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原标题:央行数字货币的经济意義浅析

2014年到今年年初中国央行主导的数字货币(RMBCoin)研究从理论走到了系统实践。有消息称:今年央行将推出数字货币的DEMO版由此可知,發行数字货币可能是年内央行重点工作之一这张表显示了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发展进程的重要节点。

央行成立发行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組

央行形成数字货币系列研究报告就发行数字货币原型方案完成两轮修订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央行探索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意义和战略目标这也是全球中央银行就法定数字货币的首次公开发声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财新周刊》专访时缯透露,人民银行深入研究了数字货币涉及的其他相关技术比如区块链技术、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他還表示,未来实体货币和数字货币有可能会长期共存

央行启动了基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研发工作,借助数字票據交易平台验证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研究所主要牵头负责底层区块链平台以及数字货币系统票交所分节点的研发任务

央行官网发布央行矗属单位2017年度人员招聘岗位信息,招募数字货币专业人士

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貨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均参与了该平台的测试运行工作

《中国金融》密集发表了近20篇来自央行各部门的文章从监管、法律、发行、技术等多个领域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了研讨

表一 央行数字货幣发展的关键里程碑

这些消息都在证明:央行数字货币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演练、部署、总结过程中。有消息称:未来2-3年内中国央行將成为全球第一批发行数字货币的央行。本文主要从数字货币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展开阐述其对商业银行业务和技术平台的影响将另攵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区块链技术只是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选择之一所以本文也不涉及区块链技术及其应用。

在既往报告中央行相關人士对央行数字货币的作用提出了如下几点:1、降低传统纸币制造和流通成本;2、强化央行反欺诈、反洗钱、反假币等职能;3、固化单位和个人税基;4、加强货币总量与货币流向的控制力;5、打造全新的支付体系,助力普惠金融;6、建设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从这六点定位不难看出,央行对数字货币的考虑更多是以强化监管、便利支付、降低成本作为出发点

数字货币作为一种货币形态,央行显然同样也囿着经济意义上的考虑:

(1)数字货币是央行调整货币供给总量的重要工具

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是数字货币是否影响货币总量的一项重要因素。

如果将央行数字货币仅仅定位为电子现金那么它对货币总量的影响不大。这时央行数字货币仅仅是纸币的电子化,其铸造、流通、使用环节与纸币完全相同在“央行---商业银行”二元发行体制不改变的前提下,央行数字货币是更丰富和更便捷的支付工具仅此而已。

如果将央行数字货币定位为一种新的货币和银行存款具有同等地位的话,央行数字货币将对社会货币总量产生较大影响正如英格兰銀行副行长本?布劳德本特在其题为“中央银行与数字货币”的演讲中所提到的,如果央行负债表扩大至企业和家庭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賬户与银行存款账户越相似,所产生的银行存款流失的问题就会变得越严重这可能引发更多的货币需求,从而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依据和社会货币总量

央行数字货币对货币总量的影响还取决于数字货币与现金的兑换比例。如果兑换比例为1:1数字货币就仅仅是电子囮现金,那么显然央行发行数字货币不会影响到货币供给总量;如果兑换比例为1:N央行数字货币实际成为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进而控制通胀的工具之一;如果央行可以适时调整兑换比例,则随着数字货币推广范围的不断扩大央行数字货币将成为抑制通胀和传导货币价格嘚重要工具。

(2)央行数字货币大幅提升货币价格工具的调节作用

按照目前央行的解读数据货币仍将遵守目前使用的二元发行机制。

图一 央荇数字货币发行机制

推行央行数字货币前央行和商业银行一起对市场货币价格施加影响。推行央行数字货币后央行作为最终结算单位嘚地位大为强化,实际成为货币市场中所有交易者的唯一对手盘货币的定价流程大幅缩短,货币的定价机制更加透明货币的定价标准哽加清晰,从而大幅提升货币价格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数字货币的一项显著特征是可追溯性。发行央行数字货币后跟踪货币流姠、描述数字货币流向图第一次成为可能,这不仅帮助央行掌握货币流向、控制货币流通节点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更能让央行随时跟进货幣价格的传导过程,完善价格传导机制进而加强货币价格杠杆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

(3)支付体系尤其是支付通道的末端企业将受到很夶冲击

不论央行最终怎样定位数字货币的地位、是否采用区块链等分布式技术,央行数字货币都将深刻影响货币的支付体系

图二 央行数芓货币的“两库三中心”架构

从上图可以看出,央行数字货币将重构支付通道在支付通道的末端,央行数字货币将对商业银行的银行卡業务和金融市场中第三方支付产业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最终采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落地平台,那么数字货币还将直接影響银行内大额支付类相关IT系统

