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长城的朝代是在哪个朝代开始建筑的?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明代从开国皇帝算起,到最后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况未能葬于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长眠于此。中国古代认为“事死如事生”,即使是陵寝,也要有好的设计和好的风水,因为这关乎于国家的运势和未来。

明十三陵的陵区位于燕山山脉西部,其西北方向20公里,便是被人称为北京城"北门锁钥"的居庸关,再往北,使是著名的八达岭长城了。

明王朝是打败元统治者而建立的朝代,长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国境防线。在明代,沿着万里长城,从东到西,一共设立了9个边防重镇,以防止外族的入侵,历史上称做"九边"。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个典型的"边塞陵区"。

如果登高俯瞰,就会发现,以长陵为中心的天寿山陵区,是一个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0余公里的椭圆形山间盆地,其北面有天寿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大峪山、虎峪山,

南面有汗包山、昌平城后山、龙山和虎山,西北有笔架山,东南有平台山,西南有长寿山,群山环绕,层峦叠峰。除此而外,陵区内的几道水流,自西北而向东南,弯弯曲曲,穿流而过。

长陵作为迁都之后修建的首陵,规模最大,其凌恩殿是陵区中最大的建筑,也是明代帝陵中惟一保存至今的陵殿。联想明成祖统治期间明朝的盛景,也大约能理解明成祖在选定此处陵寝时满怀的雄心壮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修建长城的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