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发生过的故事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智慧的寓言故事《王戎巧识路边苦李》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慧的寓言故事《王戎巧识路边苦李》,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冷静观察再思考,才能看清事物本质

  传说,在中国魏晋时期有个特别聪明的小孩叫王戎,关于他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很多,可是,最最出名且一直流传到今天的,是发生在王戎七岁时的一个故事。

  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天气特别好,王戎跟小伙伴一起出去玩。走到一条大路上的时候,路边的一棵李子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挂在树上的李子显然已经熟透了,成熟的李子犹如一个个紫红色的小灯笼,看起来十分诱人。

  这时候,小伙伴们全都停下了脚步,为了多摘几个李子,大家各显身手,一个个如小猴子一样爬上了李子树,还有的找来了树枝在地上够,拼命地往自己的口袋里塞李子。

  可是,只有王戎,他不动声色地站在路边,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一切。有小伙伴说:“王戎,你瞎站着干嘛,怎么不去够李子呢?”

  是啊,为什么王戎没有去抢?他在想些什么呢?

  原来啊!聪明的王戎早就看出,这是一棵长在大路边的李子树,通常情况下,长在路边的果树上是不会有多少果子的。因为每天路边都会有很多人经过,过路的人不管饿了还是渴了,都想摘个果子来充充饥解解渴,即便不饿也不渴,大家还想尝尝鲜,更何况成熟的李子酸甜可口,谁都喜欢吃,这样一来,大家你摘一个我尝一个,没几天时间,果子肯定就被路人摘光了。所以,一路走来,路边的很多果树都是光秃秃没有果实的。可是,为什么偏偏这棵树上的李子却依然结的那么稠密?从外面的颜色来看,李子显然已经成熟好久了,可是从数量看来,似乎就没有减少几个,那么肯定是因为它不甜,否则,他怎么能够一直留到现在呢?

  想到这些,王戎就没有再动了,他要等着小朋友摘了李子下来,然后验证自己的推断。

  这时候,正好路边有人经过,这个人曾经吃过这棵树上的李子,他知道李子是苦涩不能吃的。看到那么多小孩儿都在树上争抢李子,而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树下不动,路人觉得非常奇怪,莫非这个小孩儿也吃过?这么一想,路人就走过去问王戎:

  “小朋友,你吃过这棵树上的李子吗?”

  “没有!”王戎摇摇头。

  没吃过却不去摘,路人觉得更加奇怪了,他接着问:“树上的`李子结的那么红那么好看,别的小朋友都在拼命的抢,那你为什么不上树去摘李子啊?”

  王戎笑着说:“这棵树长在大路边,可是上面的李子却那么稠密,那就证明这棵树上的李子肯定不甜,要不然他早就被别人给抢光了,绝不会留到现在!”

  路人一听,不禁连连夸赞王戎的聪明。小伙伴们听完也都觉得非常惊奇,拿起李子赶紧咬一口,果然,真的是又苦又涩,根本就不能吃!这时候,大家才不得不佩服王戎的聪明和冷静。

  从此以后,这件事情就在王戎的家乡琅琊传开了,与此同时,“道旁苦李”这个成语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多用来比喻无人问津的东西。

  我们平日观察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学会认真分析、反复思考,能够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推断出其内在的联系,然后再做出正确的判断,确定自己的行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从而节省做事的时间和效率。

  据悉,王戎有一个儿子,名叫王万,小万自小时候起就极度肥胖,认识的人常常会劝告王戎说:“你这个儿子胖得出奇,想必是得了肥胖症,要赶紧带他去看病,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啊!”王戎听此,十分担心,于是决定不再给儿子吃太多好食物了,只让他吃一些糠,谁知王万这样吃却还是越来越胖,年纪小小就去世了。

  王戎失去儿子小万的时候,极度悲伤,久久卧床不起。有一天,他的朋友山简前去探望丧子的他,见他悲痛至极,难过得受不了,于是小心翼翼地问他:“不过是失去一个怀抱在手中的婴孩罢了,你怎么可以心痛到这种程度呢?”王戎顿了顿,回答他说:“最上层的圣人之心早已超越了寻常人的思想,不受到束缚,不容易为这种情感所动;而最下等的贫民整日忙于劳作,为温饱问题所奔波,更加无暇顾及日常情感。正因如此,最重视情感,对情义最为专注的,正是我们处于中层的这一辈人啊。”

