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围写的60厘米,我60cm的头围能戴帽子吗57想回来却小,其他人也评论小,我想留下给小孩子了,该要些补偿吗?

【摘要】:本章主要内容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特征与保育要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通常是胎儿娩出至出生28d称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从完全依赖母体的胎内生活到离开母体的独立生活,新生儿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巨变,因此,新生儿期是儿童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新生儿期保健重点是保暖、喂养、护理和预防感染。

第二章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

本章主要内容有: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特征与保育要点;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

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最重要特点。生长是指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的改变”。发育是指身体各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改变”,包括情感—心理的发育成熟过程。生长发育密不可分,生长过程伴随有发育成熟,两者共同表示机体连续渐进的动态变化过程。生长过程中量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器官、系统的成熟状况。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遵循共同的规律。

一、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征及保育要点

根据学前儿童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将学前儿童的年龄划分为5个时期,各期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受精卵形成开始到胎儿娩出前的280d(约40周),称为胎儿期。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受精后2周内称为胚卵期,此时受精卵发生迅速的,形成胚泡;第2~8周称为期,各器官都在这个阶段发育并形成,如心已形成,并且有搏动,肝、肾也开始形成,这时胚胎初具人的雏形;第9周至出生称为胎儿期,各器官、系统继续发育成熟直至分娩。

胎儿期的特点是胎儿完全依赖母体而生存,母体的状况和活动对胎儿健康的影响较大。因此,胎儿期保健应以孕母的保健为重点。孕母生活要有规律,避免情绪激动;多摄取富含营养的食品;防止各种疾病的感染;防止接触有毒物品和等,预防胎儿的畸形。

通常是胎儿娩出至出生28d称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从完全依赖母体的胎内生活到离开母体的生活,新生儿面临着生活和的巨变,因此,新生儿期是儿童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新生儿期保健重点是保暖、喂养、护理和预防感染。

新生儿的调节功能较差,所以应根据气温的变化随时调节室内温度和衣服包裹。保持新生儿居室内的温度恒定在20~24℃,湿度在55%~65%。新生儿的穿衣盖被要适度,以手脚温暖不出汗,体温在36~37℃为宜。同时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积极提倡母乳喂养,采取合适的姿势。新生儿于出生后的30min内清理,揩干头面部和躯干羊水、血迹,断脐后即将新生儿裸体抱放在母亲(产妇)胸前,帮助新生儿含吮到并按需哺乳。确实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时,可用代乳品喂养。

保持皮肤清洁,加强脐部护理。新生儿沐浴时,房间温度应保持在27~28℃,水温在38~42℃,先放冷水,然后再放热水调试,最好用水温表测温度,若不具备条件,可用肘部皮肤试水温,以不烫为好。沐浴应在哺乳前后1.0~1.5h进行。脐带和脐窝要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尿液、粪便,可用75%的从脐根部由内向外环形消毒。

新生儿机体抵抗力差,易患呼吸道、感染,为了防止感染,应尽量避免亲友探望、拥抱。护理新生儿前、哺乳前、换尿布后等都应洗手。

婴儿期是指从出生28d后到满1周岁的时期,也称为乳儿期。这一时期是儿童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如身长从出生时约50cm增加到75cm左右,是出生时的1.5 倍;体重从出生时约3kg增加到9kg,是出生时的3倍;头围从出生时33~34cm增加到46~47cm,是出生时的1.3倍;开始出乳牙,能坐、会爬,并开始学走。对营养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各器官、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够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的功能不完善,容易发生营养、消化紊乱。来自母体的逐渐减少,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

婴儿期的保健重点是提供母乳喂养、合理人工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并应重视卫生习惯的培养和注意消毒隔离。

幼儿期通常是指1~3岁。这一时期儿童生长发育速度较之前减慢,如身长、体重增长减慢,身高平均每年增长10cm,体重增长3kg;乳牙全部出齐;动作发展迅速,语言、思维和交往能力增强,智能发育较快。但对外界危险事物认识能力不足,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等事故;此时免疫力仍然较低,容易患传染性疾病。

幼儿期的保健重点是合理调配营养,给予富含营养、质软、易消化的食物,注意防止营养缺乏和消化紊乱;进行语言训练及早期教育,注意安全护理及预防。

学龄前期通常是指3~7岁。这一时期儿童身高、体重发育减缓,但四肢增长较快,身高每年增加4~6cm,体重每年增加1.5~2kg。功能发育已趋成熟,6岁时脑重量接近成人,智力进一步增强,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多问、好模仿,但自我控制能力仍差。的协调能力不断完善,能从事一些精细的手工操作,也能学习简单的图画和歌谣;语言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能较好地用语言描述、讲解、沟通,此时的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生理基础。

学龄前期的保健要点是重视潜在智能的开发和品德教育,仍应注意供应充分的营养及安全护理。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系统的发育顺序,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程序性

