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方面,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前几天王思聪又双叒叕上了热搜。
因为有媒体报道称,他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家境平平,到16岁才知道家里这么有钱。他跑去跟他的父亲王健林求证。王健林回答“这都被你发现了。”
这番话让很多网友怦然心动,纷纷表示“我都二十多岁了,我爸妈可真沉得住气啊”。
也有人讲了自己的故事:
别跟你的孩子哭穷,呈现真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看起来,“骗小孩”这件事,中国家长是做得炉火纯青了。很多事听起来挺好笑的。但如果你知道这种骗对孩子的恶劣影响,肯定就笑不出来了。
我其实一直非常反对父母跟孩子哭穷——本来家里条件还行,却非得骗孩子说日子多么难过,钱多么不够花,让孩子从小就觉得人生怎么那么苦,花一毛钱都有负罪感,最后形成根深蒂固的穷人思维,一辈子都改不了。
但大人们还沾沾自喜——他们只看到“把家里说得穷一点”能让孩子懂事、知道省钱,却看不到孩子由此而生的自卑、匮乏感、对钱的执念……这些坏作用,很可能毁掉他一生的幸福感。
而且,孩子最后总归会发现家里的真实情况。
如果你一直说“我们家买不起一百块的玩具”,最后他发现原来家里存着几十万,他一定会觉得父母是不诚实的人,内心的信任会崩塌。
其实只有两种极端的家庭,需要对孩子稍作掩饰:富得没边儿的,或者欠着巨款的。
其他绝大部分普通人家,直接跟孩子实话实说就很好。呈现真实,往往就是最好的教育。
“说真话”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不只是钱,其他方面更是。只要有可能,我尽量不骗孩子。
有次儿子玩ipad不写作业,我严肃批评了他。他有点怕了。隔一会就过来问我:妈妈你爱我吗?问了四遍。
头三回我都很正常地说“爱”,到第四遍才有点意识到他在想什么了,就说“你记住,妈妈爱你这件事是没有条件的,无论你表现好不好,妈妈都爱你。”
他立刻开心了。颠颠儿地跑了。
我瞬间觉得这样可能又会让他放纵自己。于是喊住他说:“虽然无论怎样我都爱你,但你表现好时我是开心地爱你,你表现差时我是忧伤地爱你。”
他想了想,说“那我尽量让你开心地爱我。”——正合我意。
我在微博上讲了这件事,有网友留言说:哈,你套路儿子。
是套路吗?我想了半天,觉得还真没有,因为我说的每句话都是真的。
其实,如果你足够爱孩子,在教育孩子时发心也足够善意,那往往“说真话”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可惜,我们中国的家长,都太习惯说谎。
明明很爱孩子,也会在孩子表现不好时,吓唬他“我不爱你了”。你可能随口一说,但孩子是非常认真的。
你以为这种恐吓让孩子乖乖听话了,你得逞了。却看不到这种话带给孩子的极大震荡、不安。他会觉得妈妈的爱摇摆不定,他的处境非常危险。
人的安全感就是这么丧失的。
父母不应用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毁掉孩子对世界的信任
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大人会故意去说低级的谎。
你信誓旦旦说,“就去医院看看,不打针。”孩子信你了,结果到了医院,怎么不打?你说“打针不疼,像蚊子咬一样。”结果,怎么不疼?你说“张开嘴,就看看,不拔牙。”结果,怎么不拔?
这种事太多了。
我们常常为了达到眼前的小目的,去说特别低级的谎,这太傻了,而且后果也太恶劣了:第一,孩子会对你严重不信任;第二,你的权威会迅速跌落;第三,你会给孩子造成认知混乱。
典型的因小失大。你以为自己多机智?
中国孩子多多少少都有点犹豫不决,拿捏不定,搞不清状况。也多多少少都有点玩世不恭,不信任他人,不愿遵从规则……
这一切,都跟父母的不诚实密切相关。
因为在孩子心里,父母是最大的权威,父母说的话,就是天,是法律,是教科书。
而一旦这个教科书漏洞百出,孩子的认知就会混乱,不知你哪句是真哪句是假,更无法形成稳定的三观,无法对世界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这真的有点糟糕了。
当一个人对全世界都不信任,他可能幸福吗?
