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水利工程是什么?

  阿克苏地区文博院“良渚的世界”

  良渚文化精品展“良渚的世界”在阿克苏地区文博院开展。

  良渚文化距今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是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次展览精选了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99件/组良渚文化珍贵文物和30件/组良渚文物复制品,包括玉器、陶器、石器等,以图版介绍、实物展示、影像资料、场景烘托、观众互动等形式,从古城遗址、水利工程、稻作遗存、日常生活、礼仪制度等方面反映良渚先民的世界,让大家穿越时空去感受良渚人生活的美好,让阿克苏地区人民了解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理解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形成和发展,在各族群众中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文明传承,让文化延续。

  展览以简洁通俗的文字语言,素丽典雅的色彩基调,为阿克苏人民揭开了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连接起过去和未来、塞外与江南,不同的人文风情、相同的中华文化属性。

  韩回之,字无极,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爱好收藏,对古代武备、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猎。博涉而深究,视野开阔,颇有心得,乐艺会特开设专栏《无极游》,陆续刊登各系列藏品,与各位同好分享。本篇是古欢斋主韩回之带大家欣赏南博《良渚的世界”良渚文化精品展》。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近日,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显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不由想起,前些年探访良渚古城、良渚博物馆的情景。

那是一次探访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足以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也因此,更加深入了解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一、良渚古城:五千多年前的水乡泽国,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名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中的良渚遗址,因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令世界瞩目。

在此之前的201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作为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在江南春日的一个早晨,来到良渚古城。

细雨如丝如缕,淸风拂面。从桥上望去,良渚古城遗址的河道,两岸苍翠掩映,清新如画。

进入古城,依次探访西城墙、北城墙、陆城门、莫角山台地、反山墓葬、美人地遗址、文家山墓地、瑶山遗址区等众多展示点。

漫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原野上,绽出片片新绿繁花,山坡上的翠竹林,渲染着春暖花开的江南。一片片金田接连着翠绿的草坪,点缀以清澈的古河道,疏朗而开阔。岸边的芦苇丛,颇有《诗经》里“蒹葭苍苍”的意境。

行走于莫角山大型土台遗址、反山贵族墓地和莫角山周边众多遗址点,无疑是一个在好奇中探索,在探索中沉思的奇妙旅程。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面积约14.33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99.8平方公里,由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城址区四部分组成。

良渚古城是一座以莫角山建筑基址为中心的古代城市,由内向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将古城划分为宫殿区、内城、外城三重结构,这一格局也成为诸多后世都城的重要模型。

在实地探访中,一个古远中国的江南水乡图景,浮现在脑海: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了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这就是良渚古国。

而良渚古城作为中心,于湿地上兴建,分三重,占地630多公顷,共有9座城门,只有1座陆门,其余均为水门。先民在湿地上堆起墩台,在台上修建房屋和宫殿。一座座墩台将成片的湿地隔成条条水道,人们临水而居。

中国唐代诗中所写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给人留下了江南水乡泽国的深刻印象。然而,也正是藉由此行才切身体会到,五千年前的良渚先民早就开创了水乡之生活方式。如今,许多江南古城、古镇依然保持着水城一体的特色,竟然有王五千年之历史渊源。

余杭区良渚镇,这是一个普通的小镇,却拥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良渚:美丽的水中小洲,“美丽洲”。

1936年底,杭州西湖博物馆(今浙江省博物馆)管理员施昕更发现了良渚遗址,让这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熟知,良渚亦从此声名远播。

1959年底,在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工作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正式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

从1936年起,四代考古人80多年的努力,让世人重新看到了一个存在于5300年前到4300年前的古代王国。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良渚古城的内城有3平方公里。拿故宫作比较,3平方公里就是4个故宫那么大。在远古时期,这无疑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工程。而古城之外,还发现了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郭迹象。

二、探访良渚博物馆,观古国万象

如果说,良渚古城遗址之行是一次实地探访。那么,良渚博物馆之行,则是细细品察良渚古城出土文物的精神盛宴。

良渚博物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收藏、研究、展示和宣传良渚文化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5年3月破土动工,2008年10月对外开放。2017年8月,根据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最新考古成果,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改造升级,于2018年6月重新对外开放。

博物院总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非常简洁,突破了具象形态的束缚,体现了艺术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建筑荣获由知名杂志《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评审的“最佳公共建筑奖。

博物院常规展览面积4000余平方米,分为3个展厅。常规展览的主题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展览依托“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在良渚博物院,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近距离观看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件黑陶器、玉琮、木屐、漆器、陶片和玉璧……可以用一组形容词描述,那就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惊讶惊喜有之。在展陈中,观古良渚人耕田、伐木、捕鱼、筑坝……良渚先民饭稻羹鱼、渔猎采集而怡然自得的图景,至今记忆犹新。

