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禁忌游戏第五季结局适合小学生看吗

    《超禁忌游戏》是著名悬疑作家宁航一继《1/14》系列后又一超能力悬疑力作。出道十五年,宁航一一直从事悬疑、惊悚、推理、恐怖类小说创作,被誉为“中国新锐悬疑小说大师”、“中国的希区柯克”。
    小说是一部能将自己和身边好友身份代入,看尽所有超能力下人性对战的悬疑大作。
    最禁忌、最刺激、最无奈、最有看头的超能力对抗,多角度、多样本的人性抉择,最多阅读快感。

    宁航一著的《超禁忌游戏(Ⅳ)》讲述了神的游戏依然在继续,不管守护者联盟如何竭力阻止,13班的同学仍脱离控制般接二连三死去,绝望和死别如影随形。
    被异国重火力军队逼入绝境,守护者联盟将如何杀出重围?怀揣对家人的愧疚和思念,历经万难回到祖国的他们,却遭遇国家的警惕和质疑,然而国安部的态度却更令人捉摸不透……
    “旧神”插手联盟,抛出的却是一截不怀好意的橄榄枝,杭一是否能够从容应对?
    三巨头一手创立的异世界刷新众人对超能力的认知,“创世诸神”一时兴起,现实世界摇摇欲坠。一边是艰难的挑战和未知的危机,一边却是巨大的诱惑和永远的安宁。众人该作何抉择?
    埋藏于三巨头内部成员暗涌终于爆发,短暂喘息后,一场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浩劫在破晓时分降临。这一切背后到底还酝酿着怎样的秘密和阴谋?
    死亡已成常态,未来愈发难测,即将走到约定日的超能力者们,能否最终改变命运?

这是一个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一个英语培训班里的50个学生,分别获得了控制某种事物的超能力。一个弱小的人,将变得强大;一个贫穷的人,将变得富有;一个丑陋的人,将变得美丽。平凡的50个人,将变得不再平凡。他们的人生和命运,在此之后彻底改变了。主角和几个伙伴组成同盟,发现这件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他们将面临着怎样的命运,故事中体现的是人性、友情和在逆境中对抗命运的坚强。

