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为何要生孩子的人生感悟?

在传统观念里,生儿育女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正如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到了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意识的觉醒,孕育生命成了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以前人们认为,生孩子和吃饭一样,饿了就该吃,到了一定年纪就该生,不需要讨论究竟为什么要生孩子。可现在,有些人开始觉得生孩子是一种麻烦。更有一些处在最佳生育年龄的年轻人调侃:“看我如今的样子,就知道孩子没什么用,所以我不想生”。可孕育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刘擎给出了答案,他说:“如今人们生孩子更有可能的理由,是对归属感、意义感的需求”这个答案,值得我们深思。前段时间,和一位在养老院工作的朋友聊天,说起孩子,她十分坚定地告诉我:“就算不结婚,也要生孩子。”原来,他们养老院的很多老人,到了最后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没有牵挂。70岁的王大爷,因为意外下半身瘫痪,老伴去世得早,他一个人住在养老院,虽然退休工资不低,可几乎没人来探望。入院两年,王大爷逐渐不愿和人沟通,一次生病看医生时,他对医生说:“让我走了吧,我不想折腾了。”他不是真的不想活,只是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刘擎教授说:“现代社会有很强的个体主义文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人容易变得孤独,而家庭和亲子关系,仍然是一种很强的情感纽带,成为人们获得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家庭和亲子,并非人们获得归属感的唯一来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普通人都需要通过家庭和亲子来获得归属感。试想,若干年后,当你的身边没有伴侣,自己没有子女。曾经和你一起走南闯北的人,已经开始在家里养老,那个时候的孤独,你又该如何抵御,内心的悲凉,又该如何缓解。所以生孩子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其实就是满足人们所需要的归属感。这种需要,年轻的时候也许很难理解,可当自己真正理解却已经老无所依时,就算后悔也难以弥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却突然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偶尔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可过了那个劲头,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一蹶不振。曾经觉得,有这样的感触是因为太过迷茫,这才没有方向。年纪越大越是意识到,也许根本原因是心无牵挂,寻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非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就像有些人,有些时候会觉得挣钱很重要,给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职场目标。可过了那段时间,突然不明白为什么要挣钱,仅仅被欲望和物质裹挟的时候,一个人才会逐渐感到空虚。而生育儿女,其实就是缓解这种空虚的最佳方式。正如刘擎教授所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孩子的成长,好像看到自己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延续,这样生命就超越了寿命的有限性,在这种超越性当中,生命也可以获得一种意义感。”很多人奋斗到最后,会觉得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没有意义,因为自己能花的钱并不多,所拥有的时光也很有限。不过,一旦有了孩子,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时候,人们所收获的,是另一种形式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和儿女赋予自己的意义感,会推着一个人前行,让一个人变得更加强大。但仔细想想,一个人要生孩子,只是为了“意义感”和“归属感”吗?针对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个问题。知友@zeran曾说:“孩子会冲走人生的重复,让生活变得未知又值得期待”。每个人到了一定年纪,生活都会平淡无奇,而孩子是开启新生活的钥匙,能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更有趣味性。读者@三月说:“养育孩子,让我意识到了我的不足,这是一个不断自我修炼的过程。”孩子是父母的放大器,人们除了能看到孩子,也能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本身,养育孩子,也是为了见到最真实的自己。可以说,为什么要生孩子这个问题,有无数个原因,无数个理由。无论是哪个理由,生孩子绝不是一件错事。愿我们都能在之后的人生中,认真对待生育这件事,成为一个合格的成年人,以及合格的父母。
