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十三四岁了,开始嫌弃父母了 怎么教育?

《舒兰画晴微刊》是最清新文艺的公众号

我们常说:说话是门艺术,话要好好说。

但家庭往往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地方。

越陌生;越礼貌客气;越亲密,越无所顾忌。

因为知道对方永远不会怪我们,我们反而将言语的刀子冲向家人。

家庭并不是无坚不摧的。幸福的家庭需要经营,一个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

夫妻间相处:尊重比责怪重要

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往往幸福感更强。

婚姻中的两个人相伴多年以后,总会认为无需顾忌与对方说话的语气和态度。

原本的关心,到了嘴边就变成了埋怨与指责。

在一起时间久了,耐心被消磨,即使是出于好意,但说话时也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

只是一味的抱怨责怪,久而久之的恶性循环,家庭生活便会出现危机和裂缝。

夫妻之间的任何小问题,都可能会变成影响家庭幸福的大麻烦。

即使是婚姻里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独立的两个的个体,也会有各自的感受,再亲密的人也会被言语刺得不舒服。

向亲人发脾气,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为。

很多时候,换一种说话方式,两个人的心情会截然不同。

好好说话,多表达担心,少一些指责。

不要轻易动气,遇到矛盾不要相互叫嚷争吵。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多为对方考虑。

不要因为是最亲密的人,就说话不注意分寸,甜言蜜语对夫妻很重要。

夫妻间好好说话,生活也会越过越美满。

在一个家庭里,好好说话受益的不仅夫妻双方,还有孩子。

潜移默化,以身作则,父母的说话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孩子相处:夸奖比打击重要

语言是带情绪的,能给人以温暖,也能给人带来伤害。

言语上的伤害比外在伤害严重,外在伤痕是看得见的,言语上的伤害却是无形的。

心理学家苏珊 · 福沃德博士曾在书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有不少父母“擅长”打击教育,但这种打击教育并不能起到“为了孩子好”的目的,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经常被打击的孩子,往往十分自卑,常常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情绪中去。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不仅体现在当下,它更像一根针,透过绵长的岁月之中,时时刺在子女的心头。

清代教育家颜元也曾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经常夸奖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暗示与鼓励,孩子会表现地越来越出色。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词语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同时,在教育心理学中,也有一个概念叫“翁格玛丽效应”,在被表扬的情况下,受表扬者会不断进步。

父母与孩子好好说话,家庭才能幸福美满。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却需要学习。

与父母相处:感恩比抱怨重要

父母虽然给不了我们所有,但所给的一定是他们最好的。不论贫穷还是富有,父母都倾其所有给子女。

不要抱怨,“爸爸应该是那样的爸爸,妈妈应该是那样的妈妈.....”

如果你的父母没能在物质上满足你的要求,请别忘了,给你生命与爱,并把你哺育长大已经耗费了他们太多太多的生命与精力。

时代不同,思想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各自的经历不同,所以我们与父母之间总有观点、想法不同的地方。

不要嫌弃他们落后,埋怨他们老土,多一些尊重、理解和沟通,再多一些谦让与感恩。

不少人受不了父母的啰嗦,甚至因为啰嗦责怪父母,其实这种啰嗦又何尝不是爱。

叮嘱你吃饭,唠叨你穿衣,只有真正爱的人才会啰嗦你,父母绝不会去啰嗦一个于让他们无关的人。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家庭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能使父母获得情感。”

《诗经》里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一个温馨的家庭,需要一颗爱与感恩的心去创造。

孝顺,就是对父母好好说话。

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理解他们的不安,安抚他们的焦虑。

与父母说话不要抱怨,不要意气用事给父母添堵,要心平气和,言语上多些体贴与感恩。

因为在意,你的话语有力量;

因为关心,你的语气有意义。

好好说话,冷静但不冷漠,坚定但不坚硬。

幸福的家庭,需要好好对待爱你与你爱的人。

因为有爱,每句话要好好说。

*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原微信文章题目:李克强总理谈教育:教育走的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

写在前面的评论,一句话--此文至少值得所有正当或拟当父母的朋友们(包括教育工作者)阅读的。--闵宝权

青少年应该朝气蓬勃的,全身有使不完得劲,脸上挂着灿烂笑容的,眼睛是明亮和灵动的,内心充满好奇和幻想,人格保持单纯和善良。请问:您的孩子是如此的吗?您教的孩子是如此的吗?

