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超生被遗弃女孩代外人能从计生办抱出来孩子?

4家村镇银行同时更换领导层

储户称度小满原存款产品变理财

7月4日晚,河南四家出现“取款难”的村镇银行,包括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均公告称,近日召开了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董事长、监事长,通过了高级管理人员名单。

与此同时,据第一财经消息,7月4日晚间,河南村镇银行多位储户表示,原本在度小满上存入的存款项目,在平台已经被改为“理财产品”。

据第一财经报道,多位非河南本地的储户表示,在购买河南村镇银行定期存款的过程中,包括度小满、京东金融、陆金所、微信公众号等第三方平台扮演了重要角色。数家河南村镇银行登记表中给出的选项除四家自营渠道外,还包括口袋银行、滨海国金所、小米金融、携程金融、度小满、oppo钱包、vivo钱包等30多家第三方渠道,渠道上的存款产品利率在5%上下浮动。

一位银行机构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分析称,目前需要先厘清的一个重点是,这些储户存款定性为“存款”还是“理财产品”。如果将这些资金定性为“理财产品”,银行方面需要举证证明,例如理财产品的风险测评与风险警示等。

4月18日和19日,河南4家、安徽2家村镇银行先后称系统维护,暂停电子账户提现功能,储户们存在这几家村镇银行里的钱无法取出。截至目前,线上系统仍未恢复。

6月18日,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禹州新民生等村镇银行线上交易系统被河南新财富集团操控和利用的犯罪事实已初步查明,相关资金情况正在排查。

7月1日,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鉴于河南省禹州新民生等4家村镇银行案件侦办取得重大进展,有关部门正在甄别信息,研究制定处置方案。提醒相关客户通过线上程序抓紧登记,如实登记。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将钱存进大银行还是小银行,对储户尤其是小储户来说几乎没有区别, 但上述事件对中小银行的信用造成误伤,可能需要四五年时间来修复。

桂林通报超生孩子被调剂

已成立调查组,多人被停职

7月5日,据广西桂林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消息称,全州县卫生健康局不当处理信访事项引发关注,事情发生后,桂林市委市政府派出由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到全州县进行调查。据初步调查情况,责成全州县对漠视群众诉求、行政不作为的县卫健局局长和分管副局长等相关人员停职检查。工作组将深入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切实维护信访人合法权益。

当日,一份落款为全州县卫生健康局的《全州县卫生健康局关于唐某某、邓某某信访事项不予受理告知书》在网上流传。告知书中提到,根据20世纪90年代全区计划生育工作严峻形势,严格执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对违反计生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行超生的子女中选择一个进行社会调剂。“经核实,你们超生的孩子(属第七孩)是由全县统一抱走进行社会调剂,不存在拐卖儿童的行为”。

随后,网上出现一份落款为全州县公安局的《全州县公安局转交信访事项告知书》中提到,关于2022年6月21日收到邓某某向桂林市政法委提出“要求对全州县安和乡原副乡长黄某某、原计生站站长高某某等人涉嫌拐卖儿童罪一案立案侦查”的事项,信访部门已登记,并依例转全州县公安局安和派出所办理。

网上流传的《信访事项不予受理告知书》。

据天目新闻报道,桂林市卫健委人口家庭科的邓科长对此事回应称:“在上世纪80年代确实是有过这个政策,由当时的桂林地区下发。因为年代久远,现在正在查阅档案找具体的政策内容。”

公开资料显示,全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地处湘江上游,总人口84.5万,是桂林市行政区规划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早在2014年,《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被“调剂”了23年的人生》中提到,“这种把交不起罚款的超生家庭的孩子交给单身人士领养的做法,被称为‘调剂’,在23年前的达州是一种处理超生婴儿的举措。”

另外,财新杂志的报道《邵氏“弃儿”》也提到,“2002年至2005年间,以计生部门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为由、强行抱走婴幼儿的行为,在湖南省隆回县高平镇达到高潮。多年后,因部分家长锲而不舍的寻亲,类似事件浮出水面,乃至波及美国、荷兰等国。”

