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十五六岁的孩子家规的家规严?


(点击图片可观看视频)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人,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卒谥“文正”。论学主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遗稿经后人编为《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标本式人物,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以忠谋政,一生奉行“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曾国藩亦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之一,他倡导洋务运动,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建立了第一家新型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生前身后,备受推崇。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座落在湖南省现双峰县荷叶镇境内涓水河畔,全宅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富厚堂为土石砖木结构,明清回廊式风格,大气而不显豪华,简朴而不失庄重。宅内有山有水,古木参天,亭阁相映。后山的鸟鹤楼和荷花池中的凝芳榭等5座亭阁交相辉映,使富厚堂成了一座国内保存无几、仿泮宫(学宫)风格建造的乡间侯府。
  富厚堂正宅又称八本堂,取自曾国藩“八本”家训,其住房简单、朴素、大方。而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应数它的四座藏书楼,即公记藏书楼、朴记藏书楼、芳记藏书楼和思云馆,曾氏后人称之为“曾家人的精神中心”。藏书楼飞檐重叠,防虫、防潮、防火、采光,功能齐全,精巧实用,体现了我国近代藏书楼建筑的高超艺术。虽历经150余年风雨,至今旧貌依稀。

  曾国藩祖父曾星冈少时纨绔,因有长辈讥讽他会是“败家子”而幡然醒悟,自此讲求农事,并提出“治家八诀”,即“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奠定了曾氏家族耕读孝友的家风。
  曾国藩作为家中长子,尤其重视对诸弟及子侄的教育。在长期的仕宦生涯中,曾国藩观察到“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于是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扩充和发展,形成“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但曾氏家训流传最广的还是曾国藩写给诸弟及子侄的家书。曾国藩家书以儒学思想为核心,融汇众家之精要,传承发扬耕读家风,内容包括修身养性﹑读书治学、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其行文在日常琐事中寓见识,在平凡朴实中见真情,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家书后经李瀚章、李鸿章编校、刊印,广为流传。
  曾氏家风习习,其后辈不仅用心传承,并且顺应潮流有新的发展。曾国藩儿媳妇、曾纪鸿夫人郭筠秉承先人遗训,勤俭治家,手书《曾富厚堂日程》告诫子孙不染纨绔习气,力求自立自强,并要求子孙天天做到,时时遵守。
  “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曾氏后人谨守家训,传承家风,贤才辈出。曾国藩治家教子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被社会大众所推崇和效仿,成为中国传统家教的范本。

湖南双峰曾国藩:清芬世守盛德日新

  【序幕】《八宝家训代代传》: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修身齐家,自幼知晓。
  130多年前,《曾文正公家书》问世,被读书人奉为治家宝典。
  30年前,《曾国藩全集》出版,曾国藩又一次受到广泛关注。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久负盛名的曾国藩家规产生了兴趣,比如“八诀”和“八本”。那么,“八诀”“八本”是如何形成的?对曾氏后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当下又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
  请您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去领会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吧!
  曾国藩,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乳名宽一,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
  毛泽东青年时代细读过《曾文正公家书》,并由衷赞叹:“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韶山毛泽东遗物馆至今还保存了四本他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每本封面都有他当年的签名——“詠芝珍藏”。

  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高嵋山下的白玉堂,是曾国藩的诞生地。大厅门联“居室以勤俭为本,力田与孝弟同科”,正堂神龛对联“敬祖宗一炷清香,必恭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读宜耕”,历历在目,彰显着曾氏耕读孝友的本色。
  曾氏的家规,起源于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据《大界墓表》载,星冈公年轻时,染上纨绔之习,飙马成瘾,性情懒惰,“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致使玩物丧志,学业荒芜。长辈们讥讽他是浮薄浪儿,将成为“败家子”。一语刺痛浪子心,星冈公从此“立起自责”,悔过自新,“终身未明而起”,开山垦荒,凿石决壤,连通成片十数畛,成为立家基业。并且,他还总结出“八字三不信”治家口诀,成为曾氏家族的传家宝。
  《曾国藩研究》执行主编胡卫平:治家八诀是什么呢?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考就是祭祀祖宗。宝就是说人待人无价之宝。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孝子。星冈公一声咳嗽,他会应声而至;一句呵斥,他皆躬身聆听。并且,拟联“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令曾国藩书挂于堂中,以示共勉传承。
  曾麟书是曾氏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考了十七次,四十三岁才考中秀才。为了望子成龙,他在白玉堂旁边创办私塾——利见斋,曾国藩在这里读书到十多岁。
  在祖父耕读治家之道和父亲孝顺苦学精神的熏陶下,28岁的曾国藩终于金榜题名进入翰林之列。全家高兴之时,星冈公却是冷静如常告诉家人:“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曾国藩进京前,毕恭毕敬向祖父请示:“此次进京,求公教训。”曾星冈语重心长地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尔若不傲,便好全了。”曾麟书也告诫儿子,要“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曾国藩做官30多年,位极人臣,但他常常教育兄弟子侄,要牢记一辈子在家务农的祖父定下来的家规,那就是:“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