  山简听了他的话,感到十分佩服,极其有道理,于是彻彻底底地为他的丧子之痛感到更加的惋惜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王戎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有心人。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将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据悉,当时的王戎与朝廷的另一位官员和峤共同遭遇家长丧事,两个人都以孝著称,均是出了名的孝子。然而这期间奔丧的王戎由于过度哀伤悲痛,不思进食,一日比一日更为消瘦下去,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几乎快要支撑不住了。而和峤则是整日整日地嚎啕大哭,严格遵守丧事礼法。

  有一日皇上向刘仲雄问道:“朝中两位大臣家中奔丧,你常常前去探望王戎与和峤吗?我听闻和峤过于哀痛,真是令人担心啊!”此时,刘仲雄回答道:“和峤虽然极尽孝道礼法,整日哀哭,但他的精气神并没有大大受损。反而是王戎,尽管他没有恪守于丧事礼数,但他却已经因为悲痛至极而骨瘦如柴了。因此臣认为,和峤景观尽极孝道,但没有毁坏自己的身体;而王戎却是以死来尽孝啊。我想陛下您不必太过于担心和峤,反而是王戎更应该令人担忧。”皇上听此,对王戎的做法十分震惊。

  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中,称之为“和峤生孝,王戎死孝”。王戎本是琅琊王氏出生,位列二十四孝之首,因此王戎也继承其祖辈之孝,尽管他没有恪守孝道礼法,却实实在在用自己的身体表达了内心的悲痛。

  王戎从小就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十分善于观察,又善于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请听我慢慢说来……

  在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和小朋友们一起去外面玩耍。走着走着,在大路边发现了一棵高大又粗壮的李子树,上面的李子将树枝压得非常低,只要抬一下手就可以碰到李子,李子树上的李子更是多得不计其数,李子遮住树叶,整个大树几乎都看不见叶子了。那些小朋友们看见了,非常吃惊、也非常开心,心想这下可以吃到很多李子了。于是都心急火燎地跑向大树摘李子,生怕被别人抢光了,有的还干脆直接爬上树。

  但是只有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没动。

  有一位老人问他:“孩子,你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不去和他们去一起摘李子呢?”王戎毫不犹豫的说:“这李子树长在大路边,而且树上还有那么多李子,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路过的人们摘光了,而现在这树上还有这么多的李子,所以我敢断定树上的李子全是苦李子。”老人说:“不可能。孩子,是你想太多了,说不定哪一次还能吃到一个甜李子呢!”“不,我觉得全部都是苦李子!”王戎坚信自己的答案。“唉……”老人摇摇头走了。

  这时,王戎跑到树下问正在摘李子的小伙伴:“这李子苦吧!”他的朋友只顾得摘,还没吃呢,听到王戎问,赶快拿起来咬了一口,结果又马上“呸呸”吐了出来,直喊:“好苦!好苦!”然后扔掉了摘了很多的李子。

  伙伴们感到疑惑,问:“王戎,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给他们讲完道理后,小伙伴们顿时恍然大悟,对王戎佩服的五体投地。

【关于智慧的寓言故事《王戎巧识路边苦李》】相关文章:

