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比较了解东营高考理科辅导学校?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步显现出来,这一问题给高职院校,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篇1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逐步显现出来,这一问题给高职院校、学生、教师以及社会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并从教师自身角度提出了调适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自我调适

  职业倦怠对教师而言是一种隐形的职业伤害,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而且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而有关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于1974年提出,主要是指助人职业工作者由于长期从事“人际工作”而产生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对工作无热情、倦怠等负性态度的现象。此后,广大学者对职业倦怠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定义。其中最常被引用的是马斯乐(Maslach)和杰克森(Jackson)关于职业倦怠的定义:“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情感耗竭是指个体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人格解体是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冷漠、过度疏远的态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职教师随时要面对新的挑战。如果高职教师不能妥善处理各种问题,长期累积的压力便会损耗他们的工作热情,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使他们以消极的态度面对学生、同事和工作。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教育家德沃肯(Dorkin)曾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职业倦怠往往使高职教师产生急躁、疲惫、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他们对学生的关注必然会减少,对学生的管理也会变得松散。同时,职业倦怠所带来的人格解体也会使高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变得冷漠和疏远,甚至可能对学生采取粗暴的教育方式。

  2.对教师的消极影响。职业倦怠对高职教师的消极影响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职业倦怠会导致高职教师经历较多的焦虑、自卑、抑郁等消极情绪,同时,悲观、责备他人、自我贬损、抵触新事物等状况也会经常发生。其次,在认知层面上,职业倦怠产生的去个性化使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生失去关爱和耐心。再次,职业倦怠往往造成高职教师的人际关系紧张。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容易导致教师被负面情绪主导,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情绪上的敏感多疑,在出现人际冲突时,教师往往倾向于对他人的言行做出负面解释。对工作的不满和失望常常会使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回避和退缩。最后,职业倦怠直接影响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职业倦怠所导致的社会生活功能受损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由此带来教学效率的降低、绩效下降,调岗、降级等惩罚也会随之而发生。

  3.对教学的消极影响。职业倦怠往往导致高职教师的观察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由此,高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也会下降,甚至可能产生漠视学生的状况。与此同时,对学生缺乏关注会使师生的沟通出现问题,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最终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同时,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引发职业意识淡漠,在职业行为上体现为工作投入减少、不备课、不写教案、上课照本宣科,对学生缺乏耐心,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4.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最终会落实在教育质量上。教师的素质必然会影响到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国家的竞争力。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往往使教师的人际关系受损,进而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如果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立足职场,就必然会给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和教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预防和解决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思考。从教师自身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职业倦怠加以防范和缓解:

  1.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高职教师应正确地认识职业倦怠。首先,教师应认识到职业倦怠是一种不良的病症,会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工作效率甚至身心健康,绝不能听之任之。其次,由于职业倦怠在教师行业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因此,教师必须清楚什么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的典型症状有哪些。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以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去缓解职业倦怠带来的消极影响。最后,教师应该意识到职业倦怠并不是只在一生中发生一次,“它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潜进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学着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那么我们就能很快地恢复平衡,而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恢复时期。”

  2.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需面对多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制度还是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都对这些社会关系的处理有着外在性制约,这种制约必然会导致教师对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同时,任何外在的制度都不可能监督教师的所有行为,如果没有内在的约束机制起作用,外在监督的效果也未必明显。因此,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教师的行为需要有“自我监督”的机制,这种机制实际上主要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群体有了良好的道德,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舆论氛围,也会以职业良心和信念的形式形成“我自监督”机制。这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良心,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感。实践证明,规范教师的思想行为是强化教师的良心和责任感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促使教师在内在力量的推动下,在外在社会舆论的鞭策下,成长为优秀的教育人才。

  3.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许多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非来自业务方面的压力,而是来自于自身知识的枯竭。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这使得教师不自觉地放松了对专业的学习。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知识进修,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地预防止职业倦怠。

  4.学会管理消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在心理健康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身心健康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则很可能导致人的身心受损。在繁重的工作、复杂的教育对象和变化莫测的世界面前,个体势必会表现出消极情绪。对待消极情绪,不要回避,更不要压抑,而要学会正视它、管理它,积极采用各种情绪管理方法。只有将消极情绪及时宣泄出去,高职教师才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如果一个人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他往往同时拥有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在社会生活中就比较容易成功。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将自己和谐地融入社会,保持健康的心理。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篇2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共同结果,同样,预防和摆脱教师职业倦怠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努力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远离职业倦怠,激扬起工作的热情,焕发出生活的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响人生课堂中最优美的交响乐。

  职业倦怠;原因;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情境下,由于工作持续的付出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最终导致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

  一、引起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

  1、教师职业本身的工作特点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首要原因。首先,教师工作具有明显的辛苦性。整天忙忙碌碌,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有时甚至要加班加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次,教师工作具有周期循环性。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教材是几年前教过的,可以创新的大多只是形式,而形式的创新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教学工作的激情便一点点地被消磨殆尽。再次,教师工作极其琐碎。教师工作大到学生打架斗殴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需要操心,有时还需要处理一些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性格中的棱角被一点点磨平,而对教师职业的倦怠也日益增加。

  众多的研究发现,学生问题是教师工作负荷增加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最强势的压力源。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中小学班额普遍在50―70人左右。班额过大,使得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例行公事和超负荷劳动,维持学生学习纪律和管理学生的困难正在耗尽教师的心力。另外,除学生人数多以外,我们的教师还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由于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独生子女的脆弱和安全问题、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过高的期望等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二个因素是学校。首先,用人方面缺乏激励机制。为了成绩,出现了把关教师,使一部分教师永远处于幕后,而缺乏成就感;有时候在评优选先时遭遇不公平待遇,从而使教师产生挫折感;外出学习、讲课只是一部分教师的专利,而另一部分教师永远只能留守,外出的人累,留守的人烦。其次,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由于资金限制,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不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教师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这一现象在农村学校尤为普遍。再次,学校对于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一些事务性工作的无奈,使教师处于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从而加剧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3、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第三个原因是社会。自从《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实施以后,教师的权益在很大程度上就不再受到保护,学生“可以”辱骂教师,家长“可以”殴打教师,媒体舆论“可以”指责教师……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出现一些问题以后,教师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了学生的权益,但教师的权益却没有得到《教师法》的保护,就权益保护而言,教师已经接近于社会的最底层。因此,有人指出教师行业已经成为新兴的高危职业。

  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也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究竟该怎样来缓解和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呢?

