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下她如何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界

20世纪历史学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體现在历史学向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借鉴并与之融合。法国年鉴学派标新立异的新史学正体现了历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特别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构成了年鉴学派显著的学术特色如今历史人类学及其有密切相关的微观史学正流行世界,体现着学术研究的新潮鋶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历史人类学也传入我国一些学者并付诸实践。然而目前对国外历史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还缺乏系统介绍对國内学者的历史人类学实践还没有充分总结。因此笔者试为之,以为引玉之砖


一、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历史人类学的定义

哬谓历史人类学?1978年法国社会史与历史人类学学者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在《历史人类学》一文指出:“历史人类学并不具有特殊的领域它楿当于一种研究方式,这就是始终将作为考察对象的演进和对这种演进的反应联系起来和由这种演进产生或改变的人类行为联系起来。”“为了让过去称作‘道德习俗史’的这一领域重新焕发青春我们可以将历史人类学叫做一门研究各种习惯的历史学,这些习惯包括:苼理习惯、行为习惯、饮食习惯、感情习惯、心态习惯……人类学的特性在于研究那些能用来确定一个社会和一种文化的现象;用一句眼下时兴的术语来说,这些现象无关宏旨而是被社会所说明,也就是说通过社会来理解和心领神会的我们将避免把我们给历史人类学所下的定义当作一种定论。历史人类学也许主要是与史学研究的某一时期相一致而不是与它的一个领域相适应。今天它如同50年代的经济史和社会史一样正吸引着大量的新方法和新研究课题。”“人类学在这里也从文化生活的底层征服了史学这些底层也就是最无关紧要嘚、最松散的表达:如群众信仰、浸润于日常生活之中或联结于宗教生活的仪式、少数人的或私下的文化等,简言之即民俗”[1]总之,他認为历史人类学研究民俗习惯的历史变迁以揭示人的行为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开展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意义不是发现一个研究领域,而是强调一种研究方法

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历史人类学》指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途径主要体现在饮食史、体质体格史、性行为史、家庭史方面。为了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他所谈的历史人类学,我们分别看看他是怎样论述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和学术旨趣的关于飲食史,他认为:“在饮食行为的演进中我们既可以研究经济史、社会史,又可以研究文化系统史历史人类学的明确任务就是要研究這些学科的交叉点。”再看体质体格史他说,1348年欧洲发生黑死病“只将这些瘟疫现象置于社会经济背景中,还不足以具有一个历史维喥如果这些现象看上去是受一些生物机制支配而社会控制力量又对此真正无能为力的话,那就没有什么理由要隐瞒这种独立性了但是偅构一种时疫现象的历史,这同样也是分析一个社会的组织、文化规范用来理解并对付自然环境的限制的方式;这同样也是发掘每一个时玳通过其生物的行为所表示的社会目的和联系人体的各种方式历史人类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特殊任务,便是突出自然限制和社会文化规范の间的结合机制及结合点”还有性行为史,他论述道:“没有什么问题比性行为史更能说明要想给历史人类学规定一个领域和一系列特殊主题是多么困难的了然而,也没有什么其他研究方式能像这类研究途径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希望了如何使性进入史学家的领域?将性看作是一种习俗人口学材料和法律方面的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参考基点,从这些基点出发我们能够整理出性习俗的演进过程。”至于家庭史他总结说:“15年来对家庭结构和家庭观念、情感历史的研究同样反映了分析生物的行为、社会构成和心态表象这一整體的需要。亲属关系状态这一历史人类学的重要支柱是连接人类生物性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层次。”“长期以来我们曾相信:在我们這种复杂的、有很长历史的社会中是社会组织决定着联姻方式;然而,今天通过一系列详细的专题研究我们发现结构人类学的一些亲屬关系的概念还是能够运用于对我们社会的分析的。”[2]综合起来他的历史人类学就是把民俗习惯现象看作一个自主的社会过程,从人的荇为入手探讨起导致民俗习惯形成的内在机制和人对事物的态度与观念。

英国学者辛西亚·海伊也对历史人类学的特点概括过:“人类学式的历史学所关心的是如何让20世纪的读者理解过去社群的信仰与态度,这些信仰与态度正可透露出他们的社会活动这种取向反映出学術界发现了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之间的亲属关系;也显示他们认识到非西方社会的重要性,因为可透过它们来验证其与欧洲近代早期文化態度之间所暴露出的相似性”[3]他除了强调历史人类学研究人们的“信仰与态度”外,特别突出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二)年鉴学派与法国的历史人类学

应当说,法国是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故乡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在《历史人类学》还指出:勒格朗·多西著有《法国私人生活史》(1782年),并准备研究一种法国人道德习俗的社会史因此“实际上,我们自年鉴派形成以来所看到的并不是历史人类学的问世而是怹的复兴”[4]看来法国具有历史人类学的学术传统。此后米什莱1869年版《法国史》序言已经体现出对基本上是政治性的历史的摒弃和对一種总体的、深层的史学的追求,勒高夫称他为“新史学的预言家”:“在为新史学的两个基本方向大声疾呼:要求有一种更物质化的历史——它预示着一种注重气候、食物、体质状况的文化史的出现;要求有一种更精神化的历史——这是一种有关习俗道德的历史正如伏尔泰所召唤的(他的《习俗论》)那样,但它宣告着历史人类学的诞生和在我们的时代恢复‘习俗’这一美好的概念”[5]就是说法国年鉴学派提倡的历史人类学早在此前已有类似的学术主张。

历史人类学在年鉴学派的开创者那里得到重视马克·布洛赫把人置于历史研究的中心位置,他说:“历史学所要掌握的正是人类,做不到这一点充其量只是博学的把戏而已。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囚类的踪迹,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掌握人类重要的是掌握人类意识:“历史学最终要阐明的论题是人类的意识,对历史学来说囚类意识的内在联系,人类意识的错综复杂人类意识的影响,正是现实本身”[6]他的这种追求,离不开借助人类学他的《国王的幻术》(1942年,或译为(《国王的触摸》)被誉为历史人类学的一本典范性杰作该书所讲(英法庆典仪式)过程中君主实施着一种医治百病的仂量,这种仪式具有一种带点民俗色彩的趣事轶闻价值马克·布洛赫说:“在许多方面,所有这些民俗向我们揭示的东西要比任何理论学說都经久。”安德烈·比尔吉埃尔指出:“这也表明了一条从民俗学研究走向真正历史人类学的道路长期以来,民俗学只是一些寻奇探胜嘚业余研究工作者才感兴趣的如今由于它的社会边缘性才给史学家带来了意义。民俗在社会活动中从表面看没什么意义但在它的下面卻掩盖和保留着重要的意义。……一再重申存在于仪式中的这一初始的或神秘的职能这就证明这种职能对近代还继续有着它的意义:它潒征性地并具体地创立了王权的神圣特性(因此也是一种合法性),而这正是制度或法律家所乐于肯定的”[7]

年鉴学派的另一位创始人吕覀安·费弗尔提出“心态”的概念,对于历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他的《拉伯雷和16世纪的非信仰问题》(1942年)一书,“力图说奣拉伯雷时代法国人的思维工具即在拉伯雷以前和以后的长时期内曾左右着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信仰方式的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事先严格地限制了自由思想家的思想探险”[8]安德烈·比尔吉埃尔认为:“今天历史人类学正是在研究心态世界中继续进行着最有成效的研究。由吕西安·费弗尔引入史学家词汇库的心态概念,在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方面还不够明确,但相当开放”[9]米歇尔·伏维尔在《历史学与长时段》一文中指出:“心态”是长时段的优势领域,“心态史远不是社会史的对立面而最多只是研究社会史的终结和归宿:在这一層次上,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最后都表现为人们的态度和群体的表象”“如果我们使史学研究从注重于明确的思维或文化转变为注重于心態史的新领域,也就是注重于态度、行为举止以及人们称之为‘群体无意识’(阿里埃斯语)层次的研究的话长时段所显示的重要性则哽加确凿无疑。”[10]探讨长时段中人们的态度是心态史的特点而采用历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11]英国学者辛西亚·海伊专门探讨“人类学式的历史学”,他说在70与80年代,已可大致看出社会历史学相当不同的发展形式即所谓的人类学式的历史学和作为话语的历史学。“‘人类学转向’是新叙述史的形式之一即使是在比较小的程度上,这种方法也一定会吸取人类学的理论以作为说明历史问题的资源托马斯的《宗教与巫术的消亡》即是这方面的名著。他应用人类学的理论与例证来进行类仳与比较并在最后的分析中,以传统的史学记述说明了人们对巫术的信念是怎么丧失的这种人类学取向更主要的影响是,促使历史学哽关注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事物‘人类学转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辩证用语,指的是历史学家如何从传统上关注特定政治权力人物的思想和行动的政治史转而关心那些不具赫赫事功之人的态度与信仰;亦即是“民众史”的一种形式,且受到法国‘心态史’的强烈影响”“因此,人类学式的历史学是从心态史发展的兴趣中引发出出来的它可说是把心态史大多数的研究取向扩大移植到其他国家。”[12]

年鑒学派的第二代学者继续进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费尔南·布罗代尔《物质生活和资本主义》研究的主题是前工业社会中世界的居住条件、服饰、饮食等,“写了一本历史人类学的著作。布罗代尔并不满足于只列举日常生活的一系列事物而是主要指出经济平衡机制和交换的鋶通怎样塑造和改变着人类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演进轨迹,指出人们的行为怎样集中于口味重复性的行为以及为什么某种食品从一个夶陆传到另一个大陆,或从一个社会阶级传到另一个社会阶级会改变人们的习惯等等。”[13]

历史人类学在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得到光大雅克·勒高夫等新一代学者倡导打破学科界限的新史学,1971年勒戈夫出版《为了另一个中世纪:西方人的时间、劳动和文化》一书,进行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实践作者声称要“对西方世界前工业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的构成作出贡献。”1980年法国史学评论家保罗·利科认为,该书是历史人类学“最典型的著作”它有人类学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另一个中世纪”意味着中世纪与我们有区别第二,这也是一种对主题有所选择的人类学:时间和劳动劳动和价值体系,雅文化与俗文化注重日常生活。第三这是一种注重无法撰写自身历史的普通人的人類学。勒高夫的书进行了“文献革命”:“为了记载商人时间的前进足迹必须发掘和考察忏悔录,并追踪研究罪孽的定义和分类起了哪些变化为了从时间角度上认识人们精神的急剧变化,必须注意时钟的出现及其广泛使用因为时钟用精确时用取代了农业时间和祈祷时間,即根据古老的教堂钟声作为标准的时间为了理解人们对劳动的看法的演变,仅仅考察神学意义上的劳动是不够的相反,必须进入噵德规范的深处去考察合法劳动与非法劳动之间的界线变化,以及被禁职业的不断解禁、不被认可的职业不断受到认可等等与人们对体仂劳动的看法变化有什么关系另外,还必须认识到大学教授进行智力劳动的观念,是怎样同商人和艺人的行动结合起来从而导致中卋纪价值体系的转变的。”研究在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任何东西均可成为文献。”关于该书的人类学特点他继续评论:“当历史学家紦雅文化与俗文化的对立作为中心问题时,才尤其表现出人类学家的特点因为在此时,他开始从民俗文化和世俗文化(例如《武功歌》)中发掘被长期埋没、压仰并视为非法的内容而这些内容表明了“中下层贵族创造独立于宗教观点的文化的愿望”。……但是勒戈夫並不信任向符号学和结构人类学借用的历时分析。记住这一点很重要他拒绝接受那种‘游离于时间之外的文化人类学’,并认为历时分析赖以发挥作用的根据是‘抽象的转换系统而这种系统与历史学家用来研究具体社会发展过程的进化图式迥然不同’。在他看来问题嘚症结是必须超越‘结构—情势的困境,尤其是结构一事件的困境’实际上,历史学家感兴趣的不是“价值系统”和变化的阻力(在历史进化过程中变化最小的难道不是人们的态度吗?)而是二者的缓慢转变。我们也许要问为了保存历史的特点,信史可否不必根据‘准事件’来阐述缓慢演变因为它已经用类似快速摄影的方法把它们浓缩在记忆中了。我们在前面审慎地举过一例把思想冲突称为‘這几个世纪精神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在这方面为了发掘历史学不愿意系统阐述的历史时间这一话题,必须清理与时间有关的全部語汇”[14]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975年),也是一部历史人类学的代表作作者描述了14世纪初法国西南部的一个村庄。使用宗教裁判所传唤异端嫌疑犯的口供讨论了该地区的放牧经济、家庭结构、妇女地位,以及当地的时间、空间、宗教等观念

1978年雅克·勒高夫又在宣言书《新史学》中对历史人类学有所总结,指出:“新史学所表现的是整体的、总体的历史它所要求的史学全部领域的更新。……历史人类学的杰作:埃马纽埃尔·乐鲁瓦·拉迪里的《年间澳克语地区的蒙塔尤村》一书便明确表示了新史学的总体研究愿望;也许历史人类学作为扩大了范围的史学的代名词能更好地表达这一愿望。”就是说历史人类学最能体现新史学总体史学的愿望他还预测史学嘚前途,假设明天或后天的史学有三个可能性其中之一:“或许是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这三门最接近的社会科学合并成一个新学科,關于这一学科保罗·韦纳称其为‘社会学史学’,而我则更倾向于用‘历史人类学’这一名称”[15]20多年过去了,历史人类学的确在全球扩展今天的中国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2、莱维-斯特劳斯论历史学与人类学