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由不同的发育阶段组成。每个阶段各有特点,各阶段按顺序衔接着,不能跳跃。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任何一个阶段的发育受到阻碍时都会对下一阶段的发育带来不良影响。例如,出生时只能吃流质,只会躺卧和啼哭,到1岁时便能吃多种普通食物,会走路和说,这是很明显的变化,但在这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如在说单词之前,必须先学会发音,而且要学会听懂单词;能吃固体食物之前必先能吃半流质食物;会走路之前必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站立等发育步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上产生,都会影响整个婴儿期的发育,并使幼儿前期的发育延迟。

身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程序,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自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由近到远);手拿物品时先用全掌握持,之后发展到能以手指端摘取(从粗到细);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圆、画人(由简单到复杂);先学会观看和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由低级到高级)。

(二)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1.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均衡

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是快慢交替的,因此,发育速度曲线并不是随年龄呈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上升的。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突增高峰,第一次是在胎儿期,第二次是在青春发育初期。以身高、体重为例,在妊娠中期(4~6个月)胎儿身长增加最快,3个月约增加27.5cm,是一生中身长增加最快的阶段。在妊娠后期(7~9个月)胎儿体重增加最快,3个月约增加2300g,是一生中体重增加最快的阶段;儿童出生第一年体重增加6~7kg,身高增加20~25cm,是出生后增长最快的一年。2岁后,急剧下降,直到青春发育期前,一直保持平稳的、较慢的发育速度。

第二突增阶段:青春发育期,男孩每年增加7~9cm,女孩每年增加5~7cm。体重每年平均增加5~6kg。之后增长速度又减慢,直到发育成熟。

2.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不均衡

头与身体相比,新生儿的头长占身长的1/4,2岁时占1/5,6岁时头长占身长的1/6,12岁时头长占身长的1/7,成人时头长占身长的1/8。一个人从出生到发育成熟,头部增大了1倍,躯干增长了2倍,上肢增长3倍,下肢增长4倍。头部增长最少,下肢增长最多。由此可见,身体各部的增长速度和比例变化是不均衡的(图2-1)。

图2-1 从胎儿到成人头与身长(身高)的比例

3.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神经系统发育得最早,尤其是脑,在胎儿期和出生后脑的发育一直是领先的。出生时脑重约350g,占成重的25%,而同期的体重仅为成人的5%左右;6岁时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90%。系统的发育在出生后的10年中发育特别迅速,10岁左右达到高峰,12岁时几乎达到成人时期的200%,之后逐渐下降到成人水平。生殖系统发育较晚,在出生后10年中发育缓慢,进入后迅速发育并很快达到成人水平;其他系统(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平行(图2-2)。

图2-2 身体各系统的发育不均衡

(三)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性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按一般规律发展,但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遗传与后天的环境条件并不完全相同,因而无论是身体的形态还是机体的功能都存在着个体差异。通常反映在体貌特征、成熟类型、性别等方面。

体貌特征的差异表现在每个儿童的体型(高矮胖瘦)、生理功能(强弱)和心理特点(智力高低)是各不相同的,没有两个儿童的发育水发育过程完全一样,即使在同卵双生子之间也存在微小的差别。

成熟类型的差异表现在同年龄儿童的发育和成熟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儿童较早地发育和成熟,有的儿童较晚地发育和成熟。一般而言,在学龄前的个体儿童之间,成熟类型之间的差异表现不明显。

性别差异是由生理差异造成的,据我国有关儿童体格发育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的体重、身高、胸围、头围、坐高、臀围等各项发育指平均测量值,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都是男性儿童大于女性儿童。这种差异在儿童早期很小,随年龄的增长而渐趋明显。

(四)生长发育的相互关联性

身体各系统的发育时间和速度虽然各有不同,但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的发育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适应的。因此,任何一种对机体起作用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多个系统。例如,适当的不仅能促进骨骼的发育,也能促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学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是统一的。生理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基础,而心理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生理功能。如生理上的缺陷会引起儿童心理活动的不正常,心理的状态也会影响生理的发育。研究表明,一些心理因素会影响儿童的生理发育。如破裂的儿童常遭受虐待歧视,会影响其正常的身体发育,严重时可导致身体发育矮小、骨龄落后、性发育迟缓,成为社会心理性。对于这类儿童,一旦消除社会心理不良因素的刺激,就能恢复其生长发育并达到正常水平,即追赶型增长。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如附录1所示。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概括地说可以分成两大类,即内在的遗传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主要指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生活制度等。遗传决定生长发育的可能性,环境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遗传是影响发育的重要因素。儿童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的种族、家族的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影响深远,如皮肤、头发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早晚及对传染病的易感性等;遗传性疾病无论是染色体畸变或代谢缺陷对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同卵双生子为研究遗传因素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最好的天然。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不仅在外貌、、血型、呼吸、、脑电波图形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而且同卵双生子身高的差别也很小,头围也很接近,这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骨骼系统的发育等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相反,体重却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营养是保证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丰富且平衡的膳食可使生长潜力得到最好的发挥,营养不足时不仅会影响体格发育,引起身体的免疫、和神经调节功能低下,还会影响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引发急性、慢性营养不良和各种营养缺乏症;相反,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时会导致肥胖症,同样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早期营养对智力发育有决定性影响。妊娠后3个月至出生后6个月内如果持续出现营养不良,对脑组织的正常发育可产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细胞分裂期缩短,数量减少,脑重量减轻;即使日后营养状况改善,出现体格上的赶上生长,智力缺陷也很难弥补。随年龄增长,这种早期营养不良对学龄儿童智力活动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显现。

