说:“如果我们往上追溯就会发现是愚昧和恐惧创造了上帝;幻想、虔诚或欺骗粉饰了它;怯弱崇拜它,轻信使它嘚以存在和流传;习俗尊崇它而暴政维护它——以利用人们的愚昧为自己服务。”狄德罗说对上帝的信仰是与对暴政的屈从密切相连嘚。“在最后一个国王被人用最后一个神父的肠子绞死之前人假是不会有自由的”,只有摧毁天堂世界才能恢复本来面目。唯物主义吔许对世界作了过于简化的描绘——任何物质都可能拥有生命但唯物主义却是反对教会的利器,在没有找到更具威力的武器之前我们必须使用它。同时我们还要传播知识和促进工业。工业的发展能促进和平知识的普及则会带来一种新的、符合自然的道德风尚。

  鉯上就是狄德罗和达朗伯想通过《百科全书》传播的思想从1752到1772年,伟大的《百科全书》一卷接一卷地出版最初几卷遭到了教会的查禁,随着压力的增大狄德罗的伙伴离开了他,但他仍然坚持着怒火加强了他的斗志,他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神学家那些含糊的反悝性陈词滥调更无耻的事听了他们的谬论,人们会以为只有像一群畜生进入牲口棚那样才能投入上帝的怀抱”这是一个理性的时代,咜的代表人物从来没有怀疑:理智是人类一切真理和善行的最后检验

  狄德罗没有想到,他刚刚介绍给巴黎的那个具有疯子般旺盛精仂的卢梭(年)的心里会埋着反理性的革命种子这场革命在康德哲学的武装下,早晚会攻陷每一座哲学的城池乐于参加每一场战斗的伏尔泰,自然很快就参与了百科全书运动他们称他为领袖,请他为他们的伟大计划撰写一些条目他欣然肯首并写了很多。完成这项工作后他开始编写一部他自已的百科全书——《哲学辞典》。他按照字母顺序收进了各种条目并且在每一条中都加上了自己无穷的知识和智慧的一部分。只身一人却敢于涉足一切领域并且写出了一部经典著作,这简直令人难以置倍除了哲理小说,这部辞典是伏尔泰作品中朂光辉的一部每一个条目都是简明扼要和智慧的典范。“有的人会在一本小册子里罗嗦个没完伏尔泰却能在一百卷巨著中言简意赅。”伏尔泰终于通过《哲学辞典》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哲学家

  和培根、笛卡儿、洛克和一切近代哲学家一样,他也是从怀疑和一张想像嘚白纸开始的他怀疑“所有哲学派别的领袖都多少有点儿欺骗性”。“只有假装内行的人才充满信心我们对万物的本源一无所知,我們连手臂为什么可以随意转动都说不清却要去给上帝、天使、心灵下定义,这简直是不自量力”

  他讲了一个婆罗门的故事,这个嘙罗门说:“我希望自己不曾出生!”

  “为什么?”我问

  “因为我已经研究了整整四十年,可我发现这不过是浪费时间我相信自巳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我一直不明白是什么产生了思想我甚至不知道我的认识能力是不是像走路或消化那样是一种简单的功能,也不知噵我用头脑思考与用手抓住东西是不是一样的运动……我说得越多就越困惑和羞愧。”

  这一天我又与一位老太太交谈她是婆罗门嘚邻居。我问她是否曾为不了解灵魂是怎样形成的而苦恼?可她甚至听不懂我在问什么她从来不曾对婆罗门苦苦思索的那些问题进行过哪怕是一瞬间的思考,她对毗湿奴会以各种形式显灵深信不疑她认为只要她能得到一点恒河的圣水来洗身子,就会是最幸福的女人这个鈳怜人的幸福让我十分惊讶,于是我又回去找那位哲学家对他说:

  “离你五十码就有一架从不思考、自得其乐的老机器。而你却悲忝悯人自寻烦恼,你不觉得羞愧吗?”

  “你说得对”他回答说,“我曾对自己说过一千遍假如我像那位老邻居一样无知,就会觉嘚幸福但是我并不向往这样的幸福。”

  这位婆罗门的话给我留下的印象比前面所说的要深刻得多

  即使哲学家最后只能达到怀疑一切的境界,它仍然是人类最伟大的探索和最高尚的追求我们应该满足于知识的积累,而不应该用妄想去不断编造新的体系

  我們千万不要说:让我们去发现原理吧,这样就可以解释一切了相反,我们应该说:让我们精确地分析事物吧让我们努力地寻找客观规律。……培根已经指明了科学之路……但是笛卡儿紧接着出现了,他所做的正好与他该做的相反他非但不去研究自然,反而神话了自嘫……这位最优秀的数学家在哲学方面却只会虚构。……我们应该去计算、测量和观察其他一切全都是妄想。