不可能。
因为人的大部分幸福,都必须有信任打底。信任是人一个很重要的能力。虽然偶尔有坏处,但它的好处显然更多。
之前有记者问著名投资人徐小平“不担心被人骗吗?”,徐小平说:“在人生的果园里,我因为信任收获的果实比因为怀疑失去的更多。”
可气的是,很多父母,正在用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毁掉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
父母对孩子说的90%的谎,完全没必要
真的,是时候反省一下我们的欺骗行为了。
别以为“开个玩笑嘛”“孩子又发现不了”“就那么一说,没什么大不了”……
不对。这事挺严重的。很可能因为你的不以为意,孩子一辈子都无法建立良好的内心秩序,一辈子都活得乱七八糟。
所以,如果有时候有些话你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那么首先考虑实话实说。
如果你下意识地想编瞎话,请先停下来问问自己“说实话不行吗”。仔细思考后你会发现,我们对孩子说的90%的谎,都完全没必要。
绝大部分时候,你都可以并且应该真诚地告诉孩子真相。
比如打预防针疼,就告诉他,会疼,但如果不打这个针,以后要打更多针,更疼。就很好啊。
比如他表现不好,你就诚实地说,“你不好我也爱你,但我是忧伤地爱你”。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让父母难过,所以你这句话同样可以促使他好好表现。
比如“我是从哪里来”这个古老的问题,你完全可以老老实实告诉孩子:我生的,生的时候可疼了,但妈妈为了和你在一起,一点也不怕。
别做那种无知、肤浅、自以为是的父母了。
尽量诚实地跟孩子沟通,让他能够清晰准确地认识世界,帮他构建稳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才是你对孩子最长远的负责,也才能赢得孩子对你最大的爱和尊重。
作者:李月亮编辑:李晨琰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李月亮”“太太学堂”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1,父母加强和孩子的联系。哪怕不能经常和孩子见面,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多打电话,视频等等。不然让孩子觉得你在忽视他。日常对话中,多向他表示爱意。留守儿童,归根到底是收到的关注不够,才会孤僻。要让他觉得父母爱他,关心他。
2,学校老师,多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他们学会人际交往。
3,政府加强对当地扶持力度。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外出务工的人数自然会减少,留守儿童也就不会再留守。
拓展资料:
留守儿童指:父母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表现为较强的孤独感,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等等。极少的留守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甚至偏执的想法。
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01
孤独
留守儿童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不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和关心,即使有电话联系,也给不了孩子拥抱和行动上的关爱,这样的孩子心里的话很难和老人倾吐,而有些老人的教育方式也跟不上时代,和孩子之间有很大的代沟 02
自卑
对于孩子来说,日常生活中需要父母的鼓励和引导,很多事需要孩子大胆尝试,而留守儿童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大多老人带孩子的时候 ,担心孩子磕着碰着,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碰, 长期下来 ,孩子没有自信,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 03
焦虑
如果留守儿童是自己的祖父母带,还能得到一些关心,如果是邻居或亲朋照顾,孩子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而且很多周围的人也喜欢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尤其大,孩子也容易变得暴躁易怒,会产出焦虑的心理,这是一种缺少关爱的表现 04
没有安全感
虽然留守儿童是有完整的家,但他能体会到的很少,只有父母回来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会没有安全感,而长期和祖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很难有家庭的概念,对家没有归属感,成年以后,对婚姻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聚少离多,而且隔代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思想也有一定的影响。作为父母,我们要正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叛逆暴躁
留守儿童由于年少无知,会误认为父母不管他,放弃对他的教育,在心理上会造成反正没人管的叛逆心理。在农村学校违纪学生中,“留守学生”占绝大多数,低年级及学前儿童一般表现为逃学、迟到;不完成作业;小偷小摸;不诚实,经常说谎;高年级“留守儿童”开始出现叛逆心理,攻击意识很强,与老师顶撞,不服从管教,更有甚者还盲目冲动、打架斗殴。
2、自卑
相对从小就有父母陪伴的同学,留守儿童心理会无形中形成自卑的心理,误认为自己是没有人关爱,没有父母可以撑腰。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3、三观判断
隔代的教育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对现今社会造成有偏差的理解能力,由于父母从小就缺乏教育。留守儿童靠自己薄弱的理解能力,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有可能自暴自弃,出现逃学辍学的行为,很早就迈入社会。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六个严重问题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祖父母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而亲朋好友、老师等其他监护人,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有所顾忌,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的比其他同龄儿童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自然而然不引起学校、老师的注意,加之“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4.社会因素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因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表现
个性内向
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性格孤僻,因为长时间离开父母,会使他们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寡言、沉默、紧张,长时间保持孤独、自卑、封闭的心理。
自我控制能力差
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良好的管教,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情绪失控,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暴力倾向。
低劣的学习心态
留守儿童大多进取心不强,而且遇到了学习困难也没有人辅导,慢慢就会出现各种学习问题,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家长若管理素质较高,能正确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解决学习难题,也许能改善孩子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缺少安全感,是留守儿童留下心理问题里面最大的心理隐患。
儿童对父母的依恋是亲子关系的特点决定的,从父母那里孩子可以获得一种安全感,这是亲子关系稳固的标志,也是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母亲离开,孩子会产生分离焦虑,导致儿童情感上的危机,并将在其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抑郁焦虑与当前的生活压力无关。因此儿童早期生活中与父母依恋联结的形成与否会影响整个人生。诸多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与他们因其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缺少安全感不无关系。
1、缺少模仿对象,影响正确的社会认知。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儿童尽管可以利用电话、视频等现代通讯手段与父母交流,尽管有祖辈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但是没有同父母在家庭中的长期相处,对家庭生活和亲子交往的感受往往是残缺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确的社会认知。
2、缺少积极的情感互动,导致人格异化。留守儿童与父母双亲或一方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直接联系纽带,没有父母与子女共同营造的亲密的家庭环境,孩子很容易孤独、自卑、冷漠、甚至自暴自弃,对父母由依恋到思念,由抱怨到怨恨,久而久之其人格发展就会扭曲,个人生命的健康和幸福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3、缺少心理支持和道德规范,易产生越轨行为。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的现实是,父母难以直接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没有即时观察,无法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对孩子的品行问题也难予以矫正。正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心理支持和道德规范欠缺,成为孩子产生越轨行为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呈明显上升趋势就是有力证明。
留守儿童长大后的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1、性格孤僻
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性格孤僻,因为长期的离开父母,会让他们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寡言、沉默和紧张,长期下去很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
2、自控力差