  富厚堂是曾国藩的故居,大气而不显豪华,简朴而不失庄重。
  “富厚”二字出自《汉书·高惠高后孝文功臣表》中的“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一语,既取富裕厚足之愿景,更含曾国藩“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之警诫。
  “富厚堂”的门匾,为曾国藩所题。两边的对联“清芬世守,盛德日新”是曾纪泽为纪念父亲曾国藩所书,意思是:清廉品格世代遵守,崇高美德弘扬光大。
  富厚堂的正宅是八本堂,取自曾国藩的“八本家训”,被世人称为“家训第一堂”。
  曾国藩久经宦海,看过多少上下同僚的浮沉兴衰,警觉“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于是,在自己权位越来越高的过程当中,把祖父治家“八诀”从小家扩展到国家,逐渐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八本三致祥”家规体系。
  “八本”,即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他用最通俗的语言,诠释了治学治家治国的精髓。
  “三致祥”,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他认为,孝顺父母、勤劳节俭、宽厚待人,是能够为家族带来祥瑞并且必须遵循的品行。
  富厚堂内还有两块牌匾也是曾国藩亲笔手书的,一块是“肃雍和鸣”,出自《诗经》“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肃”是恭敬,“雍”即温和,他希望家人在和谐的声音中生活相处。另一块是“笃亲锡祜”,意思是忠实善待亲戚长辈,上天就会赐福于你。字里行间,渗透着曾国藩“和睦、孝敬是福”的家训理念。
  兴建富厚堂时花费七千吊钱,曾国藩深为骇叹有何颜面见人。这时,他已是诏封“太子太保”,加封“一等毅勇侯”。七千串钱不足他一年养廉银的四分之一,骇叹奢侈,匠心可鉴。
  曾国藩六世孙曾樾:后来这个宅子是文正公的两个弟弟携手把它组建起来的。为了节省开支,所以放存书的地方,书楼,就用了你们可以看到的完全清一色的青砖。而房子里头,为了节省一部分费用,采用了土砖。看,就是像这样一种形式。当地的老百姓管这样一种做法叫“金包银”。
  曾国藩一生严于律己。他说,我从30岁开始,便以做官发财为耻辱,以子荫父职为羞愧!居官期间,他身上的一衣一袜,都是夫人、儿媳妇或女儿亲手缝制的。30岁生日那天,家人帮他缝制了一件青缎马褂,却舍不得穿,只有节庆日或过新年时才穿上。这件衣服,在他弥留之际还像新的一样。

  《曾文正公家书》成书于清光绪五年,近1500封,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等部分,涉及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内容,集中反映了他一生治家、治学、治军、为政的主要思想,高度展现了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唐浩明:怀着一片对家人的爱心,曾国藩一生写了1400多封家书,其中绝大部分是写给他的四个弟弟和两个儿子的。这些给子弟的家书对曾氏家族家规的建立、家风的形成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榜样,曾经写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对联以铭心志,时时刻刻用“慎独”来反省自律,坚持“笃实”做事、“坚忍”做人的为人处世准则。他不仅身体力行,还经常在家书中告诫弟弟们:“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须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曾国藩鹤立翰林之时,更是以清廉自律而闻名于世。他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自勉和告诫:“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唐浩明:曾国藩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家里面的琐琐碎碎的小事都跟绝大学问相关联。所以他要他的儿女从小事上做起,比如说诚,那就从不说假话做起;勤,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就从不讥笑别人做起。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做好,那么人整个的境界就提升了。
  1864年8月,曾国藩已是一等侯爵,他16岁的儿子曾纪鸿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的科举考试,递条子、打招呼、开后门的现象较多。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写信给曾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写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这次乡试,曾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曾纪鸿始终未借父亲之名拉过关系,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实在难能可贵。
  1860年,曾国藩授两江总督,驻防祁门,指挥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事,权倾天下。属下的两位县令马上送来了三件稀世之作:著名书法家刘墉、翁方纲临摹的《兰亭集序》、北宋淳化祖本《王右军帖》、赵孟頫次子赵雍的“飞白竹”画,价值连城。曾国藩是识货之人,大饱眼福,惊为“祁门三宝”。送礼的七品县令以为二品总督大人肯定笑纳,没想到曾国藩以“世间尤物不敢妄取”而原物退还。这是他“居官以不要钱为本”的一个生动典型。
  曾国藩始终对家族的繁荣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要求子孙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修身立德。他在家书中写道,“余教儿女辈惟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诸弟在家,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
  曾国藩六世孙曾樾:当文正公带着家属到了南京两江衙署的时候,文正公的小女儿曾纪芬穿了一条还是她嫂嫂留下的一条镶着青花边的黄绸裤。文正公看后,很不满意,觉得她穿的那条裤子太花哨,就要求她马上换掉。没有办法,小女儿只能遵从,换了一条素雅一点儿的裤子,才算过去了。
  1872年农历二月初四,一代尊儒曾国藩溘然长逝,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有那一楼藏书、一套家书和一篇寄托着“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希冀的遗嘱。

