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

    [摘  要]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多重表现。导致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幼儿园与家庭。对于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幼儿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全面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同伴、亲子关系;依托专业资源协同干预治疗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内心,一旦遇到挫折,潜藏的负性情绪就会被现实激活,孩子就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1]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表现为羞怯、胆小、自私、任性、冷漠、自卑、焦虑、孤独、多动、不合群、不会与人沟通交流、攻击性行为等心理状况和外显行为。笔者曾对所在园幼儿进行了“幼儿心理卫生常见问题家庭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社会行为问题、生理心理发展问题(个性和情绪问题)、不良习惯问题和学习问题。结果显示,幼儿身上明显存在着种种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躁、固执、胆怯、过分依赖、爱发脾气、易哭泣、说粗话、攻击行为、咬指甲和衣襟,还有个别幼儿存在着较突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手淫、不良生活习惯所致的精神抑郁、性情偏颇、孤僻、退缩性行为、语言障碍、神经质倾向等。
很多幼儿园存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流动性较大,专业素养不高,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缺乏耐心和正确的引导等问题。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你再不听话,就关黑屋子”“不许回家”“再哭老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打人的话就送到医院去”等语言来吓唬孩子,以达到使幼儿“听话”的目的。这些问题和教学中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心理问题,十分不利于幼儿紧张情绪的缓解。
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散、零乱、片面,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体系。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理解为心理治疗,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只有在幼儿产生心理障碍问题时,才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地归纳为品德教育,用品德教育的方式简单地替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适宜地等同于成人心理健康教育,忽略了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简单地借鉴、搬移中小学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或模式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规模较小的幼儿园尚处于看护孩子阶段,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没有被纳人其保教工作内容,甚至于教师根本不具备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是朝夕相伴的,孩子最初的心理感应是从父母那里取得的。影响幼儿心理问题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是父母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2]因为儿童在适应家庭环境的过程中,常以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如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亲近、最直接的模仿与认知对象,并以模仿式学习来感受事物、熟悉环境、发展自己的习惯行为、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势和性格特征。即便在今后接触社会环境时,儿童也会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是适应还是不适应。如果父母心理问题严重、行为失当,就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其次是父母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的影响。过度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放纵等不良教养方式,会使孩子产生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行为放任、不讲礼貌等心理问题;第三是家庭气氛的影响。笔者的调查显示,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只占4.8%,不和睦家庭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占13.5%,而父母离异儿童心理状况不佳的则高达33.3%,可见健康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首先,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为此,幼儿园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开设一些心理学方面的讲座,同时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通,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加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教师应主动加强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的学习,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采用适宜的方式进行教育。
其次,教师应转变观念,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平等与尊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如此。马斯洛曾说:“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幼儿是让教师或家长放下长者的身份,改变幼儿听命于成人的现象,以宽容和平等之心对待每一位幼儿。打骂式、恐吓式、数落式、训斥式、唠叨式的教育都很难达到效果,且容易引起幼儿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孩子多一些尊重,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因此教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首先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到所有领域教育目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反应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整合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与整体性的教育。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和时机,因而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又一重要措施,如可以在生活管理中培养幼儿的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在自由活动中倡导幼儿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在选择游戏主题、情节以及角色等的过程中学习到如何与同伴和谐相处;在具有较强规则的游戏里,孩子们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待挫折、面对挑战,从而有助于孩子们品质和意志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幼儿喜欢与他们平等相处的成人,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与幼儿建立新型的朋友关系,以尊重、友好的态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以“朋友”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这样有助于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并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感到轻松、愉快。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得到同伴的欢迎、喜爱,以得到心理满足。此外,家长也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与同伴多交往,如可以带孩子走亲访友,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而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幼儿心情愉快,乐观自信,也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家庭是人生活及培养人的最初、最重要的场所,父母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3]以健康的人格特征影响幼儿,关心、热爱、尊重、鼓励幼儿,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一对一的心理检测来提供心理援助指导的专业人士,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具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如自闭症、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等)的幼儿需要到专门的疗育中心进行治疗,但如果幼儿的问题行为比较轻微,则可以在幼儿园进行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的心理援助治疗。心理咨询师从临床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对幼儿进行特殊的观察与指导,帮助教师获得对幼儿的新认识与理解,从而有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对家长的援助指导是心理咨询师可以发挥的另一个特殊职能。由于心理咨询师是以幼儿园外部专家的身份介人幼儿园工作的,他们可以根据班级教师或家长的需求,对某些有问题行为的幼儿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因此也就能够比较客观地发现幼儿园内部工作人员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且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使家长如实地倾诉一些难言之隐。除此以外,要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4]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等,改善幼儿的焦虑、抑郁或恐惧情绪,减少幼儿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等,以保障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张静漪.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及其存在的问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3]栾文敬,路红红,童玉林,吕丹娜.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4]刘文,刘娟,张文心.受心理虐待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4,(3)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2015.03

教师资格证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测试卷三

1.有个正常幼儿,在同龄人都能独立走路时,他还必须拉着成人的手才能走路.其实质上是缺乏独立行走的( ).

