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纪事本末卷十七太宗致治翻译?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十一

  △宣和二年(庚子,一一二○)

  1、正月(案:钱大昕《朔闰考》正月壬寅朔。) 甲子,御笔:“儒道合而为一,其道学自合废。”(《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七。原注《实录》只书甲子罢道学,《本纪》因之,止如此书亦可,道学遽罢必有故,当考。蔡绦《道家者流篇》亦不载。)

  1、二月(案:钱大昕《朔闰考》:二月壬申朔。) 乙亥,(原注四日。) 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忠训郎王环使金国。(案:《三朝北盟会编》:二月二十六日丁酉,呼延庆回到京师,三月六日丙午有是诏。《燕云奉使录》则云:二月,诏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由登州泛海使女真,忠训郎王环副之。月日不同。)

  先是,呼延庆以正月至自登州,具道阿骨打所言,并其国书达於朝廷。王师中亦遣子瑰同呼延庆诣童贯白事。贯时受密旨图契丹,欲假外援,因建议遣良嗣及瑰持御笔往,仍以买马为名;其实约阿骨打夹攻契丹,取燕云旧地,面约不斋国书。夹攻之约,盖始乎此。《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二。原注此据《金盟本末》及《华夷直笔》,稍增以封氏《编年》及马扩《自序》。五月十三日,良嗣等观破上京。九月四日,与锡剌勃堇等来。《实录》於乙亥日书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忠训郎王瑰聘女真,盖因诏旨也。诏旨则因《金盟本末》,但《本末》不载遣良嗣等日月耳。封氏係之三月六日,今不取。《本纪》云遣赵良嗣使於金国,亦系之二月四日乙亥。封氏《编年》云:宣和二年春二月壬申朔,二十六日丁酉,呼延庆入朝,奏言大金国主所言之事,上令中书再议其事,选择使人。三月辛丑朔,六日丙午,诏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由登州往使大金,忠训郎王瑰副之,面约不斋国书,唯付以御笔。封氏所记三月六日遣良嗣,与诏旨不同,姑存之。马扩《茅斋自序》:宣和元年正月,呼延庆等斋到女真文字,报与大辽讲好不成,已起兵攻上京。王师中遣其子瑰同呼延庆赴阙见童贯论事,贯受密旨,借倚外势,以谋复燕山。乃差赵良嗣同王瑰持御笔使女真。始约夹攻大辽,割还燕山故地,以旧所与契丹岁赂与之。女真许之,复遣使锡剌勃堇等还赴阙。扩所称宣和元年,当作二年。案:《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宣和二年春二月,女真使同呼延庆持其国书来请别遣使通好,因遣赵良嗣往,犹以买马为名,其实约夹攻契丹,取燕云旧地,第面约不斋国书。时女真出师三路攻辽国上京。是夏,良嗣等青牛山追及阿骨打,遂从至上京观攻城,不旋踵而破。与阿骨打议约,大抵以燕本汉地,欲夹攻契丹,使女真取中京,大朝取燕京,许之。遂议岁赐,良嗣初许三十万,而卒与契丹旧数。良嗣曰:“燕京一带则并西京是也。”阿骨打亦许之。遂以手札付良嗣,约以女真兵自平州松林趋古北口,南朝兵自白沟夹攻,不然,即难依已许之约。仍遣使奉国书,略曰:“大金皇帝谨致书於大宋皇帝阙下:盖缘素昧,未致礼容,酌以权宜,交驰使传。赵良嗣等言,燕京本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虽无国信,谅不妄言。若将来贵朝不为夹攻,即不依得已许为定,具形弊幅,冀谅鄙悰。”金使以九月至阙,寻以马政报聘国书,略曰:“大宋皇帝谨致书於大金皇帝:远承信介,特示函书。致罚契丹,逖闻为慰。确示同心之好,共图问罪之师。诚意不渝,义当如约。已差童贯勒兵相应,彼此兵不得过关,岁币依与契丹旧数,仍约毋听契丹讲和。”《三朝北盟会编》:宣和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丁酉,呼延庆回到京师。是日,入朝奏言女真所言之事,斋到女真文字,报与遣使大辽讲好不成,已起兵攻上京。王师中遣其子瑰同呼延庆赴阙见童贯议事。三月六日丙午,诏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由登州往使,忠训郎王瑰副之,议夹攻契丹,求燕地、岁币等。是时童贯受密旨,借倚外势,以谋复燕。诏赵良嗣、王瑰充使副,由登州以往,用祖宗故事,以买马为名,因约夹攻契丹,取燕云故地,面约不斋国书,唯付以御笔。毕氏《通鉴考异》云:马扩《茅斋自序》云:政和八年,父政过海,至女真所居来流河。重和元年,父入国门。宣和元年正月,呼延庆等斋到女真文字,因复遣良嗣。今考之它书,其年并误。盖扩所称政和八年,即重和元年;而所称重和元年,当作宣和元年;所称宣和元年,当作宣和二年也。夹攻之约,自二年始。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户部尚书唐恪言:汴渠之运自去秋绝不至,由王黼夺上供纲为应奉之用。今珍异之物充於大臣之家,而奉上者曾未十一。上以谕黼,黼取下卸司运数以进。恪言是并应奉司纲在其中,属户部者十之一二。诏恪罢知滁州。案:《九朝编年备要》:恪上言曰:“国家定都於梁,非有山河形势、以临天下也,直仰汴渠之运以养百万之师。而纲运自去秋绝不至,将有匮乏之忧。且以天下奉一人,臣子不敢惮。今珍异之物充於大臣之家,而奉上者曾未十一,是倾天下之财为国敛怨。”上以谕黼,黼取下卸司运数以进,且请治恪面谩之罪。恪复言黼所进卸运数,盖并应奉司纲在其中,属户部者十之一二耳。诏恪罢知滁州。《宋史·本纪》:乙亥日,唐恪罢。《通考》卷二十三引止斋陈氏曰:宣和元年,户部尚书唐恪稽考诸路上供钱物之数:荆湖南路四十二万三千二百二十九贯匹两,利州路三万二千五百一十八贯匹两,荆湖北路四十二万七千二百七十七贯匹、两,夔州路一十二万三百八十九贯匹两,江南东路三百九十二万四百二十一贯匹两,福建路七十二万二千四百六十七贯匹两,京西路九万六千三百五十一贯匹两,河北路一十七万五千四百六十四贯匹两,广西路九万一千九百八十贯匹两,京东路一百七十七万二千一百二十四贯匹两,广南东路一十八万八千三十贯匹两,陕西路一十五万七百九十贯匹两,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七万六千九十八贯匹两,成都路四万五千七百二十五贯匹两,潼川路五万二千一百二十贯匹两,两浙路四百四十三万五千七百八十八贯匹两,两淮南路一百一十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三贯匹两,而斛斗地杂科不与焉。其取之民极矣。)

