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市云安区低保户孩子上有低保小孩读幼儿园要钱吗学费有免费的吗?

——2019年4月18日在云浮市云安区第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两大主题、四个重点”,聚焦抓好乡村振兴,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77亿元,可比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77亿元,同比增长0.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亿元,同比负增长13.9%(按可比口径实际收入3.51亿元,同比增长6.24%);税收收入7.4亿元,同比增长3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3.23亿元,同比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5.87亿元,增长31%;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556.5万美元,同比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44亿元,同比增长7.6%;全社会用电量14.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5%,其中工业用电11.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5%;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7.25亿元、贷款余额26.1亿元,分别增长12.8%下降18.3%。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62∶53.39∶31.99 。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区50个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05%。其中,3个省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9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1.91%;2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2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0.07%。全区有47个重点项目已动工,动工率达94%。鸿志新材料、翰博科技处理剂等26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突出在精细化工、现代农业及加工、休闲养生旅游等行业和完善日化产业链进行专项招商,全区引进合同项目26个,计划总投资63.74亿元,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超亿元以上项目18个、超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全年新开工项目20个,开工率为76.9%绿色日化产业集聚区引进项目8个,计划总投资7.2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

二、聚焦主业,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8%,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8亿元,同比上升32.2%。水泥行业产值增长34.3%、化工行业增长13.9%。三大传统行业税收稳定增长,化工行业增长8.3%,水泥行业增长105%,石材行业增长27.9%。

绿色日用化工产业加快集聚发展。投入资金1亿元,完成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和部分路网建设,沿企业及道路分布的供水、供电、供蒸汽、供天燃气、通信工程已完成日化产品工业城动工建设。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协同创新研究院成功申报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投产、动工、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超27亿元,其中顺天然生物、椰林化工等项目已成功试产 

现代农业提速发展。全区建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省级菜篮子基地(养殖场)3家、省级现代美丽牧场1家,拥有国家A级绿色认证产品4个,地方知名品牌6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一乡一品”项目镇4个,获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南药示范区,2018年南药产业签约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约4755万元,建设种植基地9个,现代特色南药种植面积约4.5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7.53万亩,粮食总产量6.64万吨。年饲养生猪22.4万头,存栏肉牛2.8万多头,家禽存栏74万羽,水产品产量9934万吨。

林业现代化扎实推进。完成森林碳汇工程造林1万亩,江罗高速云安段景观林带完成造林359亩,建设里程6公里,完成封山育林1.04万亩,其中森林碳汇工程林封育1200亩,一般封育9224亩。种植各类树苗60多万株。

三、统筹推进,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融入新区发展步伐加快。都杨至云安公路新建工程(西部快线)、云安新城建设、区中医院和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公共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两区”一体化的市政配套设施体系和城市综合服务供给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区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250.32万元,建设公路里程398公里。重点抓好X868线路面大修、X465南大线改造等工程建设。客运班车行政村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成145.8公里。石城镇至富林环大云雾山公路新建工程等3个项目有序推进。

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出台《云安区富民兴村农业产业工作方案》,全面规划各镇产业发展,确立十二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新增特色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现代优质肉牛产业园、花卉苗木产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加快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22条省定贫困村中的229个自然村100%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打造了石城镇上洞村、白石镇石底村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域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区非省定贫困村有549个自然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治理,各自然村均建有垃圾收集点,垃圾清运量占99.8%。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全区建有乡村公厕24个,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6%,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为94%。镇村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全区114条行政村(区)都实现了“有收入”,22条省定贫困村年纯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由36个增加到49个,10万元以上的村由18个增加到26个,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同比增长超过10%

四、持续发力,“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

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涉众型金融不稳定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持续开展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债务风险监测和落实化解防控工作,积极化解政府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政府债务保持在可控水平。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扎实推进,督察组交办的案件全部办结。投入资金1150多万元,完成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督查整改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座,22条省定贫困村启动新农村示范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或在建污水处理站112个。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水泥、硫化工企业均达到提标排放要求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区共选派208人到省定贫困村、乡村振兴示范村、软弱涣散村和经济薄弱村任第一书记。共投入财政资金1.24亿元,组织实施到户项目37061个、到村项目282个,危房改造172户,“两不愁、三保障”基本实现,全区4016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五、开拓创新,各项改革迈出新步伐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资产和产权整合,组建区泓凯投资集团公司,将区金叶公司、区食品公司、区腾安公司、区长丰公司等国有企业纳为区泓凯公司的子公司,打造一家资产规模较大的区属国有企业,并完善国企管理等相关制度。成立由区广播电视台出资控股、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云浮市云歌传媒有限公司。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十大行动计划,全区459项行政许可事项(子项)法定办理时限压减率达到71.08%,取消42项涉企涉民证明事项。深入推广“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模式,全区有400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区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加快打造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扎实完成权责清单动态调整工作。全面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外资十条”,切实降低实体企业运营成本。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共换发“多证合一”营业执照1870张。启动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发照和网上公示。商事登记压缩至2天,刻章、申领发票压缩至0.5天,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大力推进机构改革。新一轮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在石城镇试点探索镇级职能整合改革,重组“六个平台”,解决基层政府人力资源分散、工作碎片化、管理不到位、治理乏力等问题。

六、共建共享,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2018年,十大类民生支出17.46亿元,同比增长55.63%,占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1.54%。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社保扩面征缴等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8%;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00%,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48元;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完成率达100%。城镇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40元和450元,全区共发放低保金2155.15万元。集中供养孤儿提高到每人每月1560元,分散供养孤儿提高到每人每月950元。残疾人生活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1890元,重残护理补贴提高到每人每年2520元。