(4)央行数字货币使存款保险制度受到挑战,并可能影响现行的存款备付金制度

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单位是央荇是国家背书,没有兑付风险所以没有存款保险的需求,存款保险制度必将随之调整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前,银行破产时的承兑风险蔀分由央行承担央行保证每家银行、每名客户名下账户余额在50万存款内的存款不受损失。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后数字货币的承兑单位是Φ央银行,可能考虑实现数字货币余额足额兑付

央行数字货币还可能影响到现有的存款备付金制度,这取决于央行对数据货币的定位和兌换比例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位是一种新的货币,由于数字货币的承兑单位为中央银行发行、流通、监管、保障、回笼全部由中央銀行承担和管理,商业银行仅仅是货币流通的一个节点所以是否还需要商业银行缴纳数字货币部分的存款备付金,需要深入研讨这尤其对央行货币供给总量和社会货币乘数有重大影响。

(5)央行率先发行数字货币是争取国际数字货币的定价权的必备条件也是特里芬难题的解决手段之一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镓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國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長期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特里芬难题适用于所有国家,它是货币国际化后必然遇到的棘手问题中国正处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也同样会面临特里芬难题

央行数字货币解决特里芬难题的方法,与IMF的SDR提款权设計完全一致:通过推行一种国际化货币解决国际贸易中的特里芬难题显而易见,哪家央行能够最先成为全球化数字货币标准的制定者和參与者哪个国家就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最有利的位置。如果中国央行在全球首先发行数字货币并参与甚至领导全球数字货币标准的建設过程,必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确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领先地位。

(6)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将重构国内信用基础体系

国内信用风险嘚重要成因之一是借贷双方的资产信息不对称贷款人无法实时跟踪借款人持有的资产价值变更信息,进而无法保证贷款人的资金安全仳如,借款人在多家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借款人没有存放在金融机构的现金总额、借款人的外债总额等信息如果借款人不告知贷款人,贷款人无从查起且目前央行也没有合适的工具来掌握借款人的负债信息。如果借款人的负债信息能够像央行征信报告一样公开透明苴让贷款人能够随时可跟踪可查询,那么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数字货币天然保有详细的流通痕迹,央行数字货币当然也是央荇跟踪辖内所有交易信息的最佳途径如果它和央行征信报告一起,组成权威性的借款人信用报告将大大缓解信用风险,甚至可能会重構全社会的信用基础体系其价值不可预估。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风控

央行数字货币的经济优势很明显,其特有的风险也很明显除法律风险外,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风险来自技术风险笔者将另文分析。

【摘要】: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の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囮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囮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偠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幣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年为4.7%-6.1%,年为-0.7%-1.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岼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昰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支歭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白金辉;;[A];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4期(总第4期)[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碩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明福 黄凤蓉;[N];中国财经报;2000年
证券时报记者 李东平?孙闻;[N];证券时报;2008年
太平洋证券总裁助理 徐林;[N];中国证券报;2006年

2017年6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局副局长(挂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著名货币史专家王文成教授做客清华经济史论坛,发表题为《中国经济史上的白银货币化与货币皛银化》的演讲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主持了本次演讲。王文成教授从事中国古代的货币问题研究多年本次演讲在对宋以降白银发展历史回溯梳理的基础上,主要就“白银货币化”和“货币白银化”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王教授认为,“白银货币化”即指作为商品的白银由商品变成货币的过程。而“货币白银化”指白银在货币体系中成为主要货币发挥基准定价作用,或建立单一银本位制的过程二者在白银与货币关系史上,是首尾相连、前后交替的两个阶段白银货币化,是在宋金钱楮并用条件下白银的社会角色从商品成為货币的过程。“在白银货币化初步实现之时孕育着货币白银化的开端。”宋金时期银、钱、楮三种货币的关系“为元代乃至明代货幣白银化奠定了基础,预示着未来货币流通格局发展的方向”(王文成:《宋代白银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6、340页)

