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得了髓鞘延迟还有希望吗?

“民福健康大讲坛”是由民福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并联合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中国社会报社共同打造的公益科普节目,力求改变中国人的健康和营养观念,改善百姓生活质量,提升全民健康意识,推进健康养老,进而达到推动增强国人体质与健康的目的。
2020年,“民福健康大讲坛”节目邀请了7位专家针对老年健康进行权威科普,共录制了8个精彩演讲和专访视频,在网络实现超过1000多万次播放。2021年,大讲坛将就儿童和老年健康等方面的问题继续为大家带来专业精彩的科普内容。
本次特别整理发布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许鹏飞的演讲视频及图文实录,以飨读者。

大家好,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儿童行为问题营养干预新思路》。

为什么要讲新思路?咱们说起营养,大家都觉得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它的概念非常大。而现在行为问题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在国外,基本上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在30%~50%。而在我们国家,儿童行为问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但实际上发生率也大概在30%,甚至更高一点。

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过去,在三岁幼儿到学龄前的时候,我们觉得问题不严重。到了学校,忽然发现这是很大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专注力问题,而儿童行为问题更多的是一对多的专注力。

行为问题的原因非常多,最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整个行为问题里面是最常见的,像多动、抽动,可能父母或者主要的亲属小时候都有这样的问题。

还有,家庭环境。一个和睦的家庭,孩子的行为问题就相对少;如果说一个不和睦或多吵架的家庭,这个问题就大。

当然还有一个社会因素,包括压力大,或者说跟孩子所处的环境有关系。

这些因素往往是很难改变,或者不好改变的。

实际上在这里面,还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营养因素。其中,我们最关注的有三个因素:

第一,食物因素。第二,肠道菌群。为什么?因为很多的维生素和神经因子是在肠道产生的。第三,还有一些最常见的蔬菜里面供应的维生素,像叶酸。

所以说,食物、肠道菌群、叶酸,实际上这都是营养因素。

我们经常在讲,哪些环境因素对自闭症有影响呢?

第一个最大的影响叫食物过敏。大家想说,过敏很简单,就是孩子吃了以后长疙瘩,严重的拉肚子、肚子疼,甚至休克。

但是过敏的概念非常大,刚刚讲的叫速发过敏反应,但是对行为影响更多的是迟发过敏反应,或者有些专家称之为食物不耐受。

为什么说小婴儿容易发生过敏?它的关键因素在哪里?第一,家族遗传因素;第二,出生后免疫应答不均衡因素;第三,肠道发育不完善因素。

首先我们讲,遗传因素在过敏里面占了非常大的比重。

如果父母双方都不过敏,孩子一生中发生过敏的可能性只有10%~15%;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过敏,这种可能性上升到40%;如果双方都过敏,这种可能性上升到60%;如果双方都过敏并且表现相同,孩子过敏的发生率在80%。

所以说遗传因素非常关键。

第二,我们说出生后,就是免疫因素。

我们知道,妈妈怀孕以后,整个免疫状态都会发生改变。为什么改变呢?因为这个胎儿就是一个最大的过敏原。

有一个叫胎盘屏障,是把妈妈和胎儿隔开来。任何损伤胎盘屏障的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妈妈和胎儿的健康。换句话说,任何对胎盘屏障有影响的因素,妈妈都要去降低。

妈妈怀孕以后,整个免疫反应发生改变,抵抗力是下降的,过敏是增加的。这种状态会遗传给孩子,一直持续到孩子出生。所以我们讲,婴儿是有与生俱来的过敏倾向。年龄越小,过敏越严重。

第一,作为一个生物来讲,年龄越小,他的肠道功能就不完善,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完善。实际上,从出生后到三岁是肠道发育一个过程,到三岁基本就完善。

第二,肠道的局部免疫水平比较低。我们知道肠道屏障分为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实际上我们刚刚讲的分泌性IgA,就是免疫屏障的一部分。遗憾的是,一直到三岁才基本成熟。

第三,肠道菌群建立推迟,可以导致食物过敏。生物屏障说的就是肠道菌群。

第四,早期的感染。不管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都可以损伤肠黏膜,增加肠道通透性,不能有效阻止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到体内。

人体吃的蛋白质必须消化成氨基酸,才能从肠壁、肠道屏障,吸收到血里面,作为营养物质被利用。

如果说,肠道屏障功能受到损伤、通透性增加,没有消化的多肽入血,人体不认识多肽,就会认为“这是我的敌人,我需要把你排斥掉”。这时候发生的免疫反应,就是我们说的过敏反应。

还有最后一个是,蛋白质消化成氨基酸,需要消化酶的参与。但遗憾的是,孩子出生以后他的消化能力非常差,特别是肠激酶,相当于正常的25%,胃蛋白酶的活性也只有50%。所以说在两岁之前,消化蛋白质的能力比较低。

所以说,大量蛋白,或者不容易消化的蛋白质,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

就刚刚我们说的过敏,叫Ⅰ型变态反应,它是由IgE介导的,主要反映在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