教育事业有新进展。重点推进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创建工作,投入资金5097.27万元,抓好石城镇中心小学(高潭校区)新建教学楼和六都镇中心小学教学楼等项目建设。优化都杨镇和富林镇学校布局调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建设科学实验室6个,全区中小学均建设有门户网站,基本实现宽带“校校通”。全年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培训3760人次。加强学校安全管理,落实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和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普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区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为0.62%。高中教育成果喜人,云安中学参加高考的学生上本科线288人,上重点大学线49人,创历史新高。

医疗卫生事业有新提升。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区人民医院完成升级改造,通过“创市二甲”等级评审并挂牌,建成省远程医疗平台区级中心,并与省远程医疗平台对接。启动区中医院建设、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卫生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引进副高职称、全日制本科卫生人才充实到全区医疗机构。开展市区镇三级医联体建设,积极与南海区医疗单位形成对口帮扶体系,远程医疗服务连接南海区三甲医院且专家24小时提供服务。生育秩序平稳,区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全面投入使用,优生服务全面提升。

文化体育水平逐步提升。建成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14个、建立“扫黄打非”工作站124个,均实现全覆盖;首个运用“互联网+”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掌上云安”手机台成功上线运行,云安区融媒体中心揭牌成立;陈璘和云雾山入选云浮十大文化名片。成功承办市第五届“市长杯”足球联赛,并取得了成年组冠军和校园男子甲组冠军;2人参加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斩获5金2银,1人参加残疾人公路自行车世锦赛勇夺一金一银。

平安云建设深入开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力推进“冬春行动”“飓风2018”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两抢一盗、涉恶、涉毒等各类突出违法犯罪。全区公安机关共接报刑事、治安警情168宗,同比下降28.2%。没有发生重、特大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大案(事)件“智能化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荣获全国“雪亮工程”十大创新案例、全国产品创新案例大赛“雪亮工程”第一名,我区荣获“2018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区”。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法律案件援助率为100%。加快健全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全区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及其他公共安全事件。食品药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提升。进一步落实防火责任,全年没有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认真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

与此同时,民宗、外事侨务、港澳台、人防、统计、地方志、粮食、消防、档案、保密、科协、侨联、文联、残联、社科联、慈善、老区、老龄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意见建议,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109件,区政协委员提案、来信建议71件,办结率为100%。充分发挥民主权利,召开区政府常务会议21次,讨论事项227项。法治区创建工作已完成并达标,全区有5个镇60个村(社区)确定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镇、村。全面完成区、镇两级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实行“以案定补”制度。全区人民调解案件1607件,调解率为100%。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2宗,立案受理9宗,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到100%。

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清廉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四风”整治不断深化,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审计监督、财政评审不断拓展和强化,财政资金使用和政府性投资效益持续提升。“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连年实现“零增长”,政风持续好转。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全区人民的团结奋斗和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向驻区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云安区建设发展的老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云安发展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不足:一是经济发展质效有待提升,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大项目、龙头企业、知名品牌还比较少,科技创新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二是城乡统筹、乡村振兴任务重,与新区融合发展有待加快,农业农村基础仍较薄弱,环境整治、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三是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财政收支矛盾仍较突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需要。四是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一些部门和干部担当不够、落实不力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作风建设还需要常抓不懈。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加以解决。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关键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重大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重大任务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决策部署在云安落地生根。

2019年区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和区委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继续聚焦“治环境、强产业”两大主题,狠抓“融入新区、发展绿色日化、实施乡村振兴、建设云雾山旅游”四个重点,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市前列,奋发勇为开创云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左右;进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实际利用外资完成市下达目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推进43项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114.7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3.43亿元。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强化发展动力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品牌化带动计划,支持水泥、硫化工企业加大重要领域、关键技术的标准研制,培育更多自主品牌,特别是要擦亮化工园区的专业品牌,提升招商引资吸引力。实施绿色化改造计划,推进石材、硫化工、水泥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集聚发展绿色日化产业。加快规划建设日化产品(日用品)工业城,尽快形成具有相对完整产业链的日化产业集群,打造超百亿产值工业园。着力发展绿色建材产业,加快推动洪涛高新石材产业园有限公司生产基地整体搬迁落户,加强与碧桂园等龙头企业对接,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依托云浮本地专业机械制造基础,壮大石材机械制造和装备制造业,积极承接珠三角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扩散。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着力引进表面活性剂、化工涂料、薄膜、硫化工、轻纺、绿色包装等新材料项目。依托云浮新区优势,谋划都杨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承载力。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做大做优现代特色农业,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四大工程”。实施结构优化工程,大力发展壮大南药、无患子、草畜、生态养殖等主导产业,调优产业结构,加快形成区域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创强工程,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云雾山腐竹、云安黄牛、云安蚕桑等农业品牌。大力实施龙头培优工程,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农业企业扶持力度,确保每个镇至少有1家市级、2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一个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企”带动发展“一镇一业”的局面。大力实施三产融合发展工程,将现代优质草畜产业园打造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油茶主题公园和云雾农庄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屠宰加工及食品工业发展,推动无患子、肉桂、油茶、蚕桑向日用化工、药油、蚕丝蛋白等深加工方向发展。

全面发展第三产业。抢抓省建设北部生态旅游区和云雾山旅游度假区纳入《广东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机遇,着力打造“一区两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把云安打造成知名的珠三角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快推动云雾山旅游度假区开发建设。加快规划选址、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推进景区交通基础设施和休闲观光旅游基地建设。推进西江绿色生态旅游带建设。抓好西江岸线资源环境综合治理,建设西江风景线;积极打造一批西江知名旅游景点,依托金鱼沙等良好生态资源,打造西江旅游第一滩。充分挖掘陈璘的历史文化,精心打造陈璘古驿道,建设陈璘文化主题公园,整合建设六都古文化、古祠堂旅游线路。推进南部乡村旅游风光带建设。整合高村、白石、镇安、富林、石城沿线的文化遗产资源、自然生态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串联各地乡村旅游点、生态观光项目和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一批旅游精品线路。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抓住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协同创新研究院获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契机,加快推动中试车间投入使用,着力打造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园区技术服务、人才聚集“四位一体”的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实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比例。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工程,继续实施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发挥好人才驿站平台作用,积极引进紧缺专业人才。

