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患了多囊卵巢综合症能怀孕吗?

春天,万物萌生,哎,好想生个孩子。

 “但有多囊卵巢综合征,我恐怕生不了了,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上天那么不公?”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生育及远期健康,是引起女性排卵和月经不规则、生育力低下和不孕、临床显著性雄激素过多症及代谢功能障碍的一大原因。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能怀孕吗?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认为女人一旦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后,基本与做母亲无缘,其实绝大多属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是可以怀孕的,其中的部分女人还能通过自然受孕,但很大部分都需要治疗

一般女性出现这四种身体异常,或是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铁证”:

月经失调,闭经,多数为继发性闭经,常由月经稀发,月经过少,渐至闭经。

多毛,其毛发分布多呈男性型,油脂性皮肤和痤疮也多见。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且自青春期开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一般临床症状结合性激素、B超检查可确诊。女性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好多加注意自己身体有没有上述变化,防止自己患上多囊卵巢综合症,并做好相关的防治。

西医治疗本病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药物治疗以抗雄激素疗法用于治疗雄激素过多症,促排卵治疗,目的恢复排卵和月经,达到怀孕。药物治疗无效,则行双侧卵巢楔形切除。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中虽无多囊卵巢综合征之名,但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见于中医的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癥瘕等病中。祖国医学认为当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失调,破坏了肾——天癸——冲任——胞宫间的阴阳平衡,就会出现月经失调、闭经、不孕、肥胖等症。尤其肾脏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因为“经水出诸肾”。本病以肾脾虚弱,痰湿内盛,冲任不调为基本病机。治疗大法以补肾脾,化痰湿,调冲任为主,以促使肾天癸——冲任——胞宫轴间的阴阳平衡协调。其治疗目标重在促使排卵、恢复月经和促使妊娠。

经后期(周期第5-10天),应以滋补肾阴,调养冲任为主,静以生水;

排卵前期(周期第11-14天)应阳施阴化,静中求动,补肾脾药中酌加助阳调气活血之品,在此期加用祛痰化痰调冲之品,往往能提高排卵率。

排卵后期(周期第15-24天),为阳气活动旺盛时期,应注意水中补火、阴中求阳;

经前期(周期第25-28天),应因势利导,以通经到血下行为主,促使自然行经。

卵巢排卵障碍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卵巢功能失调常致持续无排卵和排卵稀发而引起闭经,月经稀发和不孕,所以对有生育要求者,以促排卵治疗做为不孕的首选治疗措施。中药以补肾调冲为法,中药如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当归、熟地、巴戟天、丹参、覆盆子、白芍等加减促排。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也很重要。应低热量饮食,调整营养成分,避免精神应激,戒烟,少酒,少咖啡;加强体育锻炼。

本病的难点在于治疗周期长,很多患者因难以坚持而影响疗效。患者的心态要放好,坚信自己能够被治愈,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好孕不是梦。

黄红珍 中医科主治中医师

擅长于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甲亢、甲减、失眠、胃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鼻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胸闷胸痹、心悸、月经不调、小儿咳嗽、厌食等疾病的辨证治疗,以及常见病的针灸、拔罐治疗。

女性如果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会比一般的女性怀孕几率低,并且可能会导致不孕。多囊卵巢症状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孕合并双侧卵巢增大呈囊性改变等,如果想要自然怀孕,多囊女性该做哪些努力?

多囊患者不依靠促排卵能自然排卵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这里所说的排卵有两层含义,一个是优势卵泡正常发育成熟,另一个是可以排出,这是成功怀孕的必要条件。

少排卵或者无排卵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典型的表现,少排卵≠无排卵,所以视病情的轻重一部分多囊的病人是会有自发排卵的,可以不依靠促排药物,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等来提高自发排卵几率。

而另外一部分病情严重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需要进行促排卵治疗才能怀孕的。患者可在医院就诊后,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多囊卵巢患者如何提高怀孕几率?