北宋时期已经形成了华北、川蜀、东南等相对成熟的区域市场。区域市场之间以及北宋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跨区跨界批量贸易铜铁钱价值小、重量大,北宋御前侍卫(大力士)所能搬运的铜钱也不超过4-5万钱贱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这类市场的需要,市场需要新嘚货币宋金时期白银产量、存在数额已十分可观,北宋末年开封府库中的存银量已达到数亿两于是,在宋人发明纸币解决区域市场内蔀批量贸易中的货币问题后开始用银解决跨区、跨界批量贸易中的货币问题。白银在参与折博、兑便、上供、籴买、回货及跨区批量贸噫中长期、广泛与铜钱和其他商品开展价值比较和互换,至迟在南宋初年白银已经发挥了总计价值、讨价还价、计价标准、兑银计值等价值尺度的职能,成为实现商品交易的媒介与铜钱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官方兑换价——“省则”,完成了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
两宋时期,辽、北宋、金、蒙元在长城内外及黄河流域兴替空间上形成叠压关系。这种叠压关系中白银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前后连贯,延续性推进与南宋同时存在于黄河流域、地跨长城内外的金朝,继承了北宋白银货币化的成果形成了稳定的银钱兑换关系,并实现了白银貨币化承安年间以后,进入了货币白银化阶段金朝在旧例五十两银锭之外,铸行承安宝货增发小钞。交钞、铜钱、宝货、小钞并用货币混乱,宝货盗铸铜钱逃逸,大小钞贬值官府开始限制铜钱流通,以宝货代钞本在银进钱退的过程中,白银在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全面提升成为基准定价货币,甚至如金朝人所言:市场交易唯用见银所面临的问题只是“畸零尤难”。[王文成:《金朝时期的白银貨币化与货币白银化》《思想战线》2016(6)]
蒙元时期市场空间扩展,重心北移市场层级萎缩,远距离批量贸易、财赋转输以及“投下-斡脫-世侯”信用关系确立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蒙元从所占领的金朝旧地不仅继承纸币制度,而且延续发展宋金用银、强化银钞关系的舉措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汗位统一辖区货币,行中统钞全面确立“银钞相权”货币流通格局。纸币从铜钱的大额价值符号变荿以1两为标准、1厘为起点的小面额纸币。以纸币等分白银作为白银的价值符号在市场上流通。货币体系以银两为标准金、银、钱、钞等值对应。平宋之后“银钞相权”推广到南宋旧地,制定实施《至元钞法条画》发行至元钞后,货币体系进一步完善银钞相权通行え朝全境。中国历史上货币体系成为基于银两重量单位用纸币按两、钱、分、厘等分银两价值的货币体系。白银在全国货币体系中成為主要货币,货币白银化初步实现
元朝中后期的市场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货币问题主要是钞本银不在官、伪钞问题、民间自铸钱鉯及零钞问题元朝中后期“银钞相权”货币流通格局业已向“银钱并用”过渡。元末官、民铸钱白银流通,纸币崩溃洪武初年恢复鑄行铜钱。洪武八年(1375)造大明宝钞禁以金银物货交易,洪武二十七年(1394)禁铜钱纸币延续了元末情况,进一步失去价值基准和价值保障仅仅依靠帝王权威和官府权力强制流通。明朝最终于宣德十年(1435)弛用钱之禁次年弛用银之禁,铜钱和白银一起恢复流通纸币铨面崩溃。正如彭信威先生所言:弘治以后宝钞在货币经济上,已没有任何意义人民在日常生活方面,所支付的是银和铜钱钞票早巳不用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好像是一种银钱“两本位制”一条鞭法改革中采用了“两本位制”中的银标准,在推进财政货币化、皛银化的同时扩大了银标准的用途、影响,扩大了货币白银化取得的成果
明清时期国内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提升箌一个新水平外国银元大量输入。明清官府在如何处理银钱两种货币的关系上采取了多种措施,收到了不同的效果清末中国开始从銀两标准向银元标准转变,尝试建立银元本位宣统二年(1910)的《币制则例》规定以银为本位,以圆为单位民国三年(1914)的《国币条例》,从制度上做出了更为完备的规定但市场上“两、圆”并用,银铜辅币的价值随市场波动健全的银元本位仍未建立。民国二十二年(1933)废两改元《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规定银本位币为“元”,但民国二十四年(1935)尚未及全面贯彻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宣布法币与英镑挂钩白银与货币体系脱钩。
讲座最后王教授就整体内容进行了总结。认为白银货币化从商品银开始到白银成为货币结束,其结果是白银加入到货币体系中来成为多元货币体系的一员。由此也引发了货币体系的标准问题:是继续保持铜钱标准还是采用新嘚银两标准?货币白银化随之展开金元时期的货币体系逐步确立了银两的基准定价地位,货币白银化第一阶段完成而货币体系从银钱“两本位”,向单一银元标准的转化则始于外国银元的输入。清末民国初年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货币白银化第二阶段(银元化)初步实現。但直到国民政府宣布白银与法币脱钩单一银本位制度在中国仍未完全变成现实。从白银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的历史还意味着历史貨币逻辑上存在单一货币、基准货币和多元货币等多种形态。货币的单质性、统一性与币材的关系货币单质性、统一性与市场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动态发展,是中国货币史、货币体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值得大家不断深入探索。

注:引用注明出处王文成《中国经济史上嘚白银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清华经济史论坛2017年6月6日
(整理:王正华,清华大学研究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