体育锻炼是促进学前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可全面加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合理利用各种自然因素(如空气、日光、水等)进行锻炼,对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促进生长也有很大作用。这些温和、反复的刺激可加速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对外环境改变的应激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儿童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会受各种疾病的直接影响。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所累及的组织、器官和系统范围,病程的长短,以及是否留下后遗症等。如发热时可造成机体功能失调、持续高热性惊厥,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都和其后发生的智力发育迟缓程度呈正相关;消化道疾病,可干扰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机体营养缺乏,影响各系统功能发育的正常进程。长期消化功能紊乱、反复呼吸道感染、内分泌系统疾病以及大脑发育不全等,对小儿生长发育都有直接影响。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感染,均可导致营养不良或,影响生长发育。心理疾病、各种地方病(如碘缺乏等)、慢性疾病(如肝炎、肾炎等)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要积极地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保证儿童的正常发育。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有一定的节奏和规律。在合理生活制度下,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各部分活动和休息能得到适宜交替,加上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能量代谢正常进行,有利于促进充分发育。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制度,使其有足够的户外活动,适当的学习、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以促进其生长发育。

此外,、气候、季节、药物、家庭、社会等因素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种环境污染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育。如儿童已引起广泛关注。铅主要是损害神经、和消化系统。儿童年龄越小,对铅的毒性越敏感;又如噪声,不仅能影响听觉功能,而且能使神经中枢的调节功能紊乱。季节对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春季学前儿童的身高增长较快,秋季时学前儿童的体重增长较快。

第三节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及评价

学前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变化之中,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进行测量,有利于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状况,并有的放矢地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一、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常用评价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生化指标、心理指标。

生长发育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度、宽度、围度以及重量等),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身长),能为准确评价生长发育的水平和速度提供重要信息。此外,代表长度的还有坐高、手长、足长、上肢长、下肢长;代表宽度的有肩宽、骨盆宽、胸腔横径;代表围度的有头围、胸围、上臀围、大腿围、小腿围等。

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反映肌肉力量的有握力、拉力、背等;反映呼吸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为;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基本指标为和。

生长发育生化指标是指反映机体各种代谢活动的指标。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常用的生化指标有反映机体血液代谢状况的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反映机体尿液代谢的尿肌酐、碱度等;反映肝代谢状况的转氧酶、等。

一般可通过感觉、知觉、语言、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能力和等进行观察。

二、几种常用生长发育形态指标及测量方法

身高是指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3岁以下幼儿立位时测量不易测准确,用标准量床或量板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3岁以上立位测量,称为身高。身高(身长)是生长长度的重要指标,是正确估计身体发育特征和评价生长速度时不可缺少的依据。

2~12岁身高(身长)估算公式为:身高(cm)=年龄×7+77

(1)量床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下)

测量时,脱去鞋袜,仅穿单裤,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测量时一人扶正头部,使头顶接触头板;另一测量者位于婴儿右侧,左手轻压婴儿双膝,使双腿伸直并靠拢,右手移动足板,使足板接触婴儿两足跟,自头顶至足跟两木板间的距离为身长(图2-3)。读取量床上的刻度,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2)立位测量身高(3岁以上)

测量时,儿童脱去鞋、帽、外衣,仅穿背心和短裤衩,背靠身高计,立正站在身高测量计的底板上。双眼向前平视,双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足跟靠拢,两脚尖分开约60°。足跟、骶部、两肩胛骨间靠在立柱上。测量者向下滑动滑板,轻触儿童头顶,测量者眼睛与滑测板呈水平位,读数(图2-4)。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最好在上午测量,午后可能因疲劳而使脊柱受压,导致测量值比上午低。

体重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它是判断生长发育、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估算学前儿童的体重,可用下列公式: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1~3岁 标准体重(kg)=年龄×2+7

3~12岁 标准体重(kg)=年龄×2+8

体重的测量最好在清晨空腹排便后进行。对小婴儿用盘式杠杆秤测量(图2-5),电子秤直接读数,对稍大婴幼儿用坐式杠杆秤测量(图2-6),婴幼儿能独自站立后用站式杠杆秤测量(图2-7)。测量前要校准体重计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被测婴儿要脱去外衣、鞋、帽,尽量只穿单衣、单裤,或测后扣除衣裤重量。称重时,1岁以下的婴儿取卧位,1~3岁幼儿可蹲、坐于秤台中央上,3岁以上儿童站立测量。

