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接纳孩子的症状?

提到多动症的校园干预,很多家长都会先在心里纠结一个问题:

孩子存在注意缺陷/多动冲动方面的问题,到底要不要告诉学校和老师?

如果不说出来,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即使家长不提前告知老师,老师也能根据孩子好动、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问题行为推断一二。

与其等到老师让家长到学校去被动沟通,不如提前将孩子的情况告知老师,争取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
毕竟要想帮助多动症孩子,除了家长,老师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家长要如何与老师有效沟通、获得老师的支持呢?家长不妨试试这样做。

 接受现实,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② 分享信息,帮助老师了解多动症。

③ 积极治疗,改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1、接受现实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第一,家长要接纳孩子,不要愤怒、不要质疑,而要感到庆幸。

孩子是多动症,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他表现出冲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问题,就和人们难过了会伤心、会哭一样,这是基本的反应和表现。

我们也可以将这些表现视为自救和求助的信号。

感谢孩子现在受到疾病的伤害后有了反应和表现,而不是沉默不语,酝酿着更大的创伤,将来带出更多的问题。

第二,家长要放下评判和急躁,回归当下,看到真实的孩子。

只有看见孩子,才能理解孩子。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原因要从家长的教养方式、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去反思和寻找。

对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结果,家长需要做的是静心观察,看到孩子内在的渴求和需要,找到原因。然后从源头慢慢改变,而不是简单地纠正孩子的行为结果。

第三,家长需要觉察的能力,和孩子共同成长。

在寻找问题原因的过程中,如同照镜子一般,家长会发现自己养育方式的有哪里需要改进。

要正确看待这些不足,接纳自己的过往,接纳了才能生发出改变的力量,在每一次动怒、失控之后,反省发生了什么,以及如何防止相同事件的再次发生。

2、分享知识帮助老师了解多动症

人们对事情的误解多半是因为不了解,老师认为孩子调皮捣蛋是家长没有好好教育也是如此。

所以,家长把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比如孩子调皮捣蛋、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多动症的原因。

他需要专业干预训练、家庭训练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帮助。

在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全面,说明孩子的优缺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只有完全了解后,老师才知道如何引导其他孩子们去面对别人的不同。

这样才能迅速的了解孩子的状况,找到对待孩子最适合的方法,缩短跟孩子的磨合期,也减少他融入班级的痛苦。

其实学校的老师们也是很愿意去帮助这些孩子的。而且国家有政策支持。
所以,家长一定要积极和学校、老师沟通,让校园干预与专业干预和家庭训练有效配合起来,让孩子早日康复!

在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同时,还需要积极给孩子干预改善。让老师看到你和孩子正在努力,也是获得老师支持的一种方式。

3、积极干预改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有的家长一听到医生说孩子的问题要进行医学治疗就很抗拒,其实家长的担心都很正常,毕竟孩子比较小。

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问题比较严重,比如孩子经常在学校捣乱、打同学、上课乱跑扰乱课堂秩序……

这样老师、同学、其他家长自然会对他有很大的意见,这对孩子的自信心伤害非常大,久而久之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这时候,家长应该考虑接受专业的医学治疗来控制症状。

专业的医学治疗大体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

最后,其实学校的老师们也是很愿意去帮助这些孩子的。而且国家有政策支持。
所以,家长一定要积极和学校、老师沟通,让校园干预与专业干预和家庭训练有效配合起来,让孩子早日康复!

美国一位心理学教授用3年的时间,研究了两万名青少年,研究发现:能够把日常生活的事情经常向父母倾诉的青少年,较少出现学习成绩欠佳或染上吸毒、酗酒等恶习的现象;多数的事实是,孩子满11岁之前,通常什么都跟父母说,父母总是他们最先想到的倾诉对象。但是从十二三岁到成年的那几年里,情况会变得完全相反,他们会先去找朋友倾诉,然后也许是老师或辅导员,最后才轮得上自己父母。同时,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感觉到,他们已经很难跟10几岁的子女进行足够的沟通。通过众多教育专家的研究和为人父母者的实践证明,以下六种方法是帮助父母消除与子女之间隔阂的好办法。

随着年龄的增大,许多青少年认为坐下来同父母细诉衷肠是一件很别扭的事。而对于父母来说,必须设法让子女觉得那样做是很自然的,其诀窍就是要让家里时时有一种“聆听的气氛”,这样孩子一旦遇上重要事情要跟人商谈,自然会来找你。要达到这个目的,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经常抽空陪伴孩子并做一个好听众,而晚饭是全家共聚的好机会。可惜这一点往往被一些父母忽视。同时,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很少同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如果每天晚饭时肯留心听儿女说话,会让儿女觉得自己受重视,而创造这样的“聆听气氛”会很有效。

2、学会与子女平行交谈

用平行交谈的方法跟青春期的儿女谈话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反应。所谓平行交谈,即父母与子女一起从事一些普通活动时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互相看着。这种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而对父母来说尤其如此。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一位父亲就很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我常常和14岁的儿子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候我们往往谈起某位老师或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我发现儿子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谈话,从这种活动中我也较好地了解到儿子的情况。”

3、 只做顾问不做“指导员”

有时父母提出的意见即使很好,孩子们也不喜欢,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指导员”,而是顾问——只会细心地聆听,协助他们做出抉择,不是插手来干预他们的事情而是建议他们改弦更张。要是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宜直接干预、批评,孩子不喜欢别人指出他们把事情搞得一塌糊涂,更不需要别人教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父母应该协助子女仔细检讨这件事,青少年往往能自行想出叫人拍案叫绝的解决方法。

