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历很重要,为什么如此多人选择考研而非高考复读?

    □“复读生不再是‘成绩差’的代名词,已经开始换代了。”

    □“现在的复读不像10年前和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大量的人考不上大学,考不上本科,当时有的省复读生占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以前农村的孩子考上大专,就可能实现阶层流动。但现在的孩子,要考上好的大学才能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高出一本线29分,王艋的一只脚已经踏入大学校门,即将成为上海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准大一新生。

    2015年8月12日,王艋踏进大学的那只脚最终退了回来,他选择了另外一个身份:高考复读生。

    300天意味着什么?王艋说自己想得很清楚,无非是一个未知的赌局:“就算失败了,也比无法抹去的遗憾更让人容易接受。”

    因为王艋的一句话,父母尊重了这个决定:“我想拥有这次选择的权利,我会为自己负责,希望你们相信我。”

    伴随着每年一次的高考,“复读”这个词也周而复始地出现。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下降和招生计划增加带来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复读生这个群体的数量也在减少。

    然而,对于“王艋们”,一些长期在高考复读一线指导的老师有了新的发现——复读生人数减少的背后,是水平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王艋们”为了心中的“好大学”选择逆向回流。

    更有细致的老师发现,如今,社会对于复读的“偏见”正逐渐消失,这个抉择不再像以往那样“悲壮”,复读生的心理负担也减轻不少。相比从前,90后,甚至是95后,“对自己负责”的意愿更加强烈。

    就像王艋眼中的“复读”,“这不过是一次正常又普通的选择而已。”

    而今年,湖北省参加高考的复读生约3.7万人,占总人数一成,山东省高考复读生比例也降到了不足5%。

    人数虽然减少,但高分复读学生在增多。山东省某复读学校老师告诉记者,近两年,复读生中的高分生占到了1/4到2/3左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贵州某复读培训机构负责招生的老师发现,7年前,当她开始接触复读班时,学生主体是分数达不到三本线的学生,二本以上分数线的学生占比不到30%。而这两年,近一半的复读生高考分数在二本线以上。

    “复读生不再是‘成绩差’的代名词,已经开始换代了。”这位老师说,许多高分学生因为对录取学校或是被调剂的专业不满意选择再考一年。

    就读于省内一所重点中学的他,在高考前的3次模拟考试中,都取得了比近年平均一本线高出60分左右的成绩。按照往年的录取情况,他完全可以进入一所北京211高校就读,这也成为他奋斗的目标。

    不甘心,是和王艋一样的高分生选择复读的最重要的原因。

    就读于湖南省常德市一所县级中学的杨溢,高三一年的成绩均在600分左右,可去年高考,因为失误仅拿到了566分。尽管如此,他依然以高出一本线40分的成绩被重庆一所一本院校录取。

    可想到过去十多年的努力与最终结果的不成正比,在父母的支持下,杨溢选择在长沙一所中学进行复读。今年,他如愿拿到了北京邮电大学的录取通知书,646分的成绩比一本线高了120分。

    杨溢所复读的中学去年一共有10个复读班,每个班级50到60人。“高手很多”,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最后“几乎全上了一本线”。

    “现在的复读不像10年前和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大量的人考不上大学,考不上本科,当时有的省复读生占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认为,现在高考录取率已经很高了,平均录取率都达到70%~80%,有的省份甚至达到90%,“可以这么说,如果愿意上专科,大家都可以有大学上。”

    伴随着录取率的提高,学生复读的动机发生了变化。长沙市某复读中学的负责人发现,现在的复读生由希望上大学变为要上好大学:能上二本的希望通过复读考上一本,能上一本的希望考上名校。

    6年前,就读于广州一所二本院校的大四学生罗洪作出了一个令导师、同学和家人吃惊的决定——放弃大学学习,重回高三复读参加高考。

    罗洪复读的动机,源自对学校和专业的不满意。但和选择考研换专业的室友想法不同,在她看来,一个二本生想要改变专业考入国内985、211高校实在是难以想象。“况且,现在用人单位不仅看你研究生文凭,还要看你的‘第一学历’,所以,还不如复读好好考个重点本科大学。”罗洪说。

    “在高考录取比例水涨船高的现状下,社会和用人单位不仅对学历有要求,也对‘学校历’有要求。”刘海峰说,很多人对名校的追求更加强烈。

    与其说现在的复读生少了以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壮情怀,不如说他们更加理性了。

    这个变化是罗洪复读时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感受到的。这位班主任认为,选择复读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这条路的艰难和自己情况如何。她常常告诫学生:别以为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就够了,你们永远不能小觑这条路上的沟坎。