  富厚堂的建筑风格,仿泮宫式样而设计。“泮宫”,在周代是诸侯之学宫。当然,富厚堂真正体现“泮宫”特色的还是藏书楼。
  曾国藩曾经说:“余将来不积银钱留与子孙,唯书籍尚思添买。”富厚堂内的四座藏书楼,是几代主人吮吸东西文化的象征,并且哺育出了一个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对于曾氏后人来说,最神圣的事情莫过于上书楼看书、读书、抄书,他们称这里是“曾家人的精神中心”。
  思云馆是富厚堂中曾国藩最早的藏书楼。1857年,父亲曾麟书去世,他回家居丧之时亲自营建了这座思云馆,并居住其间“望云思亲”“恪守礼庐”“读礼山中”,还题写了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以自勉。思云馆既是曾国藩精藏图书的地方,辟有“三经三史三子三集三实之室”,更是他饱受挫折后反省悟道、东山再起的新生之地。复出后,他以“柔道”而行之,从此在仕途上渐入佳境。
  曾国藩的功成名就,为曾氏家族带来了鼎盛,但他始终认为“不可忘寒士家风”,尤其最担心子侄后辈流于骄奢淫逸,丢弃勤俭家风。
  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唐浩明:曾国藩对官宦之家抱有深刻的忧虑,他曾经说,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很少有能够传到第二代第三代的,他们的后人呢,大多处境不好。那么官宦之家跟别的家庭相比,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有权势,有财富,所谓富贵。但是为什么权势和财富并没有给官宦子弟的上进起推动作用,反而害了他们呢?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深思。
  他教育儿子“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鼓励儿辈们多读有用之书,多做实用学问,甚至包括学习西方文化。曾国藩曾经请来江南制造局的两位传教士兼翻译史迪文森和傅兰雅,为两个儿子指点学习英文,这在当时真是破天荒的举动。
  当然,让曾氏家规更富有生命力的,还在于代代传承,并且与时俱进。
  曾纪鸿夫人郭筠是曾国藩同榜进士郭沛霖之女。在公公曾国藩、婆婆欧阳夫人、丈夫曾纪鸿、夫兄曾纪泽相继去世后,她成为富厚堂的主人,亲手订立了《曾富厚堂日程》教育后代,提出:子孙不论男女皆应习一样手艺;皆应有独自出远门之才识;皆应知俭朴;皆应侠义性成;皆应抱至公无私心肠。以此告诫子孙不染纨绔习气,力求自立自强,并要求子孙天天做到,时时遵守。
  郭筠对曾国藩家教思想体系的重大贡献,不仅是摒弃了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的传统观念,赋予了家中女性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而且还拓展了家教的影响范围,“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于此”,把家教的内涵上升到了乡风纯正、强国固根的层面。
  与郭筠同辈的刘鉴,是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的次子曾纪官的夫人,其祖父是大学士刘权之。她于1908年专门制定了《曾氏女训》10章124课,包括女范10课、妇职18课、母教56课、家政40课。由于其教子有方,曾氏族人在她生日时送给了她“传家有训”的金字牌匾。
  曾国藩七世侄孙曾繁宇:我想我会记住这些家规并且传承给我的孩子们。
  曾氏家风浸润,后裔人才辈出。曾国藩一共有三个儿子六个女儿,长子和第五女不幸夭折;次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小儿子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曾广钧是曾家的第二个进士,23岁入翰林院;孙女曾广珊是著名女诗人;直系第四代、第五代,大多是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他弟弟们的后人中也涌现了诸多人才,有著名化学家曾昭抡、著名考古学家曾昭燏、著名革命家曾宪植、著名画家曾厚熙等。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有人做过统计,从曾国藩的父亲以下到科举制度废除期间,曾氏一门共出过秀才、举人、进士、翰林二十多个。实行新式教育之后,后裔大多是大学毕业或留学外国。
  古人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今天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然而,曾国藩家族延续十代,至今都没有出过一个“败家子”,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那秘密究竟何在呢?当年处于人生最高峰的曾国藩,在给四弟曾国潢的家信中揭晓了答案:“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
  如今,“耕读天下,富厚日新”的耕读家风,在曾国藩故里蔚然成风。
  【朗读】曾国藩实验学校学生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国藩家规家书摘编

  书蔬鱼猪,早扫考宝①。
  ——曾星冈治家八诀
  【注释】①宝:指善待亲族邻里。曾星冈说“人待人,无价之宝”,这是居家的法宝。
  【译文】居家要注意八件事: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打扫、祭祀、友邻。
  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侄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至要至要。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致诸弟》
  【译文】弟弟们在家,总要教育子侄辈遵守“勤敬”二字。我在外已有权有势,那么家里的子侄就最容易骄傲奢侈、放荡不羁,“骄佚”二字正是败家之道。万万希望弟弟们每时每刻留心,不要让子侄们沾染此种恶习,至关重要至关重要。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之象。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伶俐,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淫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鸦片之渐矣。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致诸弟》
  【译文】各位弟弟不爱整洁,比我还厉害,这是败家的迹象。以后一定要细心收拾,就算是一纸一缕,竹头木屑,也要捡拾干净,做好子侄们的榜样。若是第一辈涣散懒惰,第二辈就会骄奢淫逸,这样下去,那么就会渐渐滋生白天睡懒觉、晚上睡不着、甚至吸食鸦片的恶习。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曾国藩八本家训
  【译文】研读古书要以明白字意通俗易懂为根本;写诗作文要以讲求韵律朗朗上口为根本;侍奉亲人要以常让亲人愉快开心为根本;修身养性要以排解烦恼胸襟豁达为根本;立身处世要以不说假话言而有信为根本;居家生活要以不恋懒觉早起劳作为根本;当官从政要以廉洁不贪两袖清风为根本;带兵行军要以遵守军纪不扰百姓为根本。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致诸弟》
  【译文】我们这辈人只有提高品德、修习学业两件事靠得住。提高道德修养,就是要达到孝悌仁义的境界;修习学业,就是要学会作文写字的本领。这两件事都由自己作主,得一尺便是自己的一尺,得一寸便是自己的一寸。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谕纪鸿》
  【译文】勤俭立身,习惯劳苦,可以享受安乐,可以享受节俭,这就是君子。我做官也有二十年了,不敢沾染一点儿官场习气,饮食起居,仍然遵守家族中代代相传的俭朴风尚,极其俭朴也可以,稍微丰裕点也可以,太丰厚那我就不敢了。凡是做官的人家,从俭朴到奢侈容易,从奢侈回到俭朴就困难了。你现在年纪还小,千万不要贪图奢华,不能养成懒惰的习惯。无论是大户人家还是小户人家、还是士、农、工、商诸家,只要勤俭节约,没有不兴旺的;如果放纵奢侈厌倦懈怠,就没有不衰败的。
  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逸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四弟》
  【译文】我在外面没有其他顾虑,只担心子侄沾染上骄(傲)、奢(侈)、逸(荡)的习气。家庭败落,离不开一个奢字;个人失败,离不开一个逸字;惹人嫌恶,离不开一个骄字。
  男女皆应知俭朴,每月所入必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账簿,写算不错。
  ——摘自郭筠《曾富厚堂日程》
  【译文】家中男女都应懂得俭朴,每个月的收入一定要能够满足支出,每个人都要有一本自己的账簿,收支就不会出差错。

