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专学校因打架被学校劝退了该怎么办?

  因在寝室楼喊“你还相信光吗”等奥特曼动漫台词,山西省运城市河东一中3名高中生被劝退。同时,学校还发出“悬赏公告”,鼓励其他学生积极举报。2月2日,运城市盐湖区教育科技局发布通报认定,河东一中的处理明显失当,处理程序不严谨、方式简单粗暴,措辞不当。决定对校长全区通报批评,对该事件主要责任人政教副主任兼公寓办负责人调整工作岗位。此前,河东一中已公开致歉,承认学校管理任性,措辞不当,并表示不是真的劝退,只是让学生回家反省。

  该上学的继续上学,该做检查的做检查,该调离岗位的调离岗位……至此,这起迅速引发舆论狂潮的公共事件,算是波平浪静了。而奥特曼,也注定与这群中学生们的青葱岁月作别了。

  学校出面致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严肃处理,一切看上去似乎都不错。然而,即便如此,此事也不能就轻飘飘地翻篇,仍有重新检视的必要。

  一者,当事学校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认识到问题所在了吗?从学校的道歉信看,学校似乎并没有认识到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仍纠结于个别工作人员的管理任性,无非是希望把此事定性为偶发事件,甚至还与公众抠字眼,说什么此劝退不是真劝退,而是反省。这样的认知实在让人遗憾,也难以取信于社会。相关人员轻轻松松就对3名学生作出了劝退决定,难道仅仅是任性而没有相关的赋权?如果没有外部舆论质疑,这个劝退难道不会真的成为开除?

  尤其恶劣的是,学校至始至终没有对“悬赏举报”一事做任何解释和说明,这样的选择性认错,令人担心。一名政教副主任能够熟练写下一则悬赏公告,表明该学校对这一方法的运用是十分娴熟的。必须明白,在当下很多学校,鼓励举报、鼓励告密,已经成为一种管理方法,不仅影响到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也严重破坏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河东一中理应对此有一个明确的态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装聋作哑,避而不谈。

  再者,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通报显然要深刻得多,但同样没有提及对“悬赏举报”的处理,只是笼统地说,学校教育理念陈旧、治理能力不足,这也让人担心,若不深刻检讨鼓励举报的错讹之处,难免以后会卷土重来。有鉴于此,当地应对此事有一个说法。

  教育理念落后可以有很多种解读,但不管怎么解读,也要对人这个受教育的主体有足够的尊重。学校应该有“成人之美”的雅量和办法,而不是动辄处理人。

  教育惩戒从来都是必要的,学生深夜不睡,在寝室楼喊叫影响到其他学生,也破坏了学校的管理规定,学校对此有相应的处置措施并无问题。但如果随意劝退,甚至搞扩大化、举报告密、人人自危,显然有悖于教育的宗旨。教书育人的本质是培养健康、阳光、积极的人,个别学生有干扰群体的行为,当然要批评,但这种批评一定应该建立在帮助、纠错的层面。

  学生喊的是奥特曼的台词“你还相信光吗”,透过这一事件的转变轨迹,审示这句话,意味深长。我们的教育不该是简单粗暴的代名词,而应该为生命点灯,把光照射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相信光。这才是真正的立德树人、泽被后学。(黄羊滩)

十年寒窗,一纸“劝退”?

近日,北京一中学火了!

据该校一名初三学生反映,自己领到了一张“自愿放弃中考”的申请书。


这是学校在进行生物地理“小中考”后,给分数低于63分、排名靠后的100名学生发放的申请书,由学生和家长商议后决定是否放弃中考,提前进入职高。

这一纸“劝退书”,无异于给成绩靠后的学生们下了定论,那就是:

“别中考了,你们去读职高吧,另谋一条出路”。

虽说55分流意味着一半的学生将分流到职高技校,成绩差被分流,已成定局。

但现在还未中考,学生就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下“自愿”分流,被迫放弃中考。

这一波操作,相当于还没上战场,就直接投降举白旗。

不仅剥夺了孩子的正当权利,更是重挫了孩子的自信心,让不少家长愤怒之余感到心凉。

而这只是万千初升高的冰山一角,当把话题展开,我们会发现现实往往比这个案例更让人心惊。


中考前被逼“劝退”,“差生”提前遭“放弃”,这样的情况,太多太多了!



早在2019年,深圳宝安的段先生就被儿子带回来的《自愿放弃中考申请书》,气上了热搜。


申请书是按照老师的意思手写的,带回去让家长签名。

不签字孩子都不敢去上学,在家里哭得很伤心,孩子说不知道怎么面对这样的情况。

试问哪一个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老师“劝退”中考,不感到心痛和难过?

