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俩养孩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好吗?

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解决?

从理论上来说无外乎有三种答案,第一种听某一个人的,另一方选择妥协;第二种相互都不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交给孩子去做选择题;第三种求同存异,相互协商,找到一个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理性的选择肯定觉得第三种方案比前面两种好,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因为不能统一意见而闹得不愉快,双方也因为孩子的问题影响夫妻感情。

我家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两人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不一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存在很多的分歧。比如爸爸喜欢帮他操心各种生活事情,然后孩子忘记带东西或需要求助家长的时候,又开始训孩子,都这么大了,还忘记带东西。我想说的是你平时都不给他机会自己做,他怎么能养成好的习惯呢。他说孩子一遍也就罢了,但有时说了一遍又一遍,重复三遍以上,还没完。刚开始我没在意,也没有反驳,但有时实在没忍住,指出点到就行,下次他会记住的。

结果我不说话还好,一说就把矛头指向了我,说你就知道护着他,真是慈母多败儿。你这是说的啥话,戴高帽子也不是这么戴的。于是我“成功”地引火上身,最后成了大人之间的辩论赛,孩子仍然是那个孩子,苦不堪言。

最近在听曾老先生开的一门家风课,恰好听到一节课,讲的就是“家里意见不统一,应该怎么办?”

听完后,茅塞顿开。原来问题是在我这,爸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妈妈一定不要参与进去,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得私下沟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各抒已见。否则让孩子在中间左右选择,自然而然会选择对他有利的一方,孩子也不傻。“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自己有时都如此,碰到难题下意识选择逃避,或消极对待它,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问问自己使出全身力气了么?

文中老师还举了一个三匹马拉同一辆车的故事,说三匹马拉一辆车如果各自朝向不同的方向,那它们再怎么努力,认真去走,最后也不会到达目的地。但如果是同一方向使劲,即使旅途远,只要方向对了,迟早有一天能到达目的地。

这样的道理放在家里面也是一样,如果爸爸有爸爸的看法,妈妈有妈妈的看法,小孩就糟糕了,他要听谁的话好?他不知道听谁好。

只有爸爸妈妈采取一致的方向、一致的方式,孩子才会相信,才会很快地接受。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们两个不同,给他选择自己喜欢的。只有当他没有办法选择的时候,他只好面对你们的需求,就会开始配合。

所以后续也给自己提个醒,大人之间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得关起房间门来自己去商量。不需要当着孩子的面前讲不同的话,当时对方讲得再不对,自己也应该忍住不插嘴,至少在孩子面前达成一个教养的共识。

讲到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家里,不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夫妻齐心协力把家管,孩子会塑造成理想中的那个孩子。

  • 壹/ 在育儿问题上,父母有分歧,到底要不要在孩子面前争论? 晚上洗好澡,熹表示想看会手机,当然,看的内容是英语,我...

  • 家庭中的日常儿童训练工作由母亲负责,父亲的任何公开干涉以及试图反对的任何努力通常都不是明智之举。如果父亲或母亲试图...

  • 作者:韦志中、周治琼 怎样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举一个我的来访家庭的例子。 爸爸脾气暴躁,加上一直觉得儿子...

  • 推荐指数: 6.0 书籍主旨关键词:特权、焦点、注意力、语言联想、情景联想 观点: 1.统计学现在叫数据分析,社会...

  • 昨天,在回家的路上,坐在车里悠哉悠哉地看着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的故事》,我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尽管上学时...

  • 一月四号的大沙有个想法。从昨晚到现在就一直围绕在脑子里。或许深受那些小说的影响,或许真的就是我自己脑子或者精神么有...

  • 记梦 前记 他回国了,而事实上他其实从未来过。我不知道我们是如何交流的,但在梦里没有语言障碍。我时而是第三视角看着...

11:49:34出处:其他作者:朵妈亲子时光

  你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不会一人负责唱红脸,一人负责唱白脸?

  前几天朋友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了自己的一个烦恼:

  每次教育孩子的时候,夫妻两人都会分工合作。孩子爸做“严父”,自己做“慈母”,一开始孩子还蛮听话的,现在越无法无天了,只要爸爸不在身边,自己怎么也管不住孩子。

  前几天孩子做错事,孩子爸罚孩子站墙角,几分钟后孩子爸因临时有事出门,孩子便一下子解放了。朋友觉得孩子这样的认错态度不行,让孩子重新站墙角,结果孩子笑嘻嘻地翻了一个鬼脸就跑出去玩了……留下一脸错愕的朋友。(关注微信公众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育儿那些事)

  朋友一开始还以为是孩子顽皮、不听话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严父慈母”的传统观念认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分工合作。夫妻双方都严格,怕孩子吃不消;夫妻双方都温和,怕放纵了孩子。虽然夫妻间心照不宣,相互配合,但是在孩子眼里,你们两个的立场完全不一样。这种看似“很智慧”的教育方式,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有可能带来不好的影响:

