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现在半岁,打算让他上早教,家住郑州,求推荐

在厦门市社会福利院做过志愿者,接触到的主要是生活能够自理的学童(小学到初中),这些孩子中有听障、轻度智障、视力障碍(法定盲人那种范畴的,不是全盲)、较轻的肢体残障。大概说说我看到的部分。严重障碍、脑瘫这类的孩子是在另外的区域生活,我没有见过。

衣食住:厦门是相对发达的地区,福利院接受的捐赠不少,孩子们吃穿居住和条件好的公立学校差不多甚至更好,宿舍宽敞明亮,孩子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比如叠被子、收衣服之类的。

外出:带孩子们出福利院玩是要申请的,这个涉及安全问题,大家还是比较慎重。做志愿者切忌不要乱给孩子许诺。

生活:按时吃饭、洗澡、做作业。衣服好像是统一洗的,自己晾,自己收。有做作业的学习室、有看动画片的地方、想画画什么的也有笔有本的。有球场、乒乓球桌等设施,但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是不允许自己出去的,志愿者和阿姨约好时间后可以带小孩子打球,定期有学生志愿者来辅导孩子做作业。

教育:智力正常的孩子就近入读片区内中小学,听障和智障的孩子读专门的特教学校,自身条件不能够离开福利院的孩子会有福利院自己的特教老师教。

陪护:孩子们有生活老师和保育阿姨。生活老师一般是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有民政系统的正式编制的,我见着的两位都是大姐姐一样很亲切的,孩子们很喜欢的。保育阿姨学历就低一些,因为要管的孩子多,有时候为了维持秩序会严一点,但是孩子们也是喜欢的。据说如果保育阿姨太凶,孩子会写信给有联系的捐助者,捐助者会来过问。

成长:所有的孩子都会手语。年长的女孩会带年纪小的孩子,看管他们不捣乱、关心他们。在福利院楼里孩子们一年四季穿拖鞋。成年后,福利院会提供就业机会甚至帮着找住的地方。会有个别男孩出现不愿自立的情况,女孩的适应情况貌似比较好。

康复:有专门的NGO在帮助做脑瘫的孩子和其它疾病的孩子康复,详情不了解,据说挺不容易的,大家如果遇到他们募捐什么的请多支持。因为部分脑瘫的孩子康复做得好,至少能过自理的生活且正常和外界接触,不做康复一辈子就躺着了。

有多少孩子能找回自己的父母?不了解。

有多少孩子能上大学?具体情况不了解。福利院的孩子似乎学习成绩略低于外界。据说SOS儿童村的孩子学习就比较好。

他们有可能成为社会精英层的一元吗?有,每个人都有可能。但是真实情况我不知道,社会学的研究我看得不多,找个社会学的来回答下。

理论上,会有部分成年人来自福利院,为什么社会上不见他们回忆童年的声音?

我认识的来自福利院的都是有领养家庭的,谁没事把“我是领养的”这种话挂在嘴边?和一个朋友的亲密度要多近才会对说家里爸妈的事?这是个人隐私问题吧。

福利院的孩子大多缺乏皮肤上的抚触,有些孩子不直说,但是很希望抱抱,如果小孩子喜欢你,尤其是女性的志愿者,多抱抱孩子们吧。生活老师和保育阿姨可以管到他们的吃穿学习,但是没那么多分身去挨个抱他们。

福利院的孩子最最缺乏的应该就是爱了。猜测这也是为什么SOS儿童村的孩子比福利院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成绩和社会适应的原因。SOS儿童村的妈妈给孩子的爱能比得上领养家庭,是福利院的制度给不了的。有时候在想,SOS儿童村选妈妈的苛刻条件就是为了让妈妈给孩子们充足的爱。

  以小提琴为毕生职业的袁来爸爸当时心都凉了,心说孩子对音乐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以后学乐器可怎么办?

  袁来2岁的时候,小区里经常放一些我们认为通俗到俗气的“口水歌”,我们发现对于这些“口水歌”,只要听上两遍他就能哼唱出来,音准、节奏完全没有问题。

  我们开始反思,孩子到底是不喜欢音乐,还是不喜欢我们为他选择的音乐?

