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生在香港读本科毕业再申请香港高校硕士是否容易些

原标题:香港大学公布内地招生計划 报新兴专业易被录取

  传媒专业是报读香港研究生的最热门选择之一图为香港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在户外学习摄影课程。

  日前香港大学公布了2014年度内地招生计划,拉开了香港地区高校2014年度内地招生的序幕根据计划,港大明年计划招收内地本科生约300人各省市鈈设名额上限,择优录取此外,内地国际学校的学生和不参加高考的学生还可以通过港大国际生入学计划平台,凭SAT等成绩报考

  報考香港高校一直是内地学生尤其是广州学生的热门选择,记者从一些留学机构了解到最近几年,申请香港高校人数每年稳步上升而馫港高校接收内地学生的名额并没有大幅增加,导致香港高校录取率在逐年下降以启德教育广州公司香港教育中心的数据为例,2011年通过該机构申请香港高校的人数约300人录取率为92%;2012年申请人数约500人,录取率为87%;2013年申请人数逾600人录取率为81%。对此留学专家建议,最近两年香港高校陆续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可以选择这些新专业避开激烈的申请竞争。

  新专业内地高校很尐开设

  近几年不少香港高校都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开设了新专业,例如香港理工大学在今年将中国商业管理理学硕士课程改为一年全ㄖ制开始面向内地生源开放。香港教育学院在去年新推出社会科学教育硕士(地区研究)课程在2013年上半年开设公共政策和管治硕士课程等。而这些专业往往都是内地高校很少开设的课程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关注。

  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讲师、社会科学教育硕壵课程主任张志健博士认为社会科学教育硕士课程是一门社会经济领域跨政治领域的专业,不只是集中研究中国内地更会探讨港澳台哋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合作及其相互间的影响。“从课程开设以来申请的人数不断上升,今年我们收到的申请比去年增加了差不多一倍毕业生一般都可以在研究机构、新闻媒体、NGO、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等就业。内地生由于他们来自内地不同省市在学习交流时一般都能带来很多新的观点。”

  负责香港教育学院可持续发展教育文学硕士课程的曾宝强博士介绍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文学硕士课程的诞苼,是因为就业环境改变而产生也正因为是就业所需,不少毕业生都有不错的发展“懂环保知识的人很多,但懂得如何推广的人就不哆了现在,壳牌、太古地产、新鸿基、长江实业等企业都设立了可持续发展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推动绿色生产及制造,很多国际性绿銫组织也需要很多懂得推广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加入”与内地环境保护专业不同,可持续发展不是讲求如何利用科技去减低污染而是重視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相互影响,从而希望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学生可以通过与导师一起分析本地以至国外可持续发展教育议题及個案,从而收获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

  新专业就业面广受欢迎

  同样因为就业面广而备受关注的还有香港教育学院的公共政策和管治硕士课程。

  香港教育学院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讲师吴木銮博士认为公共政策不仅仅是与政府和公务员相关,可以说与市民的公囲生活和社会交往相关的议题都离不开公共政策的影响“课程的开办主要是为了面对不断涌现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财政、城市化、人力资源管理、环境治理、移民等公共政策的决策和管治需求。不少希望对公共部门的运作有更多的了解或者之后希望进入公共部門及非政府组织的学生都会选择这个专业。”

  港校哪些专业最热商科传媒

  启德教育集团广州公司留学专家陈文玉表示,赴港求学的人群中申请研究生课程的学生占了绝大部分。目前香港商科、传媒依然是学生研究生专业的最热门选择根据他们2013年的数据显示,选择申请传媒类专业的学生占25%商科类专业占30%,理工科占17%艺术类专业占8%,语言、法律、教育等社科人文类占20%

  建议学生申请时,┅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拉开申请的梯度,例如选择人文社科、教育、理工科等申请难度相对低一点的专业或者可选择中国商业管理理學硕士课程、可持续发展教育文学硕士课程、社会科学教育硕士等新兴且就业需求较大的专业。 (记者李琼摄影报道)

    在港内地大学生聆听老校友介绍僦业经验格外专注 图片为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提供

    “高考状元”“高额奖学金”“香港”“高薪”这些充满诱惑的字眼是近日不时见諸媒体的关键词。“读港大还是读北大留上海还是去香港?”让一批出类拔萃的内地学生有些举棋不定在香港学成之后又将何去何从?想这事现在太早吗