二、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集聚发展合力。

推进“两区”融合发展。积极落实《云浮市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行动方案》,推进云安新区融合发展,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推进都杨至云安公路新建工程(西部快线)建设,争取今年动工。加快构建“两区”一体化的城市综合服务供给体系,重点抓好区中医院、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区文化体育公园、区体育馆等项目建设逐步完善“两区”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关联事项“两区”协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跨区项目利益分成等联动机制。

提升城市承载力。加强城市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云港大道与东安大道交界处道路标识设置,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推动加氢站建设,进一步规范燃气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房地产管理,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推动物业管理走上法治轨道。强化城市管理,加快数字城管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智慧城管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强化规划管理,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改善人居环境。

破解发展用地制约。推动“两规合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园区扩园和土地调规,盘活云浮循环经济工业园可利用土地,着力将园区拓展到5000亩以上加强征地收储,拓宽征地拆迁思路和办法,积极探索村集体土地入股共享增值收益的征地新模式。统筹盘活土地,深化地企合作,高效稳妥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严格依法处置闲置土地,盘活用足土地资源。

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石城至富林环大云雾山公路、深罗高速南盛出口至富林(云安段)公路改建和富林过境公路工程建设;完成省道S538线高村段公路改线、新编省道S274线白石至镇安段路面改造和国道G324线茶洞服务区建设。抓好269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

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推进土地统筹集约利用,支持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及入股方式流转土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现代优质肉牛产业园、现代花卉苗木产业园建设。推进行政村道路拓宽工程和自然村村道改造。推进乡村通物流工程,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中心镇要建有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创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区),推进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电商龙头企业、示范企业。全力推动镇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和引导乡村贤达、社会名人返乡创业,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范集体收入分配,出台规范村集体收入的指导意见强化激励考核,制定发展集体经济奖励办法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好村庄规划编制,确保年内完成村庄的分类和规划编制任务。全域推进“四边三化”整治,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厕所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确保年内完成非贫困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安定有序。

三、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发展潜力

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云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持厚植生态优势。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抓好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建设,完成森林碳汇造林3000亩,高速公路生态景观林带改造提升300亩,建设绿化美化乡村10条,实施碳汇林抚育1万亩。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抓好森林消防大队建设。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完善中央湿地公园、东风水库湿地公园的规划编制工作,规划新建湿地公园1个。开展绿色创建活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全面开展城市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提升城市园林景观和绿化水平。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高标准抓好城区街道、乡镇的绿化和荒山荒坡治理。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7平方公里。整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石材、硫化工、水泥绿色化改造,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严格对照整改任务清单要求,抓好整改落实。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巩固西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整治成果,推进全区污水治理项目建设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治环境”向镇中心延伸,实施镇中心区环境卫生整治、街景立面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基础设施综合提升和亮点景观建设工程。补齐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乡垃圾、污水处理、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坚决遏制粉尘污染打好净土防御战,完善土壤环境监察网络全面落实河长制,推动河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活力

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聚焦“促公平、提效能、降成本”,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发展综合竞争力。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十大行动计划,推动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革命性再造”,破除行业和部门“数据孤岛”,打造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信用云安建设,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完成区级机构改革,完善各部门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资源要素优势,加强产业、市场、创新、生态等领域深度对接,着力把云安打造成大湾区的产业延伸区、优质鲜活农产品供应地、休闲旅游目的地。全面落实省“实体经济十条”“外资十条”,优化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备案流程,全面实施商务备案和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切实降低实体企业运营成本。

全力以赴抓招商。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布局对接,依靠南海区的招商资源,聚焦广州、东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切实提升招商实效;聚焦绿色日化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聚焦新材料、先进制造、新型建材、特色农业等产业,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要全过程优化项目建设和管理,建立项目全程跟踪机制,强化用地、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要大力引进一批适合我区发展的优质实体经济项目。推动仲皓璟公衣物柔顺剂、得尔塔公司汽车清洁美容专用化学品等12个已签约项目落地建设。

千方百计抓项目。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服务方式,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如期成效。今年全区重点建设项目共43个,计划总投资114.78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5个,计划总投资67.5亿元;市重点项目15个(含5个省重点),计划总投资82.2亿元;市预备项目3个(含1个省预备),总投资21亿元。同时抓好项目储备,精准把握国家和省投资导向,谋划储备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支撑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

五、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彰显发展魅力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提升教育水平。优化义务教育布局,完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做强镇中心小学,解决边远地区学生住宿和“麻雀学校”问题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卫生强区建设,加快区中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和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医疗机构合作,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水平。继续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抓好疾病防控和卫生应急工作,扎实推进中医治病工作和中医馆建设。加强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妇幼服务能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推进区体育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积极推进镇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建设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区文化馆和图书馆,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继续开展送戏、送影、送书下乡活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拓宽劳动就业渠道,扩大城乡劳动就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继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低收入家庭救助标准;全力做好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综合改革。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扶贫项目,完善利益联结、资产收益、产销对接等机制,推动形成“村村有基地、户户有项目”的扶贫产业格局。突出抓好就业扶贫。加强针对性就业技能培训,做好就业跟踪服务,着力提高就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和就业的稳定性有务工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就业,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扎实做好保障性扶贫。扩大政策兜底保障广度,积极推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保扶贫、危房改造等政策落实,着力解决未能纳入低保、特困的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兜底问题,解决好危房改造存量多和贫困学生异地就读教育生活费补助落实问题