还有另外一个介导因素,叫IgG,当然还有IgA和IgD。IgG是个小分子蛋白质,它可以通过血流到达任何地方,哪里的血流比较多,它到那个部位的量就越多。

哪里多呢?当然是大脑,第二是心脏,再次是肝脏和肌肉。所以说IgG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哪里的血流量大,哪里损伤就多。

哪些食物容易过敏?看这个图,这是我们经常说的叫“8大类食物”,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鱼、虾、小麦和豆类。

在国外,最严重的过敏原是花生,而国人最严重的过敏原是核桃和芝麻。我们经常讲,妈妈怀孕的时候要多吃核桃、多吃芝麻。实际上我们常吃的芝麻和核桃,才是最大的过敏原之一。

首先看食物过敏对心脏的影响。

第一个就是晚上出汗多,特别是刚睡觉时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孩子一出一头汗。我们知道,孩子睡着后,整个呼吸和心跳都要降下来,人体要休息、要恢复。

当你有心肌损伤的时候,心率降不下来,相当于孩子在跑步,别的器官都在休息了,心脏还是在“跑步”。这个时候运动量大,所以就出汗。等两个小时以后,心率降下来了,就不出汗了。

第二,这样的孩子容易疲乏、累,经常让人抱,经常趴在地上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不知道累,但是不感兴趣的事情立马就一步都不走了。

还有一个我们叫“蹲踞现象”,这个蹲踞现象是个专业词语。当我们讲先天性心脏病、供血不足的时候,孩子走一走就累了,蹲下来歇一会儿,再走就好了。

为什么?它是血流回流不够,蹲下来让下肢的静脉血回到心脏。实际上心肌损伤的孩子,也会出现蹲踞现象。

大的孩子像马虎、注意力不集中,心率的变异率增大,这是个交感神经兴奋的标志,这样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所以我们经常形容这样的孩子,叫“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样的孩子,还有一个结果叫生长缓慢。我们用一句话来讲,叫“只长脾气不长个,光长心眼不长肉”,都是心肌损伤的表现。

刚才讲了食物过敏对心脏的影响,现在我们讲食物过敏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像这样的孩子,都跟他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或者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是有关系的。

实际上最严重的、最早的食物过敏对大脑的影响,发生在8~10个月的时候,这时候孩子会出现一个叫下颌抖动的现象。这是指特定时候的下颌抖动,就是在孩子撒尿之前会出现这么一个动作。

当膀胱有一个尿意传递给大脑,说我要撒尿的时候,它通过神经传递过来,神经外面有髓鞘保护它。传递是从膀胱到大脑,是一对一的。

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髓鞘发育不好的时候,不能保护着神经传递,出现了泛化,导致了下颌抖动,所以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发生高热惊厥。

如果到了12个月,更多见的是咬人、抓人或者掐人。再大一点,可能会出现语言发育延迟,特别是孩子到了一岁半,一般孩子都能说出两个不一样的字,像苹果、电视。

如果说到了18个月,孩子说的仍是叠字或者不说话,我们要注意;如果到了两岁,还是只能说叠字或者不说话,就要高度怀疑孩子是语言发育延迟。

实际上大的孩子脑损伤的话,主要表现有多发性抽动,包括眨眼睛、怂鼻子、张嘴、清嗓子,或者鼓肚子、动肩、拧脖子,甚至抽动。这样的抽动,就叫运动性抽动。更严重的会出现抽动秽语,就是骂人、说脏话。

实际上这些孩子在做脑核磁的时候,会出现髓鞘发育不良。最常见的一个症状就是孩子刚睡觉的时候突然蹬下腿。实际上,这是很多孩子整个脑发育不好,或者不完善的时候发生的神经传递泛化。

要了解整个过敏对脑神经的影响,首先要看一下脑细胞的构成。脑细胞是多种细胞的统称,包括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

人体的思维各个方面由神经元来负责,人体大概有3亿多个神经元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在整个神经系统里面也很重要。胶质细胞分三种:一种叫星状胶质细胞,一种叫少突胶质细胞,一种叫小胶质细胞。

实际上星状胶质细胞,是构成血脑屏障的最主要的细胞。在人体血液进大脑的时候,有一个屏障。这个屏障让大分子有害物质不能到达脑部,对脑进行损伤,而星状胶质细胞就是构成血脑屏障的最主要物质。

星状胶质细胞,主要从出生后到一岁形成。这个时候的病毒感染和食物过敏对星状胶质细胞有影响,就影响了血脑屏障,更容易导致孩子的行为问题。

这是一个神经元的示意图。

大家看这张图,这就是整个神经元的一个发育。

第一张图是刚出生的时候,第二张图是两岁,第三张图是4岁,第四张图是6岁的示意图。

实际上,孩子在4岁的时候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最多、最丰富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丰富,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越强,思维就越活跃。