  二、如何走出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教师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教师自身来说,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的能力。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依靠自身的努力缓解职业倦怠。教师要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敬业乐业的心态保持自身的教育追求,以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对学生强烈的爱、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克服短暂的“倦怠”,及时地调整自己,使自己处于积极进取的状态。

  2、从学校管理来说,建立良好的教育支持体系是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必要措施。学校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发展的机遇,帮助每一个教师体验发展的乐趣。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考察教师工作,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制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防止懈怠情绪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可适时开展文体活动,使教师身心得到放松,从而缓解工作压力,更加有效地抑制倦怠情绪。

  3、从社会角度来说,对教师过高的要求与很大的权益损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已不再是教师头顶上的光环,而是牢牢地罩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教师是人,不是神,因此也会犯人的错误,那么就应当用评价人的眼光来评价教师,放他们走下神坛,按照正常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要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轻松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潜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的共同结果,同样,预防和摆脱教师职业倦怠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学校、社会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努力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远离职业倦怠,激扬起工作的热情,焕发出生活的激情,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响人生课堂中最优美的交响乐。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篇3

  20xx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中学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状态乃至校园文化都将发生深刻变化。高中教师的工作环境不仅不会得到显著改善,还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如何做好学术引导和升学指导的结合?以前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学术引导,只要使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即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现在还需要升学指导,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与专业关系,帮助学生选课和进行生涯规划。其次是教师也要面临被选择,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竞争压力更大。新高考使本已经疲惫不堪的高中老师们感到更加焦虑和手足无措,年龄越大者问题越是突出,不容我们回避。

  对于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提出了很多好多理论和建议,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本文侧重从心理学角度谈一下对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了解教师发展需要,促进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按照马斯洛五个层次需要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每当前一种需要满足之后,后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首先,学校要通过增加教师进修、参与学校决策等,加强教师对单位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些都有助于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其次,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第三,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山东省东营市教育局20xx年8月出台的骨干教师梯级培养方案,为全市教师搭建了 “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名家”五级培养平台,也为学校有效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二、陪护教师心灵,将幸福密码送给教师

  一些研究者将职业倦怠的成因分为两大类:一是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二是个体的人格、态度等内部因素以及某些人口统计学变量。面对相似甚至相同的工作环境,个体间发生职业倦怠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毕淑敏认为,幸福首先是一种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

  所以,学校不可漠视教师的心理状况,按照毕淑敏的观点,首先应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干预,使教师对自己形成一个良好而恰切的评价,对于自己的期望值恰如其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条不紊地工作、学习、生活。其次,应该积极主动地关心教师生活,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因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的社会交流,社会支持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必要因素。第三,在3月、5月、9月和10月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能高发期,学校更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咨询或组织培训,让教师学习一些积极的应对策略,让他们感受到组织的支持和关怀,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教师参加一些活动,这样既帮助教师释放累积的消极情绪,又给他们创造了相互交流、互帮互助的机会。

  三、培育良好的校风,发挥环境的积极影响作用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就一个教书育人的团队而言,幸福应该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只有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才能从各自不同的角色定位中找到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是可持续的、影响深远的。一所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无形的、正式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而这种学校文化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行为与工作士气。学校应积极改善办学条件,针对不同教师的情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

  我们通常强调校风班风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却忽略了校风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我们通常强调教师的身正为范作用,却忽略了校长对于教职工的榜样示范作用。只动嘴不动腿的校长是无论如何带不出良好校风的。教师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只有靠领导的有效激励和带动,才能变成教师的工作动力,才能使教师在身心愉悦的心情中成长和发展。2009年,山东省广饶一中高欣华校长的“抓干部带政风,以政风带校风”的做法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一个新组建的万人学校迅速走出磨合期,营造了“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和谐学校文化,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创建齐鲁一流名校的前期目标。

  四、区别对待不同年龄,改进学校评价方式

  我们通常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却往往忽略了教师也存在个性差异问题。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学校的绩效评价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不恰当的评价不仅不会评出积极性,还会有很大的副作用,甚至产生消极对抗。例如,新高考改之后,许多老教师一方面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担心成绩不如年轻人面子上不好看。对此,笔者有两点建议:一是划分两个年龄段进行考核,譬如以50岁为分界线。二是根据教师的身体精力状况和经验水平适当调整工作,引导老教师扬长避短,重点在德育、关心下一代、培养年轻教师等方面发挥自己的组织和经验优势,让老教师们焕发第二次青春。给年轻教师适当压担子,在教学科研、个人专业发展、教育管理等方面做出突出成就。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与自我调适 篇4

  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职业地位、作用及其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才能有效地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价值观;教师职业倦;预防策略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个体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它包括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评价和对自身工作岗位的看法。由于教师职业价值观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自觉性、坚定性的职业选择态度和行为的体现,对教师职业动机和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我国,教师职业往往被赋予强烈的社会情感和文化重任,似乎教师只有竭尽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担负起社会的厚望。现实中,教师虽然安于辛苦的现状,视忙碌的工作为获取幸福的过程,却丝毫不能摆脱繁忙工作和社会压力带来的职业倦怠感。在追求目的性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逐渐更多地关注教育工作的结果而非其意义和价值。李超平博士在调查统计中发现,造成中国教师生存状况不佳的主要因素可以划分为薪酬与回报、管理制度与体系、绩效管理和社会环境。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竞争机制的实施,使教师这个职业不再是“铁饭碗”,教师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很多教师不得不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紧张和担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承受着超负荷的心理压力,“高压”使相当数量的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

