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考了740分初升高能去哪个学校上学?

穷人改变阶层有几种方式:上学,婚姻,创业,移民。

如果这四种方式打出组合拳,成功几率更大。仅仅占有单独一项,举步维艰:

上学:上学不能改变阶层,只能让你掌握一种劳动工具“知识”,这与开挖机一样的,并无高低之分,上学能改变你的工作环境,从工地到办公室。从露天到空调房。上学不能让你拿高薪,薪水的高低取决于岗位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学习分成三个阶段,1学习知识,2 运用知识,3 创造知识。仅仅会运用知识你只能保住你现有的阶层,不能跃迁阶层。创造知识可以跃迁阶层。

婚姻:取的好,嫁的好,不用多说。

创业:风险与收益并存,成功率 1%,个体不算创业,个体户是给自己打工。

移民:移民到发达国家,做有尊严的蓝领。

读书无用论,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数依然没有改变命运?

本文所说的读书不是上学,不是读课本。

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数依然没有改变命运?

答:因为读书并不能改变命运,读书只能增加知识储备量。

我们处理知识的流程是,输入,处理,输出。

第一步是输入,包括阅读和听取,这是信息的输入操作,读书只能改变你的信息输入量,增加知识储备,如同你往硬盘中不停复制文件。输入这个阶段分记忆力占有优势,但不是绝对的,电脑硬盘比大脑可靠得多,加上搜索引擎技术使得很多工作不再依赖人的记忆力。

第二步是处理,包括知识分类,归纳,推理,演绎等等,这是一个整理和消化过程。如果不仅仅输入不做处理,那么你的大脑跟垃圾桶没有任何区别,且是未做分类的垃圾。真正的知识是有体系的,而不吃杂乱的堆积,这是把信息转化我知识的前提。

第三步是输出,包括口述和写作两种能力,随时可以从自己的知识库中调出知识,组织称语言和文字。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让知识创造价值。

有些人是在输入的阶段出问题

例如不喜欢看书,看书头痛,多数大学生上学期间不读书,毕业后进入社会更是不读书。所以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

有些人是在处理阶段出了问题

处理知识的前提是积累了足够体量的知识,然后就想磁盘碎片整理一样,将知识重新归类,加工,整理后放入记忆图书馆。

这需要深度思考过程,深度思考跟有些动物的反刍行为很像。反刍,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知识也是这样,不断地从记忆图书馆中取出知识,然后一番思考后,去伪存真,将更新的知识再次放入记忆图书馆内。

有些人是在输出阶段出了问题

无法将储备的知识游刃有余的调取输出。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

80%的人停留在了运用知识的阶段,即通过掌握的知识获得一份工作,成为「打工人」知识起到的作用仅仅是工作的工具。

改变命运考虑的是创造知识。

一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留言「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这位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了20年的书,却没能改变自己的圈层。

细了解发现他读书存在问题,在我创建的微信读书群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

下面我在自己分析一下:

正常人如果能坚持读20年的书,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圈层。

图书也是有圈层定位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书,是写给不同圈层/阶层看的。

你要找到属于你当前圈层的书,然后不断提升自己,以及圈层在去选择属于该圈层的书。一旦你升了圈,下级圈层的书就要放弃。

举例:A同学喜欢读企业管理的书籍,可他目前还是一线员工。企业管理对于他来说想当遥远,没有做过管理层的他,也难理解书中内容,根本无法消化哪些知识。他应该读读跟自己当前工作相关的书籍,快速提升业务能力,尽快升圈。对于企业管理的书籍10年以后再读都为时不晚。

这位伯伯 小学文化 爱读《春秋》、《资治通鉴》《二十四史》......

不仅符合前面所说的不切实际,这些书也无法改变他的命运。文史类书籍是陶冶情操的。对于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能改变命运的书籍有两种:

1. 课本 (知识需要在院校获得,老师口传心授),知识占比 20% ,系统化学习为主

2. 工具书 (知识来自社会,自行阅读),知识占比 80% ,学习伴随终身,碎片化学习为主

如果这位伯伯能够多读读跟自己工作相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完全可以提升社会圈层。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从此不再读书,20年的阅读量积累起来,完全可能把哪些不读书的大学生踩在脚下摩擦。

所以,先读能变自身现状的数据,工具书优先阅读,但是长时间读这些容易枯燥,所以配点文学,历史(占比不要超过10%)。

《资治通鉴》这种书是教古代帝王管理江山社稷的,我收藏了一套柏杨版的,但是现在我觉对不会去读,等我晚年是在没事干再翻一翻。

读历史书书籍要多视角,中国学者格局很小,中国史是汉人,中原视角出发。建议读剑桥和日本讲谈社的中国史。

除了「课本」和「工具书」还有什么书可以读?

