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学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需要带什么?费钱吗?

5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奋斗的青春——2022年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本次节目中,央视联合腾讯音乐虚拟社交平台TMELAND打造首个数实融合虚拟音乐世界节目体验,让用户在云端相聚。虚拟人吉莉、星瞳、童和光也集体亮相,与青年演员及高校学子合唱共舞。
(图片来自刺猬公社 TMELAND截图)
总台不断在形式创意及新技术应用上探索突破,此次通过虚拟音乐世界、互动娱乐技术等前沿文化科技的融合应用,开创了国内首个数实融合虚拟音乐世界节目体验,成为文化科技的又一创新范例
(图片来自刺猬公社 央视截图)
从近年来央视春晚的XR应用,到冬奥的8K VR沉浸式观赛,再到五四晚会的虚拟音乐世界体验,元宇宙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观念,为我们带来视听上的极致享受。
虚实融合沉浸式互动演播室建设
虚实结合技术如何与媒体内容更好地结合?元宇宙演播室如何建设?如何降低演播室建设成本?如何在保证演播室制作专业化、智能化的基础上,缩短建设周期及学习成本?
基于高质量、高效率的虚幻渲染引擎、实时光线追踪、超高清视频编解码技术,具备有采编录播一体化制播过程中的“视频采编、导播切换、图文包装、调音混音、播出播控、直播录制”能力,覆盖“4K AR/VR全息制播、真三维虚拟演播、多机位切换、远程互动连线、双机热备、安全时延播出、多码流录制”等特色业务功能,它支持多视频、多素材通道和专业音频的控制及高标清CG字幕编辑,以满足高标准突发新闻视频直播、三维虚拟节目、AR新闻制作需要。系统广泛应用于突发新闻现场视频直播、演播室三维虚拟节目、AR新闻制作、体育赛事等各类活动。
互动连线系统可实现演播室主持人和远程记者、嘉宾的音视频连线,并将连线的音视频信号输出至制作系统,用于节目制作。同时在线视频连线人数可达十人,公网延时低至200ms,连线用户可以通过PC网页、手机app、甚至只需使用手机打开一个H5页面或微信小程序即可参与连线实现互动视频连线的新模式。
趣看采编录播一体化系统具有十二路通道加一路画中画虚拟通道,十二路通道可接入采集设备、机位、文件以及网络源,通道内接入的源可进行输入源格式配置,重新加载源和关闭操作,通道还具有录制和备注功能。
虚实融合演播室包含了一个演播室所需要的所有系统和设备,包括视频、音频、TALLY通话、灯光等,可以满足演播室节目制作的需求。同时,演播室中的设备采用一体化集成化设计,IP制播、三维虚拟、CG包装、调音混音功能使用一台采编录播一体机完成,可以极大减少演播室的建设成本和人力成本。
节目制作技术专业化 
虚实融合演播室在技术上融合了4K超高清、AR/VR、5G、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以满足4K节目制作、AR/VR/三维虚拟技术应用、5G连线调度等专业化的演播室业务需求。
演播室建设与运营轻量化 
虚实融合演播室的建设以趣看采编录播一体机为核心,整体建设与运营偏轻量化设计。不需要庞大的机柜设备群,不需要昂贵复杂的各式操作台、也不需要精细到每个小项的操作功能和操作人员,使用极其集成化、专业化设计的采编录播一体机和视频云平台,便可以完成一台专业的演播室节目的制作、直播和分发
创意设计制作全程化服务 
趣看专业的演播室设计,可以实现对演播室专业空间的建设方案、栏目节目内容创意设计服务、内容营销服务多维度的深度个性化服务,解决媒体设计人才少、场景设计量大等实际应用问题。趣看演播室场景设计服务团队可以真正做到线上线下技术支持、联合策划方一起执行协同、实现合作业务支撑伴随式服务。
工信视频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的权威视频媒体。趣看通过在一个6000平米大空间中打造工信融媒演播室去突出工信视频的品牌,整个演播室我们最终划分了7个景区设计,整体风格体现科技、创新、未来、文化,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独立设计用来满足不同节目录制的需求。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和积累,将会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全新的产品形态。趣看虚实融合沉浸式互动演播室解决方案以其先进性、简约性、实用性,得到了众多媒体的信赖。
如果您想获取虚实融合沉浸式互动演播室方案,欢迎联系我们。
关注趣看科技公众号,带你掌握一手视频生产与传播前沿技术。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权威学刊《现代传播》责任编辑我国传媒艺术学领域第一个博士学位首都文化智库顾问电视节目策划人

近年来在核心期刊发表传媒研究论文50余篇,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转载、转摘;出版《融合时代的传媒艺术》等著作;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2项,其他国家级、省部级人文社科课题8项;多次获中国电视“星光奖”评论奖等国家省部级奖项。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部、台湾电视台新闻部参与采编工作;曾赴英国牛津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等境外大学进修/访学。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我们一直在强调“内容为王”,但是媒体融合时代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内容为王”,又是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称之为王?


