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清华北大天才只能自卑一辈子吗?

      最近看了电影《无问东西》,电影里几位主人公为理想奋斗终生,他们短暂却壮烈的人生让我思索很久。联想到 2014年的《奇葩说》中高晓松炮轰梁植的视频。在这个节目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梁植在学习了金融、法律和新闻三个专业之后,带着迷茫的眼神来到节目问肄业于清华的高晓松,自己该去找什么样的工作。一个拿下顶尖名校最高学位并且各方面素质超群的年轻人却迷茫地望着人生十字路口,不知如何选择。这绝不是他能力不够,而是他的人生定位出现了问题。很多人批判高校教育出了问题,本应是精英教育却最后沦为职业教育。但根源只在大学吗?

在许多80、90后的记忆中,小时候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你长大了想干啥?标准答案是上清华、北大,或者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宇航员等。如果有人说自己想当厨师,那他一定会被认为没出息。长大想干什么是一个最基本的关于理想的问题。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志当存高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是当我们细细地追问什么样的理想才是高远的,什么样的理想才能让中华崛起时,很多孩子是惘然的。通常在父母的提示下,孩子眼神木然地说出标准答案,我将来长大了要去清华北大读硕士,读博士。可是读完清华北大的博士以后的人生又该怎么办呢?

有一个关于登山运动员的著名的故事:一位著名的登山运动员在攀登完珠穆朗玛峰后,选择以自杀来结束他的人生。人们很惊诧为什么他的人生那么成功却要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前好友说,他生前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因为他从小立下志向要攀登上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可是当他达到了这个多年的愿望后,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往何处去,做什么事情都无法使内心得到满足,甚至无法打起精神来,这样的状况让他倍感失望,长久以往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外人眼中他的人生已经很成功了,但是在他自己眼中,达到目标的自己一无所长,没有目标的人生空虚无聊,因此他选择了死亡。不合理的人生定位把他的生命指向了死亡的深渊。

当我们打开历年清华北大的录取数据时,我们发现与每年数百万的高考人数比,能入学清华北大的学子可谓凤毛麟角。这样一个小概率事件,家长怎么能确保一定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如果让孩子的人生必须定位在这两所名校或者其他名校身上,孩子却没有能力达到,是不是会觉得人生落差太大,从而产生悲观自卑的情绪。退一步说就算孩子有能力,可是如此灌输真的是他想要的吗?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经常会有这样的闹剧发生,学校的第一名被家长和学校鼓动填报清华北大,但孩子内心想去的是人大。但胳膊拗不过大腿,孩子最终还是填报了清华或者北大,成绩公布距离清华错了几分,但成绩刚好能上人大。这样的结果让人倍感滑稽。家庭学校对名校尤其是那几所顶尖名校的狂热追捧不得不让人深思。

伍继红和人大录取通知书

以名校为人生目标就一定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吗?前段时间,人大女毕业生伍继红生了6个孩子沦为赤贫的新闻让人惊诧。当然名校会带来很多资源,伍继红事件曝光后许多人大校友积极为改善她的生活而捐款和奔走。但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到伍继红身上,我们会发现伍继红除了考学,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一无所知。在考取北京市公务员失败后,她先后在教育机构、工厂工作过,随波逐流式的嫁人生子。她似乎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对现状永不满足、有未来不懈追求,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它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等等,但最核心的问题是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的职业理想也好生活理想也罢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因为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我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过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这才是我们应当在鸡零狗碎的生活中追问自己一生的问题。

        所以,孩子,你的人生理想不应只是清华北大,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可能性等着你去探索,在的成长道路上。你要慢慢地思考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你再去选择成就的路径,最后过你内心真正热爱的生活,无问西东!

  • 最近伍继红火了,不是因为她得了什么国际大奖,而是因为她的人生落魄,落魄的人不计可数,但她不只是境遇可怜,更是戳破了...

  • 小时候,“别人家孩子”总是懂礼貌,爱学习; 读书时,“你们上一届”总是纪律好,成绩高; 还有一种,叫“别人的学校”...

  • sublime这个工具很帅,最近开始使用。但是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侧栏目录下,文件名是中文的会显示乱码 侧栏字体的...

  • 转眼又到了一年的冬天,又到了腿上长猫的时节。 虽然广州的冬天迟迟未来,但小蛋依然循着时节的变化,一年一度的开始了窝...

  • 一 有时候 会想找个朋友说说话 就在朋友圈里来回地翻 可找来找去 犹犹豫豫 编了删 删了编 不知道发给谁好 也不知...