  袁来爸爸挑选了很多音乐,有流行的“口水歌”,有经典的流行歌曲,有有趣的儿歌,有动感的舞曲,有高雅的交响乐,有清新的钢琴曲……袁来爸爸陪着袁来一起听,孩子说喜欢,我们就听完;孩子说不喜欢,我们就直接跳过。

  在这个过程中,袁来小朋友的喜好是一直在变化的。前两天他还觉得动感的舞曲好听,过两天又迷上了王菲的《传奇》,我们没有刻意让他喜欢所谓的高雅音乐,一切听凭他自己的喜好。

  有一天,袁来忽然说:“妈妈,我觉得SHE的‘我不想不想长大’没有莫扎特的好听。”他之前喜欢SHE的《不想长大》。这首歌曲改编自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他爸爸让他听了两首曲子,他比较之后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现在,袁来还是什么曲子都听,喜欢的就多听两遍,不喜欢的就自动跳过。最近,他又迷上了久石让的音乐,尤其是那首交响乐版的《天空之城》。

  对我们来说,袁来是喜欢古典音乐还是流行歌曲,早已经不再重要了。

  很多家长常常呵斥孩子:听那些流行歌曲有什么用?浪费时间!更有老师粗暴地判定:喜欢流行歌曲的孩子是品位低下。

  其实,孩子喜欢唱歌,愿意听音乐,只要能让他心情放松、感觉愉悦,就已经足够了。

  音乐的真正魅力恰恰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心灵上的感悟。

  特别是准备参加中考、高考的孩子,多少钱、多少努力也很难换来他考前心态上的放松。如果一首流行歌曲可以有这么大的作用,做家长的,谢谢都还来不及呢!

  误区三:投入就必须有实质性的回报

  ——“我花了这么多钱让你学乐器,你要学不好怎么对得起我?”

  不客气地说,在让孩子学乐器时,抱有类似想法的家长,不是在养孩子,而是在做生意。我投入了成本,就必须有回报,这不是做生意又是什么呢?

  乐器这东西,是让人看着眼馋,但掌握起来十分费劲的事情。

  虽然没有官方统计,但从袁来爸爸这些年的教学来看。10个孩子来学琴,2年之内放弃的约1人,4年之内放弃的约2人,坚持到小学毕业放弃的约3人,真正能坚持到初三完成系统学习的大概只有4人,这4人中以后走音乐专业的最多只有1人。

  这些放弃的琴童中,有的是因为孩子实在学不下去;有的是因为课业压力增大,没时间再继续学琴;还有的是因为家长觉得孩子以后又不走音乐专业,没必要再继续学下去……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在整个学琴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孩子在放弃。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琴之初就抱着强烈的“收获目的”,那可能会让你失望了!

  学琴不是在网上种菜,几小时发芽,几小时开花,几小时收获,可以收获多少果实,可以获得多少经验值……所有都明晃晃地写在那里,只要算好了时间坐在电脑旁等着收菜就可以了。

  袁来爸爸建议爸爸妈妈们在让孩子学乐器之前先做个家长自我分析。

  首先,衡量家庭的经济条件。

  孩子学乐器,购买乐器只是最基本的费用。常年学乐器的课时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偶尔还要带孩子听音乐会、买CD……如果孩子非常喜欢学乐器,而且学得不错,家长可能还感到“有所值”;如果家长在承担经济上压力的同时,孩子在学乐器的过程中又一路磕磕绊绊,到最后家长自己先从心理上感到疲惫了。

  “我赚钱这么辛苦,你一点儿都不知道珍惜……让你学乐器真是浪费……上一堂课几百块钱,你回课回不掉,我这几百块钱就甩水里去了……”家长的这种心态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乐器,更不利于孩子成长。

  “你晚上做功课,我电视都不看陪着你”;“你成绩不好,我到处求人替你找名师补习”;“你考不上重点高中,我花钱送你去读”;“你要这个我给你这个,你要那个我给你那个——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看看你,你都回报给我什么了?”……

  请记住,父母为孩子付出这么多的基础,应该是“我爱TA”,而不是求回报。有人说孩子是父母上辈子的亏欠。因为父母欠了他,这辈子他投胎做你的孩子,来向你讨债。

  这年头,花几十块几百块进电影院看场大片,出来后都捶胸顿足喊不值得,何况养孩子这么大的事?