所以,孩子要从小童子功,学习语言、音乐、绘画启蒙都在4岁之前,这个时候脑细胞之间的连接最多,孩子最容易学习。到了6岁,这种情况就会减少,细胞和细胞之间的连接就要减少。

我们再回顾一下脑细胞的发育。

脑细胞的发育是在出生之前到出生,主要叫神经元细胞,它的数量是一定的。出生以后,神经元细胞体积会变大,主要是胶质细胞的发育。

下面我们看一下,肠道菌群和儿童健康。

在人体分布了大量的细菌,这些细菌,远远比我们人体的细胞还要多。所以我们经常讲,肠道菌群是人体第二套基因组。

人体约99%的营养素、90%的毒素都要在此吸收和排泄,而肠道最主要的原著居民就是肠道细菌。所以说肠道细菌,和我们人体健康和行为、大脑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一些关系。

实际上这里面有几个因素:

第一,跟分娩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是自然分娩,孩子的肠道菌群是最好的;最不好的就是通过剖宫产出生的孩子,肠道菌群建立会延迟。基本上到了孩子6个月,跟自然分娩的孩子才相一致。

肠道菌群是肠道屏障的一部分,所以说剖宫产孩子的肠道屏障功能不好,更容易过敏。

第二,跟喂养因素有关系。母乳里面是有菌的,特别是乳小管里面产生的一些厌氧菌,是孩子肠道最主要的菌群来源。

所以说母乳喂养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强大的肠道屏障,不容易过敏。而人工喂养的孩子更容易过敏,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这里我们看一个肠道屏障的示意图,其中包括物理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

生物屏障,就是我们说的肠道菌群,大家可能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一个叫菌群-肠-脑轴。

实际上菌群和大脑、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一个关系,它通过这三条途径来影响孩子的一些行为、思维和运动方式。

肠脑轴,是大脑和肠道之间一个由神经内分泌介导的、双向的应答系统。这种系统包括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迷走神经系统,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肠道发育和大脑发育基本上是同步的。肠道的发育逐渐成熟的时候,大脑发育也是最完善的时候。当菌群发育衰落的时候,整个大脑的发育也走下坡路。

肠道菌群和认知改善是密切相关的,越来越多的一些科研和临床都指向这方面,并且全球很多大的医药公司都在研究肠道菌群和认知的关系。

大家都投入上千亿美金,在开发类似的新药和新的肠道菌群,以及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

在我们儿科,最常见的就是多动、自闭。现在发现,自闭症和肠道菌群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肠道菌群产生的一些毒素、神经因子会影响。

第二,肠道菌群是生物屏障的一部分,会导致过敏的增加,引起过敏性脑损伤,或者更准确地讲叫免疫性脑损伤。

在肠道菌群里面,有两大类益生菌:一大类叫双歧杆菌,一大类叫乳酸杆菌。

双歧杆菌作为我们的母乳菌,实际上是最基础的菌。所以在干预里面,很可能是以双歧杆菌为主。其次是乳酸杆菌,在肠道里面虽然数量比较少,但它功能比较强大,也比较活跃。

所以说,在整个儿童行为问题干预里面,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不可偏废。

实际上现在的自闭症防治,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罗伊氏乳杆菌。

罗伊氏杆菌缓解焦虑、抑郁等等都有大量的研究。

实际上还有一个菌,叫植物乳杆菌。

植物乳杆菌在肠道里面繁殖的比较快,功能也比较强大,可以缓解压力、焦虑,改善认知。植物乳杆菌在改善这些方面一定是有作用的,我们还在进一步做临床研究。

像双歧杆菌,作为肠道原著居民、最强大的菌,效果是非常好,可以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所以说婴儿双歧杆菌组成了强大的防御屏障,它们产生很多神经因子,形成我们整个肠脑轴的正常机制。

益生菌的干预包括几个方面:

其一,我们发现自闭症,包括多动的孩子,最主要的问题是肠道菌群多样性不好。

其二,我们最常见的有害菌,像艰难梭菌、脱硫弧菌,实际上也是正常孩子肠道可能会有的。但如果量大,它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

怎么样对抗有害菌呢?是不是要杀菌?现在功能医学,包括很多临床医生说有害菌就要杀,但没有一个抗生素只杀有害菌。实际上它不管你是有害菌,还是有益菌,统统都会杀掉。

这个菌是肠道本身的一部分,只要环境没有改变,它还会一直生长。所以杀菌是不可取的,我们要用大量的益生菌来干预占位。

假如说双歧杆菌给的多,乳杆菌给的多,把整个营养争夺掉,艰难梭菌自然没有营养了,慢慢就消失了,并不是一定要杀菌。

所以,联合多菌株治疗能抑制有害菌,才是以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最后我们要强调,益生菌的干预需要个性化定制。