刘俊:从根本上说,无论新旧媒体,其发展都在于对用户(受众)的占有和控制,未来不管以何种形式,只要传统媒体能够在与新媒体融合中,继续保持对用户的强势占有和控制,它必然会持续保持发展的活力。 至于如何保持对用户的控制,我想套用“内容”与“形式”的经典分析框架,我们可以认为“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便捷性”是取胜的最为关键的两大法宝。其中前者,就涉及您提到的“内容为王”。

我以我熟悉的电视领域为例,来大概说一下我对如何实现“内容为王”的想法。我想,从媒体角度出发,实现“内容为王”,首先是要“生产出好内容”,所以“内容生产”又是内容为王的起点。我就从生产角度为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电视媒体提三个建议,供参考。

第一,尽快真正实现“全媒体采编”

无论是电视新闻还是电视文艺的生产中,不仅使用“电视”的设备和手段,还需同步使用数字、网络、移动设备和媒体(特别注意社交媒体)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制作;并让这些“全媒体采编者”进行“全媒体共享”,使传媒机构所有部门共享信息素材进行“全媒体生产”。这需要传媒机构从根本上视新媒体为核心生产方式、生产思维加以利用,重视新媒体采编和首发的影响力,而非仅将其视为一种外围辅助。当然,这需要先进的全媒体技术平台的保障,技术保障也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先决保障。

第二,尽快真正打破机制区隔

打破传统电视生产部门与新媒体部门的区分与界限,将两大类部门的人员调配和运行机制相融合。电视生产部门中既要有传统的“电视”人才,也要有“新媒体”人才;既需要“电视”人才了悟“新媒体”运作的理念与方式,也需要“新媒体”人才懂得电视表达的思维与手段,两类人才在内容生产中最终合二为一。电视台可以转变为全媒体集团,按照内容分出不同部门,各个部门既有电视生产的任务,也有新媒体生产(还包括传播与营销)的任务,二者交融才得以创作出最终产品,获得价值。在中国传媒体制机制的特殊背景下,“中央厨房”理念已算突破,当然这种理念的执行力与执行效果尚待观察。

第三,尽快真正确立“新媒体的”激励机制

在激励机制方面,不能唯传统的收视率为大,而是要充分考虑到新媒体环境里的评价标准,激励人才通过全媒体的生产获得更大的回报和提升,在激励机制上保障电视媒体打造新的生产主体。在包括激励机制在内的人员管理方面,也要引入数字化、新媒体的管理方式和管理平台。

对于媒体融合,您是否能为一些传统媒体提些建议,怎样才能做到更好的媒体融合,怎么融才能让其自身更好的发展?

刘俊: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很难一言以蔽之,而且现在看特别成功的路数也没有出现,大家都是在探索之中。我想传统媒体打造“三个新主体”可以算作是一种建议,这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先生和我在《电视研究》学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是基于传统电视媒体的考虑,当然也大概具有一些普遍性参考意义吧。

第一,打造新型生产主体

打造新的生产主体,必须逐步彻底改变过去传统媒体生产“条块分隔”“单兵作战”的状态。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网络新媒体的挑战面前,传统媒体虽逐步认识到网络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的重要性,但就体制机制而言,传统的内容生产部门与新媒体部门依然是平行分立的状态,“条块分隔”的问题明显。就传统电视媒体节目采编而言,电视人的生产手段和思维方式依然是以“电视”播出为最终导向的,“电视”摄像机和“电视”从业者的标签难以撕除,这是一种电视传媒的“单兵作战”;“与新媒体互动”更多的是一种外在形式大于实际内容的口号。

在新一轮的“融合”进程中,从生产主体来讲,打造跨媒体的采编播机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建设全媒体采编与共享的“超级编辑部”;
(2)彻底将“电视”部门与“新媒体”部门“合同为一家”;
(3)完善“全媒体生产”的激励机制。这些前面也有一些说明。

总之,打造新的生产主体,生产模式就需要打破传统电视单一的线性制作方式,而形成全媒体立体的生产方式。生产主体也就不再仅是电视,而是深度、 彻底实现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