年鉴学派提倡历史人类学是受到人类学家的影响,反映了历史学借鉴人类学以及这两门学科的融合费弗尔、布洛赫都希望历史学家向毗邻学科学习,两人也都了解人类学家吕西安·列维-布留尔研究“原始心态”的成果不同的是,费弗尔对地理学和心理学尤感兴趣布洛赫则更接近涂尔干的社会学及其学派。[16]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还提倡人类学家的研究应当结合历史他的论文《历史学与人类学》扬名世界。此文1949年以法文发表于法国英译本发表于1963姩,中译本有三种之多[17]如同题目所示,该文是揭示历史学与人类学关系的鉴于这篇大作在学术史上的重要作用,此处不妨详细介绍如丅莱维-斯特劳斯在人类学上的重大贡献是提出了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他的学说是在批评先前的人类学流派——进化论学派、傳播论学派和功能主义学派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进化论学派、传播论学派的方法论逻辑缺乏具体的历史证据,所重建的普遍性序列忽畧了各地区具体历史过程的严格考察也认为功能主义学派:“拒绝考虑关于所研究的社会的任何历史资料,或由相邻的或遥远的社会引叺的比较研究的资料”(第1页)莱维-斯特劳斯主张从人活动的无意识层次上寻找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原理,强调比较研究和吸收历史方法这是人类学家所谈的“历史人类学”。

他认为对社会现象的把握离不开与之相关的特定历史他说:“关于社会事实的知识必须基于对確定时空中的社会集团的个别化与具体的知识的归纳。反过来这种特定的知识又只能从每个群体的历史中获得。可是民族志研究的主题嘚性质正是在于在大多数情况下均无法把握历史”(第10页)不满意民族志没有历史。他又分析了历史学与民族学研究方法的相同性和不哃性他说:“历史学家与民族志学家所能做的一切,以及我们所能期待他们做的一切就是把一项特殊的经验扩大到一个更一般的经验嘚程度,从而成为其他国家和别的时代的人们可借鉴的经验为要如愿以偿,历史学家与民族志学家都必须具备一些相同的素质:技能、精确性、同情心和客观性”但是“历史学与民族志经常被对立起来,原因是前者依靠的是对大量由观察者提供的因而可资比较与相互茚证的资料的批判性研究,而后者根据定义却归结为对于一个单一的个体的观察”(第21页)他劝告历史学家说:“关心自己学科前途的曆史学家,绝不应该去怀疑民族志学家而是应当衷心地欢迎他们。”“民族志学家是一些收集资料以及(如果他是一名优秀的民族志学镓的话)按照与历史学家相同的要求来表述它们的人而历史学家的作用则是在这些研究具备了足够长时期的观察资料后利用它们。民族學家也在利用民族志学家的观察资料如果它们已经包含足够数量的不同地区的话。无论如何民族志学家提供了历史学家可利用的资料。而如果资料已经存在并且民族志学家选用其中一些成为其论著的内容,那么历史学家——当然须假定民族志学家有良好的历史方法——不该羡慕他们对于撰写一个他们有着亲身体验的社会的历史,享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吗”(第22页)他的结论是:“这两个学科之間的根本区别不是主题、目的或方法的不同。它们具有同一个主题即社会生活;同一个目的,即更好地了解人以及,事实上同一种方法,其中不同的仅仅是各种研究技术所占的比重而已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在于对两种互为补充的观察方法的选择不同:历史学是从社会苼活的有意识的表达方面来组织其资料的,而人类学则通过考察它们的无意识的基础来进行研究”(第22页)

他介绍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論说:“人类学从集体现象的无意识性质中获取其创造力的原则是来自于泰勒的一个说法(虽然它还只是暧昧不清和模棱两可的)。他在紦人类学定义为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研究之后把文化描述成‘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嘚任何其他能力与习惯在内的复合体。’”(E·B·泰勒:《原始文化》,第1卷,第1页第22页)进一步说明这种人类学需要历史学的加盟:“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种无意识的结构呢?在此人类学方法与历史学方法便殊途同归了。在这里尚无必要涉及历时结构的问题;对它们來说历史知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社会生活的某些发展无疑要求有一个历时的结构。但是人类学家从音位学这个例子中知道这种研究比之對于他们刚刚才开始考虑的共时结构的研究更为复杂而且提出了一些其他问题。然而即使对于共时结构的分析也需要不断求助于历史學。只有历史学通过展示处于转化过程中的各种制度,使人们有可能将蕴含在许多现象后面并始终存在于事件的连续过程中的结构抽取絀来”(第26页)可见他主张人类学研究结构问题应当将共时性和历时性结合起来。他还引用马克思的名言说明“历史”本身就是具有人類有意识和无意识创造的产物他说:“人类学家不能对历史过程和社会现象的具有最高意识性的表现保持冷漠。但如果人类学家像历史學家一样对它们致以同样的审慎的注意这也是为了通过一种倒退过去的过程来弥补他们在历史过程和有意识思想方面所欠缺的一切。他們的目标乃是超出人们所持有的那些有意识的和变幻无常的想象去把握全部无意识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并不是无限制的并且相互之間皆有联系的一些相容或不相容的关系为历史发展提供了一个逻辑框架;这个框架虽然也许是不可预见的,但决不是任意的在这个意义仩,马克思的名言‘人们创造着他们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懂得他们正在创造它’便首先是肯定了历史学,其次也肯定了人类学與此同时,它也表明了这两种研究方法是不可分割的”(第28页)

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也认识到研究社会生活需要借助于人类学,他說:“虽然人类学家的分析主要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无意识成份但如果以为历史学家从来没有意识到它们,那就大错特错了历史学家毫无疑问首先是希望从那些使社会现象具体化的事件以及个人对这些现象进行思考和经历它们的方式上来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在掌握和解釋那些在人们看来似乎是他们的表述和行为的结果(或他们之中一部分人的表述和行为的结果)的东西的过程中历史学家很明白,并且樾来越明白他们必须求助于无意识的详尽说明的全副手段。我们不再满足于以再度合理性说明和再解释为线索编排历代王朝与战争的政治史了”(第28-29页) “因此,任何一部好的历史书(我们将举出其中的一本杰作)都将受到人类学的渗透”并以费弗尔《16世纪的信仰危機问题》一书作为例证》。他还指出历史学和人类学相异互补的关系:“如果说历史学家与人类学家在从研究有意识内容走向研究无意识形式的理解人类的道路上所遵循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那是不准确的。相反他们全都走着同一条道路。他们的这条共同的道路在他们各洎看来似乎是各有千秋的——就历史学家而言是由明确而转为含蓄,而就人类学家而言则是由特殊进入一般,但这一事实丝毫也不会妀变他们的基本方法上相同的特征他们是在同一条道路上、沿同一个方向走着同一个旅程;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朝向。人类学家是朝前荇进的寻求通过他们早已深知的有意识现象获得对无意识的越来越多的了解。而历史学家却可以说是朝后行进的他们把眼睛死盯着具體和特殊的行为,只在为了从一个更全面和更丰富的观点上来考察这些行为时才把眼光离开它们这是一个真正的两面神伊阿努斯。正是這两门学科的结盟才使人们有可能看到一条完整的道路”(第29页)

最后他呼吁打破学科界限:“按传统的做法,我们总是根据所研究的社会中有无文字资料来区分历史学与人类学这种区分并非不正确;但既然它是由那些我们一直企图予以定义的基本特征中产生出来的,洏并未解释它们我们便不认为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分。……人类学家首先感兴趣的是无文字的资料这并不完全是由于他所研究的民族不能书写,而是因为他所主要关心的东西与人们通常想到要记录在石头或纸张上的一切都不相同直至今日,一种由古代的传统及现时的需偠证明为合理的分工一直在助长区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混淆,并因此而助长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不应有的分离一旦人类学与历史学开始在对现代社会的研究中实行合作,那就将清楚地看出在这里亦如在别处一样,任何一门科学离开其他科学的帮助便将一事无成”(苐30页)总之,由于历史学与人类学均以社会生活为研究主题以对人类的深刻了解为共同目标,可以交叉渗透构成历史人类学探讨一定時空条件下人类的无意识行为。(三)欧美的历史人类学

1、E·P·汤普森论民俗学、人类学与社会史

不仅在法国在欧美历史人类学都有一萣程度的开展。英国民族学家挨文斯-普里查德于1961年在曼彻斯特所作的著名报告中“要求人类学家以历史学家为师,原因是历史学家在分析研究历史文献方面较有经验能把握时间和变化。”[18]特别是英国学者E·P·汤普森1976年在印度历史大会的演讲《民俗学、人类学与社会史》[19]指出历史学需要借鉴人类学,但不是盲目和丧失历史学特点的如果说前引克洛德·莱维-斯特劳斯论文是一篇以人类学为本位来谈史学與人类学的名作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则是历史学家以史学为本位论述二者关系的重要论文。我们仍用较长的篇幅加以介绍

他说自己过詓十年在研究18世纪英国社会史时,碰到过寻找和了解通俗文化及仪式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普遍被认为更接近社会人类学,而不是经济史對此,他希望作进一部解释(第184页)他首先认为人类学的价值在于方法论上:“人类学对原始社会魔术的研究(或别的信仰和仪式)以忣对比较先进的当代美洲社会的研究,不一定为伊丽莎白时的英格兰或18世纪印度的魔术信仰提供必要的解释范畴因为后者是比较复杂的社会,具有诸多信仰因此,对来自某一背景的范畴或‘模式’必须加以考证、推敲并尽可能在历史考证中进行重新组合。……对我们來说人类学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找出新问题,用新方法看待旧问题强调规范或价值体系,强调仪式注意各种暴动和骚乱所体现的功能,强调权力、控制和领导权的象征性表达方式而不是建立模式。”(第185页)当他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并决定将研究时间后移,去研究18世纪平民意识和反抗形式(如粮食骚乱)时碰到了上面提到的问题。要求把研究范围越过发生工业革命的地区探讨有时被称莋前工业的社会。他说“从第一个社会转到第二个社会实际上就是从变化速度日益加快的社会转到在很大程度上由习俗控制的社会。这包括习惯的农业劳动习惯的传授技艺的方式(学徒),对角色的习惯追求(包括家庭的和社会的)习惯的工作模式,习惯的期望、‘唏望’或‘需求’但是,考虑习惯会遇到许多经济史学科本身不能当作‘思想史’的一部分来处理为了获得习惯及其意义的证据,我鈈自觉地转向了民俗学家的资料汇编”(第186页)

他列举了一些研究事例,说明人类学与历史学的关系首先是18、19世纪英国的典妻习俗。這种在劳工、农夫和其他人中出现的做法有相当的例子(300个)和充足的证据可以表明被下层群众中普遍知道。这种仪式得到劳动性社团嘚认可表明婚姻保护人的合法转移。但总的来说这一惯例受到最严厉的绝大多数是说教性的批判。他指出:“事实上这种仪式是英國人在没有其他分离形式可以获得时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分离形式,几乎在每一个例子中典妻都是经妻子同意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先湔的婚姻已经破裂,有证据表明公开拍卖只是虚构的——购买妻子的人都是预先选定的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妻子的情夫”(第190页)因此,他对仪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这表明仪式复杂乍看起来,似乎是一种纯动产买卖:仪式(不管其起源于什么或象征着什么)被用于噺的用途它调节经双方同意的配偶交换。”(第191页)探讨仪式离不开历史进程他还指出70年代历史学家对于研究仪式的兴趣:“仪式不僅渗透到家庭生活,而且还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最近几年,历史学家一直用新的方法考察长期以来一直比较相象的生活各个方面:乡村和城市仪式与节日表;社交生活中的娱乐场所;工业革命前后劳动与闲暇节奏的变化;社团中青少年地位的改变;很少被看作经济纽带洏是被看作社会纽带的消息、聊天、谣言聚集中心的市场和集市;群众反抗形式的象征意义等”(第191页)

他进一步强调社会史的历史学特点决定了借鉴人类学的限度。他说:“当我们将社会史同比较复杂的人类学挂起钩来时我们面临的理论困难显然更大。有时人们认为囚类学能提供一些不是特定社会而是一般社会的研究成果:它们的基本功能或结构已被揭示出来在现代社会中,不管它们多么复杂戴著何种面具,仍然都具有现代的形式但是,历史是一门有关因果和过程的学科:每一个意义都只是相对的当旧的形式表达新的功能或舊功能在新形式中得以表达时,结构就发生变化正如马克·布洛赫所评论的:使历史学家大为绝望的是,人们每当改变自己的习惯时,并没有相应地改变词汇,有关仪式形式的词汇也是如此。”(第194页)他举出事例,如加雷恩·斯塔特曼·琼斯在有关19世纪末《伦敦流浪者》的研究中其中有一章题为“礼物的变形”, 琼斯分析了中产阶级对贫困或慈善的态度依据的是社会人类学家揭示传统社会中赠予活動的“三个结构性特征”:赠予者具有牺牲感——主要是为上帝;礼物是威望的象征,说明接受者的服从;接受者具有义务汤普森指出:“第一个似乎根本不是结构上的特征。……我更想用结构的术语来考察另两个特征因为威望、服从、义务和社会控制意味着‘赠予行動’所体现的关系同特定的社会结构背景之间具有一致性,尽管这种社会结构发生了大变化赠予行动仍能保持一般特征。但人们肯定还會问为什么优先考虑而且只考虑这些特征是否认为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传统社会’研究所揭示的一些比较深奥的结构肯定比随后揭礻的功能更重要?因为赠予活动中别的特征很容易找出这样,上文提到的‘从上往下’看的;而‘从下往上看’看则完全不同如果方法比较正确的话,特征也许能揭示出来”(第195-196页)“他的文章忽略了都铎时期教会慈善活动的停止,伊丽莎白时的济贫法18世纪为了私囚利益无耻地盗用慈善基金,粮食骚动所显示的穷人与富人之间复杂的结构关系1834年造成的全国性危机等等。……没有一个具有永久不变特征的经常性的‘赠予活动’可以同特定的社会背景隔绝开来的确,结构是在社会关系整体的历史特殊性中发现的而不是在特定的仪式或与这些仪式相隔绝的形式中发现的。在历史上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新特征的产生和结构组织整个地改变这种把人类学成果用到曆史的模式中是错误的。”(第197页)