益生菌在不同人群中的定植是不一样的,肠道均衡性、多样性是不一样的,有害菌是不一样的,一定要根据孩子肠道的一个状况来针对性补充。

怎么定制呢?一定要强调——检测。

现在的技术已经非常好了,我们可以通过宏基因技术,包括16S、18S,能测到孩子肠道的多样性、有害菌、菌群分布、有益菌。甚至可以推测出他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神经因子、维生素的代谢和吸收情况。根据这些,我们可以针对性治疗相关的问题。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这是一个5岁半的孩子,整个认知、注意力都不好,理解力也不好。第一次检测的时候,肠道菌群多样性不好,整个的益生菌也不好,有害菌比较高。

通过相应的多菌种干预,他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有益菌都提高了,有害菌也降低了,并且孩子的临床效果——好动、发脾气、睡眠不好、大便不好,包括理解能力都相应提高了。

这会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通过用益生菌,或者调整肠道微生态来改善孩子的行为问题。

肠道菌群和遗传有关系,肠道菌群的生长发育和饮食关系更密切。家庭饮食习惯的问题,或者饮食里面不均衡问题,导致肠道问题不容易改变。所以说,要改善肠道的微生态,一定要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包括饮食状况。

名称:《走对小学的每一步-----陪伴,为孩子打下扎实基础》1-2年级

作者:好未来家庭教育中心

出版信息: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9年9月第一版  2021年2月第六次印刷

这是一本参考了众多心理学、神经科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科学发展、分析汇总得出的一本关于养育小学阶段孩子的指南。

在书中首先提到一个问题“教育 意味着什么?”

书中是这么写的:教育,就是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我称其为“未来能力”......

这是整本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教育不应该仅仅只是“把知识从一个人的脑袋,装进另一个人的脑袋”。应试教育下,有太多的人被教育成“只会服从、不会主动”的傀儡人生。前一阵上海一位失业的985二孩爸爸给市政府写了一封信,哭诉自己一直以来努力学习,却到头来失业、失志,陷入迷茫的境地。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学历再高又如何,没有内驱力的人生,最终会陷入迷茫。

前言里,对于人类的大脑是这样描述的。人类现有的生理机能是进化了15万年的结果。人类大脑皮层中涉及智力和能力发展的著名脑功能结构,主要有四个,分别是:默认模式网络、背侧注意网络、突显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按从前往后的顺序逐一发育发展。与这四大神经网络相匹配的6大关键核心能力,分别是:控制力、定向力、评估力、切换力、统筹力和检验力。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结构和大脑新皮层不断成熟,神经网络也会按照顺序依次发育,使人的各种能力依次得到发展。

1、顺序性:各项能力的发展形成顺序是固定的。一个阶段的能力形成后,下一个阶段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展。

2、关键期:每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有特定的时间节点,错过不可逆。在时间节点内,脑神经窗口打开才能接受信息,一旦关闭,能力就很难再有提升。

3、峰值原则:每一种能力发育的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先天和后天。先天因素决定发展的范围,后天因素决定发展到可能上的高度。因而,后天的努力可以让能力发展到范围的最高点。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做的就是

1、不仅关注孩子的问题,更要看到孩子身上积极的资源,看到孩子的可能性;

2、能力培养要及时,但不意味着过分逼迫孩子。能力发展的顺序性如同树的生长,家长对待孩子应不急不躁,慢慢来;

3、所有方法都需要练习,家长不应追求“彻底改变”和“一蹴而就”,而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控制力培养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习惯力、情绪认知、感知觉记忆、专注力、自律能力

习惯培养好了,将来孩子才会更搞笑和轻松地完成任务。

习惯是重复的、自动化的行为。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来说,习惯是可塑的。书中说到两个感知神经网络:默认神经网络和背侧注意网络。

我们的大脑里由一个感知皮层系统(Sensery Cortex System)“静息脑”。其中默认模式网络是感知皮层系统中最主要的神经网络。现实生活中,我们通常处于“专注当下”和“走神”的不断交替中,发呆、神游、轻松、天马行空的想法,甚至深度的自省,都是处在默认模式网络下产生的。它就像我们大脑中一个迷迷糊糊的“神游小人”。

“专注当下”“动用意志力和能量”的神经网络叫做背侧注意网络(Dorsal Attention Network DAN),它就像大脑中的一个“勤奋小人”。所以当不断强化一个行为、不断专注和精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时候,调用的就是背侧注意网络。

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默认模式网络为主,背侧注意网络逐步发展的过渡阶段。让孩子不断集中注意力,就是在不断调用背侧注意网络,拮抗自身的“神游模式”。而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存储到孩子的默认神经网络中,转化为自动化的行为。如此孩子就会越来越轻车熟路,家长也不用再每天提醒、催促、监督了。

习惯的形成不仅需要时间积累,也需要思考加持。每天帮助孩子”复盘“,以巩固和升华习惯。

>复盘的方法:WHAT:问一问孩子,今天发生了什么?; WHY:如果孩子想到什么事情没有做,问一问“为什么不做?你有什么想法?”;PART:要把问题拆解开细化分析,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孩子。抓住孩子犯错的关键点,对应着解决问题,给出方案和建议。比如”那你是不是需要妈妈每天提醒你一次?“; HOW:想想以后要怎么做,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是复盘的精华。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哪怕仅仅在头脑中想”以后要怎么做“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实际行动,但是想象和预设就是熟练化,习惯化的过程了。

