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2年智慧工地和BIM管理系统如何挑选?

BIM与智慧工地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建筑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和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建筑业也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高危行业。

在这背景下,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手段、移动技术、智能穿戴及工具在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不断提升,智慧工地建设应运而生。建设智慧工地在实现绿色建造、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社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BIM是一个由二维模型到三维模型的转变过程,也是从传统施工中被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转变过程。所以,BIM的应用对“智慧工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智慧工地”的建设,依托于施工现场管理平台。而平台中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工程BIM模型。大部分情况下,BIM模型的精确度决定了“智慧工地”的开展程度。BIM是一个由二维模型到三维模型的一个转变过程,也是从传统施工中被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转变过程。

所以,BIM模型的应用对于“智慧工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智慧工地”建设中,BIM模型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量的统计:在BIM模型创建完成后,通过对模型的解读,能够分析出各施工流水段各材料的工程量,如混凝土的工程量。从北京行政副中心B4项目实施情况来看,通过模型直接提取混凝土工程量与实际工程量之差可以控制在1%以内。在钢结构中,通过对模型的分解,直接根据模型对钢结构构件进行加工。

施工模拟:在制定完成施工进度计划后,通过软件把施工进度计划与BIM模型相关联,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将实际工程进度与模拟进度进行对比,可以直观的看出工程是否滞后,分析滞后的原因,以确保工程按计划完工。

可视化交底:通过BIM的可视化特点,对施工方案进行模拟,对施工人员进行3D动画交底,提高了交底的可行性。

节点分析: 通过对设计图纸的解读 ,对复杂节点进行BIM建模,通过模型对复杂节点进行分析。比如复杂的钢筋节点,在模型建立后,对模型进行观察,找到钢筋的碰撞点,对钢筋的布置进行优化;也可以模拟模板支撑体系的受力状况,以确保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安全。


· 百度认证:工保科技(浙江)官方帐号

2017年起,“智慧工地”逐步进入政策视野,此前则多为建筑施工企业出于自身需求开展的创新应用。尤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后,“智慧工地”的应用价值及现实意义渐成共识。

当前,针对“智慧工地”的顶层设计尚未明确,各地关于“智慧工地”的概念界定和路径设计也各有千秋。综合多地文件,可以将“智慧工地”理解为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技术与现场管理深度融合的新型施工管控模式。

要而言之,“智慧工地”旨在为工程施工项目装上“智慧大脑”,通过采集、集成和应用建筑施工数据,实现对于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监管。

1、信息采集:打破“信息孤岛”

施工现场散落着类别多、数量大的信息,涉及政府监管部门、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和材料供应商等诸多主体,需服务于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等控制需要。

为改变传统工地中信息重复采集、信息交叉上报、信息冗余严重、信息更新滞后的信息管理现状,“智慧工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传感器等先进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及时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致力于满足项目管理者对现场作业过程所需数据的及时获取、共享和沟通。

针对现场管理中较为突出的“信息孤岛”现象(表现为功能上不关联互助、信息不共享互换、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脱节),“智慧工地”着力打破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障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交互关系,既在“信息孤岛”间架设桥梁、实现大数据融合,也为破除“信息壁垒”、填平孤岛重建奠定基础。

响应《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针对施工类企业提出的“建立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号召,各地也要求逐步推进BIM技术,以降低信息在各环节传递过程中的衰减,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共享。

2、系统集成:汇集多元力量

在优化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智慧工地”还需将软件、硬件、技术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使信息达到充分共享,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针对市场上施工现场管理信息系统多而杂的近况,“智慧工地”通过完善并集成项目管理、劳务管理、物资材料管理等系统,将施工现场所应用的各类小而精(杂)的专业化系统集成整合为各功能模块集成统一的系统平台。如《重庆市2020年“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智慧工地应具备人员实名制管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工程监理报告、工程质量验收管理、建材质量监管、工资专用账户管理6项元素,江苏省《关于推进智慧工地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智慧工地应涵盖现场应用、集成监管、决策分析、数据中心和行业监管等五个方面内容。