测量时,小儿不要接触其他物品,家长也不可扶着小孩,以免影响测量精度。称体重时以千克(kg)为单位,读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图2-5 盘式杠杆秤测体重

图2-6 坐式杠杆秤测体重

图2-7 站式杠杆秤测体重

坐高是指头顶到臀部接触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躯干的生长情况。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为顶臀长。3岁以上幼儿取坐位测量,称为坐高。

让婴幼儿平卧于量板上,使之身体伸直、两腿并拢,用两手将小儿头顶固定于头板正中位置,紧贴头板。测量者左手将小儿两腿提起,使小腿与大腿呈直角与地面平行,右手将活动板贴住臀部,测得两板之间的距离即为顶臀长(图2-8);或身长测量完后,测量者将婴儿两腿举起并使活动板的内面紧靠臀部,小腿与大腿呈直角而与地面平行,大腿与活动板完全接触、靠拢,测得两板之间的距离即为顶臀长。以厘米为单位,读数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

被测儿童坐于坐高计的坐盘上,臀部、头、肩胛部接触垂直立柱,两腿靠拢,膝关节屈曲呈直角,两足平放于地上,足尖向前。测量者以手移动滑测板,使其轻压头顶(图2-9)以厘米为单位,读数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

头围是指经眉弓上方突出部,绕经枕后结节(枕部最高点)一周的长度。头围的大小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在2岁内测量时最有价值。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被测婴幼儿取坐位或仰卧位,儿童取坐位、立位或仰卧位。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方或右侧,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枕骨粗隆(后脑勺最突出的一点)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图2-10),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读数,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测量时,被测者应脱帽,软尺应紧贴皮肤,不能打折;长发或梳辫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下分开,使软尺紧贴头皮。

胸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身体形态和呼吸功能的发育。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一般在1岁时胸围赶上头围,在1岁至青春期前(约10岁),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

头围≈年龄(周龄)-1。

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

3岁以下婴幼儿取仰卧位测量,自然躺平,使其处于平静状态。3岁以上儿童立位测量。

测量者位于婴幼儿右方,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被测婴幼儿胸前右侧乳头下缘处,右手拉软尺经右侧后背以两肩胛下角下缘为准,经左侧回至零点(图2-11)。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数据,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读数。

图2-11 婴幼儿仰卧位测量胸围

被测者安静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两足分开并与肩同宽,双肩放松,呼吸均匀。测量者立于被测者正前方,将软尺置于两肩胛下角下缘,沿胸两侧至前面乳头的中心点测量(图2-12)。读取软尺与零点重合处的数据,以厘米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取平静呼吸时的中间读数。

测量时应注意保持软尺在婴幼儿后背的位置准确,必要时可由一名助手帮助固定后背软尺位置;各处软尺应轻轻接触皮肤,对于皮下脂肪较厚的婴幼儿,软尺接触皮肤宜稍紧些。

图2-12 儿童立位测量胸围

三、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

生长发育标准是评价个体和集体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该标准的获得往往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地区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儿童,对某几项发育指标进行大量的测量,并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性别、年龄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儿童的平均水平,即为该地区个体和集体儿童的发育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使用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多为三种来源。一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二是中国9城区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三是各省(区)市的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

由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只适用于一定地区或一定人群,故生长发育标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恒的。又由于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出现了生长速度逐年加快、发育和成熟提前的“长期加速趋势”,所以生长发育标准又是暂时的,一般来说每5~10年要修订一次。

四、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价包括发育水平、发育速度以及发育匀称程度三个方面,因此建立的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离差评价法、百分位数法、指数法、发育年龄评价法、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相关回归评价法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评价方法。

离差评价法是将个体儿童的发育数值与作为标准的均值及标准差进行比较,从而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状况的方法。离差评价法是评价儿童发育比较常用的方法,一般有等级评价法、曲线图法、体形图法。

等级评价法适用于正态分布状况。它是用标准差与均值的位置远近划分等级,即以均值

为基准值,以标准差(S)为离散距,确定生长发育评价标准。它根据某一指标数 值与均值差异的大小和高低,判定该儿童发育是良好或低下。评价时将个体该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进行比较,以确定发育等级。我国常用五等级评价标准(表2-1)。

表2-1 五等级评价标准

等级评价法常用来评价儿童身高和体重的发育。个体儿童的身高、体重数值在与均值距离±2个标准差范围以内,均被认为正常,这个范围包括了大约95%的儿童。在此范围以外的儿童也不能简单判断为异常,必须在连续观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疾病、营养、家族遗传等具体情况再得出结论。

该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能直观反映个体儿童生长发育的好坏及发育的等级范围;而且,集体中不同等级范围人群百分比的分布,也可反映集体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等级评价法的缺点是只能进行单项发育指标的评价,不能进行有关身高体重发育均匀度的评价。