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提质增效。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继续实行“以案定补”,打造示范性人民调解组织。开展“服务民企年”专项行动,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调处、化解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积案攻坚。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严防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健全镇专职消防队,加强应急管理和救灾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升发展能力

法治为范,提高法治水平。坚持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规范决策行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遵循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执法监管,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保障公正文明执法。推行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健全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不断提高落实率和满意率。

实干为要,提高行政效能。强化担当精神,以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牢牢把握云安的发展定位,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责主业,增强狠抓落实的能力,尤其是要围绕中央环保督察、国务院大督查等反馈的突出问题,主动认领责任,动真碰硬落实整改,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按时整改到位。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一线,查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落实“三个清单”,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用好正向激励机制,落实容错纠错制度,加大督查问责力度,营造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浓厚氛围,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清廉为荣,提高自律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大力整治各种隐形变异“四风问题”,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大对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公共资金、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生态环境审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审计的跟踪和整改落实。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源和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支持企业发展,坚决惩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铲除滋生黑恶势力的土壤,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任,使命呼唤担当。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开创云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1.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在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统一部署下,探索将收住范围从生活能自理、适合集体生活的社会老年人,调整为重点向70岁以上能够自理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服务,成为全国率先集中接收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的综合性示范养老机构,开启了全新探索实践。该机构着力在功能配备、团队建设、建章立制、专业培训、服务项目设定上下功夫,已收住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老年人70余人,服务对象从入住前的忐忑不安,到逐渐适应集体养老生活,再到现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充分展现了集中收养试点工作的成效。

2.北京市朝阳区第二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北京市朝阳区第二社会福利院有养老床位469张,2017年正式投入运营,2019年通过北京市五星级养老服务质量认证,是北京市星级养老服务的窗口单位。朝阳区采用ROT(改造-运营-移交)PPP建设方式,引入社会资本投入运营共有产权养老设施,通过科学编制实施方案、优选投资主体、拓展融资渠道、明确权责利关系、建立激励机制等系列措施,创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初步达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老年人的多赢局面,可为养老领域实行PPP模式、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3.天津市和平区老年人公寓

经验做法:天津市和平区老年人公寓以收住不能自理的全护老年人为主,充分履行公办养老机构基本养老服务职能,承担养老服务示范培训等重要任务。2016年实行公建民营以来,坚持“管办分离”,权责关系逐步理顺,初步形成了“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良性互动局面。整体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入住老年人数量显著增长,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已成为集老年人生活、娱乐、疗养、康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幸福家园。实行政府扶持与社会资源整合互补,养老机构运行与市场经济接轨,既提升了专业化服务水平,又凸显了福利性和非营利性,政府日常财政负担相对减轻,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4.天津市滨海新区天同贻芳托老所

经验做法:天同贻芳托老所成立于2016年,是天津市滨海新区通过公建民营的方式租赁给天同颐养院运营,定位为社区嵌入式小规模、多功能、复合型养老机构。该所以社区为载体,整合各种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三者的优势,整合了生活服务、医疗服务、情感服务以及文化娱乐服务等一站式专业服务,除24小时长期照护外,探索了康复期日间托养服务,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各种上门服务,实现了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式发展。

5.天津市静海区海福祥养老院

经验做法:海福祥养老院是天津市静海区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服务设施,于2019年正式运营。该院专注托老、护理与保健服务,以托老为基础,护理为重点,探索“护理+养老”的新照护模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养老院配备了医疗、护理、康复、营养、社工团队,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个性化服务需求,让老年人享受“家”一样的温暖。该院坚持落实“四个确保”原则,确保特困供养老年人优先入住,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服务质量不降低,确保本区户籍老年人优先入住,充分发挥政府兜底作用。

6.河北省魏县双井民政事业服务中心

经验做法:河北省魏县双井民政事业服务中心通过社会化改革,初步实现了政府减负、企业盈利、群众满意的改革目标,收到了较好效果。一是坚持平等协商。建立民政部门和运营方定期沟通对接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改革试点期间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完善运行机制,保障改革顺利推进。二是严格合同约束。民政部门与承接方签订权责明晰的合同协议,将特困人员的照护服务作为最基本、最突出的条款加以明确,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根据各类标准细化日常管理、照护服务指标,实现标准化管理服务。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确定收费价格,坚持公办机构的公益属性不变。建立运营监管和考核评价机制,定期进行考核,确保健康运行。

7.河北省新乐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

经验做法:河北省新乐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将经营权交由专业服务团队进行运营管理,盘活机构闲置资源,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提升照护服务质量。在改革过程中,成立相关部门参与的改革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定期研究措施,严格招标程序,缜密订立合同,保障公建民营顺利实施。成立民政部门与运营方组成的评估小组,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并建立台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立管理运营领导小组,抓好日常监管,严格考核制度,入住老年人满意率连续两年达不到80%,即终止合同,并依法追究运营方违约责任。支持运营方打造特色品牌,允许加挂符合规定的机构名称,积极帮助宣传,提高社会知晓度,激发运营活力。

8.山西省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

经验做法:阳泉市老年颐养中心2014年被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纳入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以来,职能定位进一步清晰和强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完善,管理绩效水平进一步优化提升。一是公办养老机构的托底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护理型床位占总床位的50%为目标,不断增加护理型床位比重,提高失能老年人入住率。二是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失能老年人医疗护理床使用95%以上;规范工作机制,完善标准化建设;岗前培训与定期培训结合,加强养老队伍建设;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立阳泉市第一家“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站。