有律师分析指出,即使按照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关部门也只能只对超生者进行行政处罚,具体为罚款等措施,相关政府部门也无权将孩子抱走进行所谓的“社会调剂”。不过,该事件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20多年,而滥用职权罪的追诉时效期限最高为10年,这可能面临超过追诉时效期限而无法追诉的现实问题,具体如何处理,还需依据调查结果。

茅台招聘,人均年薪13万

入职体测要跑进4分30秒

7月4日,贵州茅台官网发布两则线上招聘显示,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义兴酒业分公司公开招聘80名管理、生产人员,以及793名工人,此次招聘人均薪酬待遇税前约13万元/年(岗位绩效工资+七险二金),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聘中有体能测试项目。

公告显示,各岗位分别按笔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按计划招聘人数与参加体能测试人数1:1.2的比例确定入围体能测试人员,体能测试项目为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成绩4分30秒及以内合格。

截至7月5日中午,上述招聘信息总浏览量已超过5.4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4月15日,贵州茅台已开展第一波招聘。当时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和义兴酒业分公司以及茅台集团下属11家公司公开招聘2022年度高校应届毕业生合计975人。

早在去年5月贵州茅台招聘公告中,公司就对应聘者有体测要求。针对应聘者体测的要求,茅台还专门作出回应称,主要因为工作是体力劳动。

2022年,贵州茅台正加速产能扩张。在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公司曾透露2022年经营目标:营业总收入较上年度增长15%左右,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9.69亿元。

从近三年的财报看,贵州茅台员工总数呈现增长态势。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贵州茅台员工数量分别为27005名、29031名和29971名;人均薪酬为29.76万元、30.1万元和36.53万元。

从业绩来看,2021年,贵州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1094.64亿元,同比增长11.71%。其中,系列酒收入突破百亿,增长26.06%至125.95亿元,较2019年(18.14%)、2020年(4.71%)的增速有了明显改善。

光大银行原副行长被开除党籍

被指提前筑巢、逃逸式辞职

7月4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消息,在接受调查半年后,光大银行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华宇被开除党籍。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截图。

经查,张华宇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利用职权违规安排儿子、女婿、弟弟等亲属及关系人子女数十人到光大系统工作,为多人在职务晋升、工作调动等方面谋取利益,损害光大系统政治生态等。

资料显示,2018年8月,在光大银行担任副行长长达11年后,张华宇递交了辞呈。今年1月4日,中纪委网站披露,张华宇因涉嫌严重违法正接受监察调查。彼时距离他从光大银行辞职已超三年。

值得关注的是,张华宇辞职时,距离其正式到龄退休仅差一个月。中纪委网站对张华宇违纪违法问题的通报措辞严厉,称张华宇在职时为有关企业谋取利益,退休前夕辞职,辞职后在与原任职务有业务关联的企业领高薪,是“提前筑巢”“逃逸式辞职”腐败的典型,是权力与资本相互勾连、疯狂逐利的典型,亦是由风及腐、风腐一体、甘于被围猎的典型。

此外,张华宇离开光大银行后,曾在3家金融机构就职,分别为中国金融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同方国信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同方国信为重庆信托大股东,持股比例约66.99%。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光大集团持续反腐,其中,光大银行有多名高管落马,包括光大银行原党委副书记、副行长张华宇,光大银行南宁分行前党委书记、行长周江涛,光大银行总行信息科技部业务经理陈玉河,光大银行呼和浩特分行前行长张翎等。此外,光大证券也在今年4月经历了一场人事地震,包括董事长在内的六名高管均被问责;更早之前的2021年11月17日,该机构债务融资总部总经理、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杜雄飞也被查。

财报显示,光大银行2021年营业收入1527.51亿元,同比增长7.14%,光大证券2021年营业收入167.07亿元,同比增长5.3%。拉长至近三年数据来看,营收增速均大幅度放缓,前者2019年增速为20.47%,后者2019年增速为30.41%。

蔚来汽车疑似失控撞向人群

警方回应:正在调查处理中

7月4日,据界面新闻消息,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门口一辆电动汽车突然失控,追尾一辆轿车后,撞向人群。当日晚间,漯河交警发布警情通报称,此次交通事故系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6人受伤,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5人无生命危险。

从网传视频可以看出,失事的汽车为白色蔚来汽车,车辆损毁严重。事发地位于医院南门,人群较为聚集。附近商家向媒体表示,医院南门所在的漓江路一直车辆拥堵,来往行人较多。