正常女性一般来说每月会有一个优势卵泡,但是多囊卵巢的女性可能不是每月都有优势卵泡的发育。因此,对于排卵的监控十分重要。目前最为准确的测排卵方法是B超监测排卵,能正确预知排卵日期,升高受孕时机。

女性最佳生育年龄是24-30岁,年龄越大,受孕几率也会减小。多囊备孕的女性要选择在佳生育年龄受孕,成功受孕的几率会相对高一些。

促排卵治疗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打针促排卵、服用药物、中药调理等,通过促排卵治疗,促排以后继续监测并同房,让患有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女性受孕几率更大。

多囊备孕的女性朋友需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对成功受孕也有帮助。但应注意运动得当,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并且运动能够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状况,提高血液循环,特别是卵巢和子宫的血液循环,帮助卵泡发育,同时有助于排卵。每天45分钟到60分钟有氧运动。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本着“先治病,再受孕”的原则,先在医生指导下完善输卵管造影、排卵检测等相关检查,判断现阶段是否适合试孕。

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首先应该规律月经周期,促进正常排卵。本病患者受孕后易发生早期流产,因此需谨遵医嘱,需要避孕治疗时,不可操之过急。

点击文章结尾“阅读原文”

好大夫在线出品发表于2336已读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疾病的状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妇产科主任、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乔杰指出,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应该早一点规划自己的人生。如果能正确地面对、了解疾病,积极治疗并预防异常情况的发生,调整好生活方式,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每个多囊患者都有机会拥有健康的孩子和幸福的人生。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能完全治愈

主持人:多囊卵巢综合征(以下简称多囊)是一个什么样的疾病?

乔杰教授:多囊卵巢综合征这个病的发现,已经有两百多年历史,最早是两位国外学者发现,有7例女性患者,卵巢上都有多个小囊泡,比正常妇女多,且体内孕激素不足。这些患者同时还有月经稀发、闭经,及肥胖、多毛、痤疮、毛发重等男性化表现。研究者发现,这些症状和卵巢的多囊是联系在一起的,就起了一个名字,叫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叫多囊卵巢病。

截至目前,多囊的真正病因还不清楚,只知道它是许多临床症状集合在一起的表现。但我们发现,近10%的妇女会出现多囊。它对女性的影响有近期和远期之分。近期看,如造成肥胖、多毛、痤疮等,导致月经稀发、闭经;育龄期女性可能因此不排卵,不易怀孕。如果怀孕了,多囊女性易流产,且在妊娠期易有高血压、糖尿病。长远看,多囊女性在一生中可能反复出现月经异常。同时,出现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妇女。如果注意调节生活方式,及时用一些对症药物治疗,总体上,多囊对女性健康影响不大,其生存质量和生存寿命,与健康女性差不多。

主持人:多囊是否和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有关?

乔杰教授:多囊确实和一些生活习惯有关。不爱运动,喜欢吃甜食,生活不太规律,有特殊饮食喜好的女性,出现多囊的几率就可能高一些。此外,胎儿在妈妈子宫里受到外界刺激或影响,也可能导致女儿出生后多囊。

多囊卵巢综合征能否自愈

主持人:多囊有可能治愈,或自愈吗?

乔杰教授:多囊是一个多基因导致的疾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负责调整女性内分泌。这个轴出毛病,可能诱发多囊。若卵巢本身局部有问题,也可能出现多囊。这个疾病以高雄激素为主,同时也有高胰岛素症状。这两者的关系,究竟是高雄激素引起高胰岛素,还是高胰岛素引起高雄激素,目前为止还是一笔糊涂帐。所以,重要的是对已经出现的症状,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避免疾病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但不可能完全治愈。