第二,打造新型传播主体

十年前,中国电视媒体也曾因应网络新媒体的勃兴,而掀起一股电视台建设网站的风潮,将电视台的内容资源同步或延迟放到自建网站上播出,自建网站也对电视台有一定的宣传推广作用。但是这种“前店(电视台网站)后厂(电视台)”的传播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台网融合”新要求,出现了不少问题。当前,力求打造新的传播主体的电视传媒,在新一轮“台网融合”的进程中,需要着力注意以下三点问题。

一则,深度加强传统媒体与商业网站/客户端的合作。

善于拥抱商业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社交网站、搜索引擎、导航式主页网站及它们的客户端,主动加强与它们的合作,将电视内容广泛、快速、深度“推送”到受众面前。上述诸多类型的商业网站,多是通过汇聚多元优质内容,通过裂变式分享来传播音视频内容,这符合“信息爆炸+大数据时代”受众对便捷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试想web2.0时代若让受众习惯性地、主动地到各家电视台网站寻找节目内容,已经不现实,何况在伴随着移动新媒体崛起而到来的web3.0时代。通过与商业网站深度合作的方式,电视媒体还可以实现扩大自身影响力、增加版权收入、开发衍生的产业链等目标。

二则,运用多屏介质进行跨屏传播。

媒介融合时代发展到移动新媒体阶段,从传播主体来讲,传播之“屏”不仅仅是传统电视之屏,而是同时通过移动终端屏(如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屏、电脑屏、户外大屏等进行传播。而且这些传播途径也不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同步交融的、混合传播的,甚至传播主体本身就是混合的。这里特别提醒传统电视媒体,要注意移动终端屏在电视内容传播中将扮演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品牌移动客户端,实现对商业网站的“弯道超车”。善于通过如“优质视频(或GIF动态图)内容+优质文字内容”的微信公共号文章进行传播,微信公号写作叙事已成为一种值得研究的叙事领域,“小微+目标受众+感性理性结合”成为现阶段这种叙事的主要表征。同时,传统电视台在转型中,还要考虑拥有“互联网电视”的技术平台。

三则,深悟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的“新媒体思维”。

只有真正了解了目标接受者的思维,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电视媒体“以我为主”的传播观念。当下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的“新媒体思维”例如——

(1)接受而非寻找,即受众希望以最不费力的方式,获得“自己”最想要的、最璀璨的、最丰富的内容,大数据时代对受众的精确分析将会加剧受众这种思维和心理;

(2)众乐而非独乐,即受众希望以裂变分享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呼应并享受传播的狂欢,而且这种“众乐”需要更多地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实现;

(3)去中心化,即在新媒体传播中,没有哪里是中心,没有哪里是边缘,边缘亦是中心,中心亦是边缘,一切都是消解权威、消解宏大、消解整饬、消解深度的;等等。

第三,打造新型营销主体

由于意识形态的催发,中国电视传媒从一诞生,便不熟悉商业规律和营销问题,这种中国电视的先天缺陷,深刻制约着中国电视的发展,更是媒介融合时代中国电视需要认真正视的大问题。媒介融合时代的传媒发展,很可能从“作为生产和传播的传媒”,走向“作为营销的传媒”;至少在电视媒体的生产与传播优势不在的情况下,电视媒体对营销问题的重视程度,决不能逊于对生产和传播问题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打造新的营销主体,需要考虑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找突破。

一则,加强与贯彻“用户”与“产品”思维。

打造新的营销主体需要打造富有品牌价值的多媒体“产品群”,培养忠诚的“用户群”。所打造的产品需要是一种“个性化综合智能服务媒体:信息、娱乐、电商、社交等功能完全打通,基于大数据、云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引见黎斌的观点)。在优质产品基础上,不断更新,不断通过“丰富”、“实用”和“简约”的产品,使用户得到最佳的使用体验,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线上线下的营销和推动,拓展忠诚用户群,以实现商业效益,让传媒机构的全媒体传播价值得到广告主的高度认识和推崇。

二则,在高度认知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营销规划。

打造新的营销主体,需要深度分析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与发展趋势,制定前沿的、有远见的运营与营销规划,传统电视媒体应该避免成为纯粹的内容供应方。如今,电视对推送渠道的垄断、高枕精英化制作无忧的优势已不再,这是由于互联网打破了视频播出平台和传输渠道的垄断,UGC(用户生产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有了互联网播出和传输渠道。而建设一个开放性视频云计算平台,以一定的运营商业模式,将UGC和PGC内容汇聚到平台上,将极大地赢得用户。开放计算平台下的移动视频将是未来视频业务的重中之重。(尤文奎、胡泳观点)全媒体传媒未来运营的不是技术,而是数字新媒体环境中的商业化资讯,当然这也需要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的支撑。