她曾被马云邀请敲响纳斯达克的开市钟声;

她是一位没文化的工人,却诠释了什么叫“中国式教育”;

她养育了87个孩子,九成考上大学,其中有20个考入北大清华;

今年高考,三个参加高考的孩子,分别被中国公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录取。

1979年,19岁的麦琼方是百色市人民医院洗衣房的一名勤杂工。那一年,达江乡一个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男孩被桂林一所大专录取,但没钱买去桂林的车票。麦琼方碰巧得知这个情况,决定资助这个家贫但有出息的孩子。

1983年,田林县平洋屯的一名瑶族妇女看病住院,没人照顾,出于好心,麦琼方给这位妇女送了一个多月的饭。后来,麦琼方到平洋屯看望这名妇女,发现山里人缺衣少粮。回到城里,她开始收集旧衣物,再买些吃的,用扁担挑着送到山里。

从那时起,资助贫困山区和贫家学子,成了麦琼方一辈子的事。

算上自己唯一的亲生儿子,至今已经有87个孩子叫麦琼方“妈妈”。她不仅资助这些孩子上学,还把无人抚养的孤儿接到家里住。

80多个孩子,每一个都在麦琼方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迹。

1989年,百色一对夫妻在车祸中丧生,麦琼方收养了他们的儿子林海(化名),供他到大学毕业,成为公务员。2009年,不幸再次降临到林海身上,他被检查出了胃癌。这时候,又是麦琼方四处筹钱,送他到香港治疗。

巴马女孩覃斯洁早年失去母亲,父亲外出打工音信全无,她和妹妹覃疏桐相依为命。麦琼方将妹妹覃疏桐带到百色,送到希望小学读书,又把打工供妹妹读书的覃斯洁从广东叫回来,让她先在医院食堂做了半年工,然后托人送到百色三中读书。2011年,覃斯洁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

淡群茜妈妈改嫁,爸爸没有固定工作。家庭状况让她敏感自卑,常常暗自垂泪。被麦妈妈带回家后,淡群茜发现这个家有好多兄弟姐妹,这让她远离了孤单,感到温暖。在她偶尔为身世失落难过时,麦琼方会给她做鬼脸,逗她开心,和她谈心,为她排忧。后来读了助产专业的淡群茜的愿望,是毕业后去国外边工作边深造,努力赚钱,把“麦妈妈”接到身边,不再让她劳累。

孤儿冰冰(音)是10岁时被接进家门的。她在练习跳水时,一只手臂骨折,在麦琼方的鼓励下,她靠单手读书写字并考上大学,还参加残奥会游泳比赛拿到了金牌。

不幸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幸。但是一旦走进麦琼方的家门,他们就是被一视同仁的孩子。

每个考上大学的孩子,麦琼方给他们每人每月500元生活费,而她的亲生儿子,每月只有400元。

在那间“睡10个孩子”的房间,摆下两张高低床之后,就只剩下很窄的过道了。她的亲生儿子上初中后,平时都住校,周末回家睡地铺,没再睡过自己的床。但是他从不曾埋怨母亲,反而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一样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麦琼方的家里,进门左手边摆着地铺,右边墙摆着沙发。地铺可以睡两个孩子,沙发睡两个孩子。房间里放着高低床,可以睡10个孩子。

87个孩子,如今九成考上了大学, 47人在国外工作学习。

没有人可以像她一样,可以自豪地跟人说,她家沙发上,出过11位清华大学毕业生,9位北京大学毕业生。

床多、棉被多、锅碗多、凳子多。这是麦琼方家里的四多。最多的时候,家里住了14个孩子,7天煮了90斤大米。

麦琼方工资不高,为养活这些孩子,她长年利用业余时间打两份工。每天从医院下班后,还要去夜市帮摊位串烤串、洗碗,深夜又去给单位守大门。

她还自己开荒种菜,又在地头搭起猪圈、鸡舍,自己养鱼养猪,养鸡养狗,还种了木瓜、芒果等果树。

即便已经非常辛苦,但麦琼方仍一直坚持往山里送衣物。

这些年,麦琼方挑坏了十八根扁担。她还曾失足跌落悬崖,直到深夜才苏醒过来。

在她的带动下,结婚后丈夫也成了扁担队员,儿子4岁时成了小扁担队员,麦琼方给他找了一根小扁担,让他挑几件衣服一起进山。

他们的足迹延伸到田林、隆林、凌云等县区的数十个偏远村屯,送进山的旧衣物,几十年下来估算有几十吨。

走进麦家门,孩子们都变得很懂事,课余时间会帮着种菜、喂猪、喂鸡,还帮忙做手工挣点钱。

在学习上,孩子们自发形成了传帮带,高年级的辅导低年级的,学习好的帮助基础差的。

“我教不了孩子们知识,我只能教会他们做人。”麦琼方说。在这个大家庭里,她是家长,也像班主任,不过她的教育方法很简单,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返璞归真。

