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拱桥斜拉扣挂法是怎么样的?可以请人做专项施工方案吗?


12月12日(周日) 全天

同期参观桥隧创新成果展

2021桥隧工程可持续发展“大工程”论坛

2021桥隧工程技术创新“大师”论坛

同期参观桥隧创新成果展

2021桥隧产业技术及产品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暨第六届桥隧技术及产品创新大赛

大跨径拱桥建造技术创新论坛

山区长大桥隧技术发展论坛

桥隧结构智能监测与检测技术论坛

桥隧工程养护、维护与管理论坛

桥梁BIM技术发展论坛

桥梁钢结构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论坛

技术参观(郭家沱大桥)

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报名信息

【大跨径拱桥建造技术创新论坛】

【山区长大桥隧技术发展论坛】

【桥隧结构智能监测与检测技术论坛】

大跨径拱桥建造技术创新论坛

(12月14日上午、平行分会场)

1.《美兰法与美兰拱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陈宝春,国际拱桥大会永久性学术委员会(PSC-iCAB)秘书长、福州大学教授

摘要:美兰法源于奥地利工程师约瑟夫·美兰(Josef Melan)提出的专利,19世纪末开始在欧美起源发展,20世纪下半叶在日本、中国得到发展。中国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作为埋置拱架,为其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跨径250 m以上混凝土拱桥的主要施工方法,推动着大跨径混凝土拱桥的技术不断进步。本报告简要介绍美兰法与美兰拱的发展简史,讨论相关术语及其内涵、外延,对美兰法技术发展要点进行分析,最后总结美兰法与美兰拱的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方向。

2.《双飞翼特大中承复式钢箱拱桥关键施工技术》

刘祥,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道桥分公司项目经理、博士

摘要:乌兰木伦河3号桥全长348米,为世界同类型最大跨度的双飞翼中承复式钢箱拱桥,主拱结构向道路中心线外倾斜17度,副拱结构向道路中心线内倾45度。桥梁形成双飞翼造型,寓意鲲鹏展翅、草原雄鹰。大桥建设过程中,广西路桥集团坚持科技创新,在装备研发、信息化应用、工艺工法改进等方面实现多项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本次报告从钢结构加工制造、上部结构安装、体系转换、桥面铺装、BIM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该桥梁的关键施工技术进行介绍,为后续的景观桥梁建造提供技术积累。

3.《川藏铁路混凝土拱桥设计》

陈克坚,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摘要:川藏铁路列衣大桥位于高海拔、高寒、大温差、强紫外线及近活动断层地区,地处高陡边坡深切峡谷,主跨为1-236m钢管混凝土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报告以该桥为工程背景,介绍川藏铁路混凝土拱桥结构构造设计和近断层抗震设计、拱圈混凝土防开裂、拱圈外包混凝土快速施工等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山区铁路非对称拱桥工程应用》

严爱国,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摘要:大跨度拱桥为山区铁路常用桥型,针对山区复杂地形,非对称拱桥更易于适应复杂地形、地质,合理确定两侧拱脚位置,能减少对山体的开挖。张吉怀高铁酉水大桥结合地形,采用1-292m非对称拱桥,采用大直径钢管混凝土拱、每片拱为两管桁架,既有较大的竖向刚度、又方便施工,且经济性好、景观性优;拱上结构采用长联连续刚构体系的混(组)合梁、钢桁加立柱,不仅活动了较大体系水平刚度,且实现了拱上结构全装配化施工。

5.《600米级超大跨度拱桥设计探索与实践》

陈奉民,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桥梁所所长兼BIM中心主任

摘要:拱桥作为一种古老经典的桥型,具有承载力强、耐久性好、经济性省等诸多优势。大跨度拱桥包括混凝土拱桥、钢拱桥和钢管混凝土拱桥等在近些年取得长足发展,在高山峡谷等山区复杂建设条件下技术经济方面具备很强的竞争力。600m级跨度的拱桥在设计、建设技术方面已渐趋成熟,报告以重庆目前正在进行前期设计的主跨606m上承式拱桥——凤来特大桥为案例,介绍大跨度拱桥的设计构思及关键技术解决方案。