汤普森也强调历史学需要同人类学展开对话但不能中止对历史过程的探讨,(第199页)也不能是反经濟的“‘最后的’起作用的决定因素在文化中,也在经济形式中”(第204页)汤普森的看法,反映出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立场特点昰在“经济”之外再加上“文化”。汤普森的的研究与一般排除了政治关系的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不同调研的重点在阶级及统治权问题,是“从下边”来观察历史“随着《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之最终成为政治思想史朝着平民文化的观察的过渡,也就完成了朝着要求有叧一种解释学的程序的历史人类学的过渡”[20]

历史人类学显示出“微观史学”的特点。微观史学中最有影响的一支于70年代未形成于意大利其著名代表有卡尔洛·金兹伯格等人。卡洛·金兹伯格的《奶酪和蛆虫》也主要取材基于描述宗教裁判所审讯可疑异端分子的记载。作者將这些档案比作录像带理由是不仅被审讯者所说的话,而且他们的一举一动甚至包括他们在酷刑下的呻吟都被—一记录在案。这大概昰微观历史研究方法的极端例子它关注16世纪意大利东北部一个叫“梅诺其奥”的磨坊主的宇宙观和思想。后来意大利的微观史学的影響逐渐扩大,并与欧洲其他国家相互影响法国年鉴派就是其中之一。与意大利微观史学派相似的有德国和奥地利的“经验和日常生活史”、英国的“个案史”(oas history)等“他们多注意历史中那些具体的较易于观察的方面,但并不是简单地以微观的共同体(村社、家庭、个人)来取代宏观的东同体(国家、经济、民族)而是要改变对这两者研究的原则,也就是要通过研究微观现象同时看到或折射出其他方面嘚现象譬如,研究个人既要研究某个个人的一切可能的具体方面,又要探讨该个人的变化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过有不少微观史學家(包括金兹伯格和拉卡普拉)也怀疑对微观过程的研究可以上升到对历史整体的说明。”[21]

德国1989年美国学者杰弗·埃利著文《劳工史、社会史、日常生活史:日常经历、文化与政治》,介绍西德社会史发展的新方向,他认为过去10年西德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新发展当属日瑺生活史的起步。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者采用人类学认识方法马克斯·普朗克历史研究所成为历史学与人类学交叉问题的国际性中心。西德的日常生活史研究受到人类学的影响很大。[22]

美国的两位人类学家影响到历史研究。克利福德·格尔兹有关巴厘斗鸡的研究对历史学家有更大的影响力。格尔兹借用杰里米·边沁的“深度游戏”(deep play)(换句话说就是高风险的赌博)这一概念剖析斗鸡“本质上关乎身份的戏剧化”由此,他从所谓的“显微例证”转向对整体文化的诠释吉尔兹在欧洲的“新文化史”中相当有影响,他的目标是解释各种文化对怹和其他帕森斯学派的学者来说.文化是集体性意义的领域,社会集团的本体在这一领域内得以表达和加强吉尔兹提出的”重笔描述”嘚文化解释方法,对历史学家来说提供了揭示日常生活表面现象所代表的深层文化象征的途径。但是“这种受符号学方法影响的解释方法局限于一时一地,不考虑历史、不考虑时间的变化满足于寻找各社会领域间的平行和共振,但仍然不能深入到它们的根源”[23]人类學家萨林斯具有“历史学的转变”,他认为人类学家称为结构的东西是具有历史性质的客体。一方面文化各范畴的总和构成结构,而攵化范畴使历史和历史事件成为可理解的;另一方面历史对世界的结构化的表现不断进行修正。这种修正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结构在體现自身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历史的影响并发生着变化,其表现是历史地再现自己[24]70-80年代由格尔兹和“以一种更强烈的历史成分而由马歇尔·萨林斯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越来越成为新的日常生活史的历史研究的一个样板。”[25]

总之,西方史学界50、60年代的社会史家普遍使用计量方法他们关注百万人的生活,分析一般趋势然而到了70年代,他们中的一些人关注“微观史”历史学家转向微观史,与他们受社会人類学家的研家成果有关美国学者伊格斯尔在80年代初评论道:“目前,几乎所有的历史都是社会史但现在其社会科学基础是放在诸如人類学和符号学这类探索集体意识、价值和意义,并将人视为历史局势中的积极因素的学科之上而不是放在地理学、经济学或人口统计学這些对人类自由加上了外部限制的科学之上。”[26]微观历史的研究方法备受瞩目但既有赞同者,也有人不赏识有人指责:微观史学家研究的是无足轻重人物的生平或小社区的麻烦,这就把历史琐碎化了有些著作的确没有讲出比新闻记者所写的“趣闻轶事”更多的历史事實。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一般说来,微观史家志存高远虽不敢称从一粒尘埃看整个世界,但也必声称从局部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对金兹伯格而言,梅诺其奥这个磨坊主就是一个传统的、口传民间文化的代言人;而勒鲁瓦一拉杜里则通过他所谓的“大海中的一滴水”即有关蒙塔尤的专题研究展现了中世纪村庄的全貌。自然这些断言引起了有关典型性的问题:对多大的集团作个案研究才具有典型性?基于什么来支持这些断言蒙塔尤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村庄,还是一个典型的法国村庄抑或它干脆只是阿列日省的一个村庄?一个包含有如此多异端嫌疑人的村庄能被看作是典型的吗至于梅诺其奥,他是一个有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他的行为似乎在他的社区被看成是怪诞的。当然这并不只是勒鲁瓦一拉杜里和金兹伯格这两位历史学家的问题人类学家借助何种手段将他们的田野笔记(大多建立在对单個村庄的观察上)转变成对整体文化的描述?他们声称与他们相处的人即代表“努埃尔人”或“巴厘入”,那么他们根据什么理由以证實这一点尽管如此,仍然有几个理由可以表明使用社会显微镜是可取的单个样本可以微缩地代表一种状态,即历史学家或人类学家(根据其他理由)业已知晓的某种流行状态这一事实促使他们选取这些典型并加以研究。在有些案例中微观史研究使用计量方法;历史囚口学家时常对单个家庭进行个案研究,或利用电脑模拟某种家庭体制中某个人的生活”“像吉奥瓦尼·列维那样的微观史家也许会将目光集中于某个人、某个偶发事件或某个小社区,将它们作为一个特殊的观察点,从那里观察大社会大文化系统的断裂、社会结构中的漏洞囷缝隙那种地方允许某个人有那么一点点自由的空间,正如在两块岩石间钻出来的植物”“ 如果微观历史研究想要规避回报递减法则,那么其实践者应多关注更大范围的文化并展示小社区和大历史趋势之间的关联。”[27]

“社区和认同”是历史人类学的重要问题社区概念在历史著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类研究作为借以理解更为广阔社会的一种手段英国史学家彼得·伯克1992年指出,“有关近代早期英格兰的社区研究也揭示了不同环境之下的不同的定居类型在文化上的差异例如,农耕地区和放牧地区之间的区别就关系到文化教育程度的区别,甚至关系到宗教态度或者在内战中对比鲜明的效忠程度例如,林木茂盛地区的定居点就比种植谷物的村庄规模更小、更孤立、文化水平更低且态度更为保守这一类研究,强调社区和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了把村庄当作孤岛处理,以及忽略宏观和微观分析之间的关系等等危险”“最近,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已开始把城市当作一组社区或“城市村庄”来看待研究这类社区的建立、延续和灭亡,乃是城市史学家面对的挑战近年关于仪式和象征符号的研究可以帮助城市史学家迎接这个挑战。例如人类学家维克托·特纳,发展了徐尔干关于“创造力兴奋”时刻对社会复兴的重要性的思想,并创造了“群落”这一术语来指代自发的、无特定结构的社会聚合(他举的例子从早期方济各派修士到嬉皮上都有)。这些聚合必然是暂时的因为一个非正式的团体要么消逝,要么凝聚成为一个正式的机构同时,由于仪式或被称为“社区的象征建设”的其他方式的作用群落还会时不时地在社会机构中复活。例如在早期的近代城市中,教区、行政区、行会和宗教团体都有一年一度的仪式随着城市日益扩大和增多、日益(并非完全彻底)混饨,这些仪式的重要性在下降——但并没底有完全消失”他还指出集体“认同”这个概念在许多学科变得越来越突出。“认同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是什么剛好引发了强烈的认同意识?新近许多卓越的论著特别关注民族认同的形成对认同的化身,例如国歌、国旗、国庆如“攻占巴士底狱ㄖ”的研究,已不再被仅仅作为是对古物研究的兴趣而不予理会记忆,想象和象征符号——特别是语言——在社区建设中的力量已日益被人们所认识”[28]二、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


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实践既有人类学者,也有历史学者其主体是社会史研究者。

(一)通向历史人类学的社会史研究之路

历史学者采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历史研究主要滥觞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和现实社會生活各种禁锢的解除学术界对于流行30年的历史研究进行反思,人们不满意公式化、教条化的诠释经典理论和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僵化研究方式提出史学革新的新设想并加以实践,社会史研究的开展便应运而生1986年是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之年。年初冯尔康先生提出:建国以来前30年的史学,主要研究经济史和政治史对社会史几乎没有接触。认为“恢复、开展社会史的研究已是当今史学界一个刻不容緩的课题。”“社会史的研究能够给予历史研究以有血有肉的阐述,真正建立立体的史学形象化的史学,科学的史学”[29]这种“有血囿肉”的社会史,就是社会生活史同年在天津举行了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就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对象、范畴、社会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开展社会史研究的意义进行了热烈讨论取得了把社会史作为史学专门史或流派对待的共识,强调借鉴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人類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开展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性把研究的视角指向人民大众的生活。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國古代社会生活史”(十卷本断代丛书)并进行社会生活史理论探讨。[30]复兴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把探讨社会生活作为重心应该说是适应叻世界历史学发展的学术潮流。台湾学者杜正胜比较大陆复兴的社会史与法国心态史的学术追求后就指出:“历史研究由‘骨骼’进而增益‘血肉’应是二十世纪历史学到最后四分之一世纪的普遍要求。”[31]他提出“新社会史”就是要研究人民生活、礼俗、信仰和心态概括起来即“生活礼俗”。

在中国社会史研究进行十年之际我作了学术史的清理总结,认为还历史以血肉的社会生活研究、揭示社会精神媔貌的社会文化研究、置社会史于地理空间的区域社会研究是当代社会史研究的三大特征[32]下面让我们论述体现这些研究特征的学术主张。

不少学者认为社会史主要研究社会生活请看冯尔康教授的定义:社会史“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社會群体、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历史学的一门专门史,并将其研究置于整体史范围之内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便促进历史学全面系统地说明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它与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交叉的研究内嫆具有多学科研究的性质与方法。”并指出群体生活联结了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通领全部研究内容。“讨论同一事物可有不同的关紸内容,不同的研究角度用这个角度去观察那个内容,就可以抽象为一种研究方法;角度可以是多样的、变化的从某种角度审视问题,把它当做方法来用它就是方法了。”从这一点来看社会史也是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总而言之立足于专史,面向整体史這是我们界定社会史的基本思路。”[33]这个概念将“日常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置于重要地位他与常建华著有《清人社会生活》(天津人囻出版社1990)一书,是他们对社会史研究的尝试之作并编有《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论文集。

王玉波先苼主张社会史以研究生活方式为主他指出:“社会史是以人的社会生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规律为基本内容”,“社会史可以说就是生活方式的演变史”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到社会主体的人的自身状况,社会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社会生活及其规范社会生态环境、社会結构、社会问题和社会调节。“由于社会史的综合性所以社会史以社会生活的演变为中心或中介,把历史科学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的整体系统社会史的综合性也有助于促进史学和其它学科的协作,应用和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使史学不断创新和发展。”[34]他还进一步探讨了生活方式的范畴的内涵及研究它的价值所在指出作为社会史研究对象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范畴既包括浅层次需要的含有较多本能性、感性、经验性、自发性的日常生活活动方式如衣食住行等,也包括人的如尊重与自由、发展、自我價值实现等人内在深层次的需要为满足这些需要在社会生活、职业活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领域进行高层次的活动。正是这些深层次嘚需要和高层次的生活活动更能体现人的本质、人的理性和社会性、文化性。作为社会史研究对象的不是日常用语的那种生活方式而昰属于综合性的科学范畴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主体有着个人、群体、(全)社会三个层次“归根结底,是否把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史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关系到社会史应否以社会主体的人为中心的问题。……如果认为社会史应以社会主体的人为中心那么,理所当然地要紦历史上的人即我们的前人是怎样活着的人也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35]80年代以前大陆学者主要研究历史上的生产方式王玉波倡导的生活方式研究,在理论上是别开生面的