  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物。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致诸弟》
  【译文】弟弟们也要时刻存一种敬畏的心理,不要认为家里有人做官,就敢于欺侮他人;不要认为自己有文才,就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
  星冈公曰:“尔之官是做不尽的,尔之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做,更好全了。”遗训不远,至今尚如耳提面命。今吾谨述此语,告诫两弟,总以除傲字为第一义。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十年十月二十四日致九弟、季弟》
  【译文】祖父星冈公说:“你的仕途还很长,你也很有才华,但不要骄傲,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你如果不骄傲自大,就更好了。”这个遗训不远,至今如听当面教诲。现在我郑重地讲这段话,就是告诫两位弟弟要以去掉“傲”字作为第一要事。
  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十一年正月初四日致四弟》
  【译文】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承受福惠的途径,一骄傲就会自满,一自满就会倾覆。凡属动口动笔的事,讨厌人家俗气,嫌弃人家鄙陋,议论人家短处,指斥人家失败,都是骄傲。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做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日谕纪鸿》
  【译文】世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做大官,我不希望后人做大官,只希望做个知书明理的君子……你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败坏我们从曾祖辈流传下来的家风。我的父亲和叔叔,都是黎明就起床,这点你很清楚。凡富贵功名,都是命中注定,一半靠个人努力,一半靠机遇。唯独学做圣贤,全靠自己做主,和命运没有什么关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诸弟》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无止境,不敢有一点收获就自满自足,如河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因为没有见识;有恒心,就绝没有干不成的事。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译文】深入研究经籍必须专守一经,不可三心二意地广泛求取。阅读经籍要以研寻经义名理作为根本,考据文字音义等为其次。阅读经籍需要明白“耐”字的诀窍,一句不理解,绝不看下一句;今天不理解,明天再读;今年没读精,明年再读。这就是所说的“耐”字的意思。阅读史书的方法,最好的就是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就好像自己与当时的人在交际往来,谈笑风生。不必把历史上的每个人都记住,只需先专记一人,就仿佛如实地接触这个人一样;不必把历史上的每一件事情都牢牢记住,只需先专记一事,就如亲历其事一样。读经在于深入研究其义理,读史在于考究其始末。除去这两个方面,就没有别的学习方法了。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九弟》
  【译文】做一件事情,都应当全神贯注于这件事,自始至终不松懈,不能见异思迁,做这件事想那件事,坐这山望那山。人如果没有恒心,一生就不会有所成就。
  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功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同治四年七月十三日谕纪泽》
  【译文】希望你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在“有恒”这两个字上痛下功夫,当然必须得有情韵和趣味,充满生气和活力,这样读书的兴趣才能够保持长久而不衰减。如果感觉读得拘谨辛苦、疲惫困倦,就不能真的持之以恒了。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诸弟》
  【译文】我自三十岁以来,就认为靠做官来发财是非常可耻的,把做官积累下来的财富留给子孙当作羞愧可恨的事,因此暗暗立下誓言,决不靠做官发财积累财富留给后人。天地神明可鉴,我决不食言。
  我自从已亥年在外把戏,至今以为恨事,将来万一作外官,或督抚,或学政,从前施情于我者,或数百,或数千,皆钓饵也。渠若到任上来,不应则失之刻薄,应之则施一报十,尚不足满其欲。故自庚子到京以来,于今八年,不肯轻受人惠,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澄弟在京年余,亦得略见其概矣,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摘自《曾文正公家书·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七日致诸弟》
  【译文】我自从己亥年在外面周游,到今天仍然感到遗憾,将来万一做外官,或做督抚,或做学政,以前给予过我恩惠的人,也许几百,也许几千,都像钓鱼的食饵。他们如果到我的衙门来,不答应他们的要求吧,那未免太刻薄了,答应他们的要求,就是给十倍的报答,还不一定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所以自从我庚子年调到京城以来,至今八年,我都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恩惠,情愿别人占我的便宜,决不去占别人的便宜。澄弟在京城一年多,也大概知道这些情况的,以后凡事不可以占别人半点便宜,不要轻易接受他人钱财,务必牢记!