6.《大跨度拱桥施工监控中的技术关键》

周水兴,重庆交通大学教授

摘要:分环分段浇筑施工的混凝土拱桥,分段长度是施工及监控的关键,提出用名义应力和名义变形曲线来确定分段浇筑长度;采用悬臂浇筑法施工的混凝土拱桥,为确保混凝土拉应力在控制范围内,提出用改进应力平衡法计算扣索力,实现扣索一次张拉或拆除;针对多节段不平衡悬臂拼装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提出“整体-分段”方法计算扣索力和节段预抬量,采用钢管拱安装线形计算程序,根据任意点的桩号和高程,实时计算出测点高程和桩号,提升了监控精度和施工效率。

7.《山区拱桥技术发展与展望》

张胜林,贵州省公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摘要:拱桥是山区首选的桥型,山区特殊的地形和建设条件,使得拱桥的结构形式丰富多彩,建造工艺也是“一桥一景”。本文通过对不同跨径拱桥、结构形式以及配套的施工工艺的介绍,呈现近二十年拱桥技术特点及发展历程;同时,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探索运营期较长的桥梁如何延长生命力,新建桥梁向装配化、智能化建造发展的技术路径。

8.《广西天峨龙滩特大桥设计简介》

商从晋,广西交通设计集团桥梁隧道设计院院总工程师

摘要:天峨龙滩特大桥是广西南天高速公路的一座特大桥,大桥采用计算跨径600米的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桥型,跨度超过目前已建成同类型的北盘江大桥150m,总跨度也同时超越了目前最大跨度的钢拱桥和钢管混凝土拱桥,作为核心受力部分是混凝土材料的结构,天峨龙滩特大桥建成后不仅仅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拱桥,也标志着混凝土结构的一个历史性跨越。本次报告将向各位专家简要介绍一下大桥的设计情况,汇报主要的设计参数以方便同行参考。

9.《中下承式拱桥桥面系的改进研究》

张哲,辽宁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摘要:我国是桥梁大国,近年来桥梁建设事业高速发展,建成各类特大型桥梁数量位居世界首位。拱桥作为一种在中等跨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桥型,在过去的几十年的实践中被大量采用。拱桥桥面系的构造是否合理对拱桥的整体和局部刚度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对于“横梁加桥面板的无纵梁桥面系”结构,由于刚度小,造成桥面上行车的舒适度差的缺陷;当吊杆因疲劳发生断裂时,横梁会失去支撑,引发桥面板的坍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采用“钢箱梁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纵梁的加固方法及增加小边跨提高主梁刚度的设计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桥面的刚度和整体性,不仅可以减小行车引起的振动,而且杜绝了因吊杆断裂而发生落梁的事故。

10.《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提篮拱桥关键施工技术》

马文辉,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道桥分公司总工办副主任

摘要:沙尾左江特大桥主跨达360m,是目前世界上在建跨径最大的钢管混凝土提篮拱桥,在结构上首次将咬合桩与拱座基础相结合,在工艺上首次采用正吊正扣技术吊装提篮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为此,本报告从咬合桩止水帷幕施工、缆索吊装斜拉扣挂设计及施工、提篮式拱桥拱肋吊装等方面介绍沙尾左江特大桥的关键施工技术。该桥采用正吊正扣技术吊装拱肋,不断节省了塔架用量,大幅度降低了施工成本,还克服提篮拱桥拱肋高空就位难度大、拱肋竖向倾斜角度调整难、拱肋安装标高及轴线精确控制难等技术难题。

山区长大桥隧技术发展论坛

(12月14日上午、平行分会场)

1.《重庆桥梁建设综述及发展展望》

崔英明,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桥梁所总工程师

摘要: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级中心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受重庆的特殊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桥梁数量众多、类型齐全,有“中国桥都”、“万桥之都”之称。重庆桥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仅跨越长江和嘉陵江的桥梁已突破100座,各类桥梁已建成有13000余座。报告以近年重庆桥梁的发展,结合桥梁建造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对桥梁在快速化建造技术、BIM应用、结构创新、运维管理方面对重庆桥梁的发展提出展望

2.《山区悬索桥设计创新》

杨健,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摘要:由于场地条件的限制,山区悬索桥的设计与施工面临着诸多难题,报告中以三座悬索桥的建设为实例,介绍多项悬索桥创新技术。