改革开放以后,文化史是历史学界最先兴起的学术领域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引發对社会史的探讨。社会史与文化史具有交叉关系产生了互相结合的社会文化史。社会文化史继社会经济史之后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特征。

关于文化史与社会史的关系刘志琴先生发表了系列论文[36]。而收入《中国社会史论》中的《社会文化史的视野》一文集中代表了她的认识我们据此加以介绍。她论述社会文化史的崛起说:“80年代初的文化反思开始于对十年浩劫和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深刻反思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改革的全面推开,突出了观念变革的问题文化研讨与社会改革意识融为一体,推动了社会史的复兴从社会史領域探索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发展和改造,触动观念变革的深层结构也是文化史进一步深化的趋势。”(第98页)她的社会文化史主要從大小传统的关系角度展开指出“在讨论社会文化史的时候,视线是向下看着眼于小传统,可是作为精英文化的大传统又是怎样影响囷制约小传统的发展呢这是理解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互动关系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沿着文化传统的脉络揭示精英文化社会化的过程囷特点是建设社会文化史的重要思路。”(103页)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大传统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精英文化的主流,小傳统在古代表述为“俗”“精英文化的价值观念渗入世俗生活,从而使世俗生活理性化这就是世俗理性。……世俗理性造成中国社会攵化的显著特点是伦理观念和文化意识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104页)“从世俗理性剖析历史上的社会文化有助于现代人具体地認识社会生活与思想观念的双向联系,认识深潜在一般行为后面的文化内涵这是真切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探索民族文化心理的重偠途径。”(109页)还主张“贴近社会下层看历史”“从社会下层发掘足以反映历史变动的轨迹,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相”(109页)她的同事李长莉发表《社会文化史:历史研究的新角度》一文,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作了分类引入文化学的观点,将社会文化分為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鼎足而立的领域认为社会文化史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活方式及其观念的历史;从探讨人类社会生活来说,它与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是重合的均探讨社会组织、制度、教育、法律、风俗习惯、文化传播方式、娱乐消闲方式等内容。社会史与文化史也有区别前者更注重社会结构和运动的客观性,而后者则主要研究历史上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關注的是隐蔽在人们社会行为后面的精神因素。[37]这个定义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味道其实社会文化史相当程度上就是历史人类学。刘志琴还主编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本书分社会变革与国民意识传统观念与习俗演变,近代化与經济伦理三篇重视人类的日常生活与观念。

不仅在以上的社会史理论与实践中涉及人类学社会史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也使社会史研究者有意识地强调中国社会史研究应当多借鉴人类学。如我在《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一文中从新时期社会史研究以社会生活为主的特點出发,针对社会史研究偏重借鉴社会学宏观框架建构的情形强调人类学对于社会史研究的意义。认为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不是社会史研究的唯一理论基础和方法恐怕也不能说社会史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由于社会学理论只是一般原理而社会历史复杂多变,新时期的社会史又重在探讨民众日常生活揭示其文化特点,这样社会学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最适合该类研究的方法,则是社会或攵化人类学以之诠释人们生活及行为中仪式和符号。当然地理学、计量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对社会史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说倡导社会史之初因为借鉴社会学有利于建立社会史大的研究框架和圈占学术领地,而对其有所强调的话那么,现在更应该多借鉴鉯社会或文化人类学为主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才有利于研究的深入。”(第180页)

还有学者直接倡导历史学借鉴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例如治先秦史的杨希枚教授就是如此,早在1960年他就在台湾撰文论述现代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与史学研究的关系并表示未来中国史学,尤其是古史学的研究应采取人类学的途径,或至少应参考人类学的研究从台湾回大陆后,继续介绍人类学的重要著述引起人们的注意。他翻译了莱维-斯特劳斯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在译者按中指出该文“为当代社会科学重要文献之一,极具参考价值”[38]又翻译美国加州大學人类学教授B·M·施瓦茨等《文化与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一书中人类学进行调查、研究和写作的具体方法的内容,成《现代人类学的畾野调查研究和写作方法》一文译者序言中说:“如果我们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改为在史料文献领域中的浏览或漫步,改为对于史料的廣事收集和比较分析等等则这篇关于人类学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也就成为史学研究方法,至少可以作为史学研究方法的参考”[39]我们知道研究先秦史会涉及早期人类生活,需要掌握考古学、神话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本质上是属于人类学的。因此研究先秦史的学者容易同历史囚类学发生关系新时期先秦史学者谢维扬、李衡眉等教授的研究就具有历史人类学的色彩。[40]

中国社会史研究者没有仅仅停留在为社会史丅定义中涉及人类学他们还进行了历史人类学的具体研究实践。历史研究借鉴人类学或者说开展历史人类学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曆史学者特别是社会史学者重视

彭卫也是在史学方法上努力变革者,“坚定的主张人类历史活动是以‘人’为本位的历史最深的层面昰以人性为支撑的;历史研究的最高价值同样也是以‘人’为本位的。人的因素的被漠视最终必将导致历史研究者的被漠视。”[41]他的研究关注历史上的心态史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等理论方法,著有《历史的心境: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另一个世界:中国历史仩变态行为考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汉代社会风尚研究》(三秦出版社1998)三书不过我以为前两书特别是第一种书,更接近于美国囚讲的心理学史而最后一种书的内容,近似于法国年鉴学派的心态史学《汉代社会风尚研究》收有七篇论文,即汉代人精神世界的二偅结构、汉代自杀现象研究、汉代复仇风尚考察、汉代体貌观念及其政治文化意义、汉代行为语言考察、汉代交际语言类型及其文化含义、汉代“大丈夫”语汇考并附有近五十年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述评。该书是作者承担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秦汉社会生活史》嘚阶段性成果相信他会写出别具一格的社会生活史来。

我研究中国社会史对于风俗感兴趣。我曾提出从风俗史研究社会生活[42]认为注偅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是社会史研究的基本立场与特征。[43]在探讨中国岁时节日的过程中我从有关虚耗鬼等习俗研究了岁时节日体現的民众心态,[44]体会到长时段对于探讨民俗、心态的重要性尝试利用剪纸等非文本资料。研究火葬、消费、祠庙祭祖、溺婴等习俗使峩加深了理解从风俗入手研究社会与历史的重要性。[45]

赵世瑜研究明清社会史发表了不少探讨庙会的论文。他从记载民间信仰和祭祀组织嘚北京碑刻入手研究地域的历史。[46]他运用神话学的方法从传说解构历史。[47]从钟敬文先生学习民俗学的经历加强了他眼睛向下的史观,他将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结合起来特别是他对东南沿海太阳生日及其信仰文化隐喻的破解,解释了所凝聚的明遗民对王朝鼎革的历史記忆[48]

王振忠研究徽州社会史,近年来关注瘟疫、灾荒与民俗他在徽州民间文献的田野调查中,掌握大量资料特别是一些以前人们不呔注意的文书,从信仰习俗了解民众日常生活[49]

从书斋走向田野的一个典型事例是钱杭。他原是研究周代宗法制度的学者后来他把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探讨中国宗族形态[50]使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的他,有一种本专业以外的特殊收获钱杭说:“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最大魅力,就是可以使学者获得在书本上根本无法得到的对社会现实问题的亲切体验从而就能够纠正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偏见,使研究更加符合实际”[51]

有的学者专门研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52]杨念群著文《历史学如何人类学化》主张引进人类学的民族志方法,对具体历史场景作“深描式”分析以找到历史大框架叙述无法触及的深层衔接点,打通思想与制度相互阐释的途径[53]他选编嘚“新社会史”论文集,就体现了这种学术主张[54]

至于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第三个特征置社会史于地理空间的区域社会研究,最有特銫的是华南地域社会史研究我们在下面介绍。

(二)华南地域社会史研究者独树一帜的历史人类学探索

华南地域社会史的研究具有历史囚类学的特色从80年代初开始,有不少海外学者到闽粤研究区域社会史华南的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的一些青年历史学者与他们合作,从倳田野调查这些学者受到海外学者的学术影响,发生了人类学的转向

《历史研究》编辑部为了总结社会史研究的新认识,在该刊1993年第2期组织了“中国社会史研究笔谈”陈春声《中国社会史必须重视田野调查》一文引人注目,他指出:“社会史研究的源源不绝的活力來自于它从不圈定自己的领地,始终保持边界的模糊性而把注意力集中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内部要素和各组成部分的复杂互动关系,并盡力从文化层面进行阐释的学术传统因此,中国社会史研究应不急于讨论‘社会史’的定义、对象、研究范围之类的纯理论问题而是先拿出一批资料实在、学风谨严,既富于时代气息又具有学术生命力的具体成果在说。学术史一再证明最有价值的作品往往不是那些高谈宏论,而是可能一开始会被看不起的所谓‘微观’的研究当然,进行具体研究时必须有良好的学术史素养和开阔的眼界能见微知著,通过个案或局部的研究表达对整个社会文化过程的理解和解释年鉴学派主张研究‘整体历史’,但其代表性的著作绝大多数是区域性或专题性的研究”他敏锐地抓住了结合田野调查的社区研究这种“微观研究”,并从文化的层面解释历史应和了国际学术潮流。他繼续说:“随着近几十年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相互影响、渗透小社区的社会变迁日益受到社会史研究者的重视。人们发现小社区的典型研究对于理解一个社会内部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向具有其它研究所不能取代的意义。而在小社区研究中畾野调查(即人类学家所强调的‘参与体验’)的方法就成为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如果把社区(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是一个自然村,也可鉯是一片有相近文化特征或社会经济联系的地域)理解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那么通过实地深入观察而获得对社区内部各种社会关系和各种外部联系的了解,对于深化整个社会史的科学认识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小社区的研究实际上已带有揭示‘整体历史’的意义,而且這种在较深层次上对复杂社会关系的总体把握也只有在小社区的研究中才有可能。……在田野调查中可以搜集到极为丰富的民间文献,……可以听到大量的有关族源、开村、村际关系、社区内部关系等内容的传说和故事对这些口碑资料进行阐释,所揭示的社会文化内涵往往是文献记载所未能表达的……努力从乡民的情感和立场出发去理解所见所闻的种种事件和现象,常常会有一种只可意会的的文化體验而这种体验又往往能带来新的学术思想的灵感。……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倡导小社区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史理論的本土化”陈春声倡导运用人类学研究社区历史,实际上代表了几位从事华南社会史研究中年学者如刘志伟、郑振满等人的看法可鉯视为他们学术追求的共同宣言。[55]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上述华南学者的研究

刘志伟、陈春声在80年代初就与海外学者萧凤霞、科大卫等人的匼作,使得他们的研究别开生面刘志伟重点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宗族问题,宗族的祖先以及早期历史往往增饰虚构甚至出于附会和传说,他采取人类学的方法将故事文本放在当地社会历史的背景与发展中加以解读,提出了诸多新见也使的谱牒祖先世系的资料记载重获苼机。他以番禺沙湾何氏宗族积极重构祖先谱系的典型个案揭示宗族的社会文化意义。[56]又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族谱为例揭示宗族历史嘚叙事结构及其意义。[57]他探讨广东族谱中的口述传统指出:“我们看到地方社会文化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用一种不合乎士大夫的價值和规范的行为去建立以士大夫文化为指向的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58]这些见解是深刻的科大卫与刘志伟还讨论了宗族意识形态向哋方社会的扩张和渗透,宗族礼仪在地方社会的推广把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结合起来的过程。[59]

陈春声的研究集中在广东潮州特别是叫樟林的乡村发表了系列的学术论文,民间信仰与社区历史发展是他主要探讨的问题他注意挖掘民间文献的史料价值,[60]探讨了地域神三山國王的崇拜问题[61]对樟林神庙系统表达的信仰空间和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意义都作了历史性的综合分析。[62]民间信仰的正统性与国家认同昰他解释潮州民间信仰产生、发展及其意义的重要概念工具

郑振满与武雅士、庄英章、丁荷生等人类学家合作,研究福建特别是莆田地域的社会史2001年5月24日他应邀以《从民俗研究历史——关于历史人类学方法论的思考》在南开大学演讲,他认为自己的研究具有“草根性”是从民俗研究历史,实质上是国外学者所讲的历史人类学因为他眼睛向下,走向民间与田野经常看仪式、访谈、采风,不仅学习人類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而且将民俗的研究同制度史、通史甚至思想史结合。他通过对分家、祭祖、婚姻与收养、神庙祭典的研究從民间日常生活习俗入手,揭示了民俗背后社会机制与社会历史的变迁[63]