  1、父母的威信降低

  文章开头提到我朋友的烦恼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育孩子的时候,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直接的结果是其中一方的威信降低。但从深层次来看,其实父母双方在孩子面前的威信都降低了:只要爸爸不在孩子身边,他的教育便对孩子无效。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相矛盾时,孩子便会觉得爸爸、妈妈都不是正确的。

  2、孩子学会钻空子

  孩子天生便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时候,孩子便学会了钻空子。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在客厅看动画片,爸爸要求孩子再看15分钟就关电视。15分钟过后,爸爸提醒孩子关电视,这时妈妈正好从房间走出来,孩子央求妈妈:“妈妈,我还差一点就看完了,先让我看完嘛!”妈妈看到孩子一副哀求的样子,说:“好,你看完得马上关电视哦!”孩子转过身对爸爸说:“爸爸,妈妈说可以看!”

  有了妈妈这张护身符,爸爸再怎么说都是多余的了。如果爸爸这时候过来关电视,只会将矛盾扩大化,甚至引起夫妻两人之间的争吵。

  3、影响孩子是非观念的形成

  孩子是非观念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他的判断标准来自于成人,尤其是父母。当父母的教育立场不一致的时候,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长期下来,孩子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容易投机取巧,甚至是逃避问题。

  4、孩子忽略自省的过程

  如果孩子做错一件事,家长其中一方严格批评,另一方却在旁边安慰,会让孩子觉得,不管自己做错什么,最终都是会被原谅的。这样孩子连自省的过程都省略了,更别说改正错误,调整自己的行为了。

  脸谱式的教育很容易让孩子耍小聪明,学会察言观色,抓住父母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一方面前乖乖听话,在另一方面前则任性骄纵。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方板着脸教育,另一方却来拆台,这样永远唱不成一场戏。管教孩子的时候,方式一定要正确得当。

  1、孩子面前立场要一致,别当着孩子的面起争执

  一旦夫妻当着孩子的面起了争执,孩子便意识到你们的权威是可以挑战的。孩子不服管教,多半是因为父母的立场不一致。如果两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最好私下达成统一战线了再来管教孩子。

  2、温和而坚定是主线

  严格要求孩子,并不代表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冷着脸,这样容易加深亲子之间的隔阂。父母在塑造孩子是非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能为孩子提供安全的情绪基础,孩子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听取父母的建议,并且愿意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关注微信公众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育儿那些事)

  3、该严格的时候必须严格

  如果孩子的行为十分恶劣,温和的管教方式不起作用,这时候一定要表明夫妻双方的态度,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危害,孩子不听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让我们生气了”,或者:“你这种行为应该接受惩罚”!该严格的时候,必须严格,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真的做不得。

  教育孩子的时候,一方肯定,一方否定,父母意见不同,只会助长孩子左右逢源的能力,同时父母的威信就一点点地消失了。两人辛辛苦苦相互配合,本以为可以达到管教目的,最终却让教育功效相互抵消。

  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夫妻双方对教育孩子有一致的共识。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家庭在朝着同一方向前进。

前段时间,我跟着孩子去参加幼儿园的消防体验活动。

在参观消防官兵卧室、看消防员叠军被环节,有的孩子完全不听消防员的劝告,爬人家床上、被子上胡闹,还有的孩子直接翻消防员的私人抽屉、柜子,而他们的家长笑吟吟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不以为意。

可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是侵犯他人隐私的。

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我曾带她去一个朋友家里玩。

大概是大人唠嗑的内容让她觉得很是无趣,她就跑去同事家书房去找玩具,我喝止了她。

朋友当然是说“无所谓啦,让她玩吧,不然她会很无聊”,结果女儿听了这话,觉得自己像是受到了鼓励,翻箱倒柜翻得更起劲,我制止无数次都不听。

从朋友家出来以后,我在车上痛批了她一顿。

我说:“妈妈跟你说过很多遍了,未经允许乱翻别人家的东西、翻别人的包包和玩人家的手机,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在外人面前妈妈不好批评你,但妈妈已经很严厉、明确地告诉了你不可以这样做,你就应该要停下。你是想做一个被大家夸奖的有礼貌的好宝宝,还是要做一个被大家讨厌的没礼貌的坏宝宝?”