3.《山区复杂风场无辅助墩斜拉桥关键技术与实践》

侯旭,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桥梁工程设计院院长

摘要:报告以108国道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建设为背景,优化风观测站设置,采取多方案风洞试验,准确分析复杂峡谷口风场环境与影响,按各阶段不利影响,提出施工期、运营期的对应设计措施,确保大桥顺利建成通车,可为黄河同类型桥梁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4.《山区复杂建设条件下隧道式锚碇设计关键技术》

郑升宝,中铁长江交通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桥梁所副所长

摘要:白帝城长江大桥位于奉节夔门,毗邻白帝城、瞿塘峡峡口,桥梁建设环境复杂、环境脆弱、地质条件差。受建设条件限制,奉节岸锚碇采用隧道式锚碇,位于宝塔坪隧道和夔门酒店下方,拆迁难度大,距离近,干扰大,围岩等级低。从环境保护、避免拆迁、降低隧道与隧道式锚碇互相干扰、保证隧道式锚碇受力性能考虑,对隧道式锚碇进行了总体设计,对隧道式锚碇构造设计、开挖、支护技术进行了阐述。

5.《山区桥梁抗震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念》

王克海,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摘要:结合报告人近30年桥梁抗震研究的实践及桥梁震害、特别是汶川地震的震害经验,围绕桥梁抗震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念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1.桥梁结构静力学VS桥梁结构动力学;2.地震动参数VS地震烈度;3.板式橡胶支座VS“高阻尼支座”;4.桥梁抗震的基本理念。

6.《铁路大跨度山地拱桥建造技术》

田波,中铁十八局集团桥梁工程技术研究院主任

摘要:拱桥与山区V形峡谷地形契合度高,跨越能力大,整体刚度大,使得大跨度拱桥成为艰险山区铁路跨越峡谷地形首选的桥型结构。早期的大跨度拱桥都是石拱桥,为了提高跨越能力,突破石材的限制,铸铁、锻铁、混凝土、钢材等新材料一出现,就很快被用于拱桥建造。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铁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铁路拱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报告从钢拱桥、混凝土拱桥以及钢管混凝土等拱桥介绍了铁路拱桥的发展。并结合云桂铁路南盘江特大桥着重介绍了劲性骨架法施工工艺。

7.《山区特大桥深水承台嵌岩基础的施工决策-白沙长江大桥基础施工为例》

裴宾嘉,四川路桥集团大桥分公司总工程师

摘要:山区河流河床一般具有坡陡、覆盖层薄、水流急、汛期水位高、大型浮吊等无法进入施工区的特点。四川泸州白沙长江大桥3号主墩位于主河槽旁的陡斜坡部分裸露基岩内深达9m、水流湍急、水深近20m;基础施工受航道及国家珍稀鱼类保护区限制,无法施工水下爆破。施工过程面临钢围堰刃脚无嵌入槽、堰体下滑移位及无封底砼后堰内阻水困难等重大风险。通过结合四川路桥已有大量长江中上游流域桥梁的水下基础施工经验,采取适应山区长江上游河床特点的钢围堰创新结构及多种止水工艺等措施,成功地完成了主墩基础基岩水下开挖,为山区桥梁水下基础施工创新了一种无封底异形围堰施工方法,经济且安全地解决了通航及环保要求带来的特大桥水下基础嵌岩施工的难题。

8.《长江上游桥梁施工典型技术》

王殿永,中建桥梁有限公司总经理

摘要:主要就中建桥梁桥梁有限公司在长江上游施工的桥梁工程为案例,结合现有塔梁施工的典型技术进行交流,具体综合桥型结构、水文地质、地理环境等综合选用,同时如何做好技术的改进、经济创效、节能环保和保障安全质量。

9.《复杂地形公路隧道建设岩溶风险控制技术探索》

李洋溢,广西交通设计集团第一道桥设计院总工程师

摘要:本报告基于广西地区岩溶公路隧道的建设现状,为降低公路隧道建设过程中岩溶带来的安全风险,在场区地形复杂,进入困难,勘察手段有限的条件下,探索采用无人机三维倾斜摄影、半航空物探、常规超前预报(物探和钻探)、SLAM激光雷达扫描测量、BIM正向设计、三维地质建模与构造识别等应用技术辅助进行综合地质勘察、预报岩溶,评估风险并指导隧道预设计、施工期动态设计和岩溶处治进行论述。