习惯分为:时间习惯、学习习惯、阅读习惯、以及运动习惯。

1)增强孩子对时间的感知力。可以使用沙漏游戏来感知时间。在孩子起床、刷牙、穿衣、吃早饭的过程中,用沙漏计时,让孩子对时间有更直观清晰的感知;

2)制作时间惯例表。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清晰的时间记录表,通过细化时间表,让孩子对自己有哪些事要做一清二楚。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到制定的过程中,如此才能获得孩子对时间表的认同,更好更自觉地去执行。

1)家长要从“质检员”转换为“脚手架”。

孩子放学回家后,先和孩子聊一聊,梳理一下有哪些作业、作业当中有什么难点、孩子准备怎么解决困难,需要父母提供什么样的帮助等。先梳理、再行动。

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可以陪着他,但不要什么都不做地盯着他,没人喜欢被监督,孩子也一样。你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让孩子知道,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他有责任要完成。和他一样,家长也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每个人对自己负责就好。还有一点,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你在他身旁陪着他,当他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也能及时找你求助。

孩子完成作业后,家长在签字签可以仔细帮孩子检查一遍。如果发现错题,不要直接告诉孩子是哪道题错了,而是提示孩子“这里有两道题错了,看看你能不能自己找出来。”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实现了父母作为“脚手架”的作用。

2)不要代劳整理书包。让孩子在整理书包中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成为有序的、理性的、拥有独立精神的人。

给书包里每一样物品的收纳位置贴上标签,让孩子学会讲物品放到固定的位置。学会条理性。

用文件夹给各类科目资料分类。协助孩子用不同颜色的大文件夹,把各科相关的作业、卷子等分门别类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中,在文件夹上贴上学科名标贴。这样收拾书包的时候,就不容易有零碎的东西无处安放了。

把课程表贴在显眼的地方,并醒目地标出需要带特殊文具的课程。让孩子每天对着课程表收拾书包,就不容易遗漏重要的课本、练习册、作业本等。

定期断舍离。让孩子知道,不要只往书包里装东西,还要记得往外拿。要记得提醒他们把不用的课本和讲过的卷子及时拿出来,另行收纳。

1)让孩子“任性”阅读。选书时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书时让孩子用自己舒服的方式。不要管束太多,尽量不要打断孩子,干扰他的注意力。

2)给孩子提供一个可模仿的对象。哈佛大学做过相关调查研究说明,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具体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所以家长如果只是买几本书,装装样子,假装陪孩子读一读,对孩子来说没什么帮助。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喜欢阅读,可以带孩子去图书馆、绘本馆、参加书店的读书沙龙,等等活动,热爱阅读的家长,会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天然的氛围,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收到影响。

我们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可以增强高级脑的工作记忆(短时记忆)功能,让大脑的工作平台有序运转,高效加工和处理信息;血清素跟我们的情绪和记忆有直接的关系,能让记忆力变好,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更好;去甲肾上腺素跟专注力有直接的关系,能使专注力增加。

1)发现孩子在某项运动上的优势,引导并坚持进行定向特长培养;

2)开始一项全家都能参与的运动,并长期坚持,和孩子一起动起来;

3)创造条件,鼓励并支持孩子在运动场上结识朋友。

要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控制情绪。书中,人脑被认为“情绪脑”和“理智脑”。理智脑主要由大脑前额叶皮质发挥作用,而情绪脑主要由杏仁核发挥功能。由于杏仁核存在至今已有好几亿年了,远早于大脑前额叶皮质的几百万年,加上杏仁核的反应速度更快,人在接收到外界刺激时,往往情绪快于理智。

1)描述情绪和感受,用语言来拖延时间。跟孩子约定在生气想要攻击别人之前,先告诉别人自己为什么生气,以此拖延杏仁核的反应,让前额叶皮质参与进来。

2)设立行为边界。当拖延战术不成功时,可以跟孩子约定,生气的时候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要伤害别人的身体;非常生气时,先默数三个数,然后再说话;不要在极度生气的时候做重要的决定。

3)扩充孩子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给孩子多讲述历史上的名人的故事,别人的故事,或者讲述爸爸妈妈自己的故事,让孩子知道有些问题别人也会遇到,从古至今很多人都遇到过困难。当人的烦恼放在历史的维度上,会发现无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烦恼;放在无限的空间里,就只是一粒微尘。

4)让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自我察觉。可以丰富情绪词汇,例如“不高兴、生气、愤怒、狂怒”等。给情绪的激烈程度打分。用1-10来表示情绪的激烈程度。例如1表示很轻微,10表示极度激烈。一旦发现情绪达到7分以上,就可以试着调节情绪。