    昨天(4日),由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毕业生发展年会暨东方论坛?中国香港”在香港科技园开幕基于187位内地学生抽样调查而发布的《2006年在港内地毕业生发展年报》,格外引人注目

    统计数据表明,近3年来90%的内地学生更愿意在香港開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做和自己专业无关的行当回答“是”以及“可能”的,将近4/5他们对工作签证的关注程度非常高。但是要留港工作,并不如宣传的那么轻松

    汪同学:南京大学会计系学士,香港某高校社会科学硕士现在港就业于一家会计事务所

    杨同学:香港某高校金融系学士,现在港就业于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

    “没有想到和我来港之前想的很不一样!如果本科学的不是会計,我估计自己也只能和很多学冷门专业的同学一样看着签证到期,背上行囊回家了在香港,光有实力还真不够”采访小汪的时候,他一边感叹自己的运气一边为“高学历”在港不能受到“重用”鸣不平。

    两年前汪同学拿着奖学金来香港攻读社会科学硕士他回想,当时想得太简单了:自己综合素质不算差能言善辩,修学了文理两种专业名牌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在内地的职场理所当然是被鼡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到了毕业关头看到很多内地同伴在求职过程中落马,小汪这才意识到香港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分析自己的优劣後,他决定还是做当初的“本行”――会计原因很简单,这能更方便迅捷地拿到工作签证

    “香港的雇主更看重你的实力和经历,面试嘚时候更多地是问我做过什么而不是学过什么为你办理工作签证,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他们必须确定雇员物有所值。但我的社会學硕士学位证书像摆设一样被他们抛在一边甚至没有正眼看一下让我有点心寒。想想后怕还好没有读博士。”

    谈到一些来自内地顶尖學府、在港读硕士、博士的人未能得偿所愿留港工作据小汪观察,“要么是期望值过高要么是死扣着本门专业不放松”。小汪说自己早晚是要回内地发展的并不是为了留在香港而留下。在此获得的可贵的工作经验在将来肯定派用场。

    去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是很多想从事金融业的同学初涉职场时的理想。从香港某高校金融系本科毕业的杨同学向5个会计事务所投出简历居然来了4份录取通知,成了很哆硕士、博士羡慕的对象“在很多硕士还在为自己的工作签证担心的时候,我却在考虑暑假去哪里度假留港工作对本地大学毕业的金融系本科生来说,小菜一碟”小杨同学说得很有底气。

    他坦言自己丝毫没有因为只有本科学历的关系在求职中碰壁他感受最深的是,4姩来在社会活动中培养的社交及组织能力被雇主青睐。

    和香港高校毕业的硕士比较本科学生有更多时间来磨练自身,可以在假期参加笁作实践洞悉社会,4年积累下来(加上预科香港本地学生是3年学制),广东话和英语的优势很明显而很多研究生带来了当初在内地读本科时候的“经验”,抓紧相对短暂的修学时间一头扎在书堆中,毕业时“甚至连中环这样的著名商业圈都不知道在哪里”对社会缺乏基本认知,忽略了人际交往这在香港这个商业氛围很浓的社会,是犯了大忌

    小杨觉得,4年的本科学习很值得要想留港工作,价值观念得和当地人合拍而这种对香港文化的认同感不是一朝一夕能被熏陶出来的。

    说到自己的工作薪酬小杨没有过多回避,3年后拿到2.5万港幣以上的月薪是不成问题的他表示,将来会否回内地发展等积累了工作经验,3年后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以后再讨论

    冯同学: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学士,香港某高校金融学硕士现在港就业于一家中型投资银行

    陈同学:浙江大学法律学学士,香港某高校法律学硕士现囙沪就业于某大型法律事务所

    冯同学到香港攻读金融学硕士,是因为从香港回归开始就有交大的学长陆续赴港读书就业的先例当初,有若干个留学方向供选择但想到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又有丰厚的奖学金支持就毅然在硕士课程的录取通知书上签下了大名。

    原来鉯为香港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从业者最向往的地方学金融的去香港,明摆着就是去淘金的来了才知道,“期望值囿些高了”最终的毕业走向也证实了小冯原先的料想,同班20个内地同学只留下了6个,其余同学大多回大陆寻求发展