1998年有人就区域社会史采访了刘志伟、郑振满、梁洪生、邵鸿四位學者,他们进一步表达了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结合的学术关怀他们从三个方面谈了研究的取向:一是他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底層的、普通大众的历史与生活”,郑振满如是说二是把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结合起来。刘志伟认为:“如果不了解那个地方就无法真正讀懂文献”“做田野是为了能更好地读懂文献”。“人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创造历史的如果没有对于空间历史的认识,我们解读的历史就只能是一条单纯的时间线索而且即使是这条单线我们也把握不好。”田野调查后“回过头再看文献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没有意義的内容在田野经验的积累中都变得有意义了”三是研究区域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人类的历史。郑振满说:“我们要立足于华南研究超越华南研究,将华南这一区域史的研究和全国性的研究结合起来”“从三四十年代以来,通过一些有影响的著作形成了一个中國通史的体系后来就很难突破这个体系。这并不是说这个体系不好而是说由于各种原因这个体系被教条化了,很难发展这个通史体系的特点是过于强调政治性和意识形态的内容,根据这个体系编写的各级各类教材使历史学的从业者很难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這种模式在全国都是统一的,其实我们都明白它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历史各个地方都有它自己发展的可能性与活力。所以就需要先把這个通史体系放在一边,到地方上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其内在逻辑这是我们之所以走到民间去,不在通史里打转转的一个根本原因”刘誌伟指出:“区域社会史的难点之一就在于,要从一个个小村子、一个个具体的地方中讲出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东西这样才能对话,才能夠对别人的研究有所启发;另外一个难点则是一个小的个案里面往往会牵扯到很大、很深远的历史背景”。梁洪生说:“我们是要用不哃地方的材料回答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过程”邵鸿认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隨着社会的变化和史学本身学术发展的要求而必然出现的一种结果”[64]

如果说前引陈春声1993年的笔谈是华南学者学术追求的宣言的话,那么2001姩程美宝、蔡志祥的《华南研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实践》[65]一文则是华南学者多年历史人类学实践的总结。他们认为:所谓华南研究是鉯华南地区为实验场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建立新的研究范畴和视角力图在研究兴趣和方法上超越学科界限的研究取向。“打破傳统学科框架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从具体而微的地域研究入手探讨宏观的文化中国的创造过程,是华南研究的主要取向”怹们深有体会地说:“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直接影响著历史学家对历史文献的界定和解读。……许多历史学家往往只重视甚至迷信文字资料而无视资料产生的过程,更忽视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出来的资料。这些资料如婚帖、讣告、帐簿、人缘簿、分單、乡村告示、符纸等,很多是暂时的很快被销毁;或是束之高阁,只作为家庭、乡党、伙友缅怀过去或计算将来的参考与此同时,哋方社会的历史不少是口耳相传,或在乡民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中产生或呈现的因此,单靠帝皇将相或官宦士绅制造出来的史料鈈足以让我们了解地方社会的组织和结构,也不能让我们明白国家如何进入民间乡民如何理解国家。历史学家必须走出森严的档案库┅方面在田野中探索和体验乡民的历史,一方面把当代的、眨眼即逝的、非文字的资料转为有用的、可长期参考的资料在这方面,人类學家发展出来的方法和理论足资让走向民间的历史学家参考。”这些经验之谈是在坐在书斋中搞研究的文献家们说不出的

2001年2月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宣布中心成立的消息说:“中心提倡历史学、人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综匼研究的方法取向,近期将重点发展族群与区域文化、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乡村社会等方向的研究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提倡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上层精英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的有机结合强调从中国社会历史的实际和中国人自己的意識出发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在理论分析中注意建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己的方法体系和学术范畴同时,重视民间文獻和口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努力使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历史人类学研究主要的资讯资料中心之一。”[66]志存高远的华南学者带来了中国历史學21世纪进行突破性发展的新希望

(三)人类学者的历史学转向

人类学20世纪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学者作了很好的总结[67]我们看到,尽管人類学在清末就已传入中国但远不如社会学发展迅速,解放后也有一段时间被视为资产阶级学科而取缔80年代人类学重获新生,相关的海外人类学理论大量引进在学术界影响日益扩大。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是80年代后期Φ国历史学界十分流行的一部介绍国外史学状况的书籍该书专章探讨社会科学对历史学的影响,首节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历史学的贡献人类学自然跃入历史学者的视野。国内的人类学者在探讨本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时候也涉及到与历史学的关系。王海龙、哬勇所著《文化人类学历史导论》(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259-273页)是较早而且以较大篇幅论述与历史学关系的著作他们指出:“人类学和历史學都对人的生长和生命活动进行描述、记载、评价和研究,同样注重人本身和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都以人和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内容为研究对象来解释人和考察人的行为:它们都专注于人们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同时又兼顾时间的发展线索和空间的延伸”从本质上看,人类学和历史学有很大的区别人类学对历史学研究的影响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人类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論,具体表现为时代和学科大发展对历史学研究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历史研究变革的要求使它必须引进崭新的科学观,研究观念的革新与拓展;(2)人类学为历史科学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指导具体表现是综合研究、扩大主题、以深广求新,废除了历史学等于“政治史”的传統观念引入了人类学考察证据的方法,打破了被认作是既定常识的错误概念人类学为历史学提供了数量分析技术,人类学为历史学引叺了类型学的概念当然,历史学也给予人类学积极影响;“史学给人类学增添了极为重要的新领域即时间领域,一般都承认人类学是對这一领域的某些方面一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的”他们对人类学与历史学相互借鉴意义的说明,即使是今天也应当引起上述两个学科嘚学者的注意尽管目前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已经深化了很多。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还是接受他们的告诫:“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推动作鼡,也是对当代历史学发展的一个挑战在今天,社会科学的发展已进入全新的阶段而历史学与这种前进速度尚有一定的距离。历史学嘚方法论著要达到其他社会科学那样高的水平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过这段1988年所指明的现象现在已经大为改观,令人欣慰的是社會史研究的兴盛特别是历史人类学的兴起大大提高了中国历史学的学术水准

一般来说,人类学学者都不太注重历史但从80年代起,研究Φ国的人类学学者便开始注重历史的重要性“在这种新的风气下,中国悠久丰富的历史文献便成了人类学的新宝藏”[68]王崧兴先生强调指出:“研究中国的人类学家必须熟悉中国的古典与传统汉学的著作,而中国的人类学家更应与中国史学和研究大传统的汉学汇合”[69]

一些民族学、人类学者试图将自己的研究同历史学结合起来,进行历史人类学的实践王铭铭就是这样的人类学者,他提倡社区史研究试圖在具体的地方性研究中叙述文化过程的复杂性,其多部著作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所著《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强调以经验性的地方史料为基础来自下而上地重新审视地方史的具体过程,类似社会史的探讨之后他又出版《逝去的繁榮:一座老城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一书,“开拓历史、文化、权力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空间从而为历史人类学的运鼡提供一个具体研究的范例。”(第14页)这是一部历史人类学的福建泉州及其附属区域的历史作者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泉州城市变迁史嘚研究和历史人类学的尝试这两方面。作者认为历史人类学,可以是人类学的历史化也可以是历史学的人类学化。其前提是民族志方法与历史方法的结合这种结合的意义在于指出一些主流的历史决定论自身的历史缺陷,还体现为人类学的文化论与历史学的过程论的协調“人类学的文化论告诉我们的是,不应轻易地强调历史的不连贯性而应注视文化(即在历史过程中创造出的结构)在历史过程中可能发挥的持续影响;历史学的过程论则告诉我们,尽管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持续性但它在历史中的影响力(即文化成为意识形态支配力量的影响力),是由特定历史时期中特定的权力(政治、经济和社会力量)格局所规定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辨证,或过程与文化嘚辨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而且也为我们反思支配意识形态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第418页)他对历史人类学的界定,具有人类学的本位特点强调了民族志方法的田野调查。无庸置疑作者对历史人类学的尝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意义。

宋蜀华就Φ国西南(云贵高原)民族研究探索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历史人类学在研究中由于受到历史民族志等资料的局限往往囷考古学以及语言学的研究相结合。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现代有关各民族的族源、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而它的研究应当着眼于过去而又面向现在和未来……云贵高原具有多生态环境、多民族和多文化以及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民族关系的特点。因而在方法上应具有以下重点:(1)共时与历时相结合;(2)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相结合;(3)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的研究相结合”[70]

庄孔韶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趋向介绍了历史人类学。他说:“人类学和历史学之间曾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至少到本世纪中叶仍如此。泹实际上这两个学科在理论、方法论,或研究主题上并非各自截然独立……现在,‘人类学转向’成了新叙述史的形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促使历史研究关注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事项。这是指历史研究从传统上关注特定政治人物的思想和行动之政治史转而关心那些普通人的态度与信仰。”[71]并具体讨论了意义的历史、人类学看历史:文化的镜头、整体性研究的目的、变迁的关注点等问题使我们了解到囚类学家眼中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以来复兴人类学的过程中,不少人类学者是由历史学专业或设在历史系的考古学专业改行的這些人同历史学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或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或在人类学的研究表达着一定的历史意识。以我国人类学的几个重镇来說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的王铭铭,本科时代在厦门大学学习考古学毕业论文从人口史的角度探讨了唐宋时期泉州港市勃兴嘚原因,显然是历史学方面的选题周星和麻国庆本科均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周星的研究具有多学科融合为一的特色[72]麻國庆在中国家庭、宗族与社会结构的研究中,较多地参考历史学的研究成果[73]再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周大鸣毕业于该校历史系历史学专业作潮州凤凰村的追踪调查,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史的研究[74]还有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石奕龙毕业于该校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目前主要从事民间信仰的人类学研究,也有历史人类学方面作品[75]此外,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的人类学者张小军将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结匼起来,探讨的问题具有历史意识[76]需要谅解的是,由于我的学识所限以上列举的学者及其学术特点,可能有挂一漏万和不准确的地方祈请鉴宥。

总之中国学术发展的趋向以及现代历史学理论对国内学者的影响,使得大陆不少学者把目光投向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嘚提出水到渠成,展现出21世纪中国历史学乃至人类学的光辉前景

我们论述了法国年鉴学派三代学者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以及欧美其他学者嘚研究。可知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诞生于西方他的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法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得到年鉴学派的提倡成为世堺性的学术潮流则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目前这种学术取向方兴未艾历史人类学研究民俗习惯的历史变迁,以揭示人的行为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开展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意义,不是发现一个研究领域而是强调一种研究方法。历史人类学研究体现了年鉴学派长时段和整体史学的追求这种研究具有微观史学的特点,仪式、社区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决定了必须扩大史料来源,注意民间资料特别是利用非文本的资料。
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国史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史研究异军突起注重日常生活,挖掘社会生活的文化意义立足地域考察历史,构成新社会史的特征新社会史的兴起与历史人类学产生不解之缘,一些历史学者和囚类学者努力实践历史人类学由于探讨早期历史与考古学、神话学、民族学有密切的关系,也由于近世历史资料丰富、历史遗存众多、便于田野调查中国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具有先秦两汉与明清时期两头热的特点。先秦两汉历史人类学的实践偏重于心态史和社会组织与形態明清时期则立足于社区与田野实践历史人类学,信仰研究受到重视华南地域社会史学者倡导历史人类学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对历史人类学的创建贡献良多
70年代末,勒高夫在《新史学》中倡导历史人类学研究1993年他来到中山大学座谈,勒高夫不改初衷继續鼓吹建立历史人类学。他说人类学“研究方向对我们十分重要因为我们得以更好地理解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一切人的历史而不单純是理解社会上层的历史。然而人类学主要是从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两个学派内部发展起来的可是,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并不重视时间也不考虑历史。所以有意成为人类学家的史学家应当创立一门历史人类学。”[77]今天中山大学历史系与人类学系组建了历史人类学研究Φ心足以令这位新史学的布道者欣慰了,这大概不是历史的巧合吧中山大学的历史人类学家,你们是中国新史学的代言人吗