例:5岁女孩,体检身高是110cm,体重是18.5kg,请判定该女孩生长发育的情况。

评价方法①:按发育年龄评价。在附录二中查找5岁女孩的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的生长发育标准(参考值);该标准对应的身高参考值:中位数108.4cm,+1S为112.8cm,故该女孩身高属于中等;该标准对应的体重参考值:中位数17.7kg,+1S为20.4kg,故该女孩体重属于中等。其身高体重均在均值±2S范围内,故该女孩身高、体重发育正常。

评价方法②:按身高发育评价体重。在附录二中查找身高110cm的女孩的身高别体重的生长发育标准(参考值);该标准对应的体重参考值:中位数18.2kg,+1S为20.2kg,故该女孩体重属于中等。

曲线图法的原理和等级评价法完全一致,采用均值和标准差划分等级范围。它将当地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某项指标(身高、体重等)的均值-2S、均值-1S、均值、均值+1S、均值+2S分别标在坐标图上,并连成5条曲线,作为个体儿童发育的评价标准(图2-13、图2-14)。将个体儿童实测值与图中的五条曲线进行比较,即可得知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凡在均值±2S曲线范围内,均属于发育正常。

图2-13 9市0~7岁城区男童体重离差曲线(1985年)

引自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学》

图2-14 9市0~7岁城区男童身高离差曲线(1985年)

引自顾荣芳《学前儿童卫生学》

曲线图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并能进行动态追踪,还能对多个儿童的发育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但曲线图法不能同时利用几项指标来评价儿童发育的匀称程度。

百分位数法适用于正态和非正态分布情况,它是以某项发育指标的第50百分位数为基准值,以其余百分位数为离散距,制成生长发育标准,对个体或集体儿童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等级划分范围与等级评价法类似,但它的基准值和离散距的指标不同。一般而言,我们利用百分位数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时,以P50为基准值,以P3、P10、P25、P75、P97为离散距,将发育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图2-15)。P3以下评定为下等,P3~P25评价为中下等,P25~P75为中等,P75~P97评价为中上等,P97以上评价为上等。凡实测值在P3~P97数值范围内,均属于正常。

评价时只要在将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在其参考值表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即可;亦可在相应的生长发育监测图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即可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如图2-15,横坐标表示年龄(岁),纵坐标是体重值(kg)。评价时,将儿童体重的千克数(实测值)对应儿童的年龄标在图上,其交叉点所在位置与代表P3、P10、P25、P75、P97的曲线进行比较,就可知道该儿童的体重发育水平和等级范围。

P3以下即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即有可能为中重度低体重、消瘦、生长迟缓等。

P97以上也需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可能发展为超重或肥胖;有时提醒应注意可能是相应的疾病;有时提醒家长要注意给儿童添加营养物质。

百分位数法除了使用简便、易于掌握的优点外,还可以弥补等级评价法的不足,可对个体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动态追踪,即将每次的测量值标在图上连接起来,其曲线的走向就反映了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变化。目前欧美许多国家已将这类曲线图作为生长发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主要评价手段,但百分位数评价法对样本的要求较高,一般每个年龄组人数要超过150人。

图2-15 0~7岁男童体重百分位数曲线

指数法是利用数学公式,根据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将两项或多项指标相关联,转化成指数进行评价。本方法计算方便,便于普及,所得结果直观,故应用广泛。常用的指数有:

(1)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cm)2〕×104,多用于婴幼儿的营养评价,反映体型和胖瘦程度。

(2)身高体重指数=体重(g)/身高(cm),又称为“克托来指数”(Quetelet),反映了体重与身高之间的比例关系,指数大时说明体重相对较大。

(3)Rohrer指数=〔体重(kg)/身高(cm)3〕×104,表示单位体积的充实程度,评价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体格发育状况。

(4)身高胸围指数=〔胸围(cm)/身高(cm)〕×100,反映儿童胸廓发育状况,借以反映体型。

(5)身高坐高指数=〔坐高(cm)/身高(cm)〕×100,通过坐高和身高的比值,反映人体躯干和下肢的比例关系,反映体型特点。可根据该指数大小,将个体的体型分为长躯型、中躯型和短躯型。

(四)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

前面三种方法只能判断某个体单项指标在生长发育中所占的位置,而不能综合评价一个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有时还会将体型匀称的矮身材儿童误认为是营养不良,或将匀称体型的高身材儿童误认为是肥胖。三项指标综合评价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推荐的儿童营养状况的判断方法,也就是以按年龄的体重、按年龄的身高以及按身高的体重三项指标全面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三项指标综合评价的意义,见表2 -2。

表2-2 三项指标综合评价的意义

1.练习测身高、体重、头围、胸围。

2.某女孩,5岁,其身高103cm,体重28kg,请评价该女孩生长发育的情况。

1.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的保健要点有哪些?

