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弱智儿子考上清华大学的享福了吗?

其实,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父母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内心的真实写照。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努力考个好大学,但是家长们在教导孩子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尊重孩子,否则就很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聪聪是一个正值十七八岁这样一个美好的年华,还考上许许多多的人无论怎么努力也考不上的清华大学。就是这样一个努力上进的少年,却用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据他的父母说,聪聪性格比较内向,但是从小就很乖,很听爸妈的话。在学习上也十分的努力,从来不需要他们操心。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宝贝儿子居然会自杀。

聪聪是服安眠药过量致死的,安眠药是之前高三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常常失眠,去看过医生过后,医生给开的药。他自杀的时候,还还留了一封遗书。通过这封遗书,可以了解到聪聪自杀的真正原因。

遗书上说,他从小到大的心里压力都很大,因为爸妈希望他能好好读书,所以限制了他除学习之外的一切娱乐活动,就连他最喜欢的钢琴都不让碰。于是他就带着这种强大的心理压力从小学走到了高中,在高三的时候,本来他的状态是没有问题,只是父母的过渡紧张影响了他的心里状态。

那段时间他常常失眠,学习上也学得很艰难。虽然最后考上了清华大学,但是他却一点也不开心,因为清华并不是他想去的,是爸妈一直想让他去清华。在聪聪的心里,他一直想学艺术或者是生物学,但是他爸妈非让他学医,梦想破灭的他,陷入了深深地绝望,最终无奈选择了自杀。

父母在看完遗书之后,悲痛不已,也十分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不问问孩子的意见,就替他做了主,现在才造成这个无法挽回的结局,真的是不应该啊!

小编想说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只是辅助,而不是主导,作为父母也要充分听取和考量孩子的意见,互相尊重是教育的基本法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子承父业这句话自古有之,究其原因大抵是众人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父母在某一方面取得斐然的成就,那么孩子势必会在这方面有卓越的天资,所以,父母理所当然的认为的孩子会往这方面发展。

中有苏轼,苏哲,苏洵父子兵,西有大仲马,小仲马父子,所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儿子也会在建筑领域取得斐然的成就,毕竟他们夫妇可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领军人物,可事实却与他们想的截然不同,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却一点都不喜欢建筑。

1950年,梁从诫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且参加考试,但让人出乎意料的是,他落榜了,这件事让他的父母十分震惊,因为,按照儿子的水平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为何这种事却发生了。

作为母亲,林徽因立刻察觉出这其中的端倪,因为,按照梁从诫的成绩,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作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长子,梁从诫自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且父母都系出名门,又都从名校毕业,学识优渥,他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不被录取简直是天方夜谭。

作为母亲,她定然是想知晓这其中发生了何事,所以,她调取了梁从诫的试卷,让她感到惊愕的事,儿子答卷堪称完美,并没有什么错处可循,为什么清华大学给出了这样的成绩,且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她的儿子距离录取分数线仅仅只查了两分。

这种结果她是绝对不能接受的,作为中国建筑史奠基式的人物,她和丈夫即使工作繁忙,也没有放松过对孩子的教育,不论是女儿还是儿子,他们都悉心培育,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继承自己和丈夫的衣钵,为祖国的建筑事业添砖加瓦,年幼的梁从诫和姐姐虽没有表现出对建筑的热爱,但也没有表现出排斥,所以,林徽因理所当然的以为,他们都是喜欢的建筑的。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试卷的最后,林徽因发现了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一下子,林徽因犹如雷击,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喜欢的不是自己为他选择的建筑之路,而是历史这种和她设想的截然不同的道路。

说不吃惊是假的,因为,在她的记忆里,儿子就应该继承自己的衣钵,和他们一样为祖国的建筑事业添砖加瓦,所以,她一直以来就是按照这样的教育方针制定培育计划,现在培育计划毁于一旦,当真是让她痛心疾首。

早在1946年,长女梁再冰报考大学时,她就属意长女,希望她能报考关于建筑方面的院系,但是事与愿违,长女报考了北京大学,学习的是和建筑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这一度让林徽因很是沮丧,本想着儿子可以继承衣钵,没成想却是这样的结局。