王戎的典故故事大全 古代有七位名士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名竹林七贤。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 最终以解散告终, 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以下是 为你精心整理的王戎的典故故事,希望你喜 欢。 中国古代出了不少神童, 而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 自小便极其机灵,是一个早慧的神童, 极具观察力且年纪小小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年幼时看到老虎也丝毫不露惧色。 据悉,在王戎小的时候, 魏明帝在宣武场大老虎的牙齿和爪子砍下来,举办人和老虎之间互相搏斗的表演,任凭路过的行人观看,凡是路过的人无不心惊胆战。当年的王戎年仅七岁,也跑去观看。老虎趁间隙抓着栏杆, 把头攀在栏杆上面仰天长啸, 十分凶狠地对着围观的行人怒吼,声音响彻云霄。围观的行人中,小孩子纷纷受到惊吓而放声啼哭,而大人也无一不恐惧得连连后退, 甚至大惊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滚尿流地逃离宣武场。 而此时的王戎, 直愣愣地站在关老虎的栏杆旁边, 十分平静地一动不动,脸上没有一丝恐惧之意,而是继续看着老虎的反应,听它的嘶吼。王戎定是认为因为老虎被关在笼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对围观群众造成伤害, 只不过徒有威风气势罢了, 从吼声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对它的恐惧感, 其实它并不会做什么。 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对百 1 兽之王固有的恐惧感所吓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胁。 这个故事赞扬了王戎小小年纪就才智过人, 有过人的理智与清晰的思维,幼年就善于观察推理,不仅仅拘泥于表面,不随大流,具有判断力,能认识到事物本质,不愧被后人称为神童。 王戎的简介王戎, 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 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 后来王戎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争, 取得胜利之后, 因立下军功被升职为安丰县候。这段期间内,他不断在荆州一带笼络名士,颇具成效。后来王戎的官职又持续不断的调换,先是应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调职为光禄勋,而后又成为吏部尚书, 直到母亲去世时向朝廷辞官。 司马衷登基后, 王戎成为太子的老师,后转至中书令,兼任光禄大夫,随后转任尚书左仆射掌管吏部事务。 到了 296 年,王戎升职成为司徒,此时他觉得天下即将大乱,便不再参政,专心游山玩水,后由于卷入刑案被罢官,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受任,官至司徒。后来由于晋惠帝被将领张方挟持,王戎便逃命至陕县。 年,王戎逝世,终年 72 岁,谥号元候。 王戎的性格特点自古以来, 中国流传的神童就不少, 而王戎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员, 他也是在因为年少时期就才智 2 过人而备受关注与称赞的一位著名神童, 在他小时候还流传着不少相关的典故。 王戎出生名门, 在他小时候,其父王浑有一个朋友叫阮籍,二人关系不错,但话题不多每次说不上几句就告辞了。 有一次王浑带着儿子王戎见了这位老朋友, 阮籍见了王戎反而大开话匣, 两人聊得十分尽兴,阮籍遂略带感慨地对王浑开玩笑说: “和你聊天还不如和你儿子交谈有意思。”王戎也正是如此,与之建立了友情,进入竹林七贤之中。 王戎小时候,就独具个人看法,看事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会盲从于旁人。 在他七岁时, 小朋友们看到路边有一棵硕果累累的李树,纷纷去摘。 王戎却认为,路边的果子没有被采摘一空则味道定是苦涩的,大家尝后,果不其然。 王戎不但年幼早慧, 小时候的他两眼放光, 一双眼睛竟然可以直直地注视太阳的光线,丝毫不躲避,有人见到他以后,就夸赞说这个孩子两眼放光,如同带电一般有神。 除此之外,年幼的王戎不仅思维过人,胆识也过人,在他六七岁时,丝毫不怕广场中砍去爪牙的老虎, 尽管众人听到老虎的怒吼都吓得纷纷瘫软后退,但小王戎却定睛直视毫无惧色。 或许王戎小小年纪就尽显才智与他极其优越的家庭背景有关, 他早熟的见识、胆量、孝道以及种种特质,想必都与出生于名门脱不了关系。 王戎丧儿万子的意思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 3 贤,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小时候就十分聪明,悟性极高,是个两眼放光的神童,十分清秀,为人情感丰富。 据悉,王戎有一个儿子,名叫王万,小万自小时候起就极度肥胖,认识的人常常会劝告王戎说: “你这个儿子胖得出奇,想必是得了肥胖症,要赶紧带他去看病,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啊 !”王戎听此,十分担心,于是决定不再给儿子吃太多好食物了,只让他吃一些糠,谁知王万这样吃却还是越来越胖,年纪小小就去世了。 王戎失去儿子小万的时候,极度悲伤,久久卧床不起。有一天,他的朋友山简前去探望丧子的他,见他悲痛至极,难过得受不了,于是小心翼翼地问他: “不过是失去一个怀抱在手中的婴孩罢了,你怎么可以心痛到这种程度呢 ?”王戎顿了顿,回答他说:“最上层的圣人