5)建立专属的“情绪调整工具单”。在孩子无法调整情绪的时候,帮助孩子找到更多适合他的情绪调整方法,比如跑步、踢球、听音乐、画画,或者看喜欢的动画片等等。在尝试了一些方法后,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制作一张“情绪调整工具单”。将情绪和对应的应对方法一一写下来,然后将单子贴在显眼的地方。当孩子情绪激烈忘记怎么做的时候,可以有效地提醒孩子,给孩子充足的时间。

2、倾听与同理心,让亲子间“感同身受”。

1)倾听孩子说什么,当孩子倾诉时,不要批平,不要指责,不要去讲道理。就像《非暴力沟通》里作者说的,倾听就是听对方在讲什么,听对方的弦外之音,对方在表达什么样的感受和需求。这样才能表现出同理心。

2)给孩子做一个亲密关系的范本。让孩子看到父母之间是如何处理矛盾的,提供给他们学习的机会。

3)作为家长,情绪稳定很难,合理表达,不要压抑,尽量稳定情绪。

4)如果不小心吼了孩子,安慰与道歉要及时。

5)当发现自己要发脾气的时候,及时转移注意力,去做点其他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

6)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

7)自我觉察和疗愈,与自我和解。

6岁前孩子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世界,这种学习模式称为“发现式学习”。6岁后进入学校学习,就需要新的学习模式,称为“掌控式学习”。这两种学习模式的发育次序是由大脑皮层的成长机制所决定的。六岁时,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开始需要更大的控制权,它将逐步接管大脑的其他部分,发展高级认知和执行功能,这就意味着专注力的逐步提高称为可能。

1)和孩子一起运动,运动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能增加专注力;

2)生活学习都制定计划,养成一次只做一件事的习惯。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为了提醒孩子挺胸抬头而不停地打断孩子的专注。

3)保持好的精神状态。让孩子愉悦心情,充足睡眠。

4)专注力曲线。专注力曲线是一个呈倒U形的曲线。在外界刺激下,专注力和外界刺激的关系是,无刺激的情况下,没办法集中专注力;随着刺激水平继续提升,专注力水平也会升高;当专注力达到定点后,随着刺激水平的提高,专注力反而会降低甚至到零。这是因为,过度兴奋,生理上会容易紧张、愤怒、或恐惧,在这样的状态下,专注力也很难集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张评估表。让孩子观察自己的状态,了解自己在不在专注区内。评估表中,最放松的状态为0分,最紧张的状态为10分,既不紧张又保持警惕的状态是5分。在孩子走神的时候就可以提醒他自我观察“自己现在在几分的状态啊?”,以此提醒孩子调整状态。情绪低迷时,给孩子“升升温”;焦躁不安时,给孩子“降降温”。

5)关于孩子上课走神。这是因为孩子的神经元髓鞘化能力不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专注训练,来刺激髓鞘化形成。髓鞘化的形成,需要保持绝对专注的刺激15分钟以上。当孩子在专注地玩玩具、画画、观察、做作业的时候,就是在刺激髓鞘化的形成。在孩子专注于兴趣爱好时,不要去打扰孩子,支持和尊重孩子,要有耐心,给孩子时间,静待花开。

四、感知觉记忆----人身上唯一的时空经验

感知觉记忆,由多感官参与的记忆,例如唱歌是以听觉感知为主的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要优先于词语逻辑记忆。

1、一年级孩子的记忆中,无意识记忆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节奏明快的歌谣,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孩子进行信息输入,可以达到非常好的记忆效果。要训练孩子从小就接触大量的感知觉信息,并能把这些短暂的信息尽量有序地存储在记忆中,哪怕只是一会儿,重要的是体验和运用感官的过程。让孩子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如音乐、图画、听觉、味道、视觉......,可以写日记,养成记录和整理思绪的习惯。

2、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把需要背诵的内容安排在多个时间段里背诵。

自律是生理机制。它与前额叶的功能发挥紧密相关。形象地说,前额叶就是自律能力的开关。

1)运动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的前额叶更好地发展。因为运动神经中枢正好在大脑的前额叶,运动命令就是从这里下达的。每天进行1小时以上的运动,就可以改善脑部血流量,刺激脑部尤其是前额叶的发育。

2)自律是有生理极限的,切记追求完美,过分苛求孩子。行为需要强化,记得及时对孩子的进步给予积极的回应,让孩子发现自律让他获得积极成果,从而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孩子认同自律。

2、孩子常见的几个问题。

1)边界意识。边界意识是自律的起点,孩子如果没有边界意识,就容易把他人的错误归咎于自己,也更容易破坏规则,自我放纵,不尊重他人。因此要让孩子有“边界”意识。边界分为无权边界和情感边界。培养方案:要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心理空间(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培养责任感,承担后果);身体空间(让孩子知道没人可以随意对待或伤害他的身体);教会孩子对他人说“不”。

2)规则意识。追溯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进化,人类从身体条件上看,并非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动物,所以制订各种“规则”,本质上是对“丛林法则”的一种修正,是对自己的保护和对外在环境的警惕。