10.《昌宁隧道竖井辅助施工及软岩大变形围岩NPR锚索主动支护技术探讨》

杨康,广西路桥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路面分公司项目经理

摘要:高速公路领域基本未采用竖井作为辅助通道进行隧道正洞施工,有必要开展竖井辅助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及研究,发挥其加快施工进度积极作用,以确保隧道主体结构安全、快速、优质、高效的完成。软岩大变形NPR锚索控制技术采用高预紧力恒阻锚索相互作用下的岩体组合梁及悬吊作用,主动加固围岩,有效遏制了软岩大变形,有效验证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高预紧力恒阻锚索在软岩隧道大变形工程中应用的可靠性。

桥隧结构智能监测与检测技术论坛

(12月14日下午、平行分会场)

1.《超高层建筑性能劣化监测实用技术案例—赛格大厦有感振动的溯源》

滕军,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城市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

摘要:深圳赛格大厦发生振动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报告人作为事故调查专家组成员,其课题组深度参与了赛格大厦振动的现场监测和性能劣化模拟溯源。报告介绍了超高层建筑性能劣化监测实用技术,包括超高层建筑结构动态分布式无线同步采集技术、结构多模态精准识别和在线实时跟踪技术、结构高阶模态参数(频率、振型、阻尼比)提取技术等。结合赛格大厦性能劣化模拟分析,通过监测和模拟揭示了大厦有感振动的内因与外因,从监测数据和机理分析两方面提供了赛格大厦有感振动的量化溯源依据。

2.《交通基础设施养护信息化路径探索——桥梁检测辅助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杨大伟,哈工大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摘要:报告介绍了最新一代完全在线式桥梁检测工程辅助系统,该系统致力于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立自主可控的数字化平台。该系统以开源软件为基础采用BS架构设计开发,实现了完全在线式的桥梁检测工程场景下的全自动流程化操作。相比于当前同类产品,摆脱了对MS Word和AutoCAD的依赖,同时可以实现报告和裂缝等病害图生成完全自动化,支持在线界面的报告快速编辑预览、批量报告自动生成、历史数据对比分析等功能。

3.《高强钢丝及平行钢丝索股腐蚀疲劳损伤研究》

沈锐利,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摘要:针对目前缺少关于缆索承重桥梁中斜拉索和吊索拉伸-弯曲-腐蚀疲劳耦合作用损伤研究的现状,开展了高强钢丝腐蚀疲劳损伤机理和吊索拉伸-弯曲-腐蚀疲劳耦合效应研究。通过多组钢丝和2根实桥拉索的试验与理论研究,探明了高强钢丝在腐蚀疲劳共同作用下的损伤发生机理;建立了钢丝在不同腐蚀度下的破断力退化经验公式,提出了钢丝腐蚀疲劳多阶段辅助竞争耦合计算模型,明确了各个阶段腐蚀疲劳损伤的主导因素和辅助因素,建立了腐蚀疲劳耦合效应分析方法。

4.《基于图像识别的桥梁检测新技术》

赵煜,长安大学教授,教务处处长

摘要:桥梁外观检测、荷载试验和健康监测是桥梁运营安全状况评价的三种主要技术手段。针对以上三类技术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基于机器视觉(图像)原理,开展了系列新型智能检测和监测技术和装备研发,实现了桥梁结构变形的远距离、高精度测试,以及桥梁不可及部位的表面缺陷检测。研发的远距离桥梁挠度仪、远距离结构变形实时动态测试系统、桥梁远距离外观检测系统等已应用于国内诸多大型桥梁工程中。

5.《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省级系统平台建设方案分享》

叶志龙,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大数据公司副总经理

摘要:本次报告分为三大部分:①建设背景:主要介绍交通运输部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出台的背景,相关的基础性调研工作,从桥梁安全、耐久管养需要,当前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汇报;②建设方案:主要汇报桥群监测系统平台建设的功能定位、开发理念、架构组成、支撑技术以及单桥系统构建要点;另外,介绍省平台的构建要点,主要接入哪些内容及如何接入;③成果应用:平台开发实例及数据应用,介绍数据自动在线处理、在线模态计算分析、涡振预警报警模块等内容,主要突出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另外从行业高质量发展角度,监测系统在硬件、软件和数据应用方面需要提升突破的展望思考。