  据国外和国内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状况。教师职业是需要个体身心有极大付出的行业,职业倦怠状态下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及自我效能的评价下降,工作没有成效,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增多,对职业价值产生怀疑。教师职业倦怠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不到正常发挥,同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认为,“教师职业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一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付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是教师伴随着长期高水平压力的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近年来,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巴利A法伯教授将教师的职业倦怠称为“教育中的危机”。

  二、职业价值观是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我国正经历着社会转型期,教师职业价值观也必然出现变化,以往坚定的职业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并导致一系列的职业倦怠倾向。

  1、教师职业价值的功利性和个体化

  与以往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贡献等社会性因素在职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的个体价值目标已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前,教师在职业评价标准上较为重视个人的经济收入、实际权力、人际交往、受人尊重和稳定性等因素,而对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则考虑较少。可以说教师在对职业价值评价时,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实现等因素,正因为这样,教师很容易陷入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不相一致的情境中,对自身工作意义的审视也就出现了不可避免的心理困惑。

  2、教师职业价值的规范性和务实性

  作为社会个体,教师要受到社会对其职业的期望和要求的约束。教师虽能认同社会有关教师职业的基本价值规范,但又无法抗拒市场经济的冲击,他们开始认识到教师的价值目标再也不是脱离物质利益空谈个人价值的实现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这样在职业价值认同上就出现了很多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成是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的社会职业,而仅把教师职业当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热爱教师事业而选择教师职业的仅占18.4%,并且有48%的教师只关注学习好的学生”。

  这种矛盾处理不好,就会使部分教师在工作中出现态度消极与被动的现象。

  3、教师职业角色期待趋于理想化

  研究人员向祖强认为,职业倦怠的产生是教师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社会比较产生心理上的不协调的表现,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在倦怠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过高期待也容易引起消极的情感体验。在我国,长期以来过分强调教师“身为人师”的角色,赋予教师职业太多的道德伦理色彩,教师真实的自我、多样化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无法显现与张扬,这样一种不真实的生活自然会引发教师的心理冲突与厌倦感。从个体而言,教师主观上希望其职业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但事实上教师在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处境并不理想。“教师和科研人员一样,在社会地位的排位上有所降低。教师职业与经贸、金融和企业管理等有较好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行业相比,越来越失去其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使教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大大降低,进而影响教师职业的稳定和发展”。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师的职业积极性,弱化其职业的成就动机。

  4、教师职业研究和创造意识的钝化

  教师职业是一种创造性的职业,但就其劳动形式和内容而言,带有很大的重复性。在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中,教师的激情和期望在一点点减退甚至消磨殆尽。研究者王秋绒认为,教师角色不明确、角色过度负荷及角色冲突是促使教师感到压力的主要原因。为提高教学效率,很多教师与学生纠缠于升学、考试、作业之间无法解脱;随着学校班级学生人数的不断膨胀,过多的授课量和考试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负荷;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单一重复使得教师工作缺乏新意并逐渐钝化了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创造精神,从而引发职业倦怠;教师本人的学历提高和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前的各种达标要求等也使教师身心疲惫,并逐渐表现出对职业的无奈和厌倦。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随时可能面对没有学生知道得多的尴尬,许多教师幸福感的获得进程逐渐被阻断,从而导致心理的高度紧张与焦虑。

  三、提升职业价值观,有效预防教师职业倦怠

  1、建立合理的职业期待

  由于教育对象的独特性、主体性及教育背景的不断变化性,对教师很难实行严格的程式化、制度化、技术化和数量化的管理。教师只有认识到自身职业对社会和学生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才能对工作持有果敢与刚毅的态度,才能从琐碎的工作中获得幸福的感觉。作为教师应了解到自己事业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远而产生消极情绪;教师要热爱学生,多看其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不但有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也有益于师生的心理健康。

  2、建构坚实的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心理过程。职业认同既是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的教师角色的过程,又是教师对自己当前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和幸福感的激活正依靠这种坚实的职业认同。而建构职业认同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师的教学欲望,即教师能把教学视为自己的内心渴望和自觉倾向,在这一过程中享受到教书育人的乐趣、自由创造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升华。所以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要正确定位,积极评价,实现快乐从教。

  3、激发高度的职业热情

  研究表明,对待“奉献与索取应是平等的”这一观点,75%的人表示“同意”,15%的人表示“完全同意”,7.6%的人表示“极不同意”,2.4%的人表示“不同意”。从以上数字看,可以认为追求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和统一已成为现阶段教师主要的职业价值取向。国家要尽可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学校要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对教师全面考核,实行目标管理,严格奖惩兑现,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住房条件;政府也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渐缩小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以及行业内教师之间在待遇上的差距,逐渐解除教师们因贡献与待遇不匹配造成的心理失衡状态。

  4、提高发展的职业能力

  为了能使人们尤其是教师认识到教师职业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价值,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业者的幸福感,教师应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善于发现工作的价值和快乐,努力提高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使教学得以在有组织、有纪律、有针对性的情境下进行,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倦怠往往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而一个具有自信和耐压能力强的人是不容易倦怠的;教师应以进取的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和选择策略的能力,使自己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生观;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教学心得、观摩示范课、参加教研活动等形式提高职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范文(通用1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1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上,促使学生超前思维,形成向教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态势,把教师的“授”让给学生“讲”,教师来评,使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激活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者,教师的角色意识要进一步转变。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探究教学方法,以课本上的化学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按照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而化学更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科学。人的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化学,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可看成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化学史。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戏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以适合中学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培养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要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妙,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2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上学期工作回顾

  初中化学是启蒙教育,它有许多化学的专用语言,比较枯燥,弄不好学生有当作第二外语,因此充分利用它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的密切联系。通过一个个实验,既让学生们对化学充满好奇心,又让学生有所思考;通过一个个身边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几年的观察我们发现有一些在其它学科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的同学,由于能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渴求,其化学成绩可以达到中上。