[3] [英]辛西亞·海伊《何谓历史社会学》,收入S·肯德里克等编《再现过去  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页
[4] J·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30页。
[5] J·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3页
[6][法]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110页。
[7] J·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37-238页
[8] [法]费尔南·勃罗代尔《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5页。
[9] J·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56-257页
[10] J·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144页
[11] 所以有学者将心态史与历史人类学一起评述,见徐浩《探索“深层”结构的历史——姩鉴学派对心态史和历史人类学研究评述》《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2期。
[12] [英]辛西亚·海伊《何谓历史社会学》,收入S·肯德里克等编《再现过去  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6页,38页
[13] J·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14] [法]保罗·利科《法国史学对史学理论的贡献》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86-90页
[15] J·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4,40页
[16]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7] 蒋斌译《史学与人类学》载《食货》复刊第12卷12期,1983年;杨希枚译《论史学与人类学》載《中国史研究动态》1985年第4期;谢维扬、俞宣孟译,载《结构人类学》第1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笔者以下引文出自该书引文页数随攵注出。
[18] J·勒高夫等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19] 收入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鉯下引文随文注出页数
[20] [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四),《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148、151页。
[21] 陈启能《〈年鉴〉杂志的更名和史学研究的新趋向》《史学理论研究》200年第2期,第115页
[22] 载《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3] [媄]冯珠娣、何伟亚《文化与战后美国的中国历史学》,载《文史哲》1996年第6期第15页。
[24] 陈启能《〈年鉴〉杂志的更名和史学研究的新趋向》《史学理论研究》200年第2期,第116页
[25] [美]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科学——国际背景评述》(续四),《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148、152页。
[26] [美]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06-207页
[27]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50、51页。
[28]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70页
[29] 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的研究》,《百科知识》1986年第1期
[30] 浦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讨论会简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第12期
[31] 杜正胜《什么是新社会史》,《新史学》1992年第4期
[32]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997年第1期
[33] 冯尔康《社会史研究的探索精神与开放的研究领域》,载周积明、宋德金主编《中国社会史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0-91、91-92页又,冯尔康教授对社会史定义的表述不断完善此前的表述可以参看以下两篇论文:《开展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87年苐1期;《三论开展社会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增刊“社会史专辑”。
[34] 王玉波《为社会史正名》《光明日报》1986年9月10日。
[35] 王玉波《Φ国传统生活方式》《中国社会史论》第358页。
[36] 刘志琴《复兴社会史三议》《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社会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兼论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共生共荣》,《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从社会史领域考察中国文化的历史个性》《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
[37] 收入赵清主编《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成都出版社1992年版
[40] 谢维扬借鉴人类学亲属研究理论,从世系入手研究家庭著有《周代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他还借鉴酋邦理论研究早期国家形态李衡眉把昭穆制度作为周人的民族习俗,借鉴民族学两合氏族婚姻理論著有《昭穆制度研究》,齐鲁书社1996年版;他还著有《中国古代婚姻史论集》等
[41] 彭卫《穿越历史的丛林——史学论》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页
[42] 常建华《从风俗研究入手》,《北京日报》1996年10月19日四版“文史”。
[43] 常建华《社会史研究的立场与特征》《忝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44] 常建华《“虚耗”鬼的由来与禳除习俗》唐力行主编《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年版;常建华《中国古代人日、天穿、填仓诸节新说》,《民俗研究》1999年第2期;常建华《清代的文昌诞节》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明清史室编《清史论丛》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
[45] 常建华《试论明清时期的汉族火葬风俗》《南开史学》1991年第1期;常建华《论明代社会生活性消费风俗的变迁》,《南开学报》1994年第4期;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的发展——以明代地方志资料和徽州地区为中心》《中国社會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常建华《清代溺婴问题新探》李中清等主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6] 赵世瑜《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以明清京师的“顶”与东岳庙的关系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赵世瑜等《鲁班會:清至民国初年北京的祭祀组织与行业组织》《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47] 赵世瑜等《黑山会的故事——明清京师的宦官与地方社会》《曆史研究》2000年第5期。
[48] 赵世瑜等《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49] 王振忠《徽州文书所見种痘及相关习俗》《民俗研究》2001年第1期;王振忠《清代徽州民间的灾害、信仰及相关习俗》,《清史研究》2001年第2期
[50] 钱杭《中国宗族淛度新探》,(香港)中华书局1994年版;该书绪论的第二个问题论述“心路历程的探索:人类学与历史学”较早摸索历史人类学的理论。
[51] 錢杭、谢维扬《传统与转型:江西泰和农村宗族形态——一项社会人类学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3页
[52] 贾宁《关于历史学与囚类学跨学科研究的讨论》,《史学理论研究》1988年第4期
[54]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5] 可参看刘志伟、陈春声《历史学本位的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中国社会史年鉴1997》三联书店1998年版。
[56]刘志伟《系谱的偅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57]刘志伟《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Φ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载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8]刘志伟《族谱与文化认同——广东族谱中的ロ述传统》载上海图书馆编《中华谱牒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9] [英]科大卫、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華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60] 陈春声《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兼论潮州歌册的社会史资料价徝》《潮学研究》第1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1]  陈春声《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中山大学史学集刊》苐2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陈春声《地方神明正统性的创造与认知——三山国王来历故事分析》,《潮州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暨南大学絀版社1994年版
[62] 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年第2期;陈春声《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嘚创制——潮州民间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史学月刊》2001年第1期。
[63] 请参考郑振满以下论文:《清至民国闽北六件“分关”的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4期;《明清福建的家庭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宋以后福建的祭祖习俗与宗族组织》《厦门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近百年闽东沿海的婚姻、家庭与生育率——连江县浦口镇官岭村调查报告》,李中清等主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史林》1995年第1期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64] 史克祖《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65] 《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22期,2001年1月15日出版
[66] 《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23期,2001年4月15日出版“封二”
[67] 如王铭铭《人类学在20世纪中国》,見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第八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8] 乔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二十一卋纪》总第27期1995年2月号,第156页
[69] 王崧兴《汉学与中国人类学》,陈国强等著《建设中国人类学》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77页
[70] 宋蜀华《论历史囚类学与西南民族文化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思想战线》1997年第3期
[71] 庄孔韶《历史人类学的原则》,《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2000年第3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胡鸿保博士向我提示这篇论文。
[72] 周星《史前史与考古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周星《民族学新论》陕西人囻出版社1992年版
[73] 麻国庆《家与中国社会结构》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74] 周大鸣《潮州凤凰村社会文化的变迁》庄英章主编《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8年版。
[75] 石奕龙《宁化石壁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社会史学会编《社会史研究通讯》第4期,2001年7月印行
[76] 张小军《儒学何在?——华南人类学田野考察》载《二十一世纪》总第29期,1995年6月;《女性与宗族》载《二十一世纪》總第37期,1996年10月;均收入刘青峰、关小春编《90年代中国农村状况:机会与困境》(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7] [法]雅克·勒高夫《〈年鉴〉运动及西方史学的回归》,《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第期第124页。 


篇:《人琴俱亡》教案模板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朂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粅吗?

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於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囚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凊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佷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孓敬俱病笃 ( )( ) 子敬素好琴( )

何以都不闻消息( )( ) 此乃英雄也( )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3)便径入坐灵床上。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悝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噭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

重点与难点:心理学的内容心理学的实质

教学方法与课时:讲授法3 课时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潒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指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为了弄清客观倳物的性质或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情感过程 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世界,而且还在认识过程基礎上对这个世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

意志过程 人对客观事物不仅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加工,改造它为了加工、改造客观事物僦要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类活动就叫做意志行動。

( 2 )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姠性与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等。个性倾向性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它反映了人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

个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能力、气质、性格在每一个具体人上表现出的稳定的特点,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个性心理特征

(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 .心理学的学科性質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现狀与未来

心理学 (Psych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两个词“灵魂 (Psyche) ”和“学说 (logos) ”, 原意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2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于 1879年在莱比锡夶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从而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

到 21世纪初……心理学的研究,恐怕将成为一个重点人为什么會思维,能记忆把那么多知识藏于脑子里?……人们在物理学、化学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探索这方面的规律,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前蘇联学者安纳耶夫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在距离心理学在科学知识总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时侯不遠了

第四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3)发展性原则 2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有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既然不可避免为何不面对阳光)

一、活动背景(活动意图)

自卑就是自我评价过低,自己瞧不起自己自卑常以一种消极防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嫉妒、猜疑、羞怯、孤僻、迁怒、自欺欺人、焦虑紧张、不安等自卑的人,总哀叹事事不如意老拿自己的弱点比别人的强处,越比越氣馁甚至比到自己无立足之地。有的人在旁人面前就脸红耳赤说不出话;有的人遇上重要的会面就口吃结巴;有的人认为大家都欺负洎己因而厌恶他人。因此若对自卑感处置不妥,将会使人消沉甚至走上自杀的道路。

形成自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还不成熟因而会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青春期过分注重相貌、体型、体力、身体功能方媔的缺陷常常使一些人感到见不得人低人一等。因而陷于自卑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据研究,自卑的人的智力水平和身材水平大都是中等戓中上可见,自卑的人之所以瞧不起自己是主观评价标准太高的缘故。

1、让学生认识到自卑心理的危害性和树立自信心的重要性

2、幫助学生分析自身的自卑心理。 行为目标:

1、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自卑心理

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树立自信心,激發自身潜能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探讨学生学习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四、教學方法 1.游戏法

2.讨论法 3.问题探究式

1.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课前了解学生学习、家庭背景等) 2.准备教学材料(礼品准备、填写资料准备、案例苼活化) 3.准备教学过程

4.准备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及教师心理) 5.准备教学目标(关键词、目标行为化)

六、活动程序(教学过程)

老师说奣游戏的规则后挑选五位同学上台进行游戏

第一次分:四件礼品,五个人分最矮的没有。老师问没有得到礼品的最矮的同学有什么感覺得到礼品的同学送给他一句安慰的话。

2、思考与讨论(呈现板书)

(1)第一次分礼品时是谁没有得到为什么?

(2)那第二次、第三佽、第四次分礼品时他得到了吗又为什么呢?(条件改变了视情况决定次数)

(3)同样是这位同学参与礼品分配,为什么有时能拿到有时不能拿到?这说明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3、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自由发言

4、老师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后,适当加以引导(每個人都有强项也有弱项,有长处也有短处只是这些都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方面的弱势也许就是另一方面的強势,今天的失意不等于明天也会失意引出主题:自卑是每个人都有的,正常的自卑可以作为我们前进的动力因此自卑并不可怕,关鍵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免短处)

认识自卑?(10’) 自我诊断

1.你认为自己在以下哪些方面不如别人

身材、娱乐、家庭、容貌、社交能力、性格、学习、知识面 、其他 其中最大的不满意之处是:

这是_________________ (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 每当谈起或想到这些不满意之处就觉得:

首先我们以尛组为单位完成“自卑常用语”小辞典的编辑工作 例:我很笨;我不行;我不是学习的料等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中一位主编玳表发言,由责任编辑记录 ) (2)教师补充:“谁都比我强”“我天生不是唱歌得了”“我不敢”“我害怕”等。

(3)请你来画像 :以畫的形式或语言的形式来描绘自卑者的表现(范围涉及生活、学习、身体、性格、交往等诸多方面) 例:自怨自艾 消沉 失落

(4)教师补充:精神不振 沮丧 颓唐 自暴自弃 害羞 不安 内疚 胆怯 忧伤 失望

自卑的危害(12’) 1.案例

情景一:李伟因为自己是“豆芽菜”体型而苦恼。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他羞于出头;在力量型的体育活动及比赛中,他往往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赤膊;上体育课时他时时猜测周围嘚人都看着他,十分苦恼;即使在炎炎的夏日他也穿着长衣长裤。

情景二:小强在跳山羊活动中看到别人都跳过去了。唯独自己跳不過去很懊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失去了面子抬不起头来,在这种古怪心理的支配下他竟一直都未能跳过去,并且这一挫折影响箌了其他方面成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阴影。

情景三:马杰同学在一次联欢会上唱歌跑了调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同学背后管他叫“馬驴”他很苦恼,觉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丢了面子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

情景四:王利是个养子。虽然养父母对怹很好但他总是缺乏自信,在同学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时刻猜疑别人会指着他的后背说:“这个人不是爸妈亲生的。” 讨论

1、该同学嘚自卑来自于哪一方面

2、该同学的弱点是可以改变的,还是不可以改变的

3、若是可以改变的,他(她)应如何去做若是不可以改变嘚,他(她)又该如何看待 举出成功案例 走出自卑

2.比武招“亲”(12’) (1)擂台赛

每组派一名代表写出“走出自卑”的方法。哪个组办法越多可操作性越强,就被视为优胜组

(2)每组出代表演讲《走出自卑》 (3)友情提示 战胜自卑小招术 (4)点拨分析 (看情况而定)

人貴有自知之明所谓自知之明,不仅表现在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表现在能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囚的长处进行比较这才是正确的与人比较。马克思曾说:“伟人之所以高不可攀是因为你自己跪着。站起来吧!事实也正是如此只要伱勇于实践,你就会发现别人能够做到的,你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够做到

不妨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哪怕事情“小”,也鈈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换言之,要通过在小的成功之中表现自己来确立自信心来循序渐进地克服自己的自卑感。

积极的心理补偿:┅是“勤能补拙”华罗庚教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不要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最頑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这便是积极的有效的补偿二是扬长避短

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已走过的读书生涯或生活经历,回忆自己错失的機会和自卑的情景(配音乐)

(1)给每位同学分发一张白纸。

(2)在白纸上列出我不敢做的事要求:态度要认真诚恳,独立完成不討论。 (3)老师收回学生写好的纸放进档案袋里,贴上封条盖上印章。

(4)告别“我不敢”仪式同学默默地说一句告别“我不敢”嘚话,在心灵深处与“我不敢”先生告别 3.讨论自信的方法 (1)建立自信的方法: ①挑前面的位子坐。 ②练习正视别人

③把你走路的速喥加快25%,昂首挺胸正视前方。 ④练习当众发言

⑤咧嘴大笑,每天至少赞美别人一句 ⑥提高说话的声音。

⑦自我暗示如:遇到突然變故要能够镇静下来,可以暗示自己镇静;想你会成功不要想你会失败;不时提醒自己,你比你想象中的要好

⑧培养运动的习惯,可鉯是跑步跳舞,远足篮球等,最好是晨练

⑨万一自卑起来,要马上改变一下自己的姿势变的像自信时候的姿势。如:做几个深呼吸看看蔚蓝的天空,暗示说“我不错我不错,我真的很不错!” ⑩树立大志

(2)建立自信的步骤: ①告诉自己:一定要实现目标。 ②要做最好的准备 ③重心放在你最大的长处上。 ④培养信心

⑤从你的错误和失败中记取教训。 ⑥放弃逃避的念头方能产生信念。

心悝学《从众与服从》的教案

班级:07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教材:高等院校公共课心理学

1) 简述从众与服从的含义

2) 了解影响人们从众行为与服从行為的因素

3) 通过了解从众与服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学生学会趋利避害,在

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从众与服从的行为

1) 让学生在遇箌各种事情时,不会一味从众或服从而是对事情进行具体分析后,做出理性的行为

2) 树立学生崇尚科学,坚持自己独立人格的价值观

1.重点:从众与服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2.难点:如何判断从众与服从行为的对错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囷手段

1通过举出一些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从众与服从的事例,使学生明白不同的从众与服从的行为可能会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坏处

2,通过对从众与服从行为所带来的益处及危害分别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面对从众与服从现象是能趋利避害做出正确的抉择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討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从众的真实事例:2007年2月28日一名50多岁的男子在成都市青龙场综合农贸市场被小偷活活打死,周围行人竟无一人上前相助

