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搞懂问问赴日读博读专门是不是很难申请呢?

祸不单行,福不双降。高房价只是博士面临的问题之一,更严重的问题是现阶段博士的就业。常人看来,博士一定神通广大,找个单位不在话下。我就是在这种信念中踏上这条不归路的。今年博士毕业后,先联系了本校A院,因为A院有个老师非常想让我成为她的助手。但很不幸,这位老师的苦苦建议并没有影响该院的招人计划,留校的自然是牛人弟子。留校无果后,目光转向另一所高校。与有关领导见面,真是难啊!去了三次才见到某院一院长,书记的办公室一直紧锁者。浏览简历后,院长说:你的科研能力倒是不错,但我们缺的是教学人员。我辩解到,我本科就是本校师范院校毕业的,工作后,一直也没脱离教育岗位,教学工作应该可以胜任。辩解归辩解,出门前,院长还是没有正面答应,只含糊说:和书记商量后再做决定吧。等待决定真是漫长是啊。一个月过后,同一师门的一同学告诉我,我校去这所学校工作的博士已经签了协议并安排了住房。我愕然了,赶紧向在此学校工作的一师兄打听情况,结果告知:情况属实。后来,这位师兄还帮我走了一下上级路线,最终以失败告终。无望下,退而求其次,打算到两个三流学校碰碰运气。没想到,一知情人告诉我,能进那些学校的人,不是教育厅官员、就是省长、书记打过招呼的,或者是本校的近亲产物,或者是花费10万元搞定的。如果我没有这个能耐,最好取消这个念头。我一农家子弟,哪有这般能耐,只能知难而退了(这本来不是我做事的风格,但现在却成了我理性的选择,讽刺啊!)。

正在苦闷之时,看到我校某一研究院找人,而且专业很贴近,感觉这个岗位就是为我设置的。紧密锣鼓地整理了一番资料后,赶紧EMAIL到指定联系人邮箱。接下了的日子,自然是在悠闲中等待通知面试了。大概过了些日子,到研究院去打问,结果很是出乎意料,有关老师根本没看到我的资料,而且人员已经招聘完毕。当时很纳闷,我不是EMAIL了吗?联系人也不是明确恢复我收到资料了吗?怎么就没转发呢?这中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到现在百思不得其解。为了减少脑细胞的非正常死亡,还是不思的好。

   于是,到现在,工作还没有着落。前几天,给苏州大学投了个简历,恢复说有关专家正在评估,希望不要再度让我失望。当然,再失望一次也无妨,我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博士,按理说找个相对较好的单位应该没什么不妥。否则,我上这个博士有什么用,难道只为了光宗耀祖,图金渡银?

   说实话,除了科研、教学单位,我也试图考虑过行政单位,但一听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特殊的背景要求,便望而却步了!

   上述,只是我找工作的冰山一角,受过的气、看过的脸色、下过的话、请过的饭。。。只有我知道,还是不说的好,免得你们怀疑我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博士。

   工作和房子就是一把“双刃剑”,每刃都对中要害,若处理不妥,废矣!据说狗屎都能做石墨烯的原材料,我不知道博士还能做什么?难道只是前半生为好工作而努力,后半生为房子而奋斗吗?如果是,那搞科研只能是与马克思见面后的事情了。

一是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二是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
掌握一个科研领域 ,要通读所有这个领域的文献。一般开始时是看书,然后要找学术期刊杂志,会议论文和研究报告。
一般在读博之前,学校会有一些方法来考核你对某一个领域地掌握情况。比如要有相关专业本科或者硕士学位。然后,为了证明对本专业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专业课程,通过考试并确获得较高的平均分。最后还要通过一个评委会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评委 都是 博士。
博士和其它学位的本质区别就是一个字:科研(Research)

要开创一个理论,学生必须探索,调查,思考,总结。学术界用“科研”来表示这种行为。
“科研”经常暗示着要“实验”。但是科研绝不仅仅实验,还要解释和深层理解。
以计算机科学专业为例,科研意味着要探索并发现数字计算和通信领域的新法则。必须要发现帮助建立和使用计算机制的新技术。要寻找新抽象、新算法、新规则、新机制。