与此同时,“智慧工地”还有意提高BIM、LBS、VR、AR等技术应用软件和系统的集成程度,一方面提高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市场存在的软硬件集成难、系统选型难等问题。

3、数据应用:升级项目管理

信息的采集和系统的集成都是为了发挥大数据智能化对提升施工项目管理效能的价值。在前两步骤的基础上,“智慧工地”得以在数据应用环节发挥巨大潜能:“了解”工地的过去,“清楚”工地的现状,“预知”工地的未来。

对于各方建设主体而言,“智慧工地”有利于施工精细化管控的实现:通过集中获取、传递、处理、再生与利用项目信息,应用人员安全管理、施工进度监督、车辆未冲洗抓拍、现场设备监控等功能,能够提高施工现场决策能力和管理效率,助力项目管理“耳聪目明”,长远来看对于项目管理各方而言也是降低施工成本的创新选择。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一方面可通过“智慧工地”优化对于施工项目的微观管理,如《成都市智慧工地线上巡查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区(市)县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含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负责所监管项目智慧工地线上巡查工作,督促相关责任单位及时整改和处理巡查问题;另一方面可应用“智慧工地”更好实现“现场与市场”联动管理,落实“现场优秀、市场优选”原则,在建筑企业中普及“以现场促市场、以市场保现场”观念,优化对于建筑市场的宏观管理。

“智慧工地”是建筑业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应用能够提升行业监管和企业综合管理能力、驱动建筑企业智能化变革、引领项目全过程升级。当然,其推广还需以智能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普及使用为出发点,政策支持、措施保障、督导监管加以辅助。


· 百度认证:品牌企业

bim是什么,BIM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简称(建筑信息建模)是一个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各阶段统一协调的过程,是把使用标准的理念转换成相应数据的操作软件。
BIM图像看似简单的3D CAD档案,事实上BIM组件在应用程序中比较复杂,并提供更佳的操作灵活性。创造单一组件时,每个BIM组件作为建筑形态内单一的独特元素,当加载到项目模型时,则允许用户看到该组件与其它元素相互之间的关系构建;例如,将多玛的旋转门加载到单一测量的模型。yd119.cn/article/917
bim是什么,bim技术是什么
bim技术是什么,BIM是以3D数字技术,将建筑工程中各个作业之种相关信息整合数字技术,将建筑工程中各个作业之种相关信息整合数字技术,将建筑工程中各个作业之种相关信息整合数字技术,将建筑工程中各个作业之种相关信息整合起来,并对各个信息作完善的描述。
在建筑工程中设计人员及施藉由BIM的使用,能够将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在中做出正确解决办法,并可加强工程之协同作业模式。建筑信息型也是一种在设计、造及管理上应用信息技术之手段,他能够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显着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

慧筑云国内首推云共享模式,提供智慧建筑、找人、找材料、找设备、找项目、找资金共享服务。其中智慧建筑涵盖建筑施工行业ERP系统、协同办公系统、智慧工地集成系统、BIM轻量化应用系统,免费开放会员使用。企业及工地只需采购硬件服务,即可连接云平台,组成智慧建筑全场景应用。此模式可快速的吸引、吸纳用户。这种共享模式,将打破目前建筑行业信息化及智能改造成本过高,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承受的局面。结合平台全方位(人、机、料、资金、分包合作、信息)的对接共享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粘性,形成行业大数据,不断提高平台增值服务。


· 打造数据生态,提供AI赋能

智慧工地是“互联网+”理念与传统建设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是智慧城市的一部分。智慧工地围绕建筑工程现场生产进度、重点设备、人员管理、绿色文明施工等各方各面,充分利用物联网、传感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高科技信息技术,对施工现场进行一体化的可视化管理,实现智能化的交互、高效化的工作。由此,无论是建设集团、施工企业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能从中受益,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科学管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及方针。