唐浩明:孝友勤俭读书明理——曾国藩的家规家风

  曾国藩是一个在近代中国留下很深痕迹的政治人物,也是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他在治国平天下的军政生涯中,十分注重自我人格完善,同时也以极大的心血治理他的家庭与家族。
  一、曾国藩家规家风的主要内容
  在曾国藩家规家风的熏陶下,百余年来,曾氏家族人才辈出,长盛不衰。曾氏所倡导的家规家风中有如下一些主要内容:
  孝友。孝,即对长辈要恭敬顺从。友,即对平辈要善意仁爱。一个家庭,若能做到孝顺友善地相处,那么这个家庭便可以长久地兴旺下去。曾氏在比较官宦、商贾、耕读三种家庭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故而他把“孝”列为三个能导致家庭祥和因素中的第一个。
  勤俭。勤与俭在曾氏家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他说:“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国也好,家也好,要想兴旺,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勤俭。勤劳成就事业创造财富,俭朴则能葆珍惜之心养清正之身。
  读书。在这方面曾氏最有见识之处在于不仅要子弟读八股文等应试书籍,更重要的是要读于身心事业有实际作用的书。而且,读书重在于行,若不能行,读亦无益。曾氏对诸弟说:“《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了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他教导诸弟,不要沉溺于科举之中,“此中误人终身多矣”。年过二十,若还总是围绕在揣摩考题上用功,将来必然悔恨不已,应该早早明白这个道理,“壹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
  睦邻。曾国藩祖父很注重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常说“人待人,无价宝”,即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是人生的无价之宝。曾氏也很看重这方面。他引用幕僚李榕之母的两句话“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来教育家人不要怠慢邻里乡亲。邻居之间有庆贺吊唁等事,曾家人不仅要送钱送物,还要亲自上门致意。


  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曾国藩抓得很紧。教子,在曾氏的家庭教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对儿子的教育与期盼,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做读书明理的君子。
  咸丰六年,已为湘军统帅的曾国藩认认真真地给时仅九岁的次子纪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那么,什么是君子呢?曾氏接着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意味勤劳俭朴,能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不怕劳苦,可以过好日子,也能过苦日子。这种人就是君子。君子是具有好品性的人,与财富、地位、权利无关。
  这就是说,曾氏不期盼子孙做大官,做出人头地者,他只希望子孙能通过读书明理这个途径做品性良好的人。
  第二,从小事做起。
  曾氏常对家人说:“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轻看了家庭中的日常琐事,这中间就包含着处事待人的绝大学问。家庭中大事不多,多的是小事。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便可以走出家门做大事。我们打开一部曾氏家书,迎面扑来的都是曾氏在告诉儿子从小事上做起:诚实,从不说假话做起;勤奋,从不睡懒觉做起;戒骄,从不讥笑人做起;戒奢,从不坐轿做起;端庄,从步伐稳重做起。一桩桩一件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总体境界就提高了。
  第三,世家子弟要有寒士之风。
  同治元年,他在给次子的信中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也一再嘱托在家的四弟管好子侄辈:“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
  曾氏所谓的寒,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指寒素,即破除子侄辈的特权优越感。儿子参加省城乡试,他告诫儿子,不可递条子、拜门子,不可暗通关节。家属由湖南去安庆,坐的是湘军战船,他吩咐家人不可张挂船上的帅字旗,沿途不要拜客,不要接受宴请;二是指贫寒,即在经济上与普通平民无异。他叮嘱家中不可买田,子女穿衣不能太光鲜。媳妇女儿都得亲自下厨,按时给他寄亲手做的小菜与布鞋。女儿出嫁,嫁妆不得超过二百两银子。儿子要亲自动手洒扫庭除,甚至锄草、拾粪这类事也可以做,并不丢脸。
  第四,不留财产给儿子。
  早在道光二十九年,曾氏初为大官时便对家人表示:“绝不留银钱与后人。”后来身为湘军统帅,曾氏再次申明他的态度:“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
  左宗棠也持这种观点,他说不仅不留钱财,连古籍字画也不留给子孙,曾氏称赞左的这些话是“见道之言”。
  “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曾氏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他要求家人做到的一切,自己都先做到了,而且做得最好,其本身就是一部最具说服力的教科书。(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作者唐浩明)