您可能非常忙,至少您可以浏览该文中粗体字的部分和闵宝权的评论。

此篇文章的内容非常不错,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醒,这几天微信上都在疯传,但因愿标题里标注“李克强总理”,心里或多或少有些疑问,后来我专门在网上搜寻。该文章实际上应该出自张克运(重庆市第71中学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导师)之手,至于为什么挂上李总理就不得而知了,我估计是希望中国的家长们、教育界工作者们以及政策的制定者们更多正视国内的教育问题,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尊重人性,还教育以其本来的教书-育人的本质,而非被外在的名利所困扰所迷惑。

9月初开学伊始,就不断听到学生跳楼的传闻和校园凌霸的新闻(尽管学校方面拼命封锁消息),最近携程幼儿园的老师体罚和虐待幼儿的新闻沸沸扬扬.......这些都是有关教育的负面新闻。是啊,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天下的教师都想教好属下的孩子,在大家都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上个好学校(小学、中学、大学)、找个好工作和找个好伴侣,这些都没错都可以理解,只是考虑这些基本的述求以前,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想想,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还教育什么样的本来面目?这篇文章非常好,非常中肯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故我在此全文转载。同时还附录几篇有关教育方面的非常不错的文章。

正文后面 附录的主要内容:

附录3:南怀瑾老师讲述:现在不仅孩子要受教育,家长更要重新受教育

附录4: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痴迷不悟

下面是正文部分:作者-张克运

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我们的教育缺乏的是灵魂的东西!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古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西塞罗,他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

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

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芮成钢不就是吗?

(闵宝权简评:像芮成钢还毕竟显得很“成功”-上了好大学,找了好工作,有一定的社会名气了,还有不少孩子早早的就倒在进入社会的门槛外面,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或走向社会后不能自食其力,不能融入社会,存在明显的人际交流问题等等。我每天的门诊都会接待几位有问题的青少年,接待多位有焦虑抑郁失眠的成人,背后的问题均与家庭养育模式、亲子模式和社会教育模式有关!)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芮成钢这个道路,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

上面有76篇文章,涵盖亲子关系、头晕、头痛、周围神经病、脱髓鞘病、神经官能症(躯体化症状)、医患沟通、静坐观呼吸等原创文章。

特别推荐:对亲子关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此网站文章区阅读我的拙文 给孩子多些陪伴,给孩子多些自主空间,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 

 注4:欢迎收看闵宝权主持的有关医学心理的讲座视频,在公众微信号搜索:“医百科技”,进入后点击“医百直播”,搜寻“宣武心理”,点击“视频”。里面有关于亲子教育、躯体化症状、“房树人画图投射”系统解读、心理咨询设置等方面的视频讲座。

 特别推荐:闵宝权医生在兰州及西宁给医护工作者讲的“身心临在,家长如何陪伴孩子慢慢长大”的完整视频(3小时)。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去收看一下,毕竟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心和未来期望所在,是国家的希望。呵护好孩子,抚养好孩子,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是呵护好我们的未来!