一整套的智慧工地现场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涵盖了人脸识别、设备监控、场地勘测、智能控制、行为预警等多个层面。
智慧工地将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技术植入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并且被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整合在一起,实现工程管理干系人与工程施工现场的整合。智慧工地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来改进工程各干系组织和岗位人员相互交互的方式,以便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小水智能智慧工地解决方案致力于实现更安全、更高效、更精益的工地施工管理,不论是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现场施工监控,还是行为分析预警,小水智能在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实际需求进行深度挖掘的前提下,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传感器以及RFID等技术,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接入智慧工地现场VR演示系统、塔机安全监控子系统、便携式临边防护子系统、安全广播子系统、高支模监测子系统、大体积混凝土测温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无人机监控子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板块,通过移动互联,实现现场各类情况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与应用。从而能够进行对施工现场的全面感知、协同工作、智能分析、风险预控、数据共享,由此合理解决施工现场管理难、安全事故频发、环保系统不健全等问题,满足建筑施工现场精细化管理的业务需求,智能化地辅助项目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以及促进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转型升级。
小水智能的智慧工地整体解决方案以信息的互联互通为支撑,集工地安全、质量、进度、材料、人员、环境等多方面管理于一体,覆盖项目全周期。不仅能够实现建筑企业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还能够通过大数据的行为分析,建立建筑工人权保障预警机制,切实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

软硬件集成管理:统一部署、统一维护、统一运行监控、统一集成展现,软硬件相互联动融合,协同互动,可以将工地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交互;
互联互通:拒绝信息孤岛,实现设备联动,协同工作,多方共享;
开放式平台服务:功能菜单模块化,支持任意扩展与自定义集成。

有效提高施工现场作业工作效率:通过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和智能应用等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让施工现场感知更透彻、互通互联更全面、智能化更深入,大大提升现场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
有效增强工程项目的精益化管理水平:有助于实现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各关键要素实时、全面、智能的监控和管理,有效支持了现场作业人员、项目管理者、企业管理者各层协同和管理工作,提高了施工质量、安全、成本和进度的控制水平,减少浪费,保证工程项目成功;
有效提升行业监管和服务能力:通过“智慧工地”的应用,及时发现安全隐患,规范质量检查、检测行为,保障工程质量,实现质量溯源和劳务实名制管理,促进诚信大数据的建立,有效支撑行业主管部门对工程现场的质量、安全、人员和诚信的监管和服务。
小水智能智慧工地整体解决方案运用信息化手段,围绕施工现场管理,融合施工生产过程,打通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互联协同、智能生产、科学管理的施工项目信息化生态圈,从而提高工地现场的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和决策能力,实现工地的数字化、精细化、智慧化生产和管理,逐步实现绿色建造和生态建造。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包含博物馆、剧院、图书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交通预留车站等五部分,总占地面积约70公顷,规划建筑规模约6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约20万平方米,地下约40万平方米。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未来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力中心、市民文化休闲娱乐中心。

城市副中心剧院(文化粮仓),坐落于大运河南岸,总用地面积约122,39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 82,700 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 42,650 平方米。

地上3座建筑单体,主要楼层数为地上5层,地下2层,最大建筑高度49.5米,地下为一整体地下室,建筑基底面积56,273平方米,位于歌剧院西南角点。工程场地呈现南高北低,中高东西低的趋势走向。

2. 项目重难点及解决对策

(1)剧院项目空间复杂,重难点施工方案极多。

包括地下室墙体单侧支模、大空间满堂红脚手架、大环梁施工、预应力、劲性结构施工、台座施工等。

(2)不规则双曲网格钢结构屋盖体系。

项目采用不规则双曲网格钢结构屋盖+外框钢柱、砼屋面大跨度钢梁+钢桁架、劲性结构+钢板墙、钢马道+栅顶吊轨结构。

钢结构形式多、造型复杂、交叉工序多,对加工制作的精度要求高,施工精度。变形控制难度极大,目前尚无业内经验可供参考。

(3)异形曲面金属屋面和立面曲折线铝装饰板。

项目立面区折线铝板为异形曲面铝板,加工难度大;板块不可替代,如果存在板块缺陷或损伤,将影响其他板块施工。金属屋面系统(含天沟、装饰铝板、融雪系统)、屋顶装饰铝板,与钢结构工程、机电工程、幕墙工程、给排水工程等多个专业有交叉,对设计技术的专业性、全面性有很高的要求。