曾梦佳:理智传家谨言行,尽在细雨无声中

  几千年农耕文明,朴实的中国农民恪守着“耕读传家”的训育,进能读书入仕,退则耕田养家。我家世居闭塞的湘中双峰荷叶,数代祖辈如所有普通农民一样,半耕半读,既在田间辛勤劳作,收获每一个丰年,又不误子孙教育,将读书入仕的期盼一代代传下来。竹亭公(曾国藩父亲)有一副对联很能说明这种耕读传家的心理:“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普通农民的想法很简单,读书入仕于个人出人头地,于家族光耀门楣。竹亭公在此之上对子孙更寄托了为国承担重任的期盼,读书入仕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艰辛和责任。
  文正公(即曾国藩)果然不负父亲的期盼,历尽艰辛后封侯拜相,洞悉世事的他给儿孙留下读书明理、谨言慎行的家训。斗转星移、百年沧桑,文正公的诸多教诲并未代代相传,然而读书明理和谨言慎行的训育却如清泉流淌、沁入心中。家中虽再无出其右者,然外交家、数学家、教育家却出了不少,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也都是知书达理,于社会有用之人。
  成长的记忆里,长辈们很少讲述文正公的为人、治家之道,甚至连他的名字都很少提及。爷爷的小木楼里,书柜里塞满了书,印象深刻的是各种古典诗词歌赋类的书籍和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以及钟叔河先生编的《走向世界丛书》。糊满报纸的墙上贴着文正公的一副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这是富厚堂思云馆门外悬挂的对联,于无声处感染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回想起来,一副对联、一部全集、一套走向世界的小册子其实浓缩了文正公的一生和他对中国的影响,家教也许就是这样浸润到骨子里。家族中人大都是谨言慎行的谦谦君子:做事有原则、守规矩、负责任,言语时不妄议他人、不妄下结论、不妄加揣测;一大家子人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曾家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世俗生活中不逾矩、不争抢,重亲情、善友朋。这应该就是对“读书明理、谨言慎行”的诠释吧。
  斯人已去,故园犹在。白玉堂、富厚堂依然矗立在青山绿水间,屋前风摇荷举,屋后苍翠如盖。青砖灰瓦在阳光下朴实素雅,高敞的房间清凉舒适,墙面斑驳证实它曾历经沧桑。藏书楼的窗框后是主人智慧、冷静的目光,穿越荷塘、田野、山峦,投向远方……当荣耀逐渐退去,宅子里沉淀下书香的气息和代代相守的精神,家族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民盟盟员、曾国藩第六代孙女曾梦佳)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家的家规呀,那可真是“严不胜严”,不信,您就来看看!

  家规一:不许乱吃零食。

  个人意见:零食多好吃呀,再说了,小孩不都钟爱吃零食吗?

  反驳:零食有什么好吃的,根本就没营养,花的那些钱还不如买几个鸡蛋吃,多好!

  家规二:每人要打扫好各自的负责房间。

  个人意见:我天天给你们挣火锅(稿费),你们不但不心疼我,还这样折磨我,气煞我也!

  反驳:看你那样儿,肥头大耳的,还挺著一个啤酒肚,多难看,咱们这是为你好,想让你减减肥!真是的!

  家规三:不许乱买衣服。

  个人意见:女生不就钟爱买衣服吗?不向你们这些大老爷们,买不买衣服无所谓,我也钟爱臭美呀!

  反驳:照你这样做,家里给你买个一两年衣服就破产了,亏你还号称是“精打细算的老板娘”呢!

  家规四:每星期开一次家庭会议。

  作用:能够清楚的知道家庭成员这星期做了哪些好事,哪些坏事。出处:binzz,转载请保留。

  怎样样,看了我家的家规,你想不想也制定一个家规,快快行动吧!“儿子,该检查负责房间卫生了,快来!”不多说了,老妈又在叫我了,那就停笔吧,拜拜!

  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家最近出了一件趣事,可好笑了。

  那是上个星期六,表妹来我家玩,她一心想“主张大权”,为了让咱们这些“臣子”俯首撑成,她可谓用尽三十六记,这不,她又想出1条新花招来了。

  “大家听好,家庭大会此刻正式开始了!”表妹笨手笨脚的搬来1条凳子,又找来一把折扇,站在凳子上学着主持人的模样摇头晃脑地主持起这个名不副实的“家庭大会”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没有规矩,是没有出息的;一个家庭,没有家规,自然这个家也会乱成一锅粥,因此,作为梁家的后代——梁子佳,为了为梁家献一份绵薄之力,特立一份家规,家中几名成员务必得遵守。”

  妹妹清了清嗓子,从兜里掏出了一张纸,照着上方有板有眼地读起来“一:家莛成员在家﹙只有家庭成员时﹚务必讲普通话,违者罚洗碗一次。二:家庭成员在任何时候不准讲脏话,不准无故掉眼泪,不准乱发脾气,违者罚拖地一次。三:任何一间房都得持续整洁,如发现一间房不整洁,在24小时内务必清扫干净,违者罚搞三周卫生。四:任何一位成员在周日至周四务必在北京时刻22点之前睡觉,违者罚一周不得碰电脑。五:任何一位成员进屋时,务必将鞋子摆好,违者罚连续洗五次碗。六:任何一位看电视的时刻不能超过2小时,违者罚包三天全家的卫生。以上六条家规,请梁家的各位成员牢记在心,千万不好违反,而各个成员之间则要互相监督,绝不能相互包庇。”妹妹像放流水似得讲了一大堆,最后,她把手里的那张纸贴在门上方,又回到凳子上,高声宣布道:“本次家庭大会到此结束!”说罢便走下了凳子。

  其实咱们大家都明白,妹妹定的这几条家规,咱们倒还做的到,可就妹妹她本人,恐怕……果然不出咱们所料,就在妹妹宣布家规后的三分零二十八秒,妹妹克制不住自我,违反了家规的第1条。是这样的,妹妹在看电视时,母亲叫她回房写作业,她也没注意,就用咱们的地方话回了一句:“晓滴里,得一话九揍,莫喊里!”于是,“不幸”的妹妹便被自我给定的规矩给害了,只得老老实实地洗了一次碗,但是,她洗过的碗谁还敢用呀!之后,就在她被罚后的五分零三十四秒,她又违反了第二条家规。妹妹在看书时,因故事结尾不好,嘟囔了一句:“ *** 扫兴!”结果又将地拖了一回。紧之后……

  还没有一天,可怜的妹妹就被她自我定的家规给害惨了。你们说,这是不是件趣事呀?