注5:欢迎参阅公众微信号“宣武心理”,上面有不少活动告示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精品文章。欢迎医护和心理同行加入宣武心理俱乐部的学习交流群,欢迎大家参加俱乐部举办各种公益心理沙龙和相关培训。英雄莫问出生,有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和优异才能者(心理咨询方面),欢迎您毛遂自荐前来讲学或加盟我们的实战心理团队,或参加每年的年度脱产实战技能培训计划。欢迎对心身疾病和心理咨询感兴趣的医务工作者前来我科的心身疾病专业组进修或来宣武心理平台上观摩学习。

注6:关于“宣武心理实战咨询技能培训计划(全年脱产)”简介

(自2017年10月开始每年举办一期)

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第一期“宣武心理实战咨询技能培训计划(全年脱产)”(初中阶)已经顺利完成, 当初经过3轮面试,最初有13位心理咨询初学者(也有学习多年但实战经验欠缺的)进入该计划,1年后实际顺利毕业的有7位,并于2018年10月被宣武心理团队聘任留用,并进入随后为期2年的中高阶的实战培训(要求更高、更具体、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她们是:华磊、凌至华、盛金虹、张淼、周山力、李菁、陈艳苹。

截止2018年12月6日,经过详细严格的面试和遴选,已有12位心理咨询初学者进入第二期实战培训计划。他们是:张思娜、李婧怡、宋元东、王艳艳、何超、赵立荣、柯斌、滑东平、宋丹、王琪、任道辉、郭宁。

上面的的19位心理咨询师目前也是宣武心理团队一线的骨干心理老师,他们边接受培训边为闵宝权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介绍的病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团队其他资深心理咨询师尚有大津秀女(总督导)、丛立美、康小瑞、周玥、陈慧珍、黄凯。

关于“宣武心理实战咨询技能培训计划(全年脱产)”培训内容请参阅此公众微信号2018年6月16日的文章《全年心理咨询师脱产实习计划,助你1年达到独立执业水平》和11月15日的文章《市场为本,实力为王,实战派心理咨询师的养成之路在何方?》

对此计划感兴趣的朋友请留意2019年6月份新的第三期招募告示(可能会2020年1月开班)。

第三期计划现在可接受预报名,针对上面所有的内容,或有心理案例推荐等,均可来电垂询管理助理张国云老师(微云)(可加微信)。

1990 华西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 学士

协和医科大学 神经免疫病学 硕士 导师:许贤豪教授

2002 首都医科大学 临床神经病学  博士 导师:贾建平教授 

1995-至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苦逼女孩,到底要怎么对待父母?

所以很多女孩子被丢弃。

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很多女孩子都有这种经历。

有人说,她的妈妈以前说过在回娘家的路上每次都会看到有女孩子被丢弃,没人敢捡,实在很可怜。有一些家庭为了能多一个孩子或者能有一个男孩子,就会把生下来的女孩子藏起来养或者丢掉。 

到2015年,我国性别比突破113.51,多出来的男性高达三千万。不难想象,那个时代的女孩子都经历着什么。

1、农耕社会形态的形成

农耕社会导致劳动力缺乏,而男性在身体机能上更加能够满足高强度的劳动 。

传统文化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三从四德”思想的提出,女性渐渐的成了男性的财产,失去了对自己生命的自主权。

传统的婚嫁形式,女孩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出嫁之后就会离开原生家庭住进婆家,女生对父母没有赡养的义务。男孩子作为家长的依靠,自然会受到家长的重视。 

4、传统的宗族观念导致的教育缺失

 女儿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所以不会投入女儿更多的资源。造成了女性长期的教育缺失,同时要求女性足不出户,女性在社会上丧失竞争力。

男人给了女人两条绳子,女人用一条捆住自己,用另一条鞭打其他女人。很多女性都比家中的男性更加重男轻女,而她们中的很多人自己也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我这里所说的“大多数”是自己和周围人共同观察后的总结,的确没有科学的调查依据。相信大家也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

重男轻女带给女孩的创伤 

在一些没有生出男孩的家庭,女孩承载着来自家庭的高期待,父母要求她们不能够亚于男孩,甚至要比男孩还要强。

她们努力的想要完成父母的期待,即使精疲力尽也不敢有一点懈怠,内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当我足够好的时候,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她们不相信无条件的爱,但是又十分渴望无条件的爱。