虽然对于结果很不满,但对于儿子的选择她也做出了反思,作为家长,她从小开始便给儿子灌输他一定要上建筑系的想法,这确实有些专断了,他们是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应该以引导为主,而不是在孩子的愿望中,强加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最后感到悲伤。

想通了这些后,林徽因放下对于儿子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执念,转而鼓励儿子去追逐自己的梦想,遂而,梁从诫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为祖国的历史研究做出杰出的贡献。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一味地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是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成长,让他们学习自己想要去学习的东西。

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规划他们的人生,虽然在他们生命最初的阶段,父母能为孩子扫平障碍,可终归我们不能为他们一辈子买单,这样便会造就一大堆社会的蛀虫,让他们以为自己的父母无所不能,一辈子不怕天,不怕地,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作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我和要和林徽因一样学会放手,让他们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去规划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成为我们的附庸品,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真正的爱是放手,是尊重,是给他们一片真正可以翱翔的天空。

摘要:《倏乎人间四月天——我的母亲林徽因》梁从诫

本人就是,父亲清华,母亲北大。

看了标题过于激动,很短时间写了初稿,完全没想到这多人点赞。感谢各位的厚爱。这里我再更新下文章。

我的祖辈,都是非常普通的山东农村人,奶奶和姥姥大字不认识几个,没什么文化。

她们似乎没有强迫我父母去学习,但是父母很早似乎就知道了,努力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父亲80年代从山东农村考上清华大学,学汽车工程专业。父亲最初,想学哲学,考个师范学校,然后当老师。但是由于成绩实在太优秀,高中班主任老师帮他填的志愿,报了清华。 恩师或许觉得,当时的国家,实业才能兴国。

母亲是80年代从山东农村考上北大,学图书情报专业,当时这个专业在非常好,后来百度的李彦宏,也是这个专业毕业的。 母亲最初也没想到能来北大,虽然高中时候成绩也很好,但是一直目标是南开大学。

母亲,为此还写过一首诗来激励自己:“直挂云帆济南开“。南开在天津,从山东半岛到天津,当年都是坐船的。 但是也是由于后来成绩太优秀,报考了北大。

父母在清华北大山东同乡联谊活动认识。毕业后,起初父亲是要分配到二汽,也就是后来的东风汽车。

当时的二汽在湖北十堰,位置很偏僻,但是当时清华毕业生就业选择时候,大多是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

父亲也不例外,后来据说,由于父亲又是清华的优秀毕业生,领导非常希望他能留校工作,强行留了下来。本来说服了母亲,要去湖北十堰的,也改变了,母亲也在清华工作了。

我大部分时光在海淀渡过,这个区学霸云集,孩子们的父母辈,基本都是当年各地的学霸。我求学经历,一路从清华大学幼儿园,到清华附小,再到清华附中。看似顺风顺水,但实际充满波折,也一度在学习上遇到过很大的困难。

我三四岁的时候,和父母住在清华的明斋,这个曾经民国时期清华教授们的住处,也经常去看荷塘月色。

明斋现在成了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院的楼,后来我热爱文史哲,学了历史,或许真的是命中注定。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以为这世界上只有两所大学,一所是清华,另外一所是隔壁的北大。

每当听到大人说“大学“这个中文词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和教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并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一提到,清华和北大这两个学校名字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一种崇拜之情。

小时候妈妈也带我去了她的母校,北大里面玩,经常去未名湖, 夏天看湖水。冬天去滑冰。燕园虽然比清华小,但是真的很秀气。

我的求学之路:起初并不爱学习

作为清华北大的孩子,总是被人期待很高,认为你就应该聪明好学,学习学不好对不起你的基因。

不过呢, 我还真不是这样。

我并不想一直活在别人的期望当中,这样太压抑,太累。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倍感压抑,即使你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在别人看来都是理所当然,谁让你父母都是大学霸,这种压力,难以言表。