说到自愈,多囊既然叫“综合征”,是一些临床症状综合在一起发生的。但具体到某一个病人,这些症状不会都出现。或有些人的某些症状表现较轻,另一些症状可能较重。比如,有的多囊女性月经稍不规律,没有出现不排卵或稀发排卵,又正好怀了孕,那疾病对怀孕的影响就没有了。如果她本身很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人比较瘦,长期健康的影响也比较小。这种情况谈不上自愈,但疾病影响确实不大。

另外,女性的卵巢功能会随着年龄逐渐衰退,多囊患者的卵巢功能也如此。普通妇女到40岁时,卵巢功能逐渐接近绝经状态,平均绝经年龄为48岁。多囊患者可能到40岁时,卵巢功能和正常妇女的30岁时差不多。在绝经前十年,多囊女性的卵巢就和正常妇女差不多,疾病症状也减轻了。

换个角度看。到绝经前,多囊女性的卵巢里有一些小卵泡,学术上叫窦卵泡。这种卵泡数量偏多,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就稍高一点。40岁后,普通更年期妇女保健可能要做激素补充。但多囊患者到快绝经时,可以不用补激素,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也较其他人低。从这个角度看,多囊对女性健康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主持人:多囊症状那么多,该如何诊断?

乔杰教授:2003年,国际上公布了“鹿特丹标准”,是多囊诊断的“金标准”。其中提到“三选二”的诊断标准:第一,有高雄激素,如多毛等临床表现,或验血有高雄激素,二者满足一个即可;第二,超声显示卵巢有多囊;第三,不排卵或稀发排卵,通常按月经异常、闭经或月经稀发来判断。三条中符合两条,就可诊断为多囊。诊断前还要排除全身肿瘤或肾上腺亢进等疾病。

2008年,国际上出了“多囊致不孕症治疗”的标准建议。2012年,则有了“多囊对长期健康影响的共识”。这三个国际共识把多囊女性一生中要注意的问题,说得非常清楚。

主持人:多囊如何治疗?

乔杰教授:多囊患者讲究个体化治疗。首选治疗肯定是调整生活方式。一周要锻炼四到五次,每次坚持30—40分钟,要出汗。女性可以自己数脉搏,达到120次以上,才是有效锻炼。其次,要减少主食,每天不能超过六两。多囊患者可能每天只吃三四两主食,就够了。再次,不要吃含糖量多的水果,炒菜别放糖,限制饮食中的脂肪含量,可以选择酸奶、酱牛肉、芹菜、菠菜等营养又搭配合理的食物。

若是青春期患者,仅仅是月经稀发,但四五十天或两个月仍能自行来一次月经,没有超重、肥胖,那就鼓励其调整生活方式,暂不用药。如果青春期患者已经闭经,希望两三个月来一次月经,就要用药了。正常妇女的激素有一个周期性波动,彼此协调工作,才能保证规律月经,让女性怀孕、孕育胎儿,又能确保长期健康。闭经后,没有了周期性的激素变化,就失去了孕激素对雌激素的对抗。那样,雌激素长时间刺激子宫内膜,会导致子宫内膜异常增生,易出现内膜癌。为了预防,可以两个月左右,用孕激素诱导一次月经,以发挥孕激素对抗雌激素的作用。多囊患者恢复月经,不用像正常妇女那样,每个月都有一次,但至少应该两个月左右来一次。

青春期多囊患者要注意两点:一是保障两三个月来一次月经,二是控制体重。女性可以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亚洲人的BMI最好≤23,是比较合适的。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很多女性的月经会自行恢复,差不多30多天、40天能来一次。这样,未来的生育问题会明显减少。长期的糖尿病、脂代谢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也会明显减轻。

主持人:用孕激素诱导月经的话,是不是以口服药为主?

乔杰教授:是的。用药调整后,很多人的症状会减轻。如果是育龄期女性,月经调整跟青春期患者是一样的,用药也差不多。但这类患者多了一个生育需求,且治疗首先要解决生育问题,需要靠药物诱导排卵。等生育后,再调整长期内分泌异常等问题,减少长期合并症的几率。

主持人:在“好大夫在线”网站上,很多患者交流最多的是药物治疗,包括短效口服避孕药和二甲双胍等。这是不是临床上运用较多的治疗方法?

