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算不算劳动教育课程属于什么课程?


——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据悉,《指导纲要》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配套文件,主要面向学校,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细化有关要求,加强专业指导。

  《指导纲要》如何阐释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哪些细化?将如何解决“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7月15日,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

  劳动教育是什么——

  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当前,社会上对什么是劳动教育有不同的理解,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指出,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

  该负责人介绍,劳动教育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根据《指导纲要》,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为: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

  《指导纲要》提出,要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同时,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劳动教育教什么——

  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劳动教育清单

  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依据《意见》,《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

  “各地和学校可以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该负责人说。

  “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相比,中小学有自己的特点。”该负责人介绍,《指导纲要》在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方面着重强调了要打好基础、安全适度、开齐课程、讲究方法、家校合作。比如,要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上好每周一节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安排必要的课外劳动时间和劳动周活动,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协同实施机制等。

  在职业教育方面,《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重点是结合专业特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规定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主要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设计;同时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还要求职业院校主动开放实训实习场所、设施设备,为普通中小学和普通高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指导纲要》强调,一是要明确重点,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二是规定载体,要求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其中本科阶段劳动教育必修课不少于32学时,明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组织开展劳动周或劳动月;三是强化服务,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

  劳动教育怎么教——

  开设必修课,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当前学校中,有教育无劳动和有劳动无教育问题同时存在。”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水平,必须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为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问题,《指导纲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途径,包括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四个方面。“特别是对劳动教育必修课、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每学年一次的劳动周提出了具体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该负责人说。

  具体来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主要依托的课程,可在已有课程中专设劳动教育模块,也可专门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纳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让学生扫地、做家务。”该负责人介绍,《指导纲要》围绕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示范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劳动教育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切实解决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

  在评价改革方面,《指导纲要》提出,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地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这里突出强调要依据劳动教育目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劳动素养形成和发展情况的测评分析。要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同时要改进评价方式手段。”该负责人说。

  “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各地和学校要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上,切实予以加强。”该负责人强调,各地和学校要加强组织管理,明确实施机构和人员,具体负责劳动教育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师资培训、过程管理、总结评价等。加强支持保障,对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师资、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加强专业研究和指导,组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研发,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与使用。(本报北京7月15日电

  近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9月起,学做饭、修家电、种菜养禽等将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安庆的不少家长及学生为新政点赞的同时,也关心劳动课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是否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孩子劳动主动性不足

  “学习之余,你的孩子有时间做家务吗?”连日来,记者在放学时间走访了安庆城区两所中学和两所小学,与家长们进行交流。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做家务的主动性不足。“除了每周一次学校班级值日外,似乎没有其他劳动的时间。”七年级学生家长何蕾给记者列出了孩子的时间表,每天18时放学,二十分钟体育锻炼后,到家已接近19时,吃完饭便抓紧时间写作业。“孩子学习压力大,我也就不要求他做家务了。”何蕾说。

  采访中,六成家长对于孩子的自理能力评价一般,甚至表示很差。“女儿小学六年级了,教过她系鞋带,但她总系不好,只好多买几双不用系鞋带的鞋子。”家住滨江苑社区的陈燕告诉记者,女儿经常放学后鞋带松散着走出校门。

  “孩子动手能力差并非全是孩子的责任。”三年级班主任程芳表示,她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能力,要求学生必须将课桌椅收拾得干净整洁,人人都要自觉参与每天晨间值日和放学值日。我也和家长们沟通过值日的重要性,但总有孩子会缺席,家长对此并不是十分重视。

  劳动教育内容逐渐丰富

  对于劳动课即将回归这一新方案,不少市民都表示很亲切,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了。有市民认为,开设劳动课,要重在落实,不可流于形式,也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实际,避免拔苗助长;也有市民认为,要根据年龄阶段去实施,学校上课时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

  在安庆,不少中小学已闻风而动,劳动教育内容逐渐丰富。5月8日,记者走进华中路第二小学三(3)班教室,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原来是劳动课教师任虹结合三年级下册《劳动教育》教材第二课《我为家人做早餐》给孩子们布置的“营养早餐我来做”劳动实践作业。“看妈妈做饭很简单,这次轮到自己动手时才知道是多么不容易,我从劳动中明白了不少道理。”学生方云鹤说。

  在四照园小学,除了与社区合作开设劳动教育基地外,学校还利用校园边角、花圃、走廊边柱、教室窗台等地点开辟种植实验区,利用盆皿等便利器具,由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课间浇灌管理。该校劳动课教师鲁绪贤认为,劳动教育新课标的实施,将引导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探索可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将课堂与家庭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技能。

  让劳动课发挥真正作用

  “劳动教育新课标的制定,让劳动课有了更清晰的方向。”龙狮中心小学劳动课教师江琼认为,跟以前劳动课相比,这次更加注重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纳入了服务性劳动,结合了新技术的发展,融入了多元评价,设置了更丰富、更开放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落实劳动新课标,还应打造综合素质高与专业实力强的教育团队,邀请专业人员参与到教育中,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迎江区劳动教育教研员何轶文表示,各校劳动教师要对劳动新课标不断学习研究,指导学校积极构建包括自我劳动、家庭劳动、学校劳动和社会劳动在内的劳动课程体系,将学农、学工、学商渗透在各项活动中,将劳动价值观体现在所有学科中。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安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博士赵子刚分析认为,开设劳动课程不仅能有效杜绝部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不想劳动的现象,还可以让学生更好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开展劳动教育,也并非学校自己唱独角戏,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不能包办或者代替,一定要孩子亲力亲为,这样才能达到劳动课的教育目的。(记者 刘惠子 通讯员 方迪)

经常鼓励,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教育从来都不是只局限在课堂学习,家庭生活中的各种锻炼机会能带给孩子更多。家务劳动,带给孩子的独立、自信、快乐和能力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是随着中高考压力越来越大,这一部分内容的作用和价值逐渐被忽视,因此国家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再次将劳动教育提出来,并出台系列的政策文件,指导支持劳动教育的实施。

可以说,现在是劳动教育再次“被发现”的时期,人们开始开始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

比如它除了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身体发展,还可以促进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确立,积极情感的培养。这是对家庭溺爱孩子,学校过度重视知识文化教育等教育弊病的一种回应。

对于其他学段的孩子来说,通过劳动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自我服务能力,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是核心价值。

对于学前阶段的孩子来说,劳动教育具有双重价值,即认知发展与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还处于前运算阶段,她们是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的。劳动活动给予孩子更多机会接触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在与材料的不断互动中幼儿的经验得到丰富、完善,逐步形成某种行为习惯或者能力。

此外,学前阶段也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自我服务,能否独自应对生活中的一些小困难,都是孩子能否顺利清晰的自我意识的重要因素。

因此,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自我服务的技能,提升其在集体生活中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孩子可以在操作中丰富自己关于周围环境的认知,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发展。

后朴幼教人专业教育工具

有品质的专业内容分享,尊重原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教育课程属于什么课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