王戎智捉骗子的名人故事

  王戎,字溶冲,出生于公元234年,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的祖父王雄,为幽州刺史。其父王浑,为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

  史书说王戎“幼而颖悟,神采秀彻,视日不眩”。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大文学家阮籍,和王戎的父亲王浑是要好的朋友,虽然比王戎大二十多岁,却愿意与他交往。阮籍每到王浑家中,常常待不多时,便要离去。但是一见到王戎,却谈起来久久不走。他曾对王浑说:“溶冲的确是智慧过人。我时常有个感觉,和你交谈,还不如和他谈起来投机。”

  王戎小的.时候,有不少人反映他才思敏捷,本文选其一供读者欣赏。

  有一年的元宵节,凉州城内举行灯展。晚上,身为凉州刺史的王浑,与家人登上城门楼,一边饮酒交谈,一边观看城中美景。只见城内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派繁荣祥和景象。对此,王浑看在眼里,乐在心中,他深为自己治理有方而感到自豪。

  王戎这年五岁,见城中如此热闹,闹着要去逛灯会。王浑答应了,便让一个叫憨憨的仆人背着他去,并一再叮咛:“要看好小公子,不要走丢了!”

  王戎由仆人憨憨背着来到市中,看见各种各样的花灯:有鱼灯、鹿灯、大龙灯、走马灯。不少灯上还写着一条条谜语,谜底有的是打一物,有的是打一人名,还有的是打一地名等

  然后,他们又挤到一个大戏台下,戏台上正表演灯舞。那优美的舞姿、谙熟的舞技,不时引起观众们的叫好声。台下一叫好,台上演员更加卖力,锣鼓敲得更急,乐器也奏得更响。这时,有一个鬼头鬼脑的人盯住了憨憨背上的小王戎。

  憨憨正瞪着眼睛看台上表演,小王戎叫着要撒尿。憨憨说:“人这么多,怎么挤得出去,我把你放下来,你就地撒吧!”

  过了很长时间,憨憨问:“怎么还没撒完呀?”憨憨没听见王戎回答,低头一看,哪里还有王戎的影子?憨憨害怕了,急得他顾不得拥挤,到处喊,到处找,仍不见王戎,才慌慌忙忙地去向主人报告。

  王浑一听,顾不得怒责憨憨,立即下令戒严,包围整个凉州城,挨门挨户地搜查……

  再说王戎,撒完尿就又爬到“憨憨”背上看戏,看过一段,“憨憨”背起他就走。开始他以为要回家,没在意。可是。越走越感到陌生,觉着不对劲,便对“憨憨”说:“咱们不是回家吗?这是往哪去呀?憨憨,你可别迷路呀!”

  那人道:“没迷路,这是抄的近道。”

  王戎一听,发觉不是憨憨的声音,心中很是害怕,心想:坏了,一定是让贼背出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他并没慌乱,思考着脱身的方法。忽然,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一边和贼说着话,一边解下自己扎头发的红布条,系在了那人帽子的后带上。

  王戎被背到一个交叉路口,忽然看见几个差人骑马而来,他认出其中一个是父亲的部下,便大声喊道:“快来抓贼人!快来抓贼人啊!”那人见事不妙,急忙扔下王戎,混到人群中去了。

  差人过来,认出王戎,道:“小公子,受惊了!”

  憨憨也赶来了,看到王戎,着急地说:“你这小祖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王戎没顾得上和憨憨搭话,急对差人说:“快去抓贼人!”

  公差急忙问:“贼人在哪里?”

  王戎道:“跑了。不过,我在他的帽带上系了个红布条,快去追查吧,他是跑不远的。”

  十多个公差分头去抓贼人,不一会儿,公差凭着暗记,把贼人抓了回来。王浑为儿子能急中生智而自豪。

【王戎智捉骗子的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戎发生过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