乔杰教授:药物治疗在不孕症治疗共识和长期健康共识中,都有提到。但药物治疗是多囊患者的“第二选择”。首选绝对是调整生活方式。

除了上面说到的孕激素,短效口服避孕药和二甲双胍,是临床上运用较多的药物。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目的是调整患者体内过高的雄激素和LH水平。LH是促黄体生成素。这两个激素在一部分多囊患者中偏高。如果高雄激素血症较严重,有明显的多毛、痤疮,影响到美观,而且患者自身非常介意,可以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一般,这类患者要用药6个月到一年才能起作用;至少要持续用药一年,才能维持较好的效果。停药3—6个月后,可能会有反复。到目前为止,高雄激素对女性的健康影响有多大,还在争论之中。共识没有要求非生育患者一定要降低雄激素,除非高到一定程度,影响脂代谢异常了。多毛、痤疮患者若不想用药,用刮胡刀剃除就可以。

二甲双胍主要用于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临床上,对于肥胖的多囊患者,绝大多数专家建议加二甲双胍。但国际的诊断治疗指南规定,只有糖耐量受损且胰岛素高的患者,才加这一药物。二甲双胍和口服避孕药对预防长期合并症有好处,也是多囊导致不孕症治疗时的御用“调整药”。先用这两个药,再用促排卵药,治疗不孕的效果较好。

多囊患者如何用短效口服避孕药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她是多囊患者,断断续续在吃药,目前已经生育了,孩子2岁,如今有不规则出血。她在犹豫要不要吃短效口服避孕药。她也很关心,能不能长期吃?会有副作用吗?

乔杰教授: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这名患者的孩子两岁了,但她仍有不规则出血。这是多囊在月经稀发、闭经外,相对少的表现形式。不规则出血的原因,在于缺少一个周期性、好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合。此时先用孕激素诱导月经,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就能达到调整月经周期、减少不规则出血的目的。

从世界应用来说,短效口服避孕药的适用范围很广,安全性得到了很好的证明,长期应用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但多囊患者要清楚,口服避孕药可能对糖代谢、脂代谢产生负面影响。这在药物说明书上也标注了。若多囊患者本身有肥胖、胰岛素抵抗,就要小心。服用时,要定期检查自己的糖耐量、胰岛素功能。如果已经确诊糖尿病,就不适合长期用这一药物。胰岛素稍微高一点,体重不是很大,运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仍是较安全的。

对于生育过的妇女,痤疮、多毛等高雄激素表现较轻,仅仅是月经异常,也可以用口服避孕药。每年用6个月左右。比较简单的服用方法是,用3个月停3个月。因为用3个月后,第4个月的月经一般会来,第5、6个月不来,那第7个月再用上药。如此,一年能有六至七次月经,能避免内膜异常增生,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除非女性本身有避孕需求,不然不用长期吃,或持续用药。服用时,每年要复查一次肝肾功能,注意检查乳腺。

主持人:多囊患者使用药物,是不是很强调“遵医嘱”?

乔杰教授:多囊患者必须遵医嘱。多囊的临床表现有很多,有的患者以内膜厚为主,其内膜异常增生的几率会明显增加。有的患者体重轻,月经相对闭经,但内膜特别薄,内膜出现异常增生的几率也低。体重大的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的几率,比其他人高,治疗时既要防糖尿病,又要防高血压。所以,不同症状的患者,用药不一样,一定要遵医嘱。

治多囊和早生育同时进行

主持人:有患者提问,我治疗很久,都想放弃了。我还可以治好吗,以后还能怀孕吗?