4、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天地

青少年需要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并非完全由父母来控制,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渴望有自己的空间,父母尽量不要擅入他们的房间,不要让他们觉得只有跑到外面才会有这样的空间。一位家长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说:“孩子的房间里常常挤满了他的朋友,他们或谈天说地,或吃东西,或玩电子游戏,虽然经常吵吵嚷嚷,但我觉得这并不要紧,因为只要孩子没有变坏,很安全就行了。”

当代的青少年越来越渴求有自己的私生活,他们往往因此变得感情冷淡、喜欢独处,不肯与父母在一起。有些父母被十几岁的孩子避开或推开会感到很难过,其实这是青春期子女正常的表现,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尽管孩子想避开父母,却不希望父母也这样对待他们。

5、 把要说的话写下来

很多专家建议,做父母的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因为把话写下来,你的话就会显得很有分量,一般人会认为白纸黑字更加可信,而且可以一看再看。有一位美国的母亲发现她14岁的女儿已经开始同男孩子约会了,她想向女儿强调性爱可能引起的危险后果,但是每次刚刚开口,女儿就不耐烦地说:“这些我早就知道了。”于是这位母亲就写了封信给女儿,她在信中细说了她的忧虑,还说她知道自己不能对女儿凡事都要过问,然后她把信放在了女儿的床上。女儿一直没有表示收到过这封信,直到三年后的一天,母女俩正在厨房里忙着,女儿突然开口说道,她正在等待那个人的出现,因为“那封信影响了我”。

青少年通常不会把很多有关自己的事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也是这样,你应该把孩子告诉你的任何事情都视为礼物,加以珍视。曾有一位身为人母的同事,有一天她15岁的女儿回家后就抽抽搭搭地哭泣,但没有告诉她原因。于是她陪女儿坐在沙发上搂着她,过了一会儿,女儿就走出房间不哭了。那位母亲始终不知道女儿为什么哭,但她明白那一天女儿需要的不是自己的提问而是慰藉。几年后母女俩谈起这件事时,女儿已经记不起哭泣的原因,但是她说她记得当时母亲在她身边,而对女儿来说,母亲在身边才是最为重要的。

对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与之进行对话的过程,要不断地重新调整与孩子间的关系,要进行坦率的沟通。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引导者:一个成熟而明白事理、在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立即伸出双手援助的人。而对于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来说,看着自己的儿女慢慢地成长,并且渐渐地了解他们自己,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这就是最大的安慰。


原标题:他们去何处?星星的孩子,需要陪伴更需要社会接纳

  国际普遍做法是怎样?

  倡导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

  郭德华表示,从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来看,一般都倡导孤独症患者能够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创造机会让患者融入周围环境,但目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少有患者能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郭德华解释,一方面学校没有配备相应的师资,另一方面,儿童进入学校后可能很难与环境融合,“根本原因还在于缺乏师资,无法对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干预”,郭德华表示,在日本和台湾地区,孤独症儿童在入学前会接受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应选择普通学校(普通班或特教班)、特教班级等,学校也会结合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支持,这也是国际上比较常规的做法。

  另外,张俊之表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一些概念、情绪等,孤独症患者往往无法理解,“有的孤独症患者在看到抽水马桶抽水后会一直在旁边追问,不知道水到哪里去了,因为他不理解这是抽水马桶,而且他们很难表现出疼痛、需要等”,这类辅导需要的是特殊心理辅导,并非简单的心理疏导可以胜任。如果不被周围人群接纳,孤独症儿童反而容易变得更加敏感,症状有可能加剧。

  孤独症的发病机制是什么?患者一般属于低智商人群吗?

  25%患儿智商正常

  崔永华:跟所有的精神疾病一样,独孤症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在治疗时也没有特效药物,其中25%的患儿智商是正常的,75%的患者则存在智商低下,所以每个患者的能力、水平、病情等都有较大不同,举例来说,有些患者可以说话,但有些则无法做到,一些患者同时会伴随出现注意力差、精神难以集中等症状。

  郭德华:有些孤独症患者在某方面的能力可能远超普通人,如绘画、音乐、机械记忆等,但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更多工作还着眼于如何解决问题,涉及开发孤独症患者能力的内容还比较少。

  孤独症有特效药物吗?

  6岁之前是黄金治疗期

  崔永华: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容易区别,一般来说家长能够及时发现,但在孤独症的治疗方面,目前并没有特效药物,如果患儿伴随出现多动症症状、冲动行为等,我们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但这些药物仅针对伴随症状,对于孤独症的核心症状,目前并没有有效药物。

  对患者的早期干预很关键,一般6岁前是孤独症的黄金治疗时期,教育和训练是这一时期的干预方法,至于患儿恢复的程度,这与儿童自身的病情相关。对于病情不是很严重,智力正常的患儿来说,及时、恰当的干预可以使患者的智力接近正常儿童水平,如果本身基础病情较严重,即便进行干预,也很难恢复正常。

  孤独症目前的主要康复方式有哪些?

  医教结合为主要康复模式

  郭德华:孤独症患者的核心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技能的缺乏,无法跟周围环境进行正常的交流,也无法建立依恋、友谊等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行为的刻板和兴趣的狭窄,患者的关注面有效,只能适应某种固定模式。

  目前多采取医教结合的方式,以行为干预方法为主,医学干预为辅,通过特殊教育,一方面是通过行为干预的方法帮助其克服刻板的行为,同时通过融合教育影响其行为,即鼓励患者与正常环境、人群接触,帮助其逐渐建立正常、正确的行为。(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被父母接纳的孩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