    宁航一,本名宁航,从2006年至今一直从事悬疑、科幻、推理类小说创作,被誉为“中国悬疑小说大师”“中国的希区柯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首届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评委。至今已出版简体中文长篇小说14本,繁体中文长篇小说10本。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日文、越南文等在不同国家出版。《必须犯规的游戏》一书荣登2013年中国悬疑小说排行榜。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自13班的五十个人全部成为超能力者,并卷入残酷竞争之后,聂思雨(女26号)就决定当一个“逃避派”。除了性格原因之外,她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虽然不弱,但绝对不可能是最强能力之一。
    当初选择“植物”这个能力,纯粹是出于个人喜好。聂思雨从小就喜欢各种花花草草。用这个来杀人?她完全没想过。
    这场竞争的一年期限,已经过去大半了,还有五个月。聂思雨想象不到五个月后,世界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全灭?怎样个全灭法?她发现自己对这件事的好奇竟然胜过了恐惧。倒不是因为她不怕死,而是她觉得,既然这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命运,她又何必赌上性命去抗争呢?大不了一起死,这么多人一起,不亏。
    由于抱有这种消极想法,聂思雨在获得超能力之后,没有跟13班的任何人接触。她在市郊租了一套不起眼的小公寓,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她以为自己隐蔽得很好,却没有想到,还是有人找到了她。起码找到了她的手机号码。
    聂思雨接起电话的时候,立刻就听出了这是纪海超(男8号)的声音。
    “终于找到”是什么意思?聂思雨时刻保持着警觉,她左右四顾,仿佛这个人现在就在她家门口。片刻后,她问道:“你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获得超能力的第二天,她就换了新的SIM卡。
    对方沉默了一下:“我们现在都是超能力者了,获悉某个人的电话号码这种事,应该不是特别困难吧?”
    聂思雨深吸了一口气。“超能力者”这四个字对她来说,几乎就是“敌人”和“杀手”的同义词。她尽量沉着地问道:“你找我干什么?”
    对方似乎感觉到了她的疑虑和防备,叹了口气道:“没什么特别的事,只是好久没跟你联系了,想问问你的近况。我们是朋友,对吗?”
    朋友?聂思雨想起以前在明德补习的时候,自己跟纪海超关系确实不错,甚至有同学认为他们俩是情侣。不过,“朋友”这个词半年前就从她的词典里删除了。她知道13班的好些人已经死了。她现在不相信任何人。
    见她没有说话,纪海超问道:“你还好吧?老实话,听到你的声音我已经安心许多了。”
    “感谢上天,我还没被干掉。”虽然听起来像句玩笑话,口吻也很轻松,但聂思雨还是打了个冷噤。
    纪海超继续道:“咱们别隔着电话聊天了,出来见个面,喝个咖啡怎么样?思雨,我真的挺想你的,也想跟你好好聊聊。”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她回答道:“不,我不想出来。”几乎想挂电话了。
    但对方说出了令她震惊的话:“思雨,老实说,我知道你住在哪里。我十分钟之内就能出现在你面前。但我不想这样做,我怕吓着你。我知道你现在对班上的每一个人都存有戒心,包括我。但我希望你知道,我没有恶意。如果我有的话,我也不会跟你说这么多。暗中下手岂不更容易?你说呢?”
    聂思雨思考了一下,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而且他的语气确实很诚恳。她妥协了:“好吧,我们在哪儿见面?”
    “白星路29号,Verona咖啡,可以吗?你打车或者坐地铁2号线都不远。”他用这种方式巧妙地暗示自己确实知道聂思雨的住所所在。
    挂了电话,聂思雨沉思了一下。她拨通了13班另一个人的电话号码。这个人是她在13班补习的时候关系最好的一个女生,相对而言,是她最相信的一个人――宋琪(女35号)。
    聂思雨把纪海超约自己在咖啡厅见面的事告诉了宋琪。宋琪问道:“他没说找你什么事?”
    “恐怕没这么简单吧?你要小心呀。”宋琪提醒道,“听说13班的好些人都已经丧命了。”
    “嗯,我知道。我现在先跟你打一个电话,就是为了一会儿告诉他,你知道我和他见面这件事。令他有所忌惮。”
    聂思雨放下手机,心里稍微有底了些。她简单梳妆打扮了一下,换了身衣服。她已经很久没有外出过了。这一次,她没有选择。当然,她也很想知道纪海超找自己到底有何目的。