2.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 )开始形成.

3.关于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论述,不正确的有( ).

A.幼儿园社会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在幼儿园中体现

B.幼儿园社会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需要

C.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D.幼儿园社会教育要在幼儿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进行

4.对幼儿园活动的正确理解是( ).

A.儿童尽情地随意玩耍

B.在安全的前提下按课程的要求活动

C.为儿童舒展筋骨而开展活动

D.教育过程就是活动过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5.下列家庭教育做法中,哪种做法是较为合理的( ).

A.在孩子未成年时,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一切为了孩子

B.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C.当父母亲的教育观念与爷爷奶奶相抵触时,以父母的观念为准

D.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

6.幼儿阶段开始出现书面言语的发展,其书面言语发展的重点是( ).

7.在学龄前期,( )儿童的性别角色的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8.儿童一进商场就被漂亮的玩具吸引,儿童在这一刻出现的心理现象是( ).

9.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的阶段是( ).

10.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感知觉"活动的是( ).

11.在幼小的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 ).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C.幼儿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幼儿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12.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的教育包括( ).

A.德、智、体、美、劳诸方面

B.智、德、体、心诸方面

C.体、智、德、美诸方面

D.美、心、体、智诸方面

13.一位新人园的孩子问老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下列回答中最合适的是( ).

B.你想妈妈的时候妈妈就来接你

C.你现在想妈妈了吗?妈妈一下班就来接你的

D.妈妈下午5点来接你

14.上课时,教师对幼儿的坐姿要求应是( ).

15.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

16.从狭义上理解,幼儿园环境是指( ).

C.幼儿园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

D.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

17.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的方法中,幼儿教师用有趣的故事、谜语或生动的动作描述激起幼儿活动兴趣的方法属于( ).

18.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是( ).

D.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

19.幼儿园教的主体是( ).

20.在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比较欠缺的情况下,教育者的(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2.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3.简述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4.简述幼儿性别角色认识的发展阶段.

5.试述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及其教育方法.

6.试述幼儿注意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围绕中国京剧脸谱的主题,设计一个幼儿园大班活动方案.

1.D幼儿期是幼儿自觉行动目的开始形成的时期,缺乏明确目的.

2.B对幼儿来说,个性特征是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3.A品德教育在幼儿园中体现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4.D在幼儿园中,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是融为一体的.

5.D即便是最民主的家庭,也要对孩子有所保留,有时还要适当回避,这种家庭教育做法是较为合理的.

6.A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如同口头言语一样,是从接受性的言语开始,即先会认字,后会写字.

7.B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行为,对儿童智力发展和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有利的.

8.A儿童在这里出现的心理活动是对漂亮玩具的指向和集中,因此,心理现象为注意.

9.D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一种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约束力.

10.D"这儿有个苹果"体现个体的感知觉."真香!"体现的是想象."我要吃!"体现的是需要."这是什么?"体现的是思维.

11.D幼儿情绪的不稳定性是这一现象的原因.

12.C幼儿园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13.C教师在幼儿交流时要把握幼儿心理状态.

14.D因幼儿本身的特点,教师在上课时对幼儿的坐姿要求为坐稳且端正即可,其它选项对幼儿的要求不太合适.

15.B教育者根据教学任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16.D狭义的幼儿环境指幼儿园内对幼儿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物质与精神要素的总和.

17.A语言激励法即幼儿教师用有趣的故事、谜语或生动的动作描述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8.D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是对儿童身心发展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

19.B儿童的教学中,教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学的主体是幼儿.

20.C在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比较欠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主导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1.【答案要点】(1)保教结合的原则;

(2)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3)环境育人的原则;

(4)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2.【答案要点】(1)活动法:游戏法、实验法、操作练习法;

(2)直观法:观察法、演示和示范法;

(3)口授法:谈话法、讲解和讲述法.