经警方初步调查,肇事司机杜某在驾驶小型客车去市中心医院看望病人途中,因操作不当,车辆突然加速追尾前方车辆,引发交通事故。肇事司机杜某已被警方控制。另据一名漯河市开发区交管巡防大队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事故正在调查处理当中,具体案情不方便透露。”

蔚来汽车回应称,目前正在等待进一步调查结果,后续将持续保持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蔚来汽车近期第二次出现意外。6月22日17时20分左右,一辆蔚来测试车辆从上海创新港停车楼三层坠落,造成两名数字座舱测试人员罹难。对此,蔚来汽车公告称,根据对现场情况的分析可以初步确认,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

此外,蔚来还曾因智能辅助系统出现故障导致交通事故。2021年8月14日,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年仅31岁。

事故频发之下,蔚来的业绩表现也引人注意。蔚来汽车2022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运营亏损为21.887亿元,较2021年第一季度扩大639.7%。

交付量方面,2022年5月蔚来汽车交付量仅7024辆,跌出前五,而小鹏、哪吒、理想和零跑汽车单月汽车交付量均超过1万辆,比亚迪交付量更是超过5万辆。

(本文由无冕财经综合自券商中国、界面新闻、华夏时报、IT之家、面包财经、第一财经、棱镜、法度Law、南方都市报、天目新闻、中国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等报道。)

提示:39年前的今天,1982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不能生三胎。中央将计划生育做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提起计划生育,这是上世纪70年代,人们常挂在口头的一句顺口溜。

到了1980年,“只生一个好”的口号已响彻大街小巷。

计划生育口号就像晴雨表,反映着人口政策的变化。当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时,前面也走过了一段曲折起伏的路。

而著名人口经济学专家田雪原,就是见证人之一。

毛泽东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

1979年8月5日,《光明日报》以近整版篇幅,发表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田雪原的一篇文章———《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

这,还得从马寅初的那篇《新人口论》说起。

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安定、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我国迎来了第一波人口过快增长时期。1953年的《农业发展纲要》首次写入了计划生育内容,计划生育开始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1957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

马寅初提出,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如果不加控制任其盲目增长,势必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因此,他主张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但是以马寅初为代表的关于控制人口的主张,遭到围攻和批判。《新人口论》被批为“仇视劳动人民”、“利用人口问题向党、向人民进攻”。

再加上从1959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出生率急剧下降,1960年首次出现了不正常的人口负增长,计划生育被搁置。

这样的结果是,1962到1973年,中国经历了又一轮生育高峰,总出生人口达3.2亿。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一九七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

虽然如此,人口研究仍是长期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

“人口理论的拨乱反正必须首先面对这一桩公案,推倒一切不实之词,为新人口论平反”,3月10日,田雪原说,在这种情形下,1979年8月5日,他的一篇文章———《为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翻案》刊登在《光明日报》上。

以此为契机,田雪原接连在《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批驳了人口越多越好的“人手论”,“人口不断迅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等的禁锢和教条,对当时人口理论的拨乱反正起到了推动作用。

控制人口要实行计划生育,而如何计划,这是个问题。

早在1970年,周恩来就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而其中,计划生几个最合适,才是政策的核心。

两年后的8月21日,卫生部在向国务院写的《计划生育工作调查报告》中,将城市的生育控制经验总结为“晚、稀、少”。所谓“晚”,指男女双方在25岁以后结婚;“稀”,指婚后生育间隔长一些;“少”,指一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

不过,“中国的人口增长像一辆已经开起来的汽车,有很大惯性,靠它自己慢慢停下,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田雪原说。

7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已近10亿,人们普遍感受到“人多了”。

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国家在1978年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量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政策,表明要进一步严格控制人口的态度。

同年3月,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入宪法,在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其中的措辞是“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一年后的12月中旬,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会议。时任副总理的陈慕华在会议上提出:“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孩子,是我们计划生育工作的着重点转移。过去我们说,‘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现在提出来‘最好一个’,后面那个‘最多两个’没有了。这是我国目前人口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要求……”

当时,任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的宋健,也在那一时期开始关注中国人口控制的问题。他和同事在世界上首次应用控制理论来探索人口控制问题,寻找中国人口控制问题的“关键”。