设定分析:作者采用的是科幻悬疑设定,又从人性作为出发点引出一系列

的事件,看似科幻与现实相差甚远,但是对人性的考量却贯穿始终。从事件起因的

超能力让他们去拯救世界

,到因为神对人类失望而更改规则,从而出现小说伊始要相互厮杀从

而产生最强者去拯救地球的俗套规则的故事走向。小说讲述了主角杭一从一开始就

展现出明确的主角人格,去联合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未知的末日危机,展现出人

性的亮点,与反派伪神普罗米修斯的丑陋人性形成强烈对比,并在数次危机下因为

自身对团结合作的坚持,同学之间相互信任,舍身相救(“融合”在并未成为伙伴

时舍命提醒,使自身丧命于杀手;“防御”在揭露反派时牺牲自己使反派失去所有

,从而获得完美结局的故事。

个人物太多,所以按照阵营分析

:实力强大并且具有主角光环,头脑清醒并且有情

有义,与女主的感情线从暗恋到结婚,虽有插曲但是结局圆满。在这个信任的天平

越来越高的社会,主角的人格绝对妥妥的救世主。而且他第一时间想的是团结一

致,我想的至少不是,所以能从其中照应到自己还是说明这个小说的价值不仅仅是

:女主,高度符合当代审美的完美女性,

与杭一共度难关,虽有其他感情分支,但是在杭一愿意替他去死之后深深爱上男

主,从一而终。绝对是人人都喜欢的完美对象,不过我不喜欢,因为太完美,反而

失去了渴望。生下来就给了你一个完美的人生,就失去了追逐的乐趣。米小路

:是主角杭一的发小,虽是男生却对主角产生感情,这份无法表达的爱恋导致

他为了给主角升级产生太多的杀戮,但是这份感情却从未改变

:性格孤僻但为人正直,因为女

主加入联盟,头脑冷静,并且一直是队伍里的实力担当,后来在异界作战时为救大

家,化身核弹武器牺牲自己。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实力强大且性格果断,出身黑

身于异界之中,起初为了升级而出手对付杭一,后来经历了异界的百年成长,脱离

了孩子心性,不再与主角为敌,而是希望和平共处,互不侵扰。期间给主角制造了

很多麻烦,但是也是出于对规则制约,对生存的渴望的不得已的行为,在进入异界

脱离规则后也逐渐放弃与主角的对抗。可惜最后却均死于

伪神阵营:数千年前因为自己想统治人间导致众神开战,被真神钉于悬崖

之上直到现在仍然执迷于统治人间,利用自身的

和他人的情感去对付主角,

数千年的残酷刑罚也没有改变其自私的人性,最终死在自己的复制手中,也算是对

真惭愧,本来以为这份书单能压缩到10本的,还是过于低估自己在烂书上耗费的时间了……也有可能是到了年底情绪需要一个出口,不然有几本书兴许还能稍微显得体面点儿。

不过无所谓了,人微言轻,不要太拿自己当回事。

下面的排序糟糕程度依次递减,也就是最前面一本是最糟糕的,越到后面情况越有好转。有些书目可能是别人的心头好,可我就是不喜欢,这也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读书说到底,也还是自家事。


1、冯唐《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都四十六了,还拿别人的打压先抑后扬地自恋,这种深重的童年缺失,致使冯不二同志到了老流氓的年纪、说着老流氓的话,还得拿小流氓当个幌子。粗鄙不堪,放荡低俗,除了主角的名儿文艺,连《三重门》都不如,就别想《在细雨中呼喊》了。就这还“金线”呐?对一个北京出生的人来说,这种程度的流畅有什么可吹的,考上协和也一样。初中生写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还要辅助线,讲起理想来都是幼儿园智商,说胡闹都算好的。说自己跟杜牧李白文字无间,结果连标题都是抄崔健的;是个漂亮姑娘就喜欢自己,自己还跟那儿犯矫情……顶着恶心快速翻完,同时自我检讨:我为什么要在看《人类学讲义稿》的间隙“调剂一下”?是歇了脑子,但脏了眼睛,得不偿失。我为什么要打这么多字?

2、梅毅(赫连勃勃大王)《两晋南北朝 : 迷乱狂欢三百年》

自序的慷慨激昂,恍惚间让人感觉作者是蒋子龙一代人…读这种书,有几种可能的结果:感佩而心向往之,如刘勃杨照饶胜文;觉得把自己接下来的路堵死了,焦虑挠头,或者叹一口气,就此撂笔;感觉写得可读,但并不是我乐意走的路子,我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以及:写成这玩意儿的水平就能出书了,别太妄自菲薄啦!总不能连乱哄哄的流水账都比不过吧!完全没有史识可言,需求遍体鳞伤,越看越觉得辱智,无力吐槽,从拓跋什翼健和刘义隆那儿开始感觉都写不下去了,硬撑何必呢,大段照抄史书,作者难受读者更难受。实在犯不上打上两星替这个什么大王遮羞。可算解脱了。

3、郑也夫《奥运会与世界杯》

不比张公子的豆瓣随感录或者郭德纲的微博顺口溜强到哪儿去,奥运观这样的演讲学理性也很有限,仍是段子和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感受居多。同一个观点不同篇目里车轱辘来回说,最核心的就是抗议央视,尤其是歧视田径,还有黑人不功利。出书真容易,再这么随意下去,纸媒是真要玩完了。再者说了,一个大学教授,除了牛逼和看黄片就不会说别的了吗?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汉语词汇还不够你说的?”另外,“吊诡”用得也不对,的地得也不对,后现代更是胡说八道,还什么“足球寡妇”,简直了。别老喝跑了气儿的啤酒了。