    这一点,罗洪认为自己看得很清楚。在决定复读之前,她通过网上的资料已经清楚走复读这条路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有的复读一年成绩直线退步,有的最后连课都不愿上了,有复读了好几年成绩一直没起色的,有平常能考一本可上考场就发呆的,也有复读读出精神病的、自杀的……”尽管也有心里的挣扎和家人的压力,但罗洪依然决定复读。

    回到高三教室的那一天,距离2010年高考不到200天。最终,在那一年高考中,罗洪考上了西部一所一本院校,也在去年成功获得该校保研资格。

    “相比我那时候,现在提起复读,已经不觉得丢人了。我觉得,复读生开始变得理性,对自己、对接下来的这段经历有非常清醒的认识。”罗洪说。

    和罗洪一样,关于复读的那段经历,许多复读生都不愿再次回想。用李楠的话来说,那一年,表面上全世界的人都在支持你、帮助你,但实际上你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所有的人都只能眼睁睁看着你拼命,“很简单,能救你的就是你自己”。

    李楠是去年安徽省高考生,也是一名复读生,如今已是西北一所211高校的大一学生。前年,她的高考成绩连三本线都没到。

    和不少安徽考生一样,李楠选择了在毛坦厂中学复读。这个被誉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中学,学生总数达到2.4万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复读生。

    对李楠而言,在毛坦厂中学复读的这一年是难以言说的。 “只有你一个人”“孤独”是这一年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可相比提高的120分,这一年是值得的。

    “我高中三年就是睡过来的,根本没有学习。所以第一年的成绩我没有太吃惊。但想想,我是以中考前100名的成绩进入了我们县最好中学的最好班,最后却三本都没考上,太不甘心了。”李楠认为,自己的成功源于对自身有清楚认知的心态。

    心态是大多数复读生谈及的,决定复读成败的关键所在。

    从第一年高考成绩达到三本线到复读两年后考取国内一所985高校,吴涵被认为是复读班的“传奇”。在他看来,很多复读的学生,基础都不差,最终失败并不是实力上的问题,往往是心态导致。

    “复读最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平静’。平静地面对复读这件事,平静地复读,平静地考试……”吴涵说,自己身边有许多优秀的复读生,可往往在这条痛苦的路上过多沉浸在不安当中。

    吴涵说,面对高考的一次“失利”,有人会妥协,有人会选择其他的路,比如出国。在他眼里,好心态就是把复读当成和出国一样的选择,“复读一年,和那些出国需要读两年预科不是一个道理吗?”

    在李楠身边,虽然有不少传奇发生,但同时,遗憾也有很多。比如,带着三本分数进来拿着三本分数离开,带着一本分数和冲击名校的决心而来却拿着二本分数离开,甚至还有放弃二本学校不念复读一年后连三本都没有考上的同学……

    复读这条回头路值不值得走,能不能走成功,没有人能用数据说明。但在李楠和吴涵看来,真正想清楚复读的学生,成败并不在于最后的分数。

    “其实,很多人觉得一次高考不能说明什么,但复读的这一年能让他认清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李楠的后桌“战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第一年没考上三本,觉得念高职“丢人”选择复读,第二年刚好达到三本线,最终却选择高职,“她看清了自己,更适合学一门技术!”因此,李楠认为,复读最大的成长在于“炼心”。

    “心智的成熟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像我一样,高中三年幼稚到意识不到读大学的重要性,而这一年会让你迅速成长,知道自己是什么样、该是什么样,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李楠说。

    吴涵那一年高考的作文题目是《人只有站起后世界才属于他》,他说,失败并不可怕,再次失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承认失败,没有站起来面对失败的勇气,或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失败的人。

    “复读一年,换一个强大的内心,这个成长,也许对高考无用,但对接下来的一生,有用。”吴涵说。

    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是很多学生向往的名校、名专业。第一次高考那年,张克以在安徽省50万理科生中位列100多名的成绩被录取。可入学两年后,他却选择了退学复读。

    这个抉择令人惊讶。可张克就是不喜欢这个专业,他也曾尝试选修自己喜欢的心理学,也申请过转专业,最终无果。

    经过大二一年的犹豫和徘徊,张克得到了父母的同意,回到高中再战高考。

    在复读的一年中,张克的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五,最后高考成绩是全省理科600多名——尽管不如第一次高考,但仍被中国政法大学6年制法学实验班录取。

    成绩的落差并没有让张克失落,相反,他对现在的专业很喜欢。

    回头再看当初复读的选择,张克认为,现在的上升通道越来越个人化,你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同时,90后面对的时代越来越多元化,不像以往要对组织、单位负责,最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