我们应当阅读通识类书籍。

与读书改变命运相比,更多人更相信学历改变命运

我有几个同事,他们职业遇到了天花板,他们的第一个想法是提升学历,在职考研或去读博,周围遇到过多起,他们的特点是不喜欢读书,喜欢钻研课本。更依赖记忆力,对于思考,创新他们很头痛。最终也没能改变他们的社会圈层和命运。

解读「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在古代是指不掌握政治资源「庶族」,「庶族」是相对于「士族」而言,他们并不是贫民,而是殷实的家庭,俗称地主,员外。例如明朝的沈万三。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常听到皇帝将某人贬为庶民,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开除公职的意思。

你可以想象进京赶考,从广州徒步到北京,一路车马,人吃马喂,住店,要多少钱,什么样的家庭能支付这笔费用。

在古代能做到半耕伴读的家庭都是大家族,要考取功名,家中必须有足够的书籍,对于普通家庭,读书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劳动力。

我在广东这边看到很多民居,客家围屋,这些家族的特点就是祠堂边上有个私塾(记得是叶挺故居)。

所以当今社会的寒门就是没有掌握政治资源的中产阶级。例如王思聪,可以称他为寒门子弟。我是不配自称寒门,你呢?

所以多人把寒门理解成了贫穷家庭,这是错误的。

寒门出贵子,在古代是指当官。即使是国土面积最大,需要官员最多的清朝,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人也屈指可数。每次科举录用人数也不过 500 人左右,并不长每年都有一次科举考试。即使当了官更多是外放一个七品县令而已。

在古代当官有两条职业通道,文官和武官。

文官集团通常都是士族把持,极少数寒门才能进入。庶族看到了武官这个通道,因为士族不愿拿生命冒险,所以他们不做武官。当庶族武官集团逐渐庞大后就可以跟文官集团抗衡,甚至佐佑朝廷。在和平时期武官的晋升是极难的,所以历代战乱都是庶族跃迁至士族最好的机会。

同理,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这段时间是寒门翻身的绝佳机会,无数的庶族出身孩子走了参军这条路进入「黄埔军校」和「讲武堂」,虽然「讲武堂」有个别出身底层的孩子,但占比可以真的太小,更多都是富庶家庭的孩子。49年以后进入和平时期,只保留了高考一条通道,一个普通公务猿升迁到县长,不犯任何错误,也需要十几年,且竞争非常激烈。

科举制度不过是一种恩赐,是一种上层阶级的统治下层的一种手段,作用在于巩固统治。文凭不过是学费的收据,并不是进入上层上社会的入场卷。无论哪个时代只有战乱最容易寒门出贵子,一旦进入和平时期,以士族为首的集团就会堵死各种渠道,以维护自身集团的利益。

现代社会不只有当官一条出路,古代社会结构:士农工商,如今:士商工农。所以“商” 是不错的出路。每个时代都有它的风口,想改变社会阶层,只需追逐风口。

我是2000年来深圳,见证了深圳20年,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样,机会摆在面前,却看不到。

社会阶层原本就是可上,可下的。

在古代农耕社会讲究多子多福,家庭人口就是劳动力,孩子成人后要分家,每次分家家族资产就会缩水。所以富不过三代。

穷人只要多生育,家庭人口增加,劳动力增加,很快就能积累起财富。这需要过程,至少需要三代人。

很多人太急于求成了,还没有成为中产就想成为富人。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轻易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

十年寒窗苦读,你除了有一张学费收据,还有什么?

美国的社会是橄榄型社会,两头小,中间大。你不努力也没关系,生来就是中产,一中国人的勤劳程度,至少不会跌倒流浪汉阶层。在美国一个蓝领工人薪资不低,他下了班换身西装就可以去高档场所消费,过体面的生活。

中国是一个金字塔型社会,社会阶层是流动的,你只要稍加停顿,可能会滑落到下层。所以你要拼劲全力,压上所有资源,争取保证现有的阶层,然后再临终前把下一代一手推到上一层。所以中国人要拼劲权利,赌8博一般将大量资源压在孩子的身上。

中国还要维持人口红利,不太可能转型成橄榄型社会。说多了容易被禁言:)

最没有安全感的那群人,就是靠教育跃迁阶层的那些人。

例如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们的孩子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这就意味着他们下一代滑落阶层了。

即使他考上了大学,能力不行怎么办?有了上层社会通行证(学历),但是接下来他无法生存在哪个阶层。我身边好多父母,他们的孩子都30-40岁了,还在为孩子操心,他们的孩子是没救了,只能寄托孙子,孙女了。

还有公务猿家庭,尤其是基层公务猿,他们也非常焦虑,即没有资源,也没有资本。他们的孩子最容易跌落阶层。为什么北京孩子考清华北大比外省容易,这是公务猿们唯一能给他们孩子争取的资源。