麦琼方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孩子,有人觉得不可思议,有人想把自己娇生惯养的孩子送来改造。

麦琼方说:我不能让人家来。他们的孩子都是一个孩子几个人疼,我的孩子是一个人疼几个;他们孩子像是天,我的孩子是地里的庄稼。环境不一样,来了又走了,还是那个环境,没有用。

麦家的孩子很团结,兄弟姐妹在一起相互帮助,平时从不争吵,遇事则有担当。

孤儿小虎(化名)曾被社会青年骗说去挣钱离家出走,不料染上毒瘾。麦琼方找遍了大街小巷,花了大半月找到瘦成柴的小虎。小虎把麦琼方的手臂咬得鲜血淋淋,留下了疤痕。为了帮他戒毒,麦琼方将他关在家里。就算是这样,还是有人从窗户里把毒品吊上去给他。在广东某部队服役的一位哥哥得知情况后,说,“把弟弟送来给我管吧”。后来,小虎在这位哥哥帮助下,戒毒成功,考上了香港一所大学。

曾有记者问麦琼方,坚持奉献爱心的动力是什么。麦琼方回答,1979年开始做时,不知道什么叫献爱心,只是做想做的事情。等到后来再去,这家的女人来说,你给我的衣服很合身;那家的女人来说,你给带来的衣服很暖和,就特别高兴,就忍不住要做下去。

2014年,麦琼方获得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奖励。天天正能量平台以褒奖和弘扬凡人善举为宗旨,把这些鲜为人知的凡人善举推送给大众。

2015年,双十一盛典在北京水立方举办。纳斯达克将当天开市敲钟仪式放在水立方盛典现场,麦琼方作为天天正能量获奖代表,被邀请和马云一起敲钟。

“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六载,没有终点;一根根爱的扁担,装满无私的奉献,压弯了她的肩。而我们在她的笑脸上看到,行善是快乐的。”这是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平台给麦琼方的颁奖词。

这种褒奖和弘扬,给麦琼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是理解她的人多了。

以前,围绕着麦琼方有不少风凉话,不是对她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就是认为她必是有所企图。就曾有人说她:“你有这么多孩子,他们工作后,每人给你500元生活费,你就可以舒舒服服地养老了。”

其次是支持她的人多了。有几家当地企业的老板,看到关于麦琼方的报道后,发动自家员工捐款捐物,有的还派车帮她把衣物送进大山。

这些年,麦琼方获得的支撑,除了自力更生,就只有自己的兄妹了。但是,当关于她的报道传开之后,很多邻居变成了“麦琼方”。

她放在小区单车棚的两个大木箱,总是不用多久,就被邻居悄悄地放满了衣物或粮油。

还有让麦琼方自豪的,她的孩子们如今也在积极参与所在地的公益活动。比如,旅居美国、英国等地的孩子们组建起了爱心网络,发起了援助非洲的行动。

旅居海外的孩子们邀请麦琼方到非洲参加公益活动时的留影

麦琼方说,她资助抚养这么多孩子,从来没想过要一分钱回报。她只希望他们赚钱了,能够像自己一样,去帮助有需要的人,去体会妈妈的心情。

有一个孩子,却给了她异乎寻常的回报。

“他很调皮,总是给我惊喜。”这个叫黄俊的孩子,因父母过世,初中毕业时被麦琼方接来家里。

高中毕业后,黄俊选择了当兵。有一年冬天,他写信回来报喜,“妈,我战友很想吃你做的椒盐虾,我想带她来我们家过年”。

这个消息让麦琼方充满期待。不料,黄俊在外出途中遇到两个小孩掉进冰窟窿,他下水救人,在救出两个孩子后,自己却没能上来。

部队通知麦琼方去一下,她还以为他立功了,又要给自己惊喜。可是到了部队后,她始终没见到儿子,战友们总是说,“他出任务了”。最后,部队的干部让她有个心理准备,她的心顿时就凉了,“我做了他最爱吃的椒盐虾,没想到我们会以这种方式见面”。

黄俊是麦琼方一生中最大的骄傲和痛。

直到多年以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依旧泪流满面:“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两个孩子,我真没白养他。”

详情关注:北大清华凯旋游学官网(北大清华高考状元学习力研学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智商都很高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