从展览中领略诸多器物之美。无论是典雅的黑陶、充满经纬之美的织物,还是神圣而精致的玉器、珍贵而艳丽的漆器以及发达的竹木器,都可以领略良渚先民的独创性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良渚古城遗址所展现的玉文化。

良渚时期,玉被赋予神圣的品格,展柜中良渚时期三大礼仪重器:玉琮、玉璧、玉钺尽显高贵与神圣……一件件珍贵文物面前,无不令人驻足停留,意欲探究其中的奥秘。在先民心中,它们是沟通天地人神的灵物,是神圣的法器,也是维系社会等级与秩序的重要礼器,更是世俗权力的象征。

据专家考证,良渚社会的一整套玉礼器系统,是中国史前玉文化的高峰。成组玉礼器系统是维系良渚社会政权组织的主要手段和纽带。琮、璧、钺、璜、锥形器、三叉形器、冠状器……

良渚对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物质层面的贡献是玉器。良渚玉器不仅开创“藏礼于器”的传统,也为中华玉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

除了震惊世人的熠熠生辉的玉文化,良渚古城遗址所呈现的农耕文化,亦令人啧啧惊叹。

2010年,考古人员在距离良渚古城东面大概30公里、现余杭区所在的茅山遗址发现了小山边上的村庄,村庄前面有良渚的稻田。良渚博物院展示了良渚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一粒稻谷穿越五千年。

五千年前,良渚文明能够一度辉煌,离不开发达的稻作农业作为经济支撑,在古城中的池中寺遗址,约20万公斤的炭化稻谷就是重要见证。而发达的史前稻作农业,也是良渚古城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因素。

更令人惊叹的是,良渚古城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从2007年良渚古城正式宣告发现,考古工作者对良渚古城的研究逐步向纵深推进。

2007年12月,为保护良渚遗址,当地的农民需外迁安置,当地政府打算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建农民房。在建房前,因为良渚遗址的特殊重要性,考古队先进场试掘。谁料一挖下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考古队员先发现了良渚时期的古河道,又发现了几块人工堆筑的石块。

由于这一遗迹位于良渚的最重要地带———莫角山遗址西侧平行约200米,考古人员推测这可能是莫角山遗址的西城墙。于是,省考古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了在莫角山周边的考古调查,并得到了批准。

2011年3月,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还与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合作,对从良渚古城叠压城墙中发掘出的一系列样本进行碳14测年。十几组数据显示,良渚古城城墙的年代大致在距今4300年至4500年之间。

2016年,在古城西北面,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展览中,古人筑堤坝的情景通过球型屏幕演绎着,给人立体的沉浸之感。而实物展示的古舟楫给人极强的震撼之感。

美轮美奂的玉器、气势宏伟的三重城、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证明远古之中国,就有了伟大的史前稻作文明和城市文明。

从遗址到博物馆的一天游历,串线成珠,纵横八荒,穿越五千年历史风云,眼前浮现了如此图景:

水乡泽国,水网纵横,道路交织。距今5300——42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广袤土地上,良渚文化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了1000余年。

良渚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考古大遗址,良渚遗址的地位价值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公认。

良渚古城也因此于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的预备清单,如是评价:“良渚遗址重大价值的不断揭示,已经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途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1996年,良渚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感人细节:

2006年4月,遗址区内一村民建房发现玉器后,立即主动向文物管理部门上缴,并协助配合后续考古发掘工作,使200多件珍贵文物免受流失和破坏。

2008年,又有3位遗址区周边群众主动向良渚博物院捐献玉器、石器等良渚文化文物10件。

无数双手的托举和保护,让良渚大遗址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中,折射文明之光。

从以上可见,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遗址,走过的不凡历程。

由良渚博物院到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再到世界文化遗产地,构筑着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

由一处普通的江南水乡,一跃为价值深远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改变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由此生发的文明之光,持续照亮未来之路。

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逐步解开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诸多奥秘的钥匙

名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中的良渚遗址,因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令世界瞩目。而这正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典型缩影。

长久以来,相信不少人会好奇,中华5000多年文明究竟只是传说,还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中华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是事关中华文明历史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应运而生。

据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这些,无疑拓展了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

据报道,2004年夏季,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首先进行了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预研究,集结了近20个学科、400多位学者,旨在搞清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过程、背景、动力和机制。工程确定了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作为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遗址。其中,良渚考古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关系到民族复兴伟业,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这也就意味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更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据了解,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

追寻“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本质上表达的是对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深层次关切。如何清晰而自信地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从何处来?”等问题,无疑是攸关每个中国人。其本质是,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处和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层面,确认中国人的文化身份。

这也是面向未来,增强历史自信、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课题。

面向未来,历史告诉今天的人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我们是谁,我们如何从哪里来”的永恒叩问,已然印在中国人心中,激扬着中国人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

因多年前的“良渚行”,一次探访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溯源之旅,得以有幸于辽廓时空长廊纵览五千年。幸甚至哉,故简记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