9.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

经验做法:锡林浩特市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是一所“集中居住、养老育幼、政府扶持、多元运作”的牧区老年人集中居家养老园区,2014年投入运营,实施“公建民营”。现有床位990张,入住495户、636名老年人,服务覆盖该市70%的苏木(乡镇)。园区内有牧民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慈善超市、12349便民服务站、牧民餐厅、代收代缴、休闲广场和社区足球场等服务设施,促进了“养老育幼”事业的协同发展,初步显现出适合牧区老年人需求、民族特色浓郁、功能设施完善的特点。2017年典型经验被编入《走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时代——养老服务业发展典型案例汇编》,并成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参观点。

10.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兴安盟社会福利院在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做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服务兜底保障基础上,探索实行“一院两制”的经营模式,逐步面向社会开放,收养社会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运营中大力推行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服务中实行多样化的精细服务。经过近5年来的改革创新,经受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认可,成为全盟示范性养老服务机构。

11.辽宁省朝阳市养老院

经验做法:辽宁省朝阳市以公办养老院改革试点为契机,切实激发朝阳市养老院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服务管理水平,通过政府专班高位推动、科学筹划方案、严格程序把关、坚持公益属性、强化日常监管等多种举措,确保了运营主体市场化、兜底保障作用不减、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改革过程公平公正,改革措施扎实有序,取得良好成效。该院入住人员由原来的83人增长到136人,床位由原来的200张增长到415张;运营情况由原来财政每年补贴50万元-60万元,到现在每年向市财政上交88万元的资产使用费。同时,开办了益康医院,增设了特护区、养护区、休闲区、小食堂,并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工作,让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12.辽宁省沈阳市万佳宜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经验做法:辽宁省沈阳市万佳宜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万佳宜康”),是全国较早承担“公建民营”任务的养老服务企业,从2012年至今,成功运营1200张床位的沈阳市养老服务中心以及省内外近20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连锁机构。该公司率先推行“医疗+养护+康复”健康监控和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连锁机构创新推行“3+1”服务模式。万佳宜康还致力于品牌输出、养老项目策划、设计、运营咨询等业务拓展和转型升级,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素材和典型经验。

13.上海市闵行区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闵行区政府于2017年撤销“上海市闵行区社会福利院”区级福利院事业单位建制,同步成立闵行区养老机构管理中心,将原社会福利院两个院区分别改设为民非性质的闵行区老年福利院、北桥老年福利院。改制后的两家福利院理事会主要成员由闵行区养老机构管理中心有关负责同志担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委托管理运营”。闵行区综合考虑办院规模和区位特点,实施功能错位发展,区老年福利院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站,夯实医养结合特色;北桥老年福利院精心设计打造成为全市首家认知障碍照护专业机构。两家福利院均承担区级保基本养老机构职能,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

14.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上海市静安区社会福利院,通过与区属国有企业上海凯成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上海市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形成“公益+市场”的托管模式。经过三年的改革试点探索,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成熟的管理与服务经验,打破人力资源管理限制和事业编制的铁饭碗,节省支出,提高办事效率。该福利院的改革是静安区探索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向企业化运作的一种新尝试,用工多元化、人才专业化、激励合理化,是对公办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模式的一种新实践。同时,创建“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模式,形成“医、养、护”一体化综合性养老机构,强化保基本养老机构的公益属性,实现了服务和管理质量的双提升。

15.江苏省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2013年起,南京市祖堂山社会福利院在南京市民政局的指导下,将670张床位尝试公建民营,先后通过公开招募、综合评审、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引进三家民办养老机构。7年来,三家公建民营机构积极依托该院公办养老机构资源优势,与该院一道,合力打造“一院两制”、优势互补的祖堂山机构养老服务模式,为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保证公办养老机构功能的发挥,凸显政府在机构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性;二是破除公办养老机构双轨制,提高机构养老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三是推动了养老机构的市场化运行和管理。

16.江苏省苏州爱心护理院

经验做法:苏州爱心护理院于2006年成立,从初期的100张床位,发展到目前具有410张床位,入住率达90%以上。该机构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护理院、养老服务机构规范要求建设运营,为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年人提供较好的机构养老场所;逐渐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形成行之有效、可以推广复制的系列标准化工作制度;注重队伍建设,持证上岗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打造业务精湛的医护人员和管理团队;先后连锁经营7家养老机构、26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经营总床位2310张,并整合资源向社区、居家等领域拓展,打造“和源爱心”品牌。

17.江苏省淮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颐康园老年养护中心

经验做法: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乐慈颐康园老年养护中心是淮安市首家公建民营改革机构,向社会开放6年来,机构入住率已超过75%,其中失能(失智)老年人占比近80%。颐康园结合淮安实际,探索形成“136”服务模式,从制度建设、设施配置、人员配备、服务流程、安全管理等五个方面探索养老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更好满足入住老年人医养需求,颐康园在设立医务室基础上扩建护理院,设置内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科室,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18.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颐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经验做法:针对目前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方式粗放、保障能力不足、照护服务偏弱等问题,萧山区积极推行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集团化运营模式,结合区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依托杭州萧山颐乐养老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农村养老新模式。采取资产国有化、运营企业化、项目集团化、品牌连锁化、服务专业化五项措施,助推农村特困供养服务中心转型升级,形成区、镇街服务设施相对衔接、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公益性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优化服务多样性,有力提升萧山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能力。

19.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广安养怡院

经验做法:宁波市海曙区广安养怡院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和社会化、优服务的改革目标,紧紧抓住所有权、经营权、保障权三个核心,稳妥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运营6年多来,通过探索制度创新,满足休养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实施“养医康结合”,将专业医疗、康养服务从机构向居家老年人延伸;打造“院居融合”,不断拓展养老服务内涵;发挥“党建”引领,营造全院敬老爱老护老氛围。截至目前,入住老年人482名,床位入住率90%以上,入住老年人满意率95%以上,达到了政府、老人、家属三方满意的良好预期,较好地发挥了公建养老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示范作用。