  作为初三新增的中考学科,我们没有很长的复习时间,在起步阶段要求学生在听课、笔记、作业、改错等方面必须树立必要的学习规范,以后学习起来就比较顺利。同时梳理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社会实际的情况,如:战事、医疗、经济、环保等方面的信息。选择典型例题进行讲解、一题多变或多题一解,使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以提高自己分析思维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同时传授给学生一些应试技巧。

  二、几点反思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初三化学特点始于初三,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要迎接中考,教学的任务非常紧,在这几年中我们的新课结束时间都是最后一门,且基本在三月底,复习时间较短。因此存在赶课现象,都想及早结束新课进入复习。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由于时间短、内容多、综合性强,部分学生不能适应,没有形成知识的网络,教学手段上和教学效率上还有待提高。

  3、往年的中考中发现学生们对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运用,以及书面表达能力上还有一定的欠缺,为此教学中要不断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渗透,并从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训练开始,逐步形成严谨正确的书面表达。

  4、存在的问题:就化学科来说,上学期的化学实验开展得较少,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没有充分得到训练;再加上由于赶着要把新课上完,没有更好的组织学生复习,一些基础知识学生掌握得不牢固,缺乏必要的训练,考试下来的成绩并不理想。学生各科学习的任务较重,多数时候忙于应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很少有时间复习、预习,也没有时间思考学习的内容,因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相对较差。

  三、下学期教学工作打算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过程和乐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化学试题中出现科学探究内容,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抓好知识的应用。中考试题涉及环保等社会热点内容,从多角度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考查。这类试题的考查力度近年来逐步加强。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突破单纯灌输课本知识的限制,减少机械操练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外科技知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角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以致用。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3

  本期我继续担任九年级(3)、(4)班的化学教学工作。透过一学期来的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教育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从上学期末考试的状况来看,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状况来看:优等生占8%,学习发展生占30%。总体状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潜力、计算潜力、实验操作潜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潜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潜力弱。针对学生以上特点,本人在分类复习时重点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抓好抓牢。

  (一)、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中考考试说明,对教材,考试说明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但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完成一个任务的学习花的时间较多致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

  (二)、搞好培优转差工作

  对于部分偏科的学生引导他们不断强化,突破重点,帮忙他们建立自信,提升兴趣。我还和班主任持续密切联系,随时把握偏科学生学习状况,为他们出谋划策,排解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开开“小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考入重点高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尊重他们的人格,以表扬为主,和他们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到达喜欢老师并喜欢学习你所代课程,成绩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抓好复习备考工作

  1、赶好进度。3月底前上完全部课程,进入总复习。

  2、重视“双基”知识的复习,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努力提高复习效率。高效的复习就应是激活学生已存储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拔高,鼓励学生勇于去尝试,去探索未曾触及的知识资料。

  3、重视解题过程的分析,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程序和思维模式特点,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构成潜力结构。

  4、养成认真审题、主动思考、自我“解惑”、准确表达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题方法在本学科中的联系与应用。

  6、加强实验这一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解决综合实验题的潜力。

  7、做好各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

  (四)、用心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在教学交流方面,我们用心参与同科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研活动,我还走出校园,参加了中考研讨课与其他兄弟学校研讨中考的复习课,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经过一学期的辛勤劳动中考取得以下成绩:b+:1人,b:10人,c+:31人,c:35人,d:5人。

  三、存在问题与教训

  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经过多次复习学习成绩都未得到明显提高个性是对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记忆,在今后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多积累,记忆,不要等到学完一齐来记就更难。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透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完美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4

  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教学大纲,本人已经如期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我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又注意概念构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个性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透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构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潜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透过生动搞笑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忙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必须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忙学生构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潜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人教学中,课前准备十分周密,演示实验现象十分明显,效果良好,使全班学生都能看得清楚。教师应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示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生动的感性知识上升到抽象的思维。

  根据本校的实验设备条件,我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的实验,或调换一些实验,或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同时鼓励并指导学生自我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用心性和探究精神。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5

  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山东省第x届青年化学教师(初中组)优质课评选,于20xx年xx月xx日~xxxx日在青岛二十六中举行。来自全省的150多名初中学化学老师及各地市化学教研员参加了会议。东营区一中的陈建中老师、东营区三中的李燕老师、东营区实验学校的刘立志老师、史口镇中心初中的吕立新老师、龙居镇中心初中的王国军老师、东营区三中的李静老师参加了学习,其中李静老师代表东营市讲了课。

  本次活动分为二部分,其一是听课;其二是省化学教研员讲解听评课的原则与方法。共计20节课,听课地点安排在青岛市二十六中,每天安排七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本次参评老师讲的为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最后安排了省教研室卢巍老师的评课。

  三天的时间听了二十节课,这些课各有千秋,但各位教师对于新课程的新理念把握得比较准确,都有较高的素质。这体现在老师声音甜美,语言精炼、准确,富有启发性,注重了方法引导,采用多种手段,特别多媒体运用上,充分发挥了其重要作用,都注重了探究性学习。如讲《酸和碱的性质》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大都先按课本投影出镁条、生锈铁钉、碳酸钙、氯化铜溶液,然后让同学们猜想,设计方案证明。在书写方程式是引导学生探究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在讲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时,先探究出出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是恒定值,然后探究方程式式计算的步骤与标准格式。注重创新,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博兴乐安实验学校的许立静老师,在讲解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浓硫酸的稀释放热时,在烧杯的底部事先用蜡烛粘上一小木块,从小木块的脱落让学生感悟。二是教学设计的创新,例如在讲解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时,我们东营市区三中的李静老师,打破教材的编排,先讲酸的化学性质后讲物理性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注重对知识的的挖掘深,如李静老师讲酸的性质实质上是氢离子的性质时,用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注重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如讲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时,邹平县礼参中学的卢静老师,用邹平到青岛用汽油和用水做汽车燃料做比较,做到了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整节课前后呼应。

  卢巍老师评课原则:

  1、每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大智慧,不能是小聪明。要体现“以学为主”的思想,要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2、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运用的策略是否得当。老师要有改革的意识,要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