(4)深化设计、机电管线综合排布以及出图。

项目机电多达近50个专业系统,管线综合复杂,且剧院项目涉及舞台机械、消声降噪、音响等各类专业,深化设计需要考虑接口极多,管综难度极大。

(5)项目工作量大、构件形式多。

本建筑物底层面积大、封闭环形周边线长,钢结构体量大、构件形式多、协作单位多,同时与土建、机安等专业公司配合,工作量大。

1. 通过BIM+智慧工地智能化实现项目协同生产、安全高效管控;

2. 实现岗位、项目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协同共享,综合展现数字化管理;

3. 数字例会提高项目生产例会效率,助力生产管理有序,工期提前完成合同目标;

4. 输出一批BIM+智慧工地应用人才;

5. 打造BIM+智慧工地应用全国观摩项目及北京市BIM三星级应用项目。

1. 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

剧院项目采用了 1 个平台、3 大管理中心、3大技术中心、9 大模块、3端应用的系统架构,期望打造一个建工特色、国内领先的BIM+智慧工地平台。

剧院项目通过应用数字工地、劳务管理、安全管理、BIM中心、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智慧党建九大模块,建立了包含全业务场景、项目全员参与的信息化平台,用智能化实现项目高效管控。

1. 生产进度三级管控,延期精准纠偏

由于项目工程生产任务较为紧张,各工种之间流水穿插作业,人力、设备、材料管控难度大,如何能保证项目按整体施工计划顺利完成,进度管理工作是工程管控的重中之重。

本项目采用生产管理系统进行进度管理。项目生产进度管理以总控计划为核心,在各个施工阶段逐步细化,主要是以具体的工序任务项为主,进行现场跟踪管理。利用数字例会、施工日志、施工相册等功能辅助进度管理,充分发挥生产管理系统优势。

为消化疫情对工期进度的不利影响,利用BIM模型联动生产计划及时纠偏,优化主体结构工期10天,成本节约90万元。经测算,其中14台塔吊及汽车吊机械租赁费节省约20万元,管理人员费用约20万元,劳动力费用约50万元。

2. 施工现场可视化管理,形象进度信息自动留存

剧院项目在办公走廊、大门、施工现场、吊钩等处共设置 6 台球机、1 台枪机,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监控,并且在项目制高点设置的一台球机,能够定期抓拍图像生成延时摄影。

每天按时自动记录形象进度留存工程重要节点的影像资料,提高管控效率,节约数据资料整理时间。

3. 大型机械设备管控,助力生产提效

塔机监测系统进行数据监测,看板可直观体现违章总数、报警总数、预警总数。

项目共配备 14 台塔吊设备,实时监测塔吊运行过程中高度、重量等数据,并且系统可自动划定群塔作业碰撞区间,一旦发生风险,自动预警,提醒塔司注意操作,安全驾驶;吊钩可视化是使用安装在塔机上的摄像头,实时跟踪吊钩下方吊物的情况,并根据吊钩位置自动调整摄像头的倍率,保障驾驶员可以清晰地看到吊钩吊载运行的情况。

利用塔吊工效分析,合理调配汽车吊辅助钢结构吊装安装,协调各专业单位的工序交叉,确定合理的工艺安装顺序,做好与土建、钢结构、机安等多专业交叉协同配合工作,确保生产进度管理有序。

施工升降电梯监测直观体现施工电梯运行情况及当前设备预警报警信息,协助项目管理人员掌握电梯日常运行状况。

本项目在戏剧院、歌剧院各设置1台电梯,项目管理人员通过分析选定时间段内工作循环数量趋势,对电梯的工作饱和度进行判断,并对现场施工计划进行优化;根据违章工作循环数量,判断电梯运行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对电梯司机及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规避安全事故发生。