培养方案:要有仪式感,和签订协议,签字、画圈、按手印、拉钩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制订规则的过程,获得认同;执行规则时,给孩子提供选择,而不是一味地说“不”。一味地说不会降低孩子的主动性。例如,当孩子想看动画片而拖延作业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你可以先做完作业,做完后给你多看一集动画片。”;规矩要有弹性。可以用“你可以做,但是要等到......的时候。”这样的句型。

好的规则,能够教会孩子怎样自律,帮助他们开始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适应社会化。要给自律以尺度,而非监牢。

>判断孩子是坐不住还是多动症,要看孩子究竟是在所有或者大部分场合都表现出类似的症状,还是只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表现出来。孩子不感兴趣,自然就坐不住。坐不住的解决方法:增加运动量;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多让孩子亲自动手,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运动、动手、调动潜能,发挥聪明才智,自然就坐住了。

>说谎。人为了使自己被人接受、融入社会,很可能会采用说谎这种社会性行为。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的研究指出,说谎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表现,可以说是孩子成长的里程碑;美国广播公司做了大型民意调查表明,每人每天平均最少讲25次谎话;英国心理学家伊恩.莱斯利在《说谎心理学》中介绍了儿童的心里研究实验,表明,在动辄严惩的生活中,孩子们会启动过度自我保护的本能,成为说谎的惯犯。

说谎的解决方法:确保首先让孩子有发声的机会;如果孩子因自己曾经的责骂而不敢说实话,要先向孩子坦诚地承认自己过去的不足,同时传递出爸爸妈妈愿意听你的真是想法,你可以随时改变你的方式,你在爸爸妈妈这里是安全的,可以真实的;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就是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标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是目标导向、问题解决、专注当下、高效、灵活多元。定向力的逐渐累计,使孩子不仅可以用多种形式完成任务,还可以在难度不断叠加的情况下达成目标。

定向力的培养分为五个方面。执行力、工作记忆(短时记忆)、观察力、预期控制、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执行力? 就是能立刻去做,完成各种外源性任务。

执行力包括哪些方面的能力?包括了规划、克服困难两方面。

要求孩子完成的任务最好是能让他量力而行,难度循序渐进的任务。既要有趣,又有挑战性,让他劳逸结合。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觉得执行任务时,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地实现父母的要求。以引导的方式和话术,提醒孩子继续执行任务,而不要用命令式的语气。

2、克服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停滞不前时,调动孩子的自主性、注重启发时激发执行力,把孩子带出困境的不二法门。干扰孩子执行力的两个拦路虎,一是打扰;二是拖延。

>针对打扰的解决方法:

1)制做“今日待办”事项表,来解决某一时间段内的干扰事件,把可控事件延后;

2)如果发生了不得不中断该时间段内任务的事情,那么就立刻停止正在执行的任务;

3)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

>针对拖延的解决方法:

1)要求孩子小事不拖延,例如刷牙洗脸穿衣;

2)告诉孩子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3)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拖延,采取不同的方法。因不想做而拖延,可以给孩子一个驱动和预期,让他愿意去做不情愿的事。例如和孩子商量“如果你做完了作业,允许你多看一会动画片。”;因空想而拖延,可以鼓励他先开始,哪怕做了一点点,一件小时,等他开始做了或者完成了一件小时,及时表达对孩子的欣赏;因要面对做的事情有难度而拖延,就鼓励孩子先试试,允许他犯错或者放弃,态度要轻松,不求完美;

4)善用拖延,“deadline就是第一生产力”,略加压力,刺激孩子产生专注力。

3、好的执行力需要有好的反馈。对于孩子的行为,好的要用表扬、鼓励,这些正面的刺激,以达到行为“加强”的效果;而不好的行为,就应该减少批平、责备这些负面的刺激,以“弱化”或者“消退”这些不好的行为。

1)表扬要及时。在任务的过程中与孩子互动,及时提供反馈更有利于加强孩子的正确行为。

2)精神奖励要好过物质奖励。用表扬、赞许这些精神奖励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比物质刺激要好。过多的物质刺激,会让孩子形成为了得到物质奖励而学习的目的。

3)审慎地表达期待。期待不能过多过高,否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焦虑,反而会出现拖延现象。

1)批评孩子时,要找准时机,考虑孩子当下的感受。切忌在自身有情绪的时候批评,可能会把批评变成宣泄。也不能时过境迁再批评,会让孩子误以为你再旧事重提。

2)合理利用间接批评,像软广告一样“润物细无声”地批评。例如可以借用诉说别人的故事,来间接批评教育孩子。

3)批评的同时要给出解决方案,提出建议和方法。

二、工作记忆(短时记忆)

工作记忆,就相当于电脑的内存,亦可以形象地看作时思维的黑板,认知的工厂。比如当你在头脑中计算数学题的时候,过程就会像在黑板上写下演算顺序一样。

1)容量有限。这个认知工厂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是以组块的形式来加工的,容量一般为7±2组(5~9组)。