4、苏培成《怎样使用标点符号(增订本)》

体系内逻辑松散,啰啰嗦嗦,经不起MECE检验。不少例句判定改法不能认可,“不难发现”是最大的马虎眼。排版错误不说了,用途类似但标点不同的地方缺乏辨析(如冒号和破折号做总结),有的例子标点语病混为一谈,有的所谓正确示范干脆就是病句,隔几页就自相矛盾之处更是数见不鲜——《语法修辞讲话》只为毛和鲁讳,这本几乎尽人皆讳,打脸啪啪的。标点符号用法的根本确定,在于对大量语料样本的提取和分析,该统一的就硬性规定,给出所以然;不必统一的就该松绑松绑,不排除延伸到文学意味的解读考量。单凭“个人”经验见识和语用习惯给出“规范性”的指导,简直就是粗暴学阀。坦诚部分用法存疑并不丢人,漠视乃至无视存疑之处,才是自以为是,粉饰太平。还不如直接看最后附录的《标点符号用法》,简洁、清晰、明了、服众,真是醉了。

超能力大逃杀,有想法没技术。主角显然是作者自我投射,女主向自己告白就够恶心了,居然还有生日宴女主向男主求婚…YY境界,令人叹为观止。游戏中毒不浅,中二设定,顶多高中生情商;情节转场硬拗,把人物智商也拉下来了,尤其是政要和企业家。预叙旁白生怕读者看不懂,写出来就必然浅显寡淡如自来水。反派视角叙事误导读者,分明犯规。尽己所能,纳入了诸如暗黑鬼畜、推理、丧尸、荷马史诗(什么鬼…)、行星撞地球等不同滥套元素,眼界也就这样了,筐真是好筐。结尾同志梗连用两次,强行弥补PSV短板,以及无力吐槽的外星人和梦境梗,更是导致全书合理性彻底崩坏。能看出影视化意向,但拍不了不只是题材问题,更主要是底子太薄,经不起推敲,要补的BUG太多。消闲文戏,硬货调剂。

6、《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根本不是什么“课”,而是笔谈心得分类汇编,系统性和条理性都是后天强加的,连非虚构这个概念本身也显得太宽泛了,到后面干脆改叫(针对新闻写作固陋的)“叙事写作”了。偶有启发,《编辑和作者的照管手册》通约性最强;但多数浅尝辄止,叙事性的历史推荐的居然是史景迁。对立观点文章的平行排布,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友好,只能把脑子搅得更混,而在那些已有定见的读者看来,则不啻于注水或拼凑篇幅。翻得也不怎么流畅,非出一手。可能这本书给学写记叙文的初中生看,还能更有价值一点。总之,能学习借鉴的东西太有限(尤其二三六八章),阅读时长与收获的性价比很不划算,期待被辜负得紧,打两星不过分吧。

7、《七堂极简物理课》

这是一本足以让人对“极简”二字产生生理恶心的书,说浅尝辄止都是对浅尝辄止的侮辱。满满地都是“再说你就看不懂了所以我就说这么点儿知足吧渣渣”的被羞辱感。最后一章倒是来回车轱辘,写到最后干脆同归于尽了。就这么几页,还1/10索引,卖不到40块?穷疯了吗?

8、《数学本来很简单》

什么鬼…20分钟就刷完了,既不简单又不有趣,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典型,手工原理并没有讲清楚,光看见剪圆盘了。看到最后感觉像是:如何图文并茂配合数学原理介绍地教你使用科学计算器和Excel?图是真不少,画得老辛苦了,然后并没有什么鸟用…最后的免责声明简直把自己的责任和本书仅剩的一点点价值择得一干二净,外国科普不靠谱的也不少,今年碰见两本了。

看完第一章就猜中核心的悬疑…对读者还真是挺友好的。超越《告白》就别想了,这么个故事,吹出大天也是不可能超越《告白》的……

娱刊访谈,只能见“好”;文字矫揉,造作难耐。看不出什么提问的技巧,自我炫耀还更多些。再看访的这些人,有几个干净的?还一个个跟那儿做人生导师地现。捏着鼻子看完的。我为什么要看完?

