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多少教职人员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多措并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履职尽责,不断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

  推动机关党建高质量发展

  11月19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扩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现场随机抽点了7名干部代表交流学习体会。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从理论学习中心组抓起,探索建立“双随机”学习交流机制,即提前10天左右将学习主题通知全体党员干部,会前一天随机抽点列席,会上随机抽点发言。通过这种方式,党员干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同时,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得到增强,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为基层困难群众争取发展资金过亿元,推动解决乡村学校师资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推进机关党建研究工作,以破解新老难题、完善体制机制的实际成效服务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

  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政治引领、创新引路、党建引航,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学习好、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1月12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会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制定学习贯彻工作方案。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发挥党校优势,彰显党校特色,确保党史学习教育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统筹整体谋划和任务落实。校(院)委会提出5个方面48项具体措施,明确了目标要求、任务分工、时间进度和责任单位。

  ——统筹教职工和学员的党史学习教育。在抓好教职工学习教育的同时,加大所有班次党史教学的分量,开设“习近平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等系列课程,举办党史专题研修班。

  ——统筹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史学科建设。组织力量围绕13项“纪念建党百年”专项选题开展科研攻关,举办10余次高端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大力推进中共党史文献中心建设,为党史教学和党史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统筹推进校(院)事业长远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为期3年的青年教师基本文献研读工程。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确定9项办实事重点项目清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在学习好、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坚决扛起党史学习教育“双重责任”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时间召开院务会传达学习全会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院务会成员和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一致表示,要准确领悟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在宣传阐释好全会精神方面走在前、作表率,把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院坚决扛起“双重责任”,在高标准高质量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充分发挥职能和专业资源优势,全方位服务全党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大局。

  ——全院集中精干力量组成编写组,编辑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参与编写《中国共产党简史》,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权威教材。

  ——面向社会开放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累计为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以及北京市和首都高校等单位80批次、约1400人提供参观服务。

  ——制作大型原创栏目《党史百年·天天读》,联合摄制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形象展现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结集出版《中国共产党历史(地方卷)集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卷。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继续保持学的热情、干的劲头,努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2014年,中纪委发布重点工作,其中就包括制定省级及中央企业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具体办法,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作为党内的纪律监察机构,中央纪委及各级纪委都肩负着监督党员维护党纪的职责。随着反腐斗争形势的变化,除了中纪委,全国31个省份现任省级纪委书记更成了地方反腐的主要力量。中纪委打大老虎,省纪委抓小老虎。31名省级纪委书记他们都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们是如何成为主管一方反腐的纪委大员。京华时报记者梳理发现,31名省级纪委书记中,曾有过多年纪检监察或干部管理经验者占半数以上。

55岁左右是主力有5名女性

京华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在现任31名省级纪委书记中,年龄在55岁以下的有6人,56岁至60岁的有10人,60岁以上的有15人,多数人任职时都不满60岁。其中,最年轻的当属甘肃省纪委书记张晓兰,出生于1965年11月,今年刚满50岁,而在2012年她刚任现职时年仅47岁。其次是1964年9月出生的福建省纪委书记倪岳峰,今年也刚刚51岁,2013年任职时仅49岁。

此外,52岁的西藏自治区纪委书记王拥军、54岁的山西省女纪委书记黄晓薇也都是比较年轻的省级纪委书记。31名纪委书记中,年龄最大的是北京市纪委书记叶青纯,出生于1953年4月,今年满63岁,2010年任现职时58岁。其次,现任湖南省纪委书记黄建国比叶青纯小两个月。

31位省级纪委书记中,有5位为女性,她们分别是山西的黄晓薇、江苏的弘强、甘肃的张晓兰、海南的马勇霞和新疆的宋爱荣。此外,在已卸任的省级纪委书记中,女性也有多位,分别是黑龙江的李延芝,陕西的王侠和甘肃的蒋文兰。值得一提的是,甘肃省前后两任纪委书记都是女性。

近4成是中央党校研究生

在这31位省级纪委书记中,仅有1位为在职大专学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书记邓卫平。5名为大学学历,分别是山西省纪委书记黄晓薇,东北工学院毕业;安徽省纪委书记王宾宜,中央党校大学学历;西藏自治区纪委书记王拥军,南京大学毕业;此外,浙江省纪委书记任泽民和江苏省纪委书记弘强,他们公开简历中仅有大学学历字样,未做详细说明。

其余省级纪委书记,学历构成分别为博士2人、硕士23人。

记者梳理发现,在这31位省级纪委书记中,有12位的档案上都有中央党校研究生毕业的经历,占总数的近4成。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省级纪委书记毕业于中央党校。根据公开报道的中央党校研究生报考条件显示,报考对象须为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和武警系统的县、处、团级(或相当于县处团级)及以上干部。或者党校、高校、科研院所及新闻、出版、政策法规研究部门等单位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

多出自纪检组织政法系统

在31位省级纪委书记中,有12位省级纪委书记任职前曾从事过与纪检监察相关的工作。其他人中,多数曾有过政法系统、组织人事系统的工作经验。

如北京市纪委书记叶青纯,曾担任中纪委驻最高检纪检组组长。2006年起任河南省纪委书记。2010年调任北京。再如山东省纪委书记李法泉,曾任天津纪委办公室主任、天津纪委副书记,后调任吉林省纪委书记,直到2011年才调至山东省担任纪委书记职务。

此外,很多省级纪委书记都有主管人事的组织部门的工作经验。如重庆市纪委书记徐松南,曾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自治区党校校长,2012年3月任职重庆市纪委书记。