乔杰教授:这位患者的理解是一个误区。对多囊患者来说,不要期望把多囊治好了,再去怀孕。这个疾病是一辈子带着的,不需要治好,也不可能完全治愈。

我认为,青春期多囊女性要注意调月经,育龄期的要解决怀孕问题,生育后要避免合并症,注意日后保健,掌握这三点就可以了。

多囊患者婚后要早点生育,最好28岁前解决生育问题,晚也不要拖过35岁,否则就算高龄生产。本来,35岁以后怀孕,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几率会增加。而多囊患者比一般人患糖尿病、高血压的时间,要提前10—20年,妊娠期发生的几率更高。所以特别强调多囊患者该怀孕时,一定早怀孕,而且积极治疗。

这位患者不需要考虑“放弃还是不放弃”,而应该赶快找医生调整排卵。如果说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本身不孕时间较短,又是以高LH为主,人也不胖,可以选择二线治疗,如腹腔镜检查。同时要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其他炎症,看看输卵管功能等,明确不孕原因。

主持人:在您的门诊中,因多囊而出现不孕的人多吗?

乔杰教授:总体上占到50%左右。怀孕后有40%—50%的流产率。这主要取决于多囊的症状是轻是重,有没有肥胖、胰岛素抵抗等。

主持人:多囊患者出现生育困难的几率,是不是更高?

乔杰教授:是的。第一,这类女性出现生育困难的几率更高,第二治疗难度相对更大。减肥是妇女永恒的主题,但非常困难。多囊患者要下定决心,不吃、少吃甜食,控制主食,不吃零食,同时规律锻炼。若在半年内能减轻体重的10%左右,那40%—50%的人能自行恢复月经,也能正常怀孕。

主持人:多囊在治疗前,要做哪些检查?这些检查是不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

乔杰教授:不管是青春期还是育龄期,或已经生过孩子的多囊患者,初次就诊时,我都希望她们做正规、全面的身体检查。

首先要做全面妇科体检,包括血激素测定、卵巢超声。血激素测定包括雄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泌乳素等内容。其中,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的比例如果改变、异常,虽然目前不作为诊断标准,但在发病过程中会起一定作用,同时可能造成流产。因此,医生需要关注这个结果。泌乳素明显升高的话,预示着要用药。超声可以观察卵巢内是不是多囊,子宫内膜有没有增厚或其他情况。

多囊的发生还可能有免疫机制问题。如有些患者同时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还有些甚至有畸胎瘤等。因此,检查要包括甲状腺、乳腺、血脂、血糖等。如果空腹血糖正常的话,要加查餐后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以及胰岛素功能,明确糖耐量受损是否存在。全面体检后,医生会根据现有问题,再结合对育龄期的影响,给患者长期健康指导。

女性一定得明白,多囊是个终身疾病。因为这是跟月经有关系的疾病,绝经后,多囊带来的月经问题就解决了。但全身隐患依然存在,多囊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依然比同龄人高,长期调整势在必行。假如没有特殊情况,暂时不生育的话,一般建议每年全面复查一次。

主持人:多囊患者有生育要求,但自然受孕有难度的,应该如何治疗?

乔杰教授:2008年“多囊致不孕症治疗”的标准中,谈到了三线治疗。而贯穿始终的是调整生活方式,也就是减肥加锻炼。

其次,所谓的“三线”,第一线首先是口服药物。针对有生育要求的多囊患者,特别是病情较轻者,可以直接用促排卵药诱导排卵,能获得好的结果。最简单、使用较多的是口服克罗米芬,也叫氯米芬,可以让30%左右的患者,在3—6个月的促排卵治疗后,成功怀孕。用克罗米芬促排卵时,别太着急,一个月的怀孕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因为促出卵泡来,它还得破,要正好掉进患者肚子里。输卵管在腹腔里好像盲人一样,一通瞎抓,运气好,才能把肉眼看不见的卵母细胞捡上来。然后,精子和卵子要遇上,分裂成一个好的胚胎,顺利回到子宫腔。最后要考验子宫内膜。这块土地够肥沃,受精卵才能种上。如果多囊患者有高胰岛素血症,在用克罗米芬时,还可以加二甲双胍。雄激素高且LH高的患者,则先用口服避孕药进行调整,然后再促排卵。