1. 安全管控项企协同,确保安全管控“0事故”

本项目对安全检查分两级管理,一是项目部安全检查,二是公司对项目部的安全检查,建立全方位、多层级安全保障体系。

每年由二级单位安全部编制安全检查计划,下发各项目部执行。

项目安全检查分日检、周检、月检、专项检查等各种检查方式。项目共计检查 337 次,排查隐患 330 项,项目整改率、及时整改率、复查率均达到 100%,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安全高效地完成施工生产任务。

为了保证安全培训效果,项目引入智慧 VR 培训系统进行现场安全教育,以丰富的听视觉感受吸引工人的兴趣,改变传统安全培训教育模式,提升工人安全培训的效果,让培训更具教育价值。在提升工人安全意识的同时,项目管理人员也通过该系统,更好地掌握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理技能。

1. 质量管理—质量过程严格控制,助力“鲁班奖”申报成功

本项目以鲁班奖为施工质量目标,对施工质量有较高的要求。项目采用广联达质量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质量巡检、问题分析等项目管理工作,及时反馈处理现场质量问题,并且对集中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管理水平。

对质量检查分两级管理,一是项目部的每日质量日检,二是公司对项目部的每月质量检查,建立全方位、多层级质量保障体系。项目共计排查质量问题280项,整改率、及时整改率、复查率均达到100%。

公司对项目部每月做质量检查,检查表有综合检查表,分不同专业的检查打分表。项目部质量员每日检查,质量员与施工员线上协同完成检查整改全过程。

利用质量管理系统全程质量巡检跟踪、销项跟进,过程中加强工程质量把控,为争创龙图杯、中施企协、鲁班奖提供先决条件,同时避免后期大面积修补拆改而造成资源浪费。

2. 大体积混凝土监测—智能化监测,降低质量事故风险

本项目包含大体积混凝土分项工程,混凝土开裂等质量通病需重点管控。

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监测系统,通过智能测温设备等实时反馈现场数据,有效控制工程质量,避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自身与外界条件产生的温差及收缩应力引起结构性裂缝,当发生高温预警定期浇水。经测算,大体积测温成本的投入为项目节约1.5万元。

1. 监管平台实时对接,确保生产劳动力配置

项目人员管理应用广联达劳务管理系统,人员从进场到退场实现全过程实名管理,满足国家实名制要求,并与北京政府395平台实现对接。

现场及生活区人员出入管控采用闸机 + 人脸识别方式,采用速登宝进行信息录入,高效快捷。利用系统统计维护劳务统计,较传统劳务管控方式节约一名管理人员,全周期为项目节约人力成本28万元。

管理人员通过劳务系统平台随时了解项目现场、出勤、在岗工人数量、入场三级教育情况、职业注册证书分布,依此判断劳动力是否充足,在劳动力短缺时进行针对性管理。

1. 环境监测预警提示,争创“绿色三星建筑”

由于项目钢结构焊接施工工艺较多,项目会有较少有害气体排放。现场安装1台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现场噪声、温湿度、风速风向、颗粒物浓度等环境情况,数据实时回传至智慧工地平台,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

管理人员可远程实时监控项目环境情况,通过 24 小时环境变化曲线、月度环境变化曲线,对现场扬尘治理情况进行判断,是否满足市政环保管控要求,遇到扬尘天气,及时洒水降尘,确保绿色文明施工。

项目采用智慧水电表系统辅助现场水电管理,现场在施工区现场安装 4 个智能水表,实时监测数据并集中汇总于平台。

通过用水电量监控,对节水节电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图表形式直观呈现。设定相应目标值,当用水用电情况超过目标值时进行预警,提醒项目节约用水用电,有效管控办公区、生活区用水用电情况。