2)可塑性。通过特殊记忆法,比如认知类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工作记忆。可以在手机应用商店内搜索“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就能找到类似的游戏。可以在游戏中训练孩子的工作记忆。

1)打造思维宫殿:场景化记忆,用画面和故事让文字和语言信息场景化;把工作记忆进行操作的场景加以具象化,想象出一个”思维宫殿“,可以是自己熟悉的家,或者其他什么房子,把信息分门别类地存放在家中相应的房间里或者某个位置上。

2)迁移学习和费曼技巧。迁移学习就是学会举一反三;费曼技巧,就是让孩子复述学到的只是,当小老师给爸爸妈妈讲课。

>关于粗心。书中说,粗心其实就是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不够。因为大脑中杏仁核的反应速度比大脑前额叶皮质快,所以大脑会先处理情绪记忆。当人处于过度紧张或过度兴奋的时候,工作记忆就会优先去处理情绪,就没有足够的容量去处理知识信息,也就容易粗心出错。

应对粗心的方法:1)调动多感官,使孩子在执行任务时更熟练。科学家把工作记忆分为:语音环(包括听和说,可以让孩子复述知识);视觉空间模板,处理视觉信息(如做作业、阅读、审题);中央执行系统(让工作记忆里的信息有效转动);情景缓冲器(场景联想、思维宫殿)。2)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可以深呼吸,让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来舒缓情绪;也可以多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娱乐时间来减少负面情绪。3)把一件事做好,在做下一件事,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比如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

观察,就是要带着目的、好奇心去看,带动各种感官,去体验,并专注于体验,和被观察的事物建立联系。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可以体现出智商;对人情世故的观察能体现出情商。《说文解字》中说:”观、谛视也;察,复审也。“ 所以,观就是侧重于整体全局,而察,主要侧重于细节。

1)通过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观察。例如可以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让孩子写一下游记感想;或者养小动物、种植物,让孩子写观察日记。

2)鼓励孩子多提问,发现问题。

3)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让他学会世界的规则,放松心情,锻炼手眼协调能力。

4)带领孩子做”内观“,比如可以做冥想、观察呼吸;或者”正念“,比如正念吃饭,正念走路,就是在走路和吃饭的时候不想不做其他的事情。

《道德经》说:”常无欲以观奇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即要抛开目的性、得失心,深刻观察自己内心的本质;而要带着思考和判断,去看待外界的事物。

预期控制,就是“为了......我可以......”。让孩子知道为了得到东西,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延迟满足孩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变成跟孩子讨价还价,而大人有时候往往只是想套路一下孩子。如果承诺的满足没有兑现,不恰当的延迟满足对孩子就会事一种伤害。如果孩子一直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一种”贫瘠感“,在未来反而会失控。因此,要将延迟满足转化为预期控制。

预期控制的诉求是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期待,能够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要帮助孩子建立”假以时日,我也可以做到“的核心观念。核心观念是影响人认知的观念,是人在对未来有预期,对自己有控制的策略是,首先会审视当下的自己,现在是什么水平?如果还不错,那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能力不够,也不担心或者气馁,总会想出一些办法来让自己做的更好。

帮助孩子建立核心观念,可以通过。1)让孩子区分能力控制和心理控制。能力控制,是聚焦在认识和提升自身能力上的;心理控制,是在心里说服自己”我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要让孩子突破心理控制,形成能力控制的核心观念。2)家长本身要重尝试、轻结果。3)保护孩子的独特。二年级是孩子不断尝试、不断练习的阶段。孩子能渴望完成某件事情并知道选择努力,舍弃其它,忍受诱惑,这是一件相当值得鼓励的事。4)切忌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比较。5)善用语言的力量,用积极的方式表达期待,即使孩子没考好,也要发现孩子积极的一面。例如认同孩子已经努力了,比上一次有进步了。

成长型思维,就是人们在面对挫折和逆境的时候,努力改变处境,不认为事情和人事一成不变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都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1、努力是需要弹性的。当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即不管怎么努力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时,家长要给孩子增加”心理弹性“。对结果看开,少一点盖棺定论,而更多的是要客观地、开放性地看待结果,调整状态,重新确定方向。如果这个目标不行,可以试着换一个目标,继续努力。

2、心理防御机制会阻碍成长型思维。当人面对困难时会出现心理防御机制。表现为,1)”退行“,变成幼儿状态,撒手耍无赖;2)设置“自我障碍”,故意给自己制造障碍,比如考试前生病,或者给自己考砸了找理由“因为考试前玩了一晚上游戏”;3)“否认”,明明学习得很辛苦,却否认自己能力不行。

当出现心理防御机制时,引导孩子正视自己,保持真实,不找理由。但是也要允许孩子在自我保护机制内歇一会,等他感到安全了,重新蓄满能量,再鼓励他迈出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髓鞘发育迟缓能痊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