有些患者对克罗米芬会出现抵抗,用药后依然不排卵,或有排卵也怀不上。此时可以采用第二种药物选择,打促性腺激素针。随后到医院,进行超声观察、雄激素测定,监控排卵。用促性腺激素治疗,在半年到一年内,能获得50%左右的怀孕率。但运用促性腺激素时,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几率较高。有的女性用药后,可能一下子长出10多个卵泡。卵巢长太大,体内激素剧烈变化,会导致腹水、胸水,甚至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有的还会出现肝肾损害,严重的可能有血栓形成,甚至造成脑血栓、偏瘫等严重合并症,情况就比较危险。

刚才我们谈到,多囊患者因月经不规律,长期有雌激素刺激,且孕激素不足,所以子宫内膜土地不太肥沃,可以用孕激素调整。大家不要顾虑用激素。尤其是现在的孕激素,基本都属于天然孕激素,多囊女性怀孕后常常要用到,也就是所谓的保胎。这样子宫内膜才能肥沃,接受受精卵。

主持人:手术是不是第二线的治疗方法?

乔杰教授:对。药物效果不好,才用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和宫腔镜治疗。腹腔镜是很好的检查和治疗方法,能同时检查宫腔有无异常,是否有子宫内膜异位增生等,做病理化验。另外,它可以做卵巢打孔治疗。通俗地说,就是在腹腔镜下,用一个电针,破坏掉一些卵巢组织,也就是破坏掉一些释放雄激素的组织,然后卵巢功能会趋于正常。如果适应症选择合适,差不多50%—60%的人经过卵巢打孔,在随后1年左右,能自己怀孕。不太胖、雄激素水平不高的多囊患者,有70%—80%能在随后1年怀孕。

需要补充的是,克罗米芬促排卵失败的患者可以选促性腺激素或腹腔镜治疗。但前者有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风险,后者虽是微创,但仍需要全麻、有创伤。这些患者可以用来曲唑,也是比较好的选择。来曲唑原本是治疗乳腺癌的二线药,属于芳香化酶抑制剂。说明书上没有说它能促排卵,但药物机理证明有促排卵功能。临床上也有十几年的使用实践,被证明是安全的。它不像克罗米芬那样又便宜又安全,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当然,来曲唑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证明。

如果药物促排、手术治疗都失败了,应该尽早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这是最后一线的治疗,约有10%—20%的多囊患者需要这一帮助。

多囊要怀孕,无需恢复规律月经

主持人:有多囊患者提出,如果想怀孕,应该先恢复规律月经,再想办法治不孕,对吗?

乔杰教授:纠正一下,多囊患者要怀孕,无需恢复规律月经,这样做没有意义。恢复月经要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但要怀孕,必须要停药。一停,月经又不规律了。不少患者希望通过中药调理。轻度内分泌异常者,四五十天来一次月经,中药调调是可以的。三个月以上不来月经,就是闭经。如果一直等着调好月经再怀孕,通常是浪费时间,是错误的观念。准备怀孕的多囊患者,且排卵不好的,应该尽早用促排卵药,之后要加黄体酮等保胎。

多囊治疗后,何时能生育

主持人:多囊女性治疗后,身体出现哪些变化,其生育几率会提高呢?从治疗到怀孕,大概要多久?