最终,他们计算出,如果平均每对夫妇只生2.14个孩子,使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相对平衡,中国人口总量将保持不变。

随后,宋健与田雪原等人合作,进行人口预测。

这一预测结果被国务院主管领导送到了中央政治局,立即引起了中央重视。

开会研究“只生一个”行不行

1980年3月,北京依然春寒料峭。

中南海西楼会议室里,关乎全中国每一个家庭的会议正在召开。

在中央看到田雪原等人的人口预测后,中央书记处就委托中办,于1980年3月至5月,连续召开了5次人口座谈会。

“中央在人口问题这个重大决策前多方听取意见,尊重科学、民主的力度是空前的”。田雪原记得,那天参加中南海的第一次会议的人员,有计委、公安部、民政部、卫生部等相关部委的领导,以及十几位专家学者。

中央领导要求,计划生育要快一点见成效。所以会议上,大家集中讨论的问题是:只生一个孩子,到底可行不可行。

会上,与会人员发言热烈,很多人用了“失控”一词来评价当时的人口增长势头。上街、逛商场、坐公交,大家都感觉人太多了,但是只让生一个,又嫌太少,这是社会中现实存在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矛盾。

田雪原回忆,前后5次会议,具体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三个:第一个就是人口素质,会不会导致下一代中国人的智能水平下降?因为当时有普遍看法认为,第一个生的孩子比较憨厚,后头的会更聪明。

第二个问题是生育率城市低、农村高的特点,会不会导致城市人口越来越少,农村人口越来越多,继而影响城市化进程。第三个问题则是对“四二一”结构(是指四个老人,一对年轻的夫妇,还有他们的一个孩子)的论证。

随后的讨论过程和结论,带着浓重的改革开放后的色彩。

首先,经济学界高度统一的看法认为,纯粹的计划经济搞不下去了,只要发展商品经济,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那么,夫妻生的第一个孩子,并不一定是头一个怀的孩子。

对于城市化的进程,大家也非常乐观,因为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将不主要依靠城乡人口自然增长的此消彼长,而是靠流动、迁徙。

至于“四二一”结构,当时大家经过分析讨论后认为,对于家庭来说是有可能存在的,对于整个社会却不会形成。

会议从中南海转到人民大会堂,专家从十几位减少到两个,最终,讨论渐渐转为决策过程,“只生一个”就这样定下来了。

这个过程产生了两个文件。其一是当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正式发表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其中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另外一个文件就是,田雪原接受领导委托向中央书记处起草的报告,定下我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和解决的基本方针。

“就像一个急刹车,已经踩到底了”,田雪原说,那时决策层形成的共识是,“只生一个”既非三五年间的权宜之计,又非永久之计。而是在一定期间,为了达到使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的,围绕“控制一代人”所制定的政策。

十二大确定计划生育为国策

如今83岁的翟玉洁仍记得,1980年,“只生一个好”的口号深入人心。

那年,是她到北京西城区大院居委会的第一年,此后二十年,她都在做计生这个“天下第一难”的工作。

1981年3月6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作为国务院常设机构。随后,全国计生工作体系一直建立到社区、村寨,无数被冠以“小脚侦缉队”之称的翟玉洁们,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方式,开展起了计划生育工作。

在这个时期,“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要求,取代了上世纪70年代“晚、稀、少”的提法。

1982年3月13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育两胎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还强调“实行必要的奖励和限制,保证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翟玉洁记得,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只能挣十几块,而独生子女补贴额度,一个家庭一个月总共能领到5块钱。

同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两个月后写入新修改的《宪法》。同时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急刹车”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即一个妇女一生生育孩子的数量)从1982年的2.86,降到1990年的2.17。

回顾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的过程,田雪原说:“计划生育正是借了改革开放之力,首先从理论上拨乱反正,制造舆论。加上实践上中央的重视,才能以这样的力度推行开来。”

人口政策的“多”与“少”

今天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形势和问题,与以往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口再生产及其思潮,其实一直处在演变中。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快速增长,民众生育观念仍是多子多福,政府则是主张“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好”论占主流。经历1959年-1961年的天灾人祸,中国才开始注意人口控制问题,但直至1972年以前,基本还是放任自流。