6.《物联网技术在试验检测中的探索与实践》

叶建龙,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试验检测研究院院长

摘要:试验检测作为工程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试验检测已经无法满足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要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试验检测进行管理已成为迫切需要。本报告介绍试验检测单位从自身业务出发,通过云计算与物联网相结合的技术,提高自身试验检测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的方式方法,赋予传统行业新的生命力,全面推进生产力进一步高速发展。

7.《隧道衬砌检测雷达智能判识系统》

宋恒,中铁奇智(合肥)科技有限公司CTO

摘要:针对隧道内部地质条件复杂、人工操作偏差大、干扰因素多等特点,我们研发了一套隧道衬砌检测雷达智能判识系统。创新性的设计了一套融合雷达信号处理和深度学习方法的高精度隧道雷达波检测框架,实现了全自动的隧道雷达波无人判读,精度可达到95%以上。本方案的核心技术填补了隧道质检领域业界空白,实现了隧道工程质量检测的标准化、智能化。

8.《耐久工艺传感系统和工程脉搏云平台在健康监测中的应用》

杨文锦,长沙壹验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摘要:桥梁工程长期有效的健康监测一直是行业内的难题,测点成活率,设备性能长期稳定和平台化数据的有效管理成为了监测行业的普遍痛点。基于以上这些需求,金码测控通过自主研发和创新,从传感器工艺改进,智能传感采集系统,“工程脉搏”智慧监测云平台的部署,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涉及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长期可靠性、鲁棒性、可维护性、数据可视化和有效管理等问题。

更多精彩报告持续邀约中……

扫描下方二维码提交报名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摘 要:平南三桥为575 m跨径的CFST拱桥,其斜拉扣挂系统扣索多,部分扣索夹角小。如果采用“分级拆除、依次循环拆除”的传统拆索方案,则施工工作量很大,因此提出了逐根拆除扣索的拆索方法。在安装最后一道横联的线形与拆除全部扣索后拱圈线形形成的“交点”前,每拆一段扣索,拱脚附近各控制点位移下挠,而拱顶附近各控制点上挠;拆除“交点”后扣索,则各控制点出现相反规律。因此采用交替拆除“交点”前扣索和“交点”后扣索的施工方式,实现扣索拆除过程中拱圈线形的补偿,从而建立扣索拆除新方法。从拱圈拆索过程中的线形变化、索力均匀性和拱圈最大压应力变化情况这3个方面对3种不同扣索拆除方案进行了对比,并以此确定了最佳的扣索拆除方案。最后,通过测量拱圈拆索过程中的实际线形,进一步验证了拆索方案的施工精度。

关键词:拱桥;平南三桥;扣索拆除;线形;拱圈最大压应力;扣索力均匀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广西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编号桂科AA;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桂科AB;

拱桥在我国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造型美观、施工便捷、经济性好和受力性能良好等优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拱的两端支承处不仅有竖向反力,还有水平推力。水平推力的作用导致拱圈弯矩较小,使得结构以受压为主,因而拱桥多采用石材、混凝土和钢管混凝土等受压性能好的材料,并广泛应用于山川峡谷中。现有的拱桥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支架法、转体法和缆索吊装斜拉扣挂法等,其中,缆索吊运斜拉扣挂施工技术凭借施工便捷、适应性好和经济性好等优点,在工程中应用最为普遍[1,2]。然而,近些年,随着拱圈跨径越来越大,拱圈吊装节段数和扣索数量越来越多,施工风险也越来越大。就拱桥合龙后的扣索拆除而言,每松一根扣索索力均会导致各个节段的坐标以及其他扣索索力发生变化,因此拱肋合龙后拆除扣索的时间、顺序和方法都将对拱肋的线形、内力产生影响。为确保拱圈结构的施工安全,需选择合理的扣索拆除方法。传统的扣索拆除方法采用逐级松索(每一级松扣索力约为10 kN)、反复循环松索直至各扣索索力为零的拆索方式。由于拱圈斜拉扣挂系统的扣索数量多,每根钢绞线的索力通常达到70~90 kN,因此需进行多次循环拆索,导致拆索工作量非常大。文献[3]基于拆索顺序对拱圈内力和线形的影响规律,提出修正拆扣方案,将部分扣索调整到合龙之前拆除,但该方法在拱圈最大悬臂阶段拆除扣索,施工风险较大。因此,需要研究开发出一种更高效、合理的拆除扣索方法。