乔杰教授:体重减轻,生育率肯定会相对提高。如果是严重的高雄激素血症或高LH,那药物调整降下来了,也会提高。这些患者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或二甲双胍,调整2个月左右,就可以准备怀孕了。时间太久,短效口服避孕药,如达英35,也会抑制子宫内膜和激素水平,导致后面促排卵困难。若没有上述情况,绝大多数的多囊患者无需调整,马上可以进入生育环节。

要强调的是,克罗米芬是每个月吃,每个月尝试怀,过有效性生活。而不是吃几个月,停药了再怀孕。这药就是帮助排卵,停药后,下个月依然不排。有的女性觉得自己在吃药,不能怀孕,结果药物就浪费了。所谓有效性生活,是在排卵之前一两天和排卵当天,夫妻两人要同房,此时最易怀孕。期间,可以根据B超监测和宫颈黏液的变化,调整同房时间。排卵后再同房,对妊娠没有帮助。

主持人:您谈到10%—20%的女性没有办法自然受孕,需要接受辅助生殖。哪些患者出现这一问题的几率更高?

乔杰教授:我们刚才谈到三线治疗,一线是药物,效果不好可以用二线手术。但有一些患者之前做过腹腔镜手术,如果再做手术,难度会增加,还易损伤肠管等。这类患者不愿手术,可以直接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有人做完腹腔镜打孔,仍不能自然怀孕。其中可能有输卵管捡卵功能不好等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在丈夫,本身是弱精症、少精症,甚至无精症。正常情况下,男性要有2000万以上的精子,至少是1500万以上的精子,且精子有足够活动力,才能穿过女性生殖道子宫颈,到达子宫腔和卵子相遇。若丈夫不行,那妻子治疗也没用。我们建议,有效排卵6次以上仍不能怀孕的多囊女性,要考虑:一是输卵管能不能捡着这个卵,二是卵子、精子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受精。若有异常,可能需要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多囊做辅助生殖的成功几率

主持人:多囊患者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成功几率是多少?

乔杰教授:多囊患者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因输卵管因素,或仅男性因素不孕不育的相比,成功率是差不多的。

我们希望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时,取10个左右的卵,一般能有六至七个好胚胎,然后留一两个做备选。这样,一次临床妊娠率在40%左右。所谓临床妊娠率,是指胚胎放到子宫腔里,之后能看到宫腔内有孕囊的几率。冷冻过的胚胎有40%左右的临床妊娠率。这样累计,有80%左右的妊娠率。但多囊患者用促排卵药时,困难会增加,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几率更高。因此在促排卵时,多囊患者要防严重合并症。如果促排促多了,这一次就先别怀孕,先把胚胎都冻起来,等过度刺激的影响过去后,用孕激素调整其子宫内膜,随后再做胚胎移植,妊娠率也会在40%左右。

多囊患者不用太担心,基本都能怀上孩子。只是,有的人简单,一减肥,就怀上了。复杂一点的,用克罗米芬促排卵,就怀上了。运气不太好的,打促性腺激素。再不行的,特别是一些合并输卵管问题的,可能就需要腹腔镜、宫腔镜治疗。80%左右的患者通过以上方法,都能怀孕。剩下的20%,就需要做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了。

主持人:多囊女性如何自我保健?

乔杰教授:各种说法很多。有人说每天吃海参好。那经济条件好的人,每天吃一个海参是可以的。但它的性价比未必高,而且海参不是治疗多囊的有效药物。

我认为,有效的是调整生活方式,减轻体重,积极锻炼。若说饮食,粗茶淡饭就很好,糖份少一点,蛋白质不能少,吃点豆腐喝点豆浆,都不错。综合营养再加上锻炼,本身雄激素高的都会下降,雌激素会慢慢形成一个周期性变化,患者自身的孕激素又能分泌了。如此一来,子宫内膜这块土地自然会肥沃。

最终,多数多囊患者都能怀孕生子。除了有特殊情况者,如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到癌变了,这时肯定要以妇女健康为第一位,把子宫切除。因此再次强调,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育龄期的时候早点解决生育问题。

主持人:多囊患者怀孕后,有40%—50%可能会出现胚胎停育或流产,原因是什么呢?可以预防吗?