不过,在50年代,如马寅初、潘光旦等人,就已经提出要限制人口增长,但这一派意见受到了严厉批判,很快就销声匿迹。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家逐步把计划生育定为国策,实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这样,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减小。在这一时期,是“人越少越好”论占主流,马寅初及其《新人口论》得到平反,宋健、田雪原等人根据“适度人口”论提出中国的“适应人口”规模。

这些观念经过反复宣传,逐渐深入人心,少生才好的思想意识逐渐普及,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无不认为应该实行人口控制。

第三段大致是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老龄化社会日益逼近。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力,不再聚集于人口过多,而是担忧因生育失衡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可能给中国未来带来的影响。

而中央政府对人口问题的态度和政策,在最近一些年也在悄悄改变,如2003年将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继续控制总量的同时,对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予以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至此,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只要是合法的夫妻就享有生育二胎的权利,不再受“单独二孩”政策或“双独二孩”政策的限制。

回顾中国人口生产及人口思潮发展的三阶段,可以看出,对中国人口形势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争论。

目前,中国的人口再生产状况及要着手处理的人口问题,已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放任自流时期,也不同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严格控制时期。

从生育文化的角度看,突出表现为,中国人的生育意愿已急剧下降。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人的生育水平还深受国家人口政策影响而或高或低的话,那么,进入90年代以后,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则更多是受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政策因素所扮演的作用已相对变小。民众的生育意愿,不因政府鼓励就会出现大幅反弹。

这也使因出生率下降而带来的两个问题——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失衡,将对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定有着长期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目前和未来可以预计的中国人口问题,反思以往中国的人口生产状况及其政策选择,并充分讨论其成败得失,从而为中国今后的人口政策调整指示方向,已经十分必要。

原标题:中国计划生育制度变迁:从“只生一个好”到“全面二孩”

朋友,你计划生育了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时报新媒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原创: 补刀客 补壹刀 今天

90后的刀妹是家中的独生女,刀妹的绝绝绝大多数同学也都是家里的独苗。“独生子女”几乎是90后身上一个铁打的标签。

但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些80后可能还有哥哥姐姐,不少00后也开始有弟弟妹妹。

原因自然是计划生育。其实对于人口的管控,新中国从建国初期就已开始。但中国的计生政策一直在调整之中,松松紧紧,左摇右摆。

1966年1月28日,中国政府决定实行计划生育,中央和地方开始设立计生委。以宣传节育为重点,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刀妹就从这一天开始,给大家捋一捋这个中国人口史上最宏大的工程。

60年代: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晚、稀、少”,“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最理想”这些口号的提出,不是在70年代,而是在60年代。可以看出,当时的计生政策,以“二孩”而非“一孩”为目标,提倡晚婚也被纳入进来。

这些口号虽然尚未见诸正式文件,但在计划生育的群众性宣传已经多了起来。当时,三年困难时期结束,人口增长压力陡增。1962年起,中国人口出生率开始补偿性回升,1963年出生了将近3000万人。1964年,中国进行第二次人口普查,超过7亿的总人口,已经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2亿人。

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前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就计划生育问题发布了大量批文和通知,说明政府已经下了推行计划生育的决心。

在文革的动乱中,虽然政府并没有改变态度,但是由于实施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人口又开始盲目发展。1966年至1970年,5年间净增人口超过1亿人,每年依然有出生2500万到2700万人的高生育率。

70年代: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

“你连人口增加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1970年6月,周恩来这句话,敲响了计划生育的警钟。自此,人口计划正式纳入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

1973年,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立,牵动亿万家庭的计划生育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这段时间,“晚、稀、少”渐渐发展为“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口号,形成较为明确的人口政策和计生方向。

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计划生育工作比起60年代的“放羊”状态,已经开始趋于重视和严格。在此之前的人口控制政策,仅仅是国家鼓励、媒体宣传的节育。而在此之后,则是国家制订指标,层层控制落实并限定育龄妇女的生育数量。

1977年到1978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中长期目标不断被拔高。与此同时,人口也开始被当做沉重包袱,控制人口的目标不断被拔高。当时的学者和决策者,都将人均国民收入低、失业严重、外汇短缺和粮食大量需要进口等问题,归咎于中国人口太多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过高的经济目标被压缩了,过高的人口目标却通过越来越强硬的计划生育政策维系着。