2.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7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1

  1、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加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④如果个位满10,向十位进1,写在个位、十位之间,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法时:

  ①相同数位对齐,减号写在高位下行之前。

  ④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到个位作10再减(借一要在头上写点),计算时十位要记得减去退掉的1。不借位不写点

  2、估算:把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来计算。

  方法:个位小于5的少看,个位等于或大于5的多看,看成最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数。“四舍五入”

  50 00 20更深一步的估计是能够估出比80大

  注:当问题里出现“大约”两个字时,就需要估算。

  3、求“一个已知数”比“另一个已知数”多多少、少多少?用减法计算,用“比”字两边的较大数减去较小数。

  4、多几、少几已知的问题。比谁少几,就用谁减去几;未知数比谁多几,就用谁加上几。

  方法:①根据已知,判断出与要求的未知,谁多谁少②求多的用加法,求少的用减法

  基数是集合论中刻画任意集合大小的一个概念。两个能够建立元素间一一对应的集合称为互相对等集合。例如3个人的集合和3匹马的集合可以建立一一对应,是两个对等的集合。序数是在基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层意思。

  基数可以比较大小,可以进行运算。

  序数,汉语表示序数的方法较多。通常是在整数前加“第”,如:第一,第二。也有单用基数的。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序数:第1、第2、第3

  1、分数乘法: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但分子分母不能为零。

  3、分数乘法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数形结合、转化化归

  5、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2

  (一)本单元知识网络:

  (二)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3

  1、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

  2、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

  3、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买文具(小面额的人民币)

  1、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

  2、体会小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3、从实际问题中理解“付出的钱、应付的钱、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购物情景中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买衣服(大面额的人民币)

  1、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能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上辨认。

  2、会计算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

  3、在购物活动中体会大面额人民币的作用,运用人民币的兑换知识,初步掌握付钱的方法。

  小小商店(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1.在购物情景中会进行有关钱款的简单计算。

  2.通过购物中的活动,了解付费的方式是多样化的。

  3.通过购物的活动,巩固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4.购物中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4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符号/是什么意思数学

  /在数学中是“除”的意思。例如:4/5我们可以说4除以5或者四分之五。数学符号的发明及使用比数字要晚,但其数量却超过了数字。现代数学常用的数学符号已超过了200个,其中,每一个符号都有一段有趣的经历。

  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

  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

  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

  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

  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5

  1、钟面上有3根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其中走得最快的是秒针,走得最慢的是时针。时针最短,秒针最长。

  2、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两个数之间是1个大格,也就是5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走1小格是1分钟;秒针走1大格是5秒钟,走1小格是1秒钟。

  4、分针走1小格,秒针正好走1圈,秒针走1圈是60秒,也就是1分钟。

  5、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1小时。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分钟。秒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5秒钟。

  6、公式(每两个相邻的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

  7、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世纪等。

  【分数的初步认识】

  1、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几分之几: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几。

  2、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所表示的数就越小。

  3、比较大小的方法:

  ①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

  ②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②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把1写成与减数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

  5、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所分的份数作分母,所取的份数作分子。

  6、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1份的数量是多少),再用商乘分子(求出其中几份是多少)。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4、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1分米=100毫米

  ③进率是1000:

  5、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或大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6、相邻两个质量单位的进率是1000。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两个0,都只读一个0。

  2、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位上的数,如果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3、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数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就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4、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上10再减;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1、倍的意义:要知道两个数的关系,先确定谁是1倍数,然后把另一个数和它作比较,另一个数里有几个1倍数就是它的几倍。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

  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这个数×倍数=这个数的几倍。

  【长方形和正方形】

  1、有4条直的边和4个角封闭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2、四边形的特点: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

  3、长方形的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4、正方形的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

  5、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6、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7、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2+宽×2

  长方形的长=周长÷2―宽

  长方形的宽=周长÷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多位数乘一位数】

  1、估算:先求出多位数的近似数,再进行计算,如497×7≈3500。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1和任何不是0的数相乘还得原来的数。

  3、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有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4、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哪一位上乘得的数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与哪一位相乘,积就写在哪一位下面。

  5、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①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②因数中间有0,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位数上的数,与中间的0相乘时,如果后面没有进上来的数,这一位上要用0来占位,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

  6、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笔算时,可以把一位数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再看多位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7、关于“大约”的应用题:问题中出现“大约”“约”“估一估”“估算”“估计一下”,条件中无论有没有大约都是求近似数,用估算。

  8、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被减数减去差,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减数;

  ②用差加减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9、加法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②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1、学习自觉性较差

  初中生学习自觉性较差,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解题时不注重步骤、过程。

  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知识间联系紧密,对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分析能力要求很强。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掌握不好或未理解的话,就会直接影响深一层次内容的学习,造成知识脱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在加在自身的毅力薄弱。其结果往往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放弃数学的学习。

  3、无兴趣学习或兴趣低

  一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没有学好数学,导致基础不好,久而久之导致恶性循环;还有些学生认为学数学没用,选择放弃选读,因此成绩变得连“过得去”也难以维持。

