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送礼的风俗老人睡竹床的风俗

佤族的传统服饰以西盟地区最为典型。男子多穿黑、青布无领短上衣,下穿大脚裤。女子多上穿贯头、V形领无袖紧身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筒裙。多披发,以银箍或竹藤圈勒额束发,耳戴银环,颈戴银项圈或料珠项链。
发箍是佤族妇女最具特色的头饰。它呈半月形,中间宽,两头窄,长约30多厘米。中间宽约10厘米左右。多用银片或铝片制成。佤族妇女一般都留长发,但又不梳辫子,头发多披肩洒向脸颊两侧及肩背。用发箍从前额到脑后把头发拢住,这样即可保证头发不散落眼前影响视线,又显得美观大方,使用起来还极为简单方便。这种发箍,在我国各民族中只有佤族使用,所以,它已成为识别佤族的最简单明了的标志之一。
佤族妇女传统服饰的另一个鲜明标志,是颈、臂、腰、腿上都戴数个、数十个竹篾圈或藤圈。未成年女子,每增加一岁即加一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 ”之说。这种特征,是佤族竹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佤族自古以来就繁衍生息于云南西南部气候温暖、翠竹成林的阿佤山区。他们住的是竹楼,吃的是竹笋,用的是竹碗筷、竹勺,坐的是竹凳,睡的是竹床。竹,在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现在服饰习俗上,便是用竹篾做成大大小小的圈圈,饰挂于身体各部位。
佤族的婚姻,大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缔结的。结婚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多男大女小。但青年男女从十五六岁便可开始参加谈情说爱的社交娱乐活动。这种恋爱活动,俗称“串姑娘”。“串姑娘”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在此活动中,男子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佤族人喜饮酒、嚼槟榔。嚼槟榔使许多人染成黑齿赤唇,以此为美。饮酒的酒具多用竹筒,凡节庆、婚丧、待客、议事时,都要按传统礼仪敬酒,因而有“无酒不成礼”之说。佤族待客敬酒习俗多样。其一是敬酒主人首先自饮一口,以打消客人的各种戒意,然后依次递给客人饮。 敬给客人的酒,客人一定要喝,而且要尽力喝干,以表示心地坦诚,否则被认为对主人不敬;另一形式是主客均蹲在地上,主人用右手把酒递给客人,客人用右手接过后先倒在地上一点或右手把酒弹在地上一点,意为敬祖。然后主人和客人一起喝干。佤族民间有不知心,不善良者不敬酒的习惯。
每逢儿子出门,客人离去,主人还要打“送亲礼”。即给亲人或客人敬酒,届时主人用葫芦(盛酒器)盛满酒,先喝一口,然后送到客人或远离的亲人嘴边,客人需要喝到葫芦见底,以表示亲情、友谊永远不忘。 佤族男女普遍皆纹身,男子多在颈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绘刺花鸟、牛虎图案,妇女则在颈下、胳臂和腿上绘刺各种形状的花草。
佤族有以下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忌讳送给少女装饰品;忌讳客人在家里坐妇女坐的鼓墩或数钞票;若门前放一木杆,说明家里有病人,忌外人进入。
过去,佤族笃信原始宗教,每年都要照例举行多次大型的“祭鬼”仪式。于是木鼓就成了一种独特的祭祀工具。木鼓,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每个村寨都有一至数个。它是用6根柱子、3根横梁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没有墙壁的小棚子。木鼓房虽然面积不大,结构简单,但由于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当神圣,具有其他民族庙宇的功能与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20余天。抠凿完成之日,要立即敲响,向全寨报喜,并举行新木鼓安放仪式。晚上,全寨人齐聚木鼓房周围,再次欢歌共舞,庆祝新木鼓的顺利制成。至此,整个“拉木鼓”祭祀活动方告结束。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昭通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十分可观且前景广阔,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昭通享有“鸡鸣三省”、“小昆明”之称,虽然自秦开“五尺道”,东汉设置朱提郡以来,就是著名的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并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美誉。昭通因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昭通独具特色的风景旅游资源:?昭通市的自然旅游类型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溶洞、瀑布群为主。它们分别是永善县的三江口自然保护区,彝良和威信两县交界处的海子坪自然保护区,巧家县中部的药山自然保护区,昭阳区北闸乡的大龙洞自然保护区,水富县境内的铜锣坝自然保护区,昭阳区大山包乡的国家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天星国家级森林公园。