1. BIM模型全流程管控—技术精细化管控,生产高效协同

本项目建筑面积较大,包含5个单体,分别是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多功能厅以及一个室外剧场。各单体使用功能不同,地上结构部分需独立施工,对技术要求较高。

采用广联达技术管理系统,从技术准备阶段、过程管控到技术总结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将施工过程中各单体的方案管理、技术交底、项目图纸、变更签证等工作集中于技术管理平台上统一管理,提升不同单体的管控效率及整体管控效果。

2. BIM机电模型、砌筑模型管理—管综排布碰撞模拟,砌筑排砖策划,有效降低工程拆改损耗

项目机电管线综合复杂,且剧院项目涉及舞台机械、降噪、音响等各类专业,深化设计需要考虑接口极多的问题,管综难度极大。通过BIM三维深化设计的手段开展多专业深化设计与协调,并推进深化图纸审批工作,现场施工使用高质量图纸进行施工与管理,机电专业碰撞模拟碰撞预估节省节点拆改费用约50万元。

通过BIM进行二次结构深化设计,利用模型排布、交底,减少现场砌体损耗率,节省砌体费用,砌体损耗率降低2%,节省200立方米砌块,效益约6万元。

3. 智慧工地展厅—智慧工地成果展示,沉浸式体验项目新技术新工艺

项目基于深化设计成果制作720全景模型,全息投影、沙盘,并借助智慧工地设备对全景模型进行展示,方便直观,为项目及企业获得国家奖项和荣誉提供支撑,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5G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是趋势。

城市副中心剧院项目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锋项目,项目全员参与BIM+智慧工地建设,建立了北京市BIM+智慧工地应用信息化标杆,通过项目特色“1个平台,3大管理中心,3大技术中心,9大模块,3端应用”的系统架构,期望打造一个建工特色、国内领先的BIM+智慧工地平台。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自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印发以来,项目积极组织宣贯学习,结合《手册》精神,不断探索优化,确保其落地实施,实现安全发展。下面就让我们先从七个板块来一睹项目观摩实况吧!

 1、全剪外墙:从本质上杜绝了临边及高处作业相关风险。

(1)防护永临结合:在爬架层实现栏杆提前安装,确保防护安全,消除高处临边作业风险。

(2)消防永临结合:减少冗余工序,达到施工消防效果,提高室内施工作业阶段消防应急能力,避免永、临消防转换阶段现场消防管控空档。

(3)照明永临结合:楼梯间照明使用永久照明,有效提供施工照明条件及应急疏散效果,减少临电使用安全隐患。

4、风井防护:深化铝模,砼浇筑前放置钢筋防护网,一次制作,有效解决风井防护缺失问题,体现安全防护融入结构施工流程成为固定工序管理思路。

5、土建安装一体化施工:二次结构一次成型,安装精准预埋,减少二次吊洞、封堵、开槽等工序,杜绝外立面高空作业,降低了小型机具使用率、临时防护的拆除及恢复,减少机械伤害及防护缺失风险。

项目在基坑临边、楼层临边、电梯井口使用定型化网片,创新使用钢制立面安全防护,飘窗设置全封闭安全立网。

传料口、放线孔等预留洞口设置可翻转式盖板;作业层电梯井道使用定型化三角钢平台;楼栋出入口使用盘扣式安全通道并配套冲孔钢网;塔吊、配电箱周边采用轻型格栅;

外立面采用全钢爬架并设置安全带挂绳,平面设置风险警戒区;现场配备灭火球、温感式灭火器。

通过场地布置优化,实现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前必须通过安全教育培训基地,提高安全教育实际效果。

1、基地包含吊篮、电焊、灭火等实操体验和VR、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感官体验,全部通过身份证刷卡开启,自动识别信息汇入终端。
2、有奖安全答题机:使“要我受教育”转变为“我要受教育”。
3、个人安全档案:根据作业人员日常门禁、教育信息及在场全过程行为记录,形成个人安全档案,一人一档,包含基本信息卡、职业健康档案、安全教育卡、奖惩信息卡、行为准则、操作规程等。