2、自我价值感低下,逆来顺受的受气包

这一类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偏爱哥哥弟弟,凡事都以家里的男生为主。有一些长大后,即使成绩很好也要被迫放弃学业,赶快工作分担家计。

她们常常听到的话是「你要当好姊姊,照顾好弟弟!」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引起关注,爸妈似乎只在意她能不能当个照顾弟弟的好姊姊,自己就像被玩腻的玩具,失去新鲜感后,被丢在一旁随意地对待。

她理解到,若要被爱,就要顺从。她满足周遭所有人的要求,父母的话她都无条件听从。  

在上一期的萨提亚的课上,我们就遇到了一个重男轻女家庭长大的个案。

她其实已经50对岁了,但是对爸爸小时候重男轻女的行为还是无法释怀。她的原生家庭里有4个女儿,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从小,做为姐姐的她们就开始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弟弟哭了,不舒服了都可能遭到父亲的责备甚至是打骂。

父亲与邻居的关系也不是很好,起了冲突以后,四个女孩就要去跟别人吵架。她们很努力的想要得到父亲的认可,但是太难了,父亲直到去世都没有认认真真的夸过他一次。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不断地变强,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去讨父亲的欢心。

现在到了50多岁,事业有成,但是却没办法停下来。觉得自己没安全感,觉得自己不够好。

她说:“我是女孩子,我没什么地方可以靠自己,我没有力量。我总是这么害怕,我嫌弃自己,总是瞧不起自己。我觉得活着很累,很困惑,我的承担有意义吗?我活着有意义吗?”

与父亲和解,找到自己的内在价值 

老师请这个女士从现场挑选了一个男士做为代表父亲,请她将心里面想对父亲说的话说出来。「父亲」走到她面前,但是她根本不想看他,把他给推的远远的。

“我从来都没有轻松过,即使现在什么都有了还是没办法轻松,都是因为你。”

“老是让我们照顾弟弟,你到底爱过我们没有。你爱过我们吗?你那么自私,你从来都没对我笑过,没有正眼瞧过我,你那么自私,养那么多孩子干什么?四个姑娘就不是人吗?我恨死你了。”

老师继续引导,因为这位女士的父亲已经不在了,她没有办法在去找父亲要答案了。

这个50多岁的女人,这会儿,哭成了个孩子,边哭边问,“你爱过我吗?你到底爱过我没有?在你眼里我是有价值的吗?我优不优秀?”

原来是这样!所谓的恨,只是在寻求爱和认可。大家静静的,陪着她哭了好一会儿。

老师说:“看看父亲的眼睛,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答案。”

她看着他,大哭,“他很难过,他也没有爱,他的成长没有教会他爱。他给不了我想要的爱,我们都好可怜。”

她走过去与爸爸的代表深深拥抱,久久舍不得放开,“我爱你,我很爱你,我很佩服你的,我继承了你的品质,我也很能干,我没有给你丢脸,我也很坚强,我对不起你,我错怪你了。我对不起你。”

原来,爱,一直没有断绝过,原来,那样深的恨下面隐藏的都是爱。

父女和解,这么多年,心中一直心心念念想要的答案终于得到了。

因为生在重男轻女这样的时代,很多女孩子一生都感觉没有价值感,长大以后,有了力量也不敢承认,所以内心会有一个执着,想要去求证、想要被证明。但是直到他们长出真正的力量之前,他们又是没有勇气去求证的。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地方还是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情况,也仍有很多女孩子因为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而深受其害。

我们想说的是:不管过去经历了什么,当下你都是有选择的,最最重要的是当下的幸福。

点击 天天心理网,海量心理学专业、优质好课在等你!

好课推荐:(点击课程名字打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讨厌父母想远离父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