  1、四月(案:钱大昕《朔闰考》:四月辛未朔。) 癸酉,(案:《十朝纲要》癸酉,同。毕氏《通鉴》系之乙未。) 女真分三路出师趋上京。《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二。案:赵良嗣《燕云奉使录》:宣和二年春二月,诏遣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假朝奉大夫,由登州泛海使女真,〗忠训郎王瑰副之。以计议依祖宗朝故事,买马为名,因议约夹攻契丹,取燕、蓟、云、朔等旧汉州,复归於朝廷。元奉密旨,令面议,别不曾斋文字前去。三月二十六日,自登州泛海,由小谢驰、棋末岛、棋子滩、东城会口、皮囤岛,四月十四日,抵蓟州关下。会女真已出师,分三路趋上京。良嗣自咸州会於青牛山,谕令相随,引看攻上京城,破,遂与阿骨打相见於龙冈,致议约之意。大抵以燕京一带本是旧汉地,欲相约夹攻契丹,使女真取中京,本朝取燕京一带。阿骨打令译者言云:“契丹无道,我已杀败,应是契丹州域,全是我家田地,为感南朝皇帝好意,及燕京本是汉地,特许燕云与南朝,候两三日,便引兵去。”良嗣对云:“契丹无道,运尽数穷,南北夹攻,不亡何待?贵国兵马去京西甚好,自今日议约既定,只是不可与契丹议讲和。”阿骨打云:“自家既已通好,契丹甚闲事,怎生和得?便来乞和,须说与已共南朝约定,与了燕京,除是将燕京与南朝,可以和也。”良嗣对:“今日说约既定,虽未说盟誓,天地鬼神,实皆照临,不可改也。”食罢,约入上京,看契丹大内居室,相与上马并辔,由西偏门入,并马乘之。过五銮、宣政等殿,遂置酒於延和楼。良嗣有诗云:“建国旧碑胡日暗?兴王故地野风乾,回头笑谓王公子,骑马随军上五銮。”遂议岁赐,良嗣许三十万,却云:“契丹时,燕云不属南朝,犹自与五十万,今与了燕京,如何止三十万?”辨论久之,卒许契丹旧数。良嗣问阿骨打,燕京一带旧汉地汉州,则并西京是也。阿骨打云:“西京地本不要,止为去拏阿适,须索一到,若拏了阿适,也待与南朝。”又言:“平营本燕京地,自是属燕京地分。”高庆裔云:“今所议者,燕地也,平滦自别是一路。”阿骨打云:“言约已定,更不可改,本国兵马已定八月九日到西京,使副到南朝,便教起兵相应。”遂趣归,且言缘在军上,不及遣使前去,止以事目一纸付良嗣回,约以女真兵自平州松林趋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趋白沟夹攻,不如约,则难依已许之约。以二百骑护送,东过铁州,遣人走马追及,别有事商量,请使副回相见。良嗣回至女真所居阿木火,阿骨打言:“本约到西京以兵相应,却因马牛疫死且回。候来年约日同举,惟恐失信,故请使副回见。”杨朴云:“郎君们意思,不肯将平州画断作燕京地分,此高庆裔所见如此,须著一个方便。”后来与粘罕议事,论以两朝议约既定,务在明白,须免异时计校。粘罕问有几事?对以:“将来举军之后,南兵不得过松亭、古北、榆关之南,免致两军相见,不测分争,此最大事一也。其他界至,临时可以理会,且先以古北松亭及平州东榆关为界,此其二也。要约之后,不可与契丹讲和,此三也。西京管下,惟恐妨收捉阿适道路,所有蔚、应、朔三州,最近於南界,将来举兵欲先取此三州。其馀西京、归化、奉圣等州,候拏了阿适回日,然后交割,四也。两国方以义理通好,将来本朝取了燕京,却要係官钱物,此无义理,可便除去,五也。事定之后,当於榆关之东置榷场,六也。”粘罕云:“所言都好,但蔚、应州尔恐阿适走去,彼处候我家兵马到日来商量,所要係官钱物,曾思量来,也是不好,便待除去。”粘罕、兀室云:“我皇帝从上京到了,必不与契丹讲和,昨来再过上京,把契丹坟墓、宫室、庙像一齐烧了,图教契丹断了通和底公事,而今契丹更有甚面目来告和也?千万必不通和,只是使副到南朝,奏知皇帝不要似前番一般,中间悰断绝了。我亦曾听得数年前,童贯将兵到边,却恁空回。”对以:“此探报传言之误,若是实曾领兵上边,便只恁休得?郎君们亦莫轻信。”粘罕大喜云:“两家都如此却甚好,若要信道,将来必不与契丹通和。”待於回去底国书内写著打球射柳,及所在宴饮,必召同集及令上京俘获契丹吴王妃作舞献酒。谓良嗣曰:“此是契丹儿媳,且教与自家劝酒。要见自家两国欢好。”阿骨打与良嗣把手酬酢曰:“契丹煞大国土被我杀散,我如今煞是大皇帝。昨来契丹要通和,只为不著兄字,以至领兵讨伐。自家南朝是天地齐生底国王皇帝,有道有德,将来只恁地好相待通好,更不争要做兄弟,这个事,是天教做,不恁地,后怎生?隔著个恁大海,便往来得?我从生来,不会说脱空。今日既将燕京许与南朝,便如我自取得,京与南朝。”於是差使副以攻破上京,俘获盐铁使苏寿吉来献,其意以为既以燕地割隶中朝,以寿吉本燕人,故献之。仍以质留刘亮等六人,及因风吹逐刀鱼船于立等兵级二十八人,并交付良嗣还朝。陈桱《通鉴》:二月,赵良嗣如金,议取燕云,遣右文殿修撰赵良嗣同金使辞列曷鲁往议,取辽燕京、西京之地。金使乌林答赞谟如辽,金主使赞谟持书及册文副本至辽,且责其乞师於高丽。三月,辽使萧习泥烈如金,复议册礼,金主旻不许。辽以金人所定“大圣”二字,与先世称号同,遣习泥烈往议。金主怒,谓其臣曰:“辽人屡败,遣使求成,惟饰虚词以为缓师之计,当议进兵。”乃令咸州路统军司治军旅,修器械,具数以闻,将以四月二十五日进师。令斜曷留兵一千镇守,阇母以馀兵来会於浑河,和议遂绝。

  2、癸巳,中书检会:奉御笔,车驾累幸蔡京第,子孙等并合推恩,八子十孙曾孙四人可并於寄禄官上转行一官。《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一。

  1、五月(案:五月,《宋史·本纪》作庚子朔,《四史朔闰考》同。) 壬子,赵良嗣、王瑰等以四月甲申至蓟州,守臣高国宝追劳甚恭。会阿骨打已出,分三路趋上京,以是月壬子会青牛山议所向。翌日,良嗣等至青牛山,阿骨打令从军,每行数十里辄鸣角吹笛,鞭马疾驰,比明行六百五十里至上京,引良嗣观攻城,不旋踵而破。(《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二。原注二月四日遣良嗣及瑰,九月四日使回。此据《金盟本末》及《华夷直笔》。案:《契丹国志》:夏,金人攻破上京路,祖州则太祖之天膳堂,怀州则太宗德光之崇元殿,庆州则望仙、望圣、神仪三殿,并先破乾、显等州如凝神殿、安元圣母殿、木弃山之世祖殿、诸陵并皇妃子弟影堂,焚烧略尽,发掘金银珠玉。所司即以闻,萧奉先皆抑而不奏。后天祚虽知,问及陵寝事,奉先对以初虽侵犯元宫,劫掠诸物,尚惧列圣威灵,不敢毁坏灵柩,已经指挥有司,修葺巡护。奉先迎合诞谩,类皆如此。辽国屡年困於用兵,应有诸州富民子弟,自愿进军马,人献钱三千贯,特补进士出身。诸番部富人进军献马,纳粟出身,官各有差。又因燕王言辽东失业饥民困踣道路,死者十之八九。有旨令中京、燕云平三路诸色人收养,候次年等第推恩。官爵之滥,至此而极。陈桱《通鉴》:五月,金主旻侵辽,上京留守耶律挞不野以城降之。金主自将攻辽,以辽使习泥烈、宋使赵良嗣从,遣降者马乙持诏谕城中,使速降。辽主方猎於胡土白山,闻金举兵,命耶律白斯不等选精兵三千以济师。五月壬子,金主至临潢,城中侍御备困守。甲寅,金主命进攻,且谓习泥烈、赵良嗣曰:“汝可观吾用兵,以卜去就。”遂临城督战,诸军鼓譟而进。自旦及巳,阇母以麾下先登,克其外城,留守挞不野以城降。良嗣等奉觞为寿,皆称万岁。金主乃还。)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夏五月。祭地。案:《宋史·本纪》、《十朝纲要》俱丁巳日。毕沅《通鉴》仍之,《东都事略》甲子日。《玉海》卷九十四:祭方泽,宣和二年五月十八日丁巳。与《宋史》、《十朝纲要》同。