  4、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有些学生边学边玩,注意力不集中,或是思维单一,不能横向思考或纵深思考;又或者不听不记,思维懒惰,粗心大意、马虎等等都是造成错误率高的重要原因。

  所以同学们要注意自己是否存在以上问题,要想办法及时解决。

  数学概念是人脑对现实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即一种数学的思维形式。在数学中,作为一般的思维形式的判断与推理,以定理、法则、公式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数学概念则是构成它们的基础。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运算技能、发展逻辑论证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前提。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6

  1.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它们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能看懂物品的单价,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认识人民币,一方面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

  3.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5.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6.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7

  (一)、有趣的“0”“一年级0”可以表示没有,“0”可以参加计算,“0”在数中起到占位作用,“0”可以表示起点,表示0度。

  (二)、基数与序数表示物体的多少时,用的是基数;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时,用的是序数。基数与序数不同,基数表示物体的多少,序数表示物体的排列次序。

  (一)、数简单图形数零乱放置的物体或数某一类图形的个数时,应先将所有物体依次标上序号,可以按照序号,顺序观察,数准指定的图形。注意对于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结果也会不同。因此在数简单图形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二)、数复杂图形数复杂图形时可以按大小分类来数。

  (三)、数数按条件的要求去数。

  比一比当比较的'2个对象整齐的排列时,很容易采用连线比的方法比较出谁多谁少。如果比较的2个对象是杂乱排列的,可以通过数数目的方法进行比较。也可以采用分段比的方法。

  (一)、摆一摆要善于寻找不同的方法。

  (一)、图形变化的规律观察图形的变化,可以从图形的形状、位置、方向、数量、大小、颜色等方面入手,从中寻找规律。

  (二)、数列的规律数列就是按一定规律排成的一列数。怎样寻找已知数列的规律,并按规律填出指定的某个数是解题的关键。

  (三)、数表的规律把一些数按照一定的规律,填在一个图形固定的位置上,再把按照这一规律填出的图形排列起来。从给出的图形中寻找规律,按照规律填图是解题的关键。

  (一)、填数字给出的算式是一组,不同算式中相同图形中所填的数字是相同的。在做这些题时,不要为只填出一个答案而满足,应找出所有的答案。如果不必要一一列出时,应给以说明,这才是完整、正确的解答。

  (二)、填符号比较2个数的大小,首先要比较2个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大;其次,当2个数的位数相同时,从高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当2个数各个相同数位上的数都分别相同时,这2个数相等。

  七、比较2个算式的大小的方法是:

  (1)同一个数分别加上(或减去)1个相等的数,所得的结果相等;

  (2)同一个数分别加上2个不同的数,所加的哪个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3)同一个数分别减去2个不同的数,所减的哪个数小,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

  (4)2个不同的数减去同一个数,哪个被减数大,那个算式的结果就大。七、说道理做数学题,每一步都要有理由,要把道理想清楚,说出来。

  应用题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是由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成的。一般先说题意,再列算式。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8

  1.负数:负数是数学术语,指小于0的实数,如3。

  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45,0.6等。

  2.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

  若一个数大于零(>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前面可以加上正号“+”来表示。正数有无数个,其中分正整数,正分数和正无理数。

  3.正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所有的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5.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6.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

  即AG矩形的一条边为轴,旋转360°所得的几何体就是圆柱。

  其中AG叫做圆柱的轴,AG的长度叫做圆柱的高,所有平行于AG的线段叫做圆柱的母线,DA和D'G旋转形成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DD'旋转形成的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7.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设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r,高为h,则体积V:V=πr2h ;如S为底面积,高为h,体积为V:V=Sh

  8.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S侧=Ch (注:c为πd)

  圆柱的两个圆面叫做底面(又分上底和下底);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高有无数条)。

  特征: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9.圆锥解析几何定义:圆锥面和一个截它的平面(满足交线为圆)组成的空间几何图形叫圆锥。

  10.圆锥立体几何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该直角边叫圆锥的轴 。

  11.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V=rrπ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

  S是圆锥的底面积,h是圆锥的高,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12.圆锥体展开图的绘制:圆锥体展开图由一个扇形(圆锥的侧面)和一个圆(圆锥的底面)组成。(如右图)在绘制指定圆锥的展开图时,一般知道a(母线长)和d(底面直径)

  13.圆锥的表面积:一个圆锥表面的面积叫做这个圆锥的表面积。

  圆锥的表面积由侧面积和底面积两部分组成。

  14.圆柱与圆锥的关系: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低等高)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

  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低等高)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

  底面积和高不相等的圆柱圆锥不相等。

  15.生活中的圆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锥有:沙堆、漏斗、帽子。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17.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18.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19.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要求会求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

  线段比例尺: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目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20.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1.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22.比例的性质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向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3.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数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24.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25.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26.统计表: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7.统计组成部分:一般分为表格外和表格内两部分。表格外部分包括标的名称,单位说明和制表日期;表格内部包括表头、横标目、纵标目和数据四个方面。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29.统计表制作步骤:

