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儿童智商测量表怎么解读?

  英文美国版本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五版》(以下简称WISC-V或第五版)于2014年秋在北美大陆隆重上市。虽然智力测量领域从来不乏各式各样的量表,但韦氏智力量表一直在智力测量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韦克斯勒在早期版本的韦氏智力量表的设计过程中始终没有明确申明其设计是否来源于一个单纯的智力理论,因此有些心理学家批评韦氏智力量表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这样的批评虽然有其理论根源,但是也不完全正确。

  韦克斯勒早期的设计理念深受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和桑代克的影响。斯皮尔曼提出了一般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等同于智力能力,智力是诸多性质各异的具体能力汇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因此,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从第一版到第五版)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总量表得分,这应该是韦克斯勒深受斯皮尔曼一般智力理论影响的一个有力证据。桑代克对于智力理论的一大贡献,是他认为智力是由一系列性质各异但是可以被量化区分的具体能力组成的,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测验试题来获得一个量化的得分。

  从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的第一、二、三版中言语量表得分(也称言语智商)和操作量表得分(也称操作智商)的使用,到近期第四版中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分量表的使用都是其受到桑代克智力理论影响的证据。韦氏第一版到第三版,一直采用了言语能力和非言语能力两大分量表的方法。韦氏第四版与前三版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提供了言语理解、知觉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四大分量表,使得测量与智力相关领域的分区更为细化。

  第五版用视觉空间、流体推理取代了知觉推理分量表,从而提供了言语理解、视觉空间、流体推理、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五大分量表作为主要指数量表。从表面上看,第五版只是比第四版多加了一个分量表,但从理论框架上看,其大大加强了第五版与当代卡特尔—赫恩—卡罗尔(Cattell-Horn-Carroll,以下简称“CHC”)智力理论的内在统一性。这种设计改动的动机在于,第四版中的知觉推理并不是CHC智力理论的一个智力因子,而言语理解、工作记忆、加工速度三大因子都和CHC智力理论的因子吻合。在第五版中,用视觉空间、流体推理取代了知觉推理因子之后,其五大分量表因子就和CHC智力理论下的五个因子有了更完美的一一对应关系。对于批评韦氏智力量表的理论框架颇有欠缺的言论来说,这无疑是有力的回击。

  (丁怡等:《关于美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五版〉的性能简介》,《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7期;凌星傲/摘)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四版WISC-IV测验评估 多特儿童专注力”详细信息

自比奈创造出一个标准化测量智力的测验以来,关于智力的本质、智力的理论以及与智力相关的种种就争论不休。数十年的研究已经表明:低智商与行为和情绪问题有关(Hirschi and Hindelang 1977; Jaggers 1934)。

1988)。除了以上影响因素外,还有测验本身也值得被考虑。比如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往往在测量智力时会受到其行为问题影响(Gordon et al. 1989;Glutting et al. 1994)。并且,一些研究认为理解分测验和图片排列分测验其实测的是社交智力而非一般智力(Sipps et al. 1987)。

因此,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智商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本研究对比最新的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四版和之前的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三版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三版测量IQ时,其智力分数与行为问题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但这一负相关在使用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四版时却并不存在。这可能意味着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四版比之前的版本更好,因为测量的IQ分数独立于问题行为。

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测试儿童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岁幼儿韦氏智力测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