  其次,判断家长和孩子精力上的投入。

  案例:琴童瑞瑞(琴龄2年)

  瑞瑞妈妈第一次跟袁来爸爸商量上课时间的时候,很费了一番工夫。瑞瑞妈妈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很仔细地查看着。

  “老师,星期六上午不能安排琴课。上午8点瑞瑞要学画画,然后要学蒙氏数学。下午……下午学芭蕾,要到4点才结束,晚上7点开始学围棋。老师,您看星期天上午8点可以安排她学小提琴吗?再晚就不行了,因为她10点钟要上科学课,我带她学小提琴之后马上要赶过去,不堵车的情况下路上还要三十几分钟。下午1点钟她要学游泳,4点是小主持人班……”

  天哪!袁来爸爸光听就觉得很累了。

  换作其他孩子可能早就罢工了,偏偏瑞瑞是那种热情度很高、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学的孩子,而瑞瑞妈妈原来是高级白领,怀孕后辞职做了全职太太。她把在工作上打拼的习惯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孩子身上。瑞瑞从半岁开始就上早教班,两岁半上双语幼儿园。瑞瑞妈更是有意识地为女儿创造英语环境,平时用英语交流。就连瑞瑞的“学习时间安排表”,也充斥着高级秘书为老板安排行程的味道。

  袁来妈妈曾建议瑞瑞妈是否缩减孩子的兴趣班,但瑞瑞妈认为:“我跟那些强迫孩子上兴趣班的家长不同,我们家是孩子自己喜欢,我当然要为她创造条件满足她的兴趣。”

  这样“赶场子”似的兴趣学习坚持了一阵,一次上琴课,瑞瑞表现得不够好,上课的时候心不在焉,回课回课:指在学习全新内容之前,把上节课布置练习的曲目演奏给老师听,并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改正,以达到熟练曲目、完整掌握技巧的目的(相当于老师检查作业、订正试卷。)也是错漏百出。瑞瑞妈就发孩子脾气:“你怎么搞的?平时在家不是练得挺好嘛!你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地方都拉错?”

  妈妈越发火,瑞瑞越紧张,拉错的地方就越多,到最后根本没办法把课继续上完。看到瑞瑞沮丧的样子,瑞瑞妈当场就情绪崩溃了,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瑞瑞妈对着袁来妈妈诉苦:“我每天为了她东奔西跑,天天过得马不停蹄。我车里放着乐扣盒,里面装了饭菜,让瑞瑞在上课的路上吃,我等她上课了,坐在教室外面吃。每天早早叫她起床练形体,她去幼儿园,我忙着整理家。等幼儿园放学,我在路上跟她练英语口语。回家以后安排她吃饭,还要陪她做科学小实验、摆棋谱,看着她练琴,和她一起做阶梯数学,上床前还要给她念英语绘本。晚上把她送上床,我累得都不想跟老公说话了。我做了这么多是为了什么啊?还不是为了她!又不是我想让她学的,是她自己要学的,为什么她不努力?”

  瑞瑞妈忘记了一点——孩子永远都是孩子。

  不要指望孩子会有成年人的判断能力。事实上,很多成年人对于自己的选择都是不理智的,更何况是年龄还处在个位数阶段的孩子。

  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他想去学,这没有错。但如果你把他的每个兴趣都当成人生大事来完成,时间久了,热劲儿一过,他累,你也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集体崩溃”。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孩子如此,家长亦然。

  最后,家长要摆正心理位置。

  家长在让孩子学乐器之初要先分析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你希望孩子把学琴只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以后在性格气质上有所塑造,或者希望他通过考级达到学乐器技艺上的某种高度,又或者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学乐器达到高考加分的目的……在孩子未来的道路上,你希望他走艺术类专业路线,或者从事相关职业,再或者成名成家……家长先选好目标,再根据你的目标值对孩子的学乐器道路进行投入。家长先在心里架起衡量的标尺,孩子的学乐器之路才能走得更顺畅。

  来源:新东方在线论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早教机构真能让孩子变聪明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