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小时候救的是谁是怎么救小朋友的?

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好友司马光“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嗜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那这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是就说司马光正直诚信忠义两全,况且是天生如此。此外,司马光少年时期就很老成,从来不说不做与身份不符合的事情,且将学习看作与吃饭一样重要,对于金银财宝,则看得非常淡薄。

作为宋朝文学大家,相信苏轼说的话还是有些道理的。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此不同寻常的司马光,到底有着怎样的成就?那个令他流芳千古的“砸缸救人”,又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司马光生于北宋仁宗时期,在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高中进士甲等,并从此踏入仕途。司马光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为北宋当之无愧的官场活化石。

司马光为人非常孝顺,在父亲在被调往杭州任职后,为了能常在父母膝下尽孝,他毅然决然地自贬一级前往苏州(杭州隔壁)担任通判。一年后司马光的母亲病逝,为了能在母亲坟前守孝,司马光又毅然辞官回家,丝毫不顾上司的挽留。

但令人遗憾的是,司马光刚刚为母亲守孝完毕,他的父亲就又因病去世,于是乎司马光又不得不为父亲守孝三年。在这长达六年的守孝期内,司马光游历于民间大众,深刻地意识到了百姓的需求,从而为他后来的官宦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的司马光先后被调往京城任职,又先后被调往地方任职,可以说在短短的十余年里,司马光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整个北宋。但幸运的是,每次的调动都意味着升迁,并且在此期间司马光还和宋仁宗以及宋英宗等有了不错的交往,为他以后与王安石变法针锋相对埋下了伏笔。

司马光去世后被累封为温国公,太子太师,并赐谥号文正,配享宋哲宗庙廷,可以说是做到了宋朝时期文人所能做到的巅峰。但除此之外,司马光还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一书。

根据《宋史》以及《四库全书》记载,司马光少年时期曾和几个玩伴在后院玩耍,而司马光因为老家在北方,所以家中有蓄水的习惯。

而当时蓄水的工具则是一个巨大的缸(也称翁)。因为这个缸的旁边有座假山,所以一个玩伴就爬上假山向众人喊话,但没料想一个不留神直接掉了进去。

听着缸内玩伴的大声呼叫,其他孩子都是不知所措,唯有司马光淡定异常。他巡视四周,发现没有东西可以用来救援,于是跑到假山边上搬起一块沉重的石头。

在所有玩伴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司马光用力地将石头砸向大缸,随着一声巨响,缸破了,人也出来了。而等到家中长辈赶来时,看到的只是破碎的大缸以及惊魂未定的小孩儿。

司马光砸缸在《宋史》当中其实只有寥寥数笔,因而不可能做到让我们家喻户晓。而真正完成这个成就的,其实是当时流行的民间小说及各式各样的戏曲或小人书。而这个故事之所以被记载在正史当中,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在当时太流行了吧!

自古以来,关于被司马光救下的这个小孩的身份,各个级别的历史学家都是各抒己见毫不让步。其中最被大众所接受的,是一个叫上官尚光的人。

相信大家都很好奇,那就是为什么历史老师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丝毫没有提及这个叫上官尚光的人呢?

其实原因是这样的。前不久,河南信阳的一户人家曝光了自己家的家谱,根据家谱记载,他们家祖上有一位宰相,而这个宰相就是被司马光救下的上官尚光。

可问题在于,尽管这户人家言之凿凿,而且有家谱为证。但其他史学家翻阅整个北宋时期的所有史料,都没能找到关于上官尚光的存在。

按说堂堂宰相,史料不可能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所以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个上官家族在说谎。说到这里,笔者有些话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其实这个所谓的司马光砸缸是不是真的,并没有什么好争论的,就跟流传甚广的孔融让梨一般。我们现代之所以推崇这种故事,是因为我们想要通过这些故事来向后代表达一种精神,表达一种面对困难要冷静,面对利益要思考的精神。至于故事本身,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去纠结。