    罗洪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如今,高分复读学生的增多,在于学生自主性越来越强,自己把握的前途欲望越来越强,更敢于作出复读选择。

    此外,王艋提到,像他一样来自教育水平不高省份的孩子,不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拥有更多保送、出国留学的机会,高考是实现自我价值、是自己能够决定自己未来的最直接的方式。

    刘海峰说,近些年,依靠考上大学就能向上流动、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以前农村的孩子考上大专,就可能实现阶层流动。但现在的孩子,要考上好的大学才能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与高校招生的老师告诉记者,虽然高考录取率在提高,但“上升渠道有限,也是导致高分学生,甚至是大学生重新回炉的原因吧”。   

    不过,这位老师担心,这种现象会让复读越来越功利化,会继续强化全社会的“名校情结”。

    如长沙某复读学校曹校长所言,不同时期,复读的功能和定位有所不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复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那时候考大学是“跳龙门”,考生拼尽全力去争取改变人生的机会,不惜多次复读;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大学开始扩招,读书的机会增加,复读人数减少;复读的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由于出路的多元化,升学率不断增加,复读越来越功利化。

    2008年,教育部出台“严禁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的禁令。许多复读生只能选择由教育部门批准的复读学校,“有关系的”可以在少数公办中学里“混”到一个角落坐。

    “现在的复读生层次有了很大提高。人数虽然少了,但质量变厚了。这些学生,应该得到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指导。而复读生群体的这种变化也值得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关注。”前述参与高考招生的老师说。

    百度上有个名为“复读”的贴吧。贴吧里,有复读成功者的经验之谈,也有复读失败的悲痛教训……在王艋作出复读决定前,他曾无数次在这里寻找答案。

    一位吧友告诉王艋:决定复读要慎重,要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不要因他人的看法而动摇;而选择复读要轻松,它不代表着失败,只不过是给自己再一次选择大学的机会。

    她送给王艋一句话:君若有此心,莫畏风雨行,不负而今志,明年化蝶时。

    300天后,任何一种结果都有可能,任何一种结果他也都能“心甘情愿地”接受。

  本科二本B类某学院,硕士某985、211法学专业。毕业考进省级单位公务员,是我们那一届毕业的唯一一个。算不算逆袭?本科重要,但不是决定性因素,能读好的硕士肯定读,不会错的

  楼上的筒子们都坐标北上广深么?怎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我觉得本科不好还能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的更应该重视啊,说明这个人又聪明又能吃苦,哈哈哈哈哈

  我们学校学位证只写着本科,没有说明几本,考研的话全国是同一套卷子同一个分数线,如果研究生时的学校是985,本科是哪所学校根本不重要好吗?

  楼主就是典型的那种心比天高但又不肯吃苦的人 。心里明知自己复读一年成绩应该会提高挺多因为毕竟高中三年是水过来的但是高考前拼命三天还能考这分数,但就是不想再面对学校面对那些学习内容
  安心读书吧,复读一年搞不好你还是这水平,真的聪明的话你现在就是一本了,并且看你的性格和决心,我也觉得你不适合复苏。
  从0分提到60分超级简单,60提到80也不难,但是从80提到90,90提到100的难度和前面的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我更压力大的是,家里让我去铁路专科学校,说出来家里给拖关系,我不想去,所以我现在压力非常大,我读这个二本,如果不拼命去努力,到时候出来找不到好点儿的工作,或者说考不上研,想想都觉得压力山大
  别傻,现在形式不同了,招聘都越来越透明,谁知道四年之后是什么样子,你家要不是关系特别硬特别牛逼,能保你进的,还是不要用四年去赌了,现在普通的关系根本不顶用,万一到时候进不去你学了这个专业别的还能干嘛?

  现在大部分省级以上机关和事业单位单位只招研究生,本科再强也不予考虑,你说第一学历重要还是第二学历重要?

  虽然很不想打击你。但是不得不说LZ这个心态就算去了211 985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
  同意,去了211还想985,去了985还想着清北

  是的 就算你211去清北读研也和本校有差距 这种感受时时存在 你要放正心态 好学校的研究生真的能学到很多 平台差距很大

  高考前的时候破罐子破摔的说给我个大学就去上,现在有个二本给我上却又不满足了,我真的是。。。

  —————————————
  有勇气去复读还不如好好考个研究生 走回头路是最没意思的

  没勇气去试啊,如果更差了呢?