11、江南春《抢占心智》

《定位》中国信徒,从差异化入手的本土化思路没问题,某种意义上与超级符号殊途同归。好像试图讲一点逻辑,比师父也的确多出些实战方法论,可一开始列举案例就逐渐开始藏不住马脚了,最后的大实话是自己就爱看简单直接的广告所以就说只有这个好…敢情一切都在为他的个人品位买单。第三章直接把自己公司的底给兜了,甚至提到了生活垃圾的条形码…怎么说呢,挺实诚的?只要“成功”了,隐私和下限都不是事儿,对吧?当然了,制造概念的忽悠本事也不能少:生产端作为商战核心要素就叫“产品为王”,哪儿跟哪儿啊,不就是为了凸显“定位为王”吗。说给成熟品牌支招,后面又提“不为人知的品牌”,乱成粥了都。第六章以后实在没的写,还可以自我重复创业史,结果更是抖搂出电梯广告的点子也不是原创的,还把朱大可的底儿顺便也给兜了…说点儿啥好呢。

浪费题材。90后就别写1998了,还是让给我们这些80后老人家吧。这本书适合初中生仿写,提升作文水平。

13、三浦紫苑《编舟记》

点燃兴趣的是事,读到里面发现写的还是人,还是清浅的人。清浅不一定是贬义词,西冈的转变也让人鼓舞,但好像托不起辞典编纂的重。到了岸边出现才扳回来一点,最后一百页能算亡羊补牢吧,可相比于正面强攻,感觉还是取巧了。女主主动男主的那晚尤其莫名其妙。P190还有“西岗”之误。虽然看到最后松本的信,还是不忍心打个两星,可转念一想:这种刻意的煽情,毕竟廉价。松本要是还活着,会打三星么?如果那样不会,那,这样就更不会。

虽然图多,但其实非常非常水。不知道艺术史的干货是不是都滞涩到一般读者不可能读懂,反正我除了八卦,基本没看到啥。钱其实不难赚,真的,主要是身段。 目前的评分实在是太高了。

15、《我认出许多熟悉的脸:闫红读名著》

突破不大,文笔尚可,到头也没抵制住熬鸡汤的诱惑,以及小书内的自我重复。站在当下视角对名著的再解读,并不见得比返回现场重新梳理名著于当时的接受与反响更有价值,即:翻案不如重审。总体不及六神磊磊,算卡住了水平线吧。可是“这本书比那些经典更值得读”的话也太不要脸了吧,激怒我了,扣一星。

16、林奕华《有一种旋律叫梁祝》

必须承认:直到现在,林奕华的戏都是对我影响最大的,没有之一。但深究起来,最中意的其实是陈立华的剧本与林的舞台调度,黄韵诗的就要差很多。就林的出版物而言,怎么说呢,性价比极低(当然,我现在最后悔的,还是当初花了400块买他的四大名著,结果就是一堆剧照——这本字多一点,也没太好到哪儿去)。访谈看为人,太感性,表达欲旺盛,偶有巧思但总体清浅。剧本只有185页,才占到全书32%,情绪、思考、意象……缠绕纠结在一起,就这么生生端上来,给得太直了,音乐剧也不能这么不成戏呀。后续繁复缠绕的解读,焦虑中狗尾续貂,我是来看戏的,不是来看你解释戏的,真有这个艺术能力,应该在呈现这一步就直接表达到位。而且从三国红楼到梁祝,林似乎陷进取向问题出不来了……我还是等着猴年马月出林奕华的戏剧视频,或者陈立华的剧作集吧。

17、叶圣陶《文章例话》

选文欠共鸣(郭沫若那篇随笔尤其奇葩…巴金那篇也絮叨得要死),讲解太浅显,做入门给初等学员又不够亲切。体系还是《国文百八课》那一套,个别判断也不能认同——《重印后记》上说叶老后来自己也有不认同处。那就让历史的归历史,教育的归教育吧。

18、杨照《史记的读法》

杨照和刘勃的不同,就在于自我重复太多,以及讲故事的时候实在太口水了——跟这本稿子的实际来源(音频节目)也有关系。两星三星间犹豫很久,年底戾气重,下手狠一点,就当搅和生气汤了。何况还有“鯫生”、陈平、周亚夫误为周勃、庄青翟等等的露怯。

19、浦江清《中国古典诗歌讲稿》

可以复习文学常识,顺便补充一点新知。文学史观通透,讲词曲乐府概念源流,颇有卓见。可全书是讲稿整理而成的并不要紧,能不能不要像现在这样多是零敲碎打的拼凑、省简和重复?这书出得跟骗钱无二,实在忍无可忍。


没法许什么愿,明年这份书单能否压缩到10本以内也很难被精确地控制。只希望不幸再碰到类似的书的时候,能少生点儿闲气,少较点儿真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超禁忌游戏第五季结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