  3、看教学活动组织的好不好,是否有效。教学活动要多层面,但并不是活动的多就是课容量大,要据活动实效性而论。

  4、综合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达成度。目标的确定要大手笔,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样的目标达成一部分也是好课。

  通过学习我感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好无止境。老师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与时俱进,超越自我。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熟练应用多媒体,使我们的教学变的五彩缤纷。

  2、大胆放手,勇于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在教师的讲深讲透,也不在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做过细的指导。关键在于钻研教材中,在组织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真正把学生当作“人”,要放手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

  3、关爱学生,提高亲和力。

  教师对职业要有幸福感、责任感。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一个个活生生正在成长的人,乐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心灵沟通,成就自己的事业。

  4、加强自身研修,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及时了解新科技知识,把握当代教育前沿的动态,不断增加自己的积淀,要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要多动手做一些实验,努力提高自已的基本功。教学中要学会反思,更要善于反思。在观课议课,对话交流中开展反思,通过写教育日志、教育故事、教学随笔等方式搞好反思。反思能有助于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更快的成熟起来。

  本次观摩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促使我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今后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⑴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与业务水平,如语言表达、制作课件、与学生的亲和力等。

  ⑵认真设计每节课,要有大智慧,从长远角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

  ⑶每一节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对应策略。

  ⑷要设计有思考价值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按老师预定的轨道前进。

  ⑸在教法上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不能怕浪费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有创新能力,培养合作能力。

  ⑹要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把化学与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6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中,化学的实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实验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本学期的工作中,为了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潜力,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及药品,搞好化学实验教学,而努力为教学一线服务,本学期具体工作如下:

  一、制订规章制度,让实验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⒈遵照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⒉制订学期实验计划表以及周历表。

  ⒊成分利用了实验室具备的现有条件,用心争取条件改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用心服务于教学。

  ⒋充分发挥学具作用,结合实验室条件进行分组实验。

  ⒌做好各类台帐的记录工作。

  ⒍做好一年一度的仪器登帐。

  ⒎做好实验室的周一大扫的卫生工作。

  二、尽心、尽力、帮忙做好各类实验,努力服务于教学工作

  ⒈对课本要求做的演示实验,尽力全部开出,并注意不断改善演示方法,取得较好的演示效果。

  ⒉对分组实验,充分利用实验设备及学生自备的学具按大纲要求开全的基础上,尽量改演示实验为边学边实验,充分让学生动手。

  ⒊对于课外小实验,认真指导学生完成,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潜力。

  ⒋开放实验室,以满足课外实验的需要。

  三、认真做好实验室的安全工作,定时的卫生工作

  虽然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加上学生的课时都被排满,平时几乎找不到剩余的时光来打扫实验室。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做好卫生工作,这不仅仅节约了学生的课后时光,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好的实验习惯。

  至于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我们也是常抓不懈,不留任何安全隐患在实验室里。下课后有专门的学生负责检查工作。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7

  一学期来,在学校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忙下,本人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用心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等方面做了必须的努力。下面我把这一学期的工作做简要的汇报总结。

  平时用心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构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教学工作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贴合金山桥开发区中学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潜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期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尤其是在市一中参加的省优质课的评比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使我了解了此刻物理教学的动向和发展趋势。平时用心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透过开公开课,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更促进了化学教学。

  本人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加强与各任课老师的合作,团结共进,精诚协作,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两个班的化学成绩都取得了必须的进步,不少学生的成绩大幅度提高,但还需进一步提高,打算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职责感的教育工作者,务必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状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汗水和泪水,然而我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充实,那沉甸甸的情感。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我无愧于我心,我无悔于我的事业。让我把一生矢志教育的心愿化为热爱学生的一团火,将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必须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8

  初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潜力的重要阶段,初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为了使学生对初三化学总复习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顺利度过这一重要的时期,为此我们初三化学备课组一学期来对初三化学教学有详细的计划,注重教学过程,常总结和反思,根据初三各个不一样时期使用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和训练方式。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初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务必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能够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持续稳中有变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全国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潜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此刻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资料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资料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此刻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资料、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潜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试说明、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料的使用务必合理,这样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自身务必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资源共享,进度统一,皆以广泛收集信息为主要目的,以免干扰复习、浪费时光。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初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超多的时光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初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务必持续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方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透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我们以《优化探究》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复习下一节之前完成基础知识部分,弄清自我的不足,上课做到有的放失。

  2、重视基础和培养潜力的关系。基础和潜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潜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潜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能够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能够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潜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潜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潜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务必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透过练习要到达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潜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潜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光里到达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教师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都务必开动脑筋,多思善想。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有平时的正常面上的教学,有优秀生的提高,和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加强基础等不一样的形式。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构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尤其适合中等以下的学生,利用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基础加强课时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决定、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透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资料相当丰富,能够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资料的复习(包括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课本后的分组实验),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透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潜力。

  2、学会反思,提高潜力。

  潜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潜力、思维潜力、实验潜力和计算潜力,其中思维潜力是潜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潜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个性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资料,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严密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广阔性)。长期坚持,就能化平凡为神奇:能掌握化学知识及其运用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善于抓住关键,灵活地解决化学问题。能驾御化学问题的全貌,抓联系、作比较、会归纳、能延伸。能另辟蹊径、不拘一格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用心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高考成功的关键。而用心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正确对待考试。在初三复习过程中,考试是频繁的。由于受高考一试定终身的负面影响,许多同学对考试成绩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考试本身所起的作用,把平时的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学生在高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所以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成绩进步而沾沾自喜。

  2、合理安排学习的时光。复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决不能超负荷使用,相反地,务必加以维修和保养,这样,它才能经久耐用。因此,我们要动静结合,既要勤奋学习,也要学会放松、休息、锻炼,只有劳逸结合、生活得有规律,才能简单自如地渡过难关。这就是所谓的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