本文以平南三桥为工程依托,提出了一种更高效的拱圈扣索拆除的方法。首先,根据安装最后一道横联和拆除最后一道扣索时的线形选出3种拱圈的拆索顺序,然后再对所选的扣索拆除顺序进行线形、强度和索力均匀性的计算对比分析,确定最佳的拆索顺序。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逐根拆除扣索方法,扣索拆除过程中各扣索索力变化很小,施工过程中线形变化均匀,整个拆索过程中拱圈压应力很小,与传统的“分级拆除、扣索循环拆除”的方法相比,施工成本更低、施工效率更高。

广西平南县境内的平南三桥为一座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主跨跨径为560 m, 矢跨比为0.25,拱轴系数为1.5,北岸采用地下连续墙基础,南岸采用明挖扩大基础,桥型布置如图1所示。该桥结构为变截面无铰拱,2片拱肋中心间距为30.1 m, 拱肋间通过设1道I形横撑和1道△形横撑相连接。桥面系采用钢格子梁的钢—混凝土组合桥面板,钢格子梁均采用“工”形截面。

采用缆索吊运斜拉扣挂施工技术,重型钢管塔架,每一片拱肋分为22个节段吊装(各控制点为拱圈扣点位置)。主索系统共计2套,主索道缆索起重机额定起重量确定为220 t, 工作索道起重绳按5 t额定吊重进行设计。斜拉扣挂总体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斜拉扣挂总体布置

整个吊装过程中采用对称吊装施工,北半跨吊装的施工顺序如图3所示。

图3 吊装方案(北半跨)

由图4(a)所示, 控制点在扣索拆除过程中,8号位移变化小于40 mm, 且相邻拆除扣索过程中位移变化很小,可视为“不动点”;10号控制点和11号控制点位移变化分别约为220 mm和300 mm; 05号控制点和06号控制点位移变化均约为150 mm, 位移波动较大,施工风险大。此外,根据图4(b)可知,有较多的控制点的线形超出了安装横联线形与拆除最后一道扣索的线形(拆除11号扣索线形)所形成的区域,这表明在拆除扣索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附加变形,由此将产生附加内力,造成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此,采用该拆索顺序的施工风险大,需选择合理的拆索顺序。

传统的扣索拆除采用“逐级松索,扣索依次循环拆除” 的方式,即从01号扣索~11号扣索依次每根扣索卸载10 kN,经过多次循环拆索直至各扣索索力为零。就跨径为575 m、单片拱肋节段数达22个的平南三桥而言,全桥拱圈扣索数量多达324根,每根分7~9次逐级松索,总计需要2 268~2 916次松索,工作量非常大。

由图4(a)可知,在扣索拆除过程中,除08号控制点以外,拆除09号、10号和11号扣索与拆除01号~07号扣索对各控制点位移变化呈现出相反的规律。以11号控制点为例进行说明,在拆除01号~07号扣索过程中,11号控制点位移上挠,拆除09号、10号和11号扣索导致11号控制点位移下降。基于此,可通过交替拆除9号、10号和11号扣索与1号~7号扣索的方式,实现各控制点位移互补,降低拆索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根据09号、10号和11号扣索与01号~07号扣索交替拆除顺序的不同,提出了3种不同的拆索方案(拆索方案一:01号-02号-03号-09号-04号-05号-10号-06号-11号-07号-08号;拆索方案二:01号-02号-09号-03号-04号-10号-05号-06号-11号-07号-08号;拆索方案三:01号-02号-11号-03号-04号-10号-05号-06号-09号-07号-08号),从各控制点线形、各扣索索力以及拱圈最大压应力的变化规律方面进行计算对比分析。

各方案的控制点线形偏差计算结果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方案一和方案二中,各扣索拆除的线形均落在安装横联与拆除最后一道扣索线形包络区域内,并未产生附加变形,表明施工过程中线形良好;方案三中,在拆除03号扣索、10号扣索和11号扣索过程中10号和11号控制点均超出了安装横联与拆除最后一道扣索线形所包络区域,产生了附加位移,造成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各方案的控制点在加索拆除中的位移变化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在各扣索拆除过程中,方案一与方案二中各控制点总体线形变化差别不大,各控制点最大线形波动均为140 mm, 相邻两扣索拆除过程中的最大线形偏差均为60 mm; 方案三中各控制点的线形波动较大,最大线形波动达200 mm, 相邻两扣索拆除过程中最大线形偏差达60 mm, 产生了一定的附加变形。