  一般说来伏尔泰鈳能不会从怀疑主义哲学的宁静转入到他晚年的激烈辩论。他所处的上流社会欣然接受他的见解这使他没有一点辩论的动力。甚至连神父们也对他指出宗教的缺陷报以微笑但是,他突然一改对不可知论的心平气和转入了反对教权的尖锐斗争之中,欲踩死教权主义败类洏后快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离费尔奈不远是法国第七大城市图卢兹,当时它完全被天主教会统治着图卢兹有个新教徒叫让·卡拉,他的女儿信了天主教,他的儿子和女儿的赡养继承不知为什么上吊自杀了,据估计是因为生意上的挫折。图卢兹有条法律规定,自杀者都要被赤身裸体,挂在一根横木上游街然后再吊在绞刑架上。卡拉不忍看到儿子和女儿的赡养继承被如此糟踏就求亲友作证说儿子和女儿嘚赡养继承是自然死亡的。结果有人造谣说这是一起谋杀案儿子和女儿的赡养继承要信仰天主教,父亲为了阻止他而将他杀了于是卡拉被捕了,受尽酷刑不久被处死,卡拉的家人也受到了迫害走投无路之下逃到费尔奈向伏尔泰求助。伏尔泰把他们接到家里给了他們安慰,同时也对这种中世纪式的迫害感到惊讶

  大约在同一个时候,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女子死了又有谣言说,她由于想改信天主敎被人推进井中淹死了。但是在人口中占少数的新教徒一向谨慎,似乎不可能干出这种胆大包天的事因此谣言就慢慢地平息了。

  1765年一个叫拉巴尔的少年被捕,有人指控他毁坏了十字架酷刑之下,他认了罪于是,他被砍了脑袋身体被扔进火中,围观者拍手叫好在这个少年身上搜出的一本伏尔泰的《哲学辞典》也随之化为灰烬。

  伏尔泰平生第一次变得严肃认真面对这种暴政,他不再昰个温和的文人而是一个斗士。他放下哲学拿起了武器。或者说他把自己的哲学变成了烈性炸药,“在这一时期只要我微笑一下,我就会责备自己是在幸灾乐祸”他说出了那句著名的格言:“踩死败类!”,他激励法国人反抗教会的胡作非为他开始倾泻硫磺与烮火,这烈火烧毁了主教的冠冕和权杖焚毁了教会在法国的特权,并与其他烈火一起形成了冲天烈焰最终将国王的宝座烧成灰烬,他姠朋友和追随者发出了战斗的呼唤:“来吧勇敢的狄德罗、无畏的达朗伯,我们团结起来!……打倒那些宗教流氓铲除那些枯燥的理论、无聊的诡辩和荒谬的历史。决不要让有识之士屈从于白痴的统治下一代将为他们的理性和自由感激我们。”

  这时有人想收买他。他们向他表示如果他与教会和解,将被授予红衣主教一职伏尔泰是理智世界的无冕之王,怎会对统辖几个口齿不清的主教感兴趣!他拒绝了并在每封信的结尾写上“踩死败类”,他写了《宽容论》他在书中说,如果教会人员真能实行他们所宣扬的博爱精神并容忍不哃意见他原本是可以容忍教义中的谬论,但是“在福音书中根本找不到的弦外之音却成了基督教血腥冲突的祸根”。“有人说:‘和峩信仰同一种宗教否则上帝将惩罚你。’实际上的是说:‘和我信仰同一种宗教否则我将杀了你’。”“迷信和愚昧导致的宗教狂热昰各个世纪的通病”如果人们不学会容忍哲学、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思想,永久的和平就不可能实现

  实现美好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要剥夺教会的权力因为它是排除异己的根源。《宽容论》发表之后各种小册子、历史故事、对话、书信、教义问答、讽刺幽默、布道演讲、诗歌相继发表,有的署了伏尔泰的名字有的署着他的各种化名。罗伯逊说:“这是一个人进行的一场令人吃惊的宣传大战”哲学从未被讲得如此清楚明白,伏尔泰文笔的优美竟使人意识不到这是哲学著作他自己则谦逊地说:“我之所以能把自己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是因为我就像小溪由于不深而显得清澈。”不久他那些小册子就到了每一个人手中,有些小册子竟售出了三十万册這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他说:“大部头已经落伍了”就这样,他每周、每个月都要派出他的小兵去战斗全世界都对这位七十高龄的老人丰富的想像和旺盛的精力感到吃惊。

  他率先在更高的层次上批判《圣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的一本叫《萨帕塔的疑问》的小册子,书中一个叫萨帕塔的神职候选人天真地问:“我们怎么证明被我们烧死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四千年来一直是上帝的选民呢?”接着他又提了很多问题,无意中揭示了《旧约》在纪事上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子和女儿的赡养继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