20.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乐年长者之家

经验做法:合肥庐阳乐年长者之家从探索多元服务模式、加强内部管理、转变服务理念、构建标准服务体系、打造“嵌入式”机构、深入推进医养结合等方面发力,提升了运营管理能力和客户满意度。还创建“1+1+x”养老服务品牌,通过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连锁化经营,打造一家旗舰店、一个综合管理云平台、多家服务周边社区的连锁型养老机构服务品牌,以集中展示、统一管理、分散布局、覆盖辐射的服务方式,精心培育养老服务品牌连锁化发展。

21.安徽省淮南市万家信德养老服务公司

经验做法:2012年以来,安徽省万家信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抓住农村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契机,从创办淮南市寿县众兴镇信德老年公寓起步,通过“公建民营”、“以域统点带面”连锁运营模式,创新市场化、精细化、网格化、智能化、专业化、标准化“六化”管理方式,探索出一条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品牌连锁发展新路子。目前已在淮南、六安、滁州、宿州、合肥5市承接运营了40家养老机构、4处托养中心、3个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分公司,总床位数达到6126张,入住老年人3870余位。

22.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社会福利中心

经验做法:宁化县积极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投资建成县社会福利中心并引进国德养老服务集团运营。2018年投入使用后,将优质医养资源、专业服务逐步延伸至乡镇敬老院,打造城乡一体、连锁运营服务品牌。截至2019年底,收住特困人员68人,全县失能特困人员供养率从12.8%提高到99.4%,现收住老年人162人,入住率63.28%。在运营中,建立党支部,实行党建指导员、业务监督员、社工管理员“三员制”监督,老年人家属“家委会”评估,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公益性质不变、服务质量有保证;通过适老化改造提升、优化环境布局、嵌入慈善助老超市,使机构成为老年人的快乐大本营;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在照护质量深度、信息档案精度、亲情衔接力度、文化娱乐广度、食品安全强度等方面下功夫,真正让老年人愿意来、留得住。

23.江西省铜鼓县福利院

经验做法:铜鼓县福利院在充分满足全县特困失能集中照护和城镇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一院两制”模式,大力推行社会化养老,不断优化管理服务,实现公办养老、民办医护深度融合;完善工作流程、考评和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破解工作人员吃“大锅饭”瓶颈;实行人性化服务,安全管理不放松,娱乐活动多样化,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和个性化需求;引进专业化医疗机构,探索养护与医护一体、康养和救治融合的医养结合模式,破解老年人“康、养、医”难题,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照护水平。

24.江西省兴国县田庄上养老中心

经验做法:兴国县以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为突破口,在原埠头乡敬老院基础上,通过公建民营方式设立集生活护理、医疗照护、智能管理为一体的田庄上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运营主体,加强质量监管,给予扶持政策,在承担政府兜底保障职能,优先保障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和全县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服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落地,不断丰富服务内容,通过内部自设医院、开辟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中医康复疗法等途径,有效实现养老、康复、医疗一体化,将“养+康+医”理念贯穿于养老服务全过程,为在院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护服务。

25.山东省寿光市寿光养老服务集团

经验做法:寿光市60岁以上老年人24.9万,80岁以上老年人3.5万人,老龄化程度较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寿光市在调研基础上,将公办养老机构转制为企业,组建了市属国有企业—寿光养老服务集团。在两年内,集团组建了五个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老年人公益助餐点运营等。通过集团化、企业化运作,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激发了公办养老机构活力,拓展了发展空间,推动了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26.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社会福利中心

经验做法:济宁市兖州区大胆探索实践,对区社会福利中心全面改造升级,引入专业养老组织运营,实现硬件设施标准化、养老医疗一体化、管理服务专业化、智慧养老多元化的“四化建设”。厘清责任,实行“管办”分离,政府部门负责监督管理,运营企业负责运营服务,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接收社会老年人、面向社会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将区社会福利中心打造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中枢和孵化基地,统筹辐射7处镇街敬老院,创新构建“1+7”养老服务模式,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盘活利用闲置资源。目前,区社会福利中心及3家新型敬老院已实现托管运营,入住社会化养老人员146名,兜底保障特困人员306名,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公建民营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7.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第二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在威海市积极推进乡镇敬老院改革的大背景下,四个“小、散、软”的乡镇敬老院撤并整合,2015年荣成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应运而生,先后投资3500万元,改造、新建床位700余张,成为集福利院、护理院、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开启了农村养老由“兜底保障型”向“普惠服务型”转变的新局面。多年来,经由山东万福苑养老股份有限公司托管经营,形成了适老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运营服务模式,在住老年人回访满意度高达98.9%。积极探索医养结合之路,开展了未病管理、慢病巡诊、康复理疗等特色服务。

28.山东省临邑县社会福利中心

经验做法:临邑县社会福利中心于2014年建成启用,床位700余张,集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养老护理培训、残疾人康复等多功能于一体。该中心通过公建民营方式,引入专业养老团队管理运营,形成了“政府管理、团队运营、职权明晰、优势互补”的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民办公助”,成立“临邑阳光佳苑医院”,实现“康、养、医、护”有机融合;通过设立“特困人员供养服务中心”,集中供养全县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为农村低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高龄失能老年人、重度残疾人提供低偿服务,实现“企业得市场、群众得服务、政府得民心”。目前,入住特困人员295人,社会老年人201人。

29.河南省西平县中心敬老院

经验做法:近年来,西平县通过公开招标对县中心敬老院实行公建民营改革,政府负责敬老院升级改造和日常监管,机构负责敬老院的运营管理;专门用于特困供养人员的床位不低于150张,供养费用由政府整合特困供养经费、护理费、租赁费等多项资金实行购买服务;其余100张床位可向社会开放,实行市场化运营。公建民营改革后,中标机构发挥专业团队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大医疗和康复设施设备投入和专业人员配备,针对不同老年人群体需求,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积极探索“养老+医疗+康复”深度融合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30.湖北省黄梅县社会福利中心