由于缺乏良好的管教,很多留守儿童自控能力都很差,极易情绪失控,严重的可能还会有暴力倾向。
3、学习心态不良
留守儿童多数进取心不强,而且遇到学习难题也没人辅导,慢慢的就会出现各种学习问题,从而产生厌学的心理。如果监护人管理素质高,可以正确的引导孩子,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或许能够改善孩子的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差
多数留守儿童性格都很孤僻,不喜欢与他人交流,独来独往,长期下去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想避免此情况发生,就需要监护人做好正确引导,多与他们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世界。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1
一、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2
1.认知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父母的存在,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渐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二是挣钱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即使关注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缺少细微和深入的关爱,孩子就逐渐形成了挣钱重要的认识;三是挣钱重要而读书不重要,在外务工的父母大多数读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挣钱比读书重要这样的错误认识;四是有钱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护溺爱多于教育,物质满足多于心理满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载回家一趟,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心理,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较多的补偿,更坚定了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这样的认知使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形成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
2.情感障碍
城市留守儿童由于主要由祖辈管护,其次由亲戚或兄长(姐姐)管护,这些管护以物质方面的管护为主,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指导与要求,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只能与自己同样为留守儿童的同学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六个严重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四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与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觉得低人一等,看见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上学或玩耍时,非常羡慕,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归宿;由亲戚管护的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内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人际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容易助长孩子任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走入社会又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压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渠道,渴望父母关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心理。
4.行为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错误时缺少监督改正的机会,使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逐渐形成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烟、打架、抢劫、敲诈勒索等。这些行为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将会导致他们进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泪》一书中,介绍了11个儿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了多数。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3
一、学习上有畏难、依赖的心理
二年级有个学生叫小威,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整天想随心所欲地玩。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帮做作业,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成绩不理想。我家访的时候,他奶奶跟我说:“老师啊,说起来可笑啊,我的孙子有一次不会做作业就请教我,我说我不会做,他就哭着,闹着说‘你这么老了,难道不会做作业吗
?快教我啊!’我说真的不会做。还给他解释,以前我要带弟、妹,不得上学的,我不识字。所以不会教你完成作业啊。”(心理健康论文 )后来她还给孙子讲了好多没有文化吃亏的故事。叫他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给他补课,找他聊天,还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进行疏导他。平时他成绩一有提高,我就及时表扬,经过多方努力,该生发生了令人兴奋的变化,成绩直线上升。
二、生活上有孤单、恐惧、害怕的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呵护。有心理话无法与亲人表达,有委屈无处倾诉。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孤独、冷漠、甚至恐惧害怕心理以及焦虑、任性、暴躁、叛逆、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少数留守儿童天不怕地不怕,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胡作非为;不听监护人的话,我行我素,甚至夜不归宿。如原来我班有个学生叫小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老的爷爷,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养成了孤僻、怪异的性格。有一次,爷爷喝酒醉了,没有做饭给孙子吃,小卓就去同学家吃饭、过夜。第二天下午,他爷爷才找到我说,他孙子昨晚上没有回家睡。不知道去哪了,叫我查看,是不是在同学家。我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听到在同学的家(那位同学也是留守儿童的)。后来我经过了解知道,是因为小卓觉得生活上孤独,心理孤单,没有人和他说话,沟通,爷爷又照顾不周到。所以周末就到同学家玩,一整晚都不回家。我教育他,你夜不归宿是不对的,很不安全,小心被拐卖啊!这样做,爷爷找不到你,会担心的,父母也就不能安心做工了。你应该帮爷爷学做点家务活啊。他点点头。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六个严重问题
三、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乏血缘亲情的呵护,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习滑坡、厌学逃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留守儿童”不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思想上的疙瘩不能及时消融,长久的瘀结,他们或沉闷抑郁或自暴自弃。以上种种原因会产生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我班三年级学生叫小科,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忙,很少管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厌学、成绩差,同伴们的冷嘲热讽。有一天,他突然嘣出一句话,“我跳楼死算了”。我问他为什么想死,他伤心地说:“同学都不和我好,爸妈不在家。”我慢慢开导他,你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做工得来的,他们还想攒钱给你读大学呢!至于同学不和你好,是因为你不合群、孤僻。当天的班会上,我还从侧面教育了他。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
我在班级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那个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展“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活动, 使他们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让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活动和引导,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我体会到,班主任教育工作要认真分析留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他们就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在课文教学中与“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4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心,情感丰富而脆弱,在认识、价值观上容易产生偏离,因而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后,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这也是一个充满各种问题的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呢?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留守儿童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困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