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昭通市自然资源和自然风光的保护,促进生态、科研、生产、文教及今后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溶洞 ????昭通市绝大部分属石炭岩地层,地下水蕴藏量较大,溶洞众多。可供开发旅游的溶洞据不完全统计有巧家县荞麦地的仙水洞、铝厂的溶洞、小河乡竹山仙人洞;昭阳区炎山的冷风洞、盐津县县城溶洞、牛寨溶洞;大关县的青龙洞溶洞群;镇雄县的热水洞、中村溶洞、母享仙人洞;威信县的麟凤天台山溶洞;鲁甸县梭山乡的黑石溶洞等。这些溶洞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各具特色。市内各县都有溶洞,而且很多溶洞传说神奇,有待探明、开发为旅游区。;;;?瀑布 昭通复杂的地形,落差的悬殊,丰富的水流,形成了昭通市众多风格各异、景观不同的瀑布。如:炎山的漂泊水、大关标水岩、彝良洛泽河瀑布、盐津关河边的瀑布、铜锣坝区大瀑布等,这些瀑布有的落差大,气势雄伟,有的水面窄,涓涓而来如珠帘、似长绸,且周围均有美丽的山川、河流与之配套,极富开发价值。其中,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黄连河风景区是一个兼容山、水、石、洞、树的综合性大型风景名胜地。距昭阳区仅44公里。以自然景观、珍稀植物为主要旅游对象。其景点有:滩头竹影、高桥石谷、一线天、飞花瀑、老空湾云海、小标水岩、大标水岩、青龙洞溶洞群、石林。黄连河??景区已得到初步开发,内部管理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但在宣传力度上还不够,使得风景秀丽的资源利用方面还未达到应有的规模。;;;?;盐津县豆沙关的唐袁滋摩崖题记 全市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0件:如昭通人牙齿化石;出土于昭通市甘河村白泥井的建初元年双耳铜洗;张希鲁先生捐赠的建初八年双耳铜洗;永建五年双辅首铜洗;孟琴子母铜印;巫师陶俑等等。?国家二级文物279件:如巧家县城小东门出土的双耳陶罐;张希鲁先生征集并捐赠的永元八年双耳铜洗;阳嘉二年铜洗;昭通市得马寨崖墓出土的带盖提梁铜壶;骑鹿铜佣(昭通市守望乡甘河白泥井梁子采集);舞蹈人物画像砖(昭通市博禄乡出土); ;放牧画像砖(昭通市博禄乡永乐“梁堆”出土,陈本明同志收集,捐赠);驮羽人宝瓶青铜朱雀(大关县悦乐乡汉坪出土);天王镇小鬼铜像(绥江县公安局、人民法院审理文物案件获得)等等。国家三级文物425件。其中:新石器文物14件,商周文物时期文物22件,东周时期8件,春秋战国151件,西汉时期23件,东汉时期128件,魏晋时期1件,明代23件,清代75件,民国时期4件。这些文物古迹之中不乏稀世珍宝。;昭通人牙齿化石 近现代以来,昭通人才荟萃,英雄辈出。这块神奇的土地养育了一大批英才。辛亥革命时期曾担任陆军总长、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总长的张开儒;抗日名将、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大革命时期曾担任中国湖北省及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平楷;原国民党六十军中将军长、辽沈战役中率部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的曾泽生;为云南和平解放作出贡献的爱国将领、原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卢汉。1946年在东北率部起义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就任昆明市长的潘朔端将军等等。红军长征途中,中央红军曾于1935年2月在威信县扎西镇召开了继“遵义会议”之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旧址”。昭通市昭阳区内保留着的龙家祠堂、卢家祠堂等。;辛亥革命时期曾担任陆军总长、孙中山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总长的张开儒 龙氏家祠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祠堂坐南向北,由祠堂、宅院、碉楼组成。主体部分包括正殿、过厅、厢房、耳房、影壁等,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两个大天井,四角有四个漏角天井。如加上周围的空地部分,整体占地面积26.23亩。祠堂建筑群坐南向北,由前院、中院和后院组成。前院由照壁、东西大门和东西厢房组成,其中前院的正前方为三叠水式一字影壁,影壁两端与祠堂的东西大门相连接,东西大门属典型的欧式门楼,门额上分别书有“源远”“流长”。 中院由过厅、东西厢房和东西跨院组成,其中过厅为单檐硬山琉璃顶,明间前檐下悬云南民

傣族的服饰色彩个性鲜明,

绘,个性漂亮。衣服上面绘画上孔雀或是一些紫藤萝等一些

花,比较高级的用存手工绣,这种工艺已经比较少见了,价

格也比较贵!就像早期傣族的斜挎包都是厚厚的布线,手工

制出来的,做工个性精致,耐用,上面的画案是一针一针绣

出来的,如果此刻还能保存这种工艺的话,就应也会像阿拉

伯地区的挂毯一样闻名于世了吧!傣家妇女穿筒裙,上着窄

袖短衫,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

却又长又窄。质地柔软轻盈、色泽鲜艳大方,适于表现女子

的体态,十分秀丽。傣家的筒裙不是所有人都会穿的,最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人送礼的风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