经验做法:黄梅县社会福利中心于2015年采取“PPP”模式建设,拥有800余张床位,并建有康泰医院。2018年,采取公建民营方式,黄梅县福利院整体打包交由县社会福利中心运营方运营,成功盘活老旧资产。2019年,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包括县福利院在内的县域200余名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转至福利中心供养。县民政局成立社会福利中心统筹管理工作专班,加强对中心服务质量监管。通过改革,较好激发了公办养老机构活力,缓解了政府兜底保障压力,推动提升了养老服务质量。

31.湖北省宜昌市社会福利院

经验做法:宜昌市社会福利院推进“医养结合”和“服务外包”双模式改革,取得较好成效。该院设置有100个住院床位的康乃馨护理院,以长期照护、慢病康复为特色,为慢性病、康复期、绝症晚期及临终老年人提供“医、养、康、护、慰”一体化便捷医养结合服务,实现门诊和住院医保全覆盖。福利院原业务骨干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的“康乃馨”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公开招标承接护理院部分区域照料护理服务外包项目。该做法为院内分流出近40名聘用人员,减轻了机构包袱和财政负担,提高了员工薪酬,激发了内在活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32.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社会福利中心

经验做法:双牌县社会福利中心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后,由湖南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接运营。中心精心打造“生态养老”、专业连锁品牌,成为永州市养老服务和人才培训示范双基地。坚持兜底保障和福利性定位,大部分入住人员为社会孤老、空巢高龄、失能等兜底保障和基本养老服务对象,床位利用率超过90%;重视安全生产,9年来未发生安全事故,并在2013年、2016年、2019年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中心按照连锁化模式,托管了全县三所区域性中心敬老院,指导、运营两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带动县域内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和医养结合服务资源,初步形成了“1+3+N”的县域养老服务联合体,被列为全省养老服务创新典型案例予以推介。

33.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社会福利中心

经验做法:2008年,该中心由雨花区民政局建成投入使用后即实行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由湖南康乐年华养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机构中标运营,是湖南首个公建民营的老年福利机构。公建民营12年来,中心贯彻公办养老机构优先保障政府兜底功能,彰显福利性质、普惠养老特色;床位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3%至99%,确保养老资源充分利用并向社会实现有效供给;发挥辐射功能,向周边小区、社区老年人家庭开放并开展接送日托、短托和居家养老上门送餐和照护服务,300张床位放大到能让3000人次享受养老服务的区域辐射和受益能力。

34.广东省广州市老人院

经验做法:广州市老人院聚焦特困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以“整合照料”理念为指引,探索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人性化“四化协同”发展路径,形成“养、护、医、康、社、产、学、研”八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建立涵盖社区居家、机构养老、老年医疗三大版块的服务网络,构建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全生命周期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充分履行了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应急安置、标准引领、人才培养、品牌拓展、科技支撑等社会责任。

35.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山福利院

经验做法:东山福利院建立于1987年,是广州市越秀区所辖的唯一公办养老院。建院以来,以“做老人最满意的养老院”为目标,在内部管理制度、医养结合服务、专业社工服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从单一院区、40张床位发展为拥有450多张床位、三个功能院区、一个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的大规模综合公办养老院,服务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近年来,区民政局与央企华润集团合作,采用PPP-BOT的项目合作模式,开展第四期项目建设运营,尝试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改革探索,推动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合作,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和服务专业化水平,为养老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36.广东省深圳市养老护理院

经验做法: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是市政府投资兴建的首家公办市属护理型养老院,拥有800张养老床位,2018年启用运营。院内环境设施条件较好,可提供规范优质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社工等服务。作为改革创新的事业单位,该院不定规格、不设编制,通过组建理事会、运营管理团队和监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除承担政府兜底保障职能和为户籍重度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外,从2020年起以全成本定价面向社会分批开放市场化床位,满足市民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

37.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福利服务中心

经验做法:云安区福利服务中心是一所集敬老院、光荣院、儿童福利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目前共有35名特困老年人和81名社会老年人入住。该中心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优势互补,为特困人员提供护理型供养服务,为社会老年人提供护理型养老服务,探索出一条操作性强、复制性广的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新路子。

38.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综合福利院

经验做法:北海市海城区综合福利院建于2007年,现有床位200张,以建立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为目标开展公建民营改革,初步形成了集老年慢病管理、康复保健、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入住率常年保持90%以上。该院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失能老年人整体护理、残疾老年人医疗康复、失智老年人启知教育、临终老年人疗护等多样化养老服务管理模式,同时积极探索和发展认知症护理理念及模式,引入专业化社工力量,促进精准服务与人性化共融,老年人健康在院内得到有效保障。

39.海南省琼海市养老中心

经验做法: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为契机,琼海市养老中心吸引了专业高效的社会资本投入和配置,建立了互信与监督并存的管理体系,探索社会资本承接公建民营养老项目的实现机制。中心设置养老床位165张,自2017年投入运营以来,坚守高质量服务标准,坚持“管理专业化、服务人性化、运营社会化”的运营理念,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功能、细化服务环节、推进人性化服务。

40.重庆市江北区双溪敬老院

经验做法:双溪敬老院引入专业养老团队,采取“公建民营”模式运营,在完善管理机制、明确四方责任、加强指导帮助、强化监督考核、做好经费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既保持公办敬老院兜底保障作用,又发挥民营养老机构专业性,既降低民营养老机构运营投入风险,又提升公共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多方共赢,在当地形成了双溪供养服务品牌。