三则,探索新的所有制方式和组织方式。

打造新的营销主体,需要考虑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问题,以及其所带来的组织结构的变化。打造新的营销主体,不是依靠传统电视运营模式和组织方式所能完成的;产权过于清晰将阻碍混合所有制的出现,乃至阻碍整个传媒改革。未来需要建立稳定的多元投资融资渠道,重视资本运作对传统电视媒体的重要性。所有制的变化将会使电视台的组织架构发生巨大变化,节目运营、市场运营不仅仅是一种电视台内部的套层关系问题,而是可能是混合所有制下形成的新的组织架构。

总之,就传统电视媒体内部而言,若想在媒介融合时代有所作为,便需要将与新媒体融合的工作视为全台共同的任务,需要全台转变思路、形成合力,而不仅是某些部门的尝试。就传统电视媒体的整体而言,当前电视传媒不应保守或沉湎于自身的辉煌过往,彻底转变思维,视新媒体为机遇,尽快打造能够释放电视生产力和历史积累的新的主体身份。如此,才能够使传统电视传媒在与新媒体的融合中,继续释放自身的光彩和能量。当然,这既需要中国传媒体制机制大变革,也需要当下为了实现这种大变革而做出的各种努力和尝试。

  “第一”微信公众号运营对行业的启示

  在“互联网+”战略的指引下,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尝试进行转型升级,大量的创业者及资本巨头开始大量涌入传统产业,并与传统企业掀起一场场残酷而又激烈的商业战争。对于传统内容产业而言,实现“互联网+内容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意味着原有的行业格局将被彻底打破,产业链价值要进行重新分配,各个参与价值的个体及组织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内容产业”不但涉及新思维和旧思维、新组织和旧组织之间的碰撞融合,更涉及产业文化、价值观的交互及创新发展,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

  财经类媒体在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践,实质是在互联网带来时代浪潮中不断“试错”过程,越是在整体生态环境盘根错节的时代,越是需要从大格局的角度对自身进行“把舵”,以更贴合时代需求的多元化形态和变现路径,获取更多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坚持打造精品内容为核心

  随着受众对财经信息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财经类媒体逐渐被新科技及配合整体型的财经类媒体占据优势,新时代受众对财经类媒体的产品或精品的需求增加。作为唯一官方的“服务号”其内容定位上延续“第一财经”整体风格,并且提供更多的链接与服务,在内容上囊括了财经头条报道、社会热点新闻、市场观测与追踪报道等时效性较强的内容,还设置“一周荐书”和“晚间公告”两大特色栏目,提供第一财经在电视、网络、杂志、数据服务、线下活动等多方面的服务辅助功能,内容与服务的两重属性结合,是“第一财经”微信公众号运营的最大特色。

  产品与服务是微信公众号运营的两大部分,是赢得受众的忠诚的基石。“第一财经”微信公众号拥有较好的受众基础,基于其集团品牌先发优势和聚合效应,其微信公众号运营的起点相对较高,但在整体传播影响力上,“第一财经”与“央视财经”“凤凰财经”等存在一定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精品内容生产力的不足。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媒体,由于财经类媒体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关注宏观环境、行业市场、上市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变化,而且对各类专业知识技能要求高,只有长期培养财经新媒体专业人员的策略,才能建立一批稳定、专业的财经媒体团队,才能更好发挥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优秀的内容团队体系构建将会是“内容为王”理念落位的关键。

  全媒体融合的多渠道推广

  第一财经提供资讯增值服务,生产财经资讯、宏观行业研究报告、指数以及企业资讯业务等财经媒体衍生品,并提供论坛、榜单、会展和培训等财经公共产品服务。例如第一财经研究院就曾发布了中国私募排行榜、金融产品排行榜、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等等。

  这些数据分析,有成为第一财经最鲜活的财经新闻源。“第一财经”微信公众号作为专业的内容提供方,利用多渠道进行推广,内部利用纸刊、官方微博、以及与其他公众号互相推介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推广。同时,充分利用微信的推广功能来为反哺自身的发展。除了有固定的受众与自身的优势,还寻找着与门户网站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合作机会,通过新媒体联盟的形式,借助商业门户网站提高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获得更多优质内容资源以及市场发展空间。第一财经跨媒体市场运作主要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的共享、品牌资源的共享,而品牌资源是更能够从成本上产生一个规模的经济效益,也是能够确保第一财经在市场上的主流地位和保持市场份额的一种重要手段。