要获得博士学位,必须要写博士论文,并且通过博士论文口头答辩。
科研的成果可能可以开发新产品或者改善现有的。但是,博士论文的价值不是用商业效益来评价的。必须要引导将来的研究和知识体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会在短期创造,而是在长期才慢慢体现。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想做科研工作吗?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你想进高校工作吗?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你有足够的能力吗?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时 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 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3.警告(博士并不是)


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 都是 博士。
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
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各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比其它选择好:每个人都要决定自己究竟要什么,什么最能激励自己。
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如果你有能力和兴趣,搞科研将获得与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奖励。你能遇到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甚至与他共事。你将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将解决以前从没有人解决的问题。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上博士到现在工作已很多年了,帮老板国际国内也审了不少稿,先说国内的吧,我发现其实各地区的科研实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从写的论文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出来。但是我认为这一点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因为这是老板决定的。但是有些稿件,我认为作者写作的态度有时会决定这篇文章的最终命运。因为一些稿件,很明显作者没有经过认真修改,文章中错别字时有出现格式错误频频,这样的稿件,审稿人一看心里就会有抵触作用,再加上本身内容又在可收可不收的范围,最终的命运大家可想而知,所以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细节问题,有时它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命运。我曾遇到过两三篇这样的文章,其中一 篇我认为内容还行,但写了很多修改意见,老板看了后,说“这样的文章还能让它过?”所以给枪毙了。 再讲国际的,其实国际论文最重要的还是成果的新颖性,如果成果能让审稿人眼前 一亮的话,那文章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写作时,应该注意尽可能得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成果。就写这些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呵呵。

兵贵神速,先进的学术期刊出了学术水平的要求外,越来越注重发表的速度。这其实是符合投稿者的心愿的。但是如果方式不恰当,搞不好会弄个欲速则不达的结局。投文前要客观估计本论文的学术水平,然后投到高一两个档次的期刊上去,目的是要牛人的点播。毕竟得到高人指点的机会是不多的,而且发文不是目的,提高科研水平才是最终目标。经过这样一个和牛人的学术交流,个人的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的。

1. 先看综述,后看论著
看综述搞清概念,看论著掌握方法
在师兄师姐离开之前学会关键技术
3. 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象。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6. 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7.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8.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
做实验遇到困难是家常便饭。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反复尝试?放弃?看书?这些做法都有道理,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交流。对有身份的人,私下的请教体现你对他的尊重;对同年资的人,公开的讨论可以使大家畅所欲言,而且出言谨慎。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实验折腾半年,后来别人告诉你那是死路,岂不冤大头?
9. 最高层次的能力是表达能力
再好的工作最终都要靠别人认可。表达能力,体现为写和说的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的素质。比如发现一个罕见病例,写好了发一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病例报道。比如做一个课题,写好了发一篇或数篇论著;写不好只能发一个论著摘要或被枪毙。一张图,一张表,无不是表达能力的体现。寥寥几百上千字的标书,可以赢得大笔基金;虽然关系很重要,但写得太差也不行。有人说,我不学PCR,不学spss,只要学会ppt(powerpoint)就可以了。此话有一点道理,实验室的boss 们表面上就是靠一串串ppt 行走江湖的。经常有研究生因思维敏捷条例清楚而令人肃然起敬。也经常有研究生不理解“为什么我做了大部分工作而老板却让另一个没怎么干活的人写了文章?让他去大会发言?”你没有看到人家有张口就来的本事吗?
10. 学好英语,不学二外。
如今不论去***还是欧洲,学术交流早已是英语的天下。你不必为看不懂一篇法语的文章而遗憾,写那篇文章的人正在为没学好英语而犯愁。如果英文尚未精通,暂且不要去学二外。

决定是否要读博士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要考虑你的长期目标,因为PhD是训练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将来不做科研,博士不适合你。

博士是进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条件。

评价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时间: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长,你能承受吗?

创造力:读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问题。问问自己喜欢“脑筋急转弯”吗?你学高数时感到有意思吗?

好奇心:你是不是强烈的想知道周围事物背后的规律?