  参考三:(一代宗师影评)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咱们家就有这样一些不成文的家规。

  第一、抽烟者罚。这1条家规是针对我父亲定的。要知道,我父亲平时最爱抽烟,一抽就一发不可收拾,一支接一支的,像烧火一样,一包烟眨眼工夫就没有了。家里常常被他熏得乌烟瘴气。我和母亲经常劝他少抽一些,烟抽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但是父亲总是说:“不碍事!”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定挽救父亲,帮忙他改邪归正。一天晚上,咱们刚吃完饭,就见父亲嘴里叼著一支烟,坐在沙发上吞云吐雾,那情景是何等的惬意。母亲见了很不高兴了。她生气地说:“饭刚刚才吃完,你就抽起烟来,像话不像话?”父亲却嬉皮笑脸地说:“夫人请息怒,我就抽这一支。”但是,没过多久,他又抽起来了,而且一支接一支,更加变本加厉。屋子里到处弥漫着呛人的烟味,熏得我和母亲不停地咳嗽。最后母亲最后忍耐不住了。她憋在肚子里的话就像按耐不住的火山口,喷了出来。母亲当即作出1条决定,说:“万安(我爸的名字),从今晚开始,你再也不能抽烟了。如若再抽,我就要对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父亲一听立即提出抗议,说:“我反对!”“反对无效!”我随声附和道。父亲一看没辙了,只好无条件地理解和绝对服从。

  第二、喝酒者赏。父亲见母亲不准他抽烟,心里闷得慌。一天到晚都打不起精神,整个人就像得了一场大病似的,终日“以泪洗面”。有一天,父亲对着母亲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我非得憋出病来不可!”母亲不吭声。于是父亲便找来酒发泄心中的愁闷。母亲见了又立即定了1条家规,说是如果遇上父亲喝酒,就赏给他一瓶,让父亲一醉方休。父亲听了吓得浑身发抖,他提起酒瓶,命也不好地溜出了家门,把酒送给了隔壁的方叔叔。

  第三、吃零食者“斩”。我有一个缺点,就是爱吃零食。要说我一天没饭吃能够,要是一天没零食吃,那就难过了。有一回,我缠着老妈给我五毛钱买包方便面解解馋,但是羊肉没有吃到,反而惹了一身骚。母亲当即对我说:“你以后如果还要吃零食的话,就‘斩立决’”!我一听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从此我再也不敢在母亲面前提起要买零食吃的事情。唉,唉,我此刻正对着刚立的家规发愁呢,唉我是命怎样那苦哇。

  你想知道家规是什么样是吗?家规是规则如下:1、看电视时刻不能超过1小时,2、领悟时刻要超过2小时,(在那里我就觉得不公平了,为什么领悟时刻要那么久,真烦。)3、吃吃饭时刻不能看电视……20、以上家规只对目前在上学的人有效。(凭什么这些家规只要我一个人知遵守,不公平,我反对,但是反对有什么用,他们都针对我,看来我只能认命了,唉……

  苦命的第一天,这天我一回到家,便开电视看了起来,还没看到几分钟爸妈就把我赶回房间领悟了,(真苦哇)我学了20多分钟就想出去玩,刚出房门母亲就把我赶回来了,(看来我组织一次大反功了,恩,加油。)这天,我一回到家,就对父亲母亲说:“为什么,这些家规只要我一个人遵遵守守,凭什么。”“就凭你是学生,你今年就要毕业了,你想考好就要遵守。”……(唉,你们那多张嘴,对我一张嘴,不公平。)看来我是没期望了,认命吧。我今年要发奋了,加油!

  我出生在一个家规比较严格的家庭。生活在这个家庭中,让我逐渐养成了做事认真、脚踏实地的好习惯。

  听爷爷讲,以前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太爷负责全家的大小事情。有一次,正因粗心,险些误了大事。于是,太爷就把“做事认真、脚踏实地”整天记在心头,挂在嘴上。

  我爷爷小时候正因家境不好,没上过几天学。但爷爷说,他上学的时候,每次都考试成绩都很好,从不马虎,作业工工整整,就连练习本都不乱涂乱画。此刻的爷爷还是这样,他总是把事情安排得有条有理,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记得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爷爷亲手做的,那一针一线,排列得整整齐齐,就像她小时候的作业一样。爷爷就是这样一个做事认真的人。

  我的母亲从事会计工作,母亲总是对我说,做事情就像账本,点错一个小数点就会一差千里。母亲在民政部门工作,每一天都忙忙碌碌,帮忙那些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放暑假,我和母亲一齐去上班。我发现母亲把每一个需要帮忙的人都详细地做了登记,办完一个,归档一个。母亲的档案柜也个性整洁。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感受着别人对母亲尊重的眼神,我也觉得母亲之因此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先进个人”是母亲做事认认真真、脚踏实地的结果。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做事要认认真真、有条有理,不许有半点马虎。记得我三岁那年,虽然我是在母亲的叮嘱中长大,但我还是做事马马虎虎。有一天,母亲给我烹面条,母亲刚将开水放入锅里,我看母亲转身去拿火柴,我就想抽几根面条先下在锅里。结果,我弄翻了马勺。一锅的热水全洒在了我的身上。当时那个疼呀,真是没办法形容!至今,我的脖子上还留有一个瘢痕。妈说,那就是对我做事毛毛糙糙的惩罚!我知道,其实母亲这么说,她的心里必须也很疼。但不管怎样,每次触及这个瘢痕,我都能记起母亲的话。