  新技术新形式提升竞争力

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首届“国际数据新闻”会议上,对数据新闻进行了界定:“数据新闻是一种工作流程,包括下述基本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开启,新闻学在与大数据结合的领域也开始崛起。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前,财经类媒体工作者要获得国家、市场、行业的核心统计信息,需要通过权威官方机构多重流程后才能取得,还进行归类整理和综合分析。如今,互联网时代让世界各国的数据更容易获取。

  “第一财经”微信公众号在财经信息范畴内的大数据应用,主要包括了专业评论数据、财经新闻历史数据、投行情报数据、市场经济指标数据、商业研究智库等,不断拓展财经报道内容,面向金融机构、传媒出版机构提多元化的财经资讯服务。未来,微信公众号粉丝的身份、属性、行为、甚至使用终端、消费水平都可被记录和推测,通过分析这些特点,可发现他们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偏好,描绘出受众的画像,在推出内容时更具有针对性,更加能考虑到用户的需求,推出更适合的新闻资讯、更精准的广告、更贴近的产品销售,在数据内容的打造上发挥重要作用。财经类媒体微信公众号建立大数据模型,通过新技术、新形式拓展财经报道范围会成为未来运营重要的举措。

  构建多元化定制服务机制

  随着内容产业生态的优化成熟,以供定产的内容定制化、精细化生产将首先在垂直细分领域展开,进而扩展到整体内容产业链条中。而这种定制化的内容生产与消费形态,将为内容创业者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变现可能。

  本质上来说,媒体是一种将内容提供给普通用户,从第三方获取回报的商业模式,无论是媒体还是内容产生者,在互联网影响下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在微信公众号发展的前阶段,为了获得用户的关注,将内容创作的产品免费提供给用户,大批量的自媒体内容创作者涌现,让媒体内容生产呈现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然而内容产品价值变现的问题尚未得到更好的解决。

  传统媒体模式下,作为内容生产的主体,将制作完成的内容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线上线下渠道进行分发,利用媒体平台累积受众,媒体的主营利润来源于广告渠道和发行的部分收益,互联网的渗透作用不明显。互联网思维要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实现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要使用户参与所有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第一财经在早年已经布局构建巨大的数据库,保有较大规模的用户群,而且金融信息服务产品对品牌依赖度较大,在建立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后,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定制服务机制,通过新业务创造新内容新营收。在“第一财经”微信公众号运营上,开设知识阅读付费、线上讲座、会员服务等多形式,让用户形成一定的依赖性,这种用户黏性使得客户不会轻易更换所用的产品和服务,也为未来的运营打造定制化服务的市场壁垒。

  在微信公众号数以千万计的总量中,财经类媒体公众号是小众专业化的类型产品,具有传播及时性、表现形式多元性、用户主动选择性、精准可达性、交流互动性等传播特征,由于面向的受众普遍消费力较为强劲,财经类媒体公众号能吸引大量商业性质广告加入,实现内容价值的“变现”,衍生出众多的经营方式,为传统媒体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是对传统媒体内容生产和内容传播模式的一种革新。

  我国财经类媒体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经过从经济报道到证券类报道,进而迈入新财经媒体时代,到如今财经类媒体转型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结合的新发展阶段,财经类媒体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细分市场下的新媒体类型,是财经类媒体融媒体时代要求下顺应时势之举,是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一次革新。

  从财经类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历程来看,在 2013 年前后,各大财经类媒体纷纷开设其官方微信公众账号,初期以照搬传统媒体内容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孕育,财经类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大多已成立专门团队来运营。通过对行业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指数统计,财经类媒体微信公众号逐渐出现“马太效应”。

  通过“第一财经”的案例研究,对财经类媒体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提出建议,包括坚持打造精品内容为核心、全媒体融合的多渠道推广、新技术新形式提升竞争力、构建多元化定制服务机制。财经类媒体微信公众号的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但以内容驱动下商业模式创新正在不断的发展中,财经类媒体微信公众号将为未来财经类媒体的探索与转型提供路径选择。无论是新媒体的兴起还是内容创造的火爆,都和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尤其是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新的机制、新的工具必然为内容生产和产业生态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想象空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融媒体平台新媒体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