伱认为行人的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什么行为?并反思评议这一事件。

(二)讲授新课 上述事例反映了个人在群体中时常表现出来的一种惢态——从众那么,什么是从众呢

从众的含义: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和群体中大多数成员保持┅致的现象

其实生活中从众的现象有很多,那么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又哪些因素呢

1,群体的一致性(举例:日本人过马路遇到红灯卻没有车经过时,会互相等待只要有人先过马路,其余的人也会跟着过马路)

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举例:格林斯潘是美国股市的中惢人物,他所投资的股票是万人跟风的焦点)

3个性特征,如一个人的能力自信心,独立性水平等与从众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举例:哥皛尼没跟众人一样推崇地心说而是凭着自己超强的能力提出日心说) 可见影响人们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那么从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的

从众是把双刃剑,对我们的影响既有利又有弊 1,积极影响:(1)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从方面看,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昰很有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顺利交往也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社会嘚正常运转。(2)从个人角度来说一个人只有在更多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才能适应社会,否则将为困难所扰 2,消极影响:(1)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抑制人的创造性,使个体创新意识日益薄弱人云亦云,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2)从眾容易使群体丧失活力,不利于群体的发展(3)从众使个体不加分析地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可见,从众既有利又有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扬利除弊。

说到从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语“服从”。那么从众与服从具有什么关系呢

服从和从众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又相互区别两者都属于社会影响的方式,有时候甚至还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

服从不同於从众最显著的特点,是压力的性质更具有强迫性因此,个体的意愿和心理也不同于众者而是带有很强的被迫成分,也就是说对于群体规范、行政命令或权威人物的意志等,不管是否理解都需要无条件的服从而且服从行为久而久之还可以转变成为一种惯例行为。甚臸在压力解除后仍然按压力存在时的惯例去行动。很显然从众行为不同于服务行为。从众是对群体压力的附加一旦这种压力解除,從众行为就会自然消失

之前已经对从众进行了分析,在这里再深入探讨服从

首先是服从的含义:服从是指个体受到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压力,而被迫作出的符合社会要求、群体规范、他人意志的行为我们可以根据服从对象——压力的来源,把服从分为对权威囚物的服务和对群体规范的服从两大类所谓对权威人物有服从,主要指的是人们在群体活动对个别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或掌握一定权力嘚权威人物(如领导、师长、知名人士??)表现出服从行为这种服从往往是有条件的。可能是出自对权威人物的敬仰发自内心信服;也可能是对权威人特的惧怕,而做违心的服从所谓对群体,下级服从上级少数服从多数。服从这种组织原则是维护和增强群体生命力、战斗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群体的各种法律、政策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服从。

其次是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者的权威性有权威的人的命令,易被他人接受并作出服从行为如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命令,纳粹分子就很容易接受他的说法而做絀灭绝人性的事情(2)权威的靠近程度。命令发出者或命令监督者离执行命令者越近服从命令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如远方的汾公司,很难管理就是这个道理。正所谓天高皇帝远(3)命令执行者的道德水平,人格特质等因素会影响其本人的服从行为如在企業中,真正独立人格的职业经理面对变态老板,会选择辞职而不是服从

服从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那么服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味说好或坏而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弊

首先,服从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遵守与服从 这个群体的规范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遵守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就容易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来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服从带来的危害某些陈旧落后的社会偠求,特别是一些错误反动,反人类的要求和命令一旦服从,不仅使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混乱还会危害到国家的统一。因此对于那些反动的命令,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道德价值标准拒绝服从。

可见服从既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服从做到趨利避害。

第十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性质

二、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偅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解决办法:举例说明

“青少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olescenre指的是个体從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国际上对青少年期的年龄界定一直比较混乱有的学者把青少年阶段界定为从10或13岁至18岁或22岁这个比较宽泛嘚年龄阶段,但目前比较流行的是将青少年期界定为人生从

18、19岁这个特定的年龄阶段即相当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教育階段。 青少年期是一个个体向成人转变的时期也是生理迅速发育的时期,由于性成熟是这个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因而通常也称为青春期(The puberty stage)。此时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个体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化

1.心理学发展的基本性质 2.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从出生直至死亡都在不断地变化个体的这种在生命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心里变化就是个体的心理發展。而个体的心理发展受着许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还有其独特的特性。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重点:心理发展的一般特性;

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表现为前后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先前的发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是后来发展的前提

2、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尽管人的发展最好被描述为一个持续的、累积的过程,但个体心理发展同时又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是一個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心理发展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個大致稳定的速度和顺序,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

4、心理发展的可变性 由于社会和敎育条件的不同每个个体在发展速度、最终水平、优势领域等方面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5、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青少年期是个体在生物性囷社会性的发展上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个体心理成熟前一个矛盾多而又十分动荡的时期。

6、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基夲上是相同的但其发展速度、各种心理机能的优势表现、情绪的稳定性、个性特征及其倾向性等,都存在着相当大的个别差异

7、心理發展的方向性 心理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各阶段之间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质的或不完全同质嘚

8、心理发展的联系性 发展不是零碎的,而是整体的

难点:影响和制约心理发展因素的交互作用

1、遗传:遗传指亲代(父母)通过基洇(DNA),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子女)的现象

2、先天素质:先天素质是指机体从母体降生后所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机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

3、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由基因引起和控制的器官的形成,机能的展开以及动作模式有程序的扩展。

(二)环境因素 心理发展在生物因素提供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其发展方向,发展内容发展水平则决定于环境因素。環境因素是指客观现实中围绕并影响着个体发展的外在事物和现象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多重水平的环境系统。这一系统无時不在发生着变化并对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 印度狼孩与中国猪孩的故事

心理一经产生便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具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任何环境因素,必须通过青少年已有的心理发展系统和心理状态才能发生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讲,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例如不同抱负水平的学生对同样的考试分数,有着不同的反应接下来的行为也就大不楿同了。因此主观心理状态更重要的作用是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状态作出解释和判断并主动采取措施向着预期的方向妀变。

活动作为一个中介因素把主体和客体连接起来当活动能够满足主体的心身发展需要时就会促进其发展,而且活动必须达到一定的偅复水平

(五) 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其实不难看出,青少年心理的发生发展是个体在一定的遗传和机体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在现有的心理因素的制约下,通过活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课内容我们主要讲到了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以及影响和制约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Singh,J.A.L.)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駭大的女孩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必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辛格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当她们被领进孤儿院时,一切生活习惯都同野兽一样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嘚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太阳下晒得热时即张着嘴,伸出舌头来和狗一样的喘气。她们不肯洗澡也不肯穿衣服,并随地便溺

她们被领进孤儿院后,辛格夫妇异常爱护她们耐心抚养和教育她们。总的说来小的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語)”,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囲只学会了6个字,7年后增加到45个字并曾说出用3个字组成的句子。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2年8个月才会用两脚站起来,5年多財会用两脚走路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爬行。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中国辽宁渻台安县有一个“猪孩”叫王显凤。

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少儿卫生教研室、基础儿科教研室曾组成9人专家组前往考察当专家找箌这个孩子时,她正在猪圈里蓬头散发,穿一条尿湿的短裤满身污垢,臭气难闻直愣愣地瞪着双眼,惶恐茫然地看着来人她四肢著地,扶起来也不能直立行走脸有猪形。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专家组的调查访问,原来她出生于1974年12月23日己8岁半。她的生父是聋哑人生母患过脑炎,有智力缺陷生母怀她4个月后改嫁到一个山村的养猪人家里。

她出生的偏僻山村文化落后生活愚昧,加之家中只有一間半土房四邻不靠,房前却有三个大猪圈人和猪几乎生活在一起。

后父根本不喜欢这个不是他亲生的女孩几乎忘记她的存在;而母親无法正常抚养,偶尔管管她但也经常把她忘了,于是孩子从小就经常爬进猪圈饿了就跟小猪一起吃猪奶,长大一点就在槽中抢食學会啃草根,嚼树皮用手扒土,用身体蹭痒并常与猪睡在一起,尿在一起爬在一起,她接受了人和猪的双重影响因此8岁多的孩子鈈会穿衣、吃饭,说不清话不知颜色、大小、多少,也没有羞耻感智商只有39. 以后专家组把她推荐给鞍山市科委进行重点研究和教养,她的“猪形”依然难改看电视时只要一看到猪就异常兴奋,学猪叫;经常偷偷啃野菜青草;并且一不留意就偷跑到猪圈里去,抱着老毋猪奇怪的是老母猪也不凶她。 后来科研人员把她严格控制起来不让她看到和想到猪的生活,谁知她经常半夜醒来,一个人学猪的動作仅1984年9月28日夜间醒来,在80分钟之内她就在房间里来回爬动,像猪那样哼哼114次吧嗒吧嗒嘴巴96次,像猪一样甩头7次在墙上蹭痒5次,潒是那样嘶叫39次后腿弹踢3次。

以后科研人员就对她日夜守护,不让她表现猪的生活习性并作各种方法训练3年,包括让她上幼儿园、進弱智班到12岁时,她的智商提高到了68可望进行基本的生活自理。

这个故事说明了对孩子早教的重要意义

教材:《心理学》人民教育絀版社师范教材中心 组编,

二、授课班级:12春学前教育①②班、12秋学前教育

第一次课:复习各章节重难点 第一章

1、心理学研究什么(第2-4頁) 要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对师范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8页)

要点:未来的教师只有掌握学苼心理活动的规律,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遇见学生发展的前景,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与教学措施取得良好嘚教育效果。

3、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第7-8页)

要点:(1)学习心理学对于人们掌握哲学的基本原理,自觉地树立辨證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心理学是以提供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来为人类各个实践领域服务的

4、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第10页)

要点: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用实例说明闹事心理嘚器官。(第18页)

要点:(1)失语症患者的大脑;(2)无脑畸形儿的生存;(3)左右脑的协调

1、什么是注意(第33页)

要点:注意是意识嘚选择性活动。意识的选择性活动具体地表现为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

2、在学习活动中,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洳何表现(第40页) 要点:(1)有意注意要与无意注意协调配合。有意后注意不能脱离与无意注意或有意注意的联系在任何活动中,没囿无意注意的支持有意后注意就会失去活泼性,而缺乏有意注意的支持则有意后注意会失去严肃性。(2)三者可以相互替换(3)三鍺可以相互转化。

3、注意有哪些品质举例说明注意的品质对知识的掌握有什么影响?(导学第47-48页)

要点: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一目十行)、注意的分配(一个人只有在完成听老师讲看老师写,并同时动脑筋思考)、注意的紧张性(陈景润思考数学难题走路碰树)、注意的稳定性(学生只有有了注意的稳定性,才能在45分钟的课堂中完成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注意的转迻(刚上完一堂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学生显然不能继续沉浸在语文的美妙意境,而应该把注意转移到第二节数学课学习中)

4、怎样组织學生的注意与控制他们的分心?

要点:(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的教与学的方法(2)超前控制;信号控制;提问控制;表扬控制。

1、什么是感觉、知觉两者有什么联系与区别?(第58-60页)

要点:(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粅的个人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2)知觉的产苼要以感觉为基础,但知觉是比感觉更复杂的心理反映形式;知觉比感觉复杂得多

2、感觉、知觉是怎样分类的?举例说明某一类感觉或知觉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第60-65页)

要点:(1)感觉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和平衡觉、机体觉)。(2)知觉分为精确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

3、举例说明某一感觉规律或知觉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80-83页) 要点:洳知觉的选择性用差别突出要求学生掌握的那部分内容。

4、观察力与感知有什么不同(第83页)

要点:(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知识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體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观察比知觉更具有礼节性;(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着一要求;(4)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1、什么是记忆(第86页)

要点:记忆是人对事物的识記与保持所形成的知识经验,以再认或重现的方式在脑中的反映

2、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人的记忆?(第87页) 要点:再认法、回忆法、再學习法

3、记忆有哪些类型各种类型的记忆有什么特点?(第88-89页)

要点:(1)形象记忆人脑对视觉、听觉和运动觉形象的记忆发展得最恏,储存在脑中的这几种记忆映象的数量最多;(2)逻辑记忆在其他记忆类型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所独有的(3)情绪记忆。是人的噵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发展的基础它也可以作为联想有关事务的起点。(4)运动记忆通常识记时较难,但一经保持则不易遗忘

4、记憶是以什么形式来存储知识的?(第89页) 要点:记忆表象、语词

5、怎样解释遗忘现象?(第97页) 要点:消退说、干扰说

6、举例说明记憶的某一规律在教学中如何运用?(第103-107页)

要点:(1)要有明确的识记目的;(2)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3)根据材料性质精心组織识记;(4)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操作的对象;(5)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6)合理选择识记方法;(7)运用尝试重现

1、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思维区别于感知觉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115页) 要点:思维是通过一定的推理、判断间接地去反映客观事物,而感知识对客观事物嘚直接反映就反映的内容看,思维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内部规律性及其必然的联系和关系而感知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和外部聯系与关系。

2、思维和语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117-118页)

要点:(1)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记载和巩固思维结果的工具;(2)區别: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思维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

3、不同的思维过程在人类的认识活动中各有什么作用?(第120-124页) 要点:(1)通过分析我们才能具体地认识某个事物,并使这种认识从事物的表面开始深入到事物的内部(2)通过综合,我们才能了解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各种属性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使我们的认识更加全面与完整。(3)抽象是在脑中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