父亲常常回忆说,他在清华上学时呢,也会感到压抑。虽然他当年在山东省已经是学霸了,但是面对全国各地的尖子生,大学成绩最多能排个中上等,不掉队就不错了。

在慢慢长大过程中,我发现周围比我厉害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在清华附小和清华幼儿园,很多家长那都是在清华北大工作的。

有小学开始自己研究微积分的,家人要是不让他做数学题,他真的会哭。而我呢,让我学奥数,我就哭。后来,这位小哥年纪轻轻,就已经是清华计算机系的讲师了。

有小学英语口语接近老外的,每次外宾来,她当翻译。这位小姐姐后来上北大了。

幼儿园开始就会讲三国的,他虽然是学理科的,后来在清华附中语文也考年级第一,他后来上清华。

还有各种各样的学霸,遍地都是,很多最后去了清华北大,然后出国深造,步入学术界。

似乎,这些人在外人看来的,走的是正路,而我,简直就是剑走偏锋。

除去学习的心理压力之外, 我父母反而对我期待不是很高。虽然清华北大是他们母校,他们似乎对我能不能成为他们校友这事,不是很积极。

这一点,我看了其他一些清北家长的回答,似乎是个共性,他们对孩子发展,看的更开,更开明。

父亲也常说,当年自己没有选择,只能拼命学习,虽然上了清华,但是也牺牲了很多东西。

有时候父母之间会调侃两所学校,比如我爸看完新闻,会对我妈说,你看这事,都是你们北大干的。

对我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对学校的学习实在提不起兴趣。周围学霸们大多在提前学习,上奥数,学英语。而我一去补习班就喜欢和小朋友们说话,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要不是交了补习班的钱,估计他们早就想劝退了我。

大部分心思没有在学习上,除了课外爱看各种历史书和文学书以外,我天天琢磨的都是怎么赶紧把作业应付完,然后看动画片。

但是看书这件事情,我坚持的不错,书读的多,人思考的深度真的不一样。

父亲的清华,母亲的北大

清华毕业的人喜欢抱团,清华毕业生做事情,一定喜欢先找校友,见面后说自己是某届的,我爸的主要人脉就是清华校友,一般到一个地方,都会去找校友会。然后双方交换完名片后,有时开始互相认学长和学弟

北大不太一样,之前有个段子说,清华10个人去参加宴会,一定会坐在一起。北大10个人去参加宴会,10个人一人做一桌子,然后成为那一桌子的领袖。

说得太对了,老北大更加自由和包容, 敢为天下先,清华则是倡导又红又专,做红色工程师。

我父母是80年代的清华北大学生,后来新东方,不是教你做饭的那个,俞敏洪是我妈的学长,百度李彦宏是同一个专业的学弟。 我

除此之外,小时候经常听他们说,哪个老同学在美国某个大学当教授。

当时那个年代, 清华北大的优秀毕业生都去美国深造,然后留在美国当学者的太多了。

怪不得后来有人讽刺说,清华100年前是留美预科学校,100年后似乎本质没有变化。

幼儿园时候,我在清华和我爸,去看我爸一个高中一起考上清华的同学,一位在清华学自动化专业的叔叔。

这位叔叔马上要去新加坡读博士了。后来这位叔叔在新加坡的一家机器人公司做首席科学家。

我再见到这位叔时候,已经是二十多年后了。他在2012年回国创业,走的浙江省人才引进,做的也是机器人,但不是那种附加值很低的部分,是一项只有日本和美国才做的很好的高端技术。

这位叔叔说,中国目前制造业,很像十几到二十年前的汽车行业,不能直走低端路线,要有自主研发的能力。

不然,假如哪天西方封锁你上游的核心技术,一夜回到解放前。

还有另外一位校友,和我爸一届的,清华电子系,现在在做风险投资,主要投的是芯片和其他高端技术,这个领域对人才要求太高,了而且投入大,回报很慢。

但是在他看来,明知艰难,也得做,因为华为和中兴的事情后,我们国家不能只在做给人代加工的生产制造了。

后来由于父亲工作原因,采访了老一批清华北大的老学者,比如季羡林老先生,还有两弹一星的元勋。

当时我开始读了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有课文后来是我们小学学的。 这位30年代清华毕业生,后来的北大教授。