3.【答案要点】实物操作活动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

当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物体的形状时,他亲眼看到自己的智慧,体验到自己的能力,意识自己的作用,享受到作为一个行动主体操作物体的欢乐.这一切极有利于幼儿发展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其主体能动性.

(2)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幼儿尚处在行动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与操作实物的动作分不开.为了进行思维,幼儿需要面前有容易操作的物体,实物操作活动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个需要.在与物体反复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幼儿形成和发展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实物操作活动中,语言帮助幼儿把动作操作转化到头脑中进行.常常看到小班幼儿边说边做,进行"有声思维",到了大班后默默地有顺序地做,头脑中进行"无声思维",思维就在活动中发展起来了.

(3)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实物操作活动能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总是和思维的内容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实物操作活动在发展幼儿认知结构的同时,也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源泉.幼儿缺乏经验,很难仅凭抽象思考来认识事物,也很难仅听成人的言语讲解来理解事物间的规律和联系.所以,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获得物理知识(如物体的硬度、温度的高低等可以用感觉器官摸到、闻到、看到、听到的各种关于物体的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数学知识、逻辑知识等)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4.【答案要点】(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_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一岁);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5.【答案要点】(1)基本教育思想.蒙台梭利以她广博的、生物学、哲学、、教育学、人类学和精神病学等知识为基础,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①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原理以"儿童生命"为其出发点,是关于"生命的原理".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帮助儿童发展其生命.②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感觉特别敏感期的理念,也就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她归纳出以下几个敏感期:第一,秩序敏感期.幼儿对秩序的敏感从出生第一年就出现并持续到第二年,甚至在他出生后的第一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得到.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本身.第二,细节的敏感期.幼儿在1-2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细小的细节上,如鞋子放到了鞋架的旁边,而没有放在鞋架上等.第三,行走的敏感期.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第四,手的敏感期.幼儿会朝外界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动力代表幼儿自我要进入外部世界之中.第五,语言敏感期.1岁左右幼儿开始学说话,他们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们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③自由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要建立一种合乎科学的教育,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

(2)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肌肉练习、日常生活训练、初步的知识教育以及文化历史教育.

(3)教育方法.①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在蒙台梭利学校中,每一个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设计出一个能够帮助儿童发展的"生命的、活动的真实环境".所以,为幼儿提供一个适当的教育、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②教师.在蒙台梭利学校任教的教师被称为指导员.

她们的教学任务有别于其他的学校.因为在这里,教师只要做到三点就够了,即:观察指导、示范、准备.③教具--活动材料.儿童的活动主要是通过教具进行的.教具是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及所需要的环境来设计的.总的来说,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就是通过教育引起儿童的兴趣和自由活动,在活动中,使儿童形成一个生活集体,从这个集体中培养出真正的儿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6.【答案要点】(1)在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注意的分散.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这是幼儿注意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一般说来,引起幼儿注意分散有以下原因:

①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幼儿园在组织幼儿活动时,活动不能太单调,形式要多样化,而且,活动时间不能超过各幼儿年龄阶段所适合的时间.例如,小班幼儿集体集中活动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那么,教师就不能让幼儿在那里坐20-30分钟,而且活动也不能是只让幼儿坐在那里听.

②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应与家长经常联系,共同保证幼儿的生活合理、有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使幼儿精力充沛地游戏和活动,并且防止幼儿注意的分散.

③无关刺激的干扰.在组织幼儿的活动中,恰当地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显得非常重要.在环境的布置上不宜过分繁杂.教室外的嘈杂与喧闹之声、电话声、鸟叫声等,都会成为幼儿注意分散的外在的无关刺激.另外,教室的室温也要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

(2)注意转移的能力差.幼儿在从事新的活动时,心理还"惦记"着前一个事物,出现注意的分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幼儿活动,适当安排,有效地引导幼儿注意保持在当前的活动上.

(3)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教师在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幼儿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不仅有助于幼儿维持注意,防止注意的分散,而且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减少疲劳,提高活动兴趣,产生愉陕情绪,从而使幼儿的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

(4)幼儿的"多动"现象."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多动症幼儿比起同龄的孩子来说,注意力更不稳定,动作显得更多,重的还容易出现过失行为.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下结论的.上述多动症的特征中,注意力不稳定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表现.不能以一两个特征给幼儿冠以"多动症",即便有医学的诊断、神经系统的检查、心理测验等都不是能从表面看出来的.对此,教师要审慎对待幼儿的多动现象.