80、90年代:只生一个好

1980年,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转轨之年。当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宣布调整。

总的来说,这个调整有三个重点:一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提倡”走向了全面落实,不是嘴巴上说说,行动上可有可无的政策了。二是,之前的“最多两个”现在就不要想了,城乡不例外地开始严格管控二孩。三是,对于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开始展开。

这一阶段,计划生育工作开始更严格全面落实。1982年,“十二大”正式提出12亿的人口目标,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

在农村地区强制“一孩”的难度可以想象。基层的计划生育干部夹在中间,不择手段、粗暴对待群众、违法乱纪等新闻不时爆出,新政策陷入窘境。

到了1984年,政府调整了方针,开始“开小口、堵大口、煞歪口”的新政策。我们认识中的“农村独女户可生二胎”的政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实施的。

到了新世纪,我国的人口问题发生了变化,社会老龄化、劳动力问题越来越大。国家渐渐放开二胎,社会上议论全面放开生育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2019年生肖邮票上现三只猪宝宝!这是要生三胎的节奏吗?

网上有很多对计划生育质疑的声音。刀妹觉得,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了“文革”和改开两个时期双重考验。那么,它在较长时效内的正确性,应该是上了保险的。

计划生育的实施是坎坷的,就像经济发展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稳定后的计划生育政策,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是给独生子女光荣证、对他们及其父母一些优待;大棒则是对超生的罚款、对城镇体制内职工影响尤甚的就是丢饭碗。

计划生育的确起到了历史作用,它让中国渡过了计划经济发展转型瓶颈期的人口压力,为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巨大作用,也为改革开放减少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刀妹在网上看到资料称,按国家统一的测算标准,少生100多万人相当于增加80多亿元的GDP总量;可为家庭节约抚养成本200多亿元;为国家和社会节约抚养成本600亿元;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耕地警戒线计算,可节省耕地80多万亩。

计划生育其实也不仅仅是少生,还有优生。如果说计划生育的“少生”色彩正在淡化,“优生”的理念或许还应该留在前台。

那么计划生育是否提高了人口素质呢?刀妹从互联网上看到的数据显示,1985年中国4.1%的儿童未入小学,32.6%的小学毕业生上不了初中,60.6%的中学毕业生不上高中。而到了1993年,小学和中学降为3.2%和18.2%,高中则低于40%。也有论文显示,1980年,在城市地区,强制一胎政策使孩子受教育的长度延长了0.3年。

这是否与计划生育有关联,学界尚未有定论。因为在实施计划生育的同时,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也是逐年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干扰因素,比如大学的扩招等等。

当然,刀妹同时感受到,计划生育政策之所以需要不断调节,也是在全面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必须做到不漠视微观家庭的生育要求造成的。只有得到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计划生育才能得以较为顺利地推行。

从延续几千年历史的自由生育到计划生育,从每个妇女平均生育5、6个孩子到不足10年就迅速过度到“只生一个好”。中国的人口政策急转弯之下,民众的生育观念需要时间变化,这也导致计划生育实施50多年,仍有人抵触它。

如今,生育政策渐渐放开,而又有不少人因几十年的“少生、优生”观念,不愿意多生孩子了。“单独二胎”、“全面二胎”都没能提振生育率。

有人说,“房价是最好的避孕药”。“不愿生”一个最为突出的理由就是“生不起”。这又成为了当今中国人口问题的一个新现实,同样亟待经济、社会双重政策调整的努力。

(本文图片及数据来源于网络,参考文献:冯立天等,《50年来中国生育政策演变之历史轨迹》)

中国民间传说生在羊年的人命运不好,甚至有“十羊九不全”的说法。那么,羊年生宝宝为什么不好呢?这种说法是真的吗?答案就在下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羊年生宝宝为什么不好

民间说法一、羊年生的宝宝容易得羊癫疯!

这个说法是小编奶奶说给小编听的,乍一听,吓死小编我了!

