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关于孩子自伤行为定义的心德?

* * * 近20年来,伤害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负担,威胁到各个国家、地区,各年龄人群的健康,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和安全问题。 * * * 家长提高对伤害的认知程度,在日常生活中队儿童青少年进行安全教育可减少伤害发生。学习简单的急救知识和技术,如家中常备催吐剂,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技术等。 ……成为儿童青少年伤害的重要环境危险因素。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父母对子女关爱,监管水平高,青少年斗殴、自杀发生率较低。对北京青少年的调查表明,单亲和重组家庭青少年步行违规、到非游泳场所游泳、斗殴、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发生率高于核心家庭。 * * 意外伤害虽是突发事件,但存在内部发生发展规律,分析儿童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可以提出更好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很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大部分的伤害是可以预防的, * 关于自我伤害的定义有30个之多, * ,Ross 和Mckay 将SI 分为直接与间接两类, 直接SI 行为 指以身体撞击硬物、打咬自己、割烫伤自己、挖眼睛、扯头发; 间接SI 行为指酗酒、药物滥用等。Favazza 和Sinemon的扩展分类系统 * Favazza 和Sinemon的扩展分类系统将SI 行为 分成4 类, * * *  新疆石河子某中学初三四名女生,在2001年11月20日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约喝老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是什么原因促使这四名花季少女走上绝路呢?据悉,11月10日,石河子某中学公布了期中考试成绩,并排了名次,这四位女生排在了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四人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自杀寻求解脱。 * 1.自殺基因說:同卵雙胞胎自殺行為一致率 15 %異卵雙胞胎自殺行為一致率 1-2 %。 2.自殺生物學因素說:血清素偏低,尤其前額葉。 3.失落的生活事件說:健康、 財產、 工作、 人、願望失落。 4.精神疾病原因說:自殺死亡者中 90 %有精神疾病,其80 % 為憂鬱症,10 %為精神分裂症,25 %為酒精依賴 學者估計1至13%的青少年自殺是模仿行為所做成(Moscicki, 1995) 研究發現藝人自殺會引致14.3倍的「模仿效應」 傳媒導致青少年自殺:研究指出愈是多報導自殺,愈多自殺(Phillips, 1974)。 對青少年而言,自殺也可能是一種傳染或模仿。學者估計,約有1-13%的青少年自殺是一種模仿的行為。因此,媒體與周圍的人用什麼態度來報導或談論自殺事件,對青少年可能會產生相當的影響。最不好的報導與談論方式是美化死亡,或是將自殺當成是一種可被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低自尊、無望感與無助感、孤立、高壓力、叛逆、需要成就、較差的溝通技巧、依賴、罪惡感、憂鬱、較差的問題解決技巧 * 然而,这起悲剧法律上并不能处罚任何一个人。“与受害者一样,其实砍人者也是这场悲剧中的悲剧人物,假如能早些接受治疗,这出悲剧就不会发生。”初步断定梅子患上的是精神分裂症, * 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给人们造成的 心理阴影至今仍未褪去,加之又有不少关于学生 殴打老师、逃学和犯罪事件被媒体曝光,学生的道 德缺失和学校教育无力使万千家长无比揪心。而 此类视频的频发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教育的焦虑 心理,学校教育承受了空前的压力。 * 个性是行为方式的基础,不同个性特征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不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定发现暴力犯罪者有冲动、社会适应差、多疑、敌意、愤怒、情绪不稳定等个性特点。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度阶段,对很多事物敏感,处理问题时易冲动,自制力差,易通过暴力等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受到暴力侵害时往往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或加入不良团体以寻求庇护,由受害者变成施暴者。 同伴影响: 家庭教育态度、教育方式 家庭类型 传媒因素。暴力亚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不容的,以暴力为中心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如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为朋友两肋插刀等。易影响青少年价值取向。 * 近年来有关引发暴力行为的生物学病因假说得到脑影像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生化研究方面的支持; * 一方面,大众媒体有关暴力行为的渲染和过度的报道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行为变异,导致暴力行为的产生。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迫切渴望新知识,但他们人生经历太短,是非观念薄弱,自我控制机制不完善,因而容易受到媒体负面信息的影响,错误地将暴力行为视为可接受的行为模式。 * 。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和网络相关的抢劫、盗窃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4. 7% ,其中由于网 络直接导致的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49. 5% ,因网络宣传的暴力、色情导致犯罪的占未成年人犯罪的 29% 父母应是孩子的表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成 长的影响是深远的。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