  又布衣朱梦说上书,论宦寺之权太重,窜池州。案:蔡绦《铁围山丛谈》:本朝宦者之盛,莫盛於宣和閒。其源流嘉祐、元丰,著於元祐。而元丰时有李宪者,则已节制陕右诸将,议臣如邓中司润甫力止其渐,不可,宪遂用事矣。至元祐,又以垂帘者久,故其徒得预闻政机,关通廊庙,且争事名誉。有陈衍者迹状既露,后又撼太子。太上惧,多以邸中旧宝带赂之,得稍止,及亲政而竟杀之焉。然势已张,若禁纲则具在也。及崇宁初,上与鲁公勿能戒,於是开寄班法,因寝任事。大观后,遂有官至皇城使,官达者至引进客省矣,至外廷旧规馀风则犹尚存也。时士大夫自繇公辅而进,耻从此徒,亦罕敢交通。及政和三、四年,繇上自揽权纲,政归九重,而后皆以御笔从事,於是宦者乃出,无复自顾藉,祖宗垂裕之模范遂汤然矣。盖自崇宁既踵元丰任李宪故事,命童贯监王厚军下青唐,后贯因尽攘取陕右兵权。鲁公再从东南召复相而力遏之,朝廷降诏,差方劭察访五路,然遏之不得,更反折角。政和末,遂寝领枢筦,擅武柄,主庙算,而梁师成者,则坐筹帷幄,其事任类古辅政者。一时宰相执政,悉出其门,如中书门下徒奉行文书。於是国家将相之任,文武二道咸归此二人,因公立党伍,甚於水火。又当是时,御笔既行,互相抵排,都邑内外,无所适从。群臣有司大惧得罪,必得宦人领之,则可入奏,缓急有所主,故诸司务局争奏,乞中官提领。是后大小百司,上下之权,争由阉寺。外路则有廉访使者,或置承受官,於是天下一听而纪律大紊矣。宣和之初暨中间,宦人有至太保少保,节度使、正使承宣观察者比比焉。朝廷贵臣,又皆由其门,遂不复有庙堂。士大夫始尽向之,朝班禁近咸更相指目,“此立里客也”,“此木脚客也”。反以为荣而争趋羡之,能自饬励者无几矣。鲁公则居家悔叹,每至啜泣。而上亦觉其难制,始杀冯浩,又杀王尧臣,若杨十承宣、小李使皆死不明,连戋刂数人。然势已成,未睹其益。而群阉既惧,思脱祸无术,则愈事燕游,用蛊上心,冀免夫朝夕。识者深忧,且疑有萧墙之变,汉、唐之事,了在目前。俄祸自外来,大敌适破,都人愤泄,立杀至啗之,骨血无遗馀矣。凡此始终,自非皇天拥祐圣祚,不然可胜殆哉。故书其略如此。又云:政和以还,侍从大臣多奴事诸珰而取富贵。其唱始者,首有王丞相黼事梁师成,俄盛尹章事何忻、宋八座昇事王仍,后又有王右辖安中亦事师成。此最彰著者。宣和以降,则士大夫悉归之内寺之门矣。黼则呼师成为“恩府先生”,每父事之。安中在翰苑,凡草师成麻制,必极力作为好辞美句,褒颂功德,时人谓“王内相”;梁师成启事章,则与忻捧药而进。昇对人呼王仍为“王爷”。又有刘韐者,自小官在童贯幕,始终与之尽力,后位至延康殿学士。及都邑倾覆,先索韐入金营,既两宫将播迁,韐闻之,又知金欲用韐,遂自经而死。独能以忠节盖前迹矣。《困学纪闻》卷十五:胡文定言:“崇宁以来,阉寺用王承宗故事而建节旄。”“宗”字误,当云“承休”。《五代史》蜀王衍以宦者王承休为天雄军节度使。翁元圻注云:宋高宗即位,胡文定上疏曰:“崇宁以来,阉寺得志,用王承宗故事而建节旄,用李辅国故事而封王爵,用田令孜故事而主兵权,用龚澄枢故事而为师傅。”

  1、六月(案:钱大昕《朔闰考》:六月庚午朔。) 戊寅,太师、鲁国公、神霄玉清万寿宫使蔡京上章乞致仕。御笔:“太师、鲁国公蔡京近年以来,章数十上,陈乞致仕。自夏祭礼毕,引疾告老,又复十数,亲笔批谕议复再四遣官宣押,坚卧不起,其词激切,确然不拔。可依所乞,守本官致仕,依旧神霄玉清万寿宫使,在京赐第居住。其恩礼给俸之属及见被官吏人从等,并依旧,仍朝朔望。今晚付翰林降制,只令具熟状进入。”《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一。案:《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六月,蔡京致仕,仍朝朔望。时京子攸、翛、鞗,孙行,皆至大学士视执政。而鞗尚帝女,他至侍从者二十馀人,尚方赍予无虚日,厮役皆至大官,媵妾至封夫人。然公论益不与,而上厌之。至是请老,诏京致仕,依旧神霄玉清万寿观使。朱弁《曲洧旧闻》:蔡京持禄固位,能忍辱,古今大臣中少有比者。自丙戌罢相,则密求游从,不肯去都城,未逾年,果再入。至庚寅,又因星变去位,台谏论不已,仅能使在外任便居住。京又欲留连南京,闻张天觉除中书侍郎,乃皇遽东下於姑苏,因朱冲内连贵珰,人人与为地,抚问络绎至。壬辰春召还,第声艳光宠迈於平昔远矣。宣和间,王黼当轴,京势少衰,黼之徒恐不为己利,百方欲去之,然京终不肯去。於是始遣童贯并令蔡攸同往取表。京以攸被旨俱来,乃置酒留贯饮,攸亦预焉。京以事出不意,莫知所为,酒方行,自陈曰:“某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以上恩未报,此心二公所知也。”时左右闻京并呼攸为公,无不窃笑者。其后大臣有当去而不去者往往遣使取表,自京始。周煇《清波杂志》卷上:徽宗尝出玉戋刂玉卮以示辅臣曰:“欲用此於大宴,恐人以为太华。”京曰:“臣昔使虏,见有玉盘盏,皆石晋时物,指以示臣,谓南朝无此。今用之上寿,於理无嫌。”徽宗曰:“先帝作一小台叆数尺,上封事者甚众,朕甚嘉之。此器已就久矣,惧人言复兴。”京曰:“事苟当於理,人言不足恤也。陛下当享天下之养,区区玉器,何足道哉!”其不能纳忠,大率如此。京怀奸固位,屡被逐而不去,王黼切忌之,百方欲其去。乃取旨遣童贯偕其子攸往取表。京以攸被诏同至,乃置酒留贯,攸亦预焉。京以事出不意,一时失措,酒行自陈曰:“京衰老宜去,而不忍遽乞身者,以上恩未报,此二公所知也。”时左右闻京并呼其子为公,莫不窃笑。欲去宰辅取表,自京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二:范致虚》谦叔与蔡元长相迕,久处閒散。宣和初,自唐州方城召还,提举宝箓宫,未几,执政。时元长以五日一造朝,居西第,迺与谦叔释憾。一日,觞於西园,主礼勤渥,元长作诗见意云:“一日移朝四日间,荒园薄酒愿交驩;三峰崛起无平地,二派争流有激湍。极目榛芜惟野蔓,忘忧鱼鸟自波澜。满船载得圭璋重,更掬珠玑洗眼看。”三峰二派虽皆园中景,盖有激而云。时罢政未久,王黼、灵素、师成辈方盛也。陈桱《通鉴》:京子攸权势既与父相轧,浮薄者复閒焉。由是父子各立门户,遂为雠敌。攸别居赐第。一日,诣京,京正与客语,使避之。攸甫入,遽起握父手为诊视状曰:“大人派势舒缓,体中得无有不适乎?”京曰:“无之。”攸曰:“禁中方有公事。”即辞去,客窃窥见以问京,京曰:“君固不解此邪!此儿欲以为吾疾而罢我耳!”阅数日,果以太师、鲁国公致仕,仍朝朔望。

  2、乙酉,诏罢诸路方田。先是,中牟县民诉方田不均,凡四百户,指教官莫拟冒赏并方量官提举司送转运司体究,故有是诏。《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八。案:《东都事略·王黼传》:蔡京既致仕,黼於是悉反其所为,奏罢方田,汰堂吏,毁辟雍及医、算学,减横行、遥郡奉入之半,并会要、六典等局,诸路茶盐钞法不复比较,上户科配一切蠲之,当时声称翕然。《通考》卷五《田赋考》:宣和元年,臣僚言:“方田以均天下之税,神考良法,陛下推行,今十年告成者六路,可谓缓而不迫矣。御史台受诉,乃有二百馀亩方为二十亩者,有二顷九十六亩方为七十亩者,虔州之瑞金是也;有租税一十三钱而增至二贯二百者,有租税二十七钱则增至一贯四百五十者,虔之会昌是也。盖方量官惮於跋履,并不躬亲,而行繵拍峰、验定土色,一任之胥吏。望诏常平使者密行检察,若未按举,它时有诉不平,则明加贬黜改正。”诏令诸路提刑司体问。二年,诏罢诸路方田。又诏:“自今诸司毋得起请方田。诸路未方田县分已方量赋役,不以有无诉论,悉如旧额输税;民因方田而逃移归业者,逋欠并放。”《宋史·本纪》仅载元年八月戊寅,诏诸路未方田处并方量,均定租课,而失载罢方田事,惟《食货志》所载与《通考》略同。又陈桱《通鉴》:三年二月,罢方田。尤与此年月俱异。