小编询问了专家,羊癫疯是一种发作性、暂短性、间歇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它属于神经性疾病,和出生在羊年可是丝毫没有关系的。

民间说法二、十羊九不全

很多人因为这个民间说法,觉得羊年生的宝宝命运不好,以后不能很幸福的生活。其实这真的是一个无稽之谈。

小编辟谣:“十羊九不全”,在清朝咸丰年间之前就没有出现过,那是当时为了推翻慈禧太后的一种整治策略,类似于隋朝末年李渊自导自演的那种“杨花落,李花生”策略。从而,开始流传开来。

二、属羊命苦的各种说法

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在羊年出生的小孩子会命苦,尤其是女孩。属羊命苦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只要属羊,就命苦。如北京,生宝宝都会隔过羊年,因为老人都说属羊的人命苦,尤其是羊年怀孕,又是羊年生的纯羊!

我国个别地方,羊年怀上的女孩子都要做掉,所以有的村子里连一个属羊的女孩也找不到。这样一来,羊年自然而然变成了一些人口中的“计划生育年”。

虽然半信半疑,但很多年轻夫妻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纷纷抢生“马仔马女”。加上今年这个马年很特殊,由于闰9月,总共有384天,比蛇年多了29天,只要在2014年5月中旬之前怀上的宝宝 ,就有可能是“马宝宝”,因此近期到医院做产检的准妈妈数量陡增,一些准妈妈甚至想用医学干预的方式怀孕。

原本并无二致的十二属相,却被人为的分出了三六九等,这实在让处在科学时代的我们汗颜!

三、“羊命论”太可笑!

对于“羊命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春生驳斥说“太可笑”:“人们属什么都有好运的。以前看过一本统计不同生肖历史名人的书,如果属羊的命不好,那属羊一章岂不是写不出来?”他说,羊是六畜之一,在古人眼里,羊和很多美好的事情有联系,如“祥”、“美”等。羊只是属相的一个标识,与人的命运没有关系。至于生肖如何扯上宿命论,是旧时代的“伪科学”。

另外,我们再看一下在古往今来属羊的名人,其中不乏帝王将相,他们是曹操、司马懿、李世民、努尔哈赤、曾国藩、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无论历史功绩如何,能够成为王侯将相就不同凡人。再来看一下,还有一大波属羊的明星:周润发、郑伊健、张信哲、许志安、章子怡、陈小春、陈道明,他们每一个人都事业出色,家庭和睦,命好程度羡煞旁人。就连不知道什么是属相的老外,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要呐喊:我也是属羊的哦!

专家表示,所谓“羊宝宝”不好这种观念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大家身边许多属羊的人都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功的事业。其次,怀孕生产需要提前计划,夫妻双方要有好的身体,育龄妇女在各项指征达标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相应的排卵监测手段。另外,羊年避开了生育高峰,其实对孩子将来的入学、就业等都是很有好处的。

四、避开扎堆羊宝宝也有春天

受到“羊命论”的影响,羊年成了计划生育年,从另一方面看,这正是羊宝宝的春天!为什么,且看下面:

好处一:生娃不用抢床位!

以某医院的威力,今年新生婴儿比上年减少1447人,只占上年同期的60%;大连市全年全市属马的学龄儿童有8万人,属羊的才5万人,落差不小。选择在羊年要孩子,不仅能避开生育的高峰期,产检、分娩等过程都要比生育高峰期容易许多,不用挤成人干抢床位,何乐而不为?

好处二:奶粉、纸尿裤不用疯抢!

中国的奶粉“抢购”潮,已经震惊了世界。当然,这一方面源于对国产奶粉信心的缺失,另一方面,源于中国市场对奶粉的高需求量。如果出生率下降,对奶粉的总体需求量降低,购买起来便会相对容易。新加坡本地居民生育率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婴幼儿奶粉供大于求的现象,即便是周末,两小时内也只有不到10名顾客购买奶粉。

好处三:避开了入幼儿园、入学等高峰期

你还在为孩子的学位发愁吗?那就生个羊宝宝吧,不用和蛇宝宝、马宝宝一起去挤学校,对孩子来说竞争会小得很多。北京市的一项调查也发现,羊年出生的孩子因为人数少、竞争小,在入托、上学等方面是一路“绿灯”,老师也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悉心照顾,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其他生肖年出生的孩子们相比实际上享受着更多的实惠。