最后,这个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老师之所以不说这个被救的小孩是谁,除了老师可能也不太清楚怕误人子弟之外,更多的恐怕也是觉得,说与不说都是一样,没有任何意义,毕竟我们在乎是这个故事,而非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是谁。

小白求学记 给你最好的教育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司马光砸缸》讲述司马光用大石砸破水缸救出掉在大水缸里同伴的故事,出自于《宋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现出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果断、勇敢的品格。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光不同于其他小朋友的思维,他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会在最短的时间中想到最优的答案,这就启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讲究多元化,不要单一。

自古以来,有人年少成名,也有人大气晚成,更厉害的是,有人在孩童时代,就已经家喻户晓,比如曹操的儿子曹冲五岁就懂得物理知识,并且利用它来称大象,就连人才济济的曹操身边都没有人解决的难题,却被一个五岁的小孩子给解决了,不得不说他是个神通啊。

历史上诸如此类的神童很多,他们有着不同的惊人表现,司马光就是其中一个。在中国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司马光光砸缸。故事说的是北宋文学家司马光小时候和伙伴们在后院玩耍时,一个小伙伴不慎掉入了有水的深缸当中,在别的小伙伴慌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他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水缸,成功的救出了小伙伴。从此司马光一砸成名,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口口相传至今。

可是关于司马光救出的小孩儿是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也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关注的是故事的主角,司马光的英勇事迹。

实际上,被救出的小孩还真被历史记载了下来,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名字叫做上官尚光,他和司马光从小玩到大。你看,他和司马光都是复姓,名字中都带有一个“光”字,这就是传说中的缘分啊。同时,上官尚光自小聪慧、家境很富有,上官家是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上官尚光绝对是个如假包换的富二代。不过救了上官尚光的司马光也不简单,据宋史记载,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光山县令,因此,砸缸这件事其实就是一个官二代和一个富二代之间的有趣碰撞。上官家族不但有钱,还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他们听说司马光救了上官尚光的事情之后,当时就拿出好酒好肉,热情的款待司马光,吃的司马光几乎是扶着墙回的家。

渐渐的司马光和上官尚光都长大成人,司马光刻苦读书考取了功名,而上官尚光虽然多次参加科举,但最终只考取了一个举人。科举之路不顺利,上官尚光也不愿久居人下,他好好的规划了一下自己的未来,心想自己还是做生意比较合适,于是上官尚光正式放弃了仕途,回家乡闷头赚钱去了。

要说上官尚光毕竟是豪门之后,做起生意来也真是顺风顺水,他自主创业的第一份职业就是进军教育界。这个时候,上官尚光当初考取的举人头衔派上了用场,擅长形象包装的上官尚光靠着中过举人这个巨大的光环,成为了当地的优秀教育家,不少学生家长慕名而来,争先恐后的想让自己家的孩子进入上官尚光创办的学堂。至于这些学生们后来考的好不好,那都是后话了。还有,上官尚光后来是否开过连锁店,也是后话了。

上官尚光的教育工作开展的十分成功,腰包也鼓了起来。上官尚光一直很感激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现在他手里有了钱,想着要用这钱来报恩,当时司马光已经位高权重了,上官尚光发现自己似乎也帮不上什么忙。即便如此,上官尚光觉的他也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于是上官尚光自费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感恩亭,用来纪念司马的救命之恩,后来上官尚光觉得救命之恩应该永远被铭记,光是修个亭子实在不够,所以上官尚光将司马光砸缸救自己这件事情记载到了他的族谱里面,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够记住司马光。

这个做法果然有用,直到千年后的今天,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依旧流传着司马光和上官尚光之间的故事,住在光山县的上官后裔说,在他们现存的家谱当中确实记载着这一件事,上官家族的后人也一直铭记着这个故事。不得不说,上官尚光也是一位知恩能报的有心之人啊!

“我是历史领域作者,热爱中国历史文化,欢迎和我交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光小时候救的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