上个世纪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结婚生子都是我们人生中默认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生育是一种很少被提及的人生选择。而现在,人们的生育欲望普遍降低,生孩子越来越不成为一种选择,我们被生活逼到了生育的另一面:不生育。生育欲望低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社会讨论,有很多答案被给出,它们是一系列关于当下社会人们生存环境的事实,这些事实导致了适龄青年不愿意生孩子,或推迟生育时间。尽管如此,社会上选择生育的人仍然很多。生育是一项存在已久的人类社会制度,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人生的重复模式,他们都生孩子,抚育孩子,将孩子培养长大,等他们的孩子长大成家后,还帮助培养他们孩子的孩子。如果生孩子的人生只是一种人生的重复模式,那么,生孩子的意义在哪?生孩子的意义生孩子的过程是痛苦的,如果不是意外怀孕,在怀孕前,它还包含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孕期饮食与行为习惯方面的禁忌,生完孩子后,这种痛苦还要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而培养孩子长大成人的阶段,也并非不需要精力和时间,恰恰相反,培养一个孩子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远超我们估计的时间,生孩子后,原本的休息时间、玩游戏的时间、跟朋友们聚会的时间都没有了,阅读的精力、发展自己兴趣的精力也都没有了。我们的孩子出生在一个游戏规则由成年人设置的世界里,对于孩子来说,外部世界,处处是阻碍,“他的周围布满了干涉他活动的天罗地网”(费孝通语)。作为父母,需要慢慢引导他/她去适应这个成人世界,熟悉这里的规则,强迫他/她去做他/她不愿意做的事。这是一件为期二十年左右的巨大工程。所以有人说,生育是一项损己利人的事。不过,即使生育在物质上带来了生活质量的下降,但它让我们拥有了一项能力,即爱我们孩子的能力。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它不仅无须报偿,也无法索取、制造和控制。”也就是说,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前提的,也是无法强制产生的。我们爱眼前这个孩子,只因为他/她是我们的孩子,别无他因。这种爱是排他性的,对别人家的孩子,我们无法产生这种程度的爱。对孩子来说,母亲是“我”感受到温暖和饱食的来源,当孩子能够渐渐区分母亲的温暖和石头的冰冷,当孩子知道他哭泣时是妈妈在抱住他时,他明白了自己正在被爱。孩子最初只是被爱,他也需要被爱,他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他对父母是否有同样的爱,并不是像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样是天然决定的,子女对父母,我们听到的更多是孝顺,而不是爱。这大概是因为父母是过去式,孩子是未来式,人类更喜欢充满希望的未来,不那么喜欢承载恩情的过去。但是,当孩子知道了被爱,他便拥有了去爱的可能,等他长大后,他也能够学会去爱自己的父母。从被爱到爱,生育由此带来了一种天然的爱和后天习得的爱。生孩子的意义不在于养老从养老的角度考虑生育是不可靠的,孩子是爱的对象,而不是利用的对象,孩子不是我们后半生养老的工具。以养老为目的来进行生育,最后很有可能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以养老为目的,对孩子的爱就变成了束缚。养老是一种自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养育孩子,是为了将来寻求回报,父母不仅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孩子身上,还否定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意义,仿佛孩子的存在就是为了能够给父母养老。而父爱和母爱本身则是一种无私的情感,它从来不求回报。当我们不求回报的时候,孩子就是我们得到的奖励,父爱和母爱本身就是自足的,不需要再添加其他目的。很多有孩子的人,他们的老年生活并不幸福,甚至从中年时代就开始郁郁寡欢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是没有孩子,他们的生活会不会更好一点,很多烦恼都会消失,因为孩子带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了,毕竟他们天然爱自己的孩子,而出于这种爱,便努力地想要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模式下,孩子不但没有在自己年老时反哺自己,反而继续啃老,消耗自己的精神。生孩子养老的逻辑在于,作父母的,在孩子的培养上付出了心血,必须在自己老了以后给与全权照顾,孩子就像一项投资,一个产品,有付出就要求回报。但这与不求回报的父爱母爱是相抵触的,父爱母爱恰恰是不求回报的,一旦有所要求,父母对孩子的爱就会变形,强迫孩子去走他们安排好的路,孩子的独立性就会受损。参与一场生命奇迹很多人生孩子之前并没有去思考过生孩子的意义,为什么要生孩子,孩子出生意味着什么,我们只是稀里糊涂就生了,生完之后才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孩子的出生首先意味着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他/她首先是一个生命,然后才是你的孩子。有些人赞成一个说法,“孩子,给了我们一次重启人生的机会。”这句话表达的内容也许是正确的、积极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搞错了重点,就像“生孩子是为了养老”一样,把孩子当成了服务于我们的工具人。要知道,生命本就是一场奇迹,抚育的意义在于让作为家长的我们参与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是我们让这生命的奇迹变为可能,是我们共同创造了这个鲜活的生命。但是生命一经创造,他/她就脱离于父母,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个体离不开独立的人格,只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对待,即使这个生命一开始极度依赖于他的父母,他最后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独立人格。当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形成时,我们的创造才算完成。当下社会,从正向的角度去论证生孩子的意义,比从反面去论证我们为什么不生孩子要难多了,因为生孩子的意义看起来如此空洞,而在不生育的社会环境下,不生孩子的理由是如此具体和有说服力,以至于即使生了孩子的人都变得心灰意懒,二胎三胎更是无从考虑,在某种程度上,生孩子的人和不生孩子的人达成了共识。这正是我们在讨论不生育的同时,还要讨论生育意义问题的必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何要生孩子的人生感悟 的文章

 

随机推荐