  3、甲午,诏:“礼制局制造所等各支过料钱物数浩瀚,可并限一月结绝。”(《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复元丰保甲旧制。案:《十朝纲要》:六月癸未,御笔:“诸路保甲并依元丰旧制,京东西路并罢。”《九朝编年备要》:罢京东西保甲,馀路并依元丰旧制。《宋史·本纪》:六月辛巳,诏自今訩改元丰法制,论以大不恭。《兵志》:宣和元年,诏提举保甲督察州县都保不如令者,限一月改正,每岁以改正多寡为殿最。二年,诏诸路保甲法并遵依元丰旧制,京东、京西路并罢。三年,诏:“先帝若稽成周制保伍之法,自五家相比,推而达之,二十五家为一大保,二百五十家为一都保。保各有长,都各有正,正各有副,使之相保相爱,以察奸慝。故有所行,诸自外来者,同保互告,使各相知;行止不明者,听送所属。保内盗贼,画时集捕,知而不纠,又论如律。所以纠禁几察,纤悉俱备,奇邪寇盗,何所容迹?访闻法行既久,州县玩习弛废,保丁开收既不以实,保长役使又不以时。如修鼓铺、饰粉壁、守败船、治道路、给夫役、催税赋之类,科率骚扰不一,遂使寇盗奇邪无复纠察,良法美意浸成虚文。可令尚书省於诸路提点刑狱或提举常平官内,每路选委一员,令专一督责逐县令佐,将係籍人丁开收取实,选择保正长,各更替如法,使钤束保丁,递相觉察,毋得舍亡赖作过等人,遇有盗贼,画时追捕,若有过致藏匿者,许诸人告首,仍具条揭示。”

  1、七月(案:《十朝纲要》作七月己亥朔,《四史朔闰考》同。) 辛丑,回女真所居阿骨打易国书约来年同举,粘罕、兀室曰:“使副至南朝奏皇帝,勿如前时中绝也。”留良嗣饮食数日,及令契丹吴王妃歌舞。妃初配吴王,天祚私纳之,复与其下通,遂囚於上京。女真破上京,得之,谓良嗣曰:“此契丹儿妇也,今作奴婢,为使人欢。”(《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二。案:此与上五月壬子日事不甚联贯,必其上有脱文也。事详《燕云奉使录》四月癸酉注可参考。)

  甲辰,命女真锡剌曷鲁勃堇为大使,渤海大迪乌高随为副使,并人从二十馀人持其国书来,其书云云。(《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二。) 案:《三朝北盟会编》:七月十八日丙辰,金人差女真斯剌习鲁充回使,渤海高随大迪乌副之,持其国书来许燕地。金人国书云:“七月十八日,大金皇帝谨致书於大宋皇帝阙下,隔於素昧,未相致於礼容;酌以权宜,在交驰於使传,共计成於大事,盍备露於信华。昨因契丹皇帝重遭败恤,竟被奔飞,京邑立收,人民坐获,告知备礼,册上为兄。理有未敦,斥令更饰,不自惟度,尚有滉淹,致亲领甲兵,恭行顺伐。途次有差到朝奉大夫赵良嗣、忠训郎王瑰等奏言:“奉御笔,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元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已许上件所谋燕地并所管汉民,外据诸邑及当朝举兵之后皆散到彼处馀人户不在许数。至如契丹请和,听命无违,必不应允。若是将来举军,贵朝不为夹攻,不能依得已许为定。从於上京,已曾遣回,转赴燕路,复为敌人远背,孳畜多疲,已还士马,再命使人,用报前由。即日据捉到上京盐铁使苏寿吉、留守同知王民效、推官赵拱等,俱贯燕城,内摘苏寿吉先行付去,请发国书,备言银绢依准与契丹数目岁交,仍置榷场,及取前人家属,并馀二员,即当依应。具形敝幅,冀亮遐悰。令属秋初,善绥多福,有少礼物具诸别录。今差孛堇斯剌习鲁充使,大迪乌高随充副,同回前去,专奉书披陈,不宣。谨白。”

  2、己未,诏:“先帝董正治官,太医局置丞、教授,立学生员额,成宪具存。今医局之外,复建医学,既违元丰旧制;舍选之法,本示教养,今又学生赐第之后,尽官州县,不复责以医术,平昔考选,遂成虚文,在京医学,可并罢。应医学三舍生,旧係内外学籍,愿入学者,上内舍并特令於见医学舍额上降一舍,外舍许通理医学,校定八学。令礼部、国子监限五日条奏具闻奏。”《纪事本末》卷百三十五。案:两“奏”字疑衍一。《宋史·本纪》:是日,罢医、算学。八月庚辰,诏减定医官额。《十朝纲要》:七月己亥朔,诏武学及小学给食依元丰法,医学依政和法类试。己未,诏罢在京医学?算学。八月庚辰,诏医官郎以三十员,大夫以二十员,医效至伺候以三百人为额。《玉海》卷百十二:大观三年十一月,算学尊黄帝为先师,风后等配飨,商巫咸至周王朴七十人从祀。四年三月日,诏四学并入太医局、太史局、翰林书艺图画局。政和三年,复置算学,至是罢。《容斋三笔卷》十六:神宗董正治官,立医官,额止於四员。及宣和中,自安和大夫至翰林医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至祗候,凡九百七十九人,冗如此。三年五月,始诏大夫以二十员,郎以三十员,医效至祗候以三百人为额,而额外人免改正,但不许作官户,见带遥郡人并依元丰旧制,然竟不能循守也。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秋七月,诏文臣非边防勿起复。案:《宋史·本纪》、《十朝纲要》俱係壬子日。

  1、八月(案:《十朝纲要》作八月己巳朔,《四史朔闰考》同。) 癸未,诏礼制局制造等官并罢。(《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四。案:《宋史·本纪》:六月甲午,罢礼制局并修书五十八所。据此,则六月甲午但诏以结绝料钱物数,至是始罢之也。陈薛《通鉴》:六月丁亥,罢礼制及它局五十八所。尤与诸书月日不同。《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复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罢修书五十八所。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馀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而黼务悉矫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1、九月(案:钱大昕《朔闰考》:九月己亥朔。) 壬寅,金国遣锡剌曷鲁、大迪乌高随来。诏卫尉少卿董耘馆之,止作新罗人使引见。后三日,对於崇政殿,上临轩,锡剌曷鲁等捧书而进,礼毕而退。初,赵良嗣在上京出御笔与阿骨打议,约以燕京一带本汉旧地,约夹攻契丹取之。阿骨打命译者曰:“契丹无道,其土疆皆我有,尚何言!顾南朝方通欢,且燕京皆汉地,当特与南朝。”良嗣曰:“今日约定,不可与契丹复和也。”阿骨打曰:“有如契丹乞和,亦须以燕京与尔家方许和。”遂议岁赐,良嗣初许三十万,辨论久之,卒与契丹旧数。良嗣问阿骨打,比议燕京一带旧汉地,汉地则?西京是也。阿骨打曰:“西京我安用,止为拏阿适须一临耳。阿适,天祚小字也,事竟,亦与汝家。”良嗣又言:“平、营本燕京地。”高庆裔曰:“平、滦非一路。”阿骨打曰:“此不须议。”又曰:“吾军已行,九月至西京,汝等到南朝,请发兵相应。”以手札付良嗣等曰:“约以女真兵径自平州松林趋古北口,南朝兵自雄州趋白沟夹攻,不如约,即难依已许之约。”阿骨打至松林,会大暑,马牛疫,遽还。遣驿追良嗣,已过铁州,且登舟矣。(《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二。案:《三朝北盟会编》九月四日壬寅,赵良嗣引习鲁等入国门,锡宴於显静寺,卫尉少卿董耘押筵,馆於同文馆。七月乙巳,止作新罗人使引见,入见於崇政殿。上临轩,引习鲁等捧国书以进,见讫而退。八月丙午,锡宴於童贯府第。是日,谕习鲁等,今来所约,惟是贵国兵马早到西京,最为大事。习鲁等对以如一切约定,本国兵马必不失信。又诏引习鲁等以下三节人,从往相国寺及龙德太乙宫烧香。)