  3、创设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大多数初三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升学压力和竞争压力了,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带来消极影响,这对复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自我的基础和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复习。愉快地接纳自我,充分肯定自我的.进步,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弥补。自觉地控制自我,以明确的目标、良好的意志力调节自我,变压力为动力,全面提高自我的素质。

  五、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我们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资料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必须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

  2、新教材实验资料和实验要求很高,尤其初三还有大型探究实验,由于学校实验条件和规模还达不到新课程改革要求。尽管老师想尽办法,动足脑筋,但还是遗憾多多。

  3、练习的训练量还是多了些,由于招生的原因,基础差的学生多,教学进度总是滞后,要做到段段清,节节过关就显得前宽后紧的局面。

  总之,化学总复习要为高考做好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要有目标、有计划、讲究方法、注重落实,千方百计地提高化学总复习的效益。我们初三化学备课组始终坚守原则,期望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9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收益颇多.自参加新课程远程研修以来,作为研修学员通过认真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这些都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回顾这一段时间的研修,我不仅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学习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施,下面简单加以总结。

  1、研修让我正确认识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有关书籍,记好学习笔记。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心得、反思。研修让我充分的认识到,教师职业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道、授业、解惑”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职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从充分认识自己劳动特点的基础上,树立从高的职业道德,修炼自己的职业精神,以实现“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知识情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尽量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课堂上只要积极大胆的参与了各个教学活动,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可喜的进步。

  3.评价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习吸取,评价要基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标准不是考试要求,更不是要通过考试把学生和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应该在于正确的指导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更好的改进教学。教师通过坚持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4.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因此,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5、研修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教改观的认识,加深了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修培训为我们每位教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引导我们在新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本学科以外各科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老师也应终身学习,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代同步。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10

  今年我担任初三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以学校实际出发,注重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为了能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总结了几条经验: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

  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

  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努力做好复习总结工作

  初三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因此必须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做好每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对于重点知识和知识点繁杂的章节,尽量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打印相应的复习提要;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另外对于学生作业基本上做到全收和及时批改,在作业上针对个人提出要求和意见。再比如说培提优补差工作,是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力和有效的补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在适应中考题的同时多接触竞赛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要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利用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

  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篇11

  今年我担任初三3、4两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化学是初三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灵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化学学科是新开的学科,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劣势,放在初三开设化学是因为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引导得好能事半功倍,一旦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或者学习被动,或者存在畏难情绪,那么面临的困难也就大。

  本地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面对每周三课时的安排,我们的教学任务相当艰巨,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并在实际教学中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有效调整,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构成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点对任何一门学科都很重要,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学生不参与学习,调动积极性就成了无源之水。怎样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什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首先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让他在课堂上不溜号、不开小差。为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堂课我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难度、或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提出适合各个程度学生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机会,让他们每个人跳一跳就能体会梨子的滋味,每节课能体会到一点点的成就感。兴趣不是我们一节课可以培养起来的,他需要学生在不停的参与和感受成就,积累知识中培养起来。

  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型,曾经采用一下方法:

  1、让学生感到知识有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比如:丝瓜瓤为什么可以刷碗?洗头应该先用洗发液还是护发液?小麦需要在什么样的土壤中生存?为什么洗完头发以后,加点醋轻轻拍打头皮,可以让头发柔顺而不起头皮?酸雨是怎么回事?等等。用这些涉及每一个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先讨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或猜想,结合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到化学有用。

  2、让学生从化学家的故事中感受化学的魅力在学习元素的时候我给学生介绍居里夫人的故事、介绍门捷列夫的故事;在学习空气的成分的时候介绍拉瓦锡的故事等等。

  3、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张扬自我的方式现在初中的学生处在青春朦胧期,特别是男同学,总想法设法想展示自己,于是在课堂上接老师的话茬开玩笑,出个洋相,或者……,尽管这些让每个老师头痛,但是我们又不能强硬的制止,因为有些时候他们做出的事、说出的话让老师感觉批也不是、表扬更不行。比如上课有学生说话,老师在制止,马上就有学生大声说:别说话了,听老师的;又一个学生说:别说话,不然讲不完了;还有的说:别让老师生气;还有的说:吵什么吵,烦人;……总之,七嘴八舌,看上去挺为老师着想,其实是在起哄。为了防止这些,我就尽量给学生说的机会,能让他们说的,我绝不说,比如定义的具体内容等。学生能分析的我绝不代劳,比如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能自我总结的,我一定放给学生讨论总结。这样每一节课,我都仔细琢磨哪些知识学生能说出、能想到、能分析总结出来;哪些知识必须我讲。这样一分析,每堂课老师必须讲的知识不是太多。学生说的、做的很多,没有机会和时间在课堂上制造“突发事件”。我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让大家的目光集中到这样的学生身上,让说的感受成功,让看的产生说的欲望。因此,我在课堂上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满足他们张扬自己个性的渴望。

  4、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面向全体,讲课时紧扣课本,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我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是课堂教学方式的主旋律。

  二、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化学学科有它自身的优势

朗读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发挥出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方法的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自由朗读训练适用于新课文的初读阶段和学完课文的品读阶段。初学课文,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发现朗读难点,如字音、词义、断句等方面的问题。学完课文,对重点段落、语句有所侧重,安排自由朗读,重在“揣摩”。理解整体内容把握文章精要内容;二是体会语言特点,研习涵泳经典片段。


这一训练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督促学生准确读出原文,尊重原文,不丢字、不加字,不倒读,不回读。训练学生眼到、口到的能力,看得要准确,读得更要准确,在朗朗书声中,促使自己专注于文章,达到准确读出文章的目的。但是极易造成大声喊读、唱读的现象,在教学中不要经常使用。

大部分教师都青睐这种朗读方式。“讨究完毕以后,学生对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了,就不妨指名吟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名朗读重要的是读得及时,读得精彩,读得恰到好处。“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于激昂,委婉处还于委婉”,这便是叶圣陶先生所推崇的“美读”,也就是说,在美读中,不仅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包括文章难以言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另外,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或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做到共同提高。