父亲用自己行动,践行者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也通过言传身教,告诉我什么是清华的”行胜于言“。

他周围清华的校友更让我看到,这一代清华人的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而母亲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养成了爱阅读和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这个习惯从上学保持到现在工作。 鼓励我看各种书,更鼓励我读完书以后,要定期输出。

小时候和我讨论各种人文类的思想和观点,从她身上看到北大思想自由和包容。

我喜欢读文史哲类图书,没有功利性那样的大量阅读,不得不说是北大母亲的功劳。似乎清华北大的人,我感觉不出什么神秘感,感觉都是普通人。

北大的校友,除了去了美国深造后,当教授的,也有当初研究国际法,去国际法庭的。也有在外交部的,后来驻外。继续在北大教书的也有很多。

当然也有“某青年教师,私自在校外办补习班,严重干扰教学秩序,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予开除的。“ 这位是《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原型就是新东方的俞敏洪。

那个年代,很多人发展的路线也就是毕业去央企,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然后稳定的过一生。

除非是实在体制内混不下的,才会去下海,然后很多创业也很成功。

小时候我觉得他们这样的生活好像有些无聊。

我一直不是学习出类拔萃的,说实话。但是,看了这么多清北的学生呢,我觉得中学和以前阶段学习呢,很多人的努力程度都没到拼智力的时候。

中学的学习,大部分考试很标准化,你的老师已经研究透了,一定要好好跟着你的老师学,可以少走弯路。

此外,清华北大学生,自学能力非常强,老师的作用是指点方向,不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再喂给你。

大学以后,学习真的是要靠自学的。 很多家长希望老师能特别负责,像保姆一样对自己孩子的学习照顾的无微不至。

但通过我的观察,真正拔尖的学生,不是这么学出来的。 一定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之前我说过,我的奶奶字不认识几个,但是为啥培养了我爸。我觉得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过去的农村妇女,生活的无比艰辛。即使遇到很大困难,奶奶上火的牙都掉了,第二天也要继续为家里操持。

“你奶奶一辈子努力靠自己克服困难“ 我奶奶说,这一点深深影响了我爸,难道这就是清华的“自强不息”吗?

但是在十几岁那样的年龄,很多人是没有啥学习动力的,也没有兴趣,更不知道以后考个大学的意味着什么。

于是,那些早点懂事开始行动的孩子,但是智力,毅力,运气,体力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大概率都会在高考中脱颖而出。

但是我和清北父母学到的重要一点,就是,无时无刻都需要学习,学习不是离开学校就完成的。你要想发展的更好,必须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随着我慢慢长大,逐渐知道了当初自己不爱学习,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 所以后来开始,每天不管多忙,都主动学习。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

走自己的路:不活在父母的光环下

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读书了,本科读了历史专业,可能受到母亲影响很大,当时母亲就是文科历史很好,考上的北大。

后来,作为从山东考上清北的父母来说,自己孩子在北京还上不了清北,那还不如早点留学去,别给我们丢人了。

即使我选择历史专业, 周围人都觉得没用,但是我父母很支持,这是因为他们直到大学的真正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工作,而是培养一个人。

虽然部分清华北大的人,外人看来会很得瑟,但是我完全理解, 至少他们还是有美好的志向,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精致的功利主义者。

总的来说,清北的人,是有情怀的, 可能会一直保持这一份理想主义,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初心吧。

但是呢,最为清华北大本科毕业的孩子,我也希望能依靠的是个人奋斗,而不是父母的光环下。


正如当初清华附中的一句话:今天我以清华附中为骄傲,明天清华附中以我为自豪。

人的一生,不能一直活在别人的光环里。

即使父母清华北大,他们也希望有一天,能为子女而自豪。

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故乡在哪,出生在山东,长在北京海淀。

直到后来陪父亲到清华转的时候,爸爸就会说,看,这就是你的家。

在思念家乡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荷塘的月色。

还有自《荷塘》的作者朱自清先生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穷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