  2、御笔:“给地牧马,议者本以蕃息国马为言,今诸路倒失率以千计,自行法至今,即无中到出驹匹数,岁縻激赏既以浩瀚,马户辄蠲租税科差,赋役日益不均,因缘骚扰,为害不一。所有政和二年十二月已后给地牧马条法,可更不施行。民户见养官马,令枢密院相度拘收支填,见今阙马禁军,仍令逐路守臣兵官专一钤束,如法喂养,应租佃牧地及置监去处并如旧制。内牧地先问旧佃人,如不愿佃,即令见佃人依旧法租佃;又不愿,即依条别召人承佃,应合措置事件,令逐路提刑司措置以闻。”(《纪事本末》卷百三十八。原注诏旨,蔡绦《马政篇》:国朝马政始有监牧,熙宁末,臣僚乃议废之。於是诏尽废监,独留沙苑一监,其牧田听民租佃。及后数用兵,马少。元丰末,有保马者自官户强配出马,故大扰。元祐乃罢之。其后,马政益不修。崇、观间,有给地牧马於陕右,未久复止。政和二年,降诏力行之,先於畿东西、河朔以旧牧马地募人给养,然后依次推行诸路。其制,以係官逃田,若天荒,凡二顷至三四顷,度高下、肥硗,募贫民受田,仍除其一顷税,令牧马一匹,牝则三岁限一驹;牧马五年,则诣官再易马牧。其后尽括泽、潞、畿西、山东、河朔等处田,因陕右市蕃羌名马以分给之。其始颇扰,人以为言。鲁公力白於上,岂不知扰,愿听臣行之。既久,百姓始忻悦。盖田一顷赡一马,有馀顷亩力耕,皆为良田,则家用饶足,然官未尝有刍秣吏卒之费也。政和后,牧马至八万馀匹,其后益盛,至九万未已。宣和初,群小用事,始用马,以秋冬岁一呈提刑司,小民动有劳费。因杀其令,分远近二三岁一呈。则又曰郡县官皆择取良马窃乘之。上尤切齿,数以为言。鲁公执曰:“马不使之习知衔辔,顾安用哉?大为之防足矣。”不听。二年,鲁公罢,群小争言给地为非。於是诏牧马尽给赐童贯及遣之陕右,使补诸军之关马者,凡九万馀匹,既不之恤,道毙者十八九。其实群阉与一二倖臣利其田尔,遂画牧马民田以赐诸苑囿及道观。若后苑、八作书艺局、艮嶽、撷芳园、上清宝箓宫、龙德太乙宫、佑神观,皆给千顷或八百顷,他苑囿宫观亦不下三五百顷。始时多荒瘠地,贫民力耕既久,皆为上腴,一旦失业,远近咸苦之,然祖宗监牧又久废罢。其后北事兴,郭药师在燕山须马,而国家无监牧与,给地牧马且废久,乃又尽括河南诸军马及诸处係官马,以纲发去,听其拣择取之,於是中国马政扫地焉。及宣和末,事变浸危,阴知金人将叛盟,始悟阙马。伯氏时领枢府,亦悔前日预有短毁,乃奏白复推行给地牧马事。时既无马以与民,又不得元田,殆有其意,而郡县閒亦强民使出马以牧,徒虚文,终不克就。未久,金人犯阙,仓卒,遂不能得马。诏尽括内外公私马,又取於在都马军,不及二万,病弱在焉。且复授小阉梁方平等使领兵扼大河於?州,至则大败,马复尽焉。靖康之初,后进书生不知始末,至冒然给地牧马,民间虽养以充数,无复善者,又驱之燕山,悉为敌人所得,此大缪矣!案:《宋史·兵志》:蔡京既罢政,新用事者更言其不便。宣和二年,诏罢政和二年以来给地牧马条令,收见马以给军,应牧田及置监处并如旧制。又复东平监。凡诸监兴罢不一,而沙苑监独不废。自给地牧马之法罢,三年而复行。时牧田已多所给占,乃诏见管及已拘收,如官司辄复请占者,以违制论。六年,又诏立赏格,应牧马通一路及三千匹,州通县及一千,县及三百,其提点刑狱、守令各迁一官,倍者更减磨勘年。於是诸路应募牧马者为户八万七千六百有奇,为马二万三千五百。既推赏如上诏,而兵部长贰亦以兼总八路马政迁官。然北方有事,而马政亦急矣。《通考》卷一百六十《兵考》:宣和二年,手诏曰:“给地牧马,议者本以蕃息国马为言,今损失动以千计,而自法行至今,皆无出驹之数,岁縻激赏,辄蠲租税科调而赋敛日以不均,为害非一。其罢政和二年以来给地牧马条令,收见马以给军,应牧马及置监处并如旧制。”於是又复东平监。凡诸监兴罢不一,而沙苑监独不废。自给地牧马之法既罢,三年而复行。时牧田已多所给占,乃诏见管及已拘收牧田,如官司辄复请占者,以违御笔论。虽奉御笔者,皆许执奏。六年,又诏立赏格,应养马通一路及三千匹,州通县及一千,县及三百,其提点刑狱、守令各迁一官,倍之者更减磨勘年。於是诸路应募牧马者为户八万七千六百有奇,为马二万三千五百。既推赏如上诏,而兵部长贰亦以兼总八路马政迁官。然北方用兵,而马政益急矣。蔡绦《国史补》:政和二年,诏於京东西、河北以旧牧地募人牧马,以次推行於诸路。其制,以在官逃田,若天荒,凡三顷至三四顷,度高下、肥硗而授之,蠲其一顷之赋,而牧一马,牝则三年而出一驹,牧五年者,诣官再易马。尽括泽、潞、京西、山东、河北等田,即陕右军蕃羌马一分给之。鲁公既罢,於是诏以所牧马尽给赐童贯及补陕右诸军之阙马者凡九万馀匹,既不加恤,道毙者十八九。遂尽收田,以赐诸苑囿及道宫,若后苑、八作书艺局、艮嶽、撷芳园、上清宝箓宫、龙德太乙宫、佑神观各一千,或八百顷,他以差给赐。其后,北事兴,郭药师在燕山,乃尽发河北诸军及係官马,听其所择,而国马尽矣。宣和末,金人且寒盟,始悟阙马,乃复给地牧马。既无马以给民,又不得元田,州县强民出马以牧,取文具而已。属金人至阙,诏尽括内外马,及取於在京骑军,不及二万,且授内臣梁方平扼大河於濬州,至则大败,马复歼焉。)

  3、丙辰,诏遣武义大夫、登州钤辖马政借武显大夫、文州团练使聘金国。是日,锡剌曷鲁等入辞於崇政殿,锡宴於显静寺,命赵良嗣押宴,王瑰送伴,(案:毕氏《通鉴》,“瑰”误“环”,“送伴”作“伴送”。) 马政持国书及事目随曷鲁等行。