  —————————————
  你自己都没决心那真的不用复读了 但是考好学校的研究生是很难 这样的第一学历很容易被刷

  能考上一本那最好,但二本也不是没希望了,工作后学历只是敲门砖,事业上决定你能走多远的还是工作能力。

  是真的,如果楼主觉得再复习一年可以考一个差不多的学校,可以考虑复读……唉

  二本真的好自卑啊!人家问我哪个大学的我不敢说啊!!怕宁波工程学院说出去没人知道啊!!!周围一水的211抬不起头啊!!!
  —————————————————

  我老公当年因为滑档走的二本,现在超过一帮当年上全国前20的同学。我们那一届他目前混的最好。 他堂妹浙大本科+研究生(当年跨专业考研还考第一),八九千的工资前段还给人辞了。我老公公司招的一本的不多,一帮二本三本甚至专科生,照样把公司做上市了。 你怎么看?

  还好吧,学历只是工作的敲门砖
  进入社会了学历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没有个人能力和意识重要
  如果考研就考名校,不然没意义

  二本低人一等,三本低人两等,专科就不用活了。
  同一个学校专业研究生,一本学历考研后含金量确实比二本考研高,然而那又怎么样,你确实是高考没考上一本啊。你没考上一本不代表你的研究生学历不值钱,只是米有一本学历研究生值钱罢了,但是没考上一本怪谁怪社会?
  —————————————————
  当然是怪我自己 高中三年玩过来的能考这个分数已经是上帝给我开后门了 说实话 我高中2/3的时间在逃课 我现在只是想知道二本是不是真……
  有后台就无所谓,没有的话,这个学校是吃亏的哟,敲门砖不好使啊,如果是应聘好的工作,面试都到不了,直接在资料筛选那轮就被筛掉了

  不是清华北大哈佛牛顿的,一本二本差距能有多大?不都是本科么

  第三除非专业需要,医生等类型的,没钱没家庭背景的别考研,女的年龄个人婚姻大事摆在那,出来不好找工作,男的出来工作各种人脉社会经验都比别人低了个好几年,混的最好撑死也是个大学辅导员,为什么不是大学老师?因为你没钱没背景啊!

  以上说的都是普通凡人 天才型的不在内!

  楼主,我认识一个人读完大学以后为了混个好文凭,出国考SAT,重新考国外本科。所以你还是复读吧~不让自己以后后悔。

  考了研究生第一学历不就是研究生?难道你考在职的?不考全日制?

【北大一博导因第一学历遭嫌弃,第一学历有什么重要性】最近,一位学生在考研选择导师时,发现北大数学学院某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其实,那所地方院校的数学学科业内评价一直不低,考研学生不看导师科研能力,反而对其学历刨根问底,深刻暴露了“第一学历崇拜”的误导性。这种思维如果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蔓延,难免造成学科发展“近亲繁殖”等问题。

国家教育部官方并无第一学历的说法:“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一般来讲在计划经济时代,第一学历在人们观念中指第一教育局颁发的学历,通常是指全日制最高学历。第二学历在人们观念中指第二教育局颁发的学历,通常指非全日制学历。

第一学历和最高学历有什么区别?

第一学历是第一次普通全日制学历;最高学历指通过进修,或继续上学取得的学历。

第一学历是指工作之前获得的普通全日制教育(非电大、成人、在职等)的最高学历;最高学历不一定是第一学历

如果你工作前的最高学历是博士,那么第一学历就是博士。如果工作后又在职读博,那么第一学历是其之前获得的全日制硕士。

第一学历是全日制形式;最高学历可能是全日制也可能是非全日制。

第一学历真的很重要吗?

说到第一学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对于高考上过大学的人来说,我们所说的第一学历通常是指本科学历,可能很多人会说,第一学历可以是初中学历、高中学历,话说的是没有错,但是初高中都是上大学之前的学习阶段,中考、高考都是选拔考试,大学是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开始,而实际上第一学历基本上就是指你的本科学历,虽然这个没有确切的定义,没有人会跟你说什么本科以下的学历。

学历一直以来就是工作的敲门砖,除非你的能力非常强,你对学历无所谓,高考是我们上大学都要面临的一道关卡,也决定了你的第一高等学历,而且每年从大学进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都有几百万,可以说竞争真的很残酷,无论你有没有上大学,你找工作面临的第一关就是学历问题,有学历的混职场,没学历就跑去中介混工作,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达到高等教育层次,找工作基本上就是任人宰割。

因为第一学历颇受重视,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同学不惜重新复读都要考上985名校。的确社会上对二三本的普通本科生还是会多少带有偏见的。

但现在第二学历也更加严格了,且出现了统考方式,第二学历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当然,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第一)学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本校研究生好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