适应能力:读博常会出乎意料的困难,你可能会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领域。你能忍受郁闷吗?能忍受住找没人知道的答案时的枯燥吗?

自我驱动:教授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你能自己给自己长期科研的动力吗?

竞争能力:你将与最聪明的人共事,别人会将你与这些人比较,你扛得住吗?

成熟:读博时间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让自己有声望:你毕业后,你周围每个同事都是博士。

保障自己观点正确:博士只在一个领域有权威,这并不代表所有领域的权威。

自己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要个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

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时先把科研部门砍掉。

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妈可以很骄傲的说自己孩子是个博士,但这不是你读博的理由。

证明自己的聪明:你要长期从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

将来就研究一个领域: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你将来要不停地科研,学习新方法、新理论。

赚钱更多:至少5年之内你的收入是负的,除非你爱科研,否则这不是最好的赚钱方法。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类问题——考研还是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又要面临这个问题的困扰——考博或者工作?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选择也是困难的。博士是一个文凭,更是一种经历。当前社会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体,尤其是女博士。事实上真的就那么恐怖吗?

首先,谈谈为什么读博?

如果你压根就没想好这个问题,完全是随波逐流,或者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或者认为考博可以带来生活的翻天复地的变化,或者认为读博就是混个学位,为了以后好提升。

那么,请你谨慎考虑。首先,博士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与行业与职位相关,而不是与学位相关的。当然通常计算机的博士要比学文学,考古什么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即便为了想进高校而读博,也要事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喜欢那种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种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过,竞争一样激烈。而考博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的感受之一,周围的人的确不简单,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坚持。

所以这是一个可以相互约束、相互见证、共同进步的群体。高智商基本是读博的刊几篇,理工科的可能还需要在国际刊物上发表。

虽然大多数博士都完成任务,拿到了学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虑、睡不着觉、掉头发等等代价的。当然,视个人天资和基础不同,可能各有差异,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务的还真没听说过。

博士同学中已经是硕导的,在博士论文的冲刺阶段,也会形容枯槁,也有老师们形容”做完博士论文就像扒层皮”,毕竟抛却客观要求不说,就自身而言,大家也知道 专心在学校搞点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论文就是一段时间内的最高水平。何况博士论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创新”。这两个字,可是会把人折磨坏的。

在博士论文写完之后,有人说了这样一句深刻的话——以后,谁要再说博士是混出来的,我跟他急!

读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比如恋爱、婚姻和家庭

说这个好象是废话,但是我们可以算笔账。一个人中间一直不停地读书,等博士毕业也是接近30的人了,这时候的社会工作经验还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够幸运地在读书期间遇到合适的另一半并且已经成家的话,那么就要在毕业之后不但面临找工作,适应新环境的问题,也要面对建立一个小家,适应婚姻和家庭的问题。

不仅如此,还要考虑是先在工作上干出点成绩还是抓紧要孩子的问题。这时候大多数小家庭都是无产阶级,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龄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摆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后又去读博的,这种辛苦就不要说了。面对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间的不调和,需要自己判断、选择。有时候,有所选择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说,早知如此,宁愿不要选择的机会。可是时光是无法倒流的。

校园里有不少带着孩子读书的母亲,有的将孩子放在周边的幼儿园或者学校里,自己面对多重压力,孩子也跟着受苦。精力、财力和爱心、责任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让很多母亲说:“等我拿到学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

有的时候,鱼和熊掌的确不可得兼,这是事实。所以大多数博士在毕业后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尴尬,来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读博可能会加重取舍之间的难度

有人认为,读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选择的余地更大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博士阶段着重培养的是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进行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个通才教育,只会将人的研究领域和学习领域越限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读博可能多多少少还会产生这样的效应,就是你在长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经多多少少对这些研究产生兴趣。明知继续研究可能热情和动力不足,但是放弃却着实可惜,那时该怎么办?

在读博士阶段,很多时候你是在探索人类对科学的认知边界,所以需要非常强大的抗压能力,毕竟说句实话,在科研中,运气也占很大一部分。如果你没有在博士生涯中心态崩溃,那么你今后应该会有很强的抗压能力。

所以读博前,一定要考虑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意大利读博很难毕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