【答案要点】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觉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本例中教师利用了活动玩具"猫"和"鱼")、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

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

1.认知目标:引导幼儿欣赏京剧脸谱的色彩美与图案美,初步培养幼儿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与表现能力.

2.实践目标:鼓励幼儿尝试用对称的方法设计脸谱图案,并能细致、耐心地进行描绘与涂色.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与表现,激发幼儿关心、喜爱京剧脸谱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京剧脸谱欣赏、示范画(共4张);范例步骤图4张;幼儿脸谱设计用纸人手一份.

孩子们最近我们一直在讲关于京剧的一些事情,都知道了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宝贝,表演京剧的演员不仅会唱、有真功夫,还有一个很大的本事--在演出之前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化妆、设计各种各样的脸谱,就是在脸上画上代表自己角色身份的花纹、图案,很漂亮的!观众老远一看,就知道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我们中国的京剧真的很了不得,连听不懂中国话的老外看了也直翘大拇指.

主要引导幼儿观察、了解京剧脸谱的主要特点:色彩鲜艳、对称;图案花纹对称、夸张.

引导语:(出示三张欣赏画)这些都是京剧中的大花脸角色(美的视觉享受与情感表达,要投入真情实感与幼儿的情绪一致,是和幼儿一起感受美的人,而非教授者;要对幼儿的情感表现有反映).京剧脸谱真漂亮,你最喜欢哪一张,你觉得什么地方很美,很特别?(根据孩子的情况教师把握以下基本点,给予积极回应)

(1)找一找,有哪些鲜艳漂亮的颜色?幼儿自由说,教师手指点相应的颜色.

(2)色彩与人物的关系,以及左右色块的对称.

小结:京剧脸谱上的颜色一般有红、黄、蓝、绿、黑、白;颜色浓浓的、深深的、亮亮的,一看就很吸引人,怪不得京剧有那么多人喜爱看.

(1)找一找,哪个是后裔?(关注图案花纹的对称与简单蕴意)

(2)脸谱上还有许许多多其他图案,你看出来像什么?

小结:京剧脸谱上的图案花纹真多,眉毛、胡子也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快速简单指点刚才幼儿说到的),真夸张,很有趣的.

看看老师画的脸谱棒不棒,是一个大红脸.我把眼睛这儿设计成了云、浪花的图案(引导幼儿用手指头跟着老师笔划),一朵云,两朵云,三朵云;两边对称,右边也有一朵弯弯的大云朵,两朵云,三朵云……眉毛变成了两朵大大的浪花,额头也是一朵卷卷的浪花,下巴是--两朵云.

示范步骤:眼部周围--眉毛--胡子--额头和下巴

1.帮助幼儿简单回顾设计步骤.(出示脸谱步骤图)

2.鼓励幼儿设计脸谱.(大胆、细心)

2.组织幼儿开展京剧脸谱展示秀活动.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摘要: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幼儿心理健康受环境特别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质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家长之间和幼儿园之间是否要求统一等,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以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溺爱? 家庭人际关系? 情感投资? 尊重孩子 循循善诱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然而,不少来自幼儿园的调查显示,很多幼儿已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会环境三部分。在这里我主要重点分析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心理的影响。 (一)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对子女过于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环境一有变化,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过分溺爱还将会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幼儿的情绪、态度、行为习惯停留在婴儿水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一味欣赏、赞扬,放弃要求后果是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二)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使孩子产生不健康心理。 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常常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统一要求,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比如现在的兴趣班,不是建筑在幼儿的兴趣上,而是建筑在成人的攀比上,对幼儿是百害而无一益。……,他可厉害了,你们家的孩子学了什么啊?”其实,孩子对这些未必有兴趣,只是父母要求自己去学,“迫不得已”去学而已。 家长的期望对孩子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上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三)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孩子心理也有重要的负面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处于极大程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他们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对子女缺少一定的关爱。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为父母关系失调而慌乱、憎恨;为忠实父亲还是母亲而烦恼和疑惑。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因此,家长应重视家庭环境的创设,注重言传身教,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现在的孩子独立性较强,我们更应多尊重他们,发扬民主。 依赖、懦弱、缺乏独立性)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上述案例一)孩子的父母对管教孩子应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亲认为要严加管教,母亲则认为应宽容孩子。本来,由于父母两地分居,孩子生活环境几经迁徙,加上语言障碍,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两方摇摆,无疑更加深孩子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更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记忆的四个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