被我严厉的态度吓到了,女儿怯生生地说:“我知道了。以后不这样做了。”

从那以后,类似的行为她几乎再没有做过。

云南有一句说父母对孩子态度的俗语,说的是“爱到三岁恨到老”。三岁之前,孩子怎么看怎么可爱;三岁以后,孩子开始变调皮,自我意识慢慢产生,当TA们用错误的方式去探索世界、与世界产生链接时,父母总免不了要“河东狮吼”。

平常我对女儿的态度是非常温和的,但在她做了一些“会给她将来带来严重困扰”的事情时,我会表现得非常严厉。

两岁多的时候,她有一次以朝人吐口水的方式表达愤怒。我觉得这个事情的性质非常恶劣,于是板起面孔狠狠训了她一顿。

训完以后,这种事情没有再发生第二次,她生气的时候会跺脚、会大吼大叫,会跑去打鼓,但没有再朝任何人吐过口水。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是很多家庭都在沿用的一种教育方式,甚至很多父母开始对此进行了分工:我唱红脸,你唱白脸。

孩子犯了错的时候,常常是一个人固定当和稀泥的“和事佬”,一个人固定地当严厉的“训话师”。

当这种理念成为一种共识,人们聊起对自家孩子的教育方式时,总会习惯性地问:你们家谁唱红脸,谁唱白脸?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一般把忠臣(好人)扮成红脸,而把奸臣或者坏人扮成白脸,后来人们就用“扮红脸”代表“说好话”、“扮白脸”代表“说坏话”。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从来没认真地思考过“红脸”“白脸”的问题,可现在我仔细一琢磨,总觉得这种模式有点问题。

如果孩子犯错了,有人一直固定扮“红脸”,有人一直固定扮“白脸”,那么,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

他们分不清楚谁说的是对的,趋利避害的本性让他们觉得“红脸”对自己更好,于是,一犯错误,就跑去“红脸”那里求庇护、求安慰。

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很难对“白脸”产生心理上的亲近感,最后“白脸”给TA的感觉,便只剩下“严厉”,而不是“慈爱”。

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所有人都既可以扮红脸,也可以扮白脸。在孩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时,所有人都扮“白脸”;在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知错就改以后,所有人都扮“红脸”。

我觉得对孩子真正有益的教育是慈爱与严厉相结合,并且结合得恰到好处,而非一味的溺爱或严厉。

严格纠正孩子行为上的不良习惯,免不了会对孩子在态度上很严厉。我每次训孩子的时候,几乎都是铁面无情的,甚至着急起来的时候会显得有点凶神恶煞。

情绪控制得好时,事后我不会跟她道歉,但意识到自己凶过头以后,事后会很诚恳地跟她道歉,并跟她说明:妈妈跟你道歉,是因为刚才不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你,并不是为妈妈批评你的行为道歉。

每一次严厉之后,我都会反复地告诉她“妈妈爱你,妈妈刚才训你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很难受。你纠正这个坏习惯,不是为了符合妈妈的期待,而是为了你自己。你将来长大以后是想做一个乖巧的孩子,还是想做一个熊孩子?”

她会回答:“我不想做熊孩子。”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仅“严厉”与“慈爱”不是对立的,我觉得“与孩子做朋友”与“保持家长权威”也不是对立的。

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保持家长的权威非常重要。很多人认为:在孩子面前太过强调父母的权威,会影响亲子感情,束缚了孩子的个性,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

他们主张给孩子充分的爱和完全的自由,总想着有些问题随着年龄的长大会渐渐消失,甚至在“孩子今天到底要不要去上学”的问题上,也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见,可我觉得:“三岁看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些问题,小的时候不纠正,长大便为时已晚。 

“成为孩子的朋友”这话的意思,我的理解是:把孩子当成跟你一样的个体去尊重。你如何对待朋友,就怎么对待孩子。

比如,对孩子讲诚信,说到的事情要做到,做不到就要跟孩子去道歉;

比如,承认自己也有缺点和局限性,也需要改正,愿意和孩子一同成长;

比如,在无伤大雅的问题上,比如孩子今天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先做什么作业、先吃饭还是先喝汤等方面,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或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父母都太强调家长权威而不懂得尊重我们的意见,所以现在当我们成为了父母,在培养和教育下一代时,总想矫正回来,只是,很多时候“矫枉过正”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一些单亲家庭中,很多父母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愧疚。

他们总觉得:“父母离婚,遭殃的是无辜的孩子。孩子已经够可怜的了,不能再对TA严厉”,于是,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选择了“为补偿孩子而无原则地一直唱红脸”,放弃了管教中的权威角色。

父母慢慢放弃对孩子的权威,应该在孩子成年以后。

而在这之前,我们应该通过陪伴、倾听,给TA足够的安全感,告诉TA是非对错,引导TA建立自我、设置边界,不必为了讨任何人的喜欢而极力压抑自己的天性或被人触犯了边界而不敢捍卫。

让孩子弄明白“严厉”与“慈爱”并不是对立的,让自己践行“树立家长权威”和“与孩子做朋友”并不是矛盾的,也是一项大工程,我也只是走在学习、实践的路上。

对孩子唱“白脸”,是希望TA将来不成为祸害;对孩子唱“红脸”,是希望TA能在爱的滋养下成长为更好的人。该唱“红脸”时唱红脸,该唱“白脸”时唱白脸,或许才是更为可行有效的教育方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里一个红脸一个白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