问到学校,学校推脱说不知情。

问到老师,老师说:“不是真的让学生放弃中考,只是想通过让学生写申请书这个奇招,刺激一下学生,同时引起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家校结合促进学生进步。”

这样牵强的理由,谁信?

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奇招”,无疑是在孩子的自尊心上蹂躏,在还没有出社会前,就被分成三六九等,既残酷又让人寒心!


无独有偶,2019年,山东东明万福中学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也曝出,该校有100多名学生不能参加中考,被强制“分流”。


其中不乏对学生的PUA和洗脑:

“中考没希望,还不去现在去读职高”

“职高可以发展自己喜欢的方面”

“职高免学费,毕业了能找到好工作”

有的学生在拿到“弃考申请表”之后,觉得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愤怒之下撕掉了申请表。

有的学生因为受不了老师的“紧箍咒”,“自愿”选择了退学。

还有的听了老师对职高的描述,觉得自己反正也考不上高中,不如去读职高技校。

对还未成熟的学生,采用这样暗示或明示的方式,巧妙引导孩子“自愿放弃”,是一种过分的残忍。

学校,本应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如今却主动将学生拒之门外,连考试的机会都想剥夺,教育的初心何在?


为什么有的老师在初三下半学期,很紧迫地劝说学生去读职高,而不是中考结束之后再去?

我们究其原因,无外乎三点。

1、提高学校升学率和排名;

家长择校看什么? 升学率。

相关部门考察学校的教学质量时看什么? 升学率。

而劝退差生放弃中考,及格率和平均分就上去了,那么升学率和排名也就自然上去了,因此也让不少学校在这方面动了歪心思。

2、利益相关:推荐学生去中职或有提成;

关于推荐学生去中职学校的灰色利益链,其实一直都存在。

2020年,关于#部分民办中职一个生源最高卖6万#的新闻,飙上了热搜。


羊毛出在羊身上,中职院校通过高额“人头费”,吸引部分老师或学校推荐新生过来,再在新生身上榨取高额学费和生活费,形成一条完美闭环。

这其中,中职院校和普通中学是双赢,一个解决了新生入学率,一个解决了升学率。

但后果却是害了孩子,苦了家长。


3、出于老师的一片苦心

不可否认,确实有不少院校为了升学率和招生,在中考前费尽了“小心思”。

但对于绝大部分在校的老师来说,出发点其实还是希望学生有一个好的前程。

之所以这样做,一是怕耽误孩子宝贵的青春。

初三以后的学业压力、备考压力会更重,成绩靠后的孩子信心可能更受打击,容易丧失学习动力,还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对于学不进去的孩子,与其苦苦煎熬,不如早做打算,不耽误孩子的时间。

二是为孩子考虑其他出路。

每个孩子天资不同,特长不同,哪怕学习上不拔尖,但如果找到合适的赛道,在父母的引导下,也能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路来。

三是中考前报名职中,这时候很多优质的职业院校不光没有分数要求,还有不少优惠招生政策,孩子们可以选择余地也更多。

而如果中考后考得不太理想,那就只能去相对差点的职中。因为现在好一点的职中,同样有分数要求。



但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每个学生都有被公平对待的权力,受教育权和考试权是法律赋予学生的权利,任何人不能剥夺。

不管学生成绩的好坏,学校都没有权限“劝退”中考。

放弃中考,前提是“真自愿”。

父母们如果根据孩子历次的考试成绩和孩子自身的态度,觉得实在考不上高中,也不想在学校耗着,那么当然可以选择放弃中考,为孩子早做打算。

放不放弃中考直接上职高,应该是学生和家长深思熟虑的选择,而非被逼无奈的结果。


没有哪个家长愿意看到孩子,被迫上职高。

但话说回来,面对五五分流的制度,如果分数上不去,再着急无奈也无济于事。

上职高的根本问题,还是成绩上竞争弱, 这 本质上还是一场关于成绩的角逐。

年少的不少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抓住义务教育的学习机会,等到初三醒悟时再想努力,已经为时已晚。

但是没有关系,我们还可以在下个路口重新来过。

既然起点已经落后了,那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奔跑。

既然上不了普通高中,那就为优质职高和优质专业拼一把。

前段时间,一位#落榜小伙从打工仔到世界冠军#的新闻上了热搜。

要论起点,梁攀的起点可能比很多人都低得多:

中考落榜,父亲病重,迫于生计,年纪很小就跟着亲戚外出打工,端盘子、发传单、在工地搬砖……


比起同龄人,他过早地见识到了社会的残酷和在外打工的辛酸。

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意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