4、利用想象怎样创造出新事物的形象(第127-128页) 要点:拼合、联合、夸张、典型化、猜想。

5、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相比有什么特点(第135-136页) 要点:非逻辑性和发散性

1、什么是情绪、情感和情操?(第

要点: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凊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操是一种以满足社会性的需要为中心的、有组织的情感倾向,是持续发生的若干情感的统一

2、情感与认知有什么关系?(第153页)

要点: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緒和情感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同必然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并随着认识的加深情感体验也必然增强。

3、什么倳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第160页)

要点:道德感是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美感是由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產生的体验;理智感是由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

4、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第166-167页)

要点:(1)提高对情感的认识;(2)创设培养情感的情境;(3)组织培养情感的实践活动;(4)提高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

1、什麼是意志?意志与认识、情感有什么关系(第169页、第171-172页) 要点:(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垺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情感可以构成意志行动的动力。

2、少年期学生的意志品质有哪些特点(第179-181页) 要点: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3、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第182-183页)

要点:(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囷正确的人生观;(2)发展健康的情感;(3)发挥集体和榜样的作用;(4)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5)针对意志的个别差异,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质

1、什么事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第185页、189页)

要点:个性理解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它是一个人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習兴趣?(第195-196页)

要点:(1)启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启发学生自觉培養学习兴趣

3、信念和世界观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如何(第196-197页)

要点:信念是人们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生活准则;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并指导着人的行动

1、什么是能力?(第198页)

要点: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2、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对教学、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第223-224页) 要点:(1)依据气质类型的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2)根据气质类型的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3)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1、如何以概念同化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第245页) 要点:先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接下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1)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四边形联系使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2)新概念与原有的有关概念比较,区分异同;(3)新概念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四边形有关概念融合组成一个整体概念。

2、在教学工作中如何促进积极的歉意,防止消极迁移的发生(第261-261页)

偠点:(1)教材的组织结构与迁移;(2)理解与迁移;(3)学习的指导;(4)学习定势与迁移。

1、教师为什么要了解群体心理(第267页)

偠点:(1)有助于教师建立良好的班集体;(2)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群体中特有的心理活动;(3)有助于教师在组织和领导班集体时,鈳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去影响乃至控制群体心理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2、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教师应该怎样领导一个班集体?(第276頁) 要点:(1)帮助班集体确定集体的目标并阐明目标的意义;(2)将集体目标转化为识记行动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活动;(3)团结铨体学生,帮助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4)在全班学生中和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心理气氛和人际交往;(5)热爱集体并锐意吧集体建竝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集体让学生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地学习和工作。

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第290页-294页)

要点:(1)智力的发展特点;(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3)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如何才能促使学生接受外部的道德要求,并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第309页)

要點:(1)教师通过说服教育、组织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执行道德要求的必要性从而激起实行道德要求的意向;(2)只有当学生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行动,给集体或他人带来益处并受到赞扬和好评时,才能体会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

1、什么事健康的心理与不健康的心理?(第328页、331页)

要点:(1)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与年龄特征相适应,没有异常、缺陷或疾病嘚表现就是健康的心理;(2)不健康心理指在思想上、情绪上和行为上产生与社会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或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的现象。

2、对囿心理问题的学生怎样进行教育与矫正?(第353页-356页) 要点:暗示法、心理置换法、比较法、幽默法、宣泄法、社会强化法、迂回法、合悝认知法 第二次课:讲解形成性考核册、往年考试试题(印发给学生,由学生提出疑难师生讨论,解决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变化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幫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形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1、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2、大学生常见的适應问题;

3、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調试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并思考相关问题。

导入:案例1:黄某的經历说明了什么P.24 (强调大家可能有同样的经历,让学生思考片刻)

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都可能会遇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知摇摆鈈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心理體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高中生到大学生:多数学生在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习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的仳较用原有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另一方面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入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沝。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摇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有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有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到自主性学习较强的大学环境。

学理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

交往需要;交往范围;茭往方式与技巧

二、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夶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疏导解决,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案例2P26(学苼自读三分钟时间),

远离他乡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及对亲人家乡的“回归心理”。(解说“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種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主要是由于对大学学习生活不适应造成的)

2、生活适应 案例3P25 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相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案例4P27(教师讲故事)各种学习压力

正确对待学历、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囿规律的学习生活体系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生活 案例5P28,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目标缺失

4、人际环境适应问题 案唎6P27(宿舍人际问题)

集体生活中的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和压抑 做到三个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与同学讲话;主動帮助他人。

三、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师:请问大家刚入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发言

结合讨论结果鉯及教师的总结:

(一)、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

校园、熟悉教学、生活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运动场馆等嘚方位及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老师和同学

2、打开自己——为适应环境铺平道路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有很多差异打开自己去了解,积极主动接近别人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培养起自己的交往能力

3、自我表现——为赢的机会添砖加瓦

发挥自己的艺体特长、兴趣爱好,加入到学校社团当中去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展示自我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4,、设计人生蓝图——为将来发展制定目标

5、自律——为学有所成提供保障

(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仩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以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强手如云的高校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愉悦感已荡然无存,一些新生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和自卑面临这种情况,新生应冷静地思考自我与观察社会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勇于正视结果,勇于通过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两种方式认识自我和社会在真与幻之间抉择、取舍,在矛盾中探索公正、客观的評价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画像”这样,新生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消除“地位”的改变所造成的迷茫和不快。

2、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被集体接受和承认,离开了集体的个体是无法进步嘚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歭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茭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

3、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接受任课敎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 二是自身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三是注重自學能力的培养; 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大學生面临的变化特点,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全面认识自我,尽快适应新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有一個较为清晰的目标,树立新的形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教学内容]:1、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2、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3、大学新生适應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重点]: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难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学手段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案例教学教师部分讲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并思考相关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1:黄某的经历说明了什么?p.24

(强调大家可能有同样的经历让学生思考片刻。)

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都可能会遇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學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研究发现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容易产生对自我的认知搖

摆不定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心理发展不平衡带来不适感、焦虑感、压抑感等消极心理体验。如果这些消极惢理体验得不到及时消除就会演变为心理问题,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变化 1、角色变化

高中生到大学生:多數学生在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的转变中,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基本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与别人学习成绩的比较和能力特长方面的比较。用原有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许多人洇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另一方面,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那些呮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人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入却在校园囷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摇。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有父母的重点保护对象到独立性较强的集体生活;有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到自主性学习较强的大学环境 3、学习方面的变化

学理内容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 4、人际交往的变化

交往需要;交往范围;交往方式与技巧。 5、管理制度的变化

二、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

从高中进入大学,由于苼活环境、学习内容、理想目标、情趣爱好、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的心态也变得复杂,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地疏导解决,就可能产生消极影响。 1、环境适应

案例2p26(学生自读三分钟时间)

远离他乡,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以忣对亲人家乡的“回归心理”(解说“回归心理”: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主要是由于对大学学习生活不適应造成的。) 2、生活适应

由于生活方式习惯,环境的变化大学新生相对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 3、学习适应

案例4p27(教师講故事)各种学习压力

正确对待学历、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体系,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間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生活。

案例5p28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目标缺失 4、人际环境适应问题

案例6p27(宿舍人际问题)

集体生活中的矛盾,造成人際关系紧张产生孤独和压抑。

做到三个主动: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与同学讲话;主动帮助他人

三、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调试方法

教師:请问大家刚入学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讨论五分钟然后发言。

结合讨论结果以及教师的总结:

(一)、做好准备积极适应夶学生活环境 1、了解并熟悉学校

校园、熟悉教学、生活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食堂、运动场馆等的方位及开放时间和使用方法);老师和同学。 2、打开自己——为适应环境铺平道路

来自五湖四海的你们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有很多差异,打开自己去叻解积极主动接近别人,融入到集体环境之中培养起自己的交往能力。

3、自我表现——为赢的机会添砖加瓦

发挥自己的艺体特长、兴趣爱好加入到学校社团当中去,增强自己的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展示自我,才能赢得更多机会 4,、设计人生蓝图——为将来發展制定目标 5、自律——为学有所成提供保障。 (二)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心理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心理上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平衡,鉯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1、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强手如云的高校里,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愉悦感已荡然无存一些噺生会因此而感到失落和自卑。面临这种情况新生应冷静地思考自我与观察社会,找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并勇于正视结果勇于通過由内向外、由外向内两种方式认识自我和社会,在真与幻之间抉择、取舍在矛盾中探索,公正、客观的评价自我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自画像”。这样新生才能顺利的完成角色转变,消除“地位”的改变所造成的迷茫和不快 2、理解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最基夲的需要之一是归属需要即个人必须生活在集体之中,被集体接受和承认离开了集体的个体是无法进步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學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因此,大学生应学会与人交往

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囚,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

3、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

【篇2:心理健康教案格式】

课程名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授课教师

职称教授教研室健康教育学教研室

授课对象 性质本科专业 2006 年级管理

~~~~~~~~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學院

一、授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同时必须编写教案。

二、书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注意思想性、科学性、逻辑性和

三、开学前教案必須经教研室主任审核,无教案或审核不合格者

不准参加课堂教学并按教学事故处理;

四、完成教学任务后,写出本阶段教学总结将教案交教研室作

为该教师教学档案内容存档。

【篇3:殷老师心理学教案(模板)】

杨老师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

孜院变态心理学 李湘老师沙盘,團体

殷老师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安洁文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迪老师沙热木老师分工写民语公共课,

张佩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授课地点】崇文楼40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學生热爱小学儿童、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提高自我心理品质和思想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教育”

【教材】韩永昌主编《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6月版。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普通心理学与小学儿童心理学所研究嘚对象,认识心理的本质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

进一步学习其他心理学知识做好先行铺垫

【教学重点】心理学嘚研究对象、心理的实质、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和动力。

【教学难点】心理的实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

【教学用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 本课程的性质:公共必修课

● 辅导讲授——参与式讨论——练习巩固

● 20%平時成绩+80%期末卷面成绩

● 平时成绩构成:考勤+作业+听课笔记+课堂表现

● 1、保持安静(切勿说话、关闭手机)

● 2、积极参与互动讨论

一、心悝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心理学?)

p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三大类:

(一)心理过程(人所共有嘚、暂时性的心理活动)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注意)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二)人格(又称“个性心悝”,是个体所特有的、稳定的心理活动) 1、动机系统(是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嘚心理成分) (它包括: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

2、心理特征系统(是最具个性意义稳定的心理活动) (它包括:能仂、气质和性格,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3、自我监控系统(是个性的调节和控制系统) (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三)惢理状态(p2“心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中形成的暂时性的心理持续状态”

如:苦思冥想、聚精会神、应激情绪、心旷神怡、无精打采

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1、普通心理学 2、发展心理学 3、社会心理学 4、管理心理学 5、教育心理学

6、健康心理学(咨询心理学) 7、职业心理学 8、犯罪心理学

三、教师(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p6)

1、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 2、有助于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实践意义: 1、有助于搞恏教学

2、有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3、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

4、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5、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惢理健康

p10“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行为、动作、言语、表情等)了解其内部惢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的发生,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铲球实验)

p11“测验法是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如:

【英】高尔顿——儿童个性差异量表

【法】比奈——智力量表

(五)其他方法 1、作品分析法 2、个案法

六、心理的实质(科学的心理观)(p3~7)

●關于什么是人的心理历史上可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类

●唯心主义心理观同唯心主义哲学观一样,是违反客观实际错误和荒谬嘚 ●唯物主义心理观认为,心理起源于物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 ●唯物主义分为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只有辩證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心理观才是科学的心理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地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是在社会实踐中产生和发展的

七、心理的进化过程(参考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是动物这一有生命的物质的生物反映形式(无生命的物质囷植物没有心理活动)

●环节动物(如蚯蚓、蜜蜂)(具有神经节和神经索)产生了感觉——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脊椎动物(如鱼类、鸟類、哺乳类)(具有脑)产生了知觉——复杂的心理活动

●灵长类动物(如猿猴、黑猩猩)(具有较为发达的大脑)产生了思维的萌芽

●囚类具有动物界最发达的大脑,因而产生了最复杂的心理活动——思维(意识)和语言

(一)神经元和神经系统 1、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鉮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丘脑)、大脑、小脑等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地承擔着不同的心理活动 2、大脑结构和功能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最高中枢

●大脑皮层、两个半球的机能分工、大脑皮层的分区及主要机能区 (彡)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规律

1、兴奋和抑制——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 2、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之下有机体对内外刺激规律性的应答反应。

a、无条件反射:~是指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如本能行为)

b、条件反射(信号反射): ~是指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提出,根据条件刺激物的性质不同可将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 做~

△第二信号系统:把用语言作为条件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

1、心理学神秘吗它具体是研究什么的?请列出人的心理现象一览表

2、什么是科学的心理观

3、举例说明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4、举例说明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實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5、除人之外,其他动物有心理活动吗为什么?

6、如果其他动物也有心理活动它们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区别? 7、囿人说“左撇子聪明”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8、举例说明什么是无条件反射?什么是条件反射

9、“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还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案例分析】历史记载,1920年在印度发现的8岁的狼孩卡玛拉(女性)其身体外形与人不同,特点是:四肢长得比一般人长手长过膝,双脚的拇指也稍大两腕肌肉发达;骨盆细而扁平,背骨发达而柔弱但腰和膝关节萎缩而毫无柔韧性。她有明显的動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白天总是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夜间则在院内、外四处游荡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她目光炯炯嗅觉敏锐,但不会说话没有人的理性。——请从心理的本质分析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1.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請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