  (2)整理数据:要根据制表的目的和统计的内容,对数据进行分类。

  (3)设计草表:要根据统计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分栏格内容、分栏格画法,规定横栏、竖栏各需几格,每格长度。

  (4)正式制表:把核对过的数据填入表中,并根据制表要求,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写上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30.统计图: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线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3)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确定

  (4)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5)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 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 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 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d) 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优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

  (3)制作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 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b) 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折线的位置,确定直线的宽度和间隔。

  c) 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深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d) 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1)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2)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 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9

  数数:数数时,按一定的顺序数,从1开始,数到最后一个物体所对应的那个数,即最后数到几,就是这种物体的总个数。

  同样多: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都没有剩余时,就说这两种物体的数量同样多。

  比多少: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后,其中一种物体有剩余,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多,没有剩余的那种物体少。

  比较两种物体的多或少时,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体会上、下的含义: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处的物体。

  体会前、后的含义: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就是后。

  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总结

  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意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看书。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

  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当遇到不懂的难题时,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懂装懂,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应抓住听课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听讲时尽可能与老师的讲解同步思考,必要时做好笔记。每堂课结束以后应深思一下进行归纳,做到一课一得。

  1、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应省略乘。[5a]、[16xy]等。

  2、π是常数,因此也可以作为系数。它不是未知数。

  3、若系数是带分数,要化成假分数。

  4、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1)ab]写成[―ab]等。

  5、在单项式中字母不可以做分母,分子可以。

  6、单独的数“0”的系数是零,次数也是零。

  7、常数的系数是它本身,次数为零。

  8、如果是分数的多项式,那么他的系数就是他的分数常数,次数为最高次幂。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10

  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

  1、应用10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的计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4、能利用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11

  1.根据方向和距离可以确定物体在平面图上的位置。

  2.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先用量角器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用直尺确定图上距离,最后找出物体的具体位置,并标上名称。

  3.描述路线图时,要先按行走路线确定每一个参照点,然后以每一个参照点建立方向标,描述到下一个目标所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即每一步都要说清是从哪儿走,向什么方向走了多远到哪儿。

  4.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1)确定方向标和单位长度。

  (2)确定起点的位置。

  (3)根据描述,从起点出发,找好方向和距离,一段一段地画。除第一段(以起点为参照点)外,其余每一段都要以前一段的终点为参照点。

  (4)以谁为参照点,就以谁为中心画出“十”字方向标,然后判断下一地点的方向和距离。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12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数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

  (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1时,c

  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a×b=c,当b=1时,c=a。

  在进行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因数为0时的特殊情况。

  (四)分数混合运算

  1、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分数乘法应用题――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单位“1”的量与分数相乘。

  2、巧找单位“1”的量:在含有分数(分率)的语句中,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对应的量,或者“占”“是”“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

  3、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1)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这个数量比单位“1”的量多(或少)的几分之几=这个数量;

  (2)单位“1”的量×[1+这个数量比单位“1”的量多(或少)的几分之几]=这个数量。

  小学数学知识点总结 13

  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O: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

  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

  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同心圆,等圆通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2)画圆步骤: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2、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周长÷直径≈3.14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周长公式:c=πd,c=2πr

  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是近似值。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πr+d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平方倍。

  4、环形面积=大圆

帽子均码是54-61厘米,具体要看帽子款式和牌子,因为每个品牌的帽子的尺码设计会不一样,其均码的大小也不一样,一般都是在54-61之间,但也有部分是56-60、还有的是54-60,基本都在57左右。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头型来计算的话,一般标准的头围在57厘米左右,所以均码就会在这个数值的上下浮动,而通常不会设计成固定值,它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头围而调节帽围的大小。

均码就是指适合大多数人的一种码,大意就是标准码的含义,帽子的均码就是指大部分人戴着都会比较合适的一种码数,如果是头围小的人戴均码会显得偏大,而头围大的人戴均码就会感觉偏小。

54-61厘米的头围都有可能,因为帽子的帽围通常设计得可以调节,在54厘米到61厘米之间,不同帽子的调节范围会不同,比如有的是56-61,还有的是54-60等等,但基本都在57厘米左右。

首先选帽子之前应该先测量自己的头围,这样才能更容易选适合自己的帽子,头围的测量方法是用软尺的起始端固定在眉弓上缘,再从耳廓的上缘绕到脑后的粗隆,再从另外一侧的耳廓绕回来,读出读数即可。

帽子一般分三张尺码,46-56号、56-60号、60号以上,其中46-56的是儿童帽子,而55-60的是成人帽子,也就是头围对应的尺码,60以上就是特大号的,头围是57就选57号的,头围是60号就选60号或以上的。

如果在没有合适的尺码的情况下,一般建议帽子买大一点的,不要买小了,因为帽子大可以用东西粘在头发上,或者拿绳子系好固定,但如果小了就会很别扭,戴着容易头疼,有合适尺码的情况下就选最合适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cm的头围能戴帽子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