  书曰:“大宋皇帝谨致书於大金皇帝:(案:《北盟会编》有“阙下”二字。) 远承信介,特(案:毕氏《通鉴》作“持”。) 示函书,具聆启处之详,殊副瞻怀之素。契丹逆天贼义,干纪乱常,肆害忠良,恣为暴虐。知夙严於军旅,用绥集於人民,致罚有词,逖闻为慰。(案:“闻”元误“开”,据《北盟会编》、毕氏《通鉴》改正。) 今者确示同心之好,共图问罪之师,念彼群黎,旧为赤子,既久沦於涂炭,思永靖於方陲。(案:“永”原误“承”,据《北盟会编》、毕《通鉴》改正。) 诚意不渝,(案:“渝”原误“沦”,据《北盟会编》、毕《通鉴》改正。) 义当如约。已差太傅、知枢密院事童贯勒(案:“勒”,《北盟会编》作“领”) 兵相应,使回,请示举军的日,以凭(案:《北盟会编》有“进兵”二字。) 夹攻。所有五代以后陷没(案:“陷没”《北盟会编》作“所陷”。) 幽、蓟等州旧汉地及汉民,并居庸、古北、松亭、榆关,已议收复,所有兵马,彼此不得(案:《北盟会编》有“侵越”二字。) 过关外,据诸色人(案:“诸色人”,《北盟会编》作“诸邑”。) 及贵朝举兵之后背散(案:“背散”《北盟会编》作“皆散”。) 到彼馀处人户,不在收留(案:《北盟会编》作“复”。) 之数。绢银(案:《北盟会编》作“银绢”。) 依与契丹数目岁交,仍置榷场。计议之后,契丹请和听命,各无允从。”(案:此书未完。《北盟会编》又云:苏寿吉家属并馀二员,请依应津遣。候当秋杪,益介熙纯。今差武显大夫、文州团练使马政同差来使副还朝,外有少礼物,具诸别幅。专奉书陈谢,不宣。谨白。) 乃别降枢密院劄目付马政,差马政之子扩从行。事目曰:(案:《北盟会编》:事目:枢密院奉圣旨,已差马政同来使斋书往大金国,所有到日合行体会议约事节,若不具录,虑彼别无据凭,今开列於后。) 一、昨赵良嗣等到上京,计议燕京所统州城,(案:“所统州城”《北盟会编》作“一带州城”。) 自是包括西京在内。面得大金皇帝指挥,言“吾本不须西京,止为就彼拏阿适,(案:《北盟会编》:阿适,天祚小字。) 将来悉与南朝。”赵良嗣又言欲先取蔚、应、朔三州,乃言“候再三整会”。(案:“再三整会”《北盟会编》作“再来理会”。) 今国书内所言“五代以后陷没(案:“陷没”《北盟会编》作“所陷。”) 幽、蓟等旧汉地及汉民”,即是幽(案:《北盟会编》无“幽”字。) 蓟、涿、易、檀、顺、营、平、山后、云、寰、(案:《北盟会编》作“环”。) 应、朔、蔚、妫、儒、新、武皆汉地也。内云州改为西京,新州改为奉胜,案:《北盟会编》作“奉圣”。州武(案:“州武”《北盟会编》作“武州”。) 改为归化州,除山前已定外,其西京、归化州、奉胜、妫、儒等州,恐妨大金夹攻道路,(案:《北盟会编》:“大金”下有“兵马”二字,“道路”作“来路”。下又有云:当朝未去收复。其蔚、应、朔三州,正係两朝夹攻之处。) 候将来师还,计议蔚、应、朔三州,则正两朝出兵夹攻之地,今议先次取复。(案:“取复”《北盟会编》作“收复”。又云:其西京、归化、奉圣、妫、儒等州,候将来大金国兵马回归之后,当朝收复。) 一、今(案:原误“一金”,据《北盟会编》作“一今来”改“一今”。) 国书内已尽许旧日所与契丹五十万银绢之数,本谓五代以后陷没(案:《北盟会编》:作“所陷”。) 幽、蓟一带旧汉地及汉民,(案:“及汉民”以下,《北盟会编》作:所以言幽、蓟一带,便知西京亦在内地,不如此,则怎生肯与许多银绢?一、今来所约应期夹攻,最为大事,须是大金兵马到西京,大宋兵马便自燕京并应、朔州入去也。如此,则方是夹攻及应得今来相约也。若将来大金兵马不到西京,便是失约,即不能依得今来已定文字也。且是早到西京,以便应夹攻。其马政回,於国书内分明示及举军的确到西京月日,斋凭相应。右劄付马政,候到日执据上件语言事节,一一开说。如未信凭,即出此圣旨文字,并逐节照会相约,不管漏落,仍取的确回书,庶早回归。准此缴申,无致留滞者。) 即并西京在内,不然安得许与银绢如是之多?一、今所约应期夹攻,须大金军至西京,大宋军至燕京、应、朔以入。如此,方应今来之约。其马政回,於国书内明示的至西京月日,斋(案:原误“贵”,据《北盟会编》改正。) 凭相应。《纪事本末》卷百四十二。原注此据《金盟本末》及《华夷直笔》。如赵良嗣押宴,则以诏旨增入。《金盟本末》及《华夷直笔》二书并诏旨,盖因赵良嗣《奉使总录》也。《实录》云:锡剌曷鲁等辞於崇政殿,命武义大夫、登州兵马钤辖马政报聘,政子扩从。《五代史·晋纪》:天福五年十一月,以幽、涿、蓟、檀、顺、瀛、漠、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州人於契丹。《四夷》附录云:自唐末幽、蓟割据,戍兵废散,契丹因得出陷平、营。案:此条原误在七月甲辰后事,今据《北盟会编》作九月,改正。薛应旂《通鉴》又误係八月。《北盟会编》云:九月十八日丙辰,习鲁等入辞於崇政殿,如朝见之仪。二十日戊午,习鲁等出国门,锡宴於显静寺。良嗣押筵王瑰充送伴,差登州兵马钤辖、武义大夫马政持国书及事目随习鲁等前去报聘,约期夹攻,求山后地,许岁币等事。左仆射王黼共议回答国书信,再差马政随习鲁等过海,仍求割还山后、云中府地土,差承节郎、西京北路武士教谕马扩随父行。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燕童贯第。案:原係七月,今据《九朝编年备要》系九月马政使金后。《十朝纲要》系九月丙午,锡宴於童贯府第。已详载於前。

宋太宗时期是北宋和辽国交战比较密集的阶段,也是宋军拥有可观战力的阶段,只是空有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梦的宋太宗,缺乏相应的才能,对内稳定政局倒是有两把刷子,可是到了对外战争,尤其是对辽国的战争,可以说多次被打脸,以至于宋军精锐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耗竭,直至北宋再也没有强大的军力可以和辽国叫板,宋太宗“功不可没”,而在历次的失利战役中,君子馆之战是最具有标志性的,宋军河北防线遭到重创,辽军洗劫北宋北方州郡,赤裸裸的羞辱了北宋一番。

君子馆之战发生在雍熙三年,也就是986年,和满城之战的初期战况相似,满城之战发生在太平兴国四年,也就是979年,是君子馆之战前7年,之所以说两战有些相似,那是因为两战都发生在北宋大规模北伐失利之后,辽军趁机南下攻略宋境,高粱河失利,直接引发了满城之战,而雍熙北伐,曹彬主力部队大败于岐沟关,辽军再度南下,也就爆发了君子馆之战,可以说满城之战和君子馆之战都是北宋预先有准备的防御战,但是为何结果却大相径庭,满城之战宋军大胜,挫败了辽军的锐气,而君子馆之战则令宋军精锐部队遭受重创,河北州郡失去了军力保障,那么君子馆之战,宋军是如何输的呢?

君子馆之战面对的情况可以说是和之前的防御战相比,情况是最糟糕的,宋军处于士气的低落期,岐沟关之战对宋军的打击是要远远大于高粱河之战的。

《辽史.圣宗本纪》辽师与曹彬、米信战于岐沟关,大败之,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胜纪;馀众奔高阳,又为辽师冲击,死者数万,弃戈甲若丘陵。

《辽史.耶律休哥列传》宋师望尘奔窜,堕岸相蹂死者过半,沙河为之不流。太后旋壐,休哥收宋尸为京观。

雍熙北伐的三路大军中,曹彬所率的是绝对的主力部队,是围攻幽州的生力军,可以在陷入后勤保障问题时,曹彬压制不住手下的武将,在其他两路未足够牵制辽军,实现合围幽州的目标时,这支主力宋军贸然出击,结果遭遇了辽军主力的围攻,大败而归,宋军损失了数万精锐将士,这已经是给宋军狠狠地打一巴掌了,到了这个时候,辽军大举南下, 北宋要做的就是求稳,像满城之战那样,打辽军一个防守反击,稳住阵脚,可惜的是,君子馆之战,辽军准备充足,而宋军并未做好准备。

这次辽军是抓住了宋军大败于岐沟关的时机,辽国一方也不打算犯上次的错误了,上次派遣的主将是韩匡嗣,临阵指挥无谋,导致辽军大败,这次辽军主将改成了耶律休哥。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匡嗣弃旗鼓遁去,独兴格整兵而退。

满城之战时,也是只有耶律休哥所部安然退了下来,韩匡嗣的主力部队则遭受到了宋军的追击,损失惨重,根据北宋一方的历史记载,据称斩杀了一万三百余级,堪称是一次大胜,而君子馆之战,耶律休哥得到重用,可见这一次辽国一方是打算扩大战果,进一步削弱北宋主动进攻能力的。

《辽史.圣宗本纪》诏驸马都尉萧继远、林牙谋鲁姑、太尉林八等固守封疆,毋漏间谍。

同时为了达到进攻的突然性,辽国一方封锁了南部和北宋交界的疆域,也就是尽可能避免宋军得到辽国军队调动的消息,虽然北宋一方也是在沧州、瀛州、定州、代州、高阳关一线建立防御,知道辽军必然南下,但是对于辽军南下的兵力部署和时间是不知道的,这也是让宋军在君子馆之战中误判了辽军兵力,导致了最后的惨败。