乔杰教授:原因比较复杂。普通女性出现胚胎停育、反复流产,通常源于染色体异常,占到40%—50%。每个人、每个月排的卵,都不一样,也未必都正常。卵母细胞在前期分裂中,可能发生异变,无法受精。有时,轻度异常的细胞还能受精,但在之后成长过程中会出问题,发生流产。这是大自然的淘汰过程。还有一些相对复杂的因素,如母亲全身因素等。精子是“外来物”,正常情况下,妇女身体有一种免疫耐受,只有屏蔽了对外来物体的抵抗,才能接受受精卵。但有些女性的身体缺少这种屏蔽作用,会把精子当成坏东西,从而可能导致胚胎停育或流产。此外,一些全身性疾患,以及很多目前人类无法治疗或未知的疾病,都可能造成胚胎停育和流产。

多囊患者促排卵后,卵的质量参差不齐,好的数量不多。碰到不好的就容易造成胚胎停育和流产。多囊这一疾病本身可能跟免疫异常有关,会对胚胎产生排斥作用。多囊又增添了额外的危险因素。区别于其他女性,有些多囊患者的LH水平和雄激素升高,都与流产有关。所以反复流产的多囊患者,一定要查查这些激素水平。一般轻度升高者,影响不大。

所以,我们提倡,多囊患者促排卵后的两三天,不管有没有怀上,都要及时服用黄体酮。如果怀孕了,就接着用,一直用到胚胎稳定、不易流产。若第一次怀孕,建议服用黄体酮两个月至两个半月,再停掉。此时胎盘自己产生的孕酮足够维持妊娠了。若之前有流产史的,建议用到上一次流产后约两周左右,再停药,比较保险。通过这样的保胎治疗,50%有反复流产、胚胎停育的多囊患者,能有自己健康的孩子。针对剩下的50%,我们现在开展了一种免疫治疗,能让其中20%—30%的患者足月妊娠。

但最后还是有20%左右的人,始终查不到原因,以目前的知识无法解释问题出在哪里。遇到这些患者,我们还是要鼓励她们调整生活方式,继续尝试。下一次若正常怀孕,还是有保住的希望。

主持人:多囊患者本身就有诸多内分泌异常,其产检是不是跟普通人有区别呢?

乔杰教授:多囊患者的产前检查项目,总体跟正常育龄妇女差不多。不同的是产检频率。如果有不孕史,且通过治疗怀孕的,或年龄35岁以上,我们称为高危妊娠。过去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也属此列。而多囊患者妊娠期易发生高血压、糖尿病,且怀孕较困难。我们称为“胎儿珍贵”,所以也将多囊患者列为高危妊娠。因此多囊患者做产前检查,频率要比正常女性高。别的女性在孕28周前,差不多是一个月查一次,28周—36周是两周查一次,36周后是一周查一次。多囊患者则在一开始,就要两周查一次。到了别人两周查一次时,多囊患者要一周查一次。

孕期中,多囊患者还有一项特殊的监测,是对于血糖的监控。如果在孕36周,多囊患者出现糖尿病或高血压,已经被收住院观察的,可能要早一点结束分娩,避免对妈妈、孩子造成伤害。

多囊患者若是通过促排卵怀孕的,要考虑多胎问题。促排卵药若用的是克罗米芬,导致多胎的几率较低。若用的是促性腺激素,多胎率略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会造成20%的多胎率。多胎会明显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对普通女性如此,多囊就更甚。多囊患者如果怀了多胎,建议在早孕期或中孕期,减掉一胎,只留一个孩子。这能让孕期更平顺,避免早产,有一个健康孩子的机会也会增加。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会增加宫外孕几率

主持人:多囊患者发生宫外孕几率如何?

乔杰教授:从大多数的文献报道看,没有发现多囊患者的宫外孕发生率会明显增加。

主持人:有患者提问:多囊患者在前期治疗时要长期用药,怀孕后也可能要用一些药物。她自己在怀孕前就长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囊卵巢综合症备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