  如今,我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我也深刻体会到了这条家规的重要好处。记得那是一次期中考试,我又犯了马马虎虎的坏毛病,三下五除二的就做完,也没检查就交了卷,结果我才考了九十分。看看那些不该错的题,我真后悔。母亲总是说,没交卷之前,你才是试卷的主人。从这以后,我真的明白了,做事真的需要有认真的态度,必须要脚踏实地。我要从点滴做起,从我的每一次作业做起,祖国的未来还等著咱们去建设,我必须要发扬我家做事要认真、脚踏实地的家规、家训,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我的力量!

  我家的家规作文300字(坚持不懈)

  我的家里不仅仅有和睦,也有家规。家规就是:1。家里不准出现脏话。2。干什么事不好挑皮捡瘦。3。18岁以下的小孩每周只有3小时的电脑(没别的,就是我。)。4。不许和家长顶嘴(哎呀,我想顶嘴就那么难?)。5。长辈让孩子做的事务必完成(除了我哥,我这个清华哥哥可真有权利啊……)。6。不得用母亲的网银卡(我连密码都不知道怎样用啊?)。也就是这些严厉的家规,才建成这个完美的家啊!什么事都有两面性,只但是人不一样而已!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耿飚:严家规孕育好作风(图文)

       耿飚,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曾任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耿飚将军出生在醴陵市黄獭嘴镇龙形坳村的云霄山下,由于家里穷,幼小的耿飚随父母借住在祠堂12年。祠堂里竖立着石碑雕刻的族规祖训是耿飚每天的必修课,“重孝行、尽第道……在养廉、贵知耻……务正业、慎交友、戒奢靡、崇节俭……”族规26句,78字,在耿飚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长大成人后的思想作风产生重要影响。

      战场上,耿飚骁勇善战,无所畏惧。后来当上党、国家和人民军队领导人,他更是务实严谨、敢讲真话,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虽然身居高位,但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据耿飚的儿子耿志远回忆,当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分配到光电所工作,父亲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外事委主任,当时,该委员会急需人才。他觉得自己有文凭、又年轻,想调到外委会工作。哪知,父亲不容坚决不同意。

       “你介绍的两个同学毕业于清华,经面试,有真才实学,工作能力也很强,所以我们才同意调进。至于你,不同意调的原因并不是你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父子俩在一个单位不适合,影响不好。”  

     1990年底,耿飚专门给儿子耿志远写了一封亲笔信,告诫儿子不准经商谋私,“ 知道你身体很好,又有工作可做,我和你妈妈都很高兴……你本来就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今后也不要和那些明堂搞得太近……国内现在形势大好,对许多的腐败现象大加惩治,秩序好多了……成为中流砥柱,叫人说炎黄子孙行!”

      耿飚的大女儿耿莹回忆说:“爸爸说小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他长着长着,有的时候出了小枝杈,你就给他掰掉,它就会往上长。你要是把它下面的枝枝杈杈都修掉了,它会一直追着太阳长,直到最后成材。”

1979年,习近平从清华大学学成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军委办公厅,担任当时的国防部长、政治局委员耿飚的秘书。那三年是他开眼界、长本领的关键三年。他睿智、聪明,务实好学、性格非常坚韧,受耿飚的影响,他做事高效,疾恶如仇。他们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2000年耿飚去世时,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和耿飚的儿子耿志远一起捡起耿飚的骨灰,装入骨灰盒。如今,每逢新年,习近平都会送贺年片给耿飚的夫人赵兰香老人,并写上“身体健康”等祝福语。   

耿飚1991年重返战斗过的陇东某县。晚饭后,突然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诉说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耿飚深为痛心。于是他召集省地县的干部讲了一件往事,提了一个问题——50年前,他任副旅长的129师385旅就驻扎在这里。一个战士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旅里决定枪毙他。老百姓“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跪下为这个战士求情。耿飚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起来,最后,耿飚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故事说完了,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耿飚一问惊人,全场鸦雀无声……      这就是“耿飚之问”,此问振聋发聩。那么耿飚之问该怎样回答?其实,历史早已为我们做了解答。延安时期,陇东群众之所以为战士求情,是因为他们认为“共产党都是好人”。新时期,共产党人只有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用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都是好人”,才能赢得群众的真情,才能回答好“耿飚之问”。

耿飚将军童年居住的耿传公祠修缮一新。采用湘东地区典型的庭园式布局,融入南方明清时期建筑的文化理念,设计巧妙,规模宏大,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建筑精美,是醴陵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其中布置了“将军外交家的风采——耿飚生平业绩陈列”、“耿飚故居复原陈列”、“耿传公祠文化陈列”和“留住乡村的记忆——醴陵农耕实物展”四大展区,是个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休闲旅游之地。

       岳汝高速枫林出口下高速,往左上醴官公路经枫林镇集镇,全程9公里到耿传公祠。(醴陵市纪委宣传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五六岁的孩子家规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