篇:良好学生个案调查研究报告

于本班学生XX的调查研究报告

于2010年X月开始对本班优秀学生XX进行调查,发现其成绩良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其头脑有多聪明、反应能力有多快以及教师家长的监督等等,而是该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找学生进行座谈以及家访的方法对本班学习成绩良好的学生XX进行调查。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该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下:

该生不需要老师及家长的督促,能够主动学习,而且一学习就要求自己立刻进入状态,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学习时间,并能够善始善终。

2.及时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今日事今日毕,该生始终能够按时认真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能够及时的查漏补缺。

3.各学科全面发展不偏科

该生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更加的努力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根据自己各科的实际情况确定经过努力可以完全实现的初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然后要求自己去完成,这是克服偏科很直接有效地方法。

1.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最近两则新闻让人有些揪心:一名13岁女孩因琐事喝下百草枯生命垂危;一名12岁姐姐带10岁弟弟坠楼,遗书写着希望不再写作业。

  两个悲剧让人不得不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昨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青春之心灵 青春之少年”。记者从市三院了解到,近年来,儿童青少年的各类“情绪病”呈患病率上升、发病年龄下降的趋势。孩子是如何发病的?该怎样应对?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病例一:手臂上的道道伤痕

  小花(化名)今年14岁,在外人看来她活泼可爱。可妈妈拉起她的衣袖时,就会看到一道道划痕布满双臂。妈妈不理解,怎么劝她也不听。无法阻止孩子的“怪异行为”,妈妈带着她来到市三院。

  一番交流后,医生了解到小花并没有明显的自杀想法,只是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情绪无法控制时只有不停地划手臂才能缓解。

  “这是一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生率很高,达15.6%,也就是说每6个青少年中会有一个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该院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主任姚高峰介绍,这种行为是不以死亡为目的,刻意的、直接的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如:切割手腕,划伤手臂,使劲捏(掐)自己等。非自杀式自伤行为主要集中在初中阶段,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社会化情绪开始积累,遇到问题焦虑而找不到解决办法,往往会自我惩罚,导致自伤行为。姚高峰建议,老师和家长要保持冷静,不盲目批判。“孩子的自伤行为是一种情绪宣泄,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咨询。”

  病例二:无法控制的情绪

  跟小花相比,今年13岁的小丽(化名),甚至出现了自杀行为。

  去年,到了上初中的年龄,在外打工的父母决定让她回老家读书。可是开学后,小丽就是不愿意上学,也不与人说话,经常冲爷爷奶奶发脾气。小丽甚至出现了自杀行为,家人立即把她送到市三院治疗。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小丽向科室主任杨荣春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原来,之前小丽一直跟着父母在打工地生活读书,这次父母把她送回老家读书,却把弟弟留在身边。这让小丽认为自己被父母抛弃了。而巨大的环境落差,让小丽难以接受,渐渐地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也无法控制。

  “小丽就是典型的抑郁症。与非自杀式自伤行为相比,青少年抑郁更加常见,且危害性更高。针对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增多,市三院成立了儿童青少年心理科,来这里住院治疗的患者70%是抑郁症患者。”杨荣春介绍。

  数据: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六七成为青少年

  2019年9月初,市三院成立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以接诊症状较轻的心理疾病为主。根据统计,在来咨询的人群中儿童青少年占65-70%,年龄小的只有五六岁。

  根据《2020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72%的患者确诊年龄在25岁之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初次确诊时间集中在青春期开始后,13-17岁是抑郁症的高发区。

  “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重性抑郁障碍占2.0%。

  孩子为何会出现心理问题?

  “‘问题少年’的背后,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家庭’。”姚高峰介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家庭因素密不可分,但很多家长并不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有问题。如果家长经常把学习的事情挂在嘴边,给孩子造成压力,时间久了,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自残轻生等行为。此外,父亲角色功能的缺位、母亲的焦虑、父母的高度控制等也是重要原因。

  “有效的陪伴至关重要。无论在门诊还是临床,我们在个别家庭开展心理治疗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觉得爸妈不关心自己,父母却觉得很无辜。”姚高峰指出,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情感的关注,是父母有效的陪伴,而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自己的想法,也渴望被尊重,作为家长一定要善于倾听,常与孩子沟通,观察孩子情绪变化。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一定要重视,有时孩子求救的欲望比家长要强烈。有些孩子认为自己需要就医、服药,症状可能不是那么严重,但他们很痛苦,比如强迫、焦虑、抑郁的问题。”姚高峰介绍,因为病耻感,家长却觉得没什么大事,认为孩子只是不开心,这可能会把孩子推向深渊。“其实,成年人的某些精神或心理问题,很多是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就有所表现。面对各种心理问题,当孩子无法自我调适,家长帮助也收效不大时,最好还是求助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接受系统的疏导和治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伤行为定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