对于城市的外来人口,他们用一生奋斗就是想留在城市,他们孩子是否还能依然留在城市,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实施证明很多时候,多数情况是孩子无法重现父母辉煌。更多是平淡无奇,活在父母的阴影下。所以资本家也焦虑,他们焦虑孩子无法掌控留给他们的财富。不过不用担心,现在有各种理财和家族信托,总结了身边很多富二代,发现只要他们不去创业开公司和赌博,他们的财富可能花不完,我认识的几个人中家教还是很严的,都没有不良恶习。

最焦虑的那些人是他们的孩子无法维持在父母现在所处的阶层,很可能将来孩子会下沉到社会底层。

对自己孩子有信心的家长,并不会焦虑,例如王健林。

中国人的奋斗的路上,充满了荆棘和风险。稍有不慎就能把你打回原形,例如生病。

钱不是万能的,但是他能解决很多问题,减少你的烦恼。

“东北人(酱)在洛杉矶”,为什么如此火爆?

我认为火的原因是:他们的生活就是天朝中产想追求的生活。有朋友,House,有车,有游艇,有摩托,财务自由,牛排可劲造,龙虾鲍鱼改善伙食。

东北酱:是贸易公司老板。一辆吉普大切,一辆特斯拉,一艘小型钓鱼船。

桔梗:在读研究生,富二代,有钱买跑车SRT “地狱猫” ,很快他们第二代ABC出生。美国出生的华裔 (American Born Chinese)。

小强:职业船长,旅游行业,住在富人区,有自己的车,船,摩托。小强刚来到美国干过酒店前台,扛过行李(把腰闪了),当过导游,做过司机,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买了游艇从事旅游业。

老卢:美术专业出身,来到美国从事卡车司机工作。有两个ABC,家里两部汽车。父母也在洛杉矶

石莉:父母生活在美国,石莉是第二代,ABC小野是第三代移民。石莉父母开奥迪Q7,他有一辆思域,最近换了宝马740,但是平时骑摩托车比较多,刚刚换了一辆本田的4缸摩托。

老卢跟石莉:他们早期都做过卡车司机,都成功逆袭中产,他们两个人最励志,想想在天朝卡车司机是怎样的处境?

大丹:留学生已经毕业,学的是农业专业,此前在「北卡罗来纳州」做一名小学教师,兼职做过家教。现在是东北酱公司员工,属于刚刚起步。一辆本田CRV(老款CRV),开始于室友合租,现在已经可以独立租公寓了。

你可以从视频中看到,上面的桔梗,老卢,石莉都是住 House,大丹是合租的 Apartment。最近疫情她刚刚搬家,现在自己住独立 Apartment。用不了多久大丹就会住上 House,这就是美国中产生活。

珊哥:在读大学生,还未毕业,跟 Tiffany 合租,兼职给东北酱打工。Tiffany 好像有一辆敞篷白色跑车。

桔梗表姐:模特,美国创业,好像是服装行业,单手开大G

他们的生活不就是我们想追求的中产生活吗?
看归看,别膨胀,能去美国留学本身大陆的家庭就不一般,即使是大丹/珊哥勤工俭学也要每年花掉50万人民币。

2021沈阳沈东中学中考喜报


本校点评:在2012年沈阳中考中,沈东中学有13人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其中有1人是中美班),考入沈阳二中38人。沈东中学2009年招生400余人,中考升学率大概为8%。 沈阳市沈东初级中学是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一所私立初级中学,建校近10年。学校成绩在大东区各个学校排名中名列前茅,受到教育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学校一直以“成绩”、“成人”、“成才”的办学宗旨屹立于大东区而不倒。 学校管理严格,成绩突出深受各届“小升初”的学生和家长的垂青、各届毕业生的赞扬。学校学习氛围浓郁,学生成绩提高显著,多届市、区状元出自我校,为我校增添不少荣誉。真正做到了:“今我以沈东为荣,明沈东以我为荣!”的豪迈誓言。 >>>


2021深圳中学河源实验学校中考喜报

河源全市前10名,深河中学占6人。河源市区前10名,深河中学占8人;前50名,深河中学占26人;前100名,深河中学占40人。

深河中学共401人参加中考,各科均分如下:

语文:120分10人;数学:108分1人;英语:120分1人;政治:99分1人;物理:100分1人;化学:99分2人;历史:98分1人;体育:70分266人。

两学生入读深圳中学“深中数理实验班(省班)”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河中学九年级优秀学生陈明广、詹山凭借自身努力,在学校的精准推荐下,顺利通过了深圳中学“深中数理实验班(省班)”的选拔,并成功考入,拿到了深圳中学的通行卡,这也是河源市首次有学生被“深中数理实验班(省班)”录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学去天津初中还是高中较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