分角色朗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朗读形式,这种读可以充分发挥其品味语言艺术、领悟作品内涵的作用。学生在朗读时一定是在揣摩、品味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再结合自己的理解的基础上,然后走进作品,扮演作品中的人物,把握人物形象,进行角色朗读。这一训练方式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做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或看画面配音,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篇幅较短的诗文,适合采用读背结合的方式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在朗读中,学生要不断品味诗文的韵致,达到背诵的目的,那么对作者的诗文风格的体会就会不待老师“讲”,学生就会自己“悟”出。

现、当代散文、诗歌教学,选择与作品格调谐调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训练,让学生尝试与乐曲相融合,在审美追求中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陶冶性情,升华思想。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模仿,再朗读。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理解作品的又一种方式,再对照朗诵,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好方法。

范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突破朗读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以下几种情况教师要适当安排范读:对难于把握朗读要领、又需要通过朗读达到训练目的的文章,要通过范读把学生引入作品的境界当中,以便于学生克服朗读困难,达到训练目的;对精彩的片段进行研读、却又朗读不好时,要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对难以把握朗读节拍、容易读破句子的文言文,要通过范读带领学生达到朗读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当然,可以由教师来范读,也可以由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甲组再读第三句,乙组再读第四句,依次轮流,周而复始。

就是一篇课文教师可指名一个学生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再指另一名学生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随时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语句,以引导学生朗读。

小学生自我表现欲极强,让他们体悟到自己亲身参与表演的乐趣,有利于对文中情感的体验。如:让朗读的同学把自己假想成播音员,在朗读前,先说一句话:“下面请欣赏课文《XXX》,朗诵人XXX。”促其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中去。又如:在读写人记事的课文时。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当事人之一,在读写景状物的课文时,则让学生把自己假想成导游,用介绍的口气读。

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体会试读,这无疑是一种直接指导学生朗读的好办法。教师在学生仿读是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合唱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教师示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朗读《童年的泥巴》第三段时,我提出:“你们推荐班里读的最好的同学读。”被推荐者这时成了公认的朗读明星,他自然要格外投入,发挥最佳水平,不负众望。也可以让学生毛遂自荐。用激将法问:“谁敢说自己是班里读的最好的?”或者“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的感情来朗读?”在我的“读的最好”、“最高水平”的悬赏下,有很多勇夫自荐朗读,争先恐后,这种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一般来说,凡是情感体验深的课文往往能读出感情,反之效果就不好。“有感情朗读”是一个结果,一味地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内心的体验,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感觉读好课文,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在读到“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眼前”一句时,我指导朗读时要学生抓住“啊”这一语气助词,让学生体会作者借助这一叹词抒发自己见到小河时的惊喜之情。我将“啊”与“奇迹般”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怎么也想不到,在这茫茫的草塘,密密的芦苇丛中,居然还隐藏着一条如此美丽的小河,他觉得这简直就是奇迹,所以自然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个“啊”字应该用去声,念得短促些,将作者的惊喜之情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对作者准确的用词也理解深刻了,从而训练了学生语感。

例如我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指导朗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时,我问学生:“同学们,在读这句话时,你是感受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在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时,他感受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有的说他觉得隐者真“隐”啊,在心里很佩服隐者;还有些学生则说他感受到诗人很困惑,对隐者在白云深处有一种莫名的向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然而他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本理解的不同必然伴随着情感朗读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题。《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是个较长的句子,由于学生的中气不足,读到“砸去”就没有了气力,而这个句子恰恰又必须读得坚定、有力。这时,我会适时指点朗读技巧,受到良好的效果。我告诉学生,朗读时除按短句停顿外,要在“砸去”之前换气,这样再读,就会显得很有力量,学生练习后自然体会到战士们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其他如语调高低,语气轻重等,我再作合适的指点。

在指导朗读《燕子》一课时,教师可示范第1自然段,让学生注意老师在朗读时的适当停顿、语气变化,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时能准确运用朗读技巧。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朗读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

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理解课文时,抓住重点词语仔细品味,不仅可以提高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对词语,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在将军得知被严寒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我作感情引读:“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是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将军神态、动作的词:“愣住”、“净”、“站”、“湿润”、“吸”、“举起”、“敬”,让学生仔细品读。

同时又设计了以下问题:“1)将军为什么愣住了?2)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心里在想什么?3)他为什么要向军需处长敬礼?再通过体会读,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愤怒——愣住——感动——崇敬。从而深深地体会到:一位专管部队所需给养,被服的军需处长,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活活冻死,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多么令人敬佩!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德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们细读作品,就会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渗透着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恶,通过小女孩的命运抒发出来,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教学时要结合重点词句和段落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到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这种强烈的感情注入学生的心田,产生共鸣,使其自然地感受到亲切、爱怜、压抑、愤懑以及含蓄、深沉的基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感情地朗读。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一句以“缓缓地”一词决定此句朗读时要缓慢,从而突出当时人们送别总理灵车的沉痛心情。第三句“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够停下来!”“多么希望”应该读重音,两个“停”字要重音并作停顿,以强烈抒发人们不忍总理就这样离去的悲痛心情。最后一句中的“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表达人们总认为周总理的逝世不是事实,希望能永远同总理在一起的真挚感情。读这句时,语调要轻缓,要把人们不相信这是事实的语气读出来,突出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

低年级的课文中,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有一篇《狐假虎威》的课文,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狐狸、老虎及小动物的不同神态,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小动物满脸恐惧,吓得撒腿就跑。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想象后再作朗读,效果很好。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讲解《爱国将领邓世昌》一文时,学生都很难读出邓世昌视死如归、慷慨激昂的豪情。因为孩子们对甲午战争这段历史一无所知,要想读出英雄气概相当不易,我在上课时让学生读通文章后,适时地播放了当时战争的电影短片:在硝烟四起的茫茫大海上,邓世昌怒视着在海面横冲直撞的敌舰“吉野”号,登上舰桥,慷慨激昂地向全舰宣布:“我们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现在我舰船伤弹尽,无力再战,我决定撞沉吉野!与它同归于尽!”全舰官兵齐声高呼,表示拥护。那场面惊心动魄,不由使人身临其境,激情在顷刻间燃烧起来,似与敌人同归于尽。在这个时候,指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处境和心理进行换位模仿,既加深了孩子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使孩子们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菘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第8段,在设疑感染后,再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邱少云”,随着电影画面的呈现,教师动情地说:“同学们,这就是被烈火烧身的少云!这就是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少云!面对这样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是一种什么精神在鼓舞着他?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英雄的无限深情、无限崇敬,齐读这一段课文。通过场景渲染,学生朗读感情自然流露,水到渠成。