采用文献[4]中的一次张拉施工优化计算方法计算分析施工过程中各扣索的索力。结果如图7所示。由图7可知,在整个扣索拆除过程中,3种方案中各扣索的索力变化均平缓,没有显著的突变。

各方案中的拱圈最大应力计算结果如图8所示。由图8可知,在整个扣索拆除过程中,3种方案的轴向应力和组合应力均在允许范围内,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且无显著的突变,这表明整个扣索拆除过程中结构是安全的。此外,在整个扣索拆除过程中,轴向应力和组合应力的偏差控制在15 MPa以内,表明结构是始终以受压为主,弯矩的影响较小。

图5 各控制点与制造线形的偏差

前述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扣索拆除顺序均是可行的。因此采用了方案一的扣索拆除顺序,即采用“01号-02号-03号-09号-04号-05号-10号-06号-11号-07号-08号”的扣索拆除顺序,并测量了拱圈拆索过程中各控制点线形数据,测量结果如图9所示。

图6 各控制点随各扣索拆除的位移变化

由图9可知,采用逐根拆除扣索的方法,在整个拱圈扣索拆除过程中,各控制点线形偏差始终保持在安装横联与拆除最后一道扣索线形所包络区域之内,整个拆索过程中无附加变形。

图7 拆索过程中各扣索索力变化

进一步对松索后各控制点的线形进行实测,测量结果如图10所示。

由图10(a)和图10(b)可知,拱圈合龙松索后,合龙松索和拱圈各控制点实测值之间的与目标值偏差为52 mm, 远小于《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技术规范》(GB )第11.2.7规定的L/3 000=187 mm, 具有良好的拼装精度。此外,由图10(c)可知,拱圈合龙后,上、下游拱肋最大线形偏差为35 mm, 上游和下游的南北两岸线形偏差最大值分别为5 mm和13 mm, 拱圈线形良好。

图8 拆索过程中拱圈最大应力

图9 拆除扣索过程中各控制点线形

以平南三桥为工程背景,针对传统拆索方案的繁琐性,提出了逐根拆除扣索的方法,从斜拉扣挂施工过程中的线形、索力以及拱圈应力等方面,对3种不同拆索方案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结论如下。

(1)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扣索拆除方案,各控制点线形变化较平滑,无明显突变和附加变形,而采用方案三的扣索拆除方案将导致附加变形,拆索过程中各控制点线形波动较大。

(2)整个扣索拆除过程中,3种拆索方案中各扣索的索力变化均很小且均匀性良好。

(3)随着拱圈扣索的逐步拆除,拱圈最大压应力逐渐减少,且始终以轴压为主要应力,弯矩对结构正应力贡献较小。

(4)拱圈各扣索拆除过程中,各控制点线形偏差始终保持在安装横联与拆除最后一道扣索线形所包络区域之内,整个拆索过程中无附加变形;合龙松索后各控制点线形与目标线形和计算线形均较接近,拱圈拼装过程中的线形精度较好。

图10 合龙松索后各控制点线形

[1] 陈宝春,韦建刚,周俊,等.我国钢管混凝土拱桥应用现状与展望[J].土木工程学报,):50-61.

[2] 陈宝春,刘福忠,韦建刚.327 座钢管混凝土拱桥的统计分析[J].中外公路,):96-103.

[3] 李传夫,李术才,于英梅.某钢管混凝土拱桥斜拉扣挂系统拆扣方案研究[J].公路,3-237.

[4] 韩玉,秦大燕,郑健.CFST拱桥斜拉扣挂施工优化计算方法[J].公路,0-104.

本工程为义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及再生水回用工程安全防护工程。

本工程采用落地式双排钢管脚手架。

编制本工程落地式双排钢管脚手架搭设、拆除施工方案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

安全监督总站等有关部门的文件规定。

企业与项目部的安全保证计划。

按照规定编制的脚手架施工方案,以确保本工程脚手架的可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管如何斜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