相比于辽国一方准备充足,北宋一方则显然是还没有在战败中缓过劲来,毕竟几个月前,宋军精锐在岐沟关遭遇重创,的确需要一段时间休养,可是辽国不会给北宋时间,所以宋太宗这次有手足无措了,在君子馆之战北宋边军统帅的问题上,他就犯难了。

《宋史.刘廷让列传》既而契丹扰边,时议遣将,无惬上意者。

满城之战时,宋太宗好歹任命了一个刘廷翰,刘廷翰虽然军功不足以压制众将,但是好在他还是起到了连接宋军各部的作用,制定出了重镇于前抵挡辽军,让崔翰绕道辽军后方设伏的战术计划,可是到了君子馆之战,岐沟关败下来的将领,宋太宗惩处还来不及,也是不敢让他们其中的一人打这一场关键的防守战,所以一时间宋太宗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最终索性也就不选择了。

所以说,宋太宗的军事布置是,命李继隆为防沧州都部署,杨重进为高阳关部署,刘廷让为瀛州兵马都部署,田重进为定州都部署,张齐贤知代州,分守边郡。大家都是都部署,也就是北宋初期是前线各路部署的总指挥,在宋朝统一战争中这个官职是很牛的,往往是征讨一国的宋军最高指挥,但是在君子馆之战的时候,李继隆、杨重进、刘廷让、田重等人相当于是平级啊,只是各自掌握着各自州的兵力,他们之间没有说隶属于谁的问题,也就是说宋军是各自为战的,这就给了辽军可以集结兵力打击宋军一路军队的机会。

而且刘廷让虽然是宿将,但是他已经远离战场很长时间了,他从宋太祖开宝六年,也就是973年,被罢军职,到雍熙三年(986年),期间整整13年,没有指挥过主力部队征战了,这还是宋太宗在宋军惨败岐沟关后,一时间找不到优秀将领时,启用的宿将,可是远离主战场13年的刘廷让还有多少能力?

没有选定主将的宋军还有另一个问题,也就是后勤出现了大问题。刘廷让所部主动出击的时候,部队被天气所击垮。

《宋史.太宗本纪》十二月乙未朔,大雨雪,宴群臣玉华殿。

《宋史.刘廷让列传》时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契丹围廷让数重。

君子馆之战发生的时候,因为极端恶劣的天气导致了宋军将士被冻僵,无法拉满弓,“”就是拉满弓的意思,以我们现在的条件来看,感觉是夸张了,天气怎么会恶劣到那种程度,但是大家应该记得李愬雪夜入蔡州的经典战役。

《旧唐书.李愬列传》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

蔡州可是在湖北,也是发生了冻死将士的情况,而君子馆之战发生在河北,可以说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野外作战发生将士被冻僵的事情是很可能的,尤其是古代防寒能力不如现在,但问题是这恶劣的天气也不是只落在了宋军头上,辽军也一样啊,为什么辽军就没有发生将士被冻僵的情况,可能你会说辽军将士抗冻啊,作为一个北方人,我一定要说一下,我们抗冻不是说我们大冬天穿一个短袖就能过冬了,我们也是需要御寒装备的,那么宋军明知在冬天的时候出征,为何没有保证足够的防寒衣物等御寒呢?有不是说远征,宋军常年就驻扎在北部边境啊,为何还会出现将士被冻僵的情况?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宋军没有做好出城和辽军野战的准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君子馆之战两军的准备显然是辽军更充足的,宋军本来就在军事上处于劣势,加上准备不足,结果就是导致另一次惨败。

在战役进行初期,辽军并未有大动作,按理说宋军要做的就是守,找机会反击,但是宋军却在不了解辽军军力的时候主动出击了,满城之战起码是宋军有一个针对辽军主力的战术计划,而到了君子馆之战,宋军就没有统一的战术计划了。

《宋史.太宗本纪》己亥,定州田重进入契丹界,攻下岐沟关。壬寅,契丹败刘廷让军于君子馆,执先锋将贺令图,高阳关部署杨重进死之。

看到这段历史记载想都不用想,肯定又是远在汴京的宋太宗开启了业余军事爱好者的模式,命令前线将领主动出击,田重进未发现辽军主力,刘廷让倒是有一个不错的计划,可惜就当时宋军边防体系来说,太不适合了。

《辽史.耶律休哥列传》时宋将刘廷让以数万骑并海而出,约与李敬源合兵,声言取燕。休哥闻之,先以兵扼其要地。会太后军至,接战,杀敬源,廷让走瀛州。

《宋史.刘廷让列传》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

我们可以看到刘廷让的想法,那就是用自己做饵,吸引辽军主力,不然他不会傻到, 只带领自己这一路宋军北上,就去打幽州,北宋两次大规模北伐都没打下来,刘廷让所部能完成?而且要是真的想要偷袭辽军后方,是不是要多保密就得多保密,哪有到处吆喝的,恨不得趴在辽人耳朵旁大喊,我们要去夺回燕云十六州了,怎么的?宋太宗千选万选就选出这个大傻子?

合理的解释就是,刘廷让想要用自己吸引辽军,并且提前分兵给李继隆,希望能够达到合击辽军的效果,但还是那个问题,刘廷让和李继隆没有谁管辖谁的问题,君子馆之战整个北宋北方防线的各路宋军将领也没有,而刘廷让需要的是宋军防御体系整体的支持,在围攻刘廷让的辽军外面形成合围,可惜,没人能够有权力和威望做到这一点,所以君子馆最激烈的一战,堪称是,辽军主力死磕刘廷让这一路宋军, 而且被围的宋军还因为天气原因,折损了战力。

刘廷让所部被围困后,其部将贺令图更是直接“投敌”了。

《宋史.贺令图列传》大将刘廷让与战于君子馆,令图为先锋,被围数重。于越传言军中“愿得见雄州贺使君。”令图尝为所绐,意其来降而终获大功,即引麾下数十骑逆之。

记载中的“于越”指的就是耶律休哥,于越是一种官职,位于辽国百官之上,是统治者对功劳最大臣子的最高奖励,辽国历史上也就只有10人获此官职。贺令图也是个“奇才”,是他挑唆宋太宗发动雍熙北伐的,说什么辽国内乱,燕云之地的百姓会迎接王师,结果战败后,众多大臣说要杀了他,而在君子馆之战贺令图直接带着亲兵去接受耶律休哥的投降,智商正常的人都知道耶律休哥是在迷惑宋军。

人家是辽国高官,又围困宋军,处于绝对优势,人家干嘛投降,智商超过50的人就知道这是扯淡了,而贺令图还带人去,说白了就是去投降被,想要获得最大的利益,贺令图这一自私的行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宋军气势更加衰败,贺令图可是刘廷让的先锋官,他投敌了,被围的宋军将士是个什么心情。

更打击被围宋军斗志的是,李继隆并未支援刘廷让。

《宋史.李继隆列传》既而敌围廷让数重,继隆引麾下兵退保乐寿,廷让力不敌,全军陷没,裁以单骑遁免。

刘廷让在战前特意分兵给李继隆,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可是李继隆却直接退兵了,不能说完全是李继隆的错,毕竟他也是北宋名将,满城之战时他就是主张更改宋太宗阵图的将领之一,作战勇猛,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说到底还是那个问题,君子馆之战时期,宋军没有统一的调度,李继隆在上去的话,容易也被辽军围困,得不偿失,所以说,在刚知道李继隆不战自退的时候,宋太宗是恼火的,但是在询问李继隆后,也并未追责。上怒,追继隆赴阙,令中书问状,既而得释。

所以说最激烈的君子馆之战,就是刘廷让所部和辽军主力的死磕了,而宋军无论那方面都处于劣势,此战刘廷让所部几乎全军覆灭,损失数万精锐骑兵,刘廷让倒是逃了出来,辽军也是进攻很凶猛的。《辽史.圣宗本纪》国舅详稳挞烈哥、宫使萧打里死之。

可见当时辽军并未单纯实施围困宋军的战法,而是猛烈进攻,毕竟耶律休哥也没有绝对把握,他也不知道其他宋军不会支援刘廷让,必然是尽快吃掉刘廷让所部才是上策。

总的来说,君子馆之战是宋军在准备为充足的情况下,对辽军兵力不明,加上碰到了恶劣的天气,宋太宗又敢于前线指挥,命令出战,宋军在没有统一调度的不利条件下,只能各自为战,被耶律休哥抓住了机会,造成了最后的惨败。