在外面看到那些有技能的人不光收入方面远高于他,发展前景也比他要好得多,而自己却干着又苦又累的劳动力,随时可能被替代。

难道这辈子就这样了吗?不甘心的梁攀在心里问自己。

思来想去,梁攀觉得还是应该回到学校,去学一门技能。

2013年,梁攀重新回到学校,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电机电器装配与维修专业。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让他倍感珍惜。

他经常课后蹭课,旁听其他老师的实习操作课,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每次刻苦钻研做出来一点东西就很有成就感。

六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拼搏终归是值得的。

2019年,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22岁的梁攀代表中国队夺得电子技术项目冠军,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奖牌零的突破。


梁攀说,从中考落榜生到现在这样一个世赛冠军,成为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当中,一定要全力以赴。

谁说职高是孩子人生的终点?

要知道,普高也有人混日子,职高也有人挑灯夜读。

人生的路千万条,起点低不可怕,只要肯努力,人生处处是逆袭的机会!

我们承认,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应试教育发展道路,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生就此开始走下坡路。

像梁攀一样,虽然没能在应试教育上走得更远,但尝试走职业技术路线,学一门好专业,同样可以成为 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型人才。

我们要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有其潜能和闪光点,有的擅长动脑,有的擅长动手,有的擅长创意。

只要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子,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擅长,同样可以大有可为!


花开 有早晚,成才有先后。

有的孩子开窍早,有的孩子开窍晚。

但后来者居上也有很多,我们不必因目前的成绩好坏,去定论孩子以后的人生。

十五六岁的年纪,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我们凭什么给他们下定论?

对于如今盛行的中考“劝退”现象,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利益熏心,让一个对世界还没有什么辨识能力的孩子,去选择未来的专业,决定未来的人生走向,终究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

很多的孩子,连一张初中毕业照都没拿到,就被草率地塞进了一些不知名的职业技校,胡乱地打发着迷茫懵懂的青春。

痛惜之余,也让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家长的缺位。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主动为孩子规划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提前了解相关院校的优劣,为孩子物色一个好高中、好职校、好专业,而不是被动地让孩子接受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

父母的认知,影响孩子的命运。

对于孩子,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目光和长期的规划,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特长和自我价值,才能在关键时刻找到更优的选择。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点个“在看”,希望孩子们都能在父母的引导下,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活出自己的那一份精彩!

荐语:致力于提供家庭教育、轻松育儿的方法和建议,让你的孩子成为其他妈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自今年3月7日开始,江西赣州某中学学生刘某接连给多部门写信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被校方多次“谈话”。本学期开学前,班主任以学校名义给其母亲发来一条微信:请刘某换一个学校。校方随后回应,此举系班主任个人行为,并称已多次上门劝其返校,但刘某拒绝返回学校继续上课。据悉,目前,涉事班主任已被学校解聘。

  多次实名举报,多次“被谈话”,最终遭到班主任“劝退提醒”,尽管劝退学生的班主任已经被学校劝退了,尽管县教育局及该中学都表态支持孩子重返校园,但,这几个月的刀来剑往,明眼人都能窥见其间的不堪。

  有几个问题值得好好追问一番:第一,在校生实名举报,且反映的是母校的问题,作为举报信息接收方,自然心里清楚信息泄露的打击报复概率。遗憾的是,刘某屡次举报,还是屡次被泄密。那么,这个监督举报机制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谁在通风报信、谁在拖延不决?第二,据当事人称,自从举报之后,“我的班主任、年级组长以及校长不断通过面谈和打电话的方式骚扰、威胁我和我妈。”要举证这些内容的真实性,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当媒体问及为何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一直没有回应刘某的举报,当地教育局综治办主任表示是“为了避免让孩子陷入舆论漩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者对监督举报呈这种姿态,上级主管部门对孩子的正义感如此含混,校方“不断通过面谈和打电话的方式骚扰、威胁”,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有偿补课是个什么问题、违规收费是个什么性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都抵不过对孩子实名举报的打击报复来得愤懑而恶劣。尤为难得的是,刘某是在2016年9月以580分的中考成绩(满分780)考进该中学的,又因成绩排名年级第20位,成为学校“免费生”。换句话说,被刘某举报的“补课费”,他压根就不需要交。这种“多管闲事”的勇气和胆识,恐怕比掏钱后的举报更难能可贵。

  “如果所有人都选择将就,那这个世界就永远只能是凑合。”这话不是名人名言,是这名刘姓少年对举报事件的总结。拯救这个暂时不想上学的少年,是地方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而严查实名举报背后的疏漏,则是权力者回应舆论与民意的最好态度。一句话,哪怕是罚酒三杯,也请揪出泄露“因举报被劝退”学生信息者的真实姓名。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中专学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