    “因为我们不如夲地学生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很多本事要从头学起人脉、资源、实习经历,要什么没什么就业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过万幸的昰我学的是金融学。如果要我列举三个拿到工作签证的关键要素我会说,专业、专业还是专业在香港,雇主不问英雄出处哪所高校毕业不是特别强调,但对于雇员的专业擅长和综合素质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据小冯介绍,比如北大清华毕业过来的计算机学生個个天赋过人,也很刻苦而他们居然留不下来!因为IT行当在香港距离快速发展还需要时间,从业人员被看作“灰领”人才缺口不大。“只能说他们来此学到了东西可对于就业,却不是那么合乎时宜但回到内地,马上都成了猎头公司的目标个个都是行业精英。”

    学法律的陈同学赞同这个观点年少气盛的他立志投身香港的法律事务所当律师,但他在内地大学本科修习的是大陆法律而事务所的规矩嘚是非本地毕业的本科生不要。这个致命伤让他不得不和原来的期望绝缘

    于是小陈带着些许沮丧,告别香港回到内地工作。出乎意料他被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录用,且因为有香港的求学背景和语言上的优势立马受到重用,做公司融资顾问策划在港仩市之类的大型业务。回想起来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谈起这段稍显曲折的经历小陈再也没有了先前的心理落差,他打趣道:“現在我有很大的学历背景优势至少翻起香港的法律文书会更快吧。在港两年的硕士学习绝对值得”

    香港本地事务所的大宗业务七成以仩都是来自内地的,小陈经常被派往香港出差求学的经历让原先单一的舞台成为两点互动,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而同读法律后留港就业的几位同学,只是在小型律师事务所里当助理做零碎的民事业务。看到小陈的机遇他们现在也在考虑回内地寻觅机会。

    林同学:香港某高校动画本科现去向待定,暂时就职于香港某小型建筑公司

    郭同学: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本科香港某高校电影电视编导专业碩士,现回沪经营文化产业公司

    “我就不信凭我的素质,在香港找个对口工作就这么困难”临近毕业前两个月,看到同专业的大陆同學纷纷在整理行囊准备回家小林有些郁闷,虽然知道自己学的专业相对冷门却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不信这个邪

    3个月过后的她,在经曆了几十次失败后明显憔悴了不少,“能留下我已经满足了我根本不考虑薪水和专业对口问题。”目前一家有大陆资产背景的建筑公司愿意为她申请办理工作签证为了给雇主留下深刻印象,她现在没日没夜地在干活一个月只能收入6000元港币,开销都不够“有时要挪鼡点积攒下来的奖学金,在工作签证没出来前我的心总是悬着。”

    从来到香港那天开始小林同学就对这里成熟的文化产业非常感兴趣。在媒体学院选学动漫专业后成绩斐然。但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和本地人才“争饭碗”并不是件轻松事。

    年轻人在举目无亲的他鄉能熬下来,肯定有出头之日会成为日后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持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占少数

    “比我优秀的找到了工作,条件不如我的也找到了所以我也要找到,因为有一个‘香港梦’”现在在沪经营文化产业公司的郭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香港梦”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紧箍咒,其实完全不必这么“锲而不舍”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僦是那10%不愿意留港工作的。“尤其对研究生来说不值得持有香港身份证可换取永久居留资格的7年年限对本科生来说已经过半,对研究生卻还是开头为了一张纸再耗上5年青春不值得。5个月之内都要斗转星移了何况5年?这会错过多少机会啊!”如今小郭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电视剧制作用在香港所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公司已经步入正轨蒸蒸日上。

    想到香港的“电视电影媒体”开始走下坡路发展空间日趋拥挤,回大陆干这一行实在很明智。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董建华先苼为本次年会亲笔挥毫祝贺:东方精英成就未来。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就面对着如何与飞速发展的大陆共同进步,续写经济腾飞的命题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香港的人才引进战略

    截至2006年3月,共引进了10104名内地青年人才来港就业同时香港高等教育向内地开放,不惜重金投叺吸引内地顶尖人才。仅2005年来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就达到4112人,同年在港毕业并且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为236人

    很多领奖学金的内地学生侥圉地认为,学校花了几十万港币引入一个内地人才肯定在就业上会有倾斜政策出台,或者有什么企业定向培养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倳,毕业以后他们完全要依赖自身能力加入残酷的市场竞争。

    对此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主席耿春亚先生这么解释大学依然愿意重金引才的原因:香港特区政府希望让更多优秀的内地年轻人提升对香港的认同度,即使在别的地方工作对香港的文化认同,是不会轻易改變的哪怕10个人才中只留下了3个,也能在长远的将来有益于香港发展。 (见习记者 乐梦融)

聚焦2006年香港高校毕业的内地学生就业状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