这18位老师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的朗读水平或雄浑有力,或婉转动听,极富感染力。如东营小学的朱艳凤老师在执教《平平搭积木》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这是一篇一年级的课文,学生对问句的朗读还是难点,所以当出现问句:“平平,平平,这些房子都给谁住呢?”老师先让学生读,然后又通过范读指导全班学生读出问的语气来。

临沂小学的徐娟老师在执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王熙凤出场时对她衣着的描写特别复杂,读起来特别拗口,我们成年人读起来难度都很大,况且是学生呢?徐老师范读这一段时简直像说评书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相信通过徐老师的朗读,学生会对这一段让人看着眼晕的文字产生好感。好的朗读,能增强文字的魅力。

老师们精彩的范读展示,让我感到自己朗读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于小学生的向师性强,又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进行必要的、恰当的朗读指导,可以是朗读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内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体会方面的等等。范读指导法多用于低年级,也可用于中高年级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仅凭学生自己练读无法读好的内容。一般来说范读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产生朗读的欲望、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的作用。

18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都采用了这种理解感悟法。如,莱芜小学的刘芳老师在讲《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他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地愈精神,愈秀气。他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对于梅花的描写,刘老师先让学生理解“秉性”和四个“愈”的意思,并进行了朗读指导。对于中华民族里有气节的人物的描写,她是这样处理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国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刘老师出示了这些人物写的诗句,如苏轼、赵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诗句的引入,不仅让学生积累了语言,还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表达的意思。

在这样的基础上,刘老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随后,李老师又问:“当今社会中有哪些有气节的人物?”学生想到了医生、消防员等时代的英雄,教师相机出示图片。在这样的感受之上,老师又引导学生读了这段文字,并告诉学生,上面写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写具有梅花精神的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随后,李老师把这段文字变成诗歌的形式,通过范读,变换形式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

在教学中,学生有时朗诵得不好,是因为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对语言文字内在含义的有效感悟,对文字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真切体会。叶圣陶先生说: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一定是源于内在的感悟。语言感悟到位,朗读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

“想象体验法”指学生按照课文的文字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形象,即内心视像;体验是指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想象体验的主要方法有:用画面、音乐或语言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不好讲,但潍坊小学的王娜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很有新意。在指导学生朗读“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的一段时,王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她出示这段文字后,先让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朗读,让学生对文字有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她把“沙滩”“耕地”“山脉”“河流”等字变红,配乐深情渲染:“这里曾经留下他们多少美妙的回忆呀!在每一片沙滩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们曾经……(学生想象回答)”剩下的词语通过出示图片读句子来感受,接着王老师又说:“可是,这美好的一切西雅图的族人们要远离了。此时,他们心情怎样?”学生通过交流,知道,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着西雅图族人们对土地的依恋、不舍。最后,王老师让他们带着这种种体会反复朗读这一段。学生们朗读的很到位。

评价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在学生朗读之后,教师给予及时、具体、恰如其分的评价,作为一种反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并使其明确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同时,对班级的其他同学而言,教师评价的过程也是指导朗读的过程。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这18位老师都运用了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他们有时是在学生接读课文时进行评价,一般是对学生生词及多音字的发音进行评价;有时是用在重点段的朗读上。

如聊城小学的杨雪老师在讲《黄鹤楼送别》时出示了重点段: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一位女生读“孟夫子”三个字时声音很大,拖着长腔,像在大声喊叫。杨老师问她叫什么名字,并学着她的声调喊她,问她听起来感觉舒服吧?这位女生由此知道,读书应该自然,不应装腔作势。

对于学生之间的评价,老师们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灵活。当某位学生读得好时,老师会及时引导全班学生:“掌声在哪里?”虽然学生没有说一个字,但这热烈的掌声不就是一种无言的评价吗?对诵读学生的激励可想而知。

1.删减词语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原文和改写后的文字,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加深对其中蕴含的情感的体会。有好几位老师运用了这一种方法,如济宁小学的翟杰老师在讲《梅花魂》一文时,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改为“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到了三个“最”字的好处,在随后的朗读中便掷地有声。

2.不同感情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人物感情的不同,通过朗读读出区别来。如,日照小学的刘永翠老师在讲《给予树》一文时,让学生画出金吉娅在回家路上的表现?从她的沉默不语中猜测她的内心想法,体会她的担心。然后刘教师又让学生说说哥哥姐姐们的心情,最后,刘老师让学生把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和金吉娅的心情对比着读一读。通过对比,学生比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读出他们的区别来。

教师都知道评析学生朗读的好坏,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听其声,视其形”。很多老师都运用了这种分角色读的方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红老师在讲《晏子使楚》一文时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她请一位学生来读楚王的话,但那位学生表现的没有大王的范儿,她便让学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结合这种表情再次朗读。读晏子的话则让学生做出一个严肃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儿。在此基础上,姜老师再让他们分角色读一读,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我们深入理解、具体感受作品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词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语言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抓住语言后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语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就是内在语。在指导含有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内容时,通过增加人物内在语(即通常所谓的提示语)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读”才能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读与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如聊城小学的杨雪老师在讲《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诗句诵读时,对诗的内容进行了补充提示:这诗中有着怎样的依依不舍呀?(学生读)这酒杯里有着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学生读)李白的内心有着怎样的孤独和牵挂呀!(学生读)

以上是整理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方法的指导全部内容,更多精选文章请访问专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营辅导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