41.重庆市万州区银杏树养老服务有限公司

经验做法:万州区通过竞争性磋商引进南京“银杏树家园”托管运营万州区敬老院。托管运营后,通过设施设备更新、专业服务融入、积分互助模式等措施改善了敬老院整体面貌;通过项目试点、建立标准化、统筹资源优化配置等解决了公办机构机制不灵活、服务不专业等问题,盘活了农村养老服务资源,提高了服务满意度;探索农村敬老院整体打包托管运营模式,满足了农村养老的多样化需求,有效破解农村养老难题,使农村老年人“在乡享老”成为常态。

42.西藏自治区达孜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

经验做法:达孜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于2010年建成,可收住120位老年人,目前集中供养100位农村特困老年人。该中心于2018年3月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确定为西藏首家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形成一套共计146项达孜区养老服务标准体系框架,标准化体系建设有力地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集中供养老年人对生活照料、饮食和娱乐等服务综合满意度达96.2%。2020年,该机构设立残疾人康复救助中心,在集中供养特困老年人的同时提供康复治疗服务。

43.陕西省岚皋县老年公寓

经验做法:岚皋县老年公寓于2016年投入运营,拥有床位178张,入住老年人102人。该院从2017年开始积极探索老年公寓公建民营改革,在自主经营基础上,接受政府各部门从安全、收费、服务质量、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对运营方进行监督管理、指导调控,在政府协调调度与民营企业灵活调整上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力,同时避免了政府包建、包办、包管的旧模式弊端。经过3年的运行,初步实现了政府减负、民企加油、老有所养、多方共赢的改革目标。

44.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中心敬老院

经验做法:阎良区中心敬老院2011年投入使用,设计床位350张,入住老年人332位,其中失能、失智占比96%。该院是陕西省首家“公建民营”性质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投入使用当年即交由民营机构德瑞养老院运营管理。该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保证特困供养对象享受高质量照护,利用空余床位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该院坚持政府主导,兜底保障不动摇;坚持创新驱动,政府助力硬件提升,激发运营资本的活力,形成医养结合新品牌;坚持需求导向,以标准化运营管理提升照护服务质量,辐射社区和家庭。

45.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综合福利中心

经验做法:安宁区综合福利中心是甘肃省第一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由华邦美好家园养老集团承接运营管理,成立美好家园“兰州安宁”孝慈苑养老服务中心,设置床位400张,入住率达到100%,入住对象中失能老年人占比达到69%。在运营过程中,成立了“孝慈苑”养老服务中心党支部,定期为院内70名长者党员和20名职工党员开展组织活动,通过党建带动管理服务进一步提升;设立“医疗服务中心”,满足了老年人日常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辖区内2100名注册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46.宁夏回族自治区老年人服务中心

经验做法:该中心设置养老床位2821张,自2013年投入运营以来,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不断扩大机构护理床位有效供给,在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基础上,引进多元化竞争机制,不断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坚持标准先行,积极推进医养康养相融合,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坚持管办分离,切实发挥监管作用。2016年被批准成为民政部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民政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2017年至2018年指导驻园养老机构完成养老机构服务照料规范和养老服务安全管理规范自治区地方标准,对全区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7.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敬老院

经验做法:西夏区敬老院探索公建民营,引入北京幸福颐养医疗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参与运营。突出公办养老机构“兜底”公益性特点,提供20%的预留专用床位,设立独立特护专区,实现西夏区集中供养人员100%入住。着力创建幸福颐养之家,突出特色自建家园,采买具有年代感的桌椅、像章等物品,打造了“记忆家园”,与旧物博览馆、园艺治疗区、功能训练区、幸福电视台等设施呼应,形成了医康养融合型养老新环境,提高入住老年人幸福感。形成《西夏区幸福颐养院服务标准体系》,内容涉及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三大类23项标准,被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确定为第二批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

4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

经验做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内设养老院、护理院、老年活动中心、培训基地等单体建筑,床位824张,集“养老居住、医疗保健、休闲疗养、康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构建了“养老+医护”的养老模式。近年来,克拉玛依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部门协同”的管理体制,突出社会效益,引进社会力量加强运营管理和社会监督,积极开展机制创新、载体创新,推进落实“生活照料、健康促进、心理支持、整体关怀”服务项目,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4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吾家乐宝养老总院

经验做法:吾家乐宝养老总院是一家公办公营企业化管理的养老机构,新疆国恒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通过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养老总院整合五家渠市及所属6个团场养老资源,以吾家乐宝养老总院为平台,逐步将资源向居家和社区服务延伸,向基层团场延伸,向高龄和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延伸,构建了“机构定标准,优质服务进家庭、进社区”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养老总院秉承“一切源于适老”服务理念和“家”的文化,坚持让人间充满爱,创新“趣玩小镇”养老服务新模式,实现入住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区民政局创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式,积极聚焦困难群众,组织开展“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切实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为传递党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宣讲党的民生政策,教育引导困难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区民政局制定了《云安区民政系统“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任务要求。同时,成立了“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开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开展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面临较多困难的重病、重残人员以及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党员、老党员、烈士遗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众的排查,找准找实帮扶对象,实施精准帮扶。

  结对帮扶采取“三二一”方式,即:科级领导干部“一对三”、中层干部“一对二”、其他干部职工(社工)“一对一”,将全区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职工以及“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社工等,与辖区内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中面临较多困难的重病、重残人员以及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党员、老党员、烈士遗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众进行结对帮扶。全区民政系统共有结对人数94人,落实结对帮扶对象133人。

  近日,区民政局组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进村入户走访慰问结对帮扶对象,与帮扶对象谈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工作生活需求,倾听他们对基层工作的意见建议,勉励他们坚定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克服当前的生活困难。

  自“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开展以来,全区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共走访慰问特困人员、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众133户。全区民政系统党员、干部、职工通过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忧解难,用行动温暖民心,传递了党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和温暖,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低保小孩读幼儿园要钱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