而君子馆之战造成的影响就是,经历了岐沟关,君子馆两败,宋军北方精锐部队遭受重创,整体防线防御能力大减,辽军肆虐北宋边境而宋军无力抵挡。

《辽史.耶律休哥列传》自是宋不敢北向。时宋人欲止儿啼,乃曰:「于越至矣!」

《宋史.刘廷让列传》自是河朔戍兵无斗志,又科乡民为兵以守城,皆未习战斗。

此战之后,北宋丧失了主动进攻辽国的能力,能做到守住边境已经是不错了,而同时期的西北党项族反叛的李继迁,在君子馆之战后,果断选择依附于辽国,北宋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备受两线的军事压力,北宋在军事上也就彻底没有对外战争的能力了,只能采取被动防御,而随着宋军战力的急速下滑,连防御都是个问题了。

参考资料《宋史.太宗本纪》《宋史.李继隆列传》《宋史.刘廷让列传》《宋史.贺令图列传》《辽史.圣宗本纪》《辽史.耶律休哥列传》《宋史纪事本末.卷二》《旧唐书.李愬列传》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右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士奇入谢新命毕,闻惜薪司奏准岁例,赋北京、山东枣八十万斤,为宫禁香炭之用,将复入奏。时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上见士奇,顾义等曰:“新华盖学士来奏事,必有理,试共听之。”士奇因言:“今闻惜薪司传旨,赋枣八十万斤,得无过多?虽系岁例,然诏书所减除者,皆岁例也。”上喜,即命减其半。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以灵壁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佐灵壁县事。诚居官廉能,抚字九年,考满,父老诣阙留之,遂有是命。以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定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丕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命翰林院严考岁贡生。上谕杨士奇曰:百姓不蒙福者,由守令匪人;守令匪人,由学校失教;自今宜严试之。五经四书义,不在文辞之工拙,但取其明理者。或人材难得,即数百人中得一人亦可。盖取之严,则不学者不敢萌侥幸之望。”罢海子、西湖巡视官。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命户部,被灾田土,分遗人驰谕各郡县,停免催征粮税。仁宗洪熙元年二月,舞阳、清河、睢宁民饥,命发本县仓粟赈之。五月,谕吏部慎选御史,以清风纪,咨访可任都御史以闻。上曰:“都御史,十三道之表,都御史廉,御史虽不才,亦知畏惮。今不才者无复畏惮矣。”每边将陛辞辄戒曰:“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在位仅十月,而百政具举云。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B.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C.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人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D.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人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徼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满,朝廷对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政绩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
B.翰林院,唐代初置,各朝职能略有不同,明朝有协助礼部考核贡生的职能。
C.都御史,明朝都察院长官,主要职责为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卿史
D.陛辞,既指官员离开朝廷辞别皇帝,也指官员面见皇帝辞官,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士奇听闻惜薪司传旨向地方征收八十万斤枣树,认为征收数量过多,立即请求依岁例减除,仁宗欣然纳谏,下令减收一半。
B.仁宗注重官员的品行。田诚清廉能干,尽心安抚体恤百姓,因而获得提拔重用;奉承献媚的周讷则被贬到偏远地方任职。
C.仁宗仁爱恤民,推行一系列利民措施:罢免海子、西湖的巡视官,中止征收受灾地方的各种赋税,开放本地官仓赈济灾民。
D.仁宗重视官吏风纪,在他看来,都御史的人选至关重要,因为他是御史的表率,都御史廉洁,御史即使无才也会畏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复语义等曰:“卿三人朕所倚,宜尽言,匡朕不逮。”(4分)
(2)民力罢矣,毋贪功。脱扰塞下,驱之而已。(4分)
14.明仁宗告诫杨士奇要严格加强对“岁贡生”考核选拔的原因和目的各是什么?他认为从贡生中选拔成为守令的依据是什么? (3分)

10.(3分)B(原文标点:讷永乐中为祠祭司郎中,请封禅,太宗不听。后以方宾荐入太常。上曰:“谀佞之人,宜置远微,不可以玷朝行。”遂有是命。)
11.(3分)D(根据后文告诚的内容,文中应指前者。)
12.(3分)C(“罢免了海子、西湖的巡视官”错误,文中的“罢”是“废除;取消”之意,即撤除了这两个地方的“巡视官”(官署);“各种赋税”扩大了范围,文中仅指“粮税”。)
(1)(仁宗)又告诉塞义等人说:“你们三人都是我倚重的大臣,应该直言无忌(畅所欲言),匡(纠)正我的不足之处(过错)。
(2)百姓的人力(已经)疲敝了,你(们)不要贪求事功。如果(倘若)他们来侵扰边塞,(只要)把他们赶走就罢了。
(评分说明:“所倚”译为“倚重的大臣”或“依靠/信任的大臣”1分,“不逮”译为“不足之处、过错”1分,大意2分;“罢”通“疲”译为“疲敝1分,“毋贪功”前补上主语“你或你们”1分,大意2分)
原因:因为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关系到百姓能否幸福。(学校教育质量关系到百姓的福祉)
目的:让那些不学无术者不敢萌生侥幸之思。
依据:要真正明白四书五经的道理(从而造福百姓)。
(原因、目的、依据各1分。)

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八月,皇太子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任命左春坊大学士扬士奇为礼部右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入朝致谢完新的任命,听说惜薪司上奏获准按岁例向北京、山东两地征收八十万斤枣树,用来制作宫中的香炭,就又入朝上奏。当时赛义、夏原吉奏事还未退朝,皇上见到杨士奇,环顾赛义等人说“新华盖学士来奏事,必有道理,让我们一起听他说。”士奇于是说:“今天听说惜薪司传旨,征收八十万斤枣树,是不是太多了?虽然是按岁例要求征收,然而诏书规定减除的,也都是岁例啊。”皇上很高兴,立即下令减去一半。又告诉赛义等人说:“你们三人都是我倚重的大臣,应该畅所欲言,毫无保留(直言无忌),匡(纠)正我的不足之处(过错)。任命灵壁县丞田诚为州判官,仍旧协助处理灵壁县事务.田诚居官清廉能干,九年来尽心安抚体恤百姓,考核期满,父老乡亲到京城请求让他留任,于是有了这个任命。”任命太常寺卿周讷为交趾升华府知府。周讷在永乐年间担任祠祭司郎中,请求太宗举行封禅大典,没有被批准。后来因为方宾的推荐进入太常寺。皇上说:“奉承献媚的人,应该把他安排到偏远的边境,不能让他玷污了朝廷。”于是有了这个任命。命令翰林院严格加强每年的贡生的选拔考核。皇上告诉杨士奇说:“老百姓之所以不能蒙福是因为太守县令行为不端,太守县令行为不端是因为学校失于教诲;从今以后要严格加强对贡生的考核。考核他们对四书五经之义的理解,不在于其文章言辞是否优劣,而要看其是否真正明白四书五经的道理。或许人才很难得,即使几百人中能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也可以了。严格进行考核,那些不学无术(不认真学习)的人就不敢萌生侥幸被选拔为官的念头。”撤除了海子、西湖两个地方的巡视官。皇上对寒义说:“依我的想法,如果推行的政策能使百姓获利,即使是府库里储藏的财富我也不会吝惜,更何况是矿业和渔业的利润呢!”命令户部核查统计受灾的田地,分别派人迅速通告各郡县,中止免除征收粮税。仁宗洪熙元年二月,舞阳、清河、睢宁百姓遭遇饥荒,下令打开本县粮仓贩济百姓。五月,下令吏部谨慎选拔御史,以便肃清风纪,咨询了解可以胜任都御史职位的人,皇上说:“都御史,是全国十三道的表率(榜样),都御史廉洁,御史即使没有才能,也知道畏惧害怕。如今那些没有才能的御史都不再畏惧害怕了。”每当边将上殿辞行时总是告诚他们说:“百姓的人力(已经)疲敞了,你,(们)不要贪求事功。如果(倘若)他们来侵扰边塞,(只要)把他们赶走就罢了。”在位仅仅十个月,但是却开创了百业俱兴的局面。

(一)江左风流唯谢安心① 永王东巡歌其二 【唐】李白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②。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二)谢公泛海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

文言文《指鹿为马》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

文言文《范元琰为人善良》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惟以园

陆贽论人才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①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

文言文《刘珙传》出自栏目《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原文】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七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