再如浙江省纪委书记任泽民,先后担任过中纪委驻新闻出版总署纪检组组长、山西省组织部部长,2009年调任浙江纪委书记。

出自政法系统的如,江西省纪委书记周泽民,曾任最高法政治部主任,后到江西任纪委书记一职。再如安徽省纪委书记王宾宜,1993年之前长期在湖北省公安系统工作。1998年至2008年在新疆工作期间,历任自治区国安厅厅长,自治区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自治区政法委书记等职。2010年9月调任安徽。

超7成纪委书记空降任职

这31位省级纪委书记中,有22位为空降任职,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在空降任职中,又分为异地空降和中央空降两种。上述31人中,有4人是由中央单位直接空降至地方担任省级纪委书记的。其中包括原为中央纪委常委、监察部副部长的黄晓薇空降至山西任职省级纪委书记。北京市纪委书记叶青纯,曾是中央纪委驻最高人民检察院纪检组组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2006年空降河南担任纪委书记,2010年又异地调任北京市纪委书记。

另一种空降任职为异地空降,这是大多数现任省级

纪委书记的常态。如吉林省纪委书记陈伦,原为福建省纪委副书记,后调任吉林省纪委书记。贵州省纪委书记宋璇涛,原为河南省政府副省长,2010年异地调任贵州纪委书记一职。

此外,有9位省级纪委书记长期在当地工作,如新疆的宋爱荣,从参加工作一直在新疆工作,2008年任自治区党委常委,2011年10月,兼任自治区纪委书记至今。再如陕西的郭永平,1971年参加工作至今没有离开陕西省。还有一些人曾被异地交流任职后,再次回到原来成长起来的地方担任纪委书记。

十八大后6省市区纪委书记发生变化

6位全空降5位有纪检经验

京华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在现任31名省级纪委书记中,有6位是十八大后新任职的,他们分别是辽宁、河北、山西、西藏、上海、广西、福建的纪委书记。

其中,从事近30年审计工作的审计署副署长侯凯在2013年11月在审计署副署长的位置上直接空降至上海任纪委书记。其他5名新任纪委书记全部是在2014年任职的。

如2014年1月,王拥军从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空降至西藏自治区任纪委书记。王拥军曾任中央纪委办公厅副主任、中央纪委外事局局长。同月,原福建省纪委副书记邓卫平异地调任广西任纪委书记,邓卫平还曾任福建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党委委员。

2014年8月,哈尔滨市原市委书记林铎,调任辽宁省任纪委书记。值得注意的是,林铎在调任哈尔滨之前,一直在北京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交通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西城区委书记、市委副秘书长等职。同月,辽宁省委秘书长陈超英,异地调任河北省任纪委书记。

2014年9月,中纪委常委、监察部原副部长黄晓薇直接空降至山西省担任纪委书记。从黄晓薇的简历中可以发现,自1983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黄晓薇全部经历都没有离开过各级纪委系统。

上述6人中,除陈超英外,其他5人的履历上都或多或少地有过纪检监察工作经验。特别是黄晓薇、侯凯二人在纪检和审计系统工作长达30年。

此外,去职的6位纪委书记中,前任辽宁省纪委书记王俊莲(曾任辽宁省人事厅厅长)、前任河北省纪委书记藏胜业(曾任吉林省四平市市长),都是1951年出生均已达到退休年龄。

其他4位去职纪委书记全部调任新职,其中3人仍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如前任西藏自治区纪委书记杨晓渡(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兼市文管委主任,后任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现为中纪委常委、副书记。前任西藏自治区纪委书记金书波(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2013年12月起已担任中纪委驻工信部纪检组组长。前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纪委书记的石生龙(曾任中央纪委驻最高人民检察院纪检组组长,2008年空降广西),目前任中纪委驻住建部纪检组组长。此外,前任山西省纪委书记李兆前(曾任山东省副省长),目前已调任国家安监总局任副局长。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异地空降纪检专业背景将成省级纪委书记常态

京华时报:什么样的领导干部更适合担任省级纪委书记一职?

竹立家:从价值观的角度说,党性意识比较强的人。依法办事,依法执政的领导干部。

京华时报:中央会对担任纪委书记的人,有怎样的考察?

竹立家:随着中国反腐的复杂化和技术化,选拔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其他的干部选拔相比,首先要考核工作履历、工作绩效、成长过程。政治、法律、纪委监察系统出身的人,更熟悉办案流程,也就更为符合要求。

京华时报:中纪委提出将主业回归到办案,纪检监察系统出身,有丰富办案经验的领导干部担任地方纪委书记会成为一种大趋势吗?

竹立家:会,十八大之后,新任的省级纪委书记多数是纪检监察系统出身,办案更有经验。我认为这是一种大趋势。

京华时报:本土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如果在本地担任纪委书记,会不会存在关系盘根错节影响

竹立家:还是会有一些影响的,这个职位人情利益是大忌。但是,从目前的数据可以说明,异地任职的省级纪委书记人数更多,已经成为常态,今后更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京华时报:通俗地来讲,纪委书记是专门管官的人。但是,对于他们本身为官做人是否清、是否正,是否行得正走得端,谁来考量他们?

竹立家:中纪委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加强内部监管是一个重要方面。未来我们还要强化外部监管,所谓外部监管就是党代会对近期工作进行监管。

京华时报:近年来,中央下派的省级纪委书记受到关注,它是否也会成为一种常态?

竹立家:会,但无论是中央下派还是异地任职,它都是体现民主的一种形式。更多要强调的,是选拔的干部他的能力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是否能达到相应标准,这是其根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党校教师算不算教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