实施智能安全帽、智能手环、智能安全锁、AI识别、临边防护报警系统、多媒体培训工具箱、生活区WIFI覆盖系统、塔吊围护门禁、预警螺母等内容,全面实现安全管理信息化,有效减少人员职业健康风险、大型设备风险,推进个人安全行为规范化、安全教育创新化。

设置砌体集中加工车间、安装集中加工车间、小型预制构件集中加工车间,打造产业化工人,实现文明施工,确保用电安全。

设置环境监测仪、安装智能喷淋系统、现场张挂职业健康公示牌,推进扬尘及噪音管控,保障施工人员职业健康。

项目坚持基本要求,落实六方主体责任。项目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六方主体责任单位资质齐全,参建各方签署质量终身承诺书,全员参与《手册》宣贯培训,测试考核合格上岗。

项目应用中建三局档案管理系统,实时收集、整理勘察、设计、立项、材料检验、施工验收记录等全过程资料。截止目前,共形成9大类247册文件档案,格式统一、分类明晰,建造过程可追溯。

项目以《手册》为指导,结合《中建三局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制度,每日开展领导带班早巡场、晚闭合等活动,落实安全行为准则;依照《中建三局质量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落实举牌验收、实测实量等举措,规范质量行为。

开展“行为安全之星”、平安班组、质量信得过班组评选,落实“六个一”活动,实施正向激励,累计奖励15万元,促进质量安全意识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项目严格过程监管,确保质量安全受控。采用基础、结构、装修等30余项3D工艺标准进行交底,关键工序实行旁站监督及举牌验收。设置结构、工序、交付三大实体质量样板及安全样板,明确各专业质量要求和安全标准。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检查64次,交底培训126次, 共计5000余人次。

项目原材料、半成品,实施集中采购,按需配送,智能收验;安全生产物资从“中建优选”下单,与行业一流品牌厂家合作,严把质量安全入口关。

项目将《手册》要求创造性地融入精益建造体系,从细节着手,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开展设计集成,实现一体化施工

优化传统二构施工方法,构造柱、门洞下挂梁、门垛、栏杆杯口等10类、42处结构部位一次成型;滴水线、厨卫反坎、外窗企口、卫生间圆弧倒角、管道止水节等4大类易渗漏部位与结构一次成型,杜绝渗漏隐患;全混凝土外墙消除临边风险源。

实施技术优化,促进品质提升

采用全钢集成爬架+铝合金模板工艺,实现混凝土墙免抹灰、砌体墙薄抹灰,杜绝装饰装修工程空鼓、开裂风险。施工现场正式照明代替临时照明及用电,正式消防系统代替临时消防系统,保障施工用电及消防安全。

合理工序穿插,实现均衡施工

建立地下室、地上室内、地上室外及屋面、室外工程4大穿插模型,主体结构5天一层楼,机电、装饰专业以“N-14” 等步距同步穿插;外立面随爬架提升向上穿插,地下室分区分块工序穿插,室外园林与地上结构同时施工。实现劳动力扁平化组织,避免抢工导致质量安全风险。

注重细部品质,推广小型工具及预制构件

采用自动钢筋绑扎机、气动凿毛机、腻子喷涂机等15项施工机具,推广多功能预制垫块、强弱电箱预制块、后浇带水平及竖向预制板等31项小型预制构件。工厂精加工,现场灵活组装,避免手工操作带来的质量缺陷,有效提升精细化施工水平。

运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工地”系统,提升管理效能,助力手册落地。

塔吊“检到位”智慧巡检系统

通过检到位智慧巡检系统、AI智能识别系统、智能手环、吊钩可视化系统等20余项物联网技术,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将钢筋智能化BIM翻样、智能实测实量工具、BIM深化设计等先进信息技术与企业信息系统融合,实现项目信息可视化呈现,辅助高效决策,释放管理效能。

来源: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欢迎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im协同管理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