以上就是小编介绍的羊年生宝宝为什么不好,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更多关于羊年生宝宝为什么不好的相关资讯,请继续关注土巴兔装修风水学。

2012年,《十二生肖》这部成龙的动作喜剧片,让中国生肖文化火了一把。12生肖,又叫12属相,按照十二地支的顺序,配以人的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我国古籍中,《诗经·小雅》载"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反映午马相对。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物势》篇。它的写作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

12生肖是12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生肖文化具有纪时、民俗、信仰、文学、艺术、收藏等意义和价值。

读史可以明智。虽然没有很充足的考古证明,生肖文化史却可以让我们知道的真实存在。

至少,我们可以学习动物学知识。还有古代纪时知识,知道生肖邮票是怎么设计、如何欣赏的。

小巧灵活的老鼠,是12生肖的第一名。中国人的这个趣创意,比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另一个名字叫《汤姆和杰瑞》)早得多。

我国是农耕文明十分发达的国度。老黄牛代表着诚恳、勤劳和厚道,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形成了“互文见义”的关系。

据说,孔夫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乘的是牛车。皇帝参加每年一度的籍田礼,耕牛受到很高的礼遇。

.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有一个学生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冉耕的弟弟冉雍很有名,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孺子牛”思想至今都很让人尊崇。

洪水猛兽,在古代都是民众的大敌。《增广贤文》:“但行好事 ,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明知山有虎,莫向山行 。”

《水浒传》里有“武松打虎”,老虎是猛兽,外号“大虫”。

狡兔三窟,说的是兔子的生存智慧。把文学里的兔子拉回到文化本位,有助于文学发展。出自《宋史》的成语“兔死狐悲”,讲的是兔子和狐狸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猎人。其实,人类和狐狸一样,也需要兔子这个大自然的盟友。

龙颜大悦,讲的是皇帝很开心,因为他是“真龙天子”。清朝的国旗是龙旗,故宫博物院里面有很多带龙的建筑和古玩。

蛇很不受人待见。小时候顽皮,我们小伙伴经常拿着棍子,去野地里抓蛇(包括四脚蛇,也就是蜥蜴)玩,还烧了吃,记忆犹新。

一马当先、龙马精神,比喻人有旺盛的精力、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样子。

《唐代的外来文明》(作者: 爱德华·谢弗,原名为《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一书,第三章《家畜》讲到了马。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沉船,水下考古队将它打捞出来以后,研究结果表明:羊是宋代主要的食用动物。《说文解字》:“羊大为美”,羊还是重要的祭祀用品。

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可以说是最有名的猴子了。还有,在集邮收藏界,“猴票”的收藏价值特别高。

猴票,又称庚申猴,或称金猴,是原邮电部(简称中国人民邮政)于1980年(庚申年)2月15日发行的一套生肖邮票。 猴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一张生肖邮票。中国集邮总公司与猴票同时发行一枚首日封。

我几乎每天吃鸡蛋,对鸡有一些感情。在河南农村支教的时候,见过“飞鸡”,黑色的羽毛,身形矫健,可以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也是家养的,放养。

听说,农业农村部有文件称狗是人的“伴侣动物”,可见“声色犬马”确实是当代人的重要生活元素。

猪八戒是最著名的猪,他贪吃、好色、立场不坚定,是一个带给人很有喜感的文学形象。

12生肖之美和慈善有关,因为中国慈善文化的关键词是美善相乐、以善为美。孔子追求“尽善尽美”,其实就是以善为美。

载于《三字经》的六种家畜,马牛羊鸡犬猪,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同时,它们也列名在12生肖之中。

12生肖与生活民俗、礼仪民俗、婚姻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等方面都有关系。现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的封面上,就有春节过年舞龙舞狮、放飞生肖风筝的画面。

12生肖与成语、谚语文化

犬马之劳、狐假虎威、鸡犬升天、首鼠两端、沐猴而冠、龙腾虎啸、龙盘虎踞;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谚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社会谚语)......成语、谚语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亮点。文学是具有审美、教育等功能的语言艺术,文学源于生活,12生肖是从中国古人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特别直观。

中